雷峰网 //m.drvow.com //m.drvow.com/resWeb/images/common/lp_logo.png 雷峰网 //m.drvow.com 2015 m.drvo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zh_cn Mon, 03 Feb 2025 22:04:31 +0800 家用呼吸机,为何成为一门「好生意」? //m.drvow.com/category/qixie/sWAJ3Dw8KtVhaHW1.html 作者 | 饶舒玮

编辑 | 岑   峰

在月初,一则名为#男子打鼾一夜呼吸暂停800次#的话题在微博被讨论了数百万次。

不少网友也因为这则新闻被科普了OSA(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严重可导致猝死。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韩芳教授介绍,每5个打鼾的人之中,就有1人患有OSA,且患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

庞大的患者规模和日渐增强的健康意识,带动了家用呼吸机的销量增长。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4-2029年中国呼吸机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显示,预计2030年国内家用呼吸机市场规模约为48亿元,2023-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能达到18%。

在这个快速增长的蓝海市场,借助本地化的耕耘与智能化的弯道超车,鱼跃医疗等国产呼吸机商家正在表现出更多的竞争力。


被忽略的睡眠难题

睡眠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27% 的人存在睡眠问题,全世界每天有3000人因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导致死亡。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预计到2025年全球OSA(30-69岁)患者将超11.6亿人。

而我国OSA患病人数居全球首位,达到了1.76亿,其中需要积极治疗者超过6600万。

与庞大的用户规模相比,我国的OSA诊断率很低。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统计,截止2020年,我国OSA治疗率不到1%,确诊后能够持续接受治疗的患者人数甚少,远低于美国20%的诊断率。

目前临床上还没药物可以根治 OSA,使用呼吸机成为OSA患者的首要选择。但消费者从有意识地关注睡眠、监测睡眠到自主地选择呼吸机改善睡眠,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近年来,面对庞大的患者群体和待教育的呼吸机市场,健康行业的企业、平台也在不断发力,试图为深受其困的OSA患者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今年618,天猫健康联合鱼跃医疗联合发起“鼾畅计划”,面向OSA患者开放呼吸机免费试用和三甲医生免费问诊通道。通过“线下产品体验+线上医生问诊”的形式让用户更真切地感受睡眠变化情况、了解自身睡眠呼吸情况。

“终于能够睡个舒服觉,第二天也能精神焕发。”活动参与者的反馈,也验证了呼吸机带来的实际效果。

随着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打鼾被憋醒”是一种睡眠疾病,可以借助睡眠呼吸机改善症状,呼吸机市场需求也快速得到释放。


飞速生长的呼吸机市场

在过去十年,国内的家用呼吸机市场逐渐得到培育,并且快速增长起来。上海证券在一份研报中统计,2021年国内呼吸机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24亿元。据天猫健康平台数据披露,呼吸机品类增速显著,年成交额实现同比两位数增长。

深究这股增长浪潮的背后,家用呼吸机飞速生长,正是市场供给升级与消费者需求双向驱动的体现。

大健康市场的发展加剧了大众健康管理意识提升,以往的“被动治疗”观念正在逐步转变为“主动健康”,诊疗场景从医院延伸到家庭,用户对居家诊疗设备迸发旺盛需求。

此外,技术发展为医疗器械走进家庭应用场景提供了技术支撑,能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的好产品不断涌现,市场供给日益丰富。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IoT)、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呼吸机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能够为家用场景下的用户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但用户的普及仍然是长期的过程。在国内市场,对于自我健康意识比较重视的高收入消费者,对于家用呼吸机的普及度已经很高,但对于大众市场,产品培育还比较早期。鱼跃医疗副总经理赵帅谈及行业现状时表示:“我国呼吸机行业远未成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国产品牌的蓝海突围

在这个不断增长的蓝海市场中,国产品牌正在占据着更重要的位置。

在家用呼吸机的发展早期,由于技术门槛与品牌认知问题,呼吸机的市场份额几乎被进口品牌占领。但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和企业研发投入的提升,在这几年国产品牌增长迅速,整体的市场份额也不断增长。

性价比是国产品牌建立用户心智的初始优势。据鱼跃医疗副总经理赵帅介绍:“通过这十几年产品的技术积淀,呼吸机的核心参数已实现技术追赶达到国际水准,但是在定价上又会便宜很多,这种成本效益的提高,使得呼吸机更加亲民,更易于普及到普通家庭。”

而且国产品牌已经在很多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形成了自研产品优势。比如去年鱼跃推出的十年磨一剑产品——Breathcare III三代单水平呼吸机,采用了自研低噪高效风机和一体式气道设计,流量大、体积小、运转时低于28分贝,实现了技术的进步,也提高了用户使用的舒适度。

“我们通过这十年的技术研发和产品的积淀,更加了解中国患者需要什么样的呼吸机,使用呼吸机的痛点是什么,然后逐步攻克技术满足需求。”赵帅告诉雷峰网。

智能化是国产品牌另一个突围的要点。“诊疗家庭化”趋势引发了医疗器械行业的变革,也对家用器械提高了更高的需求。各家公司需要通过技术创新,让适用于家庭用户的便捷、有效、功能性的医疗器械进入家庭场景。

尤其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国内用户对于产品智能化的需求往往更高。根据阿里健康研究院与天猫健康在2023年发布的《诊疗家庭化消费趋势洞察》报告,天猫平台用户经常搜索的器械类产品中,小型化、智能化的器械受到偏爱,用户对“小”的搜索量增三倍以上,“智能”的增速则为70%。

而国内互联网行业的的迅速发展,也给国产品牌提供了后发优势。赵帅认为,鱼跃在智能化上比国外品牌有更大的优势,“因为国外品牌对于智能化的理解还是比较弱,而中国市场对于智能化的需求是非常强烈。”

鱼跃的第三代睡眠呼吸机自带4.3英寸高清大屏自动感光,能够全触摸人机交互,不打扰睡眠,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绑定IoT智能呼吸睡眠管家,让睡眠报告自动上传。赵帅将这种设计类比为照相机推出的“全自动模式”,用户不用再调整各种参数,启动即可自适应调节。

智能化不仅是中国市场的需求,也符合这一产品本身的普及需求。呼吸机本身是比较复杂的产品,这也为家庭用户在使用时带来了不便。智能化能够降低产品的使用门槛,在这一块国产呼吸机引领市场。

这意味着走过了早期的市场培育与迎头赶上后,国产呼吸机品牌正在某些领域形成优势。在呼吸机市场,鱼跃等品牌不只是追赶者,也在越来越扮演着着引领市场变化的角色。

放眼未来,AI技术在引发医疗行业的又一次变革,这也为国产家用呼吸机品牌带来了进一步超车的机会。在家用呼吸机市场,海外品牌有着数十年的积累,国产品牌的竞争力,除了苦练内容,也必然要借助新手段来进行弯道超车。对于国产品牌而言,性价比和智能化带来了破局,而AI则会带来更强力的第三级推动力。

对于国产呼吸机品牌而言,真正的黄金时代还未到来,拥抱新变化才能弯道超车,不然就永远只是跟随。

雷峰网雷峰网雷峰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sWAJ3Dw8KtVhaHW1.html#comments Fri, 21 Jun 2024 17:59:00 +0800
未来的医疗长这样!中国智慧医院展览会将于2023年11月在沪召开! //m.drvow.com/category/qixie/XcGmyx4nlEzmIACU.html 您是否对医疗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充满期待?您是否希望通过智慧医疗技术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医疗水平?

如果是,请您务必要参加由中国信息协会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分会、智慧医疗网、智慧产业网、科雷会展联合主办即将于2023年11月在沪举办的中国智慧医院建设、装备及应用展览会。

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智慧医院建设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医疗健康产业的政策利好、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智慧医院建设快速推进,建设智慧医院已经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共识。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信息科技蓬勃发展。

如今,智慧医院建设已步入快车道。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一系列文件强调了其重要性。智慧医院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诊疗效率,实现患者便捷就医,医疗服务智慧化,医院管理精细化。这为医院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助力其高质量发展。

医院智慧化管理和建设不仅关系到医院的效率和服务水平,还与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决策和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紧密相关。

本届 “2023 中国智慧医院建设、装备及应用展览会”将于 11 月17--19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届时将有全产业链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展示,邀请业界30000+专业买家观众交流互动,探讨行业前景。参展商将借助这一平台,发布新产品、推广新技术,进行品牌建设宣传,提升行业认知度,扩大贸易关系。

本次展会的规模相当可观,展览范围广泛覆盖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智慧医院基础建设、智慧医院医学人工智能、智慧医院医疗信息化系统、智慧医院智慧患者、智慧医院智慧临床等十几个领域,这些领域展示了智慧医疗技术在不同方面的应用和创新。

同时,专业媒体全面推广,展会将得到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和宣传支持,包括腾讯网、凤凰网、今日头条、抖音等数百家宣传媒体,这将为参展企业和观众提供更大的曝光度和市场影响力。

另外,据媒体报道本届展会展出面积约15000平方米,将为150+展商提供充足的展示空间,使您能够展示您所带来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

同时,这也为30000+专业观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智慧医院的最新发展,与展商互动交流,深入了解智慧医院的发展趋势,寻找合作机会。

此外,100多位演讲嘉宾将为本次展会增添更多的学术和专业色彩。他们将分享他们在智慧医院领域的经验和见解,探讨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我们带来宝贵的思考和启发。

参加本次智慧医院展览会,您将汇聚全球的视野,一窥行业的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还能与采购决策者直面交流,全国核心市场的品牌潜在客户尽在掌握之中;

同时,这也是您展示新产品和推广新技术的独特平台,是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行业认知度的难得良机;

另外,专业的买家组织策划与针对性的市场推广相得益彰,众多媒体的鼎力相助以及VIP买家的专属接待,无不保障着买家的质量与数量;

您还有机会与 20+国内外协会、学会、商会等机构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展商的贸易拓展创造更多机会;最后,极具前瞻性的行业高峰论坛,引导企业紧握战略商机,多场专业学术报告,为最新技术与市场导向提供深度洞见。

即将开启的2023中国智慧医院建设、装备及应用展览会,定会给我们带来一场医疗界的革命!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盛会的隆重开幕!同时,不可错过的还有同期举行的主论坛——第八届全国智慧医院建设大会,将从宏观和战略层面深入探讨智慧医院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 

此外,我们还精心设计了多个分论坛,涵盖了智慧妇幼卫生机构建设、中医院智慧化建设、民营医院的智慧化进程、智慧医院信息化建设、智慧医院物联网应用创新发展等10个分论坛。这些分论坛将为与会者提供一个共同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助力智慧医院领域的不断创新。

报名通道已经开启,名额有限!

机会不容错过!

立即联系组委会的工作人员进行预订和详细了解

期待与您共同见证本次展会的盛况!

参展及商务合作:

扫码报名

李老师:18916841069

微  信:  allen-9900

邮箱:2314180965@qq.com  

专业观众:

王老师:

微信:QingWanSmile

QQ:531405538

邮箱:531405538@qq.com

展会网址:www.nshcc.cn

雷峰网雷峰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XcGmyx4nlEzmIACU.html#comments Wed, 19 Jul 2023 15:34:00 +0800
芙索特创始人何丹:以需为引,入局百亿级脊柱测量矫正市场 //m.drvow.com/category/qixie/wmfBDScV6UQl5PPY.html 作为一名医疗科技领域的连续创业者,何丹曾扮演过许多角色。她起初是一名外科医生,后又离开体系,与高值耗材、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打起交道。

2022年,在旗下专注脊柱侧弯的医疗器械公司芙索特取得技术上的突破后,何丹果断结束了旗下贸易公司及AI中医公司,All in科技医疗。

去年12月,山蓝资本、兴富资本相继入局,芙索特成功完成数千万Pre-A轮融资。

连续转型与连续成功背后显然不是运气。

为什么选择脊柱侧弯?

何丹眼下着力的“脊柱侧弯”是一种青少年常见的致残性畸形,它包括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的脊柱锥体排列异常,发病存在隐蔽性。

若缺乏及时干预,脊柱侧弯轻则导致患者躯干、胸廓出现变形,重则产生脊髓和脊神经损伤,形成呼吸系统及心脏功能障碍。

按照统计数据中5%的发病率计算,我国约有1000万儿童青少年饱受脊柱侧弯的危害。

因此,2021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已将脊柱健康检查纳入中小学生体检项目。

按照常规政策评估逻辑,纳入中小学生体检项目意味着脊柱侧弯发现概率增大,患者治疗需求随之增大。

但在拥有五年医学从业经验的何丹看来,政策传导机制首先作用于脊柱侧弯检测,然后才是脊柱侧弯治疗。其中,单单检测这一环节就大有说法。

“目前医院常用X光射线检测脊柱侧弯,这是目前医学上最准确的检测方式,但辐射面积相对较大,容易对人的血液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尤其是那些已经发现侧弯或存在侧弯倾向的孩子,为了更好地治疗矫正,他们需要在18岁前持续随访,不停地去拍X光。”何丹解释道。“这样的诊治方式对于孩子而言危害相当大。我曾读过一篇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当脊柱侧弯患者持续随访二十年,他的癌症发病率骤升,达到了普通人的500%。”

“另一方面,大面积的脊柱侧弯筛查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同样是种挑战。我们无法保证每一个地方的医生都拥有充分经验与精力去分析判断患者的脊柱侧弯影像,当筛查规模逐步放大而医生供给缺乏弹性时,各区域内的漏诊率与误诊率自然不断提高,最终导致筛查目的与筛查结果背离。”

抓住上述两个需求,芙索特开发了一套脊柱三维数字化诊断与智能化治疗系统。

据何丹表示,该系统是目前全球首款无辐射直接测量脊柱Cobb角和ATR角的脊柱健康检查设备,且有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支持。

在上海瑞金医院放射科完成的与国际最先进的脊柱侧弯X线影像设备EOS对比的双盲临床验证试验中,初步测量结果显示,该设备在脊柱侧弯检测方面与X光有显著一致性。

操作中,使用者只需手握设备,从颈7到腰5,沿着棘突自上而下滚动一次,10秒钟便能完成测量并获得结果。

无论是医生还是家长等非专业人士,经过专业培训之后都能掌握操作流程,这意味着该设备同样具备进入家庭场景的潜力。

脊柱检测之外,芙索特的智能支具也将今年上市。

“智能支具是对智能检测的延伸,两者共同组成了脊柱侧弯的诊疗闭环。”何丹表示:“这个闭环存在于院内,也有可能存在于院外,毕竟,保护脊柱的健康生长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我们希望更多孩子能在远离医院的同时保持健康。”

合作华润,今年筛查1000万人

自2022年12月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之后,芙索特的三维电子脊柱测量仪便开始在医院场景进行销售,但正如何丹所言,芙索特并不打算将商业落地局限于医院之中。

年初,芙索特与华润医药商业达成了战略合作,联合打造“‘国之脊梁’守护工程”项目,其目的是借助芙索特的测量仪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青少年脊柱筛查。

在今年,双方制定的任务是完成至少10个城市筛查,筛查总人数不少于1000万人。 

此外,芙索特也在着力进行C端布局。

何丹透露:“很多家长希望获得连续、长期的数据,这意味着他们期望能在定期医院筛查之外了解孩子的脊柱情况。因此,我们开发了一款家用的脊柱检测设备‘小树同学脊柱检测仪’,并配套推出“小树同学”APP脊柱监测平台,联动院内院外场景,使家长们能够实现日常生活中的监测与矫正。

这款APP不仅可以通过多项测量发育指标评估被测对象的发育情况,为用户家庭提供由每次检测记录所绘制的“改善变化曲线”,还能根据患者的检测数据结果,让在线专家提供订制化专业运动方案,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在何丹的设想中,芙索特的最终目的是构建脊柱康复互联网医院,实现脊柱家庭诊疗。

两年先发优势,芙索特会被超越吗?

对于一家医疗科技初创企业而言,发展之中最困难的部分便是构建壁垒。

在何丹看来,无论从事哪一医疗科技细分领域,打造核心竞争力,首先需要实打实地投入研发,并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专利、论文等可以量化的成绩,其次在过去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深入,保证企业获取可持续的竞争力。

目前,包括B、C端产品在内,芙索特现已申请26项专利,包括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3项,集成电路布图2项,且已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此外,芙索特的脊柱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已取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通过了中科院查新,且获得无辐射检测认证。

这些核心竞争力能为芙索特带来多久的领先优势?何丹的答案是1-2年。

“如果别的企业要沿着我们走过的路径追赶我们,拿注册证要大概一年,做推广落地要一年。两年时间看上去很短,但按照我们现在的落地速度,已经足以实现全国绝大部分儿童的筛查。到那个时候,芙索特已经拿下了大量市场,并用小树同学完成了C端用户的留存。因此,我们并不惧怕追赶。”

未来芙索特将围绕横纵两个方向持续创新,巩固竞争壁垒。

横向上,芙索特一方面会继续加码脊柱侧弯设备的研究,将老年人退行性脊柱侧弯纳入适应症,并通过探头迭代将检测范围扩大至颈椎;另一方面将借助小树同学建立起来的患者社群寻求药企、保险公司的合作。

纵向上,何丹透露了与学界合作进行的研究课题,其代表的产品方向可能是基于类脑研究下的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方式,或高位截瘫患者的康复器械研究。

像临床医生一样做出创业的决策

被问及是否因为同情脊柱侧弯的孩子们闯入这一赛道时,何丹直接给出了否定答案。

“老实说,整个创业过程中没有那些很感人的故事。我们只是看到了国内脊柱侧弯诊疗的现状,看到了国家的政策支持,于是想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何丹说。

“我在思考商业本质时常用‘第一性原理’。在科技医疗创业这个命题中,患者作为系统中最重要的要素,我关心的一定是患者需要什么,我能为患者带来什么价值,然后竭尽全力去满足患者需求。相比之下,竞争对手的发展及策略就没有那么重要,我们很难在入局之前就能笃定比竞对卖得更好。”

在科技医疗领域创业时,何丹更像回到了外科医生的角色中,依据既定的信息做出客观中立的诊断,注重理性而非感性——哪里有问题,我们就治哪里。

这正是何丹连续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产业之间往返跳跃,需要创业者有勇气拨开迷雾,有能力厘清产业中各角色的作用及对应供需。科技医疗并非一潭死水,需求一直存在,只是需要创业者抓住那一缕讯息。雷峰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wmfBDScV6UQl5PPY.html#comments Fri, 17 Mar 2023 10:05:00 +0800
内窥镜厂商天松医疗IPO被拒,实控人4年领取1.37亿巨额分红被问询 //m.drvow.com/category/qixie/QvJaZxtdo2TgU3Zm.html 近日,北交所上市委员会召开了第4次上市委员会审议会议,浙江天松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审议未通过,这是北交所2023年度审核的第五家IPO企业,也是唯一一家未通过的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天松医疗是一家专业从事内窥镜微创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曾被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隐形冠军”企业。

其上市之路却一波三折,历时数月经历三轮问询后,天松医疗IPO再次受挫。

在此次审议会议上,北交所针对研发人员薪酬、经销模式的商业合理性以及募投项目等问题向天松医疗提出问询。诸多脱离经济常识的问题背后,是天松医疗堵不完的漏洞。

多次谋求上市,一波三折

天松医疗1998年成立于浙江杭州,主要从事内窥镜微创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据天松医疗官网介绍,公司主要产品为医用硬式内窥镜、微创手术器械、内窥镜配套设备以及一次性手术器械,产品广泛应用于耳鼻喉科、腹部外科、泌尿外科、肛肠外科、骨外科、神经外科、胸腔外科、妇科等主要科室的临床诊断和微创治疗。

目前我国医用内窥镜行业仍以进口品牌为主,占据约3/4市场份额,国产品牌主要包括沈大内窥镜、天松医疗、海泰新光等。2019年至2021年,天松医疗在国内内窥镜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0.37%、0.31%、0.30%,呈逐年下滑趋势。

销售业绩方面,2019年-2021年,天松医疗营业收入分别为1.15亿元、9582.55万元、1.05亿元,近2年复合增长率为-4.4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149.62万元、6458.1万元、4081.96万元,近2年复合增长率为-0.81%。

董事长徐天松及总经理徐斌顶、副总经理徐斌峰,三人系父子关系,为公司的共同实际控制人,合计持股比例89.71%。

天松医疗的上市之路始于九年之前。早在2014年1月24日,天松医疗开始在在全国股转系统连续挂牌,2020年5月25日进入创新层。

根据《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分层管理办法》,在全国股转系统连续挂牌满12个月的创新层挂牌公司,可以申请公开发行并进入精选层,但截至天松医疗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仍处于创新层。

2021年9月,北交所发布《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试行)》,其中规定“在全国股转系统连续挂牌满12个月的创新层挂牌公司可以申请到北交所上市。”

《上市规则》发布5个月后,2022年2月,天松医疗发布了在北交所上市辅导备案报告,正式开始为北交所上市做准备。

此后,天松医疗接连修订了公司章程、监事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等数十项公司规章制度,宣布将在北交所上市后施行。

资料来源于:天眼查

看似万事俱备,却始终等不到上市的“东风”。

2022年7月,北交所首次向天松医疗的上市申请文件提出问询意见,就实控人的不当控制风险、业务与技术、生产经营的合法合规性、募集资金运用及其他事项等问题进行问询。

天松医疗回复本轮问询后,2022年9月再次接到北交所的第二轮问询,其中提到经销模式真实性及核查情况、实控人大额分红下进行资金拆借的合理性等问题,也成为了最终导致天松医疗IPO失败的重要原因。

2022年11月,北交所发布第三轮审核问询函,并于12月19日的第84次审议会议上公告,浙江天松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被暂缓审议。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7月天松医疗曾与中信证券签订了上市辅导协议,由中信证券担任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创业板上市的辅导机构,并向浙江证监局报送了辅导备案登记材料并获受理。

但在2020年8月,公司表示鉴于发展战略的需要,已与辅导机构中信证券签署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之辅导协议之终止协议》,并向浙江证监局报送了终止创业板IPO上市辅导的备案材料。

北交所也曾在审核问询函中对此事提出问询。

招股书漏洞百出,实控人4年领取1.37亿巨额分红

在2023年第4次上市委员会审议会议,北交所再次驳回天松医疗的上市申请,这也使得天松医疗成为北交所首家二次上会后被否的企业。

据招股书介绍,天松医疗此次IPO拟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不超过950万股(未考虑超额配售选择权的情况下),不超过1092.50万股(全额行使本次股票发行超额配售选择权的情况下)。本次拟使用募集资金1.61亿元,主要用于产能升级改造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营销中心建设项目。

但其研发费用、经销模式、募投项目等问题均受到北交所问询,诸招股书中暴露的诸多不合理之处受到关注:

一、研发费用率显著低于同行

研发投入是衡量一家企业科技创新度和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天松医疗,其研发费用率却显著低于同行。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各期天松医疗的研发费用分别为 776.10 万元、623.81 万元、606.20万元、270.13 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6.74%、6.51%、5.76%和 5.15%,两者均逐年下滑。

相比之下,海泰新光、开立医疗、澳华内镜等同行业的研发费用率分别在11%-13%、18%-20%、10%-22%。

此外,截止2022年6月末,天松医疗共有26名研发人员,其中仅7人的学历在本科及以上,占比27%,而同期澳华内镜和海泰新光分别有163名、106名研发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研发人员占比分别为79.76%、91.51%,均高出天松医疗一大截。

二、经销收入占比高。

据招股书显示,天松医疗产品销售主要采用经销模式和少量的直销模式,2019年至2022年1-6月,天松医疗通过经销模式形成的收入占公司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0.90%、80.80%、80.85%、84.07%。

天松医疗的经销商中,11家公司由天松医疗离职员工出资设立或由离职员工担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9家公司内部有天松医疗离职员工任职,此外还有两家公司有天松医疗的实控人徐天松的亲属任职。

在报告期内,天松医疗约四分之一的收入都由以上经销商完成。

其中,成都天松作为天松医疗位列第一、二位的经销商,由实控人徐天松之弟徐天玉及其配偶控制,徐天玉也曾担任天松医疗的业务人员。

三、募投项目合理性存疑

报告期内,天松医疗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11515.56 万元、9568.92 万元、10500.64 万元和 5239.73 万元。

最近一期末天松医疗3 年以上库龄存货占比 29.13%,其中库存商品 3年以上库龄占比 35.48%,呈上升趋势,并且远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同时发行人存货周转率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

天松医疗在以经销模式为主的情况下,大幅扩大营销中心面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样存疑,北交所质疑其是否将空置或者转作其他用途。

四、实控人巨额分红1.37亿

在第二轮审核问询函中,北交所要求天松医疗具体说明实控人大额分红下进行资金拆借的合理性。

据天松医疗提供的资料,在报告期内,发行人累计分红1.53亿元,其中90%流入了实控人徐天松及徐斌峰、徐斌顶父子三人的口袋,约1.37亿元。

而相关流水明细显示,徐斌峰、徐斌顶二人的结婚彩礼花销549万元;在徐斌顶与前妻陈某某的离婚诉讼中,徐斌顶、徐天松等被判共同支付陈某某950万元;徐天松还先后花费数千万元为自己与儿子购置房产、装修。

此外,徐天松在2019年、2020年,先后向外甥申屠康梁与弟弟徐天玉借款1010万元、1800万元,也因此引起了北交所问询。

而除以上因素之外,天松医疗的长库龄存货较高、募投项目新增产能消化、财务内控不规范、市场占有率低等都曾被监管层追问。

从天松医疗的股权结构不难看出,这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家族企业,除去经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之外,徐家父子一面将占总数90%、1.37亿的巨额分红装进自家口袋,一面又募集资金谋求上市,必然会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

纵然医疗器械行业利好政策不断,让国产内窥镜厂商迎来新的转机,但凭借如今漏洞百出的招股书与经营情况,天松医疗恐难成功上市。雷峰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QvJaZxtdo2TgU3Zm.html#comments Sat, 04 Feb 2023 13:05:00 +0800
智慧医院建设大潮下,医疗AI如何推向临床应用?| 第三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 //m.drvow.com/category/qixie/ucFdXtTOnMwQzQfc.html

智慧医院建设离不开数智化影像科建设。影像数据库“体系化”建设作为数智化影像科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对下能连接打通医院影像业务系统,简化数据“存储取”流程,对上能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高质量发展,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与行业管理,使得全民健康信息新基建建设真正深入人心。

2022年12月17日-18日,由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CAIERA)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在线上盛大开幕。

本次大会将以“AI破冰,你我同行”为主题,围绕医学人工智能产品临床应用实践及未来展开讨论,探讨人工智能产品在健康中国行动中的应用场景、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人工智能产品真实世界数据验证等相关问题。

作为本次大会的战略合作媒体,雷峰网&《医健AI掘金志》进行了全程报道。

2022年12月17日下午,在领导致辞和大会主席刘士远教授的主旨演讲后,大会迎来了第一场圆桌访谈。

本次圆桌的主题为“智慧医院及数智化影像科建设”,由健康界创始人赵红担任本环节的主持人,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杨爱平、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中国放射医师分会协和医院会长金征宇、上海卫健委医政处处长吴宏、上海市同济医院院长程英升、原复旦大学副校长张志勇参与讨论。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杨爱平表示,“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医疗卫生变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的、覆盖业务全链条的数据采集的传输汇集系统和存储系统,并依托国家级、省级以及区域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中心,牵头构建全国一体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协同创新应用体系,总结、示范和推广一批大数据应用示范的典型。”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表示,“现阶段医疗影像AI的诊疗评价体系建设非常必要,它不仅要包含技术评价,如影像AI诊疗质量、诊断效率等,还要包含影像AI产品的普及对社会总体医疗费用消耗成本的影响评估。企业医患要学会站在更高角度算大帐。”

中国放射医师分会协和医院会长金征宇表示,“企业在设计产品时,需找准服务对象的痛点,例如是专攻哪一类疾病的医生,是三甲医院医生还是基层医院医生,这些都是需要纳入考量的因素。医生势必要被AI所取代一部分重复性工作,所以医生应该重拾老本行,走到临床和病人面对面沟通,并付出更多时间总推进精准治疗以及基层单位或者偏远地区的医疗诊断水平。”

上海卫健委医政处处长吴宏表示,“目前上海已经推动公立医疗机构的影像学互联互通互认,基于同一影像学标准,相应医疗机构都可以进行调阅,从而进一步优化影像保存保管,最大效率启动远程影像会诊,更重要的是,减少患者重复检查和不必要的放射性损害。”

上海市同济医院院长程英升表示,“在智慧医院的整体建设上,同济医院是国内较早推进相关工作的医院,特别是在医疗智慧服务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并在智慧病房应用、智慧物流管理、智慧安防系统都做了全面应用。此外,同济大学在无人智能系统应用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并推动医工结合等相关工作,未来会聚焦到影像科建设中。”

原复旦大学副校长张志勇表示,“设置研究课题的部门应该从顶层设计,让课题研究方向更多向医学影像AI领域倾斜;中层即市级科委,医院、高校科研处,以及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等,要搭建一个临床医生和AI技术人员之间的顺畅的沟通平台;基层的一线医生与技术人员也要敞开心门,以解决临床问题为核心促进彼此的交流与对话。”

以下为圆桌访谈的现场内容,雷峰网&《医健AI掘金志》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和整理。

赵红:作为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建设的要素之一,我国数据库建设仍然缺乏。目前可公开的数据库不多,数据的标注标准也不统一。在2020年第二届医学影像AI大会上,医学图像数据库、放射影像数据库等项目正式启动,建成后也将成为国内首个医学影像的标准化数据库。如今时隔两年,放射影像数据库建设进度如何,建设放射影像数据库的价值和建设蓝图是什么?放射影像数据库建设和医疗AI有什么关系?

杨爱平主任:孵化一个AI产品需要足够的养料,数据是人工智能的粮食,是信息化的基础,更是为医疗卫生业务赋能的重要资源和关键因素。因此,没有权威科学的高质量的数据作为支撑,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都是空中楼阁、无米之炊。

近两年来,国家卫健委一直致力于推动医学影像AI的发展和应用,在顶层设计上与国家药监局、工信部等相关部委合作出台了系列政策举措。2022年7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发布《关于放射影像数据库建设项目课题立项评审结果公示的通知》,正式拉开影像数据库“体系化”建设的序幕。

为什么要推进影像数据库“体系化”建设?

从大的方面看,卫生健康事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重塑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而模式重塑最为有效的路径,就是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来推动卫生健康工作,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今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规划》部署了要实现的八大任务,其中一项任务就是要“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要素体系”,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与行业治理,强化数据全流程质控和数据治理,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并将其作为全民健康信息新基建、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的重大工程来推动,从而稳步推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架构。

因此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数据库的重大价值,并已将其放在新基建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之重大工程的战略高度来全力推动。

那么在数据应用方面,如何充分激活数据要素的价值潜力?

基于对数据库价值的充分认识,《规划》指出,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数据标准建设和规范化、科学化的数据生产,进一步破除数据共享壁垒,畅通数据共享通道,推进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一个“基于数据驱动的、有利于数据价值潜力发挥的生态体系。”这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发展至关重要。

实际上,去年年初,国家卫健委已经设立了“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中心”,目的就是要基于上述理念,稳步推进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大数据库的标准化、权威化、规范化建设与应用。放射影像数据库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子库,在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大数据自身的价值发挥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卫健委规划信息司的要求,特别是按照《规划》对“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中心”的职责任务要求,全面建立国家层面覆盖业务全链条的数据采集、传输、汇聚和存储体系,畅通数据汇聚渠道,推进数据模型设计、数据应用技术、数据质量全流程管理能力建设,制订健康医疗大数据分类、分级、分域应用规范,形成一批健康医疗公开数据集,推进积极稳妥、安全有序的共享开放。同时,依托国家、省级和区域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牵头构建全国一体化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协同创新应用体系,及时总结、推广、组织一批试点成效好、带动效应强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项目,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地推动应用成果转化。

总的来说,这一系列工作都是彰显数据库价值的具体方式,所以它的蓝图非常美好,我想它对于医疗AI的发展也会起到直接推动作用。

赵红:就着上述回答,还想进一步问杨爱平主任,目前国家在推进分级诊疗过程中,医学影像AI未来会如何帮助全国各级医院、各级医生提升诊疗质量?

杨爱平主任:在分级诊疗体系的整体建设中, 医学影像AI一定会有力推动各级医院的诊疗质量提升,特别是基层县域和县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提升,这是不可置疑的。

分级诊疗关键在基层。对基层医生来讲,基层医院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精良的医学影像诊疗设备和精湛的医学影像诊疗能力,而医学影像技术又是基层患者最为普遍、最为广泛的诊疗需求,面对这一医患供需矛盾,在短期内无法根治这一矛盾的前提下,以基层医疗卫生的问题、需求、应用为导向,以医学影像大数据库为支撑,所孵化的医学影像AI产品,无疑成为基层医生临床服务中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帮手。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背景下,医学影像AI未来在基层应急救治、远程会诊、远程检查、医学教育培训、临床辅助诊断决策等各个应用场景方面,必将发挥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体到放射影像数据库建设,在刘士远教授的带领下,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在前期近两年的工作基础上,今年7月,我们组织了以刘士远教授为核心的权威专家团队,通过严格的课题评审,正式确立了拟全面推进的近20个立项课题,2023年,我们将全面加快推进各课题落实。我们期待,放射影像数据库加快推进,率先开展应用示范,在人工智能服务于医疗卫生方面树立良好标杆,全面助力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赵红:目前医学影像AI在收费过程中仍面临系列问题,如,医学影像AI的市场份额较低,三级医院收费比例仅4.4%,二级医院为5.9%;另外,尽管目前41项医疗影像AI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三类注册证,迈出了商品化第一步,但付费方、付费方式仍模棱两可。因此医疗影像AI产品前景如何?中国医院协会方来英副会长曾任北京市药监局局长,北京市卫健委主任、党委书记,有请您来回答。

方来英副会长:如果企业将一个独立AI产品上市,作为商品交易一定要付费,毋庸置疑。但是谁付费,怎么付费,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稳定机制。在目前的诊断诊疗体系中付费项目中,并没有创造出影像AI诊断这一类别,因此经常出现“捆绑付费”的问题。未来如何重构医疗价格体系,是否涉及到整体性调整等问题,需要各方进一步讨论。

但在讨论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问题是,我们必须承认医疗影像AI的价值,承认它对现有影像系统的增值,并承认这种增值需要付费支持。因此,接下来的重要问题是,医院、患者、医保,谁该为医疗影像AI产品付费?

对于企业来说,谁买了谁付费;对于医院来说,谁享受服务谁付费;对于患者来讲,是否将影像AI诊断费用纳入医保,个人只需要承担部分费用。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警惕两个问题:

一,影像AI系统的临床应用前景无可置疑,但它作为一个独立商品,市场化前景怎么样?

二,未来CT制造商、核磁制造商、影像学超声等设备商,是否捆绑销售影像AI诊断,那么医院和医生将来还能做什么?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认为现阶段医疗影像AI的诊疗评价体系建设非常必要。它不仅要包含技术评价,如影像AI诊疗质量、诊断效率等;还要包含影像AI产品的普及对社会总体医疗费用消耗成本的影响评估。因为任何新技术的使用单价可能是高的,但对于社会总成本一定是降低的。举个例子,AI系统鉴别功能在大规模早筛行动中多次得到验证,帮助患者快速进行筛查,那么病人全生命周期的社会医疗费用成本会降低。

赵红:影像AI的落地前景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请问方副会长,医院和企业应该如何推动医疗AI的临床应用和商业化落地?

方来英副会长:针对医疗影像AI的商业化落地,我提供几个建议:

首先,有抱负的企业一定要在产业标准、产权保护上下功夫,也就是我们讨论任何商业模式,都要建立在本身技术和产品过硬,得到社会所公认。过去企业往往强调技术优势,但是医保部门以及价格管理部门,他们关心的是资金安全和资金使用,因此企业应该在医保资金的使用、医院成本控制等方提供大量实证研究,以足够的案例去分析、研究和阐释AI的价值。

其次,医院要善于提供应用场景。医院是发展中国数字医疗,AI医疗的关键平台,因此医院在高质量发展中,要主动和企业、工程师合作,推动产品升级,从医工合作的角度推动融合竞争。此外,医生也要配合企业一起推动医疗影像AI的应用环境建设,比如在AI条件下的医学伦理学建设、医疗影像AI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医疗责任归属以及质量追溯问题等等。

第三,基层医疗机构要配合企业、国家政策推动AI诊疗能力升级。实际上,患者最关心的是“为什么看病要用AI”,因此企业和各级院方一要讲明白AI对诊疗能力的作用,二要善于造势。比如当下中国医疗环境中最大问题是医疗资源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优质资源扩容,发展分配均衡等问题。因此各方要进一步跟紧国家发展大势,将大型医疗机构的触角渗透到更远更边角的地方。我相信,这种渗透对于提高居民服务质量、拓展基层的服务通道,解决当下中国存在的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能够做出重要贡献,最终使得全社会形成一种AI公认。

第四,数据库建设也非常重要。数据是财富,是资产,但是没有转化的数据却不是财富,不是资产。病案工作者都知道,病案是医院的宝贵财富,蕴藏着丰富的医疗经验,只有不断挖掘、通力合作,才能释放数据价值。因此,在数据问题上,医院要有一个“拆墙”的准备和过程,要充分意识到:数据越大,资产价值越高,而“大”的前提是要拆墙。未来在拆墙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到数据产权问题、确权问题,都需要制度建设跟上步伐。

总体来说,推动医疗影像AI的付费建设,需要让医疗AI产品找到自己的功能点和付费依据,同时也要特别提醒企业避免将医生和设备过度合一化;更重要的是,企业、政府以及医院,要站在更大的格局上看待AI产品对社会总成本的影响,期待各方在医疗场景重构过程中,能够从方方面面参与建设,完善医疗影像AI的落地体系。

赵红:从应用落地上看,目前影像AI产品已覆盖流程管理、图像采集、图像重建等多个环节,41项创新产品获得了国家药监局三类注册证,其中深度学习的图像重建和肺结节检查、冠脉疾病诊断等产品已进入常规临床应用。在您看来,目前上市的医疗AI产品和临床需求之间是否已经匹配,还存在哪些差距?如何看待医学影像AI在临床应用上的未来前景,当前医学影像医生应该如何应对?

金征宇会长:目前上市的医疗AI产品和临床需求之间,不能说完全不匹配,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要完全匹配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此前在国内第一批影像AI产品研发过程中,我们对企业和医生专家做过协调,那时候大部分企业还是以工程师的头脑看待产品研发,但研发过程中大家逐渐意识到,产品设计中的根本问题是考虑受众,也就是医疗AI产品到底是为了医院、患者、企业、还是国家而设计。

具体来说,如果产品是为医生设计,那么医生需要的是一个不会完全取代医生的AI产助手。因为患者的直接交流对象是医生,你会发现患者在看病时眼睛会盯着医生,在医生的脸上寻找什么。他们是在寻找医生的反应,这恰恰是AI产品所不能够给予的。

那么医生最需要助手具有什么能力?量化。中国的医生尤其需要量化。因为中国病人众多,医生工作压力非常大,还需要做多次随访,那么这些非常重复性且相对低价值的工作,恰恰非常适合AI。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设计产品时,需找准服务对象的痛点,例如专攻哪一类疾病的医生,是三甲医院医生还是基层医院医生,这些都是需要纳入考量的因素。未来企业要对医生的工作场景建立更深的认知。而医生势必要被AI所取代一部分重复性工作,所以医生应该重拾老本行,走到临床和病人面对面沟通,并付出更多时间总推进精准治疗以及基层单位或者偏远地区的医疗诊断水平。

赵红:“政产学研用”联合是促进医工融合重要模式,张志勇教授既是放射影像医生出身,又做过医院管理者,也做过高校校长。您认为,当前医院的医生和高校科研院所,如何开展医工融合的医学创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机制设计和生态构建?

原复旦大学副校长张志勇:谢谢赵红,这个问题特别好。我认为,我们应该从思想上积极拥抱医工创新模式,首肯医工融合形式的医学创新是AI产品研发的必经之路,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纲要;其次,在工作过程中要秉持开放态度,要从临床实际工作当中发现问题。

从三个层面来说:

一、顶层,课题研究方向要更多向医学影像AI领域倾斜;

二、中层,即市级科委,医院、高校科研处以及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等,要搭建一个临床医生和AI技术人员之间的顺畅的沟通平台;

三、基层,一线医生与技术人员,要敞开心门,以解决临床问题为核心促进彼此交流与对话。此外,基层工作者也要加强培训,除了医学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学习必要的数学建模等知识,这是AI对新时代医生提出来的一个挑战。

赵红:从国家级医学中心影像中心建设的角度,未来要强调共建共享机制,那么医学影像AI是否具有一个应用共享的学科能力?其次从区域性数字医学影像科的发展上看,老百姓能否实现“不用带片子就能去医院看病,或者去外地看病”的愿望?

上海卫健委医政处的吴宏处长:医学影像AI的发展,对于解决当前国家医疗资源布局不均衡不充分矛盾的帮助非常大。我们希望打造通用影像学AI产品,一是提高医学影像发展水平,有利于患者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动态;二是发挥影像AI平台的教育培训作用,积累更多疑难疾病诊疗经验,提升全国医学影像水平。

目前我们在上海已经推动公立医疗机构的影像学互联互通互认,基于同一影像学标准,相应医疗机构都可以进行调阅,从而进一步优化影像保存保管,最大效率启动远程影像会诊,更重要的是,减少患者重复检查和不必要的放射性损害。

赵红:我们看到,目前全国智慧医院建设分为三个部分:智慧医疗、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三者都与影像AI有关。但我想有请上海市同济医院程英升院长从您的观察出发,谈谈目前医疗资源扩容、院区管理、分级诊疗、智慧医院、学科建设等发展热潮当中,数字化的医学影像科的地位如何,比如现在已有41种上市医学影像产品,同济医院是如何投入建设,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都是什么?以及您如何看待医学影像AI产品的市场化前景大好和应用推广难这一矛盾?

上海市同济医院程英升院长:在智慧医院的整体建设上,同济医院是国内较早推进相关工作的医院,特别是在医疗智慧服务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并在智慧病房应用、智慧物流管理、智慧安防系统都做了全面应用。

第二,同济大学在无人智能系统应用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并推动医工结合等相关工作,未来会聚焦到影像科建设中。比如,新建病房楼里引进全数字化影像科,提高影像诊断精准性,减少医护人员对影像设备造成损害。一些大型公司产品目前已经投入临床应用,有,商汤公司的肺结节和肋骨重建等AI系统正在试用中;数坤冠状动脉重建和CT软件;新锐医疗的冠状动脉重建和颈动脉重建软件;联影合作的智能肺结节,肺栓塞和脑动脉重建的软件AI产品。

未来我们还跟联影智能影像研究院,以及德国、瑞士等国家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推进AI在影像科的全面应用,希望通过远程医疗将AI产品逐步推广到医疗集团和医疗联合体,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但牵涉到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以及AI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收费问题,还要进一步做很多工作。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ucFdXtTOnMwQzQfc.html#comments Wed, 28 Dec 2022 11:11:00 +0800
库卡医疗,美的医疗战略突围的「一把利器」 //m.drvow.com/category/qixie/opHCKrvDjZdqkFf1.html “家电巨头”美的集团,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进入医疗赛道。

近日,美的集团已全面收购库卡并将其私有化的消息,再次引起公众关注。自2016年美的集团发起全面收购库卡邀约,如今时隔六年,库卡医疗不仅被纳入美的医疗版图,还成为美的集团赋能医疗的重要助推力。

实际上,早在今年7月,库卡医疗与万东医疗、美的生物医疗,瑞仕格医疗以及美的楼宇科技并为美的医疗“五大医疗场景方案之一”,在第23届CHCC全国医院建设大会上首次集中公开亮相。

12月12日,美的医疗发布“尊重生命的每一秒”年度实践成果,库卡医疗的发展宗旨更加清晰:坚持与医疗器械客户形成强有力的合作模式,将智能医疗机器人技术延伸至更多应用场景。

库卡机器人,美的布局医疗的底牌

从美的集团的角度而言,2011年,随着“家电下乡”进入尾声,家电行业也发生了剧变,过去通过城镇化起步的美的集团市场受挫,面临产值和利润倒挂的局面。行业的发展逐渐从规模走向质量,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调整战略,在2011年提出“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的方针。

2011年,家电板块率先践行“减法论”,聚焦大家电板块。与此同时,美的集团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立医疗业务。

在转型道路上,美的集团也不拘泥于形式,手段显得更加灵活多元,始终活跃在业务和资本市场中,推进自研的同时也在抓住机会与先进企业合作甚至发起并购。

2016年,美的集团的加减法收效显著,首次跻身世界500强步入跨国企业行列,便向库卡发起全面收购要约。

在工业机器人发展史上,德国的库卡可谓是鼻祖级的存在。

1898年,库卡诞生于德国。作为一家为全球客户提供基于机器人的自动化解决方案的企业,库卡在汽车、锂电池、重工、电子、消费品、物流和医疗保健等各个行业向客户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从工业机器人本体及应用单元到完全自动化的系统。

库卡与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并称世界工业机器人制造“四大家族”。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增速最快的机器人市场。据新财富数据,2021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40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446亿元,占比53%。

蓬勃发展的市场引发包括“四大家族”在内的国际机器人企业加快本土化布局,争相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

截至目前,库卡在医疗机器人行业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手术机器人研发和成功应用,致力于为医疗行业提供可靠的、先进的技术和服务,是全球众多医疗机器人产品的重要合作伙伴。

在过去的几十年,西门子、飞利浦、GE等行业翘楚均通过不同方式进入医疗领域,如今,维持西门子全球影响力的核心业务之一,就是医疗业务。

因此,对于美的医疗而言,通过库卡医疗深入全面布局医疗机器人产业,是关键性的一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美的库卡医疗行业负责人桑海波对雷峰网《医健AI掘金志》表示,“美的医疗对于库卡机器人技术的收购、消化、吸收、以及整合运营能力,到了关键阶段。”

库卡医疗的自我定位:上游布局,做战略技术供应商

近年来,我国明确提出要发展“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医疗服务机器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医疗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59.4亿元,预计2021年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达79.6亿元,2022年将进一步达到97.1亿元。

此外,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智慧医院建设”提上日程,我国提出了构建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

其明确提出,三位一体建设是指,强调通过系统应用建设,建立智慧医院评审标准体系,进一步实现让患者就诊流程更便捷、医院精细化管理、医疗标准化、提高诊疗效率和资源共享,进而推动智慧医疗发展。

目前,基于医疗机器人等新技术应用,搭建数字化医院、智慧医疗服务,已成为众多企业布局医疗的重要方式。

然而,我国医疗机器人处于初步阶段,体量还较小,智能化的医疗机器人供需不平衡仍是基本矛盾。

负责人表示,库卡医疗定位为“战略技术供应商”,面向医疗器械制造商提供交付技术产品,就是想要从供应链端释放活力。

从这种定位来看,库卡面向的医疗场景就更广阔,不单单是手术科室,亦可以是医院后勤部门等等。相比于以产品打医院的医疗机器人厂商,这样的方式将具备更多的用武之地和闪转腾挪的空间。

据了解,接下来,库卡医疗会把合作精力在一些特定的医疗场景上,比如在诊疗服务中,库卡医疗分别在辅助放疗、手术导航、康复理疗、患者定位提供机器人解决方案。

同时,库卡医疗也会将工业自动化集成技术植入到医疗场景中,如检验科室的全流程检验自动化方案,优化检验时序,提高检验率,减少人员重复劳动。

在医疗机器人这条“黄金赛道”上,库卡医疗无疑已经抢到了优势位置,并推动背后的美的医疗向前发展。

短期来看,对于有药品、器械等上游布局的企业而言,美的医疗帮助它们布局下游医疗机构,有助于通过药械供应链管理实现自身盈利;

长期来看,美的医疗通过与药械厂商合作、收购、自建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推进产业化协同。而这才是美的集团布局医疗的关键所在。

从企业发展角度看,凭借库卡在机器人领域的优势和经验,美的医疗不仅能赋能医院,还可以将机器人相关的的医疗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快速引入其他场景,如,家庭医疗机器人、校园服务机器人等。

据悉,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在2021年底发布的《2021年中国家庭服务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家庭服务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仅9.6亿元,到2020年这一数据达到114.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42.5%。该协会预计2023年中国家庭服务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80亿元。

对此,美的库卡医疗行业负责人表示,“库卡本身非常看好中国本土化战略,聚焦打造一个全价值链的能力体系和产品的闭环,而不是仅把中国当成全球布局的一个环节去补充整个库卡的体系。”

美的医疗的“组合拳”

从技术集成到产业应用,库卡医疗机器人如何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中国的手术机器人市场已经完成了早期的市场教育,临床上对于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有了初步且充分认可。

负责人表示,“在国内来说,目前还没有企业可以在医疗行业里面提供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美的医疗希望去填补行业里面的这个空白。

从业务布局来看,美的医疗业务覆盖影像诊断、物流自动化、暖通空调、楼宇自控及样本低温存储等方面。

同时,美的医疗在全球拥有15大研发中心,全球合作医院超过30000家,今年达成合作医院约6000家,在国内前20大医院,已服务16家,产品远销海外200多个国家,累计提供产品超130000套。

今年7月,美的医疗对外发布五大医疗场景解决方案——医技楼场景、手术部场景、门诊药房场景、住院病区场景以及后勤指挥中心场景,并进一步将“尊重生命的每一秒”确立为下阶段的品牌使命。

因此,美的医疗一方面依托供应商,从研发、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全维度提升医疗机器人产品设计;另一方面背靠全球最大的中国医疗市场,依靠积累的大数据和算法优势,以及医工结合的贴近临床产品设计,从而改造现有设备。

更重要的是,中国研发经验今后有望更多地反哺库卡全球业务。

目前,库卡中国在上海与顺德有近400名研发人员,他们与库卡德国总部奥格斯堡的研发人员协同,可以把一款新机器人的开发周期从24个月缩短至15个月。

据了解,目前美的集团内部已经设立了医疗战略小组,由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TO胡自强带领相关团队来做定期的业务拉通,包括品牌宣传、产品开发、应用解决方案、客户的拉通、项目的合同推进机制等。

接下来,美的医疗将主要围绕大型医院和核心医院来开展业务,同时公司内部也在做一些探索,开发更多与C端有关联和交流的产品。

总体来看,无论是库卡医疗还是美的医疗,其实都给国内医疗从业者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样本:

用科技力量把多个单点问题进行系统化集成,逐个击破,达到医院整体降本增效的目的,将是未来医疗领域的角逐关键。

如今,医疗拥抱精耕细作,从高增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大幕已经拉开。

雷峰网雷峰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opHCKrvDjZdqkFf1.html#comments Wed, 14 Dec 2022 10:42:00 +0800
深圳安科 IPO 被中止,中国医疗器械「黄埔军校」错失的黄金三十年 //m.drvow.com/category/qixie/jJ4OFqCg2UIPJhNW.html

曾经的医械“老大哥”深圳安科,近日冲刺创业板IPO受阻。

创业板官网显示,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科”)的发行上市审核已于8月19日中止。上市计划暂缓,或是受其保荐机构招商证券被立案调查影响。

上市节奏被打乱,何时能重启计划尚未可知,为安科多舛的命途再添一笔阴影。

这家成立于1986年的老牌医学影像设备企业,在医械圈内无人不晓。

出道即巅峰,安科在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仍是一张白纸时,成功开发了首台自研的MRI设备。借助安科,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四个拥有MRI研发生产能力的国家。

颇为遗憾的是,安科并未能一直延续这层“荣光”。翻开其招股书,安科犹如被偷走了多年时光,疫情前的营收仅较2004年的1.93亿元翻了2.2倍,与同一时代成长起来的东软、万东之间的差距也不小。

随着安科的衰落,不断有骨干员工从安科离开自立门户,也因而缔造了医械圈“黄埔军校”的传说。

“深圳医械帮”中的代表人物,包括迈瑞医疗的创始人李西廷、徐航,理邦仪器的创始人祖幼冬、张浩,宝莱特的创始人燕金元,微点生物的创始人严萍宜等人,均出身自安科。

对安科人来说,这样的称号显得相当苦涩。

30余年历经沉浮,如今冲刺IPO,安科仍以民族品牌自居,欲续写新的传奇故事。

不过,江山早已易主,如今的热闹不属于安科。

靠CT机的疫情红利,能吃多久?

据招股书介绍,安科主攻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发和生产,目前有4大类产品,包括CT、MRI、XR和微创治疗设备,主要销往境内、境外两个市场。此外,安科还经营产品的售后配件及服务。

和国产品牌新晋黑马联影医疗相似,疫情爆发时的2020年是安科得以冲刺上市的重要转折点。

2020年,在全国爆发的新冠疫情使得CT市场需求大涨,安科顺势推出了车载CT和方舱CT,CT产品销售收入大涨,扭转了业绩亏损的局面。

2019年至2021年,安科分别收入4.19亿元、5.54亿元和6.7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565.18万元、4067.01万元和7730.47万元。

由于疫情前亏损较多,截至2021年末,安科合并及母公司仍存在金额较大的累计未弥补亏损,合并及母公司未分配利润余额分别为-1.84亿元和-1.16亿元。

具体来看,CT产品这两年的销售额相比2019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占总收入的比例也进一步提高。2019年至2021年,CT产品分别收入1.95亿元、3.32亿元和4.54亿元,收入占比从46.02%飙升至2021年的67.5%。

CT市场高歌猛进,但疫情的反复也对安科其他产品的销售带来负面影响。

这3年来,安科另一主营产品MRI的收入连年下降,从2019年的1.55亿元降至2021年的1.22亿元,占比也从37.07%收缩到18.07%。

XR及微创治疗设备的收入贡献占比不高,均在10%以下,这3年来的收入增长幅度不算亮眼。

在这种营收结构下,安科面临的风险不小。当疫情趋于稳定,加之市场竞争激烈,CT产品的销售业绩很可能会下滑。

这也反映在CT产品3年来的均价变动上。安科CT产品的平均销售单价经历了2020年的上涨后,2021年的均价跌至146.6万元/台,低于2019年的148.96万元/台。

此外,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安科MRI产品的均价也受到了影响,从2020年的195.53万元/台降至2021年的190.1万元/台。

凭借多年的深耕,目前安科在国产品牌中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销售数量统计,2020 年安科CT产品和MRI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均位列国产品牌第三名,前两位分别是联影和东软。

在海外市场,安科也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尤其是在独联体(由多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组织)、拉美、 非洲等地区。

2020年,安科在中国CT出口市场的市场占有率约为1.3%,位列市场第六位、国产品牌第三位;在中国MRI出口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则为4.5%,位列市场第四位、国产品牌第三位。

在众多国产品牌中,安科曾与东软、万东并称为医疗器械老三家,是国内最早一批探索医学影像设备研发制造的企业。

不久前刚在二级市场收获超高热度的联影医疗则是后来者。

安科“年纪大”,却是最迟冲刺上市的那个。从体量来看,安科相较东软、万东、联影并无优势。

2021年上半年,东软医疗收入13.2亿元;万东医疗2021年收入11.56亿元;后来居上的联影医疗2021年收入达72.54亿元。

虽是和东软、万东一同成长起来的企业,但体量相差较悬殊,安科已经不属于第一梯队。

内部员工吐槽安科:“比国企还国企”

安科为何会一把好牌打的稀烂?

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的医疗器械行业还是一张白纸。

1980年,世界第一套MRI原型机在美国刚刚诞生。接连错过70年代开发X光机、CT机的好时机后,国内将实现器械自研的希望寄托于刚刚兴起的MRI上。

1986年,为填补这一空白,由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出资、立项,中科院下属公司中国科健与美国医疗电子部件生产厂家Analogic在深圳合作成立安科公司。

背负国家使命的安科,在成立初期就集结众多知名专家教授,并吸纳名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加入。

仅用了两年时间,1988年,安科成功研发了第一台MRI样机,这也是国内第一台自主研发的MRI设备。1989年,安科研发的MRI设备正式投入运营。

2000年前,中国尚未加入WTO,国外的器械设备很难进入国内市场,这为安科带来了绝佳的发展机遇。到了1994年,安科的销售额已达2亿元。

后来,安科的第一位负责人陶笃纯还曾对媒体回忆这段“好日子”,“那时候的价格可以拍着脑袋定,只要比外国的便宜,利润很大,医院还提前预付定金。”

与此同时,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市场经济的浪潮很快席卷深圳这片土地。

身处其中的安科却逐渐显得格格不入。

尽管在安科能拿到较丰厚的待遇,但能“做事”的空间却不大。上世纪90年初期,安科就已经历了一批频繁的人事变动和骨干流失,迈瑞医疗的创始人徐航就是其中的一位。

徐航在多年后这样解释当年的选择,如果安科能给他500万,让他有机会亲自主持项目,“有事情做”,那他肯定不会离开。后来,徐航在迈瑞实现了这个梦想。

类似的说法和评价,一直伴随着安科进入新世纪,也为安科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2005年,安科原大股东中科健被曝出15亿元亏空,并抛售所持的安科44.645%股权。在被出让的过程中,安科几经坎坷,公司的经营走向了至暗时刻。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2006年下半年,安科因资金链断裂,拖欠员工工资,导致员工集体离职,公司处于近乎崩溃的状态。

在复盘安科的衰落时,员工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管理的问题。“安科比国企还国企!”2007年,安科的一位高管表示,安科对市场缺乏敏锐的判断力,且内部管理混乱,不按市场化正常操作。

内部纷乱不断,外部的市场格局也正在经历大变革。

中国正式加入WTO后,国外巨头来势汹汹,抢占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市场。面对技术、资金及技术都更强劲的对手,安科等一众国产品牌逐步失守阵地。

往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的产品大多只能销往基层及民营医疗机构,在巨头的垄断中夹缝求生。

据报道,2005年前后,安科MRI还保持着近25%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国内排名第一;2020年,GPS三大厂商占据了这一市场近半壁江山,国产品牌联影医疗后来者居上,以15.5%的市场份额跻身前列,安科仅剩有3.3%的市场份额。

花4.4亿建高端创新中心,能否重回“一哥”位置?

2007年初,安科经历管理层大换血,并重新恢复经营。此后10年时间里,安科的实控股东3次出现变更,管理层也变动不停。

据天眼查App记录,2008年,从中科健接手安科的深圳思杰科技将股份出让给重庆安科医疗器械公司;2012年,重庆安科退出,并将股份转手给南京丰盛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南京丰盛退出安科的股东行列。

就在这10年间,安科非常低调,鲜少出现在媒体的视野中。

2017年,安科通过股份改制实现管理层与技术骨干控股。随后,现任董事长朱黎明正式上位。

目前,朱黎明直接或间接通过关联企业持有安科13.2%股份,为安科的实际控制人。

朱黎明算得上是安科的“老人”。从1994年11月至今,他历任安科MRI 部工程师、西南区经理、西部大区经理、MRI 部营销总监、MRI 部产品总监、营销副总裁、副总裁、常务副总裁,以及董事长、总经理。

在朱黎明看来,安科完成MBO(即管理层收购)后,员工的工作热情被大大激发。“得益于此,安科近几年的整体业绩以30%的速度高速增长,生产规模及营业利润也得到了较大提升。”

安科自此有了新的变化。

朱黎明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刚成立的安科更像一个研究所,国家缺什么安科就研发制造什么。今天的深圳安科是一家完全市场化的公司,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市场需要什么、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研发制造什么。”

在招股书中,安科也将从2017年至今的这段时间称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期”,明确了“保持国内医学影像设备领域领先地位,加速拓展海外市场”的发展目标。

不变的是,尽管历经沉浮,安科还保留着初创时期重研发的基因。朱黎明去年曾披露,成立35年来,安科始终坚持将年销售收入的10%左右投入研发。

而据招股书,2019年至2021年,安科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6198.18万元、6800.55万元和7091.23万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4.66%、12.17%和10.40%。

截至今年6月,安科已建立覆盖低端和中高端的产品矩阵,实现128排256层CT、1.5T超导MRI等高端影像设备规模化生产,共掌握38项核心技术,获得58项发明专利。

目前,安科的产品已能销往国内三甲医院超100家。

在招股书中,安科多次提及其对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市场的野心——“以努力实现我国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产业化、规模化和效益化为目标”,“持续推动中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的进口替代进程”。

在建的安科高端医学影像创新中心总投资4.4亿元,拟于今年12月完工。

可以肯定的是,国内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发展至今,由GPS巨头们垄断的局面,已被撕下一道道口子,未来可期。但若与国产品牌“排头兵”联影医疗相比,安科的研发投入从绝对值上看仍有较大差距。

联影医疗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联影医疗研发投入分别达6.9亿元、8.5亿元和10.48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23.17%、14.76%和14.45%。

若此次上市顺利,安科计划募集7亿资金用于安科松山湖医疗设备建设项目、安科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安科营销网络升级及品牌建设推广项目与补充流动资金,以进一步扩大公司生产规模,加大对高端产品和核心部件的研发,促进广告和品牌推广。

2021年,负债3000亿的方正集团破正重组,成为让人唏嘘的反面教材。如今,上市受阻既成事实,安科想要回到顶峰几乎没有可能。

不过,对于中国的医疗器械人来说,安科都是一个符号、一面旗帜、一种记忆,它能否在这个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雷峰网 雷峰网

参考资料:

https://www.iyiou.com/analysis/2017121362084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70114/12383244779.shtml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70304/20343374648.shtml

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7/19/c5537806.html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jJ4OFqCg2UIPJhNW.html#comments Tue, 20 Sep 2022 10:26:00 +0800
医疗机器人的「未来图纸」上,谁是最醒目的那一笔? //m.drvow.com/category/qixie/ZaOYYe5IjL7Dkzjz.html

20世纪40年代的第一个秋天,西半球人声鼎沸。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与第三次科技革命而交汇之际,时间定格为1945年。

从这一刻开始,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等发明日新月异,如决堤般迅速转化为社会应用。

二战的结束,以一股极强的后坐力,极大地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其中一所在芝加哥附近的阿贡国家实验室,从核能研究转为机器人研究,迅速拉开了一场席卷全球的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1959年,美国的一位发明家乔治·德沃尔与另一个人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样机Unimate,意为“万能自动”,并定型生产。

由此,世界上第一家工业机器人制造工厂Unimation公司诞生,研究和制造机器人的热潮从这家公司向外奔涌。

6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GM)公司安装了Unimation公司的第一台Unimate工业机器人。

70年代,工业机器人的商品化程度提高,逐渐走向产业线,并在汽车制造中大展身手。此时,一种全电动驱动、关节式结构的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系列,也首次亮相。

80、90年代,计算机视觉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初步发展,将首次应用接入机器人中,触发了第三代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浪潮。

在那个想象力与科技力同时迸发的时代,医疗机器人在新世纪前夕,引领着机器人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

从Puma 560、AESOP(伊索)、ZEUS(宙斯)、再到daVinci(达芬奇),医疗机器人从只有一个关节,发展为完整的机械臂、三维成像视频影像平台、远程遥控系统、甚至AI大脑等标准化操作系统。

在技术层面上,实力雄厚的医疗机器人“挑战者”们正在层出不穷,国内也迎来一批乘势而上的优秀企业。

在全球疫情的背景板下,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医院配送机器人,以及背后的计算机视觉技术,承载了一个行业积压已久的创新使命——冲破迷雾,术为今用。

如今,我们需要找出一些有价值的声音和标的;在前景未知的未来图纸上,寻找一些代表希望的指引。

雷峰网长期紧密追踪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踏实挖掘医疗行业的革新者、颠覆者和深耕者,寻找最具投资价值医疗器械企业、医疗器械行业最佳雇主、最具产品创新力器械企业、最佳手术机器人奖、最佳康复机器人奖、最佳医院配送机器人奖、最佳医学影像自主创新奖、最佳第三方诊疗机构奖,希望通过评选,能给行业一些启示。

《产业科技·最具商用价值榜》详细情况介绍

产业科技 · 最具商用价值榜,过去前身为《AI最佳成长榜单》,始创办于2017年,已历经五届评选,累计报名科技企业达到两千余家。2022年,榜单进行了全面升级,更名为产业科技 · 最具商用价值榜,希望从底层技术积累和应用落地层面,找出那些最具生命力的产品和企业。

21个评选领域

报名&评选时间

具体榜单参与报名及评选流程如下:

参加报名:7月18日-8月25日

专家评选:8月25日-9月1日

终榜出炉:(9月7号)

从《产业科技 · 最具商用价值榜》得到什么?

榜单发布前后,雷峰网将通过全频道文章,以及直播、长短视频内容形态,在雷峰网旗下的多矩阵平台,进行传播。同时,获得认可奖项的企业,还将成为雷峰网的优先传播伙伴,在行业深度分析、报道、商业情报分析和投融资信息上给予优先照顾,给予长期传播扶持。

传播力度

榜单传播,和发布前后将联合50+家合作媒体对本届评选进行全程报道。更多详情参见《产业科技 · 最具商用价值榜》

官网://m.drvow.com/special/custom/AITop2022.html联系我们:

微信号:Jia-Kallan   

邮箱:huangjialin@leiphone.com

《产业科技·最具商用价值榜》往届回顾

产业科技 · 最具商用价值榜,过去已经历六届的全行业评选,并成为科技行业企业分析,和产学研结合的标杆参考手册,在历次的榜单评选中,安防、驾驶、金融、芯片、工业互联网、AIoT等领域,我们已经评选出元戎启行、文远知行、思必驰、华为机器视觉、大华股份、数坤科技等多个潜力型科技企业。而历次榜单的发布,也成为GAIR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重要的关注点之一,吸引投资人、科技企业高管、分析师、行业从业者的高度关注。

雷峰网雷峰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ZaOYYe5IjL7Dkzjz.html#comments Tue, 16 Aug 2022 09:57:00 +0800
大股东最小年仅17岁,近8成收入靠代理,这家IVD公司凭什么在创业板IPO? //m.drvow.com/category/qixie/Fnxjcs4CLlBECmBh.html

在IVD企业扎堆上市的大潮下,一家股东尚未成年、被划为批发业的生物技术公司也走到了大众台前。

近日,深圳市达科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创业板上市委会议。根据招股书,达科为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生命科学研究服务及病理诊断领域的专业提供商,主要从事科研试剂及仪器的代理销售,以及部分科研试剂、病理诊断设备及试剂的自主研发、生产及销售。

达科为此次IPO拟募资8亿元,主要用于生物试剂生产中心、医疗设备制造中心、研发中心、营销服务网络与信息化升级等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2019年~2021年,达科为分别营收4.35亿元、6.05亿元、8.3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382.96万元、8133.45万元、1.04亿元。

达科为主要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客户包括传奇生物、药明康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金域医学等。

在招股书中,达科为的股东列表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创始人吴庆军的95后女儿吴映洁,持股比例为15.4550%;第五大股东则为联合创始人何俊峰未成年的儿子何政龙,持股比例为7.7275%。两人于2015年以增资形式入股达科为。

据介绍,吴映洁1995年2月出生,目前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经济学专业,未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不参与公司治理。

吴映洁与父亲吴庆军直接及间接持有公司合计42.01%的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两人签署了长期的《一致行动协议》,在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中采取一致行动。

何政龙2005年7月出生,法定监护人为何俊峰,其股东权利何俊峰代为行使,何俊峰、何政龙共持有公司合计21.71%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虽标榜为科技企业,达科为IPO所属行业却是批发业。这是因为达科为营收近8成均来自代理业务,2019年~2021年,达科为代理品牌业务分别收入3.86亿元、4.72亿元、6.64亿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89.05%、78.15%、79.5%。同时,达科为面临采购过于依赖单一供应商的风险。达科为于2008年取得国际主要流式抗体生产商BioLegend的独家代理权,近3年来,其近一半的采购额都发生在面向BioLegend的采购中。如独家代理关系生变,将影响达科为的业绩。

自主品牌业务方面,2019年~2021年,达科为该业务分别收入4746.76万元、1.32亿元、1.71亿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10.95%、21.85%、20.5%。

自研产品主要包括病理诊断产品、科研试剂、采血设备、免疫诊断试剂、病毒保存试剂以及实验服务。达科为拥有“达优”和“Biosci”两大试剂品牌,以及染色机、封片机、冷冻切片机、脱水机等基本覆盖组织病理主要流程的产品体系。

其中,病毒保存试剂为达科为于新冠疫情期间开拓的产品线,用于核酸检测样本收集及储存。该产品分别于2020年、2021年贡献8.71%、5.78%的收入,使得达科为收入构成占比得到优化,自研产品贡献的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10.95%上升至2020年的21.85%。

但随着全球同类产品供应商增加,市场竞争加剧,病毒保存试剂在2021年贡献的收入下滑,也带动自研产品收入占比回落至2021年的20.5%。

实际上,如何提高自研产品的市场份额一直困扰着达科为。据招股书介绍,达科为以代理业务起家,自2012年开始发力自有品牌,但是在国外巨头垄断市场、国内企业价格战的环境下至今仍难以突围。

这使得达科为在申请IPO途中曾被深交所质疑,被要求说明其自主品牌的可持续增长能力,以及是否符合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定位。

从对研发的重视程度来看,2019年~2021年,达科为的研发支出分别为 2425.41 万元、2172.25 万元和 3296.72 万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57%、3.59%和3.94%,占比近三年来略有下滑。

与8家同行业上市公司作横向对比,达科为2021年研发投入占比排名较后,研发费用率3年来都低于平均水平。与赛默飞、丹纳赫、德国默克等国际巨头相比,差距则难以逾越。2021 年,赛默飞研发投入达到了14亿美元,丹纳赫研发投入超过17亿美元,德国默克研发投入超过24亿欧元。

达科为何时才能摆脱“批发业”“代理商”的称号,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雷峰网 雷峰网

【封面图片来源:Unsplash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Fnxjcs4CLlBECmBh.html#comments Fri, 29 Jul 2022 16:18:00 +0800
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巨头联影医疗IPO注册通过,拟募资124.8亿元 //m.drvow.com/category/qixie/CrYQDamrgMVNSUde.html 雷峰网消息,7月19日,证监会官网发布批复文件,同意上海联影医疗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

资料来源于证监会官网

此前,联影医疗曾于2021年12月31日申请科创板上市获受理,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为其保荐机构,拟募资124.8亿元。

据招股书介绍,124.8亿募资资金中,61.68亿将用于下一代产品研发项目,31.26亿用于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产业化基金项目,7.35亿元用于营销服务网络项目,4.52亿元用于信息化提升项目,2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联影医疗产品已入驻全国近900家三甲医院。全国排名前10的医疗机构均为联影医疗用户,排名前50的医疗机构中,其用户达49家。

联影医疗共计拥有超过2600项授权专利,其中境内发明专利超过1200项、境外发明专利超过400项,发明专利占专利总数比例接近70%。联影医疗共有近2000名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比例超过35%。

在国内主打高端医学影像企业中,联影医疗的实力不俗。

据其招股书介绍,按照新增销售台数计,2020年联影医疗是中国市场最大的MR设备厂商。在中国3.0T及以上MR设备市场中,主要市场参与者为GE 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佳能,以及唯一一家国内企业联影医疗,市场占有率排名第四;

此外,在中国1.5T MR设备市场与中国超导MR设备市场中,联影医疗的市占率排名均为第一。

资料来源于联影医疗招股书

据招股书显示,联影医疗在2019年、2020年、2021年营收分别为29.8亿元、57.61亿元、72.5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805万元、9.37亿元、14亿元。

2018、2019年度,联影医疗尚未实现盈利。

而同样从事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在三周前申请科创板上市获受理的明峰医疗,在2019、2020、2021年度报告期内一直未实现盈利,每年度净亏损均超过2亿元。

根据灼识咨询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已超过500亿元,2015年至2020年间,市场复合增长率为12.4%。

一个现实情况是,GPS等几大国外品牌仍旧牢牢占据着大部分医疗器械的市场份额,国内企业直面进口品牌积累数十年的的品牌优势、渠道优势和技术优势,在不少方面已经赶上甚至赶超国外的水准。雷峰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CrYQDamrgMVNSUde.html#comments Thu, 21 Jul 2022 14:44:00 +0800
9月18日,2022第二届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 //m.drvow.com/category/qixie/jTrfC85ejqmTjuXj.html 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技术的突破及应用领域的逐渐广泛化,医疗行业的发展备受关注。

医疗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时代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深化,能够有效的帮助医生进行一系列的医疗诊断和辅助治疗,在有效的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下推动医疗信息化的发展。

我国明确提出要发展“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医疗服务机器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医疗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59.4亿元,预计2021年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达79.6亿元,2022年将进一步达到97.1亿元。

目前,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智能医疗机器人重要发展方向,随着国内产学研合作的逐步深入,以及资本对产业热点的追逐,智能医疗机器人技术研发进展不断加快,产品将向更多应用场景延伸。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医疗机器人处于初步阶段,体量还较小。不过从应用效果来看,规模化使用机器人将是未来医疗领域的一个趋势,国产医疗机器人要赶超,必须要另辟蹊径,换道超车,去构建医疗机器人创新生态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组委会、智慧医疗网、智慧产业网、科雷会展联合主办;科雷会展承办的“2022第二届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将于9月18日深圳召开!

本届大会将涵盖行业热点趋势前瞻、典型项目案例分享、前沿技术应用实践,助力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快速转型与升级。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组委会

智慧医疗网

智慧产业网

科雷会展

协办单位:

雷峰网

医健AI掘金志

健康界   

器械之家

思宇MedTech 

MedRobot 

中国医疗器械采购公共服务平台

承办单位:

科雷会展

二、大会媒体

腾讯网、凤凰网、今日头条、财经大健康、智慧医疗网、医盟网 网易新闻、雷峰网、医健AI掘金志、智慧产业网、健康界、动脉网

器械之家、MedRobot、HC3i数字医疗网、连线CIO、 投资界、新芽、医学猫、中国基层卫生网、中国医采网、大健康产业资讯、泽桥医生、医视屏、医阶、大健康派、放疗圈、华夏医界网、全球医疗器械网

三、会议安排

主论坛:

2022第二届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主论坛

分论坛:

手术机器人分论坛

康复机器人分论坛

医疗机器人投融资分论坛

四、参会人员

1、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人、相关管理人员。

2、 医疗产业相关行业学会、协会领导。

3、 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主管领导、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医院临床、教学、科研、运营等专业技术人员。

4、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

5、 全国各级公立医院院长、全国各省市民营医院院长、全国各级妇幼保健院院长、全国各级康复医院院长、全国各省市养老服务机构领导、全国各级医院分管设备、采购、外科、骨科、康复科、泌尿科、胸外科等负责人。

6、 从事医疗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技术研发、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人员。

7、 全国各省市医疗行业代理商、渠道商、经销商等。

8、 全国各省市投融资机构。

9、 媒体:大众媒体、行业媒体、新兴平台型媒体。

五、大会拟邀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矫文捷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副会长

王一飞 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长

范丛明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会长

杨广中 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创始院长

蒋协远 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

张斌 佛山市中医院党委书记、教授

吴松   深圳大学华南医院院长、教授

朱鹏立 福建省立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王东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副院长

林天歆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

刘木彪 珠海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兼妇产科学科带头人、教授

周芳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肾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主任、华南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技术培训中心主任

王峰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泌尿外科负责人、教授

郑秋坚 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行政主任

李勇 珠海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介入医学科主任、院长助理

武明鑫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医学中心主任、博士

钟浩博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教授

孙炜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关节科主任

王东   四川省人民医院机器人微创中心党支部书记、中心主任

王玉林 深圳龙城医院院长

陈晓峰  深圳宝兴医院院长、康复医学科学科带头人

王玉龙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深圳市康复医学会会长

吴毅    上海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叶祥明 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王楚怀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刘刚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龚炜  东莞康华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曾小香 珠海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陈卓铭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主任

李凡  安信投资董事总经理

李文轩 保利资本副总经理

许光宇 前海母基金董事总经理

张建斌 IDG资本合伙人

陆刚  联想之星合伙人

张勇  醴泽资本管理合伙人

胡旭宇 济峰资本管理合伙人

龚寒汀 十月资本合伙人

徐晓 东方嘉富创始合伙人

丁润强 国科嘉和合伙人

张维  基石资本董事长 合伙人

朱正炜 招商局资本高级董事总经理

冀国明 朗玛峰创投合伙人

闫晓龙 溪林投资助理副总裁

论坛嘉宾持续更新中..........

雷峰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jTrfC85ejqmTjuXj.html#comments Wed, 22 Jun 2022 10:40:00 +0800
飞利浦COO人事变动,将临危受命解决「供应链和产品召回」双重危机 //m.drvow.com/category/qixie/eTub1zB1E5k7ZhlC.html 近日,飞利浦宣布,已任命Willem Appelo为首席运营官,自 10 月 1 日起正式接替Sophie Bechu。

在完成接棒前,他将于7月18日加入飞利浦执行委员会,成为第13位成员,向CEO Frans van Houten汇报,并与Sophie Bechu在三个月内完成交接工作。

据了解,Appelo在供应链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在此之前,他曾在强生、施乐、Doetinchem BV造纸厂等多家企业任职超30年,并负责供应链管理、商业服务、以及财务工作。

从Appelo的履职经历看,此前他所负责的强生医疗器械端到端的供应链,曾获得供应链创新的企业冠军。如今他的加入,或将成为飞利浦尽快走出供应链短缺、呼吸机召回两大阴霾的关键一招。

临危受命,新任COO供应链经验丰富

事实上,Appelo曾在过去七年担任飞利浦临时供应链官,与飞利浦交往甚密。

从Appelo过去的履职经历看,他本人也一直专注于大公司医疗供应链方面。

  • 2013-2020年,曾履职强生任供应链战略、创新和部署副总裁,先后负责医疗器械端到端供应链管理;及强生供应链的全球战略和创新,领导企业供应链全球战略和创新团队,跨越制药、消费者健康和医疗器械三个运营部门。

  • 1991-2012年,曾在施乐公司担任多个高级职位,最终担任全球交付和技术集团总裁,负责施乐当时新成立的全球供应业务集团。

  • 1987-1991年,在 Doetinchem BV 造纸厂担任财务主管、负责Doetinchem BV造纸厂财务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Appelo曾在2013 - 2019 年期间担任强生医疗器械供应链负责人,负责医疗器械的端到端供应链——一个覆盖全球 60 多家工厂和 25000 多名员工的网络。

在此次的人事任命中,飞利浦CEO Frans van Houten 称,Willem Appelo的加入为飞利浦带来了丰富的相关经验,增加了对医疗技术和信息学供应链管理的深入了解和理解,这将有助于飞利浦加速其成为健康技术解决方案领导者的旅程。

供应链已连续两年掣肘,呼吸机召回又雪上加霜

国际局势不稳定、疫情反复的常态化问题下,飞利浦从2020年开始就面临全球供应链危机。

作为受供应链影响的重灾区,医疗影像头部企业除了西门子医疗,GE医疗和飞利浦延续了去年的负面影响,今年以来利润都有不同程度下滑。

据飞利浦在4月25日发布的2022年Q1财报,其销售额约272.9亿人民币,尽管同期需求增长了5%,但总体销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其第一季度核心利润指标(调整后EBITA),较上年同期下降约三分之一至17.26亿,且净利同比转亏,净亏损约10.56亿。

在2022年Q1营收排位中,飞利浦医疗仍位列西门子医疗、GE医疗身后,并为三者中唯一一家医疗利润变化为负值的公司。

GPS 2022年Q1数据总览

在全球供应链危机中,飞利浦自身的产品召回事件,又成了第二层危机。

据此前路透社报道,该公司从2021年4月以来,睡眠和呼吸保健产品被召回,并将在全球修复多达550万台呼吸机,原因是CPAP和BiPAP设备内使用的泡沫可能会因为暴露在臭氧清洁中加速降解,并对健康造成危害。

即便飞利浦均发起了主动召回,并在整个召回事件始末态度积极主动,但去年年底给出的修复措施--提供了第一代无臭氧清洁DreamStation产品,但被召回的设备已严重影响到飞利浦销售量,预计最快将于今年第二季度完成设备的全面测试和分析。

另一方面,飞利浦的呼吸机召回事件还在持续发酵。

6月3日,FDA发布通知表示,飞利浦伟康需召回所有V60和V60 Plus呼吸机,原因是电源问题可能导致呼吸机在有或没有警报的情况下停止通气,被FDA确定为一级召回。截至2022年4月14日,已有4人受伤和1人死亡。目前,飞利浦已拨出62.45亿,共召回49680台飞利浦伟康V60,和6991台V60 Plus呼吸机。

在供应链压力和呼吸机召回的双重压力下,飞利浦的产品正处在正黄不接阶段。而这些产品的余波,也将持续引发用户质疑。

正如飞利浦在公司内部邮件中指出,“多生风险正在风险增加,如COVID-19,乌俄战争,供应链挑战及通胀压力,如果事情进一步恶化,可能影响到订单和利润目标”。

在如此的压力下,新任COO Willem Appelo能否让这些问题不进一步恶化,或许才是当务之急。

雷峰网雷峰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eTub1zB1E5k7ZhlC.html#comments Fri, 10 Jun 2022 19:16:00 +0800
「一年净赚3.2亿」的春立医疗换帅:集采改革浪潮中,「骨科耗材」的喜忧参半 //m.drvow.com/category/qixie/IOaWHAFN8bWvuoMJ.html 2021年结束前的倒数第二天,“家族企业”春立医疗在科创板上市。

这家成立于1998年的骨科关节领域龙头,让创始人史春宝夫妇踏入亿万富豪队列。

然而,在带领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的三个月后,创始人史春宝离场,总经理的职位将由史春生担任。

史春宝出生于1970年,史春生出生于1985年。从年龄差距及名字来看,两人有可能为兄弟关系。

同时,公司董事会同意提名史春宝的女儿,史文玲为公司董事会执行董事候选人。

目前,史春宝与岳术俊夫妻二人合计持股比例54.42%。虽退居二线,但这对创始人夫妻仍是春立医疗的实际掌权人。

据年报数据,春立医疗2021年度实现年营业收入11.08亿元,同比增长 18.18%,净利润3.2亿元,整体业绩持续增长,主要是关节假体产品的收入增长所致。

年报中,春立医疗同样提及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 “两票制”、“带量采购”等政策导致的经营模式变动。

强生、美敦力、史赛克等国际品牌的市场竞争,集采拟中选产品的终端价格大幅度下滑,以及部分产品将未纳入带量采购目录导致的滞销风险等等,都将对春立医疗造成冲击。

在国家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应采尽采”的覆盖之下,人工关节只是第一步。

3月28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开展骨科脊柱类医用耗材部件信息确认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为做好骨科脊柱类医用耗材集采,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对脊柱类耗材完成了部件信息整理,正开展部件信息确认工作。

继人工关节之后,脊柱类耗材集采如今也箭在弦上。集采背景下,以春立医疗为代表的骨科耗材企业如何应变?

膝关节产品未中标,收入下滑或超90%

根据标点信息相关报告,预计2024年,我国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 607亿元,2019年至2024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51%。

根据使用部位的不同,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可以分为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和其他四大类。

春立医疗对这些类别的骨科器械均有涉及,但关节类假体产品仍是目前的核心业务,占公司全部业务营收的90%以上。

这与春立医疗创始人史春宝夫妻创业前的经历有关。

史春宝

与妻子岳术俊一起创办春立医疗前,史春宝曾于1991年至1993年期间,在北京市和平人工关节厂(主要业务包括植入性骨科医疗器械的生产及销售)任职等离子喷涂技术员,负责关节假体产品的喷涂工作。

之后,史春宝调任该厂销售科,任职销售代表,并于1995年升任销售科科长,负责该厂关节假体产品的销售。

史春宝的妻子岳术俊在创业前,也曾在北京市和平人工关节厂负责关节假体产品的销售工作。

1998年,史春宝与岳术俊共同创办“夫妻店”春立医疗,从事关节假体产品等骨科器械的生产。

在疫情之前,春立医疗的业绩增长进入“爆发期”,2017年~2019年,春立医疗年营收复合增速高达61%,净利润复合增速更是高达86%。

摘自春立医疗2020年年报

2020年,生物医药板块表现突出,在两市普跌的环境中仍保持强势。春立医疗股价在2020年曾达到48.2港元/股,创始人史春宝家族财富也一度突破95亿人民币,正式踏入福布斯亿万富豪队列。

然而,这种走上坦途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

2021年9月首次进行的骨科耗材国家集采,正是围绕春立医疗的核心业务——关节类产品。

此次集采产品为初次置换人工全髋关节、初次置换人工全膝关节,共有5804家医疗机构参加,首年意向采购量54万套,占全国医疗机构总需求量的90%,采购周期为2年。

48家企业参与此次集采,包括强生、史赛克、捷迈、微创、春立医疗、大博医疗、迈瑞等国内外知名械企业。

其中,44家企业有产品中选,中选率接近92%。

据公开中选结果显示,此次集采中拟中选髋关节终端价格平均降幅80%,从3.5万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关节终端价格平均降幅84%,从3.2万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

相比此前冠脉支架集采平均93%的降价幅度,关节集采降价相对温和。

春立医疗共有两款髋关节产品中标,一款膝关节产品落选。

春立医疗中标的两款髋关节产品,其终端价格较集采前阳光挂网价出现较大比例下降,如果集采为这两款产品带来的销售量提升无法弥补经销价格的下降,春立医疗可能面临收入及利润下滑的危机。

落选的膝关节产品也是春立医疗的核心产品之一,近年来收入占比始终在15%以上。然而此次集采产品数量多、采购周期长,落选产品短期内很难再通过集采以外的渠道打开公立医疗机构市场。

这一点,春立医疗在招股书中也有提及,在完全无法进入公立医疗机构市场的极端情况下,公司的膝关节产品收入下滑可能超过90%。

中选结果公开后,春立医疗股价下跌17%。

中选结果公开次日(2021年9月15日)春立医疗股价情况

此次集采后,春立医疗的股价虽有上下浮动,但整体仍呈下跌趋势。截至春立医疗2021年年报与换帅消息发布当天,股价已跌至9.42港元/股,仅为集采中选结果发布前的四成。

中选结果公开前(2021年9月14日)春立医疗股价情况

2021年年报与换帅消息发布当日(2022年3月29日)春立医疗股价情况

集采政策对于春立医疗现有的销售模式也有很大冲击。

作为骨科耗材生产企业,在国家推行“两票制”经销模式以前,传统经销模式是春立医疗最核心的销售模式。

直至目前,公司的销售模式也仍以传统经销模式为主,2021年春立医疗通过传统经销模式获得的营业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70%以上。

但传统经销模式中,企业需花费大量费用抢占市场,导致中间环节层层加价,耗材终端价格虚高。

集采模式挤占的正是这部分经销商费用。

随着“两票制”、“带量采购”等政策的推广范围不断扩大,未来医疗耗材企业传统经销模式的收入占比或将逐年降低,春立医疗必须及时调整销售模式,方可避免销售渠道受阻和客户流失的风险。

医用耗材“应采尽采”,众多骨科医疗器械企业如何应对

集采下的骨科耗材企业有些“进退两难”。

一方面,纳入带量采购目录的产品将面临80%以上的降价幅度,使企业不得不寄希望于集采为中标产品带来的销售量提升,走“薄利多销”的路线,调整以往的传统销售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产品在集采中落选,将要面临比降价更严重的滞销风险,可能无法进入公立医疗机构市场,被市场边缘化。

但国家医保推进骨科耗材带量采购的脚步不会因此停留。

今年2月11日,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将进一步延伸到脊柱类耗材,进而基本实现耗材中最大的板块——骨科耗材的主体覆盖。目前正在对脊柱类耗材进行摸底研究,以及进行信息标准化和规则研究。

同时还将常态化、制度化开展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重点聚焦骨科耗材、药物球囊、种植牙等,力争到2022年底,通过国家组织和省级联盟采购,实现平均每个省覆盖高值医用耗材品种达到5个以上。

3月28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开展骨科脊柱类医用耗材部件信息确认工作的通知》。

通知明确指出,为做好骨科脊柱类医用耗材集采,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对脊柱类耗材完成了部件信息整理,现开展部件信息确认工作。

事实上,脊柱类医用耗材集采实际上早已在地方上开始试点。

2019年7月,作为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首批确定的4个省份之一,安徽率先展开骨科植入(脊柱)类和眼科(人工晶体)类高值耗材的省级带量采购,骨科植入(脊柱)类耗材产品有11家企业中标,包括大博医疗、山东威高、美敦力等,总体平均降价53.4%,单个组件最大降幅95%。

2021年7月,安徽省再次针对骨科植入(脊柱)类耗材开展第二轮带量采购,本轮集采中选价格在第一轮基础上平均再降约59%,强生、史赛克、威高等24家企业的57个组套中选。

业内分析认为,安徽省的试点结果,或将成为国采降价的风向标。

2021年年报中,春立医疗也坦言了对脊柱产品未来在集采中落选的担忧。相比人工关节业务,春立医疗脊柱业务整体规模较小,在带量采购投标竞争中将处于劣势。

国产骨科耗材另一巨头威高骨科,则正是以脊柱产品见长。

根据标点信息数据,威高骨科脊柱类产品市场份额位居国内厂商第一,创伤类产品市场份额位居国内厂商第二,人工关节类产品稍差,但也排到了国内厂商第三名的位置。

据威高骨科2021年年报,三大类产品中,脊柱产品营收约10.2亿元,增长24.87%;创伤产品营收约6.1亿元,增长13.31%;关节产品营收约4.7亿元,增长15.26%,三大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47.41%、28.30%、21.78%。

但带量采购可能会影响威高骨科三大业务后续发展。

去年的首次人工关节集采中,由威高骨科控股的山东威高海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共有三款髋关节产品和一款膝关节产品全部中标,威高集团旗下北京威高亚华的四款关节产品也全部入选。

国家对于创伤类医用耗材的带量集采虽尚未提上日程,但威高已多次参与区域范围内的创伤耗材集采。

2021年8月27日,十二省(区、市)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联盟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公布,最终普通接骨板系统价格平均降幅87.05%;锁定(万向)加压接骨板系统价格平均降幅89.45%;髓内钉系统价格平均降幅89.12%。

之后的京津冀“3+N”联盟共十七地区组织开展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带量联动采购中,89家企业的20026个产品中选,平均降价83.48%。

和春立医疗面临的局面相似,上车集采之后,威高骨科也面临着中标产品价格大幅下降、未入选产品滞销等问题。

微创医疗则比春立医疗和威高等骨科耗材企业更早面临上述困境——早在2020年的冠脉支架国家集采中已初见端倪。

2021年,微创医疗亏损351.3百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2.4亿,与2020年亏损223.3百万美元相比,亏损规模扩大了57.3%。

根据年报,冠脉支架中国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带来的影响正是亏损原因之一。

冠脉支架集采之后,微创医疗的骨科业务也受到带量采购的明显影响。2021年,主要受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导致相关订单减少的影响,微创医疗的骨科业务在国内市场取得收入22.4百万美元,下降31.7%。

除调整销售模式、压缩营销成本之外,研发创新也是值得考虑的破局之路。

根据年报数据,2021年威高骨科共计研发投入1.2亿元,同比增长47%,研发投入总额占营收比例从2020年的4.52%上升至5.63%。

春立医疗2021年共计研发投入1.05亿元,同比增长44%,研发投入总额占营收比例从2020年的7.74%上升至9.46%。

骨科植入医疗器械长期停留在人体内,安全性要求高,且需符合人体的骨骼结构,研发难度大,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具有很高技术壁垒,因此研发周期长、投入大。

目前,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的质量仍有差距,企业必须加大研发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加速迭代,从而更好地应对集采的冲击。

重新审视集采的“另类影响”

当然,集采对于耗材类厂商并不完全是坏事。

除了影响骨科耗材终端价格之外,集采也给了企业不能不接受的理由:庞大的公立医疗市场。

根据标点信息相关报告,2019年我国骨科植入医疗器械整体市场前五大公司分别为强生、美敦力、捷迈、史赛克及威高骨科,市场份额分别为17.24%、9.70%、5.97%、5.19% 及4.61%,合计为42.71%。

前五名中只有一家国内企业,中国本土骨科耗材企业市场占有率远不及国外企业。国内公司与国际巨头相比,在经营规模、产品技术、生产能力、 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面临激烈竞争。

但集采政策为中标企业打通了国内最大的市场板块——公立医疗机构。

据雷峰网统计,2021年9月的人工关节集采拟中选结果中,入选的115款产品中共有72款是由中国内地企业注册的医疗器械,占比63%。

作为医保范围内的高值医用耗材,在人工关节等骨科耗材的使用上,各级医院都有一定的医保控费压力。因此,国产器械使用的增加是必然趋势,这也为国产公司加快进口替代提供了契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医疗器械营销管理专家王强认为集采对头部企业利好较多,因为能带来持续放量,抢占进口品牌的市场份额,另外产品中标后能建立新的终端网络,产生联动效应,促进其他产品销售。

威高骨科董秘曾表示,目前可以通过集采进院的方式,先铺开手术的覆盖量,然后再通过进院的资格带动其他产品。

“因为我们被集采的只是一部分产品,还有人工关节半髋产品以及运动医学产品等未被集采。”

在更早的冠脉支架国家集采落地过程中,一些企业的冠脉支架业务正是因此受益。国家集采落地一年后,微创医疗冠脉支架销售量迅速增长,渠道也实现明显扩张。

根据半年报以及年报数据,微创医疗冠脉支架中标量第一,2021年上半年内已超额完成中标量销售,2021年全年,微创医疗冠脉支架实现全球销售数量122万套,较上年增长132.0%,按销售数量计,市场份额已居全球前二、中国第一。

另外在2021年,微创医疗的药物洗脱支架产品新增覆盖约610家医院,累计覆盖约2900家医院;球囊产品新增覆盖约455家医院,累计覆盖约1250家医院。

这或许也是集采背景下骨科耗材业务的必由之路。

国家推进骨科耗材集采全覆盖的脚步势不可挡,对于身处行业洪流中的企业来说,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持续稳定发展只是生存的第一步,能够抓住机遇乘风而起,才是真正的赢家。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IOaWHAFN8bWvuoMJ.html#comments Thu, 14 Apr 2022 14:36:00 +0800
价格「被打折」的骨科耗材,只有「手术机器人」才能替它接上 //m.drvow.com/category/qixie/zVGu4eSIwgfM75Oh.html 医疗耗材厂商的日子不好过。

2020年11月,在总结地方对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的基础上,我国首次对冠脉支架进行国家集采,中标的冠脉支架产品价格从均价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降幅超过90%。

在集采的高压态势下,以骨科为代表的耗材领域,也卷入了一场大洗牌。

3月21日,京津冀“3+N”联盟开展的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带量联动采购,全国共16个省区市参与,采购总量108.57万套,共89家企业的20026个产品中选。

其中,价格最低仅5.51元(浅螺纹螺钉-2),最高价为2059.96元(跟骨髓内钉),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平均降价83.48%。

在这次联动各省医院带量采购的风潮中,骨科创伤耗材价格彻底迎来历史新低。严峻的行业形势面前,耗材厂商或将集体迎来一次并购和收购潮。

医疗耗材厂商的出路在哪里?

浩悦资本的管理合伙人杨振军对医健AI掘金志说到,“如今,(骨科耗材厂商)被手术机器人公司收购,不失为一种好选择。”

短期来看,耗材傍身机器人,不仅能获得自身发展的第二曲线,还能使机器人公司获得稳健的现金流,促进收入结构转型。从达芬奇的成长轨迹来看,「机器人+耗材+服务」的模式,或许会让医疗行业迎来一种新变化。

医疗机器人与耗材的「相互成全」

医疗机器人公司与耗材公司的兼并、融合,国外市场早已给出了参照样本。

据《医健AI掘金志》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美敦力、谷歌、强生、捷迈、施乐辉、西门子、史赛克、CRM Surgical等传统龙头公司,都通过收购、并购与自身体系融合,在手术机器人领域完成布局。

其中,在骨科机器人领域的收购最为频繁。


国外四大器械巨头收购机器人公司的代表性案例

以全球最大的医疗设备制造商美敦力为例。2018年,美敦力公司以16亿美元现金购买以色列骨科机器人公司Mazor Robotics及其机器人辅助手术平台。

在收购完成后的一个月,美敦力在美国推出了Mazor X Stealth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平台,不仅扩大了美敦力在脊柱外科市场的领导地位,还加快了其向机器人辅助程序的研发节奏。

经过一年的产品技术消化,2019年,美敦力推出了Hugo Ras模块化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系统。

在两种机器人以及辅助系统推出后,美敦力的耗材能力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不仅机械臂设计灵活,末端执行器还十分兼容公司的现有产品组合。

这种设计,让医生不需要花费精力适应新器械,也被业内人士看作美敦力挑战达芬奇的一个重要优势。

相比于达芬奇以十年为周期进行机器人产品迭代,美敦力将机器人产品上市的周期压缩到更短。

杨振军表示,“很多耗材公司看好一个方向,但不一定完全自己去做这个事情,并购就是一条捷径。从结果上看,全球医疗器械巨头都至少收购了一个机器人公司。”

在杨振军看来,传统骨科耗材领域发展数十年,行业创新相对不多,而如果和代表数字化、智能化、微创化、精准化的机器人进行有效的整合,却能打开耗材创新的新通道,进而走出公司的第二曲线。

两者兼容后,一方面能保持自身增长势头迅猛,以其综合性耗材、先进性机器人技术巩固企业现有的增长亮点、刺激疲软的是市场业务;另一方面还能在保持自身庞大的市值同时,积极拓展下一赛道飞速发展空间。

如今,骨科机器人厂商和耗材商“相互成全”的逻辑,也在中国市场上演。不过这个思路有些不一样。

 中国,拥有一套迥异的收购逻辑

从骨科手术机器人公司的发展方向来看,短期以设备销售为主,但长期来看,耗材将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2020年,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销售中系统占据55.8%,耗材占据38.2%;但同年美国市场机器人收入仅占 25.3%,耗材占 57.7%。

随着手术机器人行业不断成熟,这类公司的收入方式将逐渐演变为“以耗材拉动机器人”。

在杨振军看来,国外早已按照 “耗材公司收购机器人”的形式进行,但国内耗材公司并没有形成相对的垄断,收购形式很有可能会截然相反,我们会看到“机器人公司收购耗材公司”的交易发生。

他站在买方和卖方的角度给出两点原因。

首先,国内耗材公司要不要被收购?

如今,国内耗材的压力可想而知。一面是耗材集采背景下价格大缩水,收入与利润增长空间集聚压缩,一面是智能化与精准化,提升手术成功率、效果、缩短医生学习曲线,大势所趋。

医疗器械单品天花板低,大多数公司体量和市值相对较小,行业集中度较低。长期以来,我国巨大的人口体量和庞大的医疗市场,为小型低值耗材公司的生存提供了空间分了一杯羹。

就如去年国家关节带量采购,有48家企业参与投标,最高的厂商市场份额仅仅16%,市场高度分散。

而随着去年关节关节带量采购在今年落地执行,尽管有44家中选,但82%的价格降幅,会让中标的和未中标的中小企业面临生存的压力。

耗材企业的估值被大幅度打下来,未进入集采目录的厂商面临退出市场。

所以,市面上预计会出现一波“甩卖潮”。只有少数产品和技术、市场份额有优势或者特点的公司会被收购或整合,其余企业均会消失。

在杨振军看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定会有一个“机器人市值上行、耗材市值下行”的最佳窗口。

其次,手术机器人公司需不需要收购?

从产业迭代和医院需求来看,手术机器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但反观耗材行业,多年来,这一领域早已创新乏力。

“随着时间的发展,机器人产品一定会从‘适应’耗材,到重新‘定义’耗材。”杨振军谈到。

同时还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国外的机器人系统几乎都是封闭的,使用自己的耗材;但国内的机器人系统基本都做成了开放式平台,期望打造成可适用于各个耗材厂家的机器人。这样让医院在选择机器人公司的时候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国产公司。

这点也不难理解,国外机器人系统建立在耗材母公司的基础上,势必要给母公司“带货”。

但国内耗材产品分散,每一家医院有多家公司的耗材在使用,医院很难为了采购一台2000余万的外资企业机器人,而只用这家公司的耗材。

另外,国内机器人发展较晚,有耗材的公司同时又拥有机器人的公司就更少,国内主要是微创医疗、华科润等属于这一类公司。

以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商业化成功案例——直觉外科公司为例,收入结构为耗材、机器人、服务的收购占比分别为50%、35%、15%。

其他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收入演变模式也不会例外。要想成为优秀的企业,机器人也要通过整合耗材公司,让自己的机器人“金鸡”可以“下金蛋”。

与此同时,满足未来机器人给外科手术重新定义耗材产品与工具的诉求,也要求机器人公司有能够研发和生产耗材的基因。

行业的跨界、整合,何时出手是最佳时间点

在骨科类高值耗材的集采背景下,骨科手术机器人正成为行业巨变的关键节点。

近年已有6款国产骨科机器人产品先后上市,如天智航、鑫君特、键嘉、和华瑞博等。预计到2023年,还有多款产品能够顺利“拿证”。

经过前几年的市场培育,集采政策红利的爆发,北京已经在去年10月正式将骨科类手术纳入医保,全国各省份陆续列入收费目录,骨科机器人的手术量有望在2026年突破50万台,累计装机量有望达2000台。

已获得NMPA批准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

综合来看,超百亿规模的骨科机器人市场已经成为了下一个蓝海市场。目前,国内已经出现天智航、微创医疗、键嘉等相对成熟的产品。

尽管骨科手术机器人被外界视为正值壮年,但自身的商业化能力依旧是个变数。

在手术机器人行业,无论是国内外,商业化趋势一定是围绕「设备+耗材+服务」打造闭环,收购耗材是关键的一步。下一步,才能聚焦在智能化、耗材、核心零部件等方向,以平台化为大趋势,真正迎来人机交互的手术机器人。

手术机器人的商业模式和未来发展方式,图源杨振军医疗机器人大会演讲

一是能够不断完善产业链布局,二是为机器人产品找到一条更稳定的现金流,将过去 「 以药、械养机」的思路变成「机器人反哺其假体、耗材销售」。

“手术机器人这种高度复杂系统面临的产业化风险,是从小批量到规模化。它不是量变,而是质变。”元禾原点投资合伙人杨志文,曾在今年年初的2022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上这样感慨。

“当下是行业整合的窗口期,期待优秀的投资人可以助力优质手术机器人企业,加速整合耗材企业。当整合到一定阶段,国产机器人的崛起才真正到来。”杨振军表示。

因为机器人本来就代表未来的方向,长期来看未来将是机器人赋能耗材,由机器人去定义耗材,带来一个新的医疗时代。

未来,手术机器人赛道需要投资人、机器人、耗材三方共同努力。

杨振军预判:“5年之内,国内机器人收购耗材的事情肯定会发生,具体的时间点无法预判,这是多方运作的一个结果。”

比如耗材公司的估值是否被打到最低、收购时的竞争对手是谁,会不会抬高交易价格、类似教育的改革政策是否又倒向手术机器人这一边。

合纵、连横的故事,自古有之。未来,手术机器人与医疗耗材的收购与被收购,一定会不断上演。

雷峰网雷峰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zVGu4eSIwgfM75Oh.html#comments Tue, 12 Apr 2022 14:22:00 +0800
上交与复旦的「派系之别」:同是沪圈双雄,却走了不一样的「医疗机器人」之路 //m.drvow.com/category/qixie/LcHAPrqfR00EJVlu.html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国内医疗机器人的应用有比较明显的派系之别。比如,上交系医生喜欢的手术机器人,复旦系医院却不是很待见。

在雷峰网与一位医疗机器人从业者交流时,他抛出了这一结论。而这一结论,也得到了一个投资人士的肯定。

上海创瑞基金投资总监陈松年向雷峰网说到,“上海交大有机器人研究院,好几位教授都有手术机器人创业项目,这是他们的特色。”

2020年,我国高校、 院所医疗器械专利授权数达到全国总量的43%。

作为医疗器械的直接使用者,附属医院受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影响更深远,高校的优势学科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附属医院的专科偏向与医学特色。

3月,上交附属瑞金医院使用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术锐单孔手术机器人,并成功完成了首例乙状结肠癌手术。

这也是继泌尿外科之后,我国自主研发的单孔手术机器人开辟的又一个外科应用领域。

参与此次手术的单孔手术机器人,正是由上交徐凯教授创立的术锐科技联合上交、瑞金医院自主研发的产品。

从附属医院的引进数量、机器人品牌、手术领域,同处沪圈的复旦和上交有着明显的差距和风格。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上交系,更大胆、更敢于尝鲜

作为上交最大的临床教学医院,瑞金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手术的医院之一,自2010年起相继在胰腺外科、心脏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胃肠外科等多个领域内开展机器人手术。

十余年来,机器人胰腺手术完成超两千例,数量位居全球第二,目前,患者五年生存率达40.4%。

除瑞金医院外,仁济医院、新华医院等多家交大附属医院也均在多年前开展机器人手术,引进多台达芬奇、天玑、术锐等国内外不同品牌的手术机器人。

相比胰腺手术经验丰富的瑞金医院,仁济医院则更专注在脊柱外科的机器人手术,目前已成熟开展包括极重度颈椎病、多节段腰突症、重度腰椎滑脱等病种在内的机器人手术数百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手术机器人使用情况(不完全统计,雷峰网制图)

复旦大学的附属医院也是国内最早使用机器人进行手术的医院之一。

早在2009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引进了第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并于同年开始开展肾盂成形术、前列腺癌根治术、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等机器人手术,至今已经完成各种泌尿外科手术三千余例。

此外,同属复旦附属医院的肿瘤医院、妇产科医院、耳鼻喉科医院、华东医院等同样引进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直肠癌、宫颈癌、肝移植以及泌尿外科多种术式中开展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手术机器人使用情况(不完全统计,雷峰网制图)

据公开披露的信息,上交系附属医院共有七家引进手术机器人,涵盖达芬奇、术锐、天玑、鸿鹄、MAKO等国内外各品牌,其中术锐正是上交大教授徐凯创办的术锐科技研发的手术机器人。

而复旦系引进手术机器人的五家附属医院,则只选择了国外老牌达芬奇。

在手术领域方面,上交系医院开展的机器人手术类别更加广泛。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等几家,都已完成过多个类别的机器人手术,包含胰腺外科、心脏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胃肠外科、耳科、眼眶外科、脊柱外科等。

复旦系引进手术机器人的医院中,不乏妇产科医院、眼耳鼻喉科医院一类的专科医院,因此手术类别多集中在妇科或耳鼻喉科单一领域,而中山医院、华东医院等全科医院开展的机器人手术类别不及上交系丰富。

从上述的图表中可以发现,上交系对手术机器人的尝试比复旦系医院更加前卫、大胆。

不同发展路线的三大理由

作为上海市的顶尖老牌高校,上交和复旦的附属医院扎根于同一片土地,受相同的医疗政策规范,却在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上产生了不同的选择。

究其原因,两所高校不同的学科风格、历史发展以及产学研布局均可述说一二。

首先,是学校定位的差别,这是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上海交通大学是以工科见长的高校,早在百多年前建校之初即确立“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

作为交大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校友和工作人员在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等的研发过程中均有所贡献。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早在1979年建立了机器人研究室,后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是我国最早机器人从事机器人技术研发的专业机构之一。

到了智能时代,交大亦不落于人后。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成立,依托交大优质的工程学和医学临床资源,逐步形成“医工交叉”的办学特色。

目前,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与生物工程医学学院分别下设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生物医学制造与生命质量工程研究所、上海市医疗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市高端医学诊疗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机构,致力于医疗机器人及其他诊疗装备的研究。

与上交相比,复旦大学在机器人领域的积累则显得有些薄弱。

复旦是文理兼备的综合性顶尖学府,但工学学科的历史沿革却并不久远,同上交比要更晚。近年来,复旦为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进行了诸多尝试。

2017年,复旦提出利用文理综合优势发展“新工科”的计划,与政企共建“复旦工研院”,围绕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电子材料等产业布局,选取高水平项目入驻产业化基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目前,复旦下设智能机器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智能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多个机器人科研机构,医疗、大健康相关的产业需求也在其计划之中。

不过,相比于上交的机器人积累,复旦的“新工科”计划还略显稚嫩。两所高校在学科定位上的意识形态差异,是根本性的区别,短时间内无解。

其次,两所高校医学院的历史沿革,也影响着附属医院对手术机器人的使用意愿。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前身是上海医科大学。2000年,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办学,组建成为新的复旦大学。2012年,新的上海医学院成立。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上海医科大学

两校合并之前,上海医科大学是卫生部部属院校,后由卫生部划转教育部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则是由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而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前身上海第二医学院,早在1958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期间被划分为上海市地方院校。

在整个医疗体系中,交大系附属医院上海籍医生的比例远远高于复旦系的附属医院。

对上交、复旦系附属医院颇为熟悉的上海创瑞基金投资总监陈松年向雷峰网表示,“交大系的医院相对来说学术环境更加自由奔放,受到的政策管制较少,交大系的医生更加愿意尝试新的东西,复旦系相对没那么开放。”

最后,是手术机器人产学研布局的差异。

产学研的合理转化机制,对于医疗工程的创业尤为重要,上交与复旦的这个差异与上述两点一脉相承——上海交大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学术研究与成果落地方面远超复旦。

大洋彼岸的斯坦福大学,被誉为“创业的孵化器”、“硅谷的摇篮”,半个多世纪以来孕育出了许多家科技领域的领头羊企业,诸如惠普、思科、Google、英特尔、太阳公司等等,都是由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和校友创办。

为鼓励校内教授与学子创业,斯坦福大学对于利用个人职务发明创业的态度十分宽松,只从中抽取少部分股份。

此外,斯坦福还为创业者搭建起与工业界之间的桥梁,为创业者与投资者建立联系,寻找投资。Google创始人佩奇和布林当年就是经由斯坦福大学的创业办公室介绍,联系上太阳公司的创始人安迪·贝托谢姆,从而获得了第一笔投资。

他山之石在前,上海交大也打造了如斯坦福创业办公室一般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如由校基金会和校友会发起的“C计划”,链接优秀投资机构和标杆企业。

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同样是交大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新尝试。

早在2017年,复旦开启“新工科”计划时,交大已联合闵行区成立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并于两年后的2019年启动成立上海交大-闵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

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揭牌仪式

医疗机器人研究院是校级医工(理)交叉平台,临床研究在上海交大的多家附属医院展开。术锐科技,正是上海交大“C计划”与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的受益公司之一。

2014年,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所的教授徐凯成立了术锐技术,对标手术机器人巨头达芬奇,致力于单孔手术机器人的研发。目前,已顺利进入临床阶段。

今年1月,上海交大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启动单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临床项目,引进的手术机器人品牌正是术锐。

3月,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使用术锐单孔手术机器人成功完成了首例乙状结肠癌手术,为术锐机器人开辟了全新的胃肠外科手术领域。

瑞金医院赵任教授正在操作术锐机器人

术锐手术机器人的顺利落地应用与上交系附属医院密不可分。

除徐凯的术锐单孔手术机器人外,其余多位上交系教授带领的手术机器人研发团队大多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如顾力栩教授的手术导航及机器人诊疗系统、范先群教授的眼眶手术机器人、沈国芳教授的颅颌面截骨机器人等。

由上交校友创办的汇禾医疗,也于去年联合上交创办了首个介入手术机器人研发中心。

反观复旦,近年来虽开设了多个机器人科研机构,将医疗相关的产业需求纳入发展目标,但距离手术机器人的自研与产业化落地仍路途遥远。

因为没有学校参与研发的本土自研产品,开展过机器人手术的复旦系附属医院更倾向于选用产品成熟度更高、临床应用更久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谁能打破巨头垄断僵局?

自1992年世界上第一台手术机器人获FDA许可认证以来,手术机器人行业已经发展了三十年,也诞生了达芬奇这样几乎垄断全球市场的国际巨头。

但手术机器人行业仍然在上升期,国内市场更是尚未完成培育。

截至2021年底,达芬奇在中国装机数量达到260台——在世界范围内,这个数字是6500台。

作为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鳌头,达芬奇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企业,想要进入被达芬奇牢牢把控的手术机器人市场,着实不易。

陈松年指出,“一个商业模式要成立,它必须是一个刚需”,而目前的手术机器人产品的精确性与安全性尚不足以让医生动心。

然而,所有事物发展都需要试水。问题是,谁来承担这个重任?

如上交、复旦一般的顶尖高校,既包罗国内最先进的学术力量,又具备瑞金、仁济、中山等实力强劲的附属医院可供产品落地,更应该积极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进行技术研发,推动手术机器人产品转化,打造国内自研品牌。

他们应该,也必须是打破“医疗机器人僵局”的参与者。

想要探讨更多关于医疗机器人的话题,可联系本文作者,微信:qiaoyw186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LcHAPrqfR00EJVlu.html#comments Thu, 31 Mar 2022 10:55:00 +0800
前列腺癌手术,为何是手术机器人的「最佳试验田」? //m.drvow.com/category/qixie/PriOsdtORJJT8NTO.html 2015年2月16日,新加坡中央医院,63岁的总理李显龙接受了无切口的机器人辅助前列腺切除手术,三天后出院。

当前列腺癌缠上男性群体,能否手术、如何手术、术中风险多高、术后是否出现功能性损伤,这些都成为男性群体的诸多顾虑。

今年的2022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上,出现了一种声音:“手术机器人已经成为根治前列腺癌的金标准”。在这场会上,泌尿科医生占据一半以上,足见这个科室对手术机器人的接受程度。

世人对手术机器人的探索,始于1985年创建的PUMA 560。但手术机器人真正走向商业化,则始于2000年。该年,由直觉外科手术公司开发的达芬奇手术系统获FDA批准。

你知道吗?它,最初是用于前列腺手术。

自2006年达芬奇机器人引入我国外科手术以来,前列腺手术就一直占据着机器人手术的主导地位。

去年年底,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泌尿外科医学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量突破10000例,成为亚洲第一个、全球第二个完成万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专科团队。

如今,国产手术机器人锋芒毕露,涌现了一大批想要打破国外垄断的企业,微创医疗机器人(图迈)、威高、精锋、术锐、康多等,均处于在泌尿外科临床试验阶段。

前列腺癌手术,为何能够成为手术机器人率先兑现天赋的试验田?

达芬奇机器人神话开始的地方

2001年,达芬奇一代完成了首例前列腺手术,创造了“失血,微乎其微”的神话,一举打破了当时人们对于手术机器人的刻板印象。大家开始相信,这台与画家同名的机器人,也能在手术台上大放异彩。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2006年,美国80%的前列腺癌手术都已经改用达芬奇机器人。同年,中国将第一台达芬奇系统引入国内,开始了在前列腺癌领域的试点。

达到如此成就,达芬奇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 

第一台达芬奇机器人诞生于1996年。在此之前,业内已经有两款机器人——伊索机器人和宙斯机器人取得了FDA认证,并将手术机器人的外形发展为三条机械臂,由两个用于定位的机械臂和一个控制内窥镜位置的机械臂组成。但由于精度不高,视野不可及,都未取得医生青睐。

“达芬奇”沿用了"宙斯"使用内窥镜的思路,将机器臂升级为4条,并在3D成像和精准控制上做了大幅提升。

手术过程中,人机分离的特性满足医生坐着做手术的需求,而且手臂有支撑,医生不会出现强迫体位、生理疲劳度也大大降低。其次,3D成像立体感的效果好,1080P分辨率外加立体视觉,仿佛开了"上帝视角"。最后就是机械臂的任意角度扭动,远胜过人手的关节自由度。

由于成像清晰、机械臂灵活,能够更好地辨认组织和局部结构、保护神经,在前列腺手术领域能让患者受到的损伤明显减少,达芬奇机器人最终受到以挑剔著称的外科医生们的欢迎。

2001年,美国FDA批准达芬奇机器人用于前列腺根治术(Radical Prostatectomy,RP)。

第一个吃到螃蟹的,是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泌尿科的教授本·戴维斯。

他首肯了手术机器人的优越性,“过去前列腺切除术是一种开放式手术,侵入性很高,出现达芬奇机器人前,这种手术很有挑战。前列腺体周围的血管和神经组织很丰富,要保护这些血管和神经需要进行精细的解剖操作,还有造成大量失血的可能。有了达芬奇机器人辅助系统,医生就能一边操纵机械手进行精细分离、切割等动作,一边通过病人体内的摄像机合成的立体视野监视手术解剖。”

戴维斯说:“失血微乎其微。”

对手术机器人这种新兴事物来说,赢得医生青睐就意味着赢得了生机。

如今,手术机器人已经成为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标准范式,并写入国内外权威临床指南中,包括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指南(NCI)、2022 ASCRS临床实践指南,以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主流指南中。

更重要的是,拿下前列腺领域的第一块试验田后,达芬奇机器人的扩展之路顺势开启,将应用场景延伸到其他外科领域,比如泌尿外科、妇科、普通外科、结直肠外科、胸外科及减肥手术领域。

如今,历经五代系统升级,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每26秒就有医生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市场占有率达99%。截至2020年,达芬奇全球装机量超850万,仅2020年收入就达43.6亿美元,与位于第二的Asensus Surgical拉开300倍的距离。

可以说,如果没有20年前FDA对前列腺癌手术的批准,达芬奇机器人的业务扩展,或许还要晚上几年。

前列腺癌,为何国内手术机器人的第一站?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等原因,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目前,前列腺癌已经成为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泌尿系肿瘤中排名首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

不同于其他癌症肿瘤,前列腺癌疾病一直是“缺医少药型”的存在,十分依赖手术治疗。

上海创瑞基金投资总监陈松年,长期关注高值耗材(大外科耗材)和手术机器人。他向《医健AI掘金志》说到,“相对于普外科或者胸外科,前列腺癌确诊后,药物等方法无法做到根治,手术成为了最常规、最主流的一种治疗手段。"

但传统手术切口大、康复慢,反而是创口更小、操作更加精准的机器人手术,近年来更受男性群体的青睐。

作为根治癌症的手段,彻底摘除病灶是传统手术的治疗原则。在前列腺癌领域,这种原则也不例外。前列腺根治术一般是切除前列腺、精囊以及前列腺段尿道,并完成膀胱和后尿道的吻合重建,从而恢复尿路的排尿功能和控尿功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王忠表示,“手术的难度在于前列腺位于男性盆腔深处,如果彻底切除前列腺、切缘没有癌细胞,凭借当时的医疗技术,只能选择开放手术,在肉眼直视下完成手术。”

王忠感叹,“百年前的前列腺根治术,是在血的海洋中完成。”

如今,前列腺癌根治术已经变革三代,从开放式手术、腹腔镜手术,到现在的机器人辅助手术,男性患者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

图片来源于王忠院长的演讲内容

王忠表示,“男性患者对于保留自己的性功能也有一定的要求,前列腺癌手术已不仅是切除手术,更多成分是控尿功能和性功能的重建手术,手术难度可想而知。”

而且,随着手术技术的提升,前列腺癌根治术的理念也进一步标准化和普及化。癌细胞完全清除、术中出血少、术后自主控尿、良好的性功能恢复、甚至RP术后解决ED(勃起障碍)。五条理念,已经成为现阶段大多数医院的诊治纲常。

在精细化和微创化的要求下,手术改革红利刺激手术机器人企业在前列腺癌领域大量聚集。

王忠

陈松年表示,“因为前列腺是男性生殖系统的附属腺,属于不成对的实质性腺体,很独立,不会牵扯其他血管、腔壁,机械臂简单的切除、缝合功能已经足够适用。相对于普外科要用到超声刀等工具,前列腺疾病对器械的要求不多,适合刚入行的公司。”

图源:任尚青在中国医疗机器人大会上演讲内容

至于手术机器人为何没有在普外科,胸外科等领域快速推进,陈松年认为,“从达芬奇一代就能看到答案。达芬奇一代在普外科或者说胸外科也开展了一些比较简单的手术,但并没有表现出比腹腔镜手术更明显的优势,性价比不高,因而未推广应用。”

但对于国内刚入行的机器人公司来说,开局站错队,就有可能再也无法出人头地。

从我国的机器人发展来看,手术机器人公司起步晚,但耗材的底子却十分庞大,长期以来,我国早已形成了“一家耗材会服务于好几家医院,一家医院也会使用好几家耗材”的局面。

而更晚入局的机器人公司,想要被院长和临床医生所接受,就要和多家耗材公司合作,拿出更具平台化的耗材产品,展示出更多元的手术能力。

“一个医院买这么贵的大型设备,如果就放那么点的耗材产品,其实是讲不出去的,医院永远赚不回买机器人的钱。”陈松年说到。

但这些都是后话,一家机器人公司能拿到多家耗材公司的合作,要靠最基本的商业化能力。对所有刚进入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公司,前列腺癌对耗材的要求不高,几乎是“养成系”一般的存在。

另一方面,前列腺疾病背后,是一个巨大的“软组织”市场。

“所有的脏器都可以认为它是软组织”,陈松年表示,“适用于前列腺癌的腔镜手术机器人,不仅能做前列腺微创手术,同样能应用在妇科、普外科。这背后,是一片巨大的软组织商业蓝海。”

按照临床应用领域分,手术机器人分为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等。但从商业模式上看,只有两类:能做软组织手术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和只能做导航定位的其他手术机器人。

而这两类机器人,分别拥有着不同的市场前景:无论何时,软组织远超骨科、介入等市场空间。

目前,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也按照这种分类排兵布阵,软组织手术机器人市场占比75%以上。随着国产手术机器人上市,价格服务体系的完善,预计到2030年中国软组织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400亿元。

达芬奇机器人的成长之路,正是国内厂商的一个绝佳参照样本。

蓄力的国内玩家,或比达芬奇跑得更快

总体来看,无论是社会需求、入局门槛,还是市场前景,前列腺癌都成为国内手术机器人玩家入局的第一站。更重要的是,有了达芬奇二十年来的市场培育,国内玩家的商业化能力已经迈入加速度阶段。

比如康多于2021年4月完成泌尿外科的注册临床试验;

微创医疗的图迈于2021年5月完成应用于泌尿外科手术的注册临床试验;

精锋医疗于2017年5月成立,研发单端口手术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在2021年9月进入泌尿科和妇科双科室临床试验;

术锐在2021年3月完成中国首例纯单孔下执行的前列腺癌根治术。

按照我国有临床三类医疗器械首次注册至少35个月来看,除术锐外,其他软组织手术机器人正式应用于临床,会集中于2024年年中。

而手术机器人的推广应用,使得前列腺癌的诊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四川省人民医院机器人微创中心博士任尚青表示,“四川省人民医院从2019年,便开始尝试开展经腹膜外单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目前已经成为治疗该疾病的常规项目。”

据四川人民医院的机器人微创中心统计,前列腺癌相关手术已经达到所有机器人手术救治手术的一半以上。

图源任尚青在中国医疗机器人大会上演讲内容

对于国内的手术机器人市场而言,玩家业务和医院态度,均表现出很好的成长信号。国内手术机器人产业何时被彻底盘活,将成为一个时间问题。

届时,手术机器人或将拉动AI、VR、5G等众多产业,呈现出更具多样化的产品形态。人机交互的智慧医疗时代,也终将离我们不再遥远。

雷峰网雷峰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PriOsdtORJJT8NTO.html#comments Fri, 25 Mar 2022 10:24:00 +0800
手术机器人、糖尿病业务接连失利,美敦力「高层换血」早有预兆 //m.drvow.com/category/qixie/edKfIRCWiQhAPuOT.html 美敦力,70多年前从美国车库里走出来,以可植入式心脏起搏系统一举奠定了自己在医疗器械行业的江湖地位。

不过这段时间,美敦力的日子进入了一个阵痛期。

近日,美敦力宣布其糖尿病、外科手术机器人以及心律管理三大运营部门更换部门总裁,新任命的人员具体为:Que Dallara担任糖尿病执行副总裁兼业务总裁、Mike Marinaro被任命为外科机器人总裁、Kweli Thompson博士被任命为心律管理总裁。

Que Dallara

Que Dallara 是三位新部门总裁中唯一新加入美敦力的成员,将于5月2日正式入职。

就职美敦力前,Que Dallara 曾担任霍尼韦尔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此前还曾在传感器制造商TEConnectivity工作了十年,并在微软从事了几年的业务发展和并购战略。

Mike Marinaro

手术机器人业务部门新总裁Mike Marinaro是在美敦力工作二十多年的“老将”,此前担任美心率管理业务部门总裁期间,部门年收入超过40亿美元,他主导推出的Micra无铅起搏器产品线年化收入超过4亿美元。

Kweli Thompson

而心率管理业务部门新总裁Kweli Thompson此前曾担任美敦力心脏再同步和除颤解决方案业务的副总裁兼总经理,带领除颤解决方案获得了三年来的最高市场份额和十多年来最高的心脏再同步治疗市场份额,在业务开发、临床研究、产品营销和综合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此次美敦力高层大换血,或许是为了应对此前CEO Geoff Martha的一番话。

在2022 JP Morgan大会上,Geoff Martha曾透露,半年来,公司在糖尿病管理、Hugo手术机器人等几项业务中遭受了挫折,这些挫折导致了这家医疗器械巨头的股价下跌。

Hugo手术机器人推迟发布,2022财年销售额难达目标

时间拉回三个月前。

2022 JP Morgan大会上,美敦力CEO Geoff Martha在演讲中提及美敦力在三项业务中遭遇了挫折,包括肾失神经产品临床试验受阻,Hugo机器人推迟上市以及糖尿病业务受FDA警告。

半年来,接二连三暴露的问题导致美敦力股价下跌,原本在2021年9月已经攀升至135美元/股的股价,截至今年3月22日收盘已下跌至108美元/股,下跌了20%。

美敦力CEO  Geoff Martha

Geoff Martha在2022 JP Morgan大会上提到的糖尿病管理、Hugo手术机器人两项业务,均在此次换帅的范围当中。

Geoff Martha于2020年4月上任后,为美敦力确立了新的发展战略,即“数据化、人工智能化和自动化”,手术机器人正是战略落地的重要产业平台之一。

为了“成为这个市场中有意义的参与者”,美敦力一方面加速自研Hugo机器人系统的注册上市,另一方面加大与手术机器人、人工智能相关的投资并购活动及外部合作。

2021年10月11日,美敦力宣布外科手术机器人Hugo获得了欧盟CE认证,主要适用于泌尿科和妇科手术,这两类手术约占目前所有机器人手术的一半,结束了美敦力长达二十多没有外科手术机器人的窘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Hugo手术机器人获批的泌尿科和妇科两类手术,恰好是最强劲敌——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应用最多的两个类别。

此前,美敦力一直强调Hugo将解决阻碍外科手术机器人二十年以来的成本和使用障碍问题,直指达芬奇机器人及其配件、服务过于昂贵导致外科手术机器人难以普及的弊端。

因此,Hugo手术机器人被市场认为,将结束手术机器人领域达芬奇一家独大的时代。

然而,获得CE认证的Hugo手术机器人没能按照原计划进行广泛发布——仅仅一个月后,Geoff Martha在2021年11月23日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由于产品制造和供应链出现问题,美敦力将延迟推出Hugo手术机器人。

这也意味在2022财年,美敦力的销售额可能会低于美敦力设定的5000万至1亿美元的目标。消息公布的11月份,美敦力股价持续下跌。

2021年11月23日美敦力股价

此次出任手术机器人业务部门总裁的Mike Marinaro,在美敦力工作超20年。在任心率管理业务部门总裁期间,由他主导推出、拓展的新产品线Micra无铅起搏器年化收入超过4亿美元。

同样作为全新上市的产品,因供应链问题发布受阻的Hugo手术机器人也将交到Mike Marinaro手中。

在美敦力的官方口径中,Mike Marinaro善于创新和商业化运作、擅长业务拓展,具备推进手术机器人继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糖尿病业务深陷泥沼,美敦力将加大投入挽回颓势

据Geoff Martha在2022 JP Morgan大会上透露,美敦力糖尿病部门曾收到FDA的警告信,指控加利福尼亚州北桥作为糖尿病业务总部的工厂在风险评估、纠正和预防措施、投诉处理、设备召回和不良事件报告等方面缺乏适当的质量体系。

为了处理相关问题,美敦力新产品的审批不得已推迟。这令美敦力的糖尿病业务遭受重创,并立刻反映在了市场上。警告信一经发布,美敦力的股价迅速下跌至近一年来的最低点99美元。

2021年12月20日美敦力股价

糖尿病业务的财报同样不好看。

在2022财年第三季度整体净利润增长16.5%的情况下,糖尿病业务营收仅为5.84亿美元,同比下降了7%,有机下降5%。从2022财年前三个季度整体业绩来看,糖尿病收入17.41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4%,是唯一一个同比下滑的细分业务。

美敦力2022Q3财报

据《器械之家》的报道,在美敦力的糖尿病业务线深陷泥沼的同时,它的竞争对手Insulet、Tandem等发布新品的脚步却不断加快。

2022年开年仅两个月,已有至少三款尖端的血糖管理设备获得FDA批准,随时准备占领美敦力丢失的市场。

但美敦力对糖尿病业务仍然充满希望。在2022 JP Morgan大会上,Geoff Martha表示糖尿病管理器械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并表示有信心在糖尿病市场扭转乾坤。

目前担任糖尿病业务部门总裁的Sean Salmon,是在2019年10月份走马上任,同时还兼任着心血管业务部门总裁。不到三年,糖尿病业务再次换帅。

此次,美敦力外聘在新产品开发和商业化方面经验丰富的Que Dallara接管糖尿病业务,或许预示公司将投入更多精力专注于糖尿病业务,以挽回目前的颓势。

集采常态化背景下如何布局中国市场?

2021年,美敦力的日子颇不太平。

据雷峰网了解,2021年FDA对美敦力、波科等国外医械厂商发布了大约16次I类召回。美敦力的密网支架Pipeline,是其中1款I类召回产品,即使用这些设备可能会导致重伤或死亡。

据召回信息显示,该产品在装置放置、检索或移动过程中输送系统断裂的风险,破碎的碎片可能会留在患者的脑血流中。与此次召回有关的设备故障报告为59起,其中10起严重受伤,2起死亡。

美敦力另一款产品HawkOne定向斑块切除系统也被FDA被确认为I类召回,共收到163起有关此设备问题的投诉,其中55人受伤。

此外,美敦力糖尿病业务的明星产品胰岛素泵的遥控器同样由于存在潜在的网络安全风险而被FDA确认为I类召回。

在中国市场,美敦力的产品器械同样状况频出。

2021年至今,国家药监局共发布二十二次美敦力产品、器械召回信息,其中一级召回9次,二级召回9次,三级召回4次,涉及胰岛素注射泵、动态葡萄糖监测记录器套装、覆膜支架系统、植入式神经刺激电极等多款产品。

在产品质量把关不严、一级召回频繁发生的局面下,美敦力面临着被替代的风险。

除召回等自身问题外,美敦力同样深受中国市场集采政策的影响。

2020年的冠脉支架集采中,美敦力中标的药物洗脱冠脉支架系统从1.8万直降到648元,降幅高达96%。

美敦力在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中,特别声明了中国的耗材集采的影响:药物洗脱支架(DES)下滑超10%,中国在2020年10月中心进行的国家集采对于DES在中国的销售额的影响仍在持续。

此外,美敦力旗下的骨科产品也在全国范围内参与了多次集采,产品降幅惊人。在集采常态化的背景下,国内医用耗材行业生态将面临重构,而同样以高值耗材为主营收的美敦力,如何布局中国市场尤为关键。

自Geoff Martha上任CEO 以来,美敦力动作频频。从加速外科手术机器人自研、建立20个独立业务单元再到此次四大核心业务中的三部门同时换帅,这家巨头的一番动作让外界浮想联翩。

如Geoff Martha所言,美敦力“正在进入一个更加专注的方向",注重卓越运营,注重端到端供应链和质量把控,并据此预知美敦力将面临的挑战。

江山,不会一直稳坐。


参考链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消息

美敦力重大人事变动,三大部门齐换帅https://mp.weixin.qq.com/s/YLvwksJ0OSInTO_6y-qSCw

美敦力最新消息公布!https://mp.weixin.qq.com/s/PVwIqDD0LVYHJQZMvKrr-w

美敦力CEO在2022 JP Morgan大会上,透露了哪些关键信息?https://mp.weixin.qq.com/s/17iA2EA47I2tAd0KKtYrXw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edKfIRCWiQhAPuOT.html#comments Thu, 24 Mar 2022 10:53:00 +0800
3年连发5篇SCI论文,第三方医疗机构为科研注入“活水” //m.drvow.com/category/qixie/zhqFJTF3pjRXkXs1.html “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

十年前,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直言,“我们的大脑遭到了互联网的侵犯”。而之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侵犯再无任何阻力”。

近20年,得益于脑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医生和脑科学家得以高精度核磁共振成像(MRI),观察到大脑活动及其大脑结构的精细变化,甚至为手机成瘾和抑郁疾病背后的身体变化,提供了一份可解释的研究证明。

近日,合肥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与出生人口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口健康与优生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作,再次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进行磁共振大脑结构的深度分析,相继完成两篇学术研究。其中一篇科研成果已于《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杂志挂网发布,影响因子为6.756分,具有良好的学术口碑和广泛的影响力。

早在2019年,安徽医科大学人口重点实验室就启动了此项研究,随着样本量的增加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合肥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作为项目合作方,持续合作深耕,屡结硕果,已经以共同作者的身份在SCI上发布5篇论文。

年轻人的深夜Emo,手机甩不了锅

据调查,许多人醒来第一件事是看手机,睡前最后一件事还是看手机。每5分钟看一次手机,手机丢了或遗失会感到不安。

2021年3月2日,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Frontiers inPsychiatry " 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该研究表明,18-30岁的人群中,有38.9%的人报告有“智能手机成瘾”的症状,对睡眠产生负面影响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此次,合肥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将研究聚焦于“手机对大脑的影响”,分别发表两篇论文:《海马旁回(PhG)-颞中回(MTG)的功能连接调节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PMPU)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来自一项纵向研究的证据》、《身体活动的神经相关性调节问题型手机使用与心理症状之间的关联》。

在第一份研究中,合肥平安健康(检测)中心通过对本地一所大学的238名学生完成MRI扫描并提取神经影像学结果,首次证明脑区存在对PMPU与抑郁症状具有调节作用的神经机质,手机成瘾与抑郁症呈正相关,且属于一种与脑功能异常相关的行为问题。

这一结果也提示了预防和控制手机成瘾对于降低青年人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因此,一个月后,合肥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又溯源而上,探讨了身体活动 (PA) 是否可以减轻 PMPU 导致的心理症状,并影响大脑的神经基质结构。

结果发现,PMPU确实与抑郁、焦虑和压力相关。当身体活动增加时,PMPU与抑郁、焦虑和压力都有下降,反之亦然。而且,当与身体活动相关的左岛叶皮层的脑灰质(INS GMV)体积增加时,也可降低PMPU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

在此文献的背景下,研究又进一步扩大了身体活动与心理症状之间的一些神经可塑性机制的证据。

结果也如预期所料,INS皮层与成瘾行为密切相关,但因为成瘾行为参与决策过程,如选择即时奖励,而即时奖励总是与引起强内感受信号的生理状态相关,所以INS可能是连接成瘾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键节点。

这一研究再次证实,身体的一切情绪变动和行为偏好,都在大脑中有迹可循。

长期以来,“当代年轻人人均emo,0点开启网抑云”、“运动带来快乐,运动会上瘾”的身体直觉,终于找到了一份科学解释。

但更重要的是,这两项学术成果,将进一步推动“疾病症状映射于脑网络的人脑连接组学”研究。当越来越多的人类大脑连接组图谱被开发,它们作为绘制复杂神经逻辑和神经精神症状图谱的资源的价值也会随之提高。

未来疾病诊疗不仅可以使用连接组数据集进行性别匹配、年龄匹配,还能精确每位患者的病变部位,从而在个体基础上对复杂行为进行更准确的分析。

 「主委级专家、科研级设备」,科研产出的两大王牌

作为第三方健康检测中心的赛道选手之一,平安检测中心势头颇为强劲。不仅重金押注设备、更是链接全国专家资源,在医疗影像的赛道上资源禀赋。

在专家资源的配置上,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所有的医护配置皆为三甲医院“同款”。其中,三甲专家团队由三甲医院权威专家和中青年骨干组成,打造成“ 超百人三甲专家团 ”。

在高年资医生人才引进上,平安健康(检测)中心邀请了主委级名医全职加盟,均曾担任过省市级放射学会副主委以上职位。其次,与国内核心三甲医院、知名医生集团紧密协作,组成多学科专家团队,从“医、教、研”等方面提供专业、权威的指导。其中,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医生占40% ,平均年龄45岁,正值医生的黄金年龄。

作为专业医疗机构,人才等软实力能穿越时间,而设备等硬实力做得越优秀,则越容易打通空间。

以脑科学研究为例,一直以来,绘制脑图谱、开展脑科学研究,对影像设备性能要求极高。

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凭借其PET正电子扫描和MR磁共振成像,不仅适用于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的早筛和诊断,还能进行“全身解剖水平+细胞代谢水平”的检查,设备性能达到服务于现有的医疗体系和基础科研的双重标准。

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全数字磁共振设备

在第三方医疗机构的责任践行中,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不仅积极促进医疗机构间的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还成为大型公立医院医疗资源的极大补充。

在2020年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名单中,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35家国内知名医院一同,获得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甲类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成为全国唯一正式获证的第三方医疗机构。

但想走好科研服务这条路,离不开“队友”的支持。

早在2019年,合肥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就与安徽医科大学人口重点实验室合作。相较于其他企业,合肥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化的全链条方面已经取得先发优势。

作为项目合作方,合肥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专门成立了包括院长郑穗生、技师长张清俊、骨干医生洪雪冬等多名专家组成科研小组,深度参与了科研项目,包括医学设备的更新升级支持、设备的针对性调试匹配、案例的分析研讨和诊断、论文的梳理组稿等环节。

加之合肥平安健康(检测)中心还协同南昌、武汉、沈阳、广州等多家旗舰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互联、互通,创新资源也能够更大程度实现共享。

截至目前,合肥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与安徽医科大学的科研项目已合作五期,采样受试者750余人,共同合作5篇论文,涵盖手机依赖与大脑结构的生物学联系、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脑结构和认知障碍改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幸存者的灰质结构网络破坏等研究成果。

如今,与合肥高校实验室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推进基础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合肥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彰显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三方医疗,与公立医院的共生共荣

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文明确医疗机构可以委托独立设置的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和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等提供第三方专业服务。

国家卫健委相关人士更是在公开场合解释,希望在未来,除了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外,医院其他服务和管理都能够交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完成,使其与公立医疗机构形成合力,补齐短板,改善基层服务能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

而在市场上,国内大型三甲医院中的科研级磁共振设备等先进医疗设备并不少见。但根植于中国的医患不均衡的基本国情,医院资源集中服务于患者端,影像检验领域缺少钻研的成绩,而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以垂直深耕的影像检验实力,在项目合作中能助力科研,发掘更多医疗资源价值。

合肥平安健康(检测)中心首席医疗官郑穗生曾表示,“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可以作为公立医院的有效补充,一方面改善就医难的问题,为客户带来更加高端的就医体验,另一方面也能重新定义第三方医学机构,成为理解产学研协同机制的一个原点。”

作为平安集团医疗生态圈的重要一员,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在国内首创集影像诊断、医学检验和精密检查“三位一体”模式:通过引进先进的影像设备,整合权威专家资源,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高水平和标准化的影像诊断服务,促进区域内影像设备和人才资源的共享及复用。

如今,像平安健康(检测)中心这样重要的第三方力量,既可以为现有医疗资源提供有效补充,又可成为学术研究的一股活水,不断深耕,借助科研级的仪器设备和大师级的多学科专家,实现更有效的科研合作与专业输出,促进区域医疗的共同发展。

雷峰网雷峰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zhqFJTF3pjRXkXs1.html#comments Tue, 22 Mar 2022 09:26:00 +0800
2022全国智慧医院建设大会,6月11日上海召开 //m.drvow.com/category/qixie/y5v3OmlEAlNVTFa1.html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发展正处于从“信息化”转向“智慧化”的关键节点,智慧医院建设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效益,改善就医体验,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在引领新趋势方面,智慧医院可在临床专科发展、医学技术研究和创新服务模式方面起到推动作用;在提升新效能方面,智慧管理系统在质量安全运营、设备耗材、财务资产、教学科研知识支撑体系等方面起到保障作用;在激活新动力方面,智慧管理可以助力人事管理薪酬分配工作;在建立评价体系方面,智慧医院各项指标未来可以量化并逐步纳入考核体系中。”

疫情期间,智慧医院的需求直线增长,缓解医疗服务压力应该向互联网“问路”实体医院和互联网医院的再融合会进一步加速,智慧医院会在疫情常态化的催化、以及医疗质量改善需求下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由中国信息协会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分会、科雷会展、智慧产业网联合主办 “2022全国智慧医院建设大会”本届大会将以“科技赋能 数智生态 健康中国”为主题,大会将设置一场开幕论坛及十余场专题分论坛,邀请政产学研用各界精英从技术创新、产业应用、生态构建等多个纬度诠释智慧医院当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大会组委会邀您拔冗出席,共襄智慧医院产业盛会!

大会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信息协会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分会

科雷会展

智慧产业网

支持单位:

中国电子商会数字医疗与健康专业委员会

行业合作(拟邀):上海市医院协会

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

北京市医院协会

浙江省医院协会

江苏省医院协会

甘肃省医院协会

山西省医院协会

湖南省医院协会

协办单位:

雷峰网   医健AI掘金志

承办单位:

科雷会展

会议日程安排

6月10日(星期五):会议报到、展商布展

6月11日(星期六):开幕式、主、分论坛、展览参观

6月12日(星期日):分论坛、展览参观

会议论坛安排

主论坛:全国智慧医院建设大会开幕式及主论坛

分论坛:

1、智慧医院高质量发展院长大会分论坛

2、智慧医院信息网络建设分论坛

3、非公立医院智慧化建设分论坛

4、中医院智慧化建设分论坛

5、智慧医院人工智能分论坛

6、智慧医院医疗机器人分论坛

7、智慧医院物联网应用创新分论坛

8、智慧医院DRG收付费分论坛

9、智慧医院智慧后勤分论坛

10、智慧医院智慧护理分论坛

11、智慧医院智慧财务分论坛

12、智慧医院检验医学分论坛

13、智慧医院数据中心建设与高效运维分论坛

14、智慧医院智能医学装备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分论坛

15、智慧医院室内设计及家具配置分论坛

16、智慧医院节能建设及低碳改造分论坛

大会拟邀请嘉宾

国家及省市卫健委领导

宋 新   中国信息协会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分会会长、中国电子商会数字医疗与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健康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数字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产业发展与信息安全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健康产业分会常委

樊嘉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

谢桦    上海市卫生健康信息中心主任

刘晓强  江苏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主任

余勤    甘肃省医院协会会长

刘小舟  浙江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主任

张建    北京市医院协会会长

王小冬  上海市医院协会秘书长

李立新  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秘书长

余勤    甘肃省医院协会会长

梁立强  浙江省医院协会秘书长

徐长江  江苏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李和平  山西省医院协会会长

李爱勤  湖南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俞建明  福建省卫生信息协会会长

刘宝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应亚珍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副院长

何萍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联工程与信息化部主任、上海市医院协会医学人工智能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魏建军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投资建设部主任、上海市医院协会建筑后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于广军  上海市儿童医院院长

郑兴东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法宪恩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

陈伟平  无锡市人民医院院长

夏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

雷光华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

陈仲强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

马骏     上海市同仁医院院长

艾开兴  上海市肺科医院院长

潘常青  上海市胸科医院院长

汤黎明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卢红建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程蔚蔚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

王杰宁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

葛明华  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

钟海忠  长海医院院长

黄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

何强    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

吴文莉  武汉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

孙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院长

安健   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

丁克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省医院副院长

郑杰    树兰医疗集团总裁

李力    爱尔眼科集团总裁

项乃强  嘉会医疗首席医务官兼上海嘉会国际医院医疗院长

项耀钧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院长

沈旭东  上海永慈康复医院院长

翁思跃  上海全程玖玖健康门诊部品牌创始人、总经理 

刘益民  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许长松  安徽省天长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向炎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总会计师

李登梁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总会计师

刘雅娟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总会计师

李雪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财务处处长

季花    江苏省肿瘤医院总会计师

张海斌  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财务处处长

赵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计算中心主任

张琼瑶  福建省立医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

陆慧箐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信息科科长 

刘新平  河北省人民医院信息处处长

师庆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吴邦华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黄虹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冯嵩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朱卫国  北京协和医院信息管理处处长

张铁山  中日友好医院信息部主任

王忠民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信息处处长

董亮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高志宏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处处长

陈强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何剑虎  浙江大学妇产科医院信息科科长

左秀然  武汉市中心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王奕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卫荣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陈宏立  宝石花医疗健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

洪建    安徽中科唐玖医院首席信息官

马旭    河北燕达医院信息科主任

张晓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计算中心主任

易应萍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信息处处长

黄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陈航    陕西省人民医院信息处处长

胡梅英  江西省儿童医院信息科科长

李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张弓    福建省肿瘤医院绩效办主任、信息科科长

林 辉   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办公室主任

张纪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心主任

俞刚    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曹磊    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吴良明  南京鼓楼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陈秀娟  三明市医保基金管理中心主任

王怡    北京协和医院病案科主任

莫春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案科科长

牛培勤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病案统计科主任

谢俊明  浙江省中医院医保办主任

周章彦  三明市第一医院党委书记

夏苏建  暨南大学医保大数据研究所所长

马路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保办主任

孙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保办主任

焦卫平  宣武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主任

刘新奎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管理科主任兼DRG办公室主任

徐英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教授

应斌武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主任、教授

王培昌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检验科主任、教授

关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检验医学科主任

沈立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检验科主任、教授

娄加陶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检验科主任、教授

张绪超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中心实验室主任

顾兵   广东省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

明亮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教授

张国军 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

刘树业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检验科主任

成守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

奚慧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护理部主任

王泠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

韩斌如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护理部主任

陈肖敏 浙江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

岳丽青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理部主任

金静芬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助理、护理部主任

沈美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门急诊科护士长

辛 霞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

顾则娟 江苏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

陈雁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护理部主任

唐蔚蔚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后勤保障处处长

徐文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后勤保障部部长

王峥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两江院区后勤办主任  

温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后勤处处长

付磊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保障保卫部主任

郭成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总务部部长

黄如春  江苏省人民医院总务处处长

段珀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基建总务部主任

杜 栩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后勤运行部部长

马书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保卫处处长

芦 铭   北京积水潭医院总务处处长

许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工程处处长

赵箐    中日友好医院医工处处长

陈玉俊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医学工程处主任

冯靖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工信息部主任

陈宏文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设备科主任、教授

于靖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医学装备处处长

钱学峰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工程处处长 

林强    福建省立医院基本外科主任、设备处处长

王文丁  江西省人民医院医疗器械处处长

温林    四川省人民医院医学装备部部长

金伟    无锡市人民医院医学工程处处长

仲辉    苏北人民医院医学工程部主任

秦航    南京市第一医院临床医学工程处处长

更多大会嘉宾持续更新中.............

参会人员

1、全国各省市、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领导、卫健委领导;

2、全国各省市、各级医院协(学)会、医学会等机构代表;

3、公立医院院长、民营医院院长、妇幼保健院院长、中医院院长;

4、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人、医疗信息化相关管理人员;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信息化工作主管领导、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医院临床、教学、科研、运营、财务等专业技术人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医疗信息化相关行业学会、协会等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医疗信息技术研发、产品生产、经营、服务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5、全国各省市、各级医院分管信息化、后勤、总务、基建、护理、医务、设备、检验、医工、医保、绩效、质控、采购等负责人;

6、全国各省市医疗行业代理商、经销商、集成商、渠道商代表;

7、智慧医院建设相关的设计院、科研单位、工程单位、后勤服务单位、院内物流、物联网等单位代表及决策人;

8、供应商代表:智慧医疗、智慧检验、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医疗机器人、智能医疗设备等单位代表;

9、投资方代表:非直接建设医院领域地产机构、金融机构等代表;

10、媒体代表:大众媒体、行业媒体、新兴平台型媒体代表;

联系人:李老师18916841069(微信: allen-9900)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y5v3OmlEAlNVTFa1.html#comments Tue, 15 Mar 2022 18:04:00 +0800
2022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在沪召开:4个论坛、18场报告,产学投研共话产业新机遇 //m.drvow.com/category/qixie/ZQ8XUhN08FoY18Iz.html

疫情之下,医疗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

作为硬科技与医疗健康结合的最佳赛道,医疗机器人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极大的关注。

从外科手术到疾病诊断,从特殊群体服务到实体医疗辅助,从实验室研发到行业资本入局,医疗机器人在过去的25年中实现了量与质的齐飞。

2022年2月19日,由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组委会、智慧产业网、科雷会展主办的“2022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在上海召开。

本次大会,围绕“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投融资”等议题,共十八位重磅嘉宾分别进行了经验分享和深化讨论。

作为本次大会的首席合作媒体,雷峰网进行了全程报道。

大会开始之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用,以《机器人辅助胰腺手术的热点问题》为题,首先做了开场报告。

沈柏用首先从用户角度,对机器人在胰腺手术中的优越性做了三点介绍:

机器人使胰十二指肠的微创切除术流程化,手术效果流程化,有效提高了胰腺癌患者的长期存活率;

通过数百例PRD(Radical Prostatectomy,前列腺根治术)手术案例的统计,得出手术关键节点,推动微创胰腺肿瘤的微创体系的建立;

数据的积累为进一步研究胰腺癌发生发展机制打下基础,例如分子分型探索研究、免疫微环境研究、相关非编码RNA研究以及治疗靶点研究等。

沈柏用对未来微创手术的未来也发表了四点期望:建立可视化导航手术(Image guided Surgery)、血管自动报警系统、全自动大机器人手术系统、一中心多终端机器人手术系统。

随后,大会的第二位演讲嘉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王忠教授,以《前列腺癌根治术,从入门到精通》为题,做了演讲。

王忠表示,从前列腺癌根治术手术的发展历史来看,该手术方式已经变革四代:从开放式手术、腹腔镜手术、保留性神经手术,到现在的机器人辅助手术。

同时,随着手术方式的转变,前列腺癌的手术理念也从切除肿瘤转变到了保留性功能,特别是Walsh&Mosrwin 在1984年首创的保留NVS-RRP根治术,也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标准化和普及化。

主论坛的第三个演讲嘉宾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科创伤中心主任郑龙坡,他的演讲题目是《骨科手术机器人在骨科领域的应用》。

郑龙坡表示,研发和临床需求结合起来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

从临床性上讲,微创机器人导航能力的提升,极大提高了手术的的创新性,推动了医疗成像的领域发展。比如在三维可视化技术的支持下,手术航线、定位更加精确,能够应对更多的疑难杂症。

上午主论坛的最后一个演讲嘉宾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主任林征宇,他对穿刺导航机器人的发展情况做了介绍。

林征宇表示,外科手术的200年发展历史,是一个智能化过程,目前微创医疗的发展正如火如荼。

其中,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三分天下;经皮穿刺是非血管介入的重要技术基础;精准化操作是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

随后他提到,由于徒手操作,穿刺导航机器人面临三点难题:

精度不足,对于体积小、位置深或周围组织结构复杂的病灶,难以达到精准穿刺;

并发症风险高,反复调整穿刺角度增加了并发症发生几率,增加了患者的辐射损伤;

过度依赖经验,成熟的介入医师学习曲线较长。

林征宇表示,未来,穿刺导航机器人会顺应5G智能时代,实现驾驶舱式远程诊疗新模式;单一成像模式引导向多模态影响融合技术发展;个性化专家模式软件包,实现自主教学功能;深度学习,AI智能实现自主导航介入手术。

手术机器人分论坛

作为手术机器人论坛的第一位演讲嘉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薛蔚,以《根治性前列腺切除--From OPEN to Single Site》为题,做了精彩演讲。

薛蔚教授表示,前列腺手术治疗随着局部解剖和手术设备的进步,正朝着更微创、更高效、更精细的方向发展。

RALP(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切除术,Robot Assisted Laparoscopic Prostatectomy)的应用不断增长,已成为主流术式。

和普通腹腔镜单孔手术相比,机器人单孔手术具有相对优势:比如手术操作更灵活,手部颤动更少;术中可视化,病灶放大方便精细操作;学习曲线短以及减轻手术医生疲劳,助手无需扶镜头;专属Da Vinci SP系统减少了器械碰撞。

论坛的第二位演讲嘉宾是苏州熠品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感控实验室负责人严鑫,她演讲的题目是《机器人手术器械的再处理》。

她表示,机器人手术器械作为一种精密器械,再处理的工作主要分为六个部分:手术点与预处理、手动+自动清洗、检查和保养、包装、灭菌、储存。

随后,她对机器人手术器械再处理的难点做了三点总结:器械结构复杂,比如管腔、绞合等处理难度高;

法规要求不统一,目前中、美、欧盟的法规要求不一致,缺少每个处理步骤的验收标准;

使用寿命和生物相容性,比如消毒/灭菌后产品的使用寿命,处理过程可能导致物质迁移。

他表示,社会5.0时代,机器人的定位是模块化、便携化,基于其工程设计和强大的分析功能,帮助医院突破经济壁垒。

随后,曹其新对泛在机器人概念做了介绍,指出泛在机器人技术是利用不同类型的分布式的机器人组件,通过网络化的协作(人机协作、机机协作)完成单个机器人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相比智能机器人,泛在机器人强调智能化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组件化技术,实现与作业环境、任何其他机器人的自然交互,自主适应复杂动态环境。

论坛的第四位演讲嘉宾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付强,他演讲的题目是《Mazor脊柱机器人辅助脊柱外科手术》。

付强表示,大家都对医疗手术机器人前景充满期望,但他认为应该泼一泼冷水,例如脊柱手术机器人从前年才成熟,去年才开始落地应用。

2022年全年,上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也才刚刚完成100台脊柱机器人手术。

从初步使用中,他认为目前阶段的脊柱手术机器人甚至谈不上是机器人,而更应该称之为辅助机械臂。在应用中,这类器材还无法替代医生,无法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特别有几点问题需要注意:

钉道打滑;一定的误置率(系统性误差);不能覆盖全脊柱、全身骨骼系统;软组织推加压;功能单一,缺乏辅助减压等功能。

手术机器人分论坛的第五位演讲嘉宾,是四川省人民医院机器人微创中心博士任尚,他对改良(免特殊PORT)机器人单孔前列腺癌根治术应用做了详细介绍。

任尚青认为,医疗机器人在临床应用重要价值需要被重视。他表示,临床上,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所有年龄层上都在惊人的增长。从2005年开始,该病死亡率一直上升,早期干预愈发重要。

而医疗机器人的推广应用,使得前列腺癌的诊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四川省人民医院从2019年,便开始尝试开展经腹膜外单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目前已经成为治疗该疾病的常规项目。

据四川人民医院的机器人微创中心统计,前列腺癌相关手术已经达到所有机器人手术救治手术的一半以上。

康复医疗机器人分论坛

康复医疗机器人的第一位演讲嘉宾是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吴毅,他的演讲题目是《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精准定位及康复机器人治疗技术》。

他表示,智能化康复设备加快脑卒中患者的精准定位、诊断和康复,比如通过影像学技术、脑部电生理、康复评定等一系列无创性脑功能检查和刺激技术,能够实现康复治疗的个体化、智能化和精准化。

分论坛的第二个演讲嘉宾是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唐亮,他演讲的题目是《可穿戴拇指康复机器人在儿童脑瘫康复中的应用》。

唐亮表示,小儿脑瘫属于痉挛性瘫痪,常见拇指内扣,严重影响手部功能。

因此,可穿戴的、用于治疗小儿脑瘫患者拇指内收的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正在成为研究趋势。

他提到,手康复机器人通过“中枢-外周-中枢”的闭环模式促进手功能恢复,是目前较为先进的理论体系。它一方面强化中枢干预,比如创新镜像疗法、运动想象疗法,实现运动意图的有效输出;

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外周干预,比如强制性运动疗法、机器人治疗、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实现主动意图的控制训练,在儿童脑瘫治疗领域效果显著。

分论坛的第三个演讲嘉宾是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康复医学转化研究中心主任牛文鑫,他的演讲题目是《智能康复中的生物力学问题》。

他表示,大部分的康复问题都与生物力学密切相关,例如运动训练使皮层及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活性产生适应性改变,并形成拮抗肌活动控制的特定固化模式。

因此在康复研究中,目前一部分研究针对运动能耗的监测,建立了包含肌肉能耗(近红外测量脑区激活程度)、大脑能耗(基于肌肉协同的正向仿真)和人机交互能耗(外骨骼驱动及交互能耗)的评估方法。

目前该方法已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可穿戴智能健康监测和运动康复管理系统的开发中。

随后,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普外科九病区病区主任沈东杰,对AI在甲状腺癌诊疗的应用情况做了介绍。

他讲到,目前甲状腺结节筛查与诊断存在一系列临床困境:

比如,过度依赖超声科医师经验和专业技能;超声设备多,图像易受回波干扰和散斑噪声影响;PTMC仍缺乏客观有效的术前评估手段,AI在甲状腺结节的B超应用上仍处于空白阶段。

未来,AI在甲状腺患者群体中还需要推动区域医联体合作,依托核心云建立大数据存储和AI训练,应用边缘云建立覆盖基本医院和医学中心的细分AI应用。

分论坛的最后一个演讲嘉宾是宁波市康复医院采购中心主任魏坤,他的演讲题目是《整合与创新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他讲到,医疗领域整合就是创新。外科手术从巨创到微创再到无创、以及手术器械从微型化到柔性化再到集成化,代表了内窥镜技术长期以来的整合与创新。

随后,他就本院的医疗整合现状做了介绍,并对医疗康复做了几点建议,整合康复机器人要素时,要同步整合康复服务体系下的组织架构和服务模式,并形成由市级医院发起的,由上到下联合起社区卫生院的康复服务新体系。

医疗机器人投融资分论坛

作为医疗机器人投融资分论坛的第一位分享嘉宾,浩悦资本的合伙人杨振军,以《医疗手术机器人的投融资现状与未来》为题做了分享。

杨振军认为,机器人市场上,美国起步早且发展多元化、中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海外是“耗材公司收购机器人公司”逻辑,但中国相反,正按照“机器人公司收购耗材公司”的趋势发展。

他讲到,目前国内手术机器人和投融资,正在展现以下趋势:

骨科为硬组织机器人的核心赛道,头部平台型企业频繁融资,已取得先发优势;

软组织机器人融资火热,腔镜领域群雄逐鹿;

平台型手术机器人公司虽然获得二级市场认可,但上市标的仍稀缺。

最后,杨振军讲到,未来国内手术机器人商业化趋势,将围绕设备+耗材+服务打造闭环,内部封闭平台将触及增量天花板。另外,在人机交互时代,手术机器人以平台化为大趋势,聚焦在智能化、耗材、核心零部件等方向。

论坛的第二位演讲嘉宾是元禾原点投资合伙人杨志文,他的演讲题目是《手术机器人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他讲到,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还是一片蓝海,良好的融资环境和支持国产的长期政策导向,有利于头部企业快速成长。

其次,中国海量病例数有机会使机器人+AI辅助实现弯道超车。另外,达芬奇经典机器人专利将于2025年后陆续过期,对国内市场来说又是一大机遇。

随后,杨志文讲到,国内手术机器人也在面临诸多挑战,比如高度复杂系统面临的产业化风险(从小批量到规模化不足)、技术安全性风险以及复杂系统在医院的运营风险;

第二,任何IP风险造成企业IPO搁浅;

第三,大量医疗上市企业跌破发行价,先前的企业和资本共同成长逻辑面临考验,未来国际巨头的强势打压和同行间的同质化竞争也是一大考验。

论坛的第三位演讲嘉宾是天堂硅谷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合伙人许宾,他的演讲题目是《医疗机器人临床应用产业化中的投资机遇与痛点》。

他从投资角度讲到,部分国内医疗机器人具有以下产业特征:

临床价值、医疗经济学价值待明确与提升;

应用场景与医疗、诊疗体系系统优化待同步;

集成能力逐步成熟,但部分关键部件、材料进口依赖;

临床反馈,指导仍不足,跨学科人才匮乏。

许宾认为,医疗机器人要想突破这些问题,有六个方面需要注意:病人和全社会药物经济学、医疗技术、诊疗流程,临床和场景需求反馈、标准化、物价和医保支付意愿。

会议最后,重庆点石创坚基金/上海创瑞基金创始人唐浩夫做了现场分享,他的演讲题目是《以临床医学需求为导向的医疗手术机器人发展趋势》。

唐浩夫表示,从投资经验来看,过去好的项目,其产品起码要得到三甲医院和二甲医院的共同认可。尽管医疗机器人已经得到了验证,但目前在市场渗透率上,医疗机器人还要权衡阻力和推动力:

推动力包括:手术机器人手术效果好,术中时间和术后恢复快;病床周转加快,提高医院手术能力和效率;学术研究诉求,减少术者疲劳,缩短学习曲线;国家医疗水平提升,拓展了远程医疗的潜力。

阻力则是:手术费用大幅增加;设备投资及回报周期长,空间占用;减少了触感反馈;医保支出增加。

1天时间、1场主论坛,3场分论坛、18场主题演讲,将本次大会的氛围被推向高潮。后续,雷峰网将会继续输出各位医院专家和器械厂商的详细报告和独家对话,欢迎关注,敬请期待。

此外,医健AI掘金志也提供了2022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的全程视频回放,感兴趣的朋友请跳转链接。

雷峰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ZQ8XUhN08FoY18Iz.html#comments Mon, 21 Feb 2022 18:00:00 +0800
傅利叶智能获软银愿景基金2期领投4亿元D轮融资,拓展泛仿生机器人平台 //m.drvow.com/category/qixie/e5DVpaWpK7VXO7gk.html 雷峰网消息,2022年1月26日,傅利叶智能宣布于近日完成4亿元D轮融资,该轮融资由软银愿景基金2期领投,沙特阿美旗下风险投资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元璟资本跟投。傅利叶智能是康复机器人领域率先完成D轮融资的企业,创下该领域单轮融资额最高的纪录。

傅利叶智能创始人兼CEO顾捷表示,本轮融资将用于研发智能机器人技术,扩大优势,加速推进康复机器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落地与普及,持续提升康复服务能力以满足客户需求。

傅利叶智能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智能机器人公司,致力于攻克高性能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搭建一个智能机器人技术平台,并且已在康复行业形成规模化应用。

2021年,傅利叶智能成功入选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已牵头承担近20项国家级及省级研发项目。

我国康复医疗市场需求巨大,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康复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主流投资机构掘金康复机器人赛道,将助力康复产业步入高速增长期,带动更多优秀人才与资源加速涌入康复行业,民众的认知也将迈上新台阶。凭借技术和制造优势,傅利叶智能从康复机器人领域切入,为机构提供全球领先的智能康复综合解决方案,打造康复产业赋能平台,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生态。

图片说明:傅利叶智能康复港解决方案

傅利叶智能已经构建丰富的面向康复机构的完整产品线布局,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性能康复机器人、智能康复产品、物理治疗设备以及康复医疗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

自主研发的康复机器人已经出口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入驻国内外一千多家机构。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张江,同时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在北京、上海、广州、苏黎世、芝加哥进行研发和生产布局,已建立全球化的研发、生产和服务网络。

软银愿景基金合伙人许娟 (Joanne Xu) 表示,社会老龄化和优质医疗资源的基层化是我们长期关注的趋势。我们看好智能康复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傅利叶团队的执行能力。顾捷先生和团队深耕康复行业十余年,具备卓越的研发效率和扎实的临床转化能力。以傅利叶为代表的智能康复公司解决行业的供需矛盾,以规范、可控、可评估的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治疗师的工作效率,以“授人以鱼,且授人以渔”的方式全面助力康复科室提升医疗和运营能力,惠及更多患者。

沙特阿美旗下风险投资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的管理董事总经理Aysar Tayeb表示,“Prosperity7 对于通过持续推动战略合作以及参与新一轮融资来支持傅利叶智能感到非常兴奋。我们希望将傅利叶智能的康复解决方案引入沙特的医疗网络,并期待通过合作,为世界提供最先进的康复服务和解决方案,改善沙特、中东及更多国家患者的康复效果,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傅利叶智能集团副总裁、首席战略官Zen KOH表示,从沙特阿美到软银,傅利叶智能持续获得国际主流投资机构青睐,凸显了在康复机器人赛道的国际影响力和口碑,奠定业内领导地位。

傅利叶智能自主研发了力反馈技术平台、多关节机器人运动控制卡、多维力传感器等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构筑起坚实的技术壁垒,摆脱了软硬件的进口依赖。AI、电子、机械、仿生的跨界融合,将形成一项面向未来的独特前沿技术平台,以实时力交互、沉浸式体验等技术为用户带来舒适的现代化康复体验。

基于力反馈技术平台研发的智能康复机器人,以精准力控模拟丰富的力学效果,实现柔顺力学控制,具备高精度、高柔顺度、高灵敏性。根据使用者的情况输出对应的辅助力,引导使用者进行任务导向的互动训练。例如,EMU三维上肢康复机器人率先实现了从单关节、平面到三维空间运动的全覆盖,完成运动控制、肌力及认知训练等功能。ExoMotus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则提供穿戴式的康复步行训练,未来还可以用于辅助个人行走。

图片说明:傅利叶智能EMU三维上肢康复机器人

图片说明:傅利叶智能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行业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傅利叶智能既是一家康复机器人领军企业,又身处整个机器人大行业中,从单点技术逐渐走向全产业链的跨行业融合。

下一步,傅利叶智能计划发布泛仿生机器人平台,未来将把核心科技应用到更多非康复领域。傅利叶智能将不断重新定义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为更多人的生活带来积极变化。

孙正义曾经在2017年的“世界移动通讯大会”发言,称在接下来的30年内,智能机器人的数量将超过人类。顾捷透露,这种情况在康复科已经提前实现。例如,在傅利叶智能参与打造的康复中心内,康复机器人的数量已经超过康复工作者的数量。这说明,人机共融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顾捷表示,傅利叶智能本质上是一家智能机器人公司,我们会坚定地投入到机器人底层技术的研发,包括仿生机器人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并逐渐向泛仿生机器人平台公司的方向发展,进而在不同的垂直应用场景中,打造整体解决方案。最终实现通过智能技术让人人享有美好生活。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e5DVpaWpK7VXO7gk.html#comments Wed, 26 Jan 2022 08:10:00 +0800
科亚医疗李育威:从临床需求出发,探索AI产品的商业化之路 | GAIR 2021 //m.drvow.com/category/qixie/uudTYE0V68Gjly8c.html

12月9-11日,第六届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会(GAIR 2021)在深圳正式启幕,140余位产学研领袖、30位Fellow聚首,从AI技术、产品、行业、人文、组织等维度切入,以理性分析与感性洞察为轴,共同攀登人工智能与数字化的浪潮之巅。

在12月11日的雷峰网GAIR医疗科技高峰论坛上,科亚医疗首席科学家李育威博士以《从临床需求出发-AI产品的商业化之路》为题,讲述了科亚医疗从医疗AI产品的研发、临床到商业落地的五年历程,并分享了作为较早入局医疗AI的企业,对于中国医疗发展的预判和畅想。

科亚医疗是国内较早发力医疗AI的创新企业,在2020年1月拿到中国首个医疗AI三类证,也是率先同时拥有中国NMPA、美国FDA、欧盟CE三重认证产品的医疗AI领先企业。

其中,科亚医疗的“深脉分数”,为全球首款采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冠状动脉生理功能学检测的智能CT-FFR产品。

李育威博士表示,对科亚来说,医疗AI产品包括三个阶段:

一是纯粹的AI;

二是医疗AI(AI+医疗);

三是医疗AI和临床的落地(AI+医疗+临床)。

与传统的人工智能产品相比,AI算法仍然重要,但也仅仅为其中一环。

作为较早入局的创业企业,从摸着石头过河式的进场到获得多项第一,科亚总结出我国的医疗布局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即优质资源分布不均与精准医疗需求增加的矛盾,医疗器械的AI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必要方式。

未来,AI治“病”,医生救“人”,是智能化时代的根本。按照科亚的立场说,从临床需求出发,探索AI产品的商业化道路,是一条永远走不完的新路。

以下为李育威的现场演讲内容,雷峰网&医健AI掘金志作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及整理。

我是科亚医疗李育威,负责公司的产品线研发工作。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深圳人,特别荣幸能够在深圳参加GAIR大会,聆听学习各位专家的分享。

在此之前的萧毅教授、袁进教授和张笑春教授,分享了对于医疗AI在“医”方面的看法和工作,尤其是袁进教授谈到AI和医疗的主要结合点,围绕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医疗产品的落地,医疗AI最后一公里而展开,让人深受启发。

顺势而为:政策东风与技术红利

从工程上看,人工智能就是一个目标优化的过程,本质是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模拟。从功能上讲,人工智能要做两件事:

一是预测,从数据中获取支持决策的量化信息;

二是创造,基于数据与需求生成新的内容。

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从计算机诞生初期就有。

1950年,第一台神经网络计算机出现,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学科第一次诞生。

在接下来的五十年里,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过高峰,也有过低谷,但一直螺旋式往前推进。

到2000年以后,随着深度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的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开始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时期。

2010年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正式上路,2011年IBM Watson Health成立,和美国的一家语音通信公司Nuance合作,共同开发智能医疗决策系统,计划在1-2年内开发出商用产品。

但直到2016年,AlphaGO战胜围棋冠军李世石,号称人类智力最后的堡垒也被攻破,AI引起巨大轰动。

在医疗领域,201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影像领域出现。2018年,美国FDA批准了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医疗产品IDx-DR,标志着AI技术通过了严苛的监管部门审核,正式进入大规模临床应用阶段。

2020年1月,科亚医疗的深脉分数产品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三类AI医疗器械证,通过我国监管管理最为严格的审核,成为国内第一个拿到监管认证的人工智能医疗产品,也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医疗发展中的里程碑。

整个过程,我们有两个体会:一是不容易,二是幸运。

2016年,我们已开发出核心算法,产品开始进入临床试验。

但直到两年后,在2018年我们才进入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通道,开展产品注册工作。至2020年初正式获批,落地时间周期大大超出了我们科研人员的意料。

但与此同时,我们有幸成为了填补国内医疗AI产品监管落地空白的第一家获批企业,从零开始和监管部门,尤其和药监局一起,探索如何落地我国医疗AI产品。

这让我们积累了深厚的医疗AI产品商业化经验,也让我们在后续的全线产品中很有信心。

从最开始围绕医疗AI产品商业化进行产品设计、数据及算法研究到临床应用,保证整个过程合规、可靠、安全地应用于医疗产品,既不容易,也很幸运。

刚才提到,新一代人工智能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深度学习为代表,本质是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架构,以实现“类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技术。

人脑中的神经网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成人的大脑中有1000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以轴突连接并传递电信号。在深度神经网络中,则是用海量的人工节点来模拟人脑中的神经元,节点之间由不同权重的边互相连接,用来模拟电信号的传递。

所以,深度神经网络本质上是一个特征提取和模型优化的过程。

和传统方法相比,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通过数据来自发挖掘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省去人工建模的过程。

这一点在医疗领域非常重要,因为影响病人疾病诊断和治疗决策的因素通常有很多种,而非单一因素,深度神经网络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学习并筛选有用的特征,从而实现精准诊疗。

从较低的层面看,AI能够快速分析和处理大量医疗数据,为医生重复性工作减负,提高医生工作效率;

从较高层面说,AI能够利用在大数据分析上的优势,整合多维医疗数据,深度挖掘医生发现不了的诊疗信息,为病患提供新的诊疗手段。

从临床诊疗流程上说,人工智能贯穿早期疾病筛查,中期精准诊断以及后期治疗及康复等各个流程,从而实现精准诊疗全流程的覆盖。

国家层面人工智能医疗政策、药监局及器审中心针对AI医疗器械审批法规

在医疗AI产品开发落地的历程中,我们深有体会。

一开始我国际的医疗AI发展无序,直到2015年,国家下放各种利好政策,明确人工智能产品的重要作用。

这正是我们科亚从2016年做起,到2018年落地更多产品线并不断提速的重要原因。


整个过程,我们总结出医疗布局中的一对矛盾:即优质资源分布不均与精准医疗需求增加的矛盾。

在矛盾中,医疗AI有破局之效,既能实现准确诊断,又能提高治疗效率。总之,我们相信,医疗器械的AI化升级是未来非常确定的趋势,预计10年后能达到700多亿的规模。


借势而进:钻研心脑血管研究

在医疗AI利好的情况下,心血管领域,是科亚医疗首先进入的领域。

为什么始于心脑血管,原因在于以下三点:

一、心脑血管是患病人数最多的疾病,属于我国的第一大致死病因。

2020年冠心病人数达1700万,预计2030年人数接近3000万。心血管领域的市场空间大,存在很多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二、心脑血管诊疗技术在AI医疗器械中技术壁垒最高。对血管的多尺度精准重建、无创生理学功能评估和复杂病变分析等各方面技术要求极高,可谓难度高、竞争少。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我们相信,AI一定能为心脑血管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所以我们从临床需求最旺盛、技术壁垒最高的心脑血管入手,凭借强大的底层技术钻研心脑血管疾病,也为未来横向拓展到其他疾病领域做好技术准备。

具体来看,应用于心脑血管的诊断技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最初,冠心病的诊断是对冠脉的解剖结构学进行诊断。如果被认为疑似冠心病,需要进一步做血管造影或有创检查,比如生理学标准FFR可以帮助我们指导病人血管的血运重建。

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有创技术无法对病人冠脉的全部疑点进行测量,而且价格昂贵,需要用压力导丝进行测量,约1万元一根。

2000年左右,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基于流体动力学CFD的方法,结合FFR提出无创CT-FFR技术。

虽然这项技术能够得出精准的诊断结果,但是需更复杂模型、大量计算资源和更多计算时间。

而且,这种模型的模拟准确性需要保证各个环节执行缜密,任一环节的失误或不当,均可能导致准确性下降,甚至无法满足准确性要求。

后来,美国Heartflow公司推出了一款基于CFD的无创CT-FFR。

首先对冠脉病人做影像重建,后续按照CFD的经典处理分析流程,得到病人全树冠脉树,然后使用超级计算机建立合适的边界条件再进行FFR计算。

在临床试验指标上,Discover-flow为 84%,NXT为86%,计算时间8-12小时,价格在1500美元左右,目前为美国唯一一个获得FDA认证的技术。

同样,西门子CT-FFR也遵从类似的CFD处理流程,敏感性是79%,特异性89%,计算时间在40分钟以内。

不同的是它目前只作为科学研究使用,尚未正式落地。

对比来看,深脉分数DVFFR技术属于AI无创CT-FFR技术,基于自主研发的深度神经网络进行三维血管重建,结合病人的影像特征、血管特征、边界特征等进行深度神经网络的学习,全流程分析在10分钟内完成,可以得到全冠脉树任一点处的FFR值,十分高效准确。

目前,深脉分数临床试验的指标均已超过Heartflow各项指标,准确性超90%,敏感性94%,特异性88%,使我国无创CT-FFR在国际上保持领先水平。

袁进教授谈到AI可解释性问题,这是医疗AI产品特别重要的问题。

对此我们在产品开发中也充分考虑了临床应用的需求,结合AI和医疗影像图像处理技术、冠脉解剖结构学以及冠脉生理学等,对冠脉树三维重建和FFR重建,目的是实现医疗AI产品的可解释性。


造势而起:本土医疗AI的落地

我国心脑血管防治需求是早筛查、早诊断、多次复查,倒逼CT-FFR技术需要更加安全、精准、快速、经济。

因此,我总结了深脉分数DVFFR、Heartflow的计算流体动力学、西门子cFFR(ML)和西门子cFFR(CFD)的一些横向对比。

可以得出,Heartflow在安全、精准上没问题,但在快速和经济方面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西门子的产品目前处于试验阶段,还没进入实际的临床验证。

基于深脉分数CT-FFR技术为冠心病患者提出全新的思路和诊疗方案,它能实现对病人的冠脉CT的检查,以此得到快速而经济的、准确的,本来需要有创才能进行的生理学指标的评估。

因此,它被誉为“导管室守门人”。

因为这时候大部分病人可能没有冠心病的,但是医生为了安全起见,在看到有狭窄迹象后,会让患者进入导管室进行有创的评估,而使用DVFFR,就可以非常快速而准确地进行筛查。

总结来说,CT-FFR的无创技术,可以提供病人血流动力学的指标。目前已经有不少临床试验证明我们通过使用无创的冠脉诊断,可以从病人影像学指标里得到具有生理学指标的功能。

我们进行了一项预估:到2030年,中国深度学习CT-FFR产品市场预期将呈指数增长,于2030年达到约人民币137亿元。

市场前景广阔,我们的目标是在早筛、诊断、治疗、后续随访等整个产品线的全面布局、整体发力。通过科亚CT-FFR有效降低社会卫生经济总负担,真正用AI赋能心血管疾病的精准诊疗。

  • 对于病人疾病早筛,我们有深脉灵析、冠脉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分析血管结构:医生将能够通过CTA发现可疑病变等早期症状,采取预防措施或进行进一步诊断。

  • 针对疾病诊断能够精准分析供血功能,对于患者CTA显示50%狭窄,但并不确认引起心肌功能性缺血的情况,深脉分数对CTA中度狭窄患者以无创形式判断缺血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检查。在术中场景针对血管造影影像,通过深脉造影分数能够明确供血情况,避免血管扩张剂的使用,无需高值耗材。

  • 在治疗端,我们开展了介入手术规划方案和导航,通过结合301医院等合作获得的临床需求和CTA+DSA影像融合技术,为医生进行手术导航规划,进一步明确支架植入方案及位置等,提升手术操作效率和治疗效果。

    在血管介入方面,我们正在开展血管介入机器人开发,目标是实现对支架的精准植入,减少医生的辐射量。尤其是对生理学影响比较大的斑块,我们也积极开展震波球囊,目标是协助医生对钙化斑块的精准处理。

  • 后续随访,通过深脉灵析,可以对病人治疗前后进行精准对比量化分析。

以下是简单的产品介绍:

筛查--深脉灵析:

我们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充分结合影像信息,能对我们认为的最重要的斑块信息,以及其他病变(起源、走形、分段、狭窄等)进行全自动检测、定位和病变分析,最后以结构化报告的形式展现,减少医生重复工作。整个流程可以实现在三分钟内把病人冠脉疾病报告进行生成,最后以胶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就像袁进教授所说,医生从处理人的角色变成审查员的角色。

诊断--深脉造影分数:

无需导丝即可根据冠脉造影进行FFR计算,为病变的选择性血运重建提供决策依据;实时计算血流储备分数FFR,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狭窄造成的心肌缺血程度;在导管室辅助决策是否进行介入手术及手术规划。

治疗--血管介入及手术机器人:

针对术前CTA、术中DSA这两个冠心病诊断场景,我们分别开发了基于CTA和基于DSA的虚拟支架功能模块,辅助医生判断是否进行支架植入、耗材选取以及复杂病变,如何放置支架,进行手术的规划。

深脉震波球囊:

在PCI手术中精确地震裂钙化斑块,开通血管、提高血管顺应性,简单高效地应对中重度钙化、改善预后;对血管内膜等软组织几乎没有损伤,可作用于深层钙化;降低了球囊导管所需的扩张压力,减少了血管内膜撕裂的风险;操作便捷、快速,可实时监控,几乎不改变医生的操作习惯

在大的应用层面,我们正在建设心内专科临床辅助决策系统,打通我国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关键问题。

目前,这种诊断方案的制定是依据实际临床需求,并联通上下级区域学科专家,搭建专科专病诊疗医治的标准化体系,结合前沿的AI辅助诊断能力为专病诊疗,提供有应用价值的专科临床辅助决策系统(CDSS)。

往大了说,心血管疾病CDSS的建设,目的是解决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一方面能将顶级医院专家学来的技术、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帮助基层医院提升其诊疗水平;另一方面,还要解决顶级医院、重点医院的疑难重症患者太多,把它变成规范化、流程化的东西,规范专病诊疗流程,有效降低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

另外,我们正在建设科研大数据中心,唤醒“沉睡”数据,助力科研产出。希望借助我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以及对大数据的处理和认识,结合云计算,统一院内业务系统、临床数据治理、医疗大数据中心,把数据变成生产力,实现全流程的打通。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雷峰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uudTYE0V68Gjly8c.html#comments Fri, 17 Dec 2021 18:38:00 +0800
11月27日,2021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在沪召开 //m.drvow.com/category/qixie/e10MWlVQSm8lbugh.html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医疗机器人的大量关注。

作为智能服务机器人的一种,医疗机器人能够辅助医生治疗、拓展医生能力、加速患者康复,并具备低误差、高安全、强适应及良好交互的特点,能给医生和患者带来福音,同时也能推动现代医疗的升级发展。疫情爆发后,世界多国推行机器人抗疫,医疗机器人迎来高光时刻。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科技的快速渗透,机器人行业受到极大鼓舞,发展迅速,如今医疗正在与机器人全面融合,引领外科技术大变革。国内“医疗+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医疗机器人有望实现真正的“中国制造”。

当前,作为全新智能医疗设备,机器人已经融入医疗康复、手术、后勤服务等多个领域,催生出包括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导诊机器人、运输机器人、陪护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多种产品。

近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提前进入快速发展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达到5亿。

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数量,养老难成为我国面对且亟待处理的社会问题。为应对养老难问题,工信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鼓励研发生产可穿戴、便携式监测、居家养老监护等智能养老设备。医疗机器人已成为智慧养老模式下的首选养老设备,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康复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都将得到更普遍地应用,有统计机构的数据预测,2021年全球医疗机器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到2025年,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元以上。

医疗机器人作为机器人和医疗健康两大热点领域的前沿交叉方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极大的关注,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到国内原研手术机器人,从实验室样机到真正服务于临床,医疗机器人在过去的25年当中实现了质的飞跃。

对于这个如火如荼发展的行业,你是否还是有十万个为什么?是否还是经常会困惑于如何找机会、抓机遇?一个人不可能赶上所有风口,但这次,不要再临渊羡鱼,赶紧躬身入局!

2021年11月27日,上海,由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组委会、智慧产业网、科雷会展主办的“2021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重磅来袭!

届时百余位重磅嘉宾,将围绕医疗机器人临床应用场景、剖析关键技术壁垒、分析相关产业格局、盘点典型成功案例、畅想未来发展趋势”等关键词展开分享,聚焦大变局下全球医疗机器人产业的变化与趋势,一起抓住风口,实现增长,穿越周期!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组委会

智慧产业网

 科雷会展

协办单位:

雷锋网

医健AI掘金志

医盟网信息化联盟

中国医疗器械采购公共服务平台

药械网

二、会议时间

2021年11月27日

三、会议地点

中国·上海

四、会议时间安排

11月26日:会议报到注册、展商布展

11月27日:开幕式、主、分论坛、展览参观

五、会议内容安排

主论坛:

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

分论坛:

医疗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分论坛

手术机器人分论坛

康复机器人分论坛

医疗服务机器人分论坛

医疗机器人投融资分论坛

六、参会人员

1、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人、相关管理人员。

2、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主管领导、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医院临床 教学、科研、运营、财务等专业技术人员。

3、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

4、医疗产业相关行业学会、协会领导。

5、全国各级公立医院院长、全国各省市民营医院院长、全国各级妇幼保健院院长、全国各级康复医院院长、全国各省市养老服务机构领导、全国各级医院分管设备、采购、护理、康复、信息化、后勤、总务、药剂、质管、基建等负责人。 

6、从事医疗机器人技术研发、产品生产、经营、服务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7、全国各省市医疗行业代理商、渠道商、经销商等。

8、全国各省市投融资机构。

9、媒体:大众媒体、行业媒体、新兴平台型媒体。

七、大会出席和拟邀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张钹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田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用机器人工程与临床应用分会主任委员

陈建平  上海市医院协会会长

何  萍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联工程与信息化部主任、上海市医院协会医学人工智能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朱伟民  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协会秘书长

戴  柳  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

高  文  上海康复医学会会长

余  勤  甘肃省医院协会会长

杨广中  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院长

蔡秀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

吴皓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手术机器人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沈柏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

赵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心脏外科主任

郑元义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超声医学研究所理事长

靳令经 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院长

曹其新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制造与生命质量工程研究所所长

舒  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党委书记

吕泽平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院长

徐万海  哈医大四院院长

费  健  上海瑞金康复医院院长

王浩宇  宁波市康复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梁朝朝  安徽医科大学副校长、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吴新宝  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

颜  璟  四川攀枝花中心医院副院长

张大宏  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

薛  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泌尿科主任

林征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主任、教授 博士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郑民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 

李鹤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胸外科主任 

夏丹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机器人中心主任

仉建国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

沈洪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脊柱外科主任

郑龙坡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科创伤中心主任

周慧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副主

付强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及微创中心主任

吴毅    上海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郑洁皎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唐亮   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叶祥明 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朱世强  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院长

王东    四川省人民医院机器人微创中心党支部书记、中心主任

罗清泉 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常务副主任

杨云霞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董事总经理

张建斌  IDG资本合伙人

王晖    弘晖资本管理合伙人

王俊峰  君联资本联席首席投资官、董事总经理

梁颕宇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

董叶顺  火山石投资创始合伙人

高颖    远翼投资医疗基金合伙人

杨振军  浩悦资本合伙人

杨志文  元禾原点合伙人

许宾    天堂硅谷合伙人

更多大会嘉宾持续更新中.............

联系人:李老师 微信 allen-9900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e10MWlVQSm8lbugh.html#comments Wed, 17 Nov 2021 10:10:00 +0800
郑海荣教授牵头,深圳先进院高端医学影像团队获2020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m.drvow.com/category/qixie/JJxaF9QcepAsyovU.html 雷锋网《医健AI掘金志》消息,11月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

会上,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联影医疗等单位合作完成的“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据悉,该项目是我国研制成功的首型3T人体磁共振成像设备。

目前,该系列国产高端磁共振产品目前已经走进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千余家医院,并实现了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的逆向输出,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极少数几个独立掌握磁共振全部核心技术和整机制造的国家。

《医健AI掘金志》了解到,目前国内医院装备的MRI设备主要分为中端的1.5T和高端的3.0T两种。截止2020年,中国1.5TMRI设备保有量为13368台,占比75.3%;3.0TMRI设备保有量为4383台,占比24.7%。

虽然3.0T MRI的装备数量较少,但此类设备是目前应用于临床高场强磁共振的主要产品,代表了磁共振技术领域的前沿,其科技含量高、临床应用广、需求大、前景好。

临床上,3.0TMRI系统的明显优势是磁铁产生的信号更强。磁场越强,从身体组织接收的信号就越多。这种更强的信号允许更大的空间分辨率和增加的对比度检测(即产生更高分辨率的图像)。

所以,自2001年以来,欧美等西方国家便将高磁场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美国FDA接连批准了在临床使用3.0T和4.0T磁共振成像系统,GE医疗、西门子医疗和飞利浦公司相继推出了正式的3.0T产品。

所以,过去十几年时间,3.0T磁共振成像系统技术也主要被上述企业所掌握。

国内研发并推出1.5TMRI设备的器械企业超过了10家,而研发成功3.0T设备的企业则寥寥无几。

基于此,在2010年,由郑海荣教授牵头,深圳先进院旗下劳特伯医学影像实验室与联影医疗共同开展了“3.0T磁共振成像系统”研发计划。

在该项目中,郑海荣教授和联影医疗团队,先后完成了快速成像软件与电子学、谱仪、射频功放、射频发射线圈、梯度功放、梯度线圈和超导磁体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例如,他们共同发明了三维张量编码扫描技术,研制了世界最大孔径高场超导成像磁体、突破了业界最高功率的梯度功放部件;建立了高场磁共振整机自主制造体系;创新了心脏、大脑等快速成像序列和重大疾病定量诊断技术。

整个项目获发明专利124项、授权美国专利11项,在快速成像软件与电子学、谱仪、射频功放、射频发射线圈、梯度功放、梯度线圈和超导磁体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最终,该3.0TMRI系统于2015年正式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并进入国内医疗市场。

在该系统通过创新成果鉴定时,郑海荣教授曾表示:“我为与联影八年的精诚合作产生的成果感到骄傲。”

据《医健AI掘金志》了解,郑海荣教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学位。

2007年9月,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后毕业的郑海荣教授,选择了回国加入刚刚组建的深圳先进院,当时整个研究院的办公地点只是深圳蛇口的一座工业厂房。

此后,郑海荣教授便在这片土地上,从零组建了医学影像研究团队,并将自己的实验室命名为保罗.C.劳特伯(诺贝尔得奖者、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之父)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

这个实验室更是凝聚了刘新、梁栋、杨永峰、李烨、邹超、朱燕杰、邱维宝、马腾、葛永帅等一批团队骨干。

深圳先进院参与该项目核心成员(左起:李烨、梁栋、郑海荣、朱燕杰、邹超、刘新)

在后来的14年时间里,除了3T人体磁共振成像设备,该实验室还在大视野锥束口腔CT产品、万阵元面阵列超声神经调控设备、涉及二维声辐射力彩色弹性成像的相关核心技术、超声辐射力诱发剪切波成像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研究突破。

其中“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曾获得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目前,为满足脑科学等重大前沿科学需求,在3T和7T、9.4T人体磁共振之后,郑海荣团队在中科院的支持下,正组织开展我国14T极高场磁共振成像核心技术预先基础研究。

今年8月1日,郑海荣教授也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从突破技术封锁,到逆向输出,致敬这些为中国医疗事业奋斗的人。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JJxaF9QcepAsyovU.html#comments Wed, 03 Nov 2021 21:42:00 +0800
获FDA批准的AI内窥镜系统用于结直肠癌检测,灵敏度达99.7% //m.drvow.com/category/qixie/SmF8Ih7Ce25zrg9I.html 近日,美国癌症治疗中心(CTCA)将使用GI Genius(智能内窥镜)系统用于检测结直肠癌。

据雷锋网了解,美国癌症治疗中心是美国西部地区的第一家癌症医院,也是亚利桑那州第一家使用GI Genius的医院。

作为结直肠癌检查的金标准,内窥镜检查不但可以直视,还可进行活检或全瘤切除,与其它有关结肠癌的检查方法相比其敏感性及准确性都较高。但由于结肠的结构、病变的差异等原因,漏诊情况屡屡发生。 

GI Genius系统是一种基于内窥镜的AI辅助检测工具,是全球首例获得FDA批准的检测结直肠癌息肉的系统,可以帮助医生在标准白光内窥镜检查中实时检测结肠黏膜病变(如息肉和腺瘤)。

美敦力是GI Genius的全球独家分销商,在许多医院已经进行部署应用。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会出现便血、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则表现为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肝癌。

研究表明,GI Genius检测速度比医生还快,灵敏度可达到99.7%,不论病灶的大小、形态,错误率不到1%,从而提高息肉检出率,包括容易被忽略的扁平(非息肉形态)小息肉。

此外,结直肠癌是可以提前预防的癌症。所以,医生可以通过GI Genius提高检测准确性,降低患病风险,体内腺瘤检出率每增加1%,结直肠癌的风险就降低3%。

据雷锋网了解,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美国第三大常见癌症就是结直肠癌,每年大约新增15万病例,每年死亡人数大约有5万人,结直肠癌是癌症的第二大死因。此前,结直肠癌患者普遍年龄在50岁以上,而这种病逐渐呈现“低龄化”。今年5月,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正式改变了筛查计划,决定从45-50岁进行结直肠癌筛查,从2021年10月份开始实施。

CTCA企业介入项目负责人&凤凰城胃肠病学家Toufic Kachaamy博士在谈到GI Genius时表示:“这是我们抗癌武器的关键性补充,GI Genius是美国首个用于检测结肠息肉的人工智能系统,在这个新系统的支持下,作为一名医生,我更有能力帮助病人和社区的需求”。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SmF8Ih7Ce25zrg9I.html#comments Wed, 03 Nov 2021 17:47:00 +0800
Hugo在欧洲获得CE认证,可完成泌尿外科和妇科手术 //m.drvow.com/category/qixie/gsLSki4AFAMn0pyP.html 雷锋网消息,近日,全球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的Hugo手术机器人平台在欧洲正式获批。

2014年,美敦力以42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柯惠医疗,这几乎是医疗技术领域最大的收购案。美敦力收购柯惠医疗之后,借助柯惠医疗在2012年成立的名为“爱因斯坦项目”的孵化器,专注于研发机器人技术、数据和分析,最后研发出Hugo手术机器人平台。 

花费9年左右的时间,Hugo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正式在欧洲获得CE认证,这也标志着“爱因斯坦项目”产出的产品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美敦力外科机器人业务总裁Megan Rosengarten是“爱因斯坦项目”的一员,她表示:“CE认证给大家带来的兴奋感,让人回想到了研发的早期阶段——Hugode 研发理念,是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微创护理。” 

尽管欧洲地区很发达,但大约只有2%的外科手术是由机器人完成的,机器人辅助手术在欧洲仍处于初期阶段。现在欧洲很多医院、外科医生都与美敦力有合作,这可以帮助Hugo研发团队更好了解机器人在欧洲应用的难点,以便于及时给出解决方案。 

Rosengarten还表示,现在有很多重要的合作伙伴都在排队等待,希望成为欧洲第一个使用Hugo手术机器人的人。我们团队希望通过Hugo来改善病人的需求,这也是我们的信念。同时,我们也觉得,进入欧洲市场,通过机器人影响患者的护理体验是件大事。 

据雷锋网了解,Hugo由几个部件组成,从外科医生的控制台那里开始驱动机器人,该系统将独立的机械臂安装在推车上,主要用于固定进入病人体内的手术器械。 

机器人系统的设计者设计了腕式器械,以模仿外科医生的手在控制台上的动作,在外科医生的指导下执行手术任务时,能保持与人手相同的自由度。 

Hugo的其中一个部件是手术塔,这可以理解为机器人的大脑或神经系统,包括可视化系统和一些计算系统来提供和分析数据。 

塔内是美敦力的Touch Surgery Enterprise技术,适用于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手术。Touch Surgery Enterprise技术是一种简单的视频管理解决方案,自动记录手术视频,最后将数据传送到云端,为外科医生检查手术过程记录提供了方便,同时也适用于手术培训。 

目前,Hugo可操作的手术包括泌尿外科手术和妇科手术,同时考虑将机器人手术扩展到普通外科、胸外科和减肥手术。

现在,Hugo获得了欧洲的批准,接下来公司计划进入渗透最高的机器人市场——美国。 

今年5月,美敦力获得了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Hugo的IDE(研究设备豁免)的批准。IDE为临床试验扫清了道路,美敦力准备在美国开始试验,研究Hugo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Rosengarten表示,虽然没有人能预测进入美国市场需要多长时间,但随着美敦力的发展,通过收集世界各地患者的数据,美敦力公司可以更多地了解Hugo在全球手术中起到的作用,其次,公司还可以将收集的数据用于未来的临床审批。 

据雷锋网了解,美敦力将继续研究用机器人操作颈部、胸部、腹部和骨盆等相关手术。近期,美敦力在加拿大的子公司宣布,用于引导脊柱手术机器人的 Mazor™ X 系统正式上市,是第一个在加拿大推出的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平台。 Mazor平台可以为手术计划、工作流程、执行和确认提供解决方案,并且让外科医生快速查看解剖结构和脊柱结构,有利于提前规划和模拟手术情景,提高效率和手术准确度。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gsLSki4AFAMn0pyP.html#comments Thu, 28 Oct 2021 16:35:00 +0800
2021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延期至11月27日在上海举办 //m.drvow.com/category/qixie/N1rM4BzbW35uTcsb.html 雷锋网消息,近日,2021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组委会宣布,鉴于近期国内散发本土病例,原定9月25日在上海举办的“2021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延期至2021年11月27日在上海举办。

大会背景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医疗机器人的大量关注。

作为智能服务机器人的一种,医疗机器人能够辅助医生治疗、拓展医生能力、加速患者康复,并具备低误差、高安全、强适应及良好交互的特点,能给医生和患者带来福音,同时也能推动现代医疗的升级发展。疫情爆发后,世界多国推行机器人抗疫,医疗机器人迎来高光时刻。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科技的快速渗透,机器人行业受到极大鼓舞,发展迅速,如今医疗正在与机器人全面融合,引领外科技术大变革。国内“医疗+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医疗机器人有望实现真正的“中国制造”。

当前,作为全新智能医疗设备,机器人已经融入医疗康复、手术、后勤服务等多个领域,催生出包括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导诊机器人、运输机器人、陪护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多种产品。

近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提前进入快速发展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达到5亿。

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数量,养老难成为我国面对且亟待处理的社会问题。为应对养老难问题,工信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鼓励研发生产可穿戴、便携式监测、居家养老监护等智能养老设备。医疗机器人已成为智慧养老模式下的首选养老设备,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康复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都将得到更普遍地应用,有统计机构的数据预测,2021年全球医疗机器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到2025年,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元以上。

医疗机器人作为机器人和医疗健康两大热点领域的前沿交叉方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极大的关注,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到国内原研手术机器人,从实验室样机到真正服务于临床,医疗机器人在过去的25年当中实现了质的飞跃。

对于这个如火如荼发展的行业,你是否还是有十万个为什么?是否还是经常会困惑于如何找机会、抓机遇?一个人不可能赶上所有风口,但这次,不要再临渊羡鱼,赶紧躬身入局!

2021年11月27日,上海,由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组委会、智慧产业网、科雷会展主办的“2021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重磅来袭!

届时百余位重磅嘉宾,将围绕医疗机器人临床应用场景、剖析关键技术壁垒、分析相关产业格局、盘点典型成功案例、畅想未来发展趋势”等关键词展开分享,聚焦大变局下全球医疗机器人产业的变化与趋势,一起抓住风口,实现增长,穿越周期!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组委会

智慧产业网

 科雷会展

协办单位:

雷锋网

医健AI掘金志

医盟网信息化联盟

中国医疗器械采购公共服务平台

药械网

二、会议时间

2021年11月27日

三、会议地点

中国·上海

四、会议时间安排

11月26日:会议报到注册、展商布展

11月27日:开幕式、主、分论坛、展览参观

五、会议内容安排

主论坛:

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

分论坛:

医疗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分论坛

手术机器人分论坛

康复机器人分论坛

医疗服务机器人分论坛

医疗机器人投融资分论坛

六、参会人员

1、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人、相关管理人员。

2、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主管领导、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医院临床 教学、科研、运营、财务等专业技术人员。

3、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

4、医疗产业相关行业学会、协会领导。

5、全国各级公立医院院长、全国各省市民营医院院长、全国各级妇幼保健院院长、全国各级康复医院院长、全国各省市养老服务机构领导、全国各级医院分管设备、采购、护理、康复、信息化、后勤、总务、药剂、质管、基建等负责人。 

6、从事医疗机器人技术研发、产品生产、经营、服务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7、全国各省市医疗行业代理商、渠道商、经销商等。

8、全国各省市投融资机构。

9、媒体:大众媒体、行业媒体、新兴平台型媒体。

七、大会出席和拟邀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唐亮    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上海市儿童康复中心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理事;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康复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科分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康复治疗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委“白玉兰科技人才基金”访美学者。


吴毅    上海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康复医学系主任,华山医院康复医学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副主委兼秘书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常委,上海市第七届康复医学工程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医师学会康复医师分会会长。


牛文鑫 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特聘教授

同济大学康复医学转化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智能康复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中国医工整合联盟常务理事,《医用生物力学》、《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中国卫生应急电子杂志》等期刊编委,发表期刊论文150篇,曾获得教育部学术新人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一等奖等奖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体育总局课题、上海市卫计委科研课题、上海市体育局课题、上海市残联科研课题、同济大学青年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骨科內植物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资助,在研经费200余万元。


郑洁皎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上海市康复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老年康复专委会主委,上海市标准化协会康复标准专委会主委。


王浩宇  宁波市康复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副主任医师,临床医学专业,从事三乙及以下各级医疗机构管理26年,中国康复医疗机构联盟常务理事,浙江省康复医学会社区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宁波市康复医学会副会长。

张钹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田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用机器人工程与临床应用分会主任委员

陈建平  上海市医院协会会长

何  萍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联工程与信息化部主任、上海市医院协会医学人工智能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朱伟民  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协会秘书长

戴  柳  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

高  文  上海康复医学会会长

余  勤  甘肃省医院协会会长

杨广中  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院长

郑元义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超声医学研究所理事长

靳令经  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院长

彭承宏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机器人医师学组组长

舒  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党委书记

吕泽平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院长

程黎明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院长

徐万海  哈医大四院院长

王杰宁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

葛明华  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

费  健  上海瑞金康复医院院长

王浩宇  宁波市康复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梁朝朝  安徽医科大学副校长、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吴新宝  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

颜  璟  四川攀枝花中心医院副院长

张大宏  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

仉建国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  

沈洪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脊柱外科主任

郑龙坡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科创伤中心主任  

叶晓健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 同仁医院骨科主任

张先龙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

李慧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

郭剑明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薛  蔚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主任

杨国胜  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罗清泉  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常务副主任

付  强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及微创中心主任

吴  毅  上海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郑洁皎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唐  亮  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叶祥明  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李建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朱世强  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院长

孟元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教授

王  东  四川省人民医院机器人微创中心党支部书记、中心主任

张建斌  IDG资本合伙人

王俊峰  君联资本联席首席投资官、董事总经理

梁颕宇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

喻志云  经纬中国合伙人

何大军  张江高科总经理

李  彬  清池资本创始人、首席投资官

盛  利  三正健康投资合伙人

陶  峰  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人

许  谦  德同资本合伙人

杨志文  元禾原点合伙人

涂鸿川  沸点资本创始合伙人

化  琳  乔贝资本合伙人

石东华  索道投资创始合伙人

包雪青  天堂硅谷管理合伙人

李  泉  鼎晖投资董事总经理

陈  杰  元生创投创始合伙人

贺志强  联想创投总裁

邓  锋  北极光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

周  奇  金沙江联合资本管理合伙人

朱德贞  德屹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

更多大会嘉宾持续更新中.............

联系人:李老师 微信 allen-9900雷锋网雷锋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N1rM4BzbW35uTcsb.html#comments Wed, 08 Sep 2021 11:12:00 +0800
倒计时30天,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将在沪举办 //m.drvow.com/category/qixie/gTH9KpeI9wBURm8R.html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医疗机器人的大量关注。

作为智能服务机器人的一种,医疗机器人能够辅助医生治疗、拓展医生能力、加速患者康复,并具备低误差、高安全、强适应及良好交互的特点,能给医生和患者带来福音,同时也能推动现代医疗的升级发展。疫情爆发后,世界多国推行机器人抗疫,医疗机器人迎来高光时刻。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科技的快速渗透,机器人行业受到极大鼓舞,发展迅速,如今医疗正在与机器人全面融合,引领外科技术大变革。国内“医疗+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医疗机器人有望实现真正的“中国制造”。

当前,作为全新智能医疗设备,机器人已经融入医疗康复、手术、后勤服务等多个领域,催生出包括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导诊机器人、运输机器人、陪护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多种产品。

近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提前进入快速发展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达到5亿。

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数量,养老难成为我国面对且亟待处理的社会问题。为应对养老难问题,工信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鼓励研发生产可穿戴、便携式监测、居家养老监护等智能养老设备。医疗机器人已成为智慧养老模式下的首选养老设备,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康复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都将得到更普遍地应用,有统计机构的数据预测,2021年全球医疗机器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到2025年,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元以上。

医疗机器人作为机器人和医疗健康两大热点领域的前沿交叉方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极大的关注,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到国内原研手术机器人,从实验室样机到真正服务于临床,医疗机器人在过去的25年当中实现了质的飞跃。

对于这个如火如荼发展的行业,你是否还是有十万个为什么?是否还是经常会困惑于如何找机会、抓机遇?一个人不可能赶上所有风口,但这次,不要再临渊羡鱼,赶紧躬身入局!

雷锋网消息,2021年11月27日,由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组委会、智慧产业网、科雷会展主办的“2021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重磅来袭!

届时百余位重磅嘉宾,将围绕医疗机器人临床应用场景、剖析关键技术壁垒、分析相关产业格局、盘点典型成功案例、畅想未来发展趋势”等关键词展开分享,聚焦大变局下全球医疗机器人产业的变化与趋势,一起抓住风口,实现增长,穿越周期!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组委会

智慧产业网

 科雷会展

协办单位:

雷锋网

医健AI掘金志

医盟网信息化联盟

中国医疗器械采购公共服务平台

药械网

二、会议时间

2021年11月27日

三、会议地点

中国·上海

四、会议时间安排

第一天(11月27日星期五):

会议报到注册、展商布展

第二天(11月28日星期六):

开幕式、主、分论坛、展览参观

五、会议内容安排

主论坛:

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

分论坛:

医疗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分论坛

手术机器人分论坛

康复机器人分论坛

医疗服务机器人分论坛

医疗机器人投融资分论坛

六、参会人员

1、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人、相关管理人员。

2、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主管领导、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医院临床 教学、科研、运营、财务等专业技术人员。

3、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

4、医疗产业相关行业学会、协会领导。

5、全国各级公立医院院长、全国各省市民营医院院长、全国各级妇幼保健院院长、全国各级康复医院院长、全国各省市养老服务机构领导、全国各级医院分管设备、采购、护理、康复、信息化、后勤、总务、药剂、质管、基建等负责人。 

6、从事医疗机器人技术研发、产品生产、经营、服务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7、全国各省市医疗行业代理商、渠道商、经销商等。

8、全国各省市投融资机构。

9、媒体:大众媒体、行业媒体、新兴平台型媒体。

七、大会出席和拟邀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唐亮    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上海市儿童康复中心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理事;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康复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科分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康复治疗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委“白玉兰科技人才基金”访美学者。

吴毅    上海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康复医学系主任,华山医院康复医学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副主委兼秘书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常委,上海市第七届康复医学工程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医师学会康复医师分会会长。

牛文鑫 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特聘教授

同济大学康复医学转化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智能康复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中国医工整合联盟常务理事,《医用生物力学》、《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中国卫生应急电子杂志》等期刊编委,发表期刊论文150篇,曾获得教育部学术新人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一等奖等奖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体育总局课题、上海市卫计委科研课题、上海市体育局课题、上海市残联科研课题、同济大学青年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骨科內植物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资助,在研经费200余万元。

郑洁皎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上海市康复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老年康复专委会主委,上海市标准化协会康复标准专委会主委。

王浩宇  宁波市康复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副主任医师,临床医学专业,从事三乙及以下各级医疗机构管理26年,中国康复医疗机构联盟常务理事,浙江省康复医学会社区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宁波市康复医学会副会长。

张钹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田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用机器人工程与临床应用分会主任委员

陈建平  上海市医院协会会长

何萍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联工程与信息化部主任、上海市医院协会医学人工智能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朱伟民  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协会秘书长

戴柳     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

高文     上海康复医学会会长

余勤     甘肃省医院协会会长

杨广中  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院长

郑元义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超声医学研究所理事长

周明成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院长

靳令经  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院长

汤伟昌  上海市中医药大学教授

彭承宏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机器人医师学组组长

孟元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教授

舒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党委书记

吕泽平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院长

王东     四川省人民医院机器人微创中心党支部书记、中心主任

金佳斌  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教授

徐万海  哈医大四院院长

王杰宁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

葛明华  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

费健    上海瑞金康复医院院长

颜璟    四川攀枝花中心医院副院长

林万隆  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院长

李兰萍  江苏省太湖疗养院院长

连斌     苏州科技城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吴新宝  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

朱世强  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院长

梁朝朝  安徽医科大学副校长、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仉建国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

张建斌  IDG资本合伙人

王俊峰  君联资本联席首席投资官、董事总经理

梁颕宇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

李泉    鼎晖投资董事总经理

陈杰    元生创投创始合伙人

贺志强  联想创投总裁

邓锋    北极光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

周奇    金沙江联合资本管理合伙人

朱德贞  德屹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

钱庭栀  景旭创投总裁

更多大会嘉宾持续更新中.............

联系人:李老师 微信 allen-9900雷锋网雷锋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gTH9KpeI9wBURm8R.html#comments Wed, 25 Aug 2021 17:23:00 +0800
美敦力“雨果”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首次用于妇科手术 //m.drvow.com/category/qixie/YnuYHfCUrSwO3qOA.html “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1000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从医70载先后完成16000多台手术,也因为长年握手术刀的原因,右手手指早已明显变形,指尖微微向内侧弯曲。直到2018年在《朗读者》节目中,吴老的秘密才向外界公布。

外科医生,十指搏生死,方寸渡生灵。长时间手术的艰涩和疾病本身的难题,如何在科技时代找到一个平衡之法。

机器人手术,在释放医生作用并降低机器副作用的机制上,是否存在成熟的手术应用?在技术之外,医疗机器人的普及多久能实现?

近日,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首次使用“雨果”辅助手术机器人系统(Robotic-Assisted Surgery RAS)完成了六例妇科手术,包括子宫切除和肌瘤切除。

6月22日,雨果机器人首次用于临床,与用于妇科手术的时间仅相差一个月。

尽管医疗机器人用于妇科手术并不罕见,早在2005年,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即被FDA批准用于妇科手术。但在2013年,美国妇产科学会(ACOG)曾发布建议,“在使用传统腹腔镜或阴道手术可行的情况下,避免使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妇科疾病。”

微创是机器人手术的一大优势,或降低开放式手术的副作用

这种手术机器人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主控台的主刀医生使用手脚控制器械和一个三维高清内窥镜,系统将医生远程操作延伸到手术器械尖端,并与手术台旁的外科医生的双手同步运动。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我希望妇科手术能减少侵入性的治疗。”美敦力外科机器人业务的首席医疗官Carla Peron医学博士说。

负责7月这场妇科手术的Zebede博士说:“ 雨果系统为更多患者带来更舒适的微创手术,首次妇科手术为女性健康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不可否认,减小创口,确实意味着术后的并发症变少、住院时间短、恢复正常活动更快、减少高龄女性手术顾虑。在国内不少成熟的微创穿刺阑尾手术案例中,患者当天就能下地。但医生穿刺和机器手操作又有很大不同,机器手手臂没有最关键的“触觉反馈”,难度甚于“挖掘机开瓶盖”。

比起传统的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拥有更灵活的“腕部”减少颤抖、高清稳定的三维成像、更精确的解剖缝合能力、更短的学习周期,广泛适用于精细手术。

比如普及度最高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前列腺切除手术上应用最多,现在也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心脏瓣膜修复和妇科手术中。雨果系统加入了一系列妇科产品,使异常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癌在内的一系列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成为可能。

但高费用一直是围绕医疗机器人的争议性问题。除了成本,还有维护和维修费、团队培训费用。这些费用谁来承担?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2%的手术借助手术机器人完成。已有不同途径的子宫切除术的成本估算,发现非机器人微创手术平均每例净节省3269美元,或降低24%的成本。

从市场的竞争格局来看,放眼全球,医疗机器人行业的龙头是Intuitive Surgical,其拳头产品“达芬奇“机器人;美敦力自从2019年推出“雨果”协助机器人系统后,被认为是医疗机器人赛道最“危险”的竞争者;2021年,强生旗下子公司DePuy Synthes宣布,旗下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VELYSTM已获得FDA批准上市,加速赶超。

对比之下,国内目前的医疗机器人尚处于引进阶段,部分细分领域仍被国际企业所占据。

 

编译来源:https://www.investank.com/news/detail/772141?from_channel_id=56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YnuYHfCUrSwO3qOA.html#comments Wed, 11 Aug 2021 10:53:00 +0800
2021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将于9月25日在沪举办 //m.drvow.com/category/qixie/c0a7qJkNrJ4YQXEu.html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医疗机器人的大量关注。

作为智能服务机器人的一种,医疗机器人能够辅助医生治疗、拓展医生能力、加速患者康复,并具备低误差、高安全、强适应及良好交互的特点,能给医生和患者带来福音,同时也能推动现代医疗的升级发展。疫情爆发后,世界多国推行机器人抗疫,医疗机器人迎来高光时刻。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科技的快速渗透,机器人行业受到极大鼓舞,发展迅速,如今医疗正在与机器人全面融合,引领外科技术大变革。国内“医疗+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医疗机器人有望实现真正的“中国制造”。

当前,作为全新智能医疗设备,机器人已经融入医疗康复、手术、后勤服务等多个领域,催生出包括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导诊机器人、运输机器人、陪护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多种产品。

近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提前进入快速发展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达到5亿。

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数量,养老难成为我国面对且亟待处理的社会问题。为应对养老难问题,工信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鼓励研发生产可穿戴、便携式监测、居家养老监护等智能养老设备。医疗机器人已成为智慧养老模式下的首选养老设备,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康复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都将得到更普遍地应用,有统计机构的数据预测,2021年全球医疗机器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到2025年,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元以上。

医疗机器人作为机器人和医疗健康两大热点领域的前沿交叉方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极大的关注,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到国内原研手术机器人,从实验室样机到真正服务于临床,医疗机器人在过去的25年当中实现了质的飞跃。

对于这个如火如荼发展的行业,你是否还是有十万个为什么?是否还是经常会困惑于如何找机会、抓机遇?一个人不可能赶上所有风口,但这次,不要再临渊羡鱼,赶紧躬身入局!

雷锋网消息,2021年9月25日,由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组委会、智慧产业网、科雷会展主办的“2021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重磅来袭!

届时百余位重磅嘉宾,将围绕医疗机器人临床应用场景、剖析关键技术壁垒、分析相关产业格局、盘点典型成功案例、畅想未来发展趋势”等关键词展开分享,聚焦大变局下全球医疗机器人产业的变化与趋势,一起抓住风口,实现增长,穿越周期!雷锋网雷锋网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组委会

智慧产业网

 科雷会展

协办单位:

雷锋网

医健AI掘金志

医盟网信息化联盟

中国医疗器械采购公共服务平台

药械网

二、会议时间

2021年9月25日

三、会议地点

中国·上海

四、会议时间安排

第一天(9月24日星期五):

会议报到注册、展商布展

第二天(9月25日星期六):

开幕式、主、分论坛、展览参观

五、会议内容安排

主论坛:

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大会

分论坛:

医疗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分论坛

手术机器人分论坛

康复机器人分论坛

医疗服务机器人分论坛

医疗机器人投融资分论坛

六、参会人员

1、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人、相关管理人员。

2、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主管领导、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医院临床 教学、科研、运营、财务等专业技术人员。

3、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

4、医疗产业相关行业学会、协会领导。

5、全国各级公立医院院长、全国各省市民营医院院长、全国各级妇幼保健院院长、全国各级康复医院院长、全国各省市养老服务机构领导、全国各级医院分管设备、采购、护理、康复、信息化、后勤、总务、药剂、质管、基建等负责人。 

6、从事医疗机器人技术研发、产品生产、经营、服务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7、全国各省市医疗行业代理商、渠道商、经销商等。

8、全国各省市投融资机构。

9、媒体:大众媒体、行业媒体、新兴平台型媒体。

七、大会拟邀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卫健委领导

张钹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田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用机器人工程与临床应用分会主任委员

陈建平  上海市医院协会会长

何萍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联工程与信息化部主任、上海市医院协会医学人工智能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朱伟民  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协会秘书长

戴柳     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

高文     上海康复医学会会长

余勤     甘肃省医院协会会长

杨广中  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院长

郑元义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超声医学研究所理事长

周明成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院长

靳令经  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院长

汤伟昌  上海市中医药大学教授

彭承宏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机器人医师学组组长

孟元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教授

舒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党委书记

吕泽平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院长

王东     四川省人民医院机器人微创中心党支部书记、中心主任

金佳斌  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教授

徐万海  哈医大四院院长

王杰宁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

葛明华  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

费健    上海瑞金康复医院院长

颜璟    四川攀枝花中心医院副院长

林万隆  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院长

李兰萍  江苏省太湖疗养院院长

王浩宇  宁波市康复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连斌     苏州科技城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吴新宝  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

朱世强  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院长

梁朝朝  安徽医科大学副校长、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郑洁皎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吴毅    上海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唐亮    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仉建国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

张建斌  IDG资本合伙人

王俊峰  君联资本联席首席投资官、董事总经理

梁颕宇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

李泉    鼎晖投资董事总经理

陈杰    元生创投创始合伙人

贺志强  联想创投总裁

邓锋    北极光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

周奇    金沙江联合资本管理合伙人

朱德贞  德屹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

钱庭栀  景旭创投总裁

更多大会嘉宾持续更新中.............

联系人:李老师 微信 allen-9900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c0a7qJkNrJ4YQXEu.html#comments Fri, 23 Jul 2021 10:24:00 +0800
重磅!营收180亿美元的GE医疗换CEO //m.drvow.com/category/qixie/TNNvvRrxgmXEyeLY.html 雷锋网消息,据外媒报道,近日,器械巨头GE医疗宣布,董事会决定任命原英特格拉生命科学CEO Peter J. Arduini成为新一届CEO,最终任命将从今年年底执行,目前还在交接阶段,并由一个特别委员会来指导和过渡过程。

在此之前,上一任首席执行官Kieran Murphy已提交辞职申请,卸任之后将继续担任公司顾问。

Kieran Murphy的GE之路

Kieran Murphy是于2017年被选举为GE疗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此前曾负责GE医疗生命科学全球业务。

他于2008年加入GE医疗集团,此前在包括强生、诺华、万灵科等国际制药企业担任管理职位。

Kieran Murphy于1984年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获得学士学位,随后在曼彻斯特大学科技学院获得市场营销硕士学位。

在Kieran Murphy任职CEO期间,通用电气医疗集团向核磁共振、X射线和超声波仪器生产等保守业务以外扩张,并进入信息技术、基因治疗和生物工程等新领域。

2018年,在Kieran Murphy的主导下,GE医疗正式展开分拆独立,计划脱离母公司,成为一家独立运营的医疗健康公司。

当时,Kieran Murphy曾在全员邮件中表示:“分拆意味着GE医疗将迎来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将在创新和投资方面获得更大的自由,强化在医疗领域的领导地位,并在未来进行技术领域的投资。这也意味着GE医疗独立后,很可能得到更为灵活的发展。”

但此后,GE医疗的独立进程并不顺利。

尤其是在214亿美元的价格将生物制药业务出售给丹纳赫之后,通用电气高管曾表示,将不再寻求剥离医疗业务,无论是出售还是独立上市。

而2019年5月30日的一个银行界会议上,通用电气董事长Larry Culp曾表示:“出售生物制药业务释放了GE医疗的大量价值,可能使GE保留成像业务,我们认为这是一项重要的业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医疗保健及其相关领域还会有许多战略选择,但是能够保留业务,改善并发展它们,我们认为这是GE释放自身价值的另一种方式,不仅有助于GE扩大份额,还能增加利润率。”

在此之后,虽然多次传出分拆和独立上市消息,但GE医疗并未进一步迈出实质性动作。这也意味着,在Kieran Murphy任职期间,GE医疗的这一战略,一只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9年财报中,GE医疗总营收199.42亿美元,同比增长1%;2020年,营收180亿美元,同比-10%。

这次卸任之后,Kieran Murphy表示:“我很荣幸成为 GE Healthcare优秀团队的一员。我很骄傲能通过我们与世界各地客户的合作,向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Peter的加入是朝着领导一个致力于健康安全未来的团队迈出一步,我期待看到GE医疗保持行业领先。”

新CEO Peter Arduini 

Peter J.Arduini毕业于萨斯奎哈纳大学,在Procter and Gamble工作了四年,从事销售和营销工作,随后进入GE医疗公司。

在公司工作的15年期间,曾相继担任包括全球影像业务总经理、美国及海外企业各种高级领导职务。

后来离开GE医疗加入Baxter Healthcare公司,出任新公司副总裁兼首席医药代表,负责Baxter全球48亿美元份额药物和设备。

自2012年1月起,Arduini进入现在的公司Integra LifeSciences,担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任职之前,Integra在2011年发布报告显示其第四季度的营收只有2亿美元左右,远低预期目标。

Arduini到任后,对公司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不断完善公司业务多样性,在他的带领下,公司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效益,公司市值由最初到现在翻了五倍。

此外,Integra公司通过多次收购,进一步实现了公司产业的多样性,通过这些举措Peter Arduini使Integra成为了全世界神经外科和整形外科的领导者。雷锋网雷锋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TNNvvRrxgmXEyeLY.html#comments Sun, 27 Jun 2021 16:58:00 +0800
「国产CT一哥」东软医疗提交招股书:强化高端、拓展MDaaS、合建影像中心,还有哪些未来新战事? //m.drvow.com/category/qixie/IGzXUTD5ynvlM3f5.html 雷锋网消息,5月31晚,东软医疗向香港证券交易所提交了IPO招股书,中金、高盛为联席保荐人。

招股书透露,上市融资资金将用于四个方向:强化高端数字医疗影像器械与核心部件产品的研发以及收购;扩张MDaaS业务;发展销售网络,并提高品牌知名度;向营运资金注资和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关注《医健AI掘金志》,对话框回复 东软医疗 ,即可获取招股书全文

在收入方面,东软医疗2020年营业总收入24.59亿元,净利润连续三年超过8千万。海外市场是东软医疗近年来的重要市场,海外分销商超过130家,覆盖6大洲110余个国家和地区。

东软医疗作为国产首台CT的创造者,一直以来被喻为是国产CT“一哥”。纵观东软医疗CT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中国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产业自主创新的成长史。

在今年的CMEF上,东软医疗的展品数量创下历史之最——20余款医疗设备及解决方案。要知道,距离去年的CMEF,仅仅过去了7个月。

与此同时,东软医疗在CMEF上举行了一次媒体沟通会。会上,东软医疗CEO武少杰以及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营销运营官韩东龙的分享重点,与招股书中的上述资金用途不谋而合。

这几个方向,也涵盖了过去几年时间里,这家立足本土、服务全球的医疗装备企业对市场的最新思考。

立身之本

目前,东软医疗拥有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MDaaS (医疗设备和医学影像数据服务)解决方案、设备服务与培训四大业务线。

从细分的品类来看,CT、磁共振(MRI)、数字血管造影机(DSA)、数字X线机(XR)、核医学成像设备(PET/CT)、放射治疗设备(RT)、超声设备(US)、实验室自动化设备(IVD)是东软医疗的主要产品线。

因此,在CMEF的展台上,最新的设备一直是占据C位。

NeuAngio-CT 汉·文景 

NeuAngio-CT 汉·文景将CT与DSA联合使用,无需患者转运和等待,提供一站式卒中、肿瘤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急危重症救治效率。63/64排(126/128层)高精度高速滑轨CT与无轨悬吊双旋转中心DSA快速切换,实现介入术前规划、术中引导、术后评估。

NeuViz Epoch 无极

NeuViz Epoch 无极CT拥有16cm宽体覆盖全景追光者探测器, 最快0.2秒完成心脏扫描,不受呼吸和心率限制。一次扫描即可多参数、多角度进行多模态数据分析,减少患者重复检查困扰。60kV低剂量扫描,为婴幼儿提供更安全的保障。0.17mm可视分辨率,捕捉隐匿病灶,降低漏诊误诊。

此外,还有NeuWise PET/CT苍穹之眼、NeuVision 650/680 逍遥DR以及飓风Ⅱ车载CT等在疫情和分级诊疗场景下发挥作用的产品。

除了上述的一些高端设备,面向基层市场,东软医疗还推出了NeuViz ACE数字九能CT等产品。武少杰表示,“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会针对基层需求,尽可能采用合适的CT核心部件,降低客户采购成本的同时满足客户需求,比如,ACE CT完全能够满足快速、低剂量扫描的要求。并且,我们仍未放弃高端CT的制造工艺。”

再比如,东软医疗的落地型DSA产品,其未来的主战场也是县级医院。

此前,只有在地方的三甲医院才可以做介入手术。近几年,国家将DSA的操作权限开放给县级医院。为了能够抓住这一巨大的市场增量,武少杰给DSA产品定的战略是“高举高打”,由顶尖专家先使用。在由上往下的推动过程中,东软医疗不仅提供产品,还帮助医院进行科室建设、人员培训,来帮助县级医院构建诊断能力。

所以,正如韩东龙所说,“单从设备层面来看,东软医疗是高端与基层两方面兼顾。”

MDaaS——未来的战略性武器

在20周年庆典上,武少杰曾透露东软医疗的未来规划——不仅做影像设备的提供商,还要成为以影像设备为基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全面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而承担这个转型任务的,正是上文提到的MDaaS解决方案。

MDaaS全称为Medical Devices & Data as a Service,是由影像云运营服务、智能影像及专科疾病解决方案和医疗机构设备平台运营服务组成,可以理解为医疗领域的SaaS。

MDaas被东软医疗定位成“战略级”产品线,想法则起源于5年前。

从2016年起,东软医疗提出了“云CT”的概念,通过影像云将东软医疗的所有硬件设备联结起来,未来的CT都将实现云CT。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后台远程辅助,诊断,甚至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自动匹配和诊断。

武少杰表示,从业务模式角度来看,设备商做的不再是一次性的销售行为,而是要和医院的临床业务进行结合。因此,MDaaS业务的核心属性是“服务”,与患者的流量和医疗数据的分析、处理相关。

首先,海量的影像科数据,让医生难以处理所有的信息。MDaaS的智能影像平台 NeuMiva,一边连接的是东软医疗的设备,另一边是国内外合作伙伴的人工智能诊断软件、肺癌筛查软件、心血管疾病筛查软件以及线下的人工服务。

其次,MDaaS为东软医疗在县域市场的布局提供更多的可能。

对于很多基层医疗机构而言,他们有能力购置一定水平的影像设备,却不一定能够找到资历高的医生。想要获得县域医院的认可,除了设备的性价比,另一个就是设备背后连接的顶级医院能力,MDaaS就是这个关键抓手。

比如,东软医疗与北京宣武医院共同搭建了国家溶栓取栓平台。如果县级医院购买了东软医疗的CT,就相当于享受到了国家级顶尖专家的脑卒中诊断能力。

一旦遇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在相关CT检查结束后,通过东软医疗影像云,便可以将图像自动推送到与宣武医院合作的国家级溶栓取栓影像平台上,平台在数分钟内即可自动返回智能分析结果。

MDaaS产品家族的问世,暗含了东软医疗在基层市场的思路转变——利用云和AI的服务框架,进一步降低了医院使用先进技术的门槛,更好地向基层医院和非公医疗机构等客户群延伸。

网格化营销模式,瞄准非公和基层市场

如果你在去年逛过CMEF展,你可能会注意到东软医疗推出的智选商城,有一项“2亿补贴惠民营”活动,线上采购数字九能CT,仅需99.8万元,着实玩转了一把“跨界营销”。

此后,东软医疗又举办了双十一购物节、双十二直播带货活动,并于2021年1月入驻京东健康。

这个商城,可提供东软医疗产品、临床、资金、服务四大解决方案,并实现了一站式在线咨询、下单、支付和服务,大大优化了采购流程。

商城的推出,折射出东软医疗的销售战略转变——从三甲医院到乡镇卫生院,想要对客户进行全覆盖,就必须构建立体化、网格式的营销体系。

做线上营销,对大型医疗器械来说是一项创新。在方向的选择上,东软医疗比较慎重。韩东龙表示,线上销售渠道不会急于扩展很多合作伙伴,2-3家就可以。

例如,国药集团。国药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流通企业。在线下环节中,东软医疗与国药有长期的合作。现在,国药也正在积极开拓线上业务。所以,两者的合作也是顺理成章。

而京东健康则是东软医疗在电商平台中选择的伙伴,在CMEF上,东软医疗和京东健康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但是,韩东龙也坦言,目前,线上商城是摸着石头过河,在网上售卖医疗设备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第一步目标还是“打出声量”。

推出商城的另一个原因是,从服务业态的成本考虑。

服务销售和设备销售,属于两个不同等级的难度。现阶段而言,前者比后者更容易实现。

韩东龙表示,商城上的MDaaS业务、设备维修业务等,本质上是服务性质,种类繁多。以MDaaS为例,如果客户每月要购买100例远程诊断服务或是电子胶片存储,面对面签单的模式会增加不少成本。因此,东软医疗更多是从提高效率的角度考虑,将服务进行电子化。

相比之下,大设备的电商销售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毕竟设备的单价颇高,短时间走顺线上模式也不现实。

韩东龙也表示,“我们要先走出这一步,开展广泛的市场宣传,待销售链路在线上打通以后,距离客户在网上下单购买就不远了。”

合建独立医学影像中心

2016年8月,当时的国家卫计委正式颁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的通知》;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国家政策和标准的相继出台,为国内独立医学影像中心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政策早已放宽,但是东软医疗对于自建独立影像中心一直有所考量。因为,设备商与医院是业务上下游的关系,自建影像中心就和医院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站在医院的角度来看,将影像中心剥离出去一直是一件“计划中的事情”。

近年来,国家对超大医院的大规模建设开始审慎控制。大医院一般处于城市的中心,机房的建设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放射科室的接诊量也就受到限制。

因此,很多大医院的影像检查需要等待3-5天以上。将影像检查任务分流出来、减少病患的等待时间,这是医院科室主任与东软医疗交谈最多的合作点。

因此,东软医疗选择与大医院合作共建影像中心,既没有争夺医院的日常业务,同时解决了医院的实际问题。

在今年的沟通会上,武少杰向雷锋网透露,东软医疗已与医院合建了两所影像中心,沈阳、长春两个中心已经投入运营。

其次,东软医疗也将影像中心作为临床应用的载体,即MDaaS可以在影像中心得以很好的使用。

本土化的本质

国产替代一直是一个大热词。

自2014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创新器械注册速度不断加快。

2017年1月,科技部发布了《“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开发一批进口依赖度高、临床需求迫切的高端、主流医疗器械和适宜基层的智能化、移动化、网络化产品,推出一批基于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的应用解决方案。

2018年11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案(2018-2020年)》指出,到2020年,1000家县级医院被国家点名要求要重点建设。

去年7月21日,广东省财政厅官网在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提案答复函中明确提出: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第2台及以上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在实际执行落地时原则上全部选择国产;市县级以下的公立医院首台配置就要选择国产。

国产医疗装备迎来了最好的“春风”。

在武少杰的观念中,并不是在中国生产的就是国产,最核心的本质还是技术的知识产权是否归属中国。

目前,国产品牌与进口品牌的竞争,最大的难点在于品牌认识,而品牌的背后是忠诚度和信任度。这是国产品牌全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可能在个别的科研能力上,我们与国外顶级厂商还有所差距,但是从临床应用来看,国产品牌现在一点也不差。”

武少杰认为,国产化本质上是供应链安全的问题。东软医疗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上游是医院,下游是供应商。“我们对上游呼吁,尽量多采购国产民族品牌的产品。采购得越多,国产厂商才会有更好的研发动力。”

结语

一次媒体沟通会,很难勾勒出一家公司全部的愿景。但是,站在东软医疗的角度,会上的两个关键词将成为未来的重心:基层市场与国产化。

县级医院是中国医疗服务的关键结点,也是东软医疗一直以来的优势市场。从国产化的角度而言, “智慧影像·中国创”是东软医疗2021年的关键词,这也表明了东软医疗致力推动国产替代的决心。

民族医疗装备品牌不断壮大,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除了东软医疗,联影、迈瑞等在内的多家企业也正向不同维度的市场输出自己的产品。

《“十四五”规划》及《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两项政策明确提出到2025年, 6-8家企业要进入全球医疗器械行业50强。东软医疗作为国内医疗器械之中的代表性企业,将会承担起更多人的期待。雷锋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IGzXUTD5ynvlM3f5.html#comments Wed, 02 Jun 2021 14:57:00 +0800
在CMEF上,飞利浦为什么打了四张「专科化」解决方案的牌? //m.drvow.com/category/qixie/PmsxsXjWPwpwCR4w.html

器械厂商三巨头之一的飞利浦,似乎越来越“偏爱”解决方案了。

坦白说,这是雷锋网看到今年飞利浦发布新品时的第一印象——2021年春季CMEF上,在这个以“医疗器械”为主题的行业展会上,飞利浦对硬件进行了例行更新:比如,全新的Incisive CT Plus极光智慧心128层智慧冠脉CT。

但是,重头戏并不在这里。

针对心脑血管、肿瘤、呼吸等重点疾病以及放射、重症等重点科系,飞利浦一下子推出了多款集成智能设备、系统、软件和服务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这几款方案,在去年8月南京的CHINC上就已有集中性的展示。

连续两次,意味明显。

对此,飞利浦大中华区副总裁、整体解决方案中心总经理、战略合作负责人梁建球说的非常坚决:“在医生的诊断治疗等核心技能、价值之外的部分,都应该被解决方案覆盖。”

其实,“价值型”医疗的概念,一直贯穿在飞利浦的转型之路里。从以单纯设备销售模式转型为医院提供以疾病为中心的解决方案的业务模式,飞利浦布局了整整5年的时间。

“顶级医学影像”的底子加上“专科化解决方案”,飞利浦的健康科技事业会有怎样的新故事?

先来看成果——四大解决方案

本次CMEF上,飞利浦推出了包括心血管全程解决方案、影像全流程解决方案、放射肿瘤整合解决方案和重症解决方案在内的一系列新品。

智慧影像全流程解决方案,是飞利浦作为一家医疗器械厂商的“老本行”,主要是围绕CT、MR、超声、DXR等,在流程管理、图像识别、图像后处理、辅助诊断、结构化报告以及临床大数据研究等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比如,Affiniti悦享系列超声、DigitalDiagnost C90等。

而其余的三款解决方案,则是飞利浦在更具体的病种、科室上提出对策的体现。

先看心血管全程解决方案,该方案中的一部分,是与国内的医疗AI厂商数坤科技合作,从疾病早期诊断,到疾病微创治疗,再到疾病术后随访全程覆盖。

2021年,新一代的Incisive极光CT推出了智慧操作平台,将诊断冠心病的冠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全自动冠脉结构化报告时间压缩至1分钟;


而在超声端,飞利浦全系列的高端超声,可以获取心脏功能学信息及外周血管动态;


飞利浦Azurion系列影像引导治疗平台,不仅集成了多种导航解决方案(如Echo Navigator 术中超声DSA图像实时融合),而且配备实时多工作点Connect OS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获取更准确、更直观的手术视野,同时优化手术流程;


心血管数据处理系统(ISCV),可实时处理不同模态的影像数据以及非影像数据,并对随访数据排序同步。

再看放射肿瘤解决方案

2019年,飞利浦大中华区组建肿瘤解决方案事业部,由精准诊断业务群牵头,跨界整合公司内外部优质肿瘤诊疗资源。

在“外联”方面,过去的数年间,飞利浦先后与世界顶级肿瘤机构荷兰国家癌症中心、MD安德森癌症中心等建立合作,合作基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肿瘤信息化平台。

陈胜裕表示,“未来,我们还会持续加大这一领域的投入,进一步细化针对不同癌症疾病的个性化诊疗一体化解决方案。”

据雷锋网了解,飞利浦的放射肿瘤解决方案包括: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磁共振模拟定位机、放疗靶区自动勾画系统和自动计划系统Pinnacle及放疗流程信息管理系统等。

在本次CMEF上,飞利浦与神州医疗联合出品的云平台解决方案“神飞云”升级到3.0版本,将应用场景拓展至肿瘤放疗,实现了飞利浦放疗规划系统Pinnacle的“云平台”解决方案。

最后一个是智慧重症解决方案

“目前国内市场上常见的智慧重症是帮助医生在一个屏幕上看到一些数据,这仅仅是部分数据的集中显示,不能真正的‘信息化’。”飞利浦大中华区副总裁、整体解决方案中心总经理、战略合作负责人梁建球向雷锋网说到。

就在前不久,飞利浦以6.35亿美元完成对Capsule的收购,进一步强化ICU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

对于飞利浦在重症方面的能力,梁建球非常有信心:“我们之前是用Capsule来进行监护室内设备数据搜集,我们现在干脆把它收购了。所以,我们的先发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而在此次CMEF上,飞利浦推出了 “云栈新一代全院监护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最大的特点,是将重症仪表盘、PACS影像信息、实时采集到的患者视频和音频信息以及兼容各类中央站采集到的所有患者监护数据,实现“多屏联控”。

陈胜裕也补充到,“重症解决方案,需要给医生提供临床辅助的信息,甚至是基于病人现在的状况,预测未来15、30天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进行针对性的提示和预警。目前,国内在重症这一方面很少有人可以做到。”

归结起来看,飞利浦IVP(Integrated Value Proposition,整合性价值主张)的核心,是根据疾病的痛点来提供整合解决方案给到客户。这其中,离不开合作伙伴的支持,例如与数坤、医科达合作、收购Capsule,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获得1+1大于2的效果给到客户。

做解决方案,必须本土化

看完四大解决方案,我们要去分析,飞利浦近年来不断主打“解决方案”牌的原因。

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医学影像器械端的“革命性”突破,似乎进入了一段瓶颈期。

据动脉网的一份资料显示,世界上首台螺旋CT SOMATOM Plus采集系统诞生于1988年,该CT一改过去平移-旋转的方式,将扫描时间从所需的数十秒降低至0.25秒。

但在接下来的30年中,螺旋CT在基础原理未变的情况下,仅经历了的两次大变动。其一是采集数据的方式由单层变为多层及带来的探测器宽度随之持续增加,其二是由单球管变为双球管及带来的先进能谱技术。

说到底,高端医学影像器械的技术难度大、造价高,从投入产出比来看,纯粹搞硬件层的升级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动辄千万的大设备,也让医院的更新换代频率变低。

因此,如何借助医疗器械,在“服务端”和“患者端”寻求更大的价值增量,是器械商们近年来的多数选择。

就以飞利浦为例。在过去的几年里,飞利浦进行了19次医疗技术收购,包括2019年收购美国锐珂医疗公司旗下的医疗信息系统业务。

据统计,锐珂在影像IT系统领域排全球第五(2017年),飞利浦排名第四。合并后,两者在该领域的收入额总和将稳居行业第二,仅次于富士医疗,并将GE医疗挤至第三。

收购锐珂医疗,只是飞利浦近年来的一笔“巅峰之作”,向外透露的信号也很明显:向信息化领域发力。

对于飞利浦的角色转变,梁建球向雷锋网进行了解释:“将医疗资源覆盖到更多边远的地区,把大的专科、医院工作负荷分流出去,这背后需要一系列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去支撑。很多发展和业务机会都在其中。我们认为,这代表了以后的市场增量。”

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疗内部有很多的“流派”,不是像做数学题一样有标准的做法。相反,医院内部有很多定制化的需求,还要考虑到特殊的文化特点、医疗体系完善程度。

例如,大三甲医院除了最好的技术和解决方案,科研也是一个硬需求。2020年3月,飞利浦和爱思唯尔合作,提供科研的专业服务帮助客户研究课题。

二级医院的重点任务,则是进行大量的基础病人筛查,因此在设备上提供AI的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大筛查的“流通量”。

对于基层医院来说,如何和上级医院进行互通,得到更多远程的诊断和教学支持,需要厂商提供远程医疗系统+会诊机制、帮助基层医生联系专家合作等服务。

至于非公医疗体系下的民营医院。疫情后,民营医院谋求转型,希望保持与公立医院的差异化,例如通过建影像中心来分担大医院放射科的负荷,做心血管疾病筛查等。2021年,飞利浦推出了无需注射造影剂的磁共振心脏扫描,10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扫描,这个就受到了非公医疗体系的欢迎。

种种差异化的需求,也是飞利浦提出解决方案时,越来越强调“本土化”的原因。

飞利浦大中华区副总裁、精准诊断事业群总经理陈胜裕也坦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最主要的市场。我们过去的模式,是把国外的产品和设备引进中国使用,但因为中国病人量非常大,医生的需求多样。所以,本土化的布局,就一定要把需求作为产品和解决方案设计的主要依据。”

这些年来,飞利浦就和很多本土医院以及行业厂商合作。比如,

2015年,和北京大学第一人民医院研究开发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院后管理”的“心血管慢病管理解决方案”;

2017年,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发脑血管疾病解决方案;

2019年,和腾讯合作电子阴道镜AI辅助诊断系统。

2020年11月,飞利浦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大中华区开发者大会”。

阿里巴巴、迪英加、大微、脉流等合作伙伴和行业专家都应邀出席。

当时,飞利浦中国影像研究院院长周振宇博士就说到,飞利浦与业内大小企业、医院或大学展开合作,打造医疗大生态,医生们都能够很好的基于临床需求进行二次开发。

“飞利浦健康科技转型最大的成果,是我们改变了医疗传统设备销售理念和临床业务需求之间平衡点的选择。”

正如陈胜裕所言,“做解决方案,不像是做医疗器械,一个版本可以在全球通用。不进行本土化是没有机会的,无论是研发,还是市场策略的设计,我们都会根据中国客户的需求进行调整。”

医疗在线商城:做服务,不做交易

除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此次在CMEF大会上,飞利浦还发布了“医疗在线商城”,可为用户提供“云平台”服务,其中包括医疗设备的选购、观看设备培训演示、获得针对解决方案的专业服务、完成后续产品升级和订单管理等。

其实,从去年开始,国内的东软医疗就曾“尝鲜”,推出自有的线上商城,并且还推出了99.8万一台的CT。今年的CEMF上,不少厂商都陆陆续续跟进“线上商城”这一概念。

当然,飞利浦的这个医疗在线商城,还是与普通消费者所接触到的电商购物渠道有所区别。梁建球就明确说到,“这个平台不是做交易,而是做服务的。”

大型医疗设备的销售一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专业设备的购买维护、客户服务及培训等仍需要通过传统的线下模式进行,耗时长且过程繁复。

飞利浦医疗数字营销及电子商务负责人钱思敏表示,商城专属化、客制化的服务模式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反馈提供“千人千面”的菜单,后台也能根据客户的选定产品为其推送专属的便捷客户服务,精准满足客户需求。

据雷锋网了解,飞利浦在线商城还上线有“我的神飞云”解决方案,可以为客户带来售前、售中、售后“云端全程”服务。

钱思敏坦言,推出线上商城是一次新的尝试和突破,未来会根据不同的需求,推出新的服务和功能。

结语

医疗行业的一个明确的趋势是:全球医疗机构开始向价值型服务型医疗机构转型,临床医生面临简化数据流程、降低医疗成本等挑战。

“面向用户交付整合性医疗科技价值”,是今年飞利浦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核心主张。可以看到,从CHINC到CMEF,从医疗信息化厂商到医疗硬件设备厂商,都在积极向客户和疾病诊疗贴近。

医疗器械商的软硬结合,本质上是硬件端的同质化竞争。在普惠性原则的前提下,实现医疗资源的下沉,不是简单地将设备降价,而是将医疗服务带给基层医院。

因此,飞利浦更像维系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原本是一个很传统的影像企业、一个传统的设备提供商,但是,基于设备+技术+服务,可以打通人、设备、数据各个环节的一些壁垒。

从硬件到软硬结合、从单纯的设备到解决方案的服务体系,一定是医疗行业的大势所趋。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PmsxsXjWPwpwCR4w.html#comments Fri, 28 May 2021 16:54:00 +0800
GE医疗发布“智臻AI+”肝脏磁共振AI诊断平台 //m.drvow.com/category/qixie/OsvMn2qqcEf1tELa.html 雷锋网消息,5月25日, GE医疗发布了全新的磁共振人工智能平台——“智臻AI+”,这也是继2020年初发布“智简AI 3.0”平台后,在磁共振领域的又一新动作。

在技术上,“智臻AI+平台”集合了GE磁共振的闪速射频影像链,从数据采集源头确保数据质量;在临床应用上,则搭载了“肝脏人工智能分析平台”应用,该应用来自医疗AI公司数坤科技,双方的合作起源于2019年。


据雷锋网了解,GE磁共振设备所具备的极速增强DISCO LAVA技术,可以将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速度提升60%,获取肝脏多动脉期。同时,结合频率饱和压脂技术,同步提高图像对比度和信噪比。

具体而言,传统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时,一次屏气时长约18s,扫描两期图像。而应用DISCO LAVA技术,一次屏气的情况下采集6期图像。

成像端的技术提升,能在更短时间内获取足够多、高质量的数据,为后影像部分的AI应用开发、落地提供更高的基础。在数坤AI技术的帮助下,“智臻AI+”平台可以实现肝脏部位多个病灶自动提取、病灶征象自动描述、病变性质的智能分析等。

据GE医疗中国磁共振临床应用团队和数坤科技技术开发团队表示,传统需要30~40分钟才能完成的复杂肝脏磁共振影像学读片,基于“智臻AI+”平台可以缩短到5分钟以内。

而且,在加快医生诊断效率的同时,AI自动提取病灶解剖特征与信息的特点,也会为后续的科研带来了更多可能。

早在2013年,GE医疗就推出了磁共振“AI 1.0”智能操作平台,实现了自动识别解剖部位、自动定位和自动连续扫描功能。

2015年,“AI 2.0”智能后处理平台推出,在磁共振图像后处理端实现了一键多模融合的智能后处理操作流程;

2020年初,“智简AI 3.0”平台发布,在影像成像前端环节实现AI深度神经网络算法,从成像源头去除伪影,进行前端图像优化,成像速度提升1倍,扫描成功率提升20%。

而从疾病本身而言,肝脏的精准诊断也尤为必要。

就以肝癌为例。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 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尤其早期症状不明显,给疾病的诊断带来很多挑战。《2019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全国肝癌新发病例约36.5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50%。肝癌是中国第二大肿瘤致死病因。60岁以下人群中,肝癌仍是最常见和致死率最高的肿瘤之一。

其次,是疾病的复杂性。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杨正汉主任介绍,肝脏疾病种类繁多,按照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状态的不同,分为局灶性病变和弥漫性病变。肝脏局灶性病变可进一步分为囊性或者实性病变,常见的类型都有数十种之多。这些局灶病变中,可以分为肿瘤或非肿瘤病变,肿瘤病变又有良性与恶性之分,诊断与鉴别诊断不仅难度大,而且费事费力。

第三,是疾病诊断的难度大,人才缺乏。

临床上,肝脏磁共振检查可以解决绝大多数肝脏疾病诊断的问题。但是,杨主任介绍:“规范操作磁共振设备且判读图像能力强的影像医生很缺乏。由于肝脏本身的复杂特性,光一个脏器就有那么多种病变,磁共振有许多影像信息要去学习判断,所以影像医生学习成长过程漫长。”

其实,AI技术与医疗结合来辅助诊断、提升效率的进步已经走过了几年,但在磁共振领域,脚步相对慢一些。这与磁共振技术发展、成像复杂、数据量大都相关。

磁共振肝脏扫描后,各种序列、各种角度产生至少上千幅不同的图像,这对数据的质量、AI算法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友谊医院杨正汉主任团队是这套临床AI辅助系统开发的临床端合作伙伴。

杨正汉主任表示,“肝脏的分叶分段分析都是基于血管,我们把血管提取出来以后可以做3D重建,这对下一步无论是做肝移植、还是肝胆外科等都有了标准模型。血管结构勾勒出来以后,非血管结构的部分就是病灶了。我们测试了一下目前训练的模型,分割精度Dice值都在0.9以上,最高的已经达到0.96以上,能够满足目前临床的一般应用。”雷锋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OsvMn2qqcEf1tELa.html#comments Wed, 26 May 2021 15:12:00 +0800
第一届AI机器人与智慧医疗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百亿美元市场下,医疗机器人何去何从? //m.drvow.com/category/qixie/3fWOqielQTjGlBhZ.html 雷锋网消息,近日,第一届AI机器人与智慧医疗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举办。本次论坛由工信部和深圳市政府支持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主办。此次论坛上,近十位AI机器人与智慧医疗领域的资深行业人士,围绕医疗机器人、类生命技术等话题展开了深度的探讨。

首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院长王田苗教授首先带来演讲,题目是《医疗机器人产业化挑战性问题》。

王田苗教授指出,现有值得关注的精准医疗五大核心技术,即:人工智能与影像、手术规划技术;微创器械与智能机器人技术;生物基因、干细胞与抗衰老技术;生物材料与3D打印技术;医疗大数据与云服务。

其中,医疗机器人被认为能够大幅提高微创环境下外科手术的精准性、安全性与便利性。

他认为,医疗机器人被分为手术、康复、辅助和服务四类;在临床上应用需要三个条件:高频、标准化、成本可行——这也是为什么医疗机器人率先应用在骨科、腹腔。接下来,这项技术也会在神经外科、口腔、眼科等领域实现突破。

在王田苗看来,医疗机器人的创新颠覆度,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衡量:创新颠覆度=(患者的治疗获益+技术痛点解决+医生的自我价值)×政策支持÷(临床应用成本+支付方净支出)。

与此同时,医疗机器人也存在多个前沿挑战性问题,例如在新型结构上如何实现多自由度、多位姿复杂结构,智能材料能否感应心电、脑电信号,以及人机交互。

王田苗进一步指出,医工交叉创新创业还有一些难点与挑战。例如,医学与工科学科相互脱节;医药与器械比例严重失衡;高端医疗器械大量进口;国家长期投资不够等。特别是医工交叉在技术上,存在多学科交叉,需要紧密医学,技术与实验的长期合作交流;研发与临床试验周期长,临床实用安全问题也是产品上的难点。

他强调,科学家与医院能否达成深度合作,企业家和医生怎样建立长期互信关系,技术对病人、手术的实际效果如何,成本是否为医院接受,是否符合国家政策,都是难点所在。

接下来,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带来了《AI在新冠防控及呼吸健康中的应用与发展》的演讲。

何建行表示,AI“抗疫”措施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疫情趋势研判:通过AI进行预测,纳入人口迁移、公共干预等因素,预测爆发和转归。

临床特征研究:需要把抗疫一线的真实病例数据,重新按电子病历梳理一遍,通过大数据对全国上千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研究。

预后诊断模型:可以用深度学习加以预测,将多个预测因素纳入推算过程,协助对轻症和危重症进行区分,优化准确性;自主研发人工智能诊断工具,提高CT诊断准确度,例如CT图像联合电子病历数据,模拟人类诊断思维流程进行分类。

疫情数据共享:疫情期间排除交流障碍,解决多中心数据共享难题。

呼吸健康方面,在术前环节,可以用人工智能3D重建和打印完成定位;术中则采用智能裸眼3D显示系统、AI自动识别解剖等方案;术后的病理诊断也能以手机拍照替代传统病理切片,建立相关模型;取材活检、穿刺定位也考虑以机器人方法实现。

此外,国家呼吸研究中心也已上线肺结节诊断平台,除了专家在线诊断,AI也会辅助减少漏诊、错诊。

第三位演讲嘉宾是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科技部十三五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专家组专家段星光。

他以《医疗机器人创新应用与产业机遇》为题,介绍了智能机器人的重点研发计划,并针对医疗机器人的机遇和挑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段星光指出,从前沿技术来看,医疗机器人要具备手术执行力,比如需要刚柔耦合的机械控制代替手;要延伸医生的双眼,眼球运动的视角集成到视觉引导力;在受到水、气、液影响的狭小环境里工作;同时也应完成AI对病变表面的有效识别。

机器人从医疗环境搬到工业环境下,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患者+医生+其他医疗器械的环境里,加进一个机器人,如何保证安全是首要的;要做到零空间的规划,避免对患者造成危险、干扰医生操作;人机交互的流动性;主动或是被动的安全技术介入,比如碰到人手臂就能够自动停止操作的保护措施。

最后,段星光也分享了他在产业方面的看法:

  1. 手术技能的发展路径上,手术机器人大致分为被动、主动和协助型三种形式,主动型例如神经外科的高精度定位,这种现在推广最快;被动则是全靠人来控制;整形、开颅等则是协助型,人机结合交互。

  2. 手术性技术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在新型机构、智能感知、安全架构这三个方面不断提升。

  3. 医生、患者、机器人并存的复杂人机环境里,怎样交互、共享信息、有效协同?这一定是手术机器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中也涉及交互监控、视觉图像储备、安全共享控制等前沿技术。

  4. 核心部件国产化,是未来医疗机器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构建手术机器人生态必须解决的一个痛点。

  5. 国产机器人的发展机遇在于差异化,在不同细分领域的情况不同,应有的态度和行动也不同,以顺应整体市场。

第四位演讲嘉宾是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董事总经理王彬彬,她以美国、以色列、德国等国为例,对国内外医疗机器人的产业链条进行了对比。

王彬彬表示,达芬奇的成长路径是领域内的经典案例,过去国内也一直以其为目标。但如今的竞争格局也与十几年前大有不同,中国对医疗机器人整体的创新和创业影响颇多。不过,国内的医工交叉受人才培养、医疗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转化率相对于国外略显逊色。

王彬彬认为,技术、临床和商业三方面价值之间的转换,以及再造的路径如何,是医工交叉中的重要问题,一是怎么进行转化,做怎样的业务稳定增强机制;二是产品或成果所处阶段的判定,能否市场化,要跨越认知的障碍。

深圳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研究员陈江城,从类生命机器人出发,详细分享了该技术在康复医疗中的应用。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基于医工结合,康复机器人面世:患者可以通过穿戴的辅助设备获得更好的运动能力,或者是运动的再学习;截肢患者可以装配功能性假肢,以完成简单任务。

陈江城指出,康复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开发相比,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直接的、物理性的交互,是人机协作的过程,包括自身感知、控制和驱动。

他也进一步分享了该项技术的优势:

结构柔性变刚度、轻量化、兼容性好,背后是物理交互本质,要做到安全舒适

驱动平行/双向、响应快、效率高,灵活布置,动力学匹配、精准辅助/康复

自然交互、同源直观控制,运动依从、人机平稳协调

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融合,自学习、自适应能力强,个性化康复

但陈江城也分析称,目前康复机器人系统存在一定挑战,例如对人体的依从性,能否与人体本身的运动意图协调;与复杂环境的交互;患者个体的生理特性、机械特性差异;智能化与人体之间的差距,以及自身的自适应能力、依存度。

目前类生命技术的研究课题众多,包括生物体骨骼和非生命材料混合驱动;非生命基础材料的强度等标准;材料组合后如何通过外界刺激产生驱动;设计过程中依赖的检测技术、生物3D打印技术;神经系统与机器人的控制器交互。

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员云平台运营中心总经理陆贤,则以《3D打印医疗云平台的技术架构及产品分析》为题进行分享。

陆贤介绍称,该平台是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用户可以利用终端对云平台进行访问并调用其中的各项云服务,例如医疗设计服务、3D打印材料的推荐、医疗云物流服务等。

在平台能力的加持下,3D打印医疗材料的设计与制造流程也会更加透明,可以随时追踪所需内容,有效提升交付速度。

圆桌会议邀请到福宁集团公司副总裁肖永、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董事总经理王彬彬、真健康医疗董事长张昊任、未磁科技CEO蔡宾、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会长范丛明、北京英特美迪董事长方陕渊、深圳市联得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杰、广东木林森公共空间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建彬等七位嘉宾,针对智慧医疗、大健康与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进行了深度讨论。

嘉宾们认为,医疗机器人,AI+大健康或健康管理,尤其是健康的家庭化、场景化管理,被认为是未来数年会较为火热的医疗细分赛道。

多份行业报告也显示,医疗机器人和智慧医疗市场潜力巨大:BCG波士顿咨询测算,到2020年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估值将达114亿美元;《2017-2023年中国手术机器人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显示,未来我国手术机器人的行业规模将在2021年达到200亿。

如何在政策利好和科技进步的双轮驱动下,在上述领域做到技术、临床和商业三者之间的价值体现和协同发展,加快发展精准医疗的脚步,加速产业落地,将是未来AI医疗的关键课题。

雷锋网雷锋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3fWOqielQTjGlBhZ.html#comments Fri, 16 Apr 2021 17:20:00 +0800
收获第四张CE认证,博动医学宣布CT-QFR和超声FFR产品获欧盟批准 //m.drvow.com/category/qixie/2yoIqPDTytKL3zkO.html

雷锋网消息,4月9日,博动医学自主研发的冠脉CTA无创功能学精准筛查创新产品 -- CT-QFR获欧盟CE认证正式在欧洲上市。

此外,另一款基于血管内超声(IVUS)的无创FFR系统-UFR也在同期获批欧盟CE认证。

目前,博动医学共有2款产品获中国NMPA三类注册证、4款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1款产品获得美国FDA认证,其中冠脉功能学诊断的4款产品线已全部获批上市。

雷锋网了解到,冠脉CTA是用于冠心病初诊和筛查的常用无创影像方法,但是由于其受影像分辨率、钙化等多重伪影影响、分析自动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导致其诊断精度不足七成,很难有效筛查冠心病,因此在国内的使用率也较有限。

近年来,随着大量临床验证的发表,基于冠脉CTA的影像FFR(血流储备分数)方法(FFRCT、CT-QFR等)已被证明可显著提升冠脉CTA的诊断精度,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均已大量用于冠心病的术前诊断。

据了解,在美国医保可报销FFRCT检查费约1450美元/次,该领域的早期企业—HeartFlow公司也实现了规模营收,市场潜力巨大。

博动医学此次获批的CT-QFR产品,主要具有速度快、准确度高特点,仅需1~2分钟即可智能全自动地完成冠脉树重建,重建完成后仅需5秒即可实现全自动CT-QFR分析。

在大量临床验证和患者预后研究中,该产品也取得不错的成果。

2019年,北京安贞医院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共同完成一项研究,并发表于国际冠脉介入顶级期刊JACC美国心血管病期刊-介入影像子刊(IF=12)。研究证明,以介入压力导丝FFR为参考标准,博动医学的CT-QFR产品的诊断精度可达87%,截止日前,该结果仍是国内发表最高的临床证据水平CTA-FFR验证研究。

这次博动医学获批的另一个产品“超声FFR系统”,则为致力于降低手术规划操作难度的硬件系统。

血管内超声IVUS等腔内影像,过去一直都是临床中显示冠脉病变血管内精细结构、观察血管壁情况和评估斑块易损性的重要方法,对于复杂病变诊断和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然而,由于IVUS影像的学习曲线长,并且无法进行功能学评估,市场下沉难度一直较大。此外现阶段临床上的评估方法,通常需要使用两套设备和耗材,大幅增加费用和操作,临床上很难实现。

博动医学这次获批的无创FFR系统-UFR,主要是将IVUS和功能学评估的UFR相结合,是全球首个、唯一实现商业化的基于IVUS的无导丝FFR计算冠脉功能学和PCI系统。

通过1分钟、2步操作,产品即可实现基于一次“IVUS回撤”同时获得精准冠脉腔内影像学和计算功能学参数,并可通过病变结构学和虚拟支架技术选择最优化支架尺寸和介入治疗策略,有望进一步提升IVUS耗材的下沉力度,给临床提供更多的冠脉功能学检查方法的选择。

博动医学成立于2015年9月,主要致力于泛血管介入精准诊断器械领域的自主创新。

目前,其已上市产品涵盖用于门诊和体检筛查的无创CT-QFR产品(基于CTA的FFR计算),用于介入术中冠脉诊断和PCI导航的QFR/AI-QFR产品(基于DSA的计算FFR和PCI导航),用于复杂冠脉介入诊断和导航的OFR(基于OCT的计算FFR与手术规划)及UFR(基于IVUS的计算FFR与手术规划),进入中国、欧洲、日本及美国等共20余国的300余家医疗机构,

接下来,博动医学还准备将此次获批的产品进一步推向海外市场,并逐步向神经介入、外周介入、电生理等领域拓展,着力于覆盖泛血管介入精准诊断的完整产业链。雷锋网雷锋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2yoIqPDTytKL3zkO.html#comments Tue, 13 Apr 2021 14:22:00 +0800
GE医疗侯翔宇:数字化时代,医疗器械商如何“守正出奇”?丨鲸犀峰会 //m.drvow.com/category/qixie/Qwt2pc98gwuq3xj2.html 新的数字化经济时代,对于GE医疗这样的行业“大象”来说,是机遇还是挑战?

近日,GE医疗数字化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侯翔宇,在《医健AI掘金志》联合主办的「鲸犀产业数字峰会」上,对GE医疗的数字化布局进行了分享。

鲸犀产业数字峰会,是由业内最顶尖的企业家、工程领袖、CIO、解决方案专家、投资家,联合发起的数字化系列论坛。

致力于将全新数字化管理思维和实践案例,推向传统产业界、AI界、互联网界、投资界、经济学界。

侯翔宇在本次峰会上谈到:当前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和分配不均,导致大医院仍然人满为患、基层医院能力发展受限。

从2017年开始,GE医疗就提出数字化战略。四年时间里,GE医疗相继建立包括远程诊疗、医疗设备的智慧互联、图像三维诊断、云胶片、多学科介入等降本增效的智能数字化解决方案。

以云胶片为例,经过GE医疗测算,在部署云胶片之后,一家日检查量500人/天的小型医院,一年就可以节省105万的开支,而且通过云胶片收费还能增收180万元。

以下为侯翔宇的演讲全文,雷锋网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大家好,今天借此机会谈谈对数字化医疗的见解。

统一化医疗AI中台

GE医疗是一家医疗技术公司,业务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GE医疗还创造了众多世界上的第一,例如:世界上第一部留声机,第一款商用的超音速发动机,第一台X光机,第一台CT。

目前,GE医疗全球医院拥有超过400万台医疗设备,其中医学影像设备超过30万台,超声设备超过45万台。

全球每年通过GE医疗的影像诊断设备开展的检查超过20亿次,其中中国市场达到9亿次以上,占比近半。

此外,GE的六大业务线,包括影像、超声、生命关爱系统、诊断药物、客户服务和医疗数字化,其中医疗数字化事业部主要是通过企业级解决方案和爱迪生智能平台给医院和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医疗数字化,主要就是解决医院资源不足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两个难题。

近期,国家也陆续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像分级诊疗、医联体,医共体等,都在致力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科技创新,可谓GE医疗与生俱来的DNA,目前庞大的数据资源,也为数字化创新奠定了基础。

为此,GE医疗也提出了自己的数字化战略,通过聚焦智能设备、智能管理、智能临床应用,在爱迪生平台基础上建设智慧医院,用数字医疗解决行业和病患实际问题。

以这张GE企业级数字化平台为例,从智能业务平台到教学科研、再到决策管理等,包含了GE医疗和影像领域的RIS、PACS、OPEN PACS AI等多种结构化报告工具。


在小医院或民营医院,已经在普及16排级以及更高排数CT,甚至已经在使用核磁共振,他们的硬件设备容易提升,但人却是主要的难题。

再好的设备,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都无法发挥实际作用,对此,GE推出了远程影像质控平台—IPM。

IPM首先邀请专家对CT和核磁共振扫描协议进行整理和共享,并将其上传到GE云端,再通过协议下载到基层医院设备。

之后,由专家共享协议进行远程扫描和协议指导,帮助基层医院提高检测扫描方面的能力。


同时,GE还提供5G模块,针对较复杂扫描操作,可以将扫描界面与远程专家共享,通过一键式管理推送,使标准协议从一台到多台核磁设备保持一致,实现一个集团内的扫描协议共享。专家还可以通过视频,指导基层技师进行摆位和拍摄等操作。 

除了基层医院,上级医院或者大医院也面临各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巨大的检查量。

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例,一年检查量大约是65万次,主要集中在核磁和CT方面。

在庞大的检查量面前,科室管理和患者流程管理显得异常重要。

为此,GE提供了从放射到超声、胃镜等科室的闭环管理,满足病人整个诊断周期,从预约登记到叫号、检查,再到影像拍摄检查,以及图像高级可视化处理,还有AI的辅助诊断、智能报告分发和结构化报告地编写,报告的多级审核,胶片、报告的发放等等。

同时,结合医院科室的绩效管理,提供360驾驶舱专业的质控工具,最后还向医院提供教学科研的完整工具,助力科室全流程管理和科室绩效以及科研教学等等工作。

谈到AI,事实上各个医院或多或少的都在应用AI产品,但医院可能还需要有一个统一AI管理平台。

GE面向全国推出的AI PACS就承担了这个角色,为医生繁杂的工作减负。

AI PACS可以将所有AI应用全部集成在工作PACS里面,比如在PACS影像系统中可以直接调用AI工具进行结果推算,并将结果展示在医生的工作流中。比如医生的智能报告分发和任务分发等等。

同时,AI结果还可以显示在诊断工作站上,例如肺结节分析结果,统一集成在医生看片的界面上。最后,还可以以结构化报告的形式,生成AI结构化报告,助力医生辅助诊断和诊疗。并把结果远程通知给医生进行下一步处理。

GE医疗还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专业的图像三维后处理诊断工具,包括胸部、神经、肿瘤、骨科、腹部、综合影像血管等共38项高级应用的软件工作包,涵盖了全模态、CT、核磁和一些DSA等高级影像三维后处理的工具包。

北京协和医院是GE医疗的全国示范点,2013年开始在协和医院上线,覆盖东西两个院区,截止目前已稳定运行超过8年。

一共接入53台大型影像设备,年检查次数超过65万,目前管理数据量超过300T,涵盖病理、胃镜、超声、放射以及核医学科等。

同时,还面向临床发布了CCA产品,解决整个医院的临床调阅图像闭环管理。

在分级诊疗或医联体、医共体中,应用最多的工具就是远程诊疗、远程诊断概念。

GE医疗现在将整套影像系统搬至云端,在云端实现云协同、云会诊和云报告。

在同一区域内医联体,医共体的整体影像报告,可以通过远程方式书写,由上级医院专家帮助底下医院进行报告书写和审核工作,实现医疗资源的下沉。

减少32% 重复检查的GE云胶片

影像上云之后,GE医疗还给患者提供了云胶片的服务。

云胶片对于医院有降本增收的功能,GE经过测算发现,一个小型医院如果以日检查量500来算,可以为医院节省105万的开支,还可以通过云胶片的收费,为医院增收180万元。

云胶片可以减少传统胶片以及CT等重复检查,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转诊,实现影像的互认。

在香港,GE医疗实现了对香港医管局5个医院集团全覆盖,将全香港70%公立医院全部集合在一个云下面。

覆盖29家公立医院,并于2019年开始上线,同时签订长达5年服务合同,在未来7年内,香港医管局将同步使用GE云PACS。

面向大医院,GE医疗在智能临床方面推出了相关产品,例如企业级智能管理平台CIE。

全球一项调查显示,43%的心脑血管专家感到精疲力尽,挫败感来自复杂报告需求,将近70%的心脏病专家表示必须在多个系统才能创建报告的必要信息,从而浪费了大量的患者护理的时间。

GE医疗推出的CIE涵盖神经肿瘤外周、心脏、血管、冠脉、电生理等综合介入,面向医院的综合介入科室,不再适用于心脑血管单独科室,而是全院级的介入。

通过临床数据浏览、智能手术排班、影像解决方案、介入临床路径、自动报告系统、术后随访管理等模块,帮助医生提高手术效率。

GE医疗的介入数字化

在手术过程中,GE医疗提供术前评估、术中指导和术后随访三大模块。

术前评估,通过整体临床数据,以及CCA全院级的影像平台,调阅到全院统一数据,给患者提供院前手术规划,同时还提供手术排程,将智能手术排程和精准预约并举。

术中指导,集成DSA、大C设备,对于设备集成,可以实现术中精准图像引导和手术执行,同时,在术中还可以记录耗材与计费等。

术后随访环节,帮助医生在术后一键生成手术报告和随访等记录,同时还可以生成计费记录,全流程助力导管室精准诊疗。

在科室管理方面,还能提供费用收入分析、临床质控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科室运维管理等综合BI分析。帮助科室和医院的管理者,精细化地管理介入中心,辅助决策。

目前,GE医疗的多学科介入平台CIE可以使冠脉介入医生报告减少92%,电生理医生报告减少达82%;

在神经介入领域,可以减少医生60%的报告时间。同时,使临床费用降低、医疗效率提高,提高24%临床诊断效率和18%临床收益。雷锋网雷锋网

在中国医院排行榜排名前50的医院中,有25家选择了GE数字化医疗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协和、华西、301、瑞金、中山、华山等医院。未来GE医疗还将携手中国医疗行业,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Qwt2pc98gwuq3xj2.html#comments Sun, 11 Apr 2021 16:22:00 +0800
2021年,FDA的医疗科技政策将愈加模糊不清 //m.drvow.com/category/qixie/crFXB6W8U1gE81nM.html

雷锋网按:本文译自Mobihealthnews,作者Dave Muoio。

一直以来,北美的不少公司,把药监局对其医疗IT产品的审批,视为最为关键、也是最为艰难的一关。

然而,随着数字医疗和移动应用的井喷,有专家认为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对部分产品的监管,存在越来越多“模糊和放任”处理的情况。

一方面,这致使欲走捷径的企业有漏洞可钻。另一方面,也让务实的企业陷入两难,在面对模糊不清的政策时,不知如何控制自己产品的边界。

对于医疗器械软件(SaMD)和数字处方疗法(一种基于软件程序的疗法,为患者提供循证治疗干预以预防、管理或治疗疾病),当前的情况是,必须要经过FDA强制性监管。

但对于泛健康应用和其他低风险数字工具,它们可能更担心来自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的监管,而非FDA。

越来越多的医疗IT公司也随之发现,自己正处于“执法自由裁量权”的灰色地带。

何为FDA执法自由裁量权?

即只要遵循FDA的自由裁量权规则,意味着符合规定的产品(主要为低风险医疗产品),不需要FDA的预先审批(advanced approval),即可在美国市场销售。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满足条件的产品范围变得更加宽泛。

“执行自由裁量权,并不意味着没有监管。FDA只是选择了以一种不过度干涉的方式执行而已。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建立各种证据和数据,证明你正在遵守它的规则,但无需获得许可和批准。”Big Health监管事务和质量副总裁安库尔·考沙尔,对FDA的做法表示肯定。

从监管的视角来看,这一要求更加灵活,让FDA降低审批负荷,让企业拥有更多主观能动性。

但对于一些处于监管范畴模糊地带、开发中低等风险医疗产品的创业公司而言,他们可以为了逃避监管带来的费用和繁琐程序,伪装为满足自由裁量权条件的产品,在法律的边缘铤而走险。

据悉,为一款新产品争取510(k)的审批(上市前向FDA提交证明,该装置在市场上销售至少是安全和有效的),价格既昂贵又耗时。

因此,一款产品可以避开主动监管进入市场,显然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而对于那些务实的企业来说,当他们不好定义自己研发的产品,是否满足模糊不清的自由裁量权标准时,这就为研发带来不少的麻烦,如果无意越界,则面临产品无法上市的可能,隐形成本颇高。

虽然FDA在最近几个月发布了针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行动计划,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在新冠引发的监管政策放宽期间,各种不确定性,致使企业需要从监管机构那里获得更多的指导。

“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原则,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但我认为这几年急需提高法规的清晰度。”Everlywell的法规和临床事务执行副总裁玛丽莎·克鲁兹(Marisa Cruz)表示。

“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接了解到主动监管和执行自由裁量权之间的区别。监管机构正在试图支持更广泛的自由裁量权,未来不排除模糊的范畴会越来越大。但同时,他们也在更积极地阐明执行自由裁量权的定义和边界。但这一政策仍在发展中,它如何保持普适性?公司如何解读哪些产品属于被主动监管的范畴,哪些属于自由裁量权覆盖的范畴,认知仍然参差不齐。”

但无论监管政策松与弛、模糊还是明确,有一个原则,企业家们需要明白。

“你的产品是用来服务病人的,不是服务FDA的。不要让监管模糊的政策,过于左右你的产品,而应该让监管配合你的产品设计。企业应该尽你所能去做出病人最需要的产品,然后反推监管团队不断完善自我,设计出符合产品的政策。不要为了博弈而博弈,让你的动作变形。”Big Health法规事务和质量副总裁Ankur Kaushal总结到。

雷锋网雷锋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crFXB6W8U1gE81nM.html#comments Sun, 28 Feb 2021 12:14:00 +0800
耗资1790亿!富士胶片正式官宣收购日立,两家的心思各有不同 //m.drvow.com/category/qixie/sLewvEMu5VOlw4BH.html 从去年12月开始,富士收购日立医学影像设备业务的消息,就在业内刷屏。

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数额巨大;第二个,收购方与被收购方都是日本医疗业内的头部企业,自带话题流量。

上周,富士胶片集团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近日完成收购事宜。

公告显示,收购程序将于2021年3月31日完成,收购价格预计约1790亿日元,折合109亿人民币。

一旦收购完成,这将是医学影像行业2021年首个重大事件。

根据协议,日立将率先成立新公司“富士胶片医疗健康”,并使其继承相关业务 ,随后富士胶片从该公司收购所有股份。

待收购完成之后,富士胶片的自主影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应用于日立所有产品线,并实现医疗系统业务的拓展。

对于日立来说,“甩卖”医学影像设备业务是一次无奈之举,而对于富士胶片来说,这是打好智能时代之战的重要一步。

日立为何要卖影像诊断?

日本的大型医疗器械企业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大型医疗设备综合工业巨头:比如奥林巴斯医疗、佳能医疗、富士胶片、岛津制作所等,相当于全球医疗器械巨头中的通用电气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强生等等;

另一类是专注于医疗器械的企业,比如泰尔茂、希森美康、日本光电等,类相当于美敦力、史赛克、BD。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日立的成立时间要早于富士胶片。

1910年,日立在日本一家矿山机械修理厂成立,经过100年多的发展,目前已涉及医疗健康、电力、能源等多个领域。

目前,日立旗下的影像诊断业务已覆盖全球,提供包括CT、MRI、X线摄影系统和超声诊断设备在内的广泛产品。

2011年,日立集团还曾投入巨资收购超声器械企业阿洛卡株式会社,后者是世界最大的专业超声厂家之一,具有超过50年的历史,收购时的固有资本就高达646.5亿日元(折合40亿人民币)。

根据Evaluate的统计,截止2018年,在图像诊断设备市场,日立占有2.9%的份额,在全球医疗影像企业中排名第七,超过国内所有同类型器械企业。

数据来源:Evaluate

根据这份市场份额推算,合并后,富士胶片的市场份额将与日本头部的佳能医疗不相伯仲。

而在日立擅长的超声设备方面,更是占有全球市场的9%,仅次于GPS三大巨头。

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的专利上,日立也有大量的积累,在全球所有企业中排名第五,前四名分别是东芝、通用电气、西门子和飞利浦。

但这些恢弘的市场背景,并不能为日立构建一个很好的护城河。毕竟,时代的变化太快。

20世纪初开始,随着早期日本制造业的逐渐转移,日立的强制造能力也逐渐发生改变,旗下的火电设备部门、电子设备、数字媒体和家电等多个部门都开始出现业绩下滑,相应日立盈利状况也开始忽好忽坏。

更危险的情况出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侵袭过后,日立创出当时日本制造业历史的新高达到7873亿日元(折合479亿人民币)的最终亏损。


甚至有人开始把日立品牌形象的日立树,解读为巨大的树荫下潜藏着大量的非营利业务(过去曾认为日立是像大树一样有广阔的事业群)。

从2009年开始,日立逐渐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剥离非核心产业。

日立原社长东原敏昭曾提出:“未来不需要没有盈利能力的旗下企业,在几年内把国内外约900家集团公司整合至500家左右。”

2011年,日立将硬盘业务以43亿美元出售给西部数据;2014年,日立又将利润可观的海外空调业务卖给美国江森自控。

此后,日立又将电动工具子公司日立工机和负责半导体制造设备业务的日立国际电气,出售给老牌杠杆收购天王KKR。

经过这一系列整合之后,日立的上市子公司数量也从最高峰的22家跌至仅仅2家。

但业务瘦身,并没有拯救下滑的日立,根据2018年财报显示,其盈利合并净利润进一步下滑,同比减少50%,降至1800亿日元(约合109亿人民币)。

在此之后,日立又爆出卖掉核心子公司的日立金属,与此次出售的影像诊断业务相比,日立金属的规模要大的多,市值达到7000亿日元(折合430亿人民币)。

在改革自救的大背景下,影像诊断业务也逐渐成为日立瘦身战略的牺牲品。

2019年中旬,日立就正式对外透露,将出售日立医疗所旗下的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设备,以及作为强项的超声等诊断设备及业务。

日立品牌发言人曾表示:“随着人口的持续老龄化,预计日立医学成像业务还将稳定增长。但这条业务线未来需要的是更大规模的扩张,为此必然面临全球的对抗和并购。”

急需拓张的富士医学影像业务

与日立的窘境相比,富士胶片收购的意图更加明显。

作为背负日本照相胶卷国产化使命的企业,富士胶片从创立之初就扎根在影像行业。在胶片时代,它甚至是可以和柯达并驾齐驱的一大存在。

在医学影像领域,早在1936年,富士胶片就布局推出第一款医学X光胶片,1983年又研制出世界第一台计算机放射成像诊断系统(FCR)。

此后,它还相继研发出医用影像管理系统(PACS)、内窥镜、超声诊断等产品。2015年,富士胶片的医疗业务销售额约4200亿日元。

虽然起家很早,但胶片市场曾经的高利润,让过去的富士胶片并没有把目光重点放在医疗领域。

15年前,富士胶片的一半业务还是在影像事业(民用胶卷19%、数码相机7%以及其他28%),公司利润的2/3也来自此项业务。

但随着数码时代的冲击,胶片的销量一落千丈,十年内下滑了 90%,富士胶片的核心业务也迅速陷入亏损的境地。

原富士胶片副总裁青木良和曾这样比喻:"当时富士就像一个汽车厂商,而世界已经不再需要汽车了。”

此后,富士胶片把转型和改革列为自己的头等重心,由富士胶片社长古森重隆带头制定计划,将所有研发和资本资源投入医疗健康、高性能材料、印艺系统、数码影像、光学元器件,以及文件处理六大业务板块。

在这些业务板块中,富士胶片最为看重的便是医疗,2006-2012年间进行的13起并购案中,其中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医疗健康领域。

2008年,富士胶片曾公开表示:“根据我们的中期经营计划,医疗系统事业已成为富士胶片集团的核心事业之一,2013年,该事业将占集团总业务的18%。

富士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布局,主要是在存储和流通角度。

富士胶片首先研发基于web环境下的PACS产品——SYNAPSE睿观。这是一种医疗IT解决方案,允许用户对医疗诊断图像进行综合管理、并在医疗机构之间共享,还可针对特定诊断应用进行图像处理。

在此之后,富士胶片还以SYNAPSE为基础,先后开发出云服务、VNA、RIS、3D处理等更多服务优化工作流程、精简影像检查和图像渲染的解决方案。

另外,富士胶片也开始拓展X线诊断系统、内窥镜等其他器械领域,在2013年,其正式推出了首个X线图像诊断设备——CALNEO。

一系列布局之后,富士的医疗市场也开始逐渐拓宽。截止2018年,富士胶片在图像设备市场,达到5.5%的市场份额,排名世界第五。

在2019年的财报当中,富士的医疗影像系统和高性能材料销售收入更是达到93.96亿美元,占总营收的43%,是传统影像事业营收的三倍。

医疗市场的转型成功,也逐渐让富士胶片畅想更大的医疗梦想。2019年,富士胶片提出,未来几年内将医疗部门销售额增加一倍。

如何在老树上开出新花?这就是富士胶片收购日立医学影像业务的逻辑所在。

富士胶片最大的短板就是器械领域,特别是以CT、MR、超声为主的主流医学成像设备长期存在空白。

早在2016年,东芝医疗业务变故之时,富士就曾提出斥巨资收购东芝医疗器械子公司,但被日本竞争对手佳能抢了先手,后者以6655亿日元(折合395亿人民币)完成了收购。

而此次日立出售的医疗成像业务,显然是富士继续拓展影像事业的关键一步。

收购完成之后,对富士胶片的最终价值

富士收购日立,是日本医学影像产业老二和老三的整合,甚至被更多专家和媒体解读为此举是富士筹划与佳能、GPS竞争的征兆。

但整个医疗器械产业,早已度过依靠兼并就能咸鱼翻身的时代。同时,经过多年的沉淀,三大巨头也早已牢牢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

根据上面提供的统计数据来看,日立和富士作为医疗影像行业的第二梯队企业,即使在合并之后,加在一起的市场份额,也才占到8.4%,尚且没有超过排名第四的佳能。

关于此次收购后怎么开展工作,我们或许可以从富士的公告中找到端倪。

2月18日 ,富士表示:“两家企业组合之后,会将自己的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软件和日立的超声和MRI结合,打包向医疗机构提供。

近年来,随着AI技术应用的深入,在所有医学影像企业中,富士胶片的数字化转型尤为积极。

富士胶片的AI之路开始于2016年,并在2017的RSNA展会上正式宣布了自己的人工智能计划。

富士胶片美国首席执行官Johann Fernando表示,“富士的技术是随着医疗保健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而发展。医疗行业的下一个里程碑将是人工智能技术。”

从2018年开始,富士就与京都大学合作研发AI技术,将AI技术应用在京都大学病例数据当中,对病变进行分类和量化。在此基础上,相继开发出肺炎和肺部疾病的识别模型。

同年11月,在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富士还推出了医疗人工智能子品牌——REiLI(REiLI在日语中是足智多谋的意思),展开更大范围的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技术的结合布局,以及技术的研究。

在这些布局之下,富士胶片还潜藏着更大的AI梦想。

2020年,富士官宣了《富士胶片集团AI基本方针》,将AI列为自身业务再次转型的技术核心,针对各类医疗器械开发和提供诊断辅助AI、流程辅助AI。

作为和AI结合最紧密的部分,日立的影像诊断业务正好能够为这一次的转型,提供图像重建和采集、人才培养,以及业务落地等各个环节的支持。

结语

富士胶片集团社长古森重隆曾表示:“我们将现在的时期定义为我们的‘第二次创业’。”

医疗器械,这一被认为相对稳定的传统行业,近些年也在发生最激烈的变革。

从佳能收购东芝、西门子收购瓦里安,到如今富士收购日立,医学影像设备这个行业出现了多轮洗牌和更迭。

根据EvaluateMedTech预计,2020—2024年的五年时间里,全球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将从395亿美元增长至510亿美元,到2025年或将达到529亿美元。

在全球市场进一步扩大,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不适应这个时代,或者转型稍慢的老牌企业,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更多的革新者将接替上位。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sLewvEMu5VOlw4BH.html#comments Sun, 28 Feb 2021 11:32:00 +0800
天智航“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获NMPA三类资格证 //m.drvow.com/category/qixie/5pZMp9lWucNWhekv.html 雷锋网消息,2月20日,国内手术机器人巨头天智航表示,近日已收到由NMPA颁发的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医疗器械三类注册证。据悉,该产品即为此外纰漏的“天玑®2.0”。

天智航在公告中表示,产品将主要在脊柱外科和创伤骨科开放或经皮手术中,进行手术器械定位。

作为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早期布局企业,事实上,这也并非是天智航首次获得认证,在2016年11月,其与北京积水潭医院合作研发的“天玑®1.0”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就已获得三类资格证,并支撑公司的主要营收。

为了继续扩大自身业务能力,其在研发投入上继续加码。根据天智航上市公告显示,2017年至2019年的三年时间里,研发费用分别达到2229万元、4148万元和770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30.42%、32.74%和33.55%。

2020年7月,在科创版上市之后,天智航还曾表示:在2020年末,将突破多模态图像自动配准技术、沉浸式体验人机交互技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手术规划技术、多冗余度(实时图像验证、高敏感力探测、近场界面传感)手术安全控制链路与方法,使各种术式工作流程更顺畅,大幅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质量与效率。

此前,曾有行业专家表示:在一系列投入之下,天智航或将推出新的骨科手术产品,来改变单一产品市场拓展的现状。

此次,天玑®2.0的获批和问世,也正式意味天智航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线实现了扩容。

相较于之前的产品,天玑2.0主要在智能化和便携能力两方面进行改变,让医生可以实现对机器人的独立手术操作,并且节省占地空间。

雷锋网了解到,在天玑®2.0之外,天智航还在谋划研发另一款产品TiRobot Recon。和其他产品相比,TiRobot Recon是一款面向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机器人,目前该产品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进入审批“绿色通道”。

这次获批产品上市之后,以及未来其他产品线的面世,天智航的核心竞争能力,可能也将发生改变。雷锋网雷锋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5pZMp9lWucNWhekv.html#comments Mon, 22 Feb 2021 12:17:00 +0800
精锋医疗完成近6亿元B轮融资,国产手术机器人正在弯道超车 //m.drvow.com/category/qixie/txnMCMM1cc8V9LXE.html 雷锋网消息,近日,深圳市精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精锋医疗”)宣布完成近6亿元B轮融资,融资由LYFE Capital(济峰资本)和康基医疗领投,老股东三正健康投资和国策投资联合领投,祥峰投资、博远资本、雅惠投资、老股东保利资本跟投。

精锋医疗创始人王建辰博士表示“本次融资将用于支持精锋产品的临床实验、注册以及后续的市场营销工作。”

精锋医疗由两位曾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的博士于2017年5月4日在深圳创立。目前已拥有以机器人技术为中心的三大产品管线,包括现在应用范围最广的多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代表外科手术发展方向的单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以及超高清立体内窥镜,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300余项。

其中多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采用主从式控制,直觉遥操作和四臂结构等技术路线,配有超高清3D内窥镜,前期已经完成超百例的动物实验。

单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也在2018年就开展了国内首例单孔手术机器人动物实验。

目前,两款手术机器人系统均已经过三代研发样机的迭代,于2020年研发定型并开展小规模试产,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雷锋网了解到,腔镜手术机器人作为手术机器人中的重要一员,在世界范围内参与的手术量正逐年递增,市场容量也随即逐渐扩大。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为55亿美元,预计未来2025年为25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24.4%。

在全球市场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国内对手术机器人也有着更加强劲的需求。

2019年,手术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为6.19亿元,同比增长40.6%。从市场规模测算,到2024年,中国的微创外科手术量将达到2600万台,届时将有20%的手术由机器人完成,并将拉动260亿元的耗材市场规模。

目前已经有更多的院校和企业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包括哈工大、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都正在开展医用机器人的研究。

中科院的自动化所、沈阳所、深圳院也在研发腹腔镜、骨科、介入手术、显微外科等领域的医用机器人。其中自动化所还和海淀医院组建了”微创介入手术机器人临床转化基地”。

在政策层面,新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里也把高性能医疗器械材料领域列为重点攻克对象。

尽管前景比较美好,但是这并不代表医用机器人就可以在未来的临床环境中“无所不能”。

远程操作的无人机在空军发展到今天,并没有取代现有的战机飞行员,而是对空军力量进行了延伸。无人机飞行员也主要来自现有战机驾驶员。因为远程操作缺失真实现场感知,对于操作人员的要求会更高。

但总的来说,医用机器人的高价值,将会吸引更多和学者企业进入这个行业中来。未来结合5G、人工智能将会对医疗场景带来更多价值,未来可期。雷锋网雷锋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txnMCMM1cc8V9LXE.html#comments Sun, 31 Jan 2021 15:24:00 +0800
可穿戴设备,能不能撑起华为的医疗野心? //m.drvow.com/category/qixie/v4rpcVovKOrlqvfp.html “华为腕上穿戴设备销量增长迅猛,市场份额已经超过苹果、小米,位居全球第一。”

一个月前,华为消费者CEO余承东的一条微博,让华为的可穿戴设备登上了热搜。

事实真是如此吗?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的《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显示:在中国市场,华为2020年第三季度出货量超941万台,较2019年同比增长60.5%,占可穿戴设备份额达到了28.6%位列第一,接下来依次是小米、苹果、步步高。

不过,有了这个成绩之后,华为并没有停止扩展边界的脚步。

1月23日,华为举办了花粉年会。围绕可穿戴业务,华为发布了高血压管理研究、冠心病筛查研究、智能体温健康研究三大研究项目,并首次披露了华为的西安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

借助可穿戴设备这一与消费者离得最近的媒介,华为的医疗野心已经浮出水面。

三大研究项目,并非空穴来风

先来看这次发布的三大研究项目。

第一个是血压管理。

高血压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多种并发症的主要元凶。华为以家用医疗级高精度血压测量为核心,研发可穿戴血压测量设备。目前,华为已与国内知名机构启动高血压管理研究,联合业界专家,探索从筛查到早期干预的血压创新主动健康管理。

其次,冠心病筛查。

作为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冠心病虽然致死率极高,但其长期缺乏有效广泛的检测手段。华为开展了冠心病智能筛查与预警的联合研究,以PPG、ACC数据数据为核心,借助华为智能手表心电采集能力,实现冠心病智能筛查与预警。

最后,智能体温。

体温一直是人类免疫系统状态最简单、最直接的对外指标。目前,华为已将自研的测温功能应用于Mate40系列手机产品。这次发布的智能体温健康研究,将基于高精度温度传感器,测量腕部皮肤温度,并使用补偿算法,实现体温连续检测。

未来一年,这些健康研究将陆续在华为的可穿戴产品上启动和落地。有消息称,这三大健康研究项目或将率先应用到华为WATCH 3系列和华为WATCH GT 3系列智能手表当中。

华为这么做,与前期的铺垫不无关系。

2020年9月10日,华为发布了首款面向高端市场的WATCH GT2保时捷款产品,和主打中端市场的WATCH GT2 Pro、WATCH GT2 智能手表,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可穿戴市场的品牌知名度。

另一方面,华为坚持自主研发的健康监测技术,也为华为在可穿戴市场突破提供了帮助。

在最新发布的两款智能手表产品中,华为就采用了其最新自研的TruSeen3.5心率检测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结合AI智能心率算法,在心率监测方面的表现更为出色,为华为WATCH GT手表赢得了大量的用户。

而且,华为这次的三大研究项目,并非心血来潮。

与之呼应的是,华为在去年12月刚刚投入运营的西安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

华为消费者业务智能穿戴与运动健康产品线总裁张炜曾表示,我们其实对自己的身体并不了解,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的目的,是将科技与运动健康连接到一起,用数据量化的方式解密身体信号,进而探索身体中蕴含的大量未知奥秘和“小宇宙”。

据华为官网显示,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设有专业赛事级的测试场地、高科技的运动测试系统,更有横跨运动人体科学、生物工程、体育、医学等学科的跨界研发团队,持续进行穿戴行业的前沿测试与研究。

除了这个实验室之外,华为在国内还有深圳天安云谷的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东莞松山湖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

华为消费者业务智能穿戴与运动健康产品线总裁张炜表示,“未来,华为将继续加大在运动健康领域的投资,联合华为全球10余所科学研究所的研发资源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全球多地协同的运动健康综合研究平台,打造一个创新、领先、开放的华为运动健康生态圈。”

华为穿戴设备:一场谋局六年的翻身仗

华为在可穿戴市场的布局,最早追溯至2014年。

2014年的MWC大会,华为推出了旗下第一款可穿戴设备TalkBand B1,一部结合了蓝牙耳机和智能腕带的产品。

当时,余承东表示:“这款设备是蓝牙耳机和智能腕带集成,并具备NFC和蓝牙4.1的支持。用户可以把TalkBand B1中的蓝牙耳机部分取出并用来打电话。”

靠这样一款可穿戴产品出道的华为,面临着穿戴行业巨头企业Fitbit、巨头领域三星、苹果、小米等一系列玩家的多维竞争。

在这种恶劣的竞争环境下,帮助华为在穿戴赛道中杀出血路的正是医疗服务。

余承东说到:“智能穿戴产品是一些小产品,背后关乎着科学运动和健康生活。

在脉搏、心率、血氧和睡眠等健康指标的监控上,智能穿戴有着天然的优势。其次,对于消费者来说,健康监测是一个非常好的“卖点”,是厂商提升产品附加价值的重要手段。因此,健康监测也成为了近年来科技巨头布局可穿戴设备时的“必备要素”。

今年年初,谷歌还完成了对Fitbit的收购,重点对心率、睡眠和压力跟踪等领域进行产品开发。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可穿戴设备中的绝大多数医疗功能,都停留在与人体健康结合研究的探索阶段。

以Apple Watch的心率检测为例,利用光电信号检测心率指标这种技术手段,早在上世纪90年底就已被美国和日本的企业联合开发出来。

但是,这种光电信号手段存在技术瓶颈,导致其输出的数据质量很难满足医疗精准性,无法直接被医疗机构所采信,这也导致Apple Watch的这一功能长期无法获得国家药监局的资格认证。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这次会上,华为会表示,三种健康服务将采取与专业机构合作的方式联合深入研究。

2018年,在第十届中国睡眠学术年会上,华为穿戴与运动健康副总裁牛红亮推出了TruSleepTM睡眠监测研究,该研究实现了首个基于PPG的睡眠分期监测。

TruSleepTM睡眠监测研究使用了心肺耦合(CPC)技术,可以利用加速度传感器获得的动作数据(ACC)、心率传感器获得的脉搏波信号(PPG)以及佩戴检测传感器的数据,分析心跳波峰间期RR序列和呼吸序列EDR之间的耦合强度,定量评价睡眠质量。

相比其他厂家的睡眠监测服务,TruSleepTM睡眠监测技术在研发之初就得到了专业的医疗背书,哈佛医学院CDB中心和瑞士伯尔尼大学,都曾对这项技术进行过验证。

2018年,伴随着Mate20和智能手表WATCH GT系列产品的发布,TruSleepTM睡眠检测技术被成功推向C端消费者,帮助华为冲击电子消费品的高端市场。

随后,在穿戴设备中的功能研发中,华为也愈发重视医疗背景的支持。

心脏房颤监测功能研发过程中,华为通过和301医院医院合作发起心脏健康研究,开发了心律失常专业检测算法,将房颤筛查融入到房颤整合管理,将移动技术、智能穿戴设备结合专病管理方法,应用在不同程度心血管疾病预防当中。

在七个月时间里,共有18万人在华为应用市场下载了该研究的心脏健康研究APP,并配对了筛查设备,至少连续佩戴14天检测心律,确定是否存在不规则心律及房颤风险,筛查出疑似房颤的人群,通过房颤整合管理平台MAFA对接协作医院进行确诊。

该研究的成果,在当年就被301医院心内科陈韵岱、郭豫涛教授发表在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心血管领域学术会议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19)及世界心脏病学大会(WCC)上。

除了这些,华为的穿戴设备还联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发了压力检测功能,加入了中国医促会发起的血管健康研究项目,为精准筛查动脉硬化提供指导。

在这一系列有医疗背景的服务能力构建之后,华为也迎来了穿戴设备市场的快速扩张。

华为的医疗疆界

在华为的未来布局中,单纯的可穿戴设备业务无法囊括华为对健康领域的全部想象。

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曾表示:“依托5G+云+AI这样的底层技术,华为在医疗健康的数字化转型趋势中,可以提供更多丰富的解决方案。”

早先,在2019年,华为联合中国联通、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苏州康多机器人有限公司,实施了世界首例5G远程外科手术动物实验。

此后,华为在医疗信息化、远程医疗等领域动作频频。最近的一次,华为甚至开始尝试“AI+制药”的方向。

根据华为官网显示,2020年底,华为云对外招聘机器学方向的药物研发算法工程师、基因组研发算法工程师,邀请生物信息学、医药研发领域的博士共同加盟。

更早之前,2020年2月,在多家研究机构大力寻找新冠特效药的阶段,华为云更是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共同推出了AI抗疫药物筛选的“神农项目”。

在该项目中,华为云基于自身已有的医疗智能体平台(EIHealth)AI能力,通过蛋白质同源建模、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的方式,提供了21个病毒靶蛋白对8500+个小分子药物的筛选。

2020年9月,华为云又在华为全联接 2020 大会上发布了增强的AI开发平台 ModelArts 3.0。

随后,该平台就得到了上海药物研究所的青睐。

10月,双方正式达成合作协议,将这种AI能力和计算药物、药物研发进行结合,推出基于 ModelArts平台的药物联邦学习服务。

以上种种,都预示着华为在医疗和医药领域的参与程度。

2018年,任正非曾经表示:华为不会搞多元化发展,始终坚守自己的主航道。

但是,从近一年的发展蓝图来看,因为芯片和外部原因,华为正在从运营商BG+企业BG+消费者BG的身份以外,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其中依靠自身硬件、AI等技术底蕴延伸而出的新业务将是其十分重要的布局方向。

无论是智能硬件增加医疗服务,还是AI能力向药物筛选领域延伸,都印证华为必将深入探索更加丰富、更加广阔的医疗行业,并为更多趋势和机会提供更加支持技术。

而且,1月27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将兼任华为云与计算业务集团负责人。负责多个业务部门的业务,可以把“端云协同”这块业务进一步做大。新的一纸任命,可以将原本的消费者业务“1+8+N”战略进一步延伸,毕竟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业务都需要云服务。

对于华为的医疗布局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v4rpcVovKOrlqvfp.html#comments Thu, 28 Jan 2021 16:48:00 +0800
微创心通医疗通过上市聆讯,仅有1款心脏瓣膜产品商业化 //m.drvow.com/category/qixie/NiAlNcjYsICAD46P.html 1月18日消息,微创医疗旗下微创心通提交赴港上市申请书,摩根大通,花旗银行及中金公司担任其联席保荐人。 

上市前投资者股东包括CDG、GIC、海通基金、清池资本、高瓴资本、华泰证券等。其中,作为微创家族的一员,控股股东微创医疗持股50.06%。

据招股书显示,微创心通医疗是一家医疗器械企业,专注于心脏瓣膜疾病领域的创新性和潜在最优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商业化。

公司在2018年、2019年、2020年前7个月分别实现收入为零、2150万元及4844万元。同期录得亏损为6026万、1.45亿、1.93亿元。

公司的产品组合战略性专注于处理解决最常见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疾病(包括主动脉瓣狭窄和二尖瓣返流)。

招股书数据显示,公司的全部收入均来自在中国商业化第一代主动脉瓣植入产品VitaFlow。该产品在2018年国家药监局纳入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绿色通道;2019年获国家药监局审批,在中国进行商业化;2020年,获得阿根廷国家药品、食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局上市许可。

雷锋网了解到,作为VitaFlow产品的重要应用场景,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TAVI)主要适用于治疗心脏瓣膜疾病中的主动脉脉瓣狭窄(AS)。

2019年中国TAVI市场的市场规模为人民币3.9亿元,以53.1%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人民币50亿元。

截至2020年11月1日,使用VitaFlow的TAVI手术已在中国120多家医院中进行,包括前20大TAVI医院中的18家。

2019年度截至2020年前7个月,销售VitaFlow的毛利为人民币630万元至人民币2099万元,毛利率分别为29.3%及43.3%。

在该赛道中,主要包括四款竞争产品,包括启明医疗的VenusA-Value、苏州杰成的J-Value、创心通医疗的VitaFlow、dwards Lifesciences的SAPIEN3。

这些产品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启明医疗的VenusA-Value,2020年上半年,销量达到707台。从此次招股书上的数据来看,微创心通的VitaFlow增长速度也在明显加快,2020年上半年销量达到601台。

微创心通在此次招股书中表示,此次融资之后将继续加强在中国TAVI市场的业务覆盖;推进国际战略;加速推进TMV在研产品及其他在研产品的进度;进一步提升营业效率并实现规模经济以支持长期增长。

目前微创心通医疗在上海拥有两家符合GMP标准的制造工厂(即南汇工厂及张江工厂),同时公司已委聘第三方在上海建造一个总建筑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的新生产区。新的生产区预计将于2022年开始生产。截至2020年7月31日,公司有19家分销商。

此次微创心通赴港上市之后,也预示着其母公司微创医疗业务分拆上市又更进一步。

微创起源于1998年成立的上海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业务覆盖电生理及心律管理系统、骨骼与软组织修复科技、大动脉及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与神经科学、内分泌管理等生命科技、外科及医疗机器人,泌尿、妇科、呼吸、消化,医美及康复医疗、体外诊断与影像等十大业务集群,已上市产品300余个。

在研发和集采的压力下,微创医疗近年逐渐开始不断为子公司引入投资者,并逐渐将子公司送上多个资本市场为企业研发、商业化提供更多的资本支持。

除了此次通过聆讯的微创心通,其另一产品线,微创医疗机器人也于2020年12月31日同中金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科创板挂牌上市。在此次心脏瓣膜业务拆分之后,微创医疗未来的布局又将如何,我们拭目以待。雷锋网雷锋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NiAlNcjYsICAD46P.html#comments Mon, 18 Jan 2021 18:02:00 +0800
微创医疗机器人拟登科创板 //m.drvow.com/category/qixie/rCiE2J69bmboc9kh.html 雷锋网消息,据IPO早知道报道,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20年12月31日同中金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科创板挂牌上市。

2020年12月21日,“微创系”的微创电生理与华泰联合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同样计划登陆科创板。

稍早之前的2020年11月6日,微创心通已正式向港交所递表拟主板挂牌上市。据《IPO早知道》独家获悉,微创心通预计将于1月14日寻求通过港交所聆讯。

在12月31日上市辅导协议签署当天,微创医疗机器人完成股份制改革,注册资本增至9亿元人民币。

据雷锋网了解,今年9月,微创医疗机器人已完成总额30亿元(人民币)融资。

微创医疗的官网显示,其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张江科学城,已上市产品300余个,覆盖心血管及结构性心脏病、电生理及心律管理、骨科与软组织修复、大动脉及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与神经科学、内分泌管理等生命科技、外科及医疗机器人,泌尿、妇科、呼吸、消化,医美及康复医疗、体外诊断与影像等十大业务集群。

作为众多业务线中的一员,微创医疗机器人的应用对象,和它的名字一样——微创伤外科。

微创医疗机器人主要探索灵巧机器人、智能控制、信息传感等领域的技术,提供以腔镜手术机器人、关节手术机器人、三维电子腹腔镜为代表的多科室一体化智能微创伤手术产品。

2015年,微创医疗机器人成立,旗下有几款核心产品。

作为辅助工具,“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是由图像台车、患者手术平台、医生控制台组成的,可以为医生提供了立体真实反应解剖位置。手术器械优化人体力学,可以在狭窄空间中充分施展高灵活运动能力。

“鸿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则是面向骨科医生的“拿不稳,截不准,看不到”等3大难题。微创医疗机器人创始人孙洪斌表示,“鸿鹄”已经获得国家批准,进入绿色通道,接下来将会扩大产品的量化生产,建立自己的全链条产品线。同时,与战略合作方扩大市场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杨广中表示,医疗机器人是目前国内机器人市场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未来,应用机器人最多的领域或不再是汽车行业,而是医疗行业。

国内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当前,我国医疗机器人占服务机器人领域比重已经达到了约30%,2019年国内市场规模达到了约4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高瓴资本持有微创医疗机器人超8%的股份,为最大机构投资方。

高瓴资本是医疗赛道的大玩家。擅长投资消费、TMT、企业服务、医药四大领域的高瓴资本,在2020年大举进军医疗健康产业。23亿元独家全额凯莱英定增、12亿元领投华兰生物、11亿元定增凯利泰。

此前,高瓴资本宣布正式成立高瓴创投,首期规模100亿元,专注于投资早期创业公司,并将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作为重点覆盖的领域之一。雷锋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rCiE2J69bmboc9kh.html#comments Sat, 09 Jan 2021 13:17:00 +0800
医疗信息化进程中,赛灵思扮演着什么角色? //m.drvow.com/category/qixie/tE8W2lPsklrI14vZ.html 科技升级,重金引入,医疗信息化进程在2020年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IDC预测,中国医疗行业IT总支出548亿,增长11.5%,预计到2024年将超过1000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3%。

长期以来,随着医疗设备的升级,医疗对放射学、病理学、血管诊断、眼科学等多学科领域,对大尺寸图像的存储和处理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

近些年,像人工智能驱动的辅助诊断服务器、外科手术机器人、高清晰医疗成像等对计算和内存密集型需求医疗器械向医院的快速涌入,又在一次次锤击医疗IT系统本就脆弱的生命线。

 

赛灵思医疗科学全球业务市场负责人Subh Bhattacharya

赛灵思医疗科学全球业务市场负责人Subh Bhattacharya表示:“医疗IT面临着艰难的管理决策,既有传统IT设备和数据,如电子病历(EMR)、医疗AI软件、财务数据等,又有运营技术资产,如医疗设备,包括手术设备、患者监视器、ICU设备,用于外科手术的机器人设备和医疗成像设备,这给信息管理员区分优先级和管理这些系统,提出了很多挑战。”

Subh Bhattacharya加入赛灵思已超过四年,之前先后在Sun Microsystems、PMC-Sierra、Intel、MIPS Computers和IDT等公司从事工程、产品营销和管理工作,并在上述领域积累了超过15年的丰富经验。

破局

从需求角度来看,现有IT包括大数据、AI、机器人、信息物理系统等新医设备对时间的敏感性和数据密集性要求更为复杂、需要可靠地执行关键任务,鲁棒性、可靠性也更高。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设备联网,数据爆炸性增长,使传统处理架构应对起来变得越来越困难,也就需要更多灵活应变特别是软硬件灵活的解决方案。

以医疗超声为例,作为对软组织最有效的诊断成像方式,其被广泛影像检查当中。

而常规超声造影系统只能以人体薄层截面的形式成像。

近些年医学影像设备制造商,现有成像方式很难满足市场对图像质量和准确性持续不断的需求。其背后主要原因就是现有架构在可扩展能力方面的局限性。

为了解决影像超声的技术挑战,赛灵思和超声科学家Jorgen Jensen博士对如何使用基于赛灵思技术的成像方法来提高医疗超声系统的图像质量、速度和准确性进行了研究。

Subh表示:“我们专门研究了广泛应用于雷达技术的“合成孔径 (SA) 成像”,以及“平面波 (PW) 成像”等方法,因为它们面向心壁运动和心脏外科手术等难以管理的诊断和外科手术,大幅提升了帧率和准确性。这两种方法与常规顺序采集超声图像的做法大相径庭,后者一次只能采集一行图像。新方法则高度并行化,一次发射就能重建完整的图像,能实现每秒数千帧的超高速成像,显著提高聚焦度和穿透力,为高速心脏成像等应用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SA 成像示意图。第一列是发射的球面波或平面波。第二列是每次发射产生的波束成型低分辨率图像,最后一列是将所有低分辨率图像按相位相加得到的高分辨率图像。

然而,该成像方法面临的问题在于,相比传统成像方式,对处理器的要求提高了数百倍,为此,赛灵思全新的处理器芯片和开发环境——自适应计算加速平台 (ACAP) 器件与赛灵思 Alveo™ 数据中心加速器卡,可部署在工作站或服务器上,从而实现PW 和 SA 成像方法。

除了改变传统架构的可扩展能力,赛灵思还在利用自适应计算加速平台解决过去医疗器械瓶颈。

Subh列举了一个新生儿基因组分析的典型案例。

新生儿基因组分析的一大特点就在于检测窗口时间非常短暂,特是对重症的新生儿做基因组分析,对时间要求非常高。

但是过去做基因组分析,一般要用一天的时间(20多个小时)才能够完成,这样会严重耽误这些患者的救治时间。

为此赛灵思将自适应计算加速平台和Edico Genome的现有的基因分析仪器进行了整合,将整体的时间缩短到20分钟,相比过去时间加速超过60倍以上。

目前该创新方案已经落地到瑞迪儿童医院(Rady Children's Hospital),这家医院还将这种快速诊断方式申请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进阶

赛灵思的自适应计算加速平台在医疗中主要解决三个场景需求,分别为医疗成像、临床和诊疗分析。

首先医疗临床领域,对于患者监护仪、智能病床、除颤仪,患者监护仪等医院中经常使用,数量较高的医疗临床设备,赛灵思更多做的是集成和保护安全和隐私。

Subh表示:“像医院网络受到全系统网络攻击的情况,医院只能通过隔离和关闭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来保护EMR、财务等数据的完整性,以防止病毒传播、损坏或窃取数据。但是那些临床上保护患者生命安全,网络上的关键医疗设备不能关闭,它们需要保持正常运行。”

为此,赛灵思自适应计算加速平台将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和关于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的的功能进行了集成,可以帮助信息工程师通过使用混合临界性设计解决方案将关键医学代码与非关键应用程序代码隔离开来,防止病毒破坏医疗系统,并确保医院网络上关键医疗设备的持续可用性。

其次医疗成像场景,赛灵思致力的方向一方面在于提高成像质量,另一方面还在于降低功耗和技术成本。

Subh表示:“目前很多大型原始设备制造商,都希望改善设备的质量的同时,还要降低成本。像美国FDA 和欧盟监管机构通常只做设备验证,并不会限制供应商。很多企业都在思考确保性能的同时,成本可以不断降低,减少尺寸,增加功能。”

目前赛灵思的替代解决方案,已经应用在国内联影医疗的PET扫描影像设备当中,从而替代传统的GPU。相比过去,新设备的技术成本和功耗都更低,而且无需牺牲任何性能和开发进度。

最后诊断分析场景,主要针对近些年由于医疗AI设备的大规模涌现而出现的各种算力需求。

赛灵思核心市场业务部市场营销与业务开发副总裁 Kapil Shankar 表示:“AI 是医疗行业中发展速度最快、需求最强劲的应用领域,很多企业都需要具低时延、高能效和可扩展能力的开源解决方案,但是现在这种方案并不多。”

今年10月份,赛灵思与 Spline.AI 及AWS共同研发推出了一种医疗 X 射线分型深度学习模型和参考设计套件。

该产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运行各种神经网络,其中就包括用于分型和疾病检测的神经网络。意味着研究人员可以对其进行调整,适应不同应用特定需求。通过采用这样的开源设计,更多医疗AI企业可以大量开发和部署临床和放射医学应用训练模型。

结语

从合成孔径成像技术到边缘推断器件;从算法加速计算到AI成为底层计算的重要元素,从摩尔定律失效到SoC FPGA燃起新算力变革,AI与硬件发展带来的变革日益凸显。

像DeepMind这样新的深度学习结构体系、新的疾病检测神经网络的不断涌现,未来的医疗IT对于对于新架构和算力的需求也将进一步爆发。

而随着今年十月,赛灵思以350亿美元全股票交易的方式正式并入处理器大厂AMD。两强的合并,CPU+GPU+FPGA三大产品的进一步结合。未来的赛灵思在医疗AI、新医疗器械、大数据中心领域又将出现哪些新解决方案,我们拭目以待。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tE8W2lPsklrI14vZ.html#comments Thu, 10 Dec 2020 14:10:00 +0800
从最高端CT投产来看,GE医疗“All in 中国 ”的三十年国产化战略 //m.drvow.com/category/qixie/21wcveJ1Sx84F11c.html

“而立之年”的GE航卫工厂,见证了国际医疗器械商的本土化进程。

11月15日,GE医疗北京影像智造基地Revolution CT下线仪式暨GE航卫成立30周年活动举办。GE医疗宣布,面向中国市场最高端的256排Revolution CT生产线在位于北京经开区的航卫通用电气工厂正式投产。

GE航卫工厂是GE医疗在中国的第一个合资企业,于1990年开始布局,1991年与当时的航天部、卫生部成功合资,宣布创立。

30年的时间里,GE航卫工厂所在的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已经成为GE全球最大的设备制造基地,包含GE航卫和华伦两大工厂,覆盖CT、X光机、手术机、乳腺机等数十款产品,供货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GE全球发货的CT设备70%产自GE医疗北京工厂,年均出口约占北京市医疗器械出口额的20%。

在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看来,GE航卫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先进医疗器械国产制造快速崛起与蓬勃发展的缩影。

张轶昊向雷锋网透露,在过去10年里面,GE医疗引进70到80款中国研发、中国制造的产品,“Revolution CT产品下线可能是更高、更强的信号,符合国家高端国产的信号。”

高端设备国产化的意义

据雷锋网了解,此次正式投产的Revolution CT,在CT扫描覆盖范围、扫描速度、图像质量、扫描剂量和舒适性等方面进行了提升。

基于自身的硬件和成像平台,Revolution CT能够实现任意心率和心律条件下的一次心跳的冠脉检查、可以在心血管、神经、肿瘤、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骨科专业等疾病的成像和低剂量筛查领域,提升医疗效率和患者体验,帮助医生进行更精准的诊断。

Revolution CT在全球上市至今,已经在全球装机近1000台。

实际上,Revolution CT的国产化,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帮助GE医疗进一步扩宽中国市场。

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总经理陈和强向雷锋网表示,国产化带来的好处在于,这条超高端CT产线在京落地投产,对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的带动和升级作用也将逐渐凸显。

一位医学影像设备研发人员曾分析道,“进口的高端CT机为什么贵,一些实力雄厚的医院购买也要掂量掂量,主要贵在探测器上。”

因此,如果想要更好地实现国产化,就对探测器整机、成像芯片与模块等CT关键部件的国产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成像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能力方面。

早在2007年,GE航卫就开始筹建核心探测器相关技术、包括成像芯片的设计、制造能力。

通过与美国产线的协作,GE航卫工厂研究了材料特性、基本原理和制程参数,将所有制程工艺进行了技术创新,提高该种高精密产品制造过程的稳定性和成品质量。

近几年,以GE航卫工厂为代表的GE医疗北京制造基地在关键部件国产化方面快速成长,产品设计和工艺流程上均有很大的突破。

尤其是被誉为“CT视网膜”的成像芯片部分,这个“关键中的关键”让GE航卫的品质目前已经成为国产高精密的代名词,部分工艺还被GE医疗美国工厂所采纳。

陈和强向雷锋网说到,我们有影像芯片的制造基地已经落地在北京,从供应链角度来看,合作企业大部分是国内甚至是亦庄经济开发区内的企业。

张轶昊表示,未来几年内,GE医疗北京工厂会逐渐加大高端CT机关键部件的国产化采购,实现本地制造企业的精益管理、品质管理、高复杂度技术的升级,带动国内供应链向世界顶级高精密特种金属加工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据雷锋网了解,当前,GE医疗北京基地的供应链遍布全球,中国国内的供应商超过150家,主流产品的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达85%。

新30年的“老朋友”

除了生产环节的供应链,销售环节的供应链同样重要。

我国地广人多,分布在各地的医疗机构近100万家。面对数量庞大的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生产厂商通常不具备直接的销售能力。流通环节则连接了医疗器械生产厂商与各级医疗机构,在产业链中扮演了纽带角色。

作为GE医疗设备供应链上的关键一环,国药集团就扮演了这个角色。

这次活动上,GE医疗与“老朋友”国药集团签约了新30年战略合作,在科技研发、智能制造、渠道建设等全产业链条上实现进一步的协作。

今年的进博会期间,GE医疗与11家中国医药流通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GE设备原厂售后服务终端推广团队,并逐步拓展备件物流体系。

而国药控股的沈阳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国药控股湖北有限公司就在这些合作伙伴当中。

张轶昊表示,国药集团在运营、渠道、生产等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GE医疗跟国药集团的合作,开启了很多最高端医疗产品进入中国的先河。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在与国药集团的合作下,北京工厂几乎把所有产品线,从CT、X光机、血管机到骨科手术机、介入血管造影设备、乳腺机等数十款的产品线都引进来。”

国药控股党委书记、国药器械董事长于清明向雷锋网表示,医疗器械是大健康产业的国之重器,是高科技的集合体,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还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国药集团特别是在国药器械板块,在国内有几百家的企业,这些企业专注于服务医疗的终端。

国药器械党委书记总经理李扬也表示,国药器械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相对独立、完备的医疗器械供应链体系,目前也是流通领域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

最近三年,国药器械在区域诊断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医疗服务领域进行布局,下一步则是在这些业务线形成全国性的网络。

在更早前的CMEF博览会上,国药器械发布了“FLI v2.0 供应链全场景解决方案”,帮助医院进一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因此,站在国药器械的角度来看,李扬认为,国药器械将来绝对不仅仅是一家流通企业,更长远的布局是成为高度专业化的医疗器械全产业链平台。

“与GE医疗的合作,是为了完善国药器械在工业方面的布局,为我们工业体系搭建积累相应的经验。”

监管与政策,国产化的“催化剂”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与国家监管层面的领导也出席了本次仪式。

医药健康产业是北京着力发展的十大高精尖产业之一,是亦庄经济开发区的四个主导产业之一。

在这次GE医疗高端CT的揭幕仪式上,北京市副市长殷勇表示,北京亦庄经开区是北京两区建设重要的承载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集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政策优势于一体的经济功能特别的区域。

当天,GE航卫还获得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授予的“北京医疗设备国产化示范基地”称号。

殷勇表示,“在下一阶段,亦庄开发区将围绕资金支持、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人才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出台政策措施,为包括GE医疗等在内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服务。”

而从器械审批的角度来看,高端、创新的医疗器械也迎来了一个黄金的发展周期。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景和表示,从2014年发布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以来,已经批准创新医疗器械96件,今年已经达到了23件,其中包括一大批中国造世界性的医疗器械,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家药监局通过应急审批程序,已经快速审批了51种诊断试剂,有利地满足了疫情的防控需要。

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30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诊断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要大幅度提高,高端医疗装备市场国产化率要大幅度提高,实现医药工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迈进,要跨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

而从制械大国到制械强国,需要有显著的制度优势、优秀的产业群体、卓越的创新能力、完善的监管体系。

徐景和表示,国家药监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出台推动高端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同时也激励全球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将其产品在中国研发、在中国申报、在中国生产、在中国使用。

而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全球高端医疗器械将进一步缩短“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

一个鲜明的例子是GE医疗的移动X光机“小蜻蜓”,这是一款国外进口的产品。

疫情期间,为了能够引进国内生产,北京市政府、北京市药监局也加大了支持力度,在一年半到两年的常规引入周期下,最终只用了3个月左右,速度不可谓不快。

因此,国家监管到地方激励、政策审批等环节的支持,也将成为国际医疗器械商“本土化”的重要助推力量。

而立之年,不破不立

从GE医疗本土化的案例中,我们能看出“本土化”对一家企业提出的要求与考验。事实上,“本土化”从来不是一家企业的“孤军奋战”,而是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助推。

对于一个人来说,30岁是而立之年,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也是如此。

正所谓不破不立,如何在已有的思路上增添更多时代的元素,张轶昊对GE医疗未来的本土化战略也进行了一番规划:“过去30年,我们是在推动本土化的产品、服务、渠道;未来30年的关键词则是国产化,所谓的国产化,就是全系列的产品线(从低端、中端到高端)、全产业链(从供应、研发、制造、销售、售后)以及全面性的人才。

“我们不仅仅要跟全球同步,还要在中国提前上市最高端、最优秀的产品,继续把全面国产、数字赋能、合作共赢贯彻到底。”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21wcveJ1Sx84F11c.html#comments Wed, 18 Nov 2020 10:20:00 +0800
点石资本李乐群:“复制”达芬奇机器人难度较大,这些技术路线“最有前景” //m.drvow.com/category/qixie/fyBeUQprFk5VaFyb.html 近日,雷锋网医疗科技·未来投资云峰会揭幕。

本次峰会邀请到红杉中国、软银中国、高榕资本、联想创投、点石资本、磐霖资本、启明创投、国科嘉和、远毅资本的多位顶级观察者,以云峰会形式,从专业投资人的角度剖析医疗大数据、药企创新服务、医疗机器人等多个医疗科技新领域的投资逻辑和项目经验。

来自点石资本的执行董事李乐群以《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探索与追赶》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从市场规模测算,到2024年,中国的微创外科手术量将达到2600万台,届时将有20%的手术由机器人完成,并将拉动260亿元的耗材市场规模。

李乐群从腔镜外科机器人入手,深入解剖了国际、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产业的现状与难点,以及国产机器人与国外产生差距的原因与对策。他表示,复制一个经典的达芬奇机器人难度比较大,而在分体式、柔性结构等技术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创新技术。

以下为李乐群的峰会演讲内容,雷锋网作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及整理

大家好,我是李乐群,来自点石资本。点石资本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健康行业的FA,医疗科技是我们一直非常关注的领域。对于创新技术,我们一直保持高度的好奇心。

我曾经在强生的外科工作,跟过一些腹腔镜、机器人的手术。因此,手术机器人是我比较感兴趣的领域。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探索与追赶》。

目前,手术机器人目前有许多分类方法。从治疗角度,我们大致可以分为腔镜手术机器人、内镜介入以及血管介入的机器人、用于神经外科和骨科定位导航的机器人。它们的基本结构是机械臂、定位装置和算法系统,但是侧重点不尽相同。

在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最著名的公司的产品是达芬奇。

达芬奇的价格高昂,耗材也很昂贵。它关注的是,如何从体外用机械臂去控制体内手术器械,从而对病灶进行精准手术。而经过自然腔道或者血管的机器人,医生是在狭小的腔道或者血管里面游走操作。

血管介入和自然腔道介入有所不同:血管介入更多强调输送过程,也就是用机械臂把导丝、导管输送进体内。而像内镜介入,比如胃镜肠镜的腔道介入,更多强调在末端的手术操作,比如说ESD手术的切除等。第三类,定位导航手术机器人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术前帮助医生进行规划、定位,其性质仍然是“辅助”。

今天我们主要讲述腔镜机器人,大家可以看一下腔镜机器人的结构(如图左一):左边是一个机械臂,直接与病人接触,右边是主刀医生控制的操作台。

外科医生的操作台解放了医生的一些职责,比如外科医生本来手术之前需要一系列如刷手,戴手套等的严格操作。如果通过机器人来做手术,则可以减少这些步骤,因为使用机器人时,可以不进入手术的无菌区。

机械臂是机器人系统里面的核心装置,决定了手术的精度。能够做到多大的活动范围、能够连接多少器械,都是直接决定手术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

成像系统从技术上来说和腹腔镜的成像系统一致,但在机器人领域采用的是3D成像,包括双目镜、 裸眼3D或者需要戴眼镜的3D等。

在国外,这一类公司的数量比较多。但是真正取得FDA认证的只有达芬奇、MedRobotics、还有最近拿到FDA认证的TransEnterix——一个和达芬奇类似的腔镜机器人。

FDA批证相对比较谨慎,而且从实际销售来看,达芬奇的销量远远碾压其他公司。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欧洲有一些公司已经拿到注册证,销量也比较可观,比如说CMR——剑桥的一家机器人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美敦力发布了一个类似CMR的分体式手术机器人的方案。据我们了解,在这几家公司中,短期内将进入中国市场的除了已经在国内存在一个成熟的销售体系以及市场的达芬奇,还有CMR的机器人可能会在中国进行生产落地,这会是一段时间内比较主流的腔镜机器人。

下面分享一下手术机器人的核心价值。

第一个核心价值是,机器人可以改善医疗供给,缓解大医院医生不足以及由此带来的手术排队难问题。我们将从两个方面讲述。第一是扩大供给,第二是减少医生的流失。

外科手术有一个演进过程:一开始,医生都需要站立手术,后来,做腹腔镜手术时,医生可以坐、可以站。而有了手术机器人,医生就可以完全坐在远程控制台上进行手术。

操作过程的简化延长了医生的手术生命,让高龄医生能够继续工作,因为开放手术需要长久站立,对背部肌肉以及下肢都是很大的考验。腹腔镜手术优化了这点,但长时间手持操作器械,对手部的肌肉也是非常大的考验,特别是在进行几个小时的肿瘤完全切除术时。

机器人手术就轻松很多,因为医生的手有承托,只需要腕部和手指进行操作。所以,我个人认为,利用机器人手术可以让医生多工作10年,减少外科医生,特别是优质外科医生的流失。

而扩大供给这方面则是我们的理想。美国的腔镜机器人为什么做得很好?因为达芬奇公司从2000年开始推进,一直到2010年都保持非常快速的增长,这段时间恰巧是美国腔镜外科的一个发展高潮,两者的时间比较契合。

利用达芬奇机器人进行手术比学习普通的腹腔镜手术要容易。在普通的手术场景中,病人躺在手术床上,我们用两只手来控制器械,但控制器械在体外,医生的实际操作的头端在病人体内的气腹环境,中间有个支点。

所以,医生的手部操作和腹腔镜里面的器械运动是相反的。因此20年前,美国医生在学习腹腔镜手术时,发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学起来更简单。用达芬奇进行操作时,可以直接控制体内部分,相对于腹腔镜手术来说,医生的学习时间会更短。

但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现在有财力购买达芬奇手术的医院,医生大多都非常熟练地掌握了腹腔镜手术,在缩短学习曲线方面并没有很强的动力。所以,扩大供给目前还只是我们的一个理想。

第二点是,许多人认为年轻医生接受手术机器人会比较顺利,可以让一些原本不能主刀的医生来做手术,从而扩大医院的手术供给量。但是,因为中国手术机器人的供给比较稀缺,且机器人手术时间很长,手术的供给量实际并没有提高。

最后一点就是远程手术。大家都有一个远程手术的梦,特别是在5G技术到来之后,我们希望可以在北京给一个拉萨的患者做手术。但是我们并不像澳洲,地广人稀,且有财力供医生坐直升机做手术。所以,远程可能不是中国的核心卖点和价值。远程是我们的愿景,当未来手术机器人的数量能达到几千台时,确实可以大大改善医疗资源。

第二个核心价值是,手术机器人可以减少术中的失血和并发症。这篇2014年关于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文献显示,因为机器人手术更加精细,且可以过滤医生的手部的微小颤动,虽然手术时间有所延长,但是术中失血减少,术后并发症也减少了。

第二个原因是手术机器人可以至少10倍地放大手术视野内的血管和神经,可以让医生看到更精细的解剖结构。

第三个原因是额外的自由度,大多数的手术机器人拥有7个自由度,这意味着机器人可以做到一些医生无法做到的操作,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动作。比如,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高自由度可以在不牵拉血管的情况下切除目标组织,这就是许多医院购买达芬奇的原因之一。

从科室应用层面,大家可能认为,泌尿科和妇科应用手术机器人的机会相对较多。但看美国的数据,普外科的应用有很大的爬升。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前代达芬奇的器械限制,在第三代达芬奇Si及更早,机械臂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定位于精细操作。

第二个原因是配套器械的问题。第4代Xi与第3代Si的机械臂相比,结构有很大的变化(如图)。第4代用了悬吊式的机械臂,活动范围更大,每一个机械臂都可以独立活动。

因此,它能做到的角度、手术范围都变得更大,不再局限于前列腺癌根治和子宫全切这种小范围的手术。当然,美国和美国以外的地区的手术机器人应用的科室比例区别比较大。

大家可以看到,达芬奇在美国已经从单纯依赖泌尿科和妇科,到了目前百花齐放的情景。但在美国以外的欧洲和亚洲,还是以泌尿外科手术为主。这是因为,达芬奇的4代机进入其他国家时间比较晚,而美国在2014年就已经开始应用第4代机器。除了刚才提到的活动范围,第4代机器的器械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了更多的吻合器可供医生选择。

从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对标10年前的美国。

目前,达芬奇的推广角度也是其最擅长的前列腺癌根治,以及妇科的一些小范围切除手术。集中优势兵力先扩大覆盖面,然后再去进行一些不太擅长或者优势不太大的手术。十几年前,美国没有第4代达芬奇时,普外手术也需要主刀医生或者助手走到病人身边操作吻合器,操作很繁琐。

中国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量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即使在配置证的限制之下,装机量和单机的年产出量都还保持增长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较多的医院可以一年完成1000多台达芬奇手术。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国产的机器人的追赶。达芬奇的商业化开始于1998年,当时做了原型机,开始在欧洲销售,然后进行临床试验,进程非常快。我国早期也有一些学校的研发和积累,但是真正启动是2007年的863计划,由天大和哈工大承接这个项目。

到2019年,这两家都相继进入了临床试验。而微创图迈在进度上很快,在2019年11月份完成了第一例人体临床。前两家虽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中国公司,但还是面临着人员流失的问题,也间接培养壮大了这个行业。

国产腔镜机器人发展的难点之一在于,达芬奇的机器人有非常多的零部件,而且买不到现成的机械臂。但这三家企业已经走到了临床试验的阶段,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前面的尝试已经成功。

另一个难点,我们觉得是在稳定性等方面。手术机器人并非是一个只要合格就可以用于临床的器械。与起搏器类比,在起搏器10多年的植入中,会遇到不同的突发情况,如果不能够做到趋于完美,并不能草率应用于人体。

手术机器人也是这样,在泌尿外科方面做了一个前列腺癌的适应症后,再去面对更多的适应症,或者面对更多的患者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B超图像并不能清晰反馈腹腔情况,实际操作时才会发现腹腔脏器黏连程度、脂肪厚度等。

所以,手术机器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对国产机器人不利,就是初期需要有很强的合作伙伴,比如达芬奇有强生的超声刀、美敦力的电刀、奥林巴斯的超声刀和内窥镜,爱尔博的电刀以及电外科平台等。

但这些产品在中国很难做配套、嫁接和定制。如果成长为像达芬奇,或者是比微创更大规模的公司,才会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因此,这样的现实处境对初创公司相对不利。

但国产机器人并不是希望渺茫,我们看到韩国目前已经完成自主研发生产。韩国从2007年开始尝试,与我们863计划的时间一样。而在2017年,韩国的Revo-i就已经拿到了韩国的注册证。

那么,我们能否更换其他的技术路线呢?比如分体式,像CMR或者美敦力的Hugo Ras一样,或者我们可以做柔性连续体的结构,像达芬奇的SP单孔机器人。

关于分体式机器人,CMR是一个很经典的产品,也拿到了CE认证。2019年9月24日美敦力发布的Hugo Ras也是分体式。我们相信,美敦力能够成功制造出分体式结构的机器人并应用于临床。

分体式结构成本更低。因为,首先它是模块化的,可以拼装;其次,很多零部件可以和传统器械替换,比如Hugo Ras的气腹机可以和传统腹腔镜互相替换。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术创,现在已经落地到了杭州。因为创始人本身也是一个心外科的医生,术创的分体式机器就被设计为不只用于腔镜,也可以做一些外科操作。

关于柔性连续体机器人,也是比达芬奇4代更容易做的产品。达芬奇自己目前也在从以前用的single site的器械转成柔性的单孔装置。它在2014年就已拿到FDA,现在一直在拓展应用范围,从泌尿方向的一些术式拓展到经自然腔道的术式。

这一部分,我认为我们国家的差距与美国相比会小很多。术锐、精锋都已经做出了初代产品,制造连续体的障碍比制造达芬奇4代也更小一些。而且柔性连续体机器人目前不存在器械匹配问题,因为它目前只能做一些特定的手术,如前列腺癌的切除、妇科手术,或经自然腔道的手术,并不会用到非常多的手术器械。

最后,我们从微创外科手术和开展微创外科手术的医院出发,做出了一些理想化的测算。

我们认为,到2024年潜在市场有接近7000台的总存量。但前提是我们国产的产品能拿到注册证,包括微创、妙手、康多,刚才提到的分体式机器人、连续体的机器人。如果都拿到注册证,各医院可以采购不止一台,这将构成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

从手术层面来说,微创外科手术如果能够做到一年2000多万台的手术量,其中会有20%的比例去做机器人手术的转化,每台机器一年做750台手术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数字。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手术机器人前途是光明的,特别是在腔镜外科的手术方面。

最后做一个总结,不构成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做一个经典的达芬奇机器人难度比较大,而且现在微创、妙手、康多等已经形成了第一梯队。

刚才提到的CMR机器人,还有柔性机器人,它在一些专科手术以及通用型的手术平台,例如既可以用于开放又可以用于腔镜的手术、既可以用于单孔又可以用于多孔的手术,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如果能降低成本,会有一个较大的市场空间。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大家。雷锋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fyBeUQprFk5VaFyb.html#comments Thu, 29 Oct 2020 11:38:00 +0800
傅利叶智能完成1亿元C轮融资 //m.drvow.com/category/qixie/H2GOA7THHxP77n8Q.html

雷锋网消息,外骨骼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企业傅利叶智能近日宣布完成1亿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元璟资本领投,前海母基金跟投。融资资金将用于新产品研发,加速完善康复机器人核心产品矩阵,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平台,促进康复生态体系的建立。

傅利叶智能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康复机器人的研发和产业化,服务于医院、社区和患者家庭,为三级康复网络建设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其中包括ArmMotus™ M2上肢康复机器人、WristMotus™腕关节康复机器人、OTParvos™小数字OT训练系统、ExoMotus™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等多款产品。

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广州、珠海成立子公司,业务辐射全球,康复机器人产品已入驻全球20多个国家和超千家机构,执行超过四亿次训练。

2018年,傅利叶智能提出了“智能康复港”概念,致力形成完备智能康复产品矩阵,覆盖患者全身不同部位和几乎所有的康复需求。同时傅利叶智能还与墨尔本大学建成了联合实验室,旨在开展康复机器人和辅助技术的转化研究,致力于借助技术手段帮助运动障碍以及患有神经疾病的人群改善或增强自身能力。

目前,傅利叶智能的所有产品都已实现数据量化,共用一个软硬件架构平台,打通设备、用户、机构的数据信息。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H2GOA7THHxP77n8Q.html#comments Mon, 26 Oct 2020 23:53:00 +0800
Versius手术机器人在英国开展泌尿外科手术 //m.drvow.com/category/qixie/kkJohekwPfSzIot2.html 在手术机器人领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医生来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以提供与开放直视效果一致的手术视野,保证手眼的协调。另外,高分辨率的立体腔镜可以提供放大几十倍的高清三维图像,降低错误的发生率。而对患者来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以明显改善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损伤和失血,使患者能够恢复得更快。

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面对许多微创型、移动型的手术一直比较困难。

雷锋网消息,近日,英国健康信托基金Frimley宣布,与CMR Surgical(英国医疗设备制造商),签订1.08亿英镑合同,该公司将使用Versius手术机器人进行一系列手术,包括治疗肾癌和肠癌。

该手术机器人相比其他的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便携式,可以方便地在手术室之间移动,进入手术室后,设置和调试时间仅需要15分钟,可以允许外科医生进行最小通路手术(MAS)。

Versius的机器人,可以模仿人类手臂,进行各种腹腔镜手术,包括疝修补手术,结肠直肠手术,前列腺和耳鼻喉手术,做手术时需要切出一些小口子,这样就可以避免实施传统的开放性手术。

CMR Surgical(英国医疗设备制造商)称,外科医生操作控制器,利用手术室的3D屏幕操纵机器人完成手术。该外科手术机器人使用非常便捷,是现有机器三分之一大小,且手术报价也要比非智能微创手术要低许多。每个的报价约200万英镑,而且是每次投入使用都需要额外花费3000英镑。

英国《卫报》的报道称,这种机器人最主要的优点之一就是工作原理类似于人类的手臂,并且支持阻力检测技术,能够确保机器人的手臂在病人体内时间的力度最合适。

CMR Surgical(英国医疗设备制造商)创始人:“想让机器人为外科手术带来颠覆性变革,那么他们就要触类旁通,不仅方便快捷,更要小巧玲珑。只有这样手术人员才能在手术室随意移动它们,手术结束后还可以将它们收起来。我们发明的这款机器人就满足了这一切要求,它是第一个专门为腹腔镜手术而研发的机器人。”

Frimley信托基金结肠直肠外科顾问Henry Tilney表示,“Frimley引进Versius是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可以保持我们外科机器人应用的领先性并使这项技术正式扩大临床实践,下一步Versius将用于成百上千的病人,这比以前可能要多。我们希望它将用于帮助执行包括复杂癌症病例在内的一系列外科手术--使我们能够为我们的病人提供最小限度的手术的好处,包括更快的恢复时间和降低感染风险。”雷锋网雷锋网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kkJohekwPfSzIot2.html#comments Sun, 18 Oct 2020 16:35:00 +0800
今晚8点 | 正心科技CEO赵卫:医疗AI如何读懂心电图? //m.drvow.com/category/qixie/6jxika6lPhyjfBZD.html 雷锋网消息,9月11日,CHC2020(中国心脏大会)正式发布了《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患病人群依然处于上升趋势,现有患者量已经达到3.3亿,较去年新增4000万。

对于庞大的心血管疾病人群而言,心电监测是他们维护日常健康所必须的一种服务,也是能够最及时安全发现病情的检查手段之一。

长时程心电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提前知晓心脏的异常情况,为治疗留足时间。研究表明72%的患者在心脏骤停发生之前会有明显的不适,其中70%的患者的预警症状持续15分钟以上。心电实时监测可以有效降低因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的严重后果,降低致残和致死率。

但是,因为心血管疾病特有的不规律发作性和医疗检测服务的局限性,随时随地前往医院进行心电检查对这些患者而言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近年使用者可以自行操作的移动心电监测设备热度持续升高,市场规模可达到百亿元人民币。

成立于2016年的正心科技,已经研发出一套移动智能穿戴式心电系统——CardioGuard。该系统已经通过国家二类医疗器械资质认证,可以长时间连续监测、检查12大类54种心律失常。

此外,相比其他移动心电监测产品,该系统还配备了人工智能算法,监测到的数据会首先通过人工智能筛查,判断是否有疑似心脏异常;如果发现疑似异常,可由合作的三甲医院的专业医生查看数据并出具临床级分析报告。

9月11日(今晚8点),雷锋网心血管科技云峰会迎来第五位嘉宾,正心科技CEO赵卫将以「智能心脏检测的前世今生」为题,为我们解读该系统的研发和落地逻辑。

云峰会嘉宾介绍

赵卫博士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曾任葛兰素史克美国(GSK US)首席统计学家,多年从事医学数据研究工作。曾参与美国国立卫生院发起的大型基因组研究,成果发表于顶级期刊《自然》和《Biometrics》;发表国际论文和专利共三十余篇;2019年获得苏州市姑苏领军人才和苏州园区科技领军人才称号。

]]>
医疗器械 //m.drvow.com/category/qixie/6jxika6lPhyjfBZD.html#comments Fri, 11 Sep 2020 17:50:00 +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