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rvow.com //m.drvow.com/resWeb/images/common/lp_logo.png 雷峰网 //m.drvow.com 2015 m.drvo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zh_cn Tue, 03 Dec 2024 14:44:53 +0800 The Lagre Model Era,Ignite the Flame of Education Reform | GAIR 2023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Jwt2Clt8ZC3H7Y8p.html

GPT ignited the era of Large Models, and this raging fireworks has made the education industry experience a dual cycle of ice and fire: some explicitly prohibit it, while others actively embrace it.

To some extent, GPT, which can answer 'any question', is indeed a 'thorny rose'. But we cannot deify GPT, nor can we view it as a raging beast.

Large Models has been running wild for most of the past six months, and GPT has penetrated everywhere. It is forcing changes in the education field, and we have to rethink the impact and challenges AI has brought to the education field.

Understanding the operating principles behind GPT, understanding technology and utilizing it reasonably to avoid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are issues that need to be systematically considere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How to grasp the changes and invariance of education under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GPT?

The GAIR Conference, jointly organized by GAIR Research Institut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Kotler Consulting Group, and Lei Feng Network,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Singapore from August 14th to 15th. In response to the latest trends in the current technology industry,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15th, the "Exam oriented and Elite Education" sub forum invited three practitioners in the education field to share their insights.

General Manager of World Scientific Chi Wai (Rick) Lee:Is the education system being disrupted by GPT?

Chi Wai (Rick) Lee, as the chairman of this special session, shares his views on the changes that GPT has made to education.

People often say that healthcare and education are the greatest livelihood. For example, Professor Xu Dong's life science seminar uses AI to unravel the mysteries of the human body and medicine. The education seminar will explore the impact of GPT on the education industry and even the entire teaching model.

In the field of publishing, ChatGPT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recently.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year, a medical research paper published in an academic journal citing ChatGPT as one of the co-authors. This created many new problems for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not just the role of ChatGPT as an author but also the role of academic publishers which are considered gatekeepers of the publications of academic research.

Rick mentioned that after that incident, all major academic publishers around the world must immediately come up with a position statement on authorship and AI tools to further emphasis the accountability of authors on the originality and integrity of the contents.

Following the significant emergence of ChatGPT this year, there is a need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fluence of ChatGPT on areas such as research, publishing, higher education, and related areas.

Participating in this session of ChatGPT + Education are speakers such as Peter Schoppert from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ress, Aaron Tay from the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Library, and Professor Lai Choi Leng from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With distinct backgrounds, professional journeys, and topics of discussion, their common focal point is the emergence of GPT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President of NUS Press Peter Schoppert: Rethinking Copyright, Privacy, and Responsibility under LLMs

 

Peter Schoppert reviewed the working principles of LLMs. He pointed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revisit how the three key elements of training data, parameters and modular character of their deployment work, as well as the resulting three issues: copyright, privacy, and liability.

Firstly, there is a high amount of legal uncertainty in copyright. For example, most of the text used by Google to train models comes from Google Books. However, when the author uploaded the book to Google Library, they were unaware that Google used the book for model training, as well as various news reports and other training texts, and the copyright of these materials was not clear.

Peter proposed two claims, one is whether training is “fair use”. He analyzed four factors: The Purpose and Character of the Use, The Nature of the Copyrighted Work、The Amount or Substantiality of the Portion Used, The Effect of the Use on the Potential Market for or Value of the Work.

For example, if a self-driving car system is trained on photographer's photos to recognize stop signs, he will not care too much, but if it is trained on his artwork to create other artwork in his style, that is another story. The big model is encroaching on their field through the works of these artists. The copyright issue here is worth considering.

The second is that training was done under exception. In this case, commercial / non-commercial distinction is very slippery where most exceptions do not include a communication right, and most exceptions have guardrails that might rule out AI-training. What's more, some of the works copied were from sites known to be infringing, for example, The Pile's books have 196,640 e-books, most of which are pirated.

Secondly, in terms of privacy, how to remove PII.

Models have large amounts of PII inside them, from the sources they were trained on. GDPR and other privacy laws require that individuals can have their PII removed on request.

As pointed out by Peter “How would you do that with a Large Language model? at scale?”

OpenAI responded by saying, “While some of our training data includes personal information that is available on the public internet, we want our models to learn about the world, not private individuals. So we work to remove personal information from the training dataset where feasible, fine-tune models to reject requests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of private individuals, and respond to requests from individuals to delete their personal information from our systems.”

Third, who is responsible for the crazy things the models say?

What do you do when ChatGPT starts saying that you are a sexual predator?

In fact, this happened to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Law Professor Jonathan Turley, citing made-up newspaper articles. For example, when complained to Microsoft, Microsoft said the company is taking steps to ensure search results are safe and accurate.

Models are not truth-tellers. They are trained to be plausible, not correct. The technical term for this is “bullshitter”.

Peter finally proposed that, we should be active if not activist: resist the idea that it is all up to Google, OpenAI, Microsoft, Facebook, et al.  Because we have a stake in copyright, privacy and liability systems that have evolved over centuries, let alone bias, environmental impact, economic concentration, etc.  We have no choice but to learn more about this as students will certainly be using it and we need to know enough about how it works to guide them.

Library Administrator of SMU Aaron Tay:How to use generative AI search tools more effectively?


Aaron Tay pointed out the three discoveries about Transformer based Large Language Models such as GPT4, BERT, PaLM2, LLaMA etc.: it improves relevance, it generates direct answers, and it also extracts information from papers (abstract and full-text) to enhance search engine result pages.

When asked 'Who won the FIFA world cup in 2022?', ChatGPT stated that it cannot answer because its latest training data is September 2021. Therefore, ChatGPT alone cannot cut it, as it lacks currency in data trained on and no way to verify answers.

One solution is about retriever augmented generation through external data resources. A deeper solution is to provide prompts such as: Given the text below, answer the question 'Who won the FIFA World Cup in 2022?', and then insert the relevant retrieved text.

In fact, there are more solutions. AI like ChatGPT is entering the main search engines, and Scopus, Dimensions, and Web of Science databases are introducing conversational AI search.

These search tools have two main limitations: firstly, they are very new, with unclear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and secondly, the current tools have limited data (most of these tools currently rely heavily on open scholarly metadata and open access papers).

Aaron pointed out that in user education, user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weaknesses of generative AI, consider whether these tools can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fake news, and the long-term effects on the use of such technology. In terms of reference work, should consider whether these technologies will further reduce the need for reference desks, and whether they are capable and easy to maintain chatbots as first tier support now in sight.

In response to all these issues, Aaron proposed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improvement like

Sharing and education of solutions, everyone can share the latest discoveries, and Aaron Tay has published an article on SMU introducing the latest tools such as Bing.

Module for use of AI for students in SMU that includes clarify expectations on how students should use AI responsibly in SMU, enable students to use AI appropriately for academic success,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be more thoughtful about using AI tools for learning and growth.

SMU is about to hold a hackathon on utilizing GPT to develop creative applications and enhance users' library and research experiences.

Honorary Professor of NUS LAI CHOY HENG: Who’s afraid of ChatGPT? Or should we?

 

LAI CHOY HENG raised the first question: Who’s afraid of ChatGPT? Or should we?

More specifically, what are the concerns of the education community? In fact, both the public and the education community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emergence of AI generation.

"We built, it, we trained it, but we don’t know what it’s doing." (Sam Bowman, AI research at NYU)

Obviously, all new technologies have inherent uncertainty in what they do for people. ChatGPT is no exception. Lai mainly discussed the following core issues:

  • What are the concerns/threats?

  • Us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 Opportunities - adopting and adapting Generative AI

  •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al reform

A primary concern is suspicion of academic integrity. Nowadays, perfect grammar and artistic composition have raised people's awareness, after all, the potential uses of ChatGPT/Generative AI cover an enormous range:

Automated generation of writing, background research, detailed feedback on human-written text, writing computer code, solving problems, answering conceptual questions.

Of course, ChatGPT/Generative AI is not perfect. Firstly, ChatGPT may provide incorrect and absurd answers. Rumors widely spread on social media may be seen as facts by ChatGPT. At present, ChatGPT still finds it difficult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s inherent in information, and such factual errors can also mislead students. Therefore, we must make a judgment on all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Another challenge comes from bias and prejudice, which are not yet easy to eliminate among humans, let alone machines. Integrity and ethical issues are widely debated in the AI community, followed by issues of equity and access, which may not be accessible to vulnerable regions or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This will be a very tricky issue.

Secondly, regarding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Lai compared Google with ChatGPT.

ChatGPT users spend less time, but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overall task performance.

ChatGPT users across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s excel in answering straightforward questions and providing general solutions but fall short in fact-checking tasks.

ChatGPT’s responses perceived as having higher information quality.

ChatGPT users report better user experiences – useful, enjoyable, satisfying.

These results are not surprising. Anyway, key difference between search engine and ChatGPT:

Search engines typically do not retain an evolving history of an answer but returns a list of discrete links to resources based on the ranking of specific search terms.

ChatGPT offers follow-up questions that develop and expand answers and respond to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questioner. In other words,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search engines requires fully human scrutiny and filtering by the user.

How do we deal with ChatGPT, or more generally, AI, in education?

He pointed out several broad uses of ChatGPT based on a recent survey:

Dreaming - helping you think;Drudgery - lightening your load;Design - Building your content;Development - advancing you work.

He mentioned that this indicates the fact that ChatGPT can make our lives easier in principle, but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make us better teachers and educators.

There have been a flurry of investigations/surveys on the pros and cons of ChatGPT in education.  For examples:

It performs well for structure tasks but "struggles with nuanced tasks". Once you're not so straightforward, ChatGPT may get into trouble. Moreover, its answer is sometimes incorrect.

But its innovation in educational reform lies in its ability to stimulate subsequent questions through continuous dialogue, which is the core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and the essence of Socratic dialogue. This kind of dialogue may be a very constructive and beneficial form of education, although it is not always correct.

Lai borrowed chaos theory and explained that the edge of chaos refers to a transition zone of bounded instability and engenders a constant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order and disorder.

Lai stated that he is an optimist and as long as we can face ChatGPT squarely, it can have an impact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let new technologies serve us, rather than let them determine how we should carry out our education work.

After the speech, a roundtable forum on ChatGPT and education pushed the atmosphere of the entire venue to a climax.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Rick Lee (General Manager of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Peter Schoppert, Aaron Tay, and Lai Choy Heng had a heated discussion on topics such as the application of ChatGPT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雷峰网雷峰网雷峰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Jwt2Clt8ZC3H7Y8p.html#comments Mon, 04 Sep 2023 16:47:00 +0800
技术托底、政策加码,大华股份的「智慧教室」梦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4wSP7gKfMnyZjuw6.html

“双减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校外的学科教学回归校内。” 

一位教培从业者告诉 AI 掘金志,原来的教培为了弥补校内教学的知识盲点而存在,现在重新回归校内,对校内教学的质量及效率都提出了新的需求。

“技术赋能传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目前传统校内教育转型的趋势。”大华股份智慧教育业务负责人王梁斌表示,提升校内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其中一大有效途径,就是向科技借力。 

早在2014年,大华就开始基于视频AI 技术做相应的教育行业解决方案了,是最早进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企业之一,具备多年的项目经验和技术积淀。

近年来,大华开始大力拓展智慧教室的相关解决方案及产品业务,并将其列为重点发展方向,教室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主要场景,必然是整个教学信息化的最重要战场。如何将传统教室变成智慧教室,提升教学效率、改善教学环境、辅助教学评价,就是智慧教室的建设导向。

什么是智慧教室?智慧教室应该具备哪些能力?能给传统教育带来哪些改变?这条赛道的竞争呈现怎样的态势?大华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里?...... 

基于这些问题,AI 掘金志采访了大华股份智慧教育业务负责人王梁斌,从多个方面了解到大华对智慧教室的理解、布局和远见。

教育新基建:「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即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和 AI 算法、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打造高效、智能的课堂教学环境。”王梁斌告诉 AI 掘金志。

向科技借力,赋能教学信息化,而教室作为最重要的教学场景,智慧教室必然是整个教育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传统教室不同,智慧教室在“教、学、评、管”四大功能上有了 AI 技术的加持,在教学效果、管理效率等方面得到了质的提升。

比如,老师可通过备课系统进行更便捷地备课;针对学生遇到的难点、重点进行深入讲解,并将授课过程以视频的方式保存,方便学生通过录播平台回顾要点。

学校管理者可以对智慧教室里面的所有设备进行远程统一管控,并且利用 AI 技术对授课质量进行分析并形成客观的数据支撑,辅助评价与管理。

事实上,不止于智慧教室,大华还提出了“1+3+X”整体智慧校园建设架构。 

其中“1”代表校园大数据平台;“3”代表智慧安防、智慧后勤、智慧教学三大业务场景;“X”代表大华基于核心能力探索的垂直教育领域与创新型解决方案。

换句话说,大华在教育新基建的布局并非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以技术将整个校内教育各个环节联通在一起的“面”。

技术为底,应用为王

技术要解决问题,最终要寄托于产品,而产品则需要考虑落地场景,比如场景需求、难点。大华的产品即围绕“教学评管”四大场景展开。

在“教”的方面,大华推出的智能备课系统,教师能够根据教材章节进行资源下载、管理和分享,在完成备课后可以将课件加入资源中心,并且可以邀请其他老师协同备课,提高备课效率。

老师也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短板,以及同步的作业、考试信息,分派不同数量、类型的题目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形成个性化错题改善模式,实现“因材施教”。

在“学”的方面,大华的产品主要从学的质量和学习环境两方面着手,推出了“智慧黑板”、“智慧照明”以及录播相关设备等产品。

“智慧黑板”可有效防止光线反射,解决靠墙学生看不清黑板的问题,并且自带书写软件,支持4支笔同时书写,便于教学互动。据悉,大华即将推出“记忆黑板”,板书内容可保存分享,学生可进行课后回顾、梳理笔记等。

“智慧照明”则是大华针对传统教室照明“光照不均匀”“易频闪”等问题容易导致学生近视而推出的解决方案。

该方案基于物联感知技术,光照度传感器自动采集黑板、桌面的照度信息,结合室内外光照自动调节教室灯光,进而保护学生视力,防止近视;同时结合人体智能感知技术、时间段策略等,对照明进行控制,实现节能环保。

录播系统方面,大华利用在视频及AI领域的优势,推出的录播系统具有机位少、复用度高、跟踪准等优点,结合“三个课堂”平台功能,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远程互动教学,在线预习/复习等业务。

在“评”的方面,大华的产品可实现巡课全程覆盖,教务老师可以自定义评价标准、获取课堂教学画面,对授课老师进行评价,同时通过自动AI分析,加以辅助判断,提升评价客观性,助力教学评估。

而在“管”的方面,大华则推出了“电子班牌”。 

“电子班牌”可应用于班级门口、阅览室、走廊、校门口、食堂等多个地点,具备多种功能:

一是发布校园活动、通知、食谱等信息;

二是学生可以“考勤”,将到校、离校时间同步给家长和老师;

三是家长可通过公众号给孩子发送留言,学生可以刷卡读取并回复; 

并且,“电子班牌”可以和门禁打通,通过刷脸或刷卡即可实现门禁控制,还具备指纹验证、人体测温等功能。 

可以说,大华围绕着“教学评管”做了一系列产品及方案,可实现统一平台集控,线下物联控制、线上远程控制及智能控制。这些产品与系统将校内教学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增强了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校、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在提高教学效率和管理效率的同时,让学生学得高效、学得健康。

这几年,随着教育信息化2.0政策的推动及AI等技术的发展,在智慧教室这个赛道,纷纷涌入各类厂商,有做教学录播的、教学平板等教学多媒体相关的,也有做护眼灯、中控等环境管理的,还有做翻转课堂、PAD教学等互动业务的。

“智慧教室,目前也没有标准的定义,每个厂商都有各自的定义与理解,竞争激励、百花齐放,其实也是非常好的现象,充分开放的竞争,可以大幅度推动教育行业的建设与发展。”

一面竞争,一面开放

“以视频为核心,提供端到端的物联解决方案,是大华对自身的定位。”

王梁斌表示,教育行业涉及多个领域,潜在的市场很大,大华希望通过多年自身积累的经验能力,以技术赋能教育,提供贴近场景需求的解决方案。

他同时说道,虽然竞争日趋激烈,但大华有其自身核心竞争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视频技术能力,二是产品化能力。 

作为行业先行者,大华在视频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积淀,能提供从视频集采到传输、存储、显示、控制等全链路上的完整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并赋予全感知、全计算、全智能等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建设智慧教室的过程中,都需要用到。

另外大华的产品化能力也很强,硬件开发及算法能力是大华的技术基础,使得大华可以将需求快速实现产品化落地。

“大华不怕竞争,并且拥抱竞争。” 王梁斌告诉 AI 掘金志,大华本身对竞争持开放态度。

AI 掘金志了解到,大华已开放相关的 AI 平台,给合作伙伴提供特殊算法的训练和开发,后者可以将其算法嵌入到相应硬件,形成其独有的教育产品。

“我们的产品,无论是前端产品还是平台,都提供开放的接口,为合作伙伴在教育细分领域的业务赋能。”

王梁斌同时表示,和外部竞争相比,更重要的是内部竞争。

“场景在不断变化,对产品能力提出新的需求,而新品功能缺乏实践检验,这才是大华的真正对手。”

基于此,大华将继续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深入了解场景需求及痛点,以技术为核心,持续为教育赋能。此外,大华也将与生态伙伴加强合作,共同助力智慧教育。

总结

“双减“虽然助推了行业竞争,但并非是导致智慧教室这条赛道愈发火热的源力。 

早在双减政策之前的半个月,国家就出台了另一个重磅政策: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

在这份文件中,教育新基建、信息化、数字转型等是提及的重点,并且有一条“利好消息”: 

“引导研发支持教师备授课、网络教研、在线教学的学科教学软件和满足特殊教育学生学习需求的个性化资源、设备、工具。” 换句话说,教育新基建的推动其实是大势所趋。 

政策一方面支持教育新基建,一方面规范线下教培行业,让学科教学重新回归校内。这“一推一拉”,才是智慧教室开始变得火热的根本原因。  

未来,大华将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联合合作伙伴,实现其对教育行业勾勒出的“公平、精准、高效、绿色”的愿景。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4wSP7gKfMnyZjuw6.html#comments Fri, 10 Sep 2021 18:51:00 +0800
从一款智能台灯开始!字节跳动的“大教育”正式登场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ty55UWXdrJKbdOi5.html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作者 | 李菁瑛

英国社会哲学家查尔斯·汉迪曾在他的著作中说,第二曲线是跨越S型曲线的第二次增长。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按照单一传统业务发展,最多只能获得百分数上的增长。企业要想获得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以第二曲线式的增长方式取得十倍速的增长。

对于一家凭借算法技术异军突起,已经有抖音、今日头条两大强势业务的互联网公司,如今的字节跳动已然成为庞然大物,正华丽转身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10月29日,字节跳动举办“大教育·新科技”为主题的发布会,宣布启用全新教育品牌“大力教育”。作为字节跳动旗下首个公开发布的业务独立品牌,大力教育承接字节跳动所有教育产品及业务,原教育业务负责人陈林出任大力教育CEO。在会上,大力教育还发布了首款教育创新硬件产品——大力智能作业灯。

算起来,这是字节跳动为数不多的以发布会的形式,向媒体和大众公开一个全新的业务品牌。不难看出字节跳动正在把教育业务作为自己最新的战略重点。

大力教育要做“大教育” 

大力教育CEO陈林

发布会上,大力教育CEO陈林表示,拥有独立品牌的“大力教育”未来将专注于“大教育”领域,深耕教育服务的所有场景、赋能教育生态中所有参与者,并始终关注人的成长。

我们可以用三个问题来理清楚“大力教育”。

首先,为何取名为“大力教育”?

陈林表示:命名为大力教育,是因为“大力出奇迹”这句话,这也是决定成立统一品牌名时他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反应。“对每一个家庭而言,教育就是一个孕育‘奇迹’的地方。”

其次,为何要在此时设立独立品牌?

陈林认为,教育业务是一件和字节跳动此前的产品领域完全不同、但同样拥有巨大价值的事情。长期看,字节跳动的教育业务需要一个自己的品牌。

我们今天已经看到不少产品做得还不错,早期比较低调,外界不怎么看得到,但是我们内部知道明年肯定有一些项目可以做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讲,以后会有更多的产品,而且有独立的品牌来承接,在用户心智中更独特一些。

最后,“大教育”未来有何规划?

陈林说,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所以大力教育希望关注并深耕所有教育场景,给孩子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教育水平的提升需要整个教育生态的优化,大力教育将致力于赋能教育行业所有参与者;孩子的成长不止成绩证书,大力教育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和“自我发展力”。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大力教育业务希望发力的“大教育”。 

对于大力教育的品牌含义,陈林解释道,“不管哪个时代,不管哪个家庭,教育都是需要大力投入的事情。”大力教育的使命是,创新教育,成就每一个人。

其实早在2016年,字节跳动就开始关注教育。2018年陆续投资了一些教育公司。2019年9月,陈林将精力从今日头条转到字节跳动内部大量的创新业务上,教育就是其中之一。

2020年3月,张一鸣在八周年的全员信中特别提到,教育将是他重点关注的新业务方向。

7月22日,陈林在一次全员分享中提到,字节做教育的最大优势并非技术、产品、流量,而是战略决心和组织文化,并表示未来三年内教育业务没有盈利预期。

今天的发布会后,陈林再次坦言,教育这件事要看长期,从2018年开始至今,团队内部一直在对产品进行打磨,认真地对待产品和用户,真正关心用户的需求,对孩子的成长、成绩有帮助,才是更好的方式。

外界可能觉得字节产品技术很厉害,但是我觉得做教育业务还是要遵循教育的本质,技术不会取代老师,更多是赋能老师。老师这个角色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加大力度招聘名师和教研团队,这是我们教育产品的核心灵魂。

目前,字节跳动教育业务横跨Pre-k,K12,成人教育多年龄段,涵盖多学科、多课程,软硬件均有探索。旗下产品包括清北网校、GOGOKID、瓜瓜龙启蒙、开言英语、极课大数据、Ai学、教育硬件等。

据陈林透露,字节跳动内部搭建了很强的中台,为不同业务线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目前北美外教一对一产品GOGOKID续费率已经达到行业内较高的水准。其他产品如清北网校、瓜瓜龙启蒙产品也都赢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也就是说,这次发布会后,字节跳动所有的教育产品和服务都将被整合到“大力教育”这个统一品牌旗下。

不过,陈林提到,这次发布独立品牌后,内部组织结构不会有太大的调整,因为在发布品牌之前,字节跳动之前的教育业务,包括内部各个项目之间的协同联动等,本来就是按照比较合理的方式来进行的,不会因为新品牌的发布发生不一样的变化。

大力智能作业灯,将作业辅导带入智能时代

当天,大力教育还推出了首款教育智能硬件产品“大力智能作业灯”,专为幼升小和一至六年级孩子打造。

对于为何要推出这样一款台灯产品,字节跳动表示,家庭作业是中国小学生家庭最高频,痛点最深的场景。市场既有的智能辅导设备,价格让人望而却步,远超年均子女教育设备平均支出,教育硬件市场却缺乏针对性解决方案,同时他们也发现57%的近视率背后也和每天全程陪伴孩子作业的台灯息息相关。为了解决这些痛点,字节跳动决定推出一款前所未有的智能台灯,专注孩子的作业场景,将智能辅导与每个孩子书桌必备的台灯结合,既能护眼,又能辅导孩子作业。

那么,这款传说中的神灯,究竟实用性如何呢?雷锋网编辑也在第一时间对这款智能台灯进行了试用,下面跟大家重点分享一下这款台灯的使用体验。

开箱后,台灯拿到手里还是十分有分量的,产品净重1.75kg。先看台灯的外观,这款产品型号为DLSD-H1,共有湖水蓝、樱花粉两种颜色,我拿到的是湖水蓝色,马卡龙配色十分小清新,加上表面磨砂质感,让这款台灯看起来颇具工艺风。

 

大力智能台灯属于中等大小,不是太高也不是太矮的那种,产品尺寸为424*421*146mm。先看台灯正面,最上面是LED灯带,灯头中间安装了摄像头,也就是所谓的“大力智慧眼”,灯柄上方有一个触摸开关,下方安装了麦克风、通话摄像头和一个类似手机大小的屏幕,屏幕大小为5.45英寸,分辨率1440*720。

台灯背面的底座上是喇叭出声孔和感应区,还有开关机键、耳机插孔和电源插孔。扬声器单元为1.5英寸3W全频,灯柄是上窄下宽的设计,整个底座比较敦实,不容易碰倒。

台灯是非充电式的,也就是要必须插上电源才能使用,电源配置为12V=1.75A。这是因为大力智能作业灯是专为孩子家庭作业场景所设计的。

打开台灯触摸开关后,首先台灯的光源是那种暖黄色柔和的光,不刺眼,比较舒服。据官方称,大力智能灯的灯光色温是4000K,照度等级是国家AA级,显色指数Ra≥90,90度平射,无眩光,无蓝光,无频闪,获得多项权威机构认证,包括德国莱茵TUV低蓝光认证和国家CQC认证等,据说获得了国家3C证书,达到了最高护眼标准,超越市面98%的护眼灯。


不吹不黑,在市面上宣称有护眼功能同等价位的台灯里,大力算是比较出色的了。

灯头采用的是双翼灯头设计,借鉴了手术室“无影灯”灵感,无影灯的一大优势就是照度更宽,光照更均匀。经过雷锋网编辑测试,写字的时候手下虽然还会有阴影,但比起普通台灯确实阴影少了很多,也避免了视线忽明忽暗造成的孩子歪头看字、坐姿不正等问题。盲猜这个“无影灯”设计的造价应该不菲。

不过,护眼只是基础功能,这盏灯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具有智能感。怎么个智能?你可以理解为它是一个学习专用智能音箱++学习机+智能手机的集合体。下面我们就来评测一下具体功能。

首次使用,大力台灯会通过语音提示引导你联网下载并绑定“大力爱辅导”APP,在APP上设置好孩子的性别、年级、昵称等参数后,通过这款软件可以实现家长和孩子的远程互动。

我们找了一张作业题测试了一下,模拟孩子将作业拍照上传后,家长端会立刻收到消息,AI系统会自动圈出错题,家长可以发送语音告诉孩子这道题怎么做错了,如果遇到比较难的题,AI系统根据题库大数据自动检查作业,并提供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除了家长可以远程检查作业外,孩子也可以对作业一键拍照智能自主检查。 

家长端可控是否允许孩子自主对作业,无需担心孩子不自觉、作业抄答案,可以通过APP远程设定专注模式,确保孩子作业过程免打扰。大力台灯会根据定期提供作业过程的数据分析、定性总结反馈,支持绑定多个家长端App,孩子学情信息全家共享。

大力台灯还可以进行自主中英文听写、自主音视频录制提交朗诵背诵作业发送给家长。

因为台灯上安装了双摄像头,通过台灯与家长端App可双向视频通话顶置摄像头和前置摄像头可以切换,既能看到孩子作业状态、也能看清孩子桌面和作业。这个通话功能界面类似于微信视频聊天,视频通话也十分高清和流畅,跟智能手机屏幕相差无几。

不得不说这些功能真是家长们的心头所好啊,尤其是很多职场爸爸和妈妈们的福音,再也不用在繁忙的工作之外,还要为辅导作业忙得鸡飞狗跳了!不在家也能通过APP给孩子远程布置检查批改作业,随时随地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还能跟孩子视频连线,有种运筹帷幄的感觉~

看到这里,不少家长们是否已经心动了?别急,这款台灯还有更多让人惊喜的功能~

这盏灯的灯头中间位置配备了AI摄像头,借助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推出了智能指尖查词、智能英语跟读、智能计算题讲解等诸多功能。

我找了一页英语题,将指尖对准其中的某一个单词,5秒内台灯的屏幕上就显示出来我指示的那个单词的释义和例句,同时语音播报单词的读音。这个图像识别还是挺准的,只要指尖对准就可以轻松查单词,点击屏幕上的发音跟读,AI智能跟读还可以纠正孩子的跟读发音并打分。

不仅可以识别英语,大力台灯还可以进行中文字词查询、成语、古诗词查询,还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对着它说出“大力大力”,便可以唤醒语音助手。 

不过,这个语音助手不是什么都回答,比如你对着它说“大力大力,陪我聊天”,它会回复你“大力还是更愿意陪你学习”,家长不用担心以往孩子在手机上学习时容易被游戏等学习之外的东西诱惑,这个功能还是蛮用心的。

遇到不会的数学题也可以一指一问,提供AI计算题视频讲解,孩子还可以自主检查作业。 

台灯在手,作业不愁!有了它,可以扔掉手机、词典了,不过中小学生的题库海量且千变万化,台灯内收录的大数据模型还无法做到覆盖所有题库。 

另外,当孩子点击开始写作业时,智能作业助手会语音提示孩子跟大力约定写作业的时间,有一个滚动条,可以设置10分钟、15分钟、20分钟,到点自动提醒,让孩子自主规划作业顺序和用时。

大力智能作业灯还有一些特色的功能比如,大力自习室可以找同桌来一起学习,有一些闯关类的题目练习,这些功能估计小孩子会比较喜欢。

总而言之,这款大力台灯就像一个轻量的学习机,既能满足护眼的基础功能,同时其具有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功能可以破局家庭场景中作业辅导的诸多痛点。

那么,来到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这款集众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台灯,究竟卖多少钱呢?

目前,大力智能作业灯已经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架销售,基础款T5零售价799元,升级款T5 pro新添加了智能坐姿监测的功能,零售价1099元。

啧啧啧,这个价格,真香~

阳陆育表示,字节跳动做硬件要从基础设施的角度去出发,大力智能作业灯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开启智能辅导的新方式,把作业辅导带入智能时代。

字节跳动创始人兼CEO张一鸣表示:

我们对教育行业的的探索还在早期阶段,这是一个很有创新空间和社会价值的行业。对人的潜力和创造力充满期待,所以我们很早就对教育很感兴趣。大力教育的品牌独立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对教育事业会长期有耐心。

近年来,从自研产品到并购投资,从软件到硬件,字节跳动已经逐步覆盖了全品类的教育内容和产品。选择在这个时间段宣布成立“大力教育集团”,也是顺水推舟之举。

字节跳动,能否在教育领域大力出奇迹?我们拭目以待。

 

关注云+教育、AI+教育、智慧教育以及教育科技相关内容,业务交流请加作者微信:lijingying0451,加微信请备注公司、职位、姓名。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ty55UWXdrJKbdOi5.html#comments Fri, 30 Oct 2020 17:40:00 +0800
你会在淘宝上买课吗?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qI0ZN4iJIrTB8gMf.html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作者 | 李菁瑛

10月21日零点,天猫“双11”预售开启,宣示着每年一度的电商狂欢日正式拉开序幕。

与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年的“双11”商家中,多了一股新势力——教育机构,年轻人、宝爸宝妈们买买买的购物车中,除了实物消费外,还新添了网课这一虚拟产品。

淘宝教育数据显示,今年双11,消费者在淘宝上买网课的热情暴增,预售开启后,李佳琦、薇娅直播间的热闹之外,年轻人默默地在淘宝直播间里上起了网课。21日零点,不少家长和学霸直奔教育直播间,寒假班、会计班、少儿英语、考研、法考等课程热卖,预售的第一个小时,44%的人是在直播间买走了网课。预售首日,买网课的人比去年增加了649%,花在教育上的消费同比增加1566%。

赶在双11之际,猿辅导、学而思、跟谁学、清北网校等机构纷纷上架寒假班,以猿辅导的小学数学寒假班为例,一套21课时的课程500多元就能买到。今年第一次参加天猫双11的斑马AI课、叽里呱啦等品牌,一套3200元的早教课可以直减600元。

“双11是消费者囤课的好时候,也是下半年教育机构的最大增长机会。”淘宝教育事业部运营总监叶挺表示。

教育机构入驻电商平台为哪般?

雷锋网发现,目前新东方、学而思、作业帮、猿辅导等头部教育机构均已在淘宝上入驻,各家机构都开设了多个旗舰店铺,构建起产品矩阵。以新东方和学而思为例,新东方开了三个店,新东方旗舰(粉丝数42.4万)、新东方在线旗舰店(粉丝数5.5万)、新东方教育旗舰店(粉丝数4.9万);学而思开了5个店,学而思旗舰店(粉丝数45.1万)、学而思网校官方旗舰店(粉丝数3.5万)、学而思教育旗舰店(粉丝数1.2万)、学而思轻课旗舰店(粉丝数236)、爱智康官方旗舰店(粉丝数486)。

作业帮直播课、猿辅导旗下斑马AI课、字节跳动旗下产品清北网校、瓜瓜龙等产品也陆续入驻天猫。

进入这些教育机构店铺,大多以卖教辅图书和体验课为主,也有少量的正价课、年课。可以看到,这些课程的描述页面被冠上了【1111】促销活动的字样。

除了淘宝外,教育机构也在其他各路电商平台上“安营扎寨”。据一位京东电商运营人员透露,

原本教育是划在母婴品类下面的,从去年开始教育机构入驻数量出现了大幅增长。他们的课程都是以试用课为主,真正的核心课程,都会引导用户下载官方app去购买。这些教育机构的核心目的是拉新,毕竟电商平台流量大,能薅一点是一点。

教育机构入驻电商平台不是新鲜事,为何今年的造势尤为猛烈?

一是疫情的影响让在线教育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教育行业的数字化趋势,阿里腾讯等巨头也纷纷入局来分一杯羹。尤其是钉钉意外爆红后被作为教育新基建的基础设施,迅速占领公立学校,让阿里们看到了教育市场的新机遇。以阿里为例,不光是钉钉升级为大钉钉事业部被抬上了新战略高度,其他生态中的教育因子也在逐渐增重。

据淘宝称,疫情以来,所有线下课程都转到了线上,在淘宝买教育产品的需求暴增,教育培训类商品在淘宝上的搜索量接近翻番,仅3月份就增长了200%。疫情也加快了教育机构入驻电商平台的速度。据了解,今年1-8月,平均每月新增超过1000家教育机构入驻淘宝天猫,提供的课程总量超过300万门。

二是在线教育的竞争日趋白炽化后,教育机构获客难上加难,迫切需要开辟新的流量洼地,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和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庞大的流量,成为教育机构一块新的兵家必争之地。

更重要的一点,在电商平台下单的人群,天然具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性。比如在电商平台上搜索教材,在相关浏览中系统会自动整合相关的体验课、教具教辅用品等,如果用户感兴趣的话可以直接跳转到课程购买页面。

对此,淘宝教育事业部总经理黄磊曾表示,淘宝上天生就有教育产品的供需,淘宝教育并不是独立、脱离于淘宝、天猫而去搭建的一个第三方平台,它是对于生长在淘内的在线教育产品的一种行业运营。天猫图书是教材教辅第一大类目,这背后是庞大的学习需求人群,淘宝教育满足了这部分人群对网课的需求,以往他们购书后需要去外部了解、对接老师和课程,而在手淘APP上能够自然地实现书课一体化的需求。

图书、母婴、健康等消费场景里的潜在学员为教育机构获客提供了更多可能,而付费的商品供给到付费的知识供给,转化相对容易。也就是说,在电商渠道上获客,比传统的线下地推、电销等渠道更为精准,从而带来更高的转化率,这也是电商平台被教育机构看中的一大优势。

淘宝教育——“旧瓶装新酒”还是新故事?

说起来,淘宝做教育,并不是头一次。

早在2006年,阿里就成立电商培训服务平台淘宝大学,2013年阿里推出淘宝同学,这是一个2B+2C的混合型直播平台。不过当时的在线教育刚刚兴起不久,用户在电商平台上课的习惯还未养成,再加上淘宝教育方面的负责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后来的淘宝教育一直不温不火,近两年声量小了很多。直到今年疫情的爆发和直播这一新业态的兴起,淘宝教育品类重新被重视起来。

2020年3月,淘宝教育事业部正式成立。由原淘宝大学团队组成,团队人数超过200人,该部门与聚划算、淘宝行业、C2M、内容电商等平行,直接向淘宝天猫总裁蒋凡汇报。

6月22日,淘宝发布“一亿新生计划”,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帮助1000家教育机构每家找到10 万+新学员。

这次调整,无论是从战略高度还是资金扶持上,可以看到阿里重振淘宝教育的决心。

新成立的淘宝教育究竟能为教育机构带来什么呢?

淘宝教育总经理黄磊表示,淘宝教育为不同类型的教培机构提供班化的解决方案、自运营的工具(如轻课堂、好学卡、淘宝教育频道等)和整个学员学生CRM的管理体系,打造完整的生态。其次,依托淘宝大学多年来在线上线下建立起的庞大电商知识库,这部分能力也会给到教育类入驻商家的一些定向帮扶。

雷锋网观察到,目前淘宝平台教育商品还未完全迁移到淘宝教育小程序内。在淘宝首页上没有专门设置该小程序的直接入口,不过关注该小程序后会出现在淘宝首页订阅部分。据淘宝方面介绍,如果用户有经常搜索该小程序的习惯,也会出现在首页,而且每个人出现在首页的位置也不一样,是千人千面的。

进入淘宝教育小程序页面,包含视频课、直播、放心学、一元好课和免费课几大菜单栏,主要以语言类、考试类、兴趣类、亲子类、职场类课程为主,K12产品很少,小程序菜单栏里的课程并不多,课程直播间观看人数也是寥寥无几,目测该小程序还处于建设期。

 

此次双11正值淘宝教育成立半年。那么,重新出发的淘宝教育,究竟是“旧瓶装新酒”还是要讲新故事?

“淘宝教育的目标是,让学习像逛街一样简单,让课程像商品一样丰富”,黄磊称,目前淘宝教育仍是沿用淘宝的商业机制,没有自己做内容的计划。淘宝教育将会横向打通淘系内部各种流量场景,诸如聚划算、淘宝直播、猜你喜欢等。并且,未来所有的教培机构都将入驻到轻课堂上,它在后台对商户有统一的登录和入驻入口,轻课堂小程序会分发到支付宝端、手机淘宝端、钉钉端。对商户来讲,入驻的是淘宝教育的小程序,但其实获客、交付和学员的运营是在三端打通的,并不割裂。

从黄磊的表述来看,淘宝教育并未脱离出原来淘宝同学和淘宝大学的运营模式,还是平台型打法。不一样的是,淘宝教育除了做「中间商」之外,还打通了阿里系其他流量入口,搭建起更为完整的生态链,赋能给教育机构。此外,依托直播这一形态,教育产品的销售场景也被拓宽了。据了解,目前,李湘、傅首尔、胡可、谢娜等明星已经把课程产品加到了直播中,教育类商家也在以直播试看、产品发布等形式带货。

平台型产品依靠流量议价,淘宝8亿多的移动月活自然不缺流量。但难点在于,生长于电商平台下的淘宝教育,对于教育这一非标产品,如何能够在用户心中树立起品牌和购买心智?教育是十分注重内容的产业,对于平台而言,如何甄选优质的教育机构和课程,提高审核和推荐门槛,避免竞价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乱象,也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因此,电商平台是否会成为在线教育的新战场,要看教育机构和电商平台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优势互补的效应。

最后一问,你会在淘宝上买课吗?

 (雷锋网雷锋网)

关注云+教育、AI+教育、智慧教育以及教育科技相关内容,业务交流请加作者微信:lijingying0451,加微信请备注公司、职位、姓名。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qI0ZN4iJIrTB8gMf.html#comments Wed, 28 Oct 2020 07:36:00 +0800
国开大学联合钉钉启动数字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fse0zig5yKxWevyj.html 雷锋网消息,10月26日,国家开放大学联合阿里巴巴钉钉启动教师数字化培训,年底前将培养超过1000名数字化教师。

据悉,此次培训归属于“国培计划(2020)”综合改革项目,“国培计划”全称为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由教育部和财政部统筹主导,并于2010年起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国家开放大学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组建,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世界一流的公立成人高校。

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数字化成了教师必备的新技能。尤其是在这次疫情期间,数字化技术在教育行业得到了广泛使用,钉钉被作为许多师生开展线上课堂的平台,覆盖了1.3亿学生,该平台也培养出超百万名数字化教师。

由钉钉和国家开放大学培训中心共同落地实施的“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融合”国培计划综合改革示范项目,旨在探索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教师教育培训新模式,提升教师在数字化经济时代对数字化思维、理念的理解;提高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实践能力,帮助教师快速获取知识,并快速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即教师基于信息化环境和互联网+模式开展学、研、教、评、导、测、管的能力。

“国培计划(2020)”综合改革项目落地钉钉平台

钉钉数字化教师学院负责人王晓斐在开班仪式上介绍,钉钉为本次教师培训提供了学习、实践和研修于一体的新师训平台。“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融合”国培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围绕教育信息化2.0的行动纲要,在教师原有培训基础上,创新性地增加了实践和研修的环节,帮助教师在培训实施后,逐步实现系统化的实践与提升,确保教师在学习培训之后,能够有场景进行应用和使用,让每一个知识点都转化成自身的能力。

此外,在教育信息化2.0和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数字化的概念引入到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方面,培训课程不仅仅聚焦专业的信息化能力提升,还融入最新的数字化前沿思维,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够了解数字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概念及其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跨界思维的碰撞与学习,让教师更具有思辨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据介绍,钉钉和国家开放大学落地的该示范培训项目为期两个月,来自华东,华中,华西等省份的1000余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将接受培训。培训考核成绩合格的教师将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国培计划(2020)综合改革项目结业证书”,其中成绩优秀者,将有机会进一步学习并获得钉钉数字化教师证书。

 (雷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fse0zig5yKxWevyj.html#comments Mon, 26 Oct 2020 14:46:00 +0800
从黄冈中学“空中课堂”实践洞察在线教育直播技术升级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pNFIP0xog3kkaUod.html 2020 年10 月23 日至25 日,第78 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山城重庆召开。教育行业的这一盛会已经连续举办了77届。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在线教育规模突飞猛进,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都经历了线上教学的洗礼,教育信息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今年的教育装备展赋予了特别的意义。教育智能设备悉数亮相,5G、AI、大数据等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为各界人士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在此次教育装备展上,保利威的空中课堂、数字课堂、在线教学录播、校园活动直播、教学直播舱等一系列产品方案也参与了展出,高科技化的展台吸引了不少群众驻足围观。

教育信息化建设按下加速键

从2012年提出“三通两平台”,到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再到2019年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升级,教育信息化的定义和建设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带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一系列变化,教育将更加注重高科技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2020开年,疫情“黑天鹅”来袭,教育部紧急通知,号召全国师生利用多种技术平台和手段开展“停课不停学”。政策下达后,全国数亿师生转战线上,老师变身主播,纷纷涌入各大平台,形成空前绝后的在线教育高潮。疫情的催化,让多年来的教育信息化成果得到了检验,同时也让教育的“技术洼地”得到了充分展示和释放。

全新的在线教育场景,需要依托强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5G技术、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建言献策,致力于推动“教育新基建”的发展。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杨丹表示,“教育行业将是5G和AI技术落地应用的重要领域。同时,5G和AI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也可以加速新基建投资成本的回收。”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新基建勃发的双重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更加迅捷。

保利威助力黄冈中学搭建“空中课堂”

疫情初期,湖北作为疫情的重灾区,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湖北省黄冈中学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黄冈中学前身是1904年创办的黄州府中学堂,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百年黄高”,1953年被湖北省政府首批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93年被湖北省政府首批认定为省级示范学校,是湖北八校联考成员。

当时正值疫情,虽然学校全面停课,但学生的学习进度耽误不得。在收到“停课不停学”的通知后,大年初三,黄冈中学的校长和高三年级负责人紧急开会,决定初六开始线上教学,先从高考在即、教学任务重的高三开始。

因为时间紧迫,摆在校长和老师们面前的头等大事便是要迅速找到一个解决线上教学的方案。黄冈中学的老师大多不具备线上教学经验,从未接触过线上直播的老师们对于直播平台的操作更是一头雾水。黄冈中学在对当时市面上的直播平台进行调研后,发现许多平台都存在操作复杂,不同网络不兼容,性能不稳定等问题,无法保证流畅服务。

黄冈中学接触到了保利威团队,经过一番了解后,老师们认为保利威的直播稳定、客户端操作方便、可以实现批量教学,尤其是回放功能比较好,方便由于网络故障无法观看直播的学生课后看回放来学习,于是,黄冈中学最终敲定了与保利威平台的合作。

1月27日,在了解湖北黄冈中学高三班线上直播需求后,保利威项目负责人迅速响应,1月28日与学校方进行了初步测试。在技术层面,一方面将讲师直播内容分发至靠近学生用户的加速节点,使学生用户可以就近获得视频内容,解决网络拥挤的状况,提高学生访问的响应速度和成功率,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保利威安全可靠、稳定有保障、灵活接入、高效部署的优势,为黄冈中学教学需求极速启动高三班教学应急直播方案。除了提供技术支持外,保利威还为黄冈中学提供24小时全天候协助测试,配备专门人员给老师培训如何快速发起直播,讲解直播教学互动的操作方法。

黄冈中学高三班物理直播课

据了解,黄冈中学使用的是保利威旗下的云课堂三分屏产品进行在线授课的,主要采用PPT内容+老师画面的方式。老师创建课程后,通过设置班级白名单的方式进行批量导入,学生只要输入对应课程的验证码后即可进入课堂。

云课堂是保利威研发的专注于在线教育SaaS解决方案。凭借长期在教育领域深耕的积累,现已拥有遍及全球的加速节点,可帮助老师搭建稳定、清晰的直播课堂,最高可支持百万计并发。除了快速搭建直播课堂外,还拥有教学考勤签到、公告,画笔白板,屏幕共享,本地媒体播放、音视频点名互动、随堂测评考核等等丰富的特色功能,并且能够实现教学直播过程的自动录制和一键回放,在观看过程中,系统可以记录全面的学员观看行为数据,实时追踪教学效果。

“初五下午进行了一个高三班级的试播,没有卡顿效果很好。初六下午正式上课,在当时而言,保利威产品最大的优点是界面功能清晰、软件操作简单,并且支持不同的终端设备,老师们很快上手。后期双方互相摸索,找到了对学生上课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方法。”黄冈中学校信息化项目负责人回忆道。

黄冈中学与保利威工程师讨论后,最终决定采用一门科目使用一个频道进行直播,比如高一数学使用一个频道号,高一语文使用另一个频道号,学生上对应课程的时候就进入对应课程的直播间中进行上课。在高三年级线上授课稳定使用一段时间后,黄冈中学顺利将线上直播方案推行到高一、高二班级,实现所有年级“停课不停学”。

黄冈中学一名学生使用“空中课堂”在家上课

“高三学生每天的课程还是挺密集的,基本上跟正常线下上课相同的时间点就要坐到电脑前开始听课了。” 黄冈中学某高三年级主任表示,保利威提供了很多技术支持和前期培训等工作,虽然他在开展第一堂物理课线上教学时有些不适应,但教学过程还是蛮顺利的。在当时全网各平台都在卡顿的大环境下,保利威快速的修复能力顺利保障了师生的正常教学。

 在线直播技术升级,教育进入OMO时代

疫情黑天鹅让教育界人士认识到,单纯的线上或者线下场景都存在一定的客观局限,唯有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OMO模式,才是未来教育的生存之道。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演讲中提到:"疫情催生了教育手段的变革,未来纯线上、纯线下的教育都会继续存在,但线上线下融合的OMO模式或将成为主流"。爱学习教育集团发布的《K12教育培训机构疫情影响情况调查报告》也显示,在全国31 个省市的2000多家K12教育培训机构中,超53%的机构表示会将经营模式调整为OMO模式。

OMO模式的火热,意味着在线教育直播从1.0向2.0时代的升级。在疫情前期无法复课的情况下,所有公立校和教育机构亟需解决的是如何快速开课的问题,随着疫情进入稳定期,当线上教学成为常态化存在时,老师和学生对于在线教育的个性化需求也随之诞生。

对此,黄冈中学也提出了一些产品功能建议。一是对学生的监控功能。就中学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相对较弱,可以设置出根据个人的课程学习需求,实现菜单式学习的功能,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如果再配有专门的教学APP,对学生也会起到全面的督促作用。二是学生的作业布置批改,以及家长和校互动环节。现在中学的很多作业和互动基本在QQ群、微信群、钉钉里实现,对平台功能而言,增设布置作业、提交作业,批改作业这样的一套闭环流程,不仅方便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也能够使线上教育的课后行为更加严谨规范。

事实上,诸如此类的需求,正是疫情催化下的直播技术需要迭代的方向所在。

据36氪研究院分析,中国企业直播服务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2.61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2.7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71.8&。随着技术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企业直播服务市场规模将达191.29亿元,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对教育行业而言,疫情不仅教育了老师和学生开始注重在线教学,也促进了整个在线教育技术服务的进步。在线教育的下半场,技术对教育的渗透也将进一步增强。那些拥有强大技术优势和精细化服务的企业将会脱颖而出。未来,如何利用5G、AI等新技术,在提供稳定流畅直播环境的基础上,开拓出更多应用场景,将成为在线直播技术服务商的核心要素。

作为企业级视频云引领者,保利威(POLYV)通过与黄冈中学等的密切合作,用直播技术助力搭建“空中课堂”,打破了时空壁垒,让学生足不出户,在家随时观看教学直播,跟上学习进度,降低了疫情期间感染风险;还原线下教学场景,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保证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培养了线上教和学的习惯。

据了解,疫情期间,除了与黄冈中学合作之外,保利威还与山东淄博第四中学、北京第十一中学、新东方优能中学、中国大学MOOC、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等多家公立、K12教育机构合作,提供线上教学解决方案。

保利威团队也将对疫情期间催生的新需求进行持续优化和升级,不断打磨产品和服务,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深耕行业场景,打造竞争护城河

保利威是广州易方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频云计算服务平台,深耕教育行业多年,对在线教育行业应用的核心需求和用户痛点拥有丰富的经验。以“让视频创造价值”为企业使命,从业务场景出发为教育用户提供众多高可用、定制化的在线视频解决方案,是国内视频云行业的领导品牌,产品形态包括云直播、云课堂、云点播和视频私有云等,涵盖了在线教育、金融投教、医学培训、活动直播等典型在线视频应用场景。是业内唯一拥有教学直播中台实践案例的视频云服务商。

今年,保利威被艾瑞咨询评为培训直播服务第一梯队以及《互联网周刊》企业直播服务商排行榜第一名,并被授予停课不停学突出贡献奖等。

目前超过 16万+ 家企业机构采用了POLYV的视频云服务,其中包括了CCTV央视、新东方、好未来、文都教育、中国建设银行、浦发银行、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蔚来、戴尔、博世、西门子等国内外标杆型企业。

相对于其他在线课堂软件,保利威“空中课堂”的优势在于可以保障万人稳定直播、画质清晰流畅、操作便捷,并且拥有丰富的互动功能。目前,保利威已经实现PaaS和SaaS 层面的全面模块化,可以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除了空中课堂外,保利威还推出了教学直播专业装备—教学直播舱,从舱体到内饰,从隔音到通风,解决直播环境中的需求痛点,打造直播专属空间。从软件到硬件,构建起配套的直播基础服务设施配置。

保利威教学直播舱

保利威董事长兼 CEO 谢晓昉曾表示,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教”和“学”永远是核心,教育技术更替和迭代的本质依然是教与学的变革,因此,技术始终是要为教学服务的。未来教育行业的发展,教育产业链的垂直分工将更加专业,技术平台、支持工具、内容服务等会更加精细化。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关注云+教育、AI+教育、智慧教育以及教育科技相关内容,业务交流请加作者微信:lijingying0451,加微信请备注公司、职位、姓名。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pNFIP0xog3kkaUod.html#comments Sun, 25 Oct 2020 09:54:00 +0800
5位大咖论道新基建下的教育信息化新常态 | 雷锋网云峰会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UddvaReHcEZrs0Y3.html 你觉得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为什么喊了这么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却总是难以进入深水区?

如果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公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历程是从“泥土路”到“水泥路”的漫长演进,那么,在当今“新基建”勃发和疫情催化的双重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建设则是直接迈上了“高速公路”。

为了把握教育科技发展的时代脉搏,阐明新基建与教育改革、教育数字化的关系,雷锋网于2020年9月21日-27日,重磅启动了教育云峰会活动,以“新基建下,乘风破浪的未来教育”为大主题,用线上演讲的方式,将“最In”的技术干货和思维观点零距离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9月27日,雷锋网教育云峰会首期系列圆满收官,首期云峰会围绕「教育信息化,聆听教育与科技的碰撞」这一话题,邀请了5位重量级嘉宾,论道新基建下的教育信息化新常态。

他们分别是龙之门教育董事长、北京四中网校校长黄向伟,天津市和平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书记、主任卢冬梅,鸿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博士李水平,爱华盈通智慧教育产品线总经理农长霖,北京晓羊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丁启永。

云峰会上,5位嘉宾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本质、建设痛点和难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阐释,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演讲。

北京四中网校校长黄向伟:让购买教育信息化相关服务像购买手机流量一样便捷

教育云峰会的首位嘉宾是龙之门教育董事长、北京四中网校校长黄向伟,他的演讲主题为《“互联网+”与课堂常态化教学融合探索》。

首先,黄向伟带来了北京四中网校在科技赋能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分享以及北京四中网校以何种方案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是采用时空分离的教学模式,包括三个层面,在知识传递方面,实现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教师职能转换;在互动反馈方面,实现多维互动和呈现生成性问题;在内化提升方面,实现过程监控、精准诊断、个性化指导。

二是在疫情期间,提出了自学、互动、释疑、检测和AI助学五环节在线教学模式。即通过老师生成学习任务单后,让学生自学微课,做学后检测,给学生推送相关的资源。学生自学后进行互动的讨论和交流反馈。老师获取学情进行二次备课,通过推送微课、直播答疑、或者挑选制作推送资源进行答疑,在下一环节,老师进行检测巩固,通过在线组卷、智能批改完成教学过程,最后可以利用AI实现个性化学习。

三是进行时空分离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实践,如打造网络作文秀、云考试等。

最后,黄向伟分享了他对于后疫情时代的思考。

一是对政策的期待。黄向伟认为把学生在校外的个性化学习纳入到国家政策中,校外学习涉及到付费问题,他希望相关部门能建立一个创新机制,将校内和校外学习进行有效打通;同时让更多市场化的力量来推动欠发达地区在线教学水平,让更多的名校名师共享优质的课程资源;他希望国家出台采购政策,让购买教育信息化相关硬件软件服务像购买手机流量一样便捷。

二是如何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提升,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得到了充分发展,但复课后老师又转回到传统的授课模式,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老师要思考,后疫情时代,新技术如何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常态化应用。

三是如何提供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业内人士要摒弃从厂商的角度去思考给学生提供工具和平台的思维习惯,而是应该深入到解决教与学的过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四是新基建背景下,具备教育新基建建设能力的往往是资源和资金雄厚的互联网巨头,如阿里、腾讯、华为、字节跳动等,对于教育领域的中小机构而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专注的领域,做到一米宽、一公里深,和具备教育新基建建设能力的巨头进行融合,形成新的业态。

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卢冬梅:“泛在学习”可以实现,但理念转变始终是难点

天津市和平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书记、主任卢冬梅是云峰会的第二位嘉宾,她的演讲主题为《技术赋能教育,教育赋值技术》。

卢冬梅首先分享了天津市第十九中学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得以旧貌换新生的案例,分析学生的消费数据、社交数据、知识点测评数据、书写轨迹数据等,如何从数据画像中重新认识孩子。

例如,孩子们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营养搭配很重要,对学生在食堂就餐、买零食的打卡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学生打卡的金额,可以了解哪些孩子长期吃零食而不是购买10元以上的套餐,如果判断出学生长期吃零食,系统会发出预警,以防止学生长期饮食不当导致健康问题。

利用学生经常成群结队进行社交活动这一特点,十九中通过采集校园漂流书柜学生路过的轨迹信息,与食堂打卡数据进行统一分析,从而判断学生的社交关系。

有的班级社交关系呈团队式分散,有的班级社交关系比较零散,2-3人结伴,有的班级社交关系交叉密切,通过数据判断班级整体的社交文化风格,从而为班主任引领适合学生发展的班级文化做出参考。

接着,卢冬梅分享了和平区教育局如何帮助”小空间、高密度“的校园进行功能区调整,丰富校园教育场景。

基于学校多元高精度数据行为数据的分析,提出了三个建议:自行车停放区改到闲置区域;器械运动区与人员密集区分开;部分拆除停车区的隔离带,从而分散密集区域安全压力,形成校园流线。对校园建筑进行调整以提高校园空间利用率,通过观察学校热力图发现该校实验楼一楼为食堂,拥堵严重;实验楼二楼为专用教室,使用率不高;实验楼主入口上层对应断头走廊,出入不便。为了扩大用餐空间、一二楼分流,减少拥堵、提高二楼以上教室可用度,最终提出加建实验楼外挂楼梯的建议。

然后,卢冬梅介绍了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大数据项目的三驾马车,一是数据中心,进行数据规范、数据交换和数据治理;二是和平教育基础业务管理系统,保障基础数据一数一源和伴随业务过程采集;三是和平教育开放平台,包括应用中心、教程文档中心和开发者中心。

最后,卢冬梅认为四个月在线教育,给师生带来四大变化,一是“泛在学习”是可以实现的,但理念的转变始终是难点;二是教学资源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要连续、实用、交互、兼顾教与学;三是基于过程、基于数据、基于证据的评估被广泛应用;四是教师培训直达工作现场,基于实践、基于案例、基于问题,为教师提供信息化服务。

鸿合科技教育研究院院长李水平: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理想就是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

鸿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博士李水平是云峰会的第三位嘉宾,他的演讲主题为《理想与现实—中国教育信息化范式与技术应用冲突》。

首先,李水平谈到了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理想。

从文明发展的视角,今天的信息化变革是继以体能为主的农业文明、以机械能为主的工业文明之后的以智能为主的时代。李水平从形态、特征、特点三方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信息化时代的形态包括信息产生价值、代表先进生产力、信息传播为核心、以计算机为象征;特征包括渗透性、协同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特点包括智能化、电子化、全球化和非群体化。

李水平认为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路径就是信息化。从技术路径的发展阶段来看,分为数字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三个阶段。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理想就是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在教育场景里和谐共处,齐心协力,为了孩子的成长去贡献一切可能。家庭、教室、校园共建共创孩子健康成长的优质环境与发展条件。

接着,李水平总结了他对中国教育信息化几种范式。

一是信息化机构管理范式,以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官网为例,这种信息化应用范式以展示工作内容为主,基本不涉及智能。

二是信息化学校管理范式,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为例,中科大的管理范式明显突出大数据,让数据直接展现管理效能与学校概貌。

三是数字化校园应用范式,数字化校园建设一般包括设备管理、校园生活、校园安全、教学教研,教育部管理、校园文化、校务管理和家校共建8大模块,数字化校园偏重于装备条件和管理软件应用为主的应用形态,目前国内真正建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校园的还相当少。

四是智慧校园应用范式,数字校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的升级方案,智慧校园的重点是在应用场景中,相应的应用对象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效能、优化体验、增强决策科学性等整体解决方案。

五是多媒体教室应用范式,多媒体教室建设是信息化1.0时代的建设重点。

六是智慧教室应用范式,智慧教室应该包含智能交互大屏、录播设备、电子班牌等一体化硬件外,还应包含交互显示系统、音视频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智慧教学系统和数据应用系统等5大系统。

七是探究教室应用范式,其特点就是多屏,每个学习小组配一块智能交互大屏,主讲台的智能交互大屏与每个小组的智能交互大屏互联互通,能够向小组屏发布探究任务,采集与分发小组探究成果等。

另外,还有智慧课堂应用范式、专递课堂应用范式、翻转课堂应用范式、AI课堂应用范式和教育信息化数据应用范式

最后,李水平总结了新教育需求和技术应用之间的冲突,一是从管理者视角看,经费投入巨大但效果难料;二是从教师视角看,配与用分离,应用体验差、痛点解决少导致不想用不能用;三是从学生视角看,规模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之间存在冲突;四是从网络视角看,教学需求与3G、4G、5G技术应用存在冲突。  

爱华盈通智慧教育总经理农长霖:关键技术将会迭代进步,并与教育行业深化融合

爱华盈通智慧教育产品线总经理农长霖是云峰会的第四位嘉宾,他的演讲主题为《科技赋能教育行业经验分享与探讨》。

农长霖首先剖析了科技赋能教育的几大场景。一是教师授课场景,包括上课、备课、作业批改、学情分析等;二是学生学习场景,包括听课、做题、预习、复习、身心健康等;三是教学管理场景,包括智慧教室、多媒体教室、自习室、教务管理等;四是校园生活场景,包括校园安全、文娱活动、住宿、体育锻炼、饮食消费等;五是内外交互场景,包括官宣活动、上下级信息交换、家校互通、校企合作、校友交流等。

接着,农长霖介绍了多种技术融合赋能教育行业的具体情况。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赋能学校自媒体、在线教育、学工管理、点播直播、教务系统和家校互通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赋能学校的作业批改、校园安防、人脸ID、在线学习、考勤点名、学生行为、体育锻炼等场景;5G技术可以赋能VR/AR教学、互动教学、在线办公、机器人实践和视频直播等场景;大数据技术可以赋能教学数据、行为数据、安防数据、学生画像、学籍数据、职工数据和教学数据等场景;物联网技术可以赋能智慧宿舍、智慧实验室、智慧办公室、智慧教室、智能路灯等场景。

之后,农长霖介绍了爱华盈通疫情下科技赋能教育的一些实践分享。在疫情期间,爱华盈通自研了校园疫情防控系统,利用云服务器和校级服务器,将教育局、疾控中心、学校管理和学生家长四端进行连接,同时开发出测温门禁、测温仪、手掌测温、智能手环、手机小程序自主上报健康信息等产品。

这些设备的所有的数据经过全部采集,发送到校级服务器,进行一些舆情跟踪和数据分析后提前处理,做出响应;学生跟家长可以及时发现孩子是否有发烧现象,如果体温异常,家长可以及时得到实时推送;校级服务器可以通过云服务器把这一异常数据对接到教育局,教育局可以访问到其管辖片区所有学校的学生健康状况;云服务器还可以对接到疫情疾控中心,对整个城市的疫情进行全面了解。从底层到中间层到管理层,通过打通数据、分层管理达到疫情防控的目的。

最后,农长霖分享了对智慧教育未来方向的几点思考。他认为,未来,关键技术将会迭代进步,并与教育行业深化融合。一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具有随时随地获取、速度快、数据量大的特点,以5G/6G技术为代表;二是硬件技术的进步随着云计算和边缘智能的发展,芯片的处理器更快,以量子计算、MCU技术为代表;三是设备功耗降低、更加节能环保;四是算法更加智能,以GPT-3算法模型为代表。

还有一些其他相关因素也将发生变化,例如科技教育的环境普及,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国人从意识形态上接受技术的赋能;科技目的是提高效率、提供数据和经验、科学分析手段、得出合理结论并指导实践,教育将回归以人为中心教育公平得到改善,进一步缩小受教育环境、条件限制;政府、学校、企业、家长多方发力,共同推进科技赋能教育因材施教将进一步发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晓羊教育副总裁丁启永:教育信息化要从应用规划过渡到数据规划

北京晓羊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丁启永是云峰会的压轴嘉宾,他的演讲主题为《新基建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新生态》。

丁启永首先介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

1978 -1999年为萌芽阶段,电化复兴、信息化萌芽。最初是电教馆,后来有了语音教室。

2000 -2011年为快速发展阶段,深化应用,融合增效。开始出现“校校通”,学校有了闭路电视系统,多媒体应用、计算机教学应用开始普及,以及优秀教师的录像带可以拿到课堂上播放。

2017年以后进入了融合创新阶段,创新驱动、智能引领。随着《教育信息化2.0》的提出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深入,信息化技术的进程加快。

教育信息化经过了40年的发展,但却面临一个现状就是,教育信息化产品在学校里的应用率很低,闲置率很高,投入和回报不成比例。老师、学生为什么选择或拒绝教育信息化产品?是应用不够?平台不够?还是投入不够?这些都不是。

丁启永认为,教育信息化在学校里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对于老师来讲,最关注的无外乎两方面,一是投入,需要付费吗?多久才能学会?能轻松融入课堂教学吗?二是回报,它能否帮助达成教学目标?能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能否辅助教学?对于学校或者是学校管教育信息化的人来讲,数据标准不一致如何协作,数据无法整合如何体现价值?

丁启永表示,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市场呈现平台多、整合能力差、数据孤岛、数据不标准、无法价值最大化的特点。各类应用平台繁多,基础数据分布在各个应用品台之中;应用开发商整合能力差,原有的数据结构无法适应新业务需求;各个应用在教育业务层面上相关,但数据各自独立,很难使这些数据联合起来发挥作用;历史数据无法统一标准,并入新的系统再利用;学校早期独立使用的应用系统集中了大量业务数据,却无法为后续教学能力的提升创造更多价值。

教育信息化建设究竟是给老师减负了还是增负了?不管是从企业的角度,有什么规划什么,还是从用户的角度,用户要什么,然后企业给他规划什么,其实都没有解决核心问题。

教育信息化应该从应用规划走向到数据规划的转变,让建设和规划变得更精准。整体规划来讲,先规划方向,规划内容,有目标去推导数据需要什么,应用需要什么?相关的保障以及实施的路径,从上至下去推动学校和区域的规划,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新基建。

最后,丁启永分析,新基建7大领域的底座就是数据,推动教育新基建,同样离不开数据。未来,数据将成为学校最重要的资产,数据让教育高效美好。

对于学习者而言,数据应用可以纠正学习误区、合理分配资源、增加个性化学习指导、提升课堂管理效果、加强心理辅导;对于教师而言,数据应用可以筛选特色教师、加强评教有效性、提升教师素养、促进优秀师资共享、识别优秀师资;对于教育资源而言,数据应用可以快速定位需求自有、检测在线资源质量、分析资源热度、扩散度及淘汰指数;对于学校而言,数据应用可以衡量学校水平、检测校园安全;对于地区而言,数据应用可以评估教育发展。

围绕数据应用打造的教育信息化新生态,是以数据为核心、以中台为纽带、以应用生态为连接、以资源为基石的。这个生态是谁的?不是给企业建的,而是教育本身。围绕要解决的教育问题去建生态,才能真正用起来,才能被用户接受。

 

注:雷锋网教育云峰会将以系列形式呈现,演讲嘉宾以定向邀请为主,如有教育科技相关企业欲主动参与报名的,也欢迎联系我们,我们将对报名企业进行审核。

报名请加微信:lijingying0451(海棠姐)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UddvaReHcEZrs0Y3.html#comments Wed, 30 Sep 2020 17:05:00 +0800
金山云的教育“攻守道”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uwk02B4O2R7UIe6Z.html 作者 | 李菁瑛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2020开年,疫情“黑天鹅”席卷全球,在严防严控的形势下,人们足不出户,云上课、云办公、云开会等“云”上服务迎来大范围的风靡和普及,尤其是「在线教育」成为今年最火的话题之一。教育部“停课不停学”政策一出,全国2亿多师生涌入在线教学平台,线下机构被迫转移线上;在线教育机构流量暴增;公立学校将课堂搬到了各大平台……在线教育从未像今天如此这般热闹。

在这场疫情催生的「线上迁徙」浮世绘背后,云厂商是不可忽视的玩家之一,要知道线上教学不仅对音视频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稳定安全的云服务来支撑。各大云厂商扩容服务器、上线新功能、推出多套产品解决方案等等,成为支持在线服务的后盾力量。

其中,不久前刚刚登陆纳斯达克的金山云便是其中之一。借着上市的高光,金山云走到了大众和媒体的面前。 

近日,金山云教育云总经理陈威接受了雷锋网的对话,首次向外界透露金山云在教育云领域最新的战略布局,破解“特长生”金山云的攻守之道。

杀出一条血路

2012年,金山云创立,彼时国内云服务方兴未艾,阿里云、腾讯云等云服务商迅速崛起,经过了激烈的群雄逐鹿大战后,国内云服务天下格局初定。在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云计算的情况下,对于破局而入的金山云而言,在如何扩大市场份额方面,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压力。

做云服务是一件很苦的事情,高投入、周期长、技术要求高,费钱又费力,但是时任金山集团董事长的雷军,坚信云服务会成为未来互联网的风口,他毅然决定“All in”云服务,投入几乎所有的资源,从零开始,带着金山云写出了一个“向死而生”的故事。

正如雷军所言,“金山云要做‘特长生’而不是全能选手”,近几年,金山云巧妙地利用差异化市场定位,在游戏、视频、金融、办公、教育等垂直细分领域持续发力,从巨头环伺的云厂商角逐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陈威坦言,过去几年各家云厂商的布局更多偏资源层面,近两三年开始着重做垂直行业领域,尤其是针对一些互联网化较快的行业去做底层和顶层的建设。

金山云的教育业务同金融、游戏、视频等处于平行发展的定位,是金山云重点板块之一。

金山云内部所有跟教育相关的产研、技术和垂直条线员工数百人,包括教育行业解决方案团队、音视频团队、底层云服务的团队和教育生态团队等。

这个不小的规模,应证了金山云对于教育行业的重视,也让金山云找到了细分领域一个潜力无比的行业方向。

「守」:保持中立,专注云服务

从金山软件内部分拆,到标榜自己是一家纯云服务商,再到独立赴美上市,与其他云厂商动辄强调“生态”、“联动”相比,金山云似乎在努力给外界营造一种“独立性”的定位。

这是「剑走偏锋」还是「一招好棋」?

对此,金山云表示,独立性和中立性更多是关于数据层面的,即数据的积累和应用于不同业态上的能力。跟其他云厂商不同的是,金山云专注于云服务和云生态这两件事,没有与客户、合作伙伴形成竞争或抵触关系。

比如教育生态,有的企业在做云服务的同时,自己也在做教育内容,比如开一个学校或者投资一些在线教育企业,但金山云并没有这么做。客户把他整个云生态放在我们这,他们相对会比较放心。 

这次疫情后,好未来、tutor ABC、慧科等一批在线教育公司都开始大力着手研发SaaS直播授课软件,加入到TO B公司的竞争当中来。

陈威认为,不管任何形态的SaaS级的智慧云服务,毕竟都是基于云的,从云资源本身的角度来讲,不管是CDN的资源还是实时音视频的技术,资源的自有性和独立性意味着更高的安全性。自研SaaS系统,或是跟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合作,只能满足插件的需求,而从云厂商那里直接采购,一方面可以帮助在线教育企业降低营销成本、合理运营,另一方面,金山云也能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定性的保障。

据了解,疫情时期,金山云为宁夏自治区整个西北大区,覆盖50万学生在线的授课场景提供服务。

不是简单把一个SaaS产品做成TO B,就可以把这件事完全解决,我们考虑的是这个TO B的产品如何帮助教育机构从开始建设到交付再到服务C端用户,一直都保持稳定的状态。

陈威表示,金山云目前将会专注做TO B,也就是为在线教育公司以及准备要转型线上的教育机构提供云服务能力,短期内不会涉足TO C。

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金山云只做单纯的云服务,不会跟教育公司“抢饭碗”,把所有用户的标签、资源放到金山云这里,不会被触碰。

以退为进,保持中立,专注云服务和云生态,这是金山云的「守」。

「攻」:避其锋芒,借力优势

据IDC 数据显示,2019年下半年,中国云市场的前五名是阿里、腾讯、中国电信、华为和AWS,凭借闭合的生态优势,这五家巨无霸厂商的市场份额接近八成,而诸如金山云等中立云厂商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

在巨头的挤压之下,金山云如何突围,并发起攻势?

以教育行业为例,金山云的教育布局主要分成两大板块,在线教育和线下教育。

在线教育板块提供完整的三大能力:IaaS、PaaS、SaaS。陈威认为,不论是在IaaS、PaaS还是SaaS,各家云厂商虽有能力的不同,但基本功能大多可以满足。如何在营销层面和课程质量监控层面,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更加精准、有效地辅助在线教育公司,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才是最核心的难点和痛点。 

金山云在线教育产品分布矩阵

那么,对于在线教育解决方案,金山云的优势在哪里?

  • 陈威介绍道,从IaaS层来说,作为第一波公有云厂商,不管从稳定性、专业性、安全性各个方面,金山云都达到了相对较高的水平。

  • 而在PaaS层,大数据平台和实时音视频服务这两个是目前在线教育平台最缺少也是最刚需的服务。比如大数据平台服务,要求技术服务商及时快速地满足客户多种多样的定制化需求,谁的定制化程度高,谁就拥有话语权。而实时音视频服务也是金山云的一大特长。

  • 在SaaS端,针对有在线授课需求的教育机构、科研院校、政府企业等,金山云提供集实时音视频、交互式白板涂鸦、IM 聊天、PPT 课件共享、屏幕分享和录制回放等功能于一体的在线教育互动课堂解决方案。

金山云表示,当今,市面上在线课堂SaaS软件层出不穷,功能大同小异,这种SaaS软件从授课端来说,本身不存在技术难点,更多的挑战在于如何帮助用户在多端管理,比如学生管理、老师管理、运营和营销管理层面提供综合的技术服务。而云厂商发力SaaS,海量的云技术资源是先发优势,一方面可以帮助在线教育公司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云厂商还会将这些基本的能力进一步云化,打包成一站式的在线教育服务,实现更为便捷的端到端的服务方式。

可以预见,云厂商入局后,未来小型的SaaS服务平台的市场需求将面临更加激烈的挑战。

针对线下教育板块的产品解决方案,金山云将其总结为三驾马车,中心是为中小学和教育局搭建智慧教育云平台,两边则是针对高校和高职院校新工科建设推出的人工智能实训解决方案和高校AIoT实训平台解决方案。

在智慧教育云层面,无论是从覆盖范围还是影响力来看,金山云不及腾讯的智慧校园、阿里的钉钉未来校园等,因此,金山云选择避开和巨头贴身肉搏,转而在高校新工科建设上发力。

金山云人工智能实训实验室解决方案帮助高校解决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层面的问题,如提供校企合作等场景对于技术算力方面的支持;金山云IoT实训实验室解决方案依托于小米在IoT领域的技术积淀,整合米家生态链和金山云AI、IoT、云计算产品能力,为高校提供教学模型、实训平台和课程资源。

金山云高校AIoT实训平台总体技术方案

金山云清楚地知道,跟巨头硬碰硬是死路一条,唯有把服务做精做细,才有绝地求生的机会。以定制化服务为目标,解决在线教育公司的痛点;「借力」小米,选择有优势的新工科建设领域入手,打造自己的护城河,是金山云的「攻」。

“如今的云服务市场,早已不是打价格战的时代了,如何深化垂直领域生态,保障技术的稳定性和前瞻性,提供更加到位的服务,目前看来是客户最为看重的部分”,陈威提到。

云服务这场马拉松,未到终点

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互联网云市场规模为538亿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2175亿元,而传统企业和公共服务组织的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则更大,预计2024年将达到3459亿元。

毫无疑问,新冠疫情引爆了云服务市场。“云+教育”的火热,对教育行业意义深远。

青桐资本认为,“云+教育”能够改善不同地区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能够帮助学校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教学信息化,提高教学管理效率;还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通过结合如AI、VR/AR等技术,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丰富课余生活。

正如在线教学给全国师生带来的改变一样,人们将会愈来愈接受并习惯科技“破壁”时空围墙所带来的便捷。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未来的云服务将是水和电,成为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云+”时代的到来,也让云厂商们摩拳擦掌,蓄势待发。

成立8年的金山云,虽然得到了雷军的鼎力支持,并且打造「特长生」定位在垂直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成功IPO绝不是终点。

随着竞争进一步加剧,云服务行业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凸显,在云服务这条马拉松跑道上,金山云能走多远,仍需市场的验证。

(雷锋网雷锋网)

关注云+教育、AI+教育、智慧教育以及教育科技相关内容,业务交流请加作者微信:lijingying0451,加微信请备注公司、职位、姓名。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uwk02B4O2R7UIe6Z.html#comments Wed, 30 Sep 2020 14:32:00 +0800
成立教育子品牌,商汤意欲何为?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nNsgOU3Zu3SfMjuv.html 作者 | 李菁瑛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9月23日,商汤科技举办线上发布会,宣布正式成立教育子品牌“商汤教育”,致力于为K12公立校学生提供完整的人工智能教育解决方案,涵盖平台、内容和服务三个层级,覆盖教、学、管、评、赛、培、研、创全环节。

商汤科技成立于 2014 年,由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汤晓鸥创立。成立六年来,在智能手机、互联网娱乐、智能汽车、智慧城市、智慧健康、教育等多领域实现了AI+的应用和落地。

此次推出教育子品牌,意味着商汤在AI+教育领域将以更加独立成体系的方式运营。

为何要成立教育子品牌?

其实早在两年前,商汤便开始了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布局。

2018年4月,商汤科技推出第一本《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彼时,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商汤科技决定切入基础教育课堂,与全国中小学开展合作,推广其教材、课程及配套实验平台、教具等。

2019年初,商汤内部进行了架构调整,成立教育事业部,教育业务被并入到新兴创新事业群,由柳钢带领。

商汤科技新兴创新事业群总裁柳钢

商汤科技新兴创新事业群总裁柳钢在接受雷锋网等媒体采访时谈到,之所以把教育放到新兴创新事业群,体现了商汤的战略意图,教育不是一个常规的生意,而是具备了新兴创新的意味,所谓新兴创新就是与商汤将携手整个产业一起探索这些事业,因此被列入新兴创新事业群的业务都是被寄予厚望的,也是极具战略意义和价值的。

为何此时商汤又专门成立“商汤教育”?

商汤在产业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教育应该回归到教育的根本,独立品牌的推出,不管对内部还是对外部都能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定位,我们要用教育的方式来推进商汤的人工智能教育在公立校的开展,这是最大的一个出发点”,柳钢说道,“教育与其他业务的推广不同,它不是攻城拔寨的商务买卖,我们把它看成是一个事业,所以我们推出了商汤教育这个品牌。

至于为何选择在此时推出“商汤教育”子品牌,柳钢表示,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合,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我们从2017年底开始准备,2018年推出第一本教材,再到推出配套的教学平台、实验内容、比赛,这是我们自己内部的发展脉络。从外部来看,2017年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高度后,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和教育局以及广大学校对于人工智能教育开始接受认可并落地。两三年来,我们通过对这个行业的学习研究和摸索,认为有必要创立商汤教育这个子品牌,到今天,我们正式推出商汤教育,是内外部发展达到了一个最好的时间点。

商汤教育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全景

在发布会上,商汤教育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进行全面战略升级,以“平台+内容+服务”为三大板块,实现了从教、学、管、评、赛、培(教师培训)、研(教学研究)、创(科创)所有环节的全链条覆盖。

此次发布会上,商汤正式推出面向小学的《人工智能启蒙》教材,再加上商汤此前出版的面向高中的《人工智能基础》和面向初中的《人工智能入门》4册青少年人工智能系列丛书,商汤教育的人工智能教材已经全面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基础教育学段。

商汤还推出了全新的商汤教育平台,涵盖了教学实验平台(SenseStudy)和项目创作平台(SenseInnoLab),能够助力学校快速具备AI开课能力。其中,教学实验平台面向人工智能普及性教育,它基于商汤科技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平台SenseParrots提供核心AI能力,集合了300+课时的项目制进阶式课程和逐级训练来培养学生的AI思维,同时提供开放性的课程制作功能,让老师可以自主开发实验课程。项目创作平台SenseInnolab针对的是科创教育,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构思、设计、开发和发布人工智能科创项目。

 

发布会上,商汤还更新了配套教育机器人系列,推出了用AI算法赋能乐高积木的智能视觉机器人套件(SenseStorm)。

智能视觉机器人套件SenseStorm

同时,在2019年商汤AI峰会上首次推出的迷你编程小车(SenseRover Mini)和自动驾驶小车(SenseRover Pro)也得到了更新,可模拟智慧城市中多车协同调度和自动驾驶等场景。

商汤自2018年起便开始提供教师培训服务,帮助各地学校老师提升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技能、专业素养和授课水平。此次发布会上,商汤教育正式宣布启动“燎原计划”,该计划涵盖人工智能教学基础培训、考核与认证、人工智能教学进阶培训与教研素养能力培养、AI种子教师培养项目以及示范课程的打造和创作,培养更多的人工智能老师。据了解,截至目前,商汤已经培训了超过30多个城市,2300多所学校的7000多名的教师。

 

柳钢表示,商汤做人工智能教育不是单点式的,而是体系化构建,“我们不是把高科技的产品卖给学校,而是来帮助师生教学的。所有的教材和教学平台功能设计上,都是相吻合配套的,强调整个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趣味性。”

商汤教育的打法:以TO G和TO B为主要阵地

作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独角兽,商汤的吸金能力也让外界一度称之为“融资机器”。据企查查显示,2014 到 2018 年间,商汤共计进行9轮融资,2018 年 9 月又获软银愿景基金领投的 10 亿美元。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立曾在彭博社活动上透露,商汤科技累计已完成超30亿美元总融资,当前估值超过75亿美元。同时,据媒体报道称商汤科技2019 年的营收超过 50 亿,相比 2018 年增长 100%。

可以说,既是资本宠儿,又能自己盈利的商汤不差钱,其自研的人工智能和算法技术也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商业化。

但值得一提的是,商汤教育在商汤内部却从一个事业部上升成为一个子品牌。

据柳钢所言,教育在商汤科技的营收占比相对较小。“我们希望通过商汤教育子品牌的成立,来突出我们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

从教育事业部再到成立教育子品牌,商汤对于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子品牌的推出是商汤对于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战略的一次升级,体现了商汤科技用实际的规划落地来完成用教育的方式进行人工智能教育的愿景。

商汤几乎没有将商业的考量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学校、班级、学生、老师这四个最重要的对象作为我们业务推进的主要考核指标,我们希望在一定时间内有多少个学校、班级、老师在积极地使用人工智能的课程体系,这是我们的首要目标。

种种举动可以看出,跟其他人工智能公司从校园安防、智慧课堂、智慧校园等细分场景切入不同,商汤是想要走TO G和TO B的路子,与教育主管部门及公立校建立合作,用教材、课程、实验平台等成套的解决方案,推动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和应用。

紧扣教育部的相关政策方向,商汤教育目前以学校作为最主要的推广阵地,这跟我们的事业定位是相吻合的。

虽然商汤在教育领域布局仅仅2年多,但其人工智能教育解决方案已经进入了30余个城市的2300所学校。

此前,雷锋网曾报道过青岛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的人工智能公开课案例,其教材和课程内容就是由商汤科技提供。据了解,青岛市依托商汤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确立了与商汤科技的合作方案,提出在全市普及人工智能基础教育,并以崂山区、城阳区、西海岸新区、胶州市四个区市作为试验区重点推进,重点打造100所实验校,形成了人工智能教育的“青岛模式”。

青岛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人工智能公开课

柳钢透露,除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省份城市外,很多中西部省份城市也主动提出要开展设点班的需求。

不管是作为科技企业的担当也好,还是商汤科技创始团队浓厚的学术基因影响也好。总之,如今成立教育子品牌,可以看出,商汤正试图给外界树立一个形象——做AI教育,是下定了决心。

中国大约有20多万所学校,我们希望在未来一段时间,随着教育子品牌的推出和整个事业部的升级,商汤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能够在数万所学校落地,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使用我们的平台和内容,把人工智能课程开起来,这也是商汤教育的长期目标。

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阶段才刚刚起步,提及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的难点,柳钢认为一个是对人工智能教育本身概念的理解,让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师生理解人工智能并不是所谓的新、奇、怪,而是素质教育、内容教育,其次就是整个人工智能教育推进当中的体系化建设,从内容到平台到服务构建完备的体系,这个体系的商业化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前期需要大量的投入,这是业界需要共同面对的两大难题。

未来,不局限于基础教育,商汤教育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将会继续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应用和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家明星AI企业,商汤科技还与学术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产学研”融合推进,是商汤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上的一大优势。


雷锋网教育云峰会正在火热进行中,详情请戳下方链接~

//m.drvow.com/news/202009/LHIYEa2xneudq56o.html


关注云+教育、AI+教育、智慧教育以及教育科技相关内容,业务交流请加作者微信:lijingying0451,加微信请备注公司、职位、姓名。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nNsgOU3Zu3SfMjuv.html#comments Thu, 24 Sep 2020 19:18:00 +0800
直播预告 | 洞悉新基建下教育信息化建设风向,雷锋网教育云峰会系列一来啦!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LHIYEa2xneudq56o.html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2012年提出“三通两平台”,到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再到2019年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定义和建设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新基建勃发的双重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更加迅捷。

当前,「教育新基建」如火如荼地开展中,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在衍生出一个蓬勃的朝阳产业。这条赛道上,有经历过非典时期的老牌网校,也有抓住细分领域崭露头角的创业公司……

据雷锋网了解,

  • 北京四中网校成立于2001年,是北京四中的远程教育机构,依托北京四中的影响力,汇集以北京四中为核心的全国各地名校名师优质教育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研发搭建“智慧课堂”教学平台,积极探索信息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目前全国已有200多家分校,与5000余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 鸿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教育信息化企业、智能交互显示行业知名品牌,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全环节于一体,智能交互显示产品主要包括智能交互平板、智能交互黑板、交互电子白板、投影机、视频展台、互动录播系统、电子书包系统、电子班牌系统等,引领智慧教育新生态。

  • 爱华盈通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机器视觉方案提供商,具备AI算法的自主开发和优化能力、全产业链的AI硬件开发和整合能力,提供面向各种行业的AI场景应用。在智慧教育领域, 爱华盈通的主要产品包括幼儿园管理、智慧AI班牌、高校智慧宿舍管理、智能闸机门禁出入管理、人脸抓拍监视和移动人形检测等系统。

  • 北京晓羊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中小学智慧校园和教育云服务平台,提供“一人一课表”、“排课PaaS”以及“智慧校园解决方案”和“校园安全解决方案”等产品解决方案,打造开放平台、数据中台等一系列公共基础平台,解决学校痛点,已与多所学校和多个地方教育局达成合作。

  • 天津市和平区作为天津教育发展示范区,近年来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通过打造网络学习空间实现课程资源区域共享,建设“和平教育云数据平台”进行学生学情数据采集和分析,通过多种培训机制提升师资队伍教育信息化素养。和平区网络学习空间项目曾于2016年、2018年两次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

这些企业基于各种智慧教育的场景痛点,提供了怎样的产品与服务?他们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和建设者——教育局专家,对于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新基建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建设又将迎来怎样的新常态?

从9月21日(下周一)起,雷锋网正式启动为期5天的教育云峰会首期系列,系列一将围绕「教育信息化,聆听教育与科技的碰撞」这一话题,邀请龙之门教育董事长、北京四中网校校长黄向伟,天津市和平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书记、主任卢冬梅,鸿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博士李水平,爱华盈通智慧教育产品线总经理农长霖,北京晓羊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丁启永等五位最具代表性的企业高管和教育局专家,为大家分享关于教育信息化未来建设的方向和思考。

如何参会:

扫码添加小叶子微信,邀你进群观看直播。


更多峰会信息详见海报↓↓

 

雷锋网云峰会简介

背景:

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圈危中寻机迎来产业新机遇,紧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新基建领域,人工智能企业摩拳擦掌, 正在酝酿一场庞大的国运变革。

2016年CCF-GAIR峰会起始,雷锋网已连续多年圆满筹办AI各领域盛会。应市场变革,将峰会上云,针对智能驾驶、智慧城市、智慧教育、企业服务、工业互联网、 AI金融、AI安防、医疗科技、AI芯片、 AIoT、服务机器人等领域设计系列云峰会,盛邀重量级嘉宾助阵,共建云上未来。

云峰会领域:

智能驾驶、安防&视觉、医疗科技、AI金融、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智慧教育、AIoT等。

云峰会形式:

主题设置:以主题为系列,最新热点/细分行业/制造话题

嘉宾数量:每系列邀请4-6名嘉宾

演讲时长:40-50min

系列周期:一个月

雷锋网教育云峰会议程设置:


注:雷锋网教育云峰会将以系列形式呈现,演讲嘉宾以定向邀请为主,如有教育科技相关企业欲主动参与报名的,也欢迎联系我们,我们将对报名企业进行审核。

报名请加微信:lijingying0451(海棠姐)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LHIYEa2xneudq56o.html#comments Fri, 18 Sep 2020 17:22:00 +0800
腾讯教育再出鞘:推出“教育智脑”,迈向全域作战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z9DcGm178RIW1N8q.html 在教师节当天,腾讯教育又有新动向了。

9月10日,2020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智能教育专场在“云端”举行,正式发布了面向教学场景全流程的操作系统——“腾讯教育智脑”,并对旗下多个产品最新业务进行了战略升级。

据了解,“腾讯教育智脑”是在“腾讯WeLearning智能教育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打造的,基于大数据 AI和教育评价模型等技术和理论支撑,提供一个中心,双脑驱动,三类支撑,四级架构,五大服务主体,N个应用服务的系统服务,构建服务于教育治理及教学服务的双脑驱动教育智脑大数据平台。

“腾讯教育智脑”是什么?

去年12月,在首届MEET教育科技创新峰会上,腾讯教育发布了“We Learning智能教育解决方案”,搭建教育中台,对外开放底层能力和开放平台。

“腾讯WeLearning智能教育解决方案”是腾讯教育的解决方案全景图,而腾讯教育智脑是面向教学场景全流程的用户操作系统。

可以这么理解,如果说,WeLearning是一台电脑,那么,“腾讯教育智脑”则是一个操作系统。从WeLearning到“教育智脑”,是从硬件到软件的、从解决方案到操作系统的全方位部署。

为何腾讯教育要在此时推出教育智脑?

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认为,在疫情的影响下,全国3亿师生把校园与课堂搬上了云端,教育经历一场规模空前的“线上迁移”,这背后是过去几年教育信息化累积的成果,也为未来的智慧教育探索出了更多可能:第一,教育信息化建设从重硬件转向重软件,从规划者为中心走向使用者为中心;第二,教育信息化建设从强调“本地部署”,走向“云化部署”;第三,教育信息化建设从单体规划,走向统筹布局。

汤道生表示,正是基于行业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所以在“腾讯WeLearning智能教育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发布了腾讯教育智脑,更深入满足教学场景全流程的需求。

据介绍,腾讯教育智脑以统一身份证为基础,以场景化教学工具为抓手,以结构化的知识图谱为支撑,助力教学全场景数字化——让教学当中的各个环节可测量、可优化,最终助力管理部门、家长、老师、学生实现一体化的精准管理,智能化的精准服务,陪伴式的家校沟通,以及个性化、多元化的精准教学。通过数据的全域打通与应用,打破不同教育信息系统之间的壁垒,实现教学的精细化、公平化。

另一方面,云计算、AI、大数据、5G、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教学场景深度融合,构建“腾讯教育智脑”的数字底座,帮助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等机构,实现以数据贯穿教学全流程,助力教学全场景数字化的落地。

同时,腾讯教育也开放生态,联动各界,以教学场景当中各个环节的需求为基础,构建一整套高效、便捷的教育应用体系。

此外,通过结构化知识图谱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助力老师完成那些标准化、重复性的教学工作,从而帮助老师减轻负担,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

“教育号”作为“腾讯教育智脑”的核心功能之一,也是腾讯教育新基建的统一入口,将助力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打通全域账号,实现组织架构、权限的局校统一管理。

在接受雷锋网等媒体的采访时,腾讯云副总裁、腾讯教育副总裁王涛提到教育智脑的核心是通过大数据、AI辅助精准教学和科学治理,并用具体的实例阐述了“教育智脑”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在云南省某个国家级贫困县大概有70多所学校,1万多名学生,几十位校长,针对这个县里面所有的学校,包括校长、老师、学生和家长,“教育智脑”从500多个指标维度去进行测量和数据分析后发现,这个县所有学校中,初中的问题是最多最复杂的,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明显低于高中,初中老师的教龄结构合理性也存在不足,初中教育水平较低从而制约了高中教育质量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分析后,教育主管部门便可针对性地对该县初中的教学进行提升和优化,从而可以让该地区教育的资源投入更加的精准。

在教与学的环节,基于知识图谱个性化的推荐,让老师更好地去掌握到各个学生的知识薄弱点,更好地去关注孩子,对学生来讲,可以通过个性化的学习提升学习的效率。

迈向全域作战

品牌整合、不断上新产品方案和工具、大笔投资……事实上,近几年来腾讯在教育方面的布局,可以用“紧锣密鼓、火力全开”来形容。

纵观腾讯教育版图,可以看到,截至目前,腾讯教育在B端和C端都有布局,涵盖了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的全年龄段、全场景。

如针对幼儿阶段推出英语启蒙教育产品“开心鼠英语”;针对中小学阶段推出智慧校园解决方案、在线课外辅导平台“企鹅辅导”以及K12英语AI教辅平台“腾讯英语君”;针对大学阶段推出智慧高校解决方案以及校企合作平台“腾实学院”;还有在线职业教育B2B2C平台“腾讯课堂”;除此之外,腾讯还开放教育云给教育机构,推动教企合作。

在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教育也对旗下多个产品最新业务进行了战略升级。

梳理腾讯在教育领域的种种过往,雷锋网发现,在经过了去年品牌整合的大一统后,腾讯的教育版图日渐清晰,尤其是经历了今年疫情“停课不停学”后,腾讯在教育方面的布局动作更为频繁,多条业务线齐上阵,针对不同场景推出了不同的方案和产品。

首先,在疫情期间,腾讯教育为全国师生和教培机构提供了在线直播课堂、在线课程,以及在线协同办公、教务教学管理等相关产品、技术、内容资源。据介绍,疫情期间,数百万老师通过腾讯课堂、腾讯智慧校园、企业微信等产品快速开课。

疫情之下,腾讯也将自己的多个王牌——QQ、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产品中嵌入了教育场景。

如QQ专为网课打造了“群课堂”,并针对群文件、作业等教育场景下的功能进行持续优化,助力师生开展线上教育。除了QQ,企业微信在3.0.4版本中也上线了“群直播”功能,家长、学生可直接用微信加入班级群里看老师上课。在老师端,有上课需求的老师能一键发起直播,可支持全年级、全校的学生同时观看。

4月23日,企业微信举办首场教育行业发布会,发布针对基础教育行业的解决方案,并宣布拿出10亿元启动金,鼓励合作伙伴帮助学校和教育局快速上手企业微信智慧教育方案。

5月份,腾讯微校联合腾讯会议推出在线课表等多项功能,通过对接学校如教务等相关系统信息,腾讯微校提供快捷入口,让师生快速验证身份进入腾讯会议。

8月24日,腾讯教育推出了基于企业微信的私域流量运营工具——企微管家,为教培机构提供营销获客、客户运营、SCRM(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会话存档等社群功能。

雷锋网认为,与其他互联网公司相比,腾讯做教育的思路是,从B端到C端,从幼儿到成人教育,从内容到工具平台统统涉足,这种“全盘通吃”的打法是否行得通尚待观察。不过,腾讯最擅长的一点就是,尽可能抓住一切可用的产品和生态优势,调动海、陆、空多个“军团”,赋能教育的各个场景,以此树立腾讯在教育市场的影响力。

如今,腾讯的教育业务正在逐步迈向协同作战、全域作战。

图片来源:pixabay

未来将加大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腾讯公司副总裁、技术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巨宏告诉雷锋网,

腾讯在智慧教育领域的产品解决方案自2018年建立以来,跟智慧零售等领域相比,发展速度相对平缓。这次疫情的到来,从整个公司大方向上来看,智慧教育领域在腾讯所有业务线的排位迅速上升了一个高度,加快了融合的速度,从产品侧、方案侧、内容侧、合作伙伴侧,都有了全方位的提升。

腾讯云副总裁、腾讯教育副总裁王涛则表示,

经过了这次疫情后,公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至少提高了五年的水平。后疫情时代,无论是教育企业还是公立校,教育线上化的趋势将更为明显。

对于腾讯而言,首先是在战略层面上将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其次是在原有的体系上还会关注教育数据如何更好应用的问题。将会进一步在教与学的效果上进行加强,一是搭建数据平台,打通数据孤岛,让数据更好地辅助教学,实现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治理;二是整合更多优质的教育内容提供给公立学校。

当利剑出鞘的时候,人们才会看到它有多锋利。每一次腾讯在对外发声教育领域新动态时,不难看出,腾讯在教育领域深耕的决心。

“科技对于教育的助力,正在迈向对教育效率和品质的‘双项提升’,腾讯教育始终定位于做教育行业升级的‘数字化助手’”,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强调,腾讯教育将持续完善能力,打造开放平台,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建未来教育的数字底座。

这次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教育再出鞘,这把利剑有多锋利,我们拭目以待。


雷锋网教育云峰会震撼来袭,将于近期上线,敬请期待~点击下方链接查看详情~

//m.drvow.com/news/202009/616z2AtHBDbeh7zC.html

关注云+教育、AI+教育、智慧教育以及教育科技相关内容,业务交流请加作者微信:lijingying0451,加微信请备注公司、职位、姓名。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z9DcGm178RIW1N8q.html#comments Fri, 11 Sep 2020 18:15:00 +0800
雷锋网教育云峰会震撼来袭!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616z2AtHBDbeh7zC.html 2020已过去三分之二,“教育新基建”在经过了两会时概念的提出、落地后,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在新基建勃发的背景下,雷锋网为了把握教育科技发展的时代脉搏,阐明新基建与教育改革、教育数字化的关系,秉承“用技术洞见未来”的目标,重磅邀请了数位教育科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嘉宾,以系列公开课的方式,为雷锋网读者搭建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同时我们也创建了公开课教育垂直社群,将“最In”的技术干货和思维观点零距离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教育新基建”系列公开课自7月1日开始启动后,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目前已成功举办五期,我们分别邀请来了网易有道智云、Ucloud、希沃、网龙、金山云五家知名厂商的资深大佬,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线上分享。演讲主题覆盖AI+教育、实时音视频与在线教学、物联网+教育、智慧学习下半场、云+教育等多个热门话题。

公开课里,充满了诸多技术细节和观点碰撞,每一位嘉宾的分享对我们来说都弥足珍贵。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了留住这些珍馐般的存在,我们也把每位嘉宾的演讲内容都记录了下来。

  • 例如,网易有道智云业务负责人李旭在公开课上,首次公布了网易有道在B端的AI教育战略布局,并阐述了当前智慧教育产品市场的痛点以及AI如何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全流程闭环。

  • UCloud实时音视频平台负责人裴志伟在公开课上,剖析了疫情期间线上课程为何体验不佳的原因,并首次揭示了实时高清音视频通话背后的关键技术。

  • 希沃多媒体事业部高级软件架构师唐乐军在公开课上,介绍了校园物联化演进历程及校园IoT技术路线,并以案例的方式演示了物联技术如何赋能大型校区管理和助力能源信息化管理。

  • 网龙网络公司CEO熊立在公开课上,深度剖析了智慧教育上半场和下半场的特点与区别,创造性地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变革的关系恰似从“改进马鞍”到“开始造车”」的观点。

  • 金山云解决方案资深专家王昊在公开课上,首次公布了金山云教育解决方案的「战术」与「实践」,并对教育云的发展未来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教育新基建”系列公开课自上线以来,受到了听众的追捧。据我们统计,公开课平均单场在线观看人次达2652,每场课程结束后的互动问答环节也是异常火爆,公开课教育垂直社群人数现已超过300人,并且还在持续增加中……

公开课的热烈,来自观众的好评,让我们有了更加深入的想法。我们在思考,如何将这个平台传播效果最大化,让更多更优质的内容传递给更多的受众。

接下来,我们将以更为聚焦的“云峰会”的形式,以主题为系列,同一主题下设置多个热门子话题,针对每个细分子话题,我们将分别邀请多位知名厂商和专家,每一话题以一周为周期,连续5天进行线上交流分享,为大家带来更为全面多元的视听盛宴!

雷锋网教育云峰会将于近期全新上线,敬请关注~

雷锋网云峰会简介

背景:

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圈危中寻机迎来产业新机遇,紧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新基建领域,人工智能企业摩拳擦掌, 正在酝酿一场庞大的国运变革。

2016年CCF-GAIR峰会起始,雷锋网已连续多年圆满筹办AI各领域盛会。应市场变革,将峰会上云,针对智能驾驶、智慧城市、智慧教育、企业服务、工业互联网、 AI金融、AI安防、医疗科技、AI芯片、 AIoT、服务机器人等领域设计系列云峰会,盛邀重量级嘉宾助阵,共建云上未来。

云峰会领域:

智能驾驶、安防&视觉、医疗科技、AI金融、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智慧教育、AIoT等。

云峰会形式:

主题设置:以主题为系列,最新热点/细分行业/制造话题

嘉宾数量:每系列邀请4-6名嘉宾

演讲时长:40-50min

系列周期:一个月


注:雷锋网教育云峰会将以系列形式呈现,演讲嘉宾以定向邀请为主,如有教育科技相关企业欲主动参与报名的,也欢迎联系我们,我们将对报名企业进行审核。

报名请加微信:lijingying0451(海棠姐)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616z2AtHBDbeh7zC.html#comments Wed, 09 Sep 2020 20:23:00 +0800
新东方留学考试刘烁炀:OMO的关键在于“融”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MH5PigUCCtl75W8F.html 雷锋网消息,9月7日,新东方留学考试融合态OMO新产品正式亮相2020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助理副总裁、国外考试推广管理中心总经理刘烁炀对OMO产品进行了介绍和解读。

早在9月5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服贸会论坛发表主题演讲时提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将会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未来纯线上、纯线下的教育都会继续存在,但线上线下融合的OMO模式或将成为主流。

此次发布会上,刘烁炀表示,本次新东方留学考试OMO融合态产品从“高效融合、全学习流程、个性化推荐、管理系统支持、数据反哺”五大方面进行了迭代升级。升级后的产品体系中,学生可以提前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导学预习、以及线上练习和测试,让教师线下教学更有针对性,真正实现“学生有准备地学,老师有针对性地教”。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助理副总裁、国外考试推广管理中心总经理刘烁炀

在新OMO融合态产品中,从报名前到考试后均可为学生提供匹配真实教学场景的学习内容,涵盖托福、雅思、GRE、SAT等科目共计110个独立课程,实现学生的全流程学习管理。

刘烁炀提到,OMO融合的关键在于“融”,OMO只是一种产品形态,并没有替代原本的课程,而是一种产品增值的过程。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弊端,而OMO的融合放大了双方的优势,把双方的弊端缩到最小,从而产生1+1>2的效果。OMO真正的价值在于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延长了学生的学习周期,缩短了单位学习时间,全程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轨迹,提升教与学的效率。

很多机构都在提出以线上融合线下的OMO课程,然而却由于线下场景不健全,出现了内容叠加、重复、延长学习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

此次新东方留学考试对新产品提出了“内容融合,时间融合,场景融合”的理念。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将系统化的知识(比如词汇、长难句、口语纠音跟读训练等)碎片化地学习、将碎片化的知识(比如错题搜索后的系统化推荐,讲解,作文批改等)系统化地学习。而直播、线上练习等功能则可以保证时效性,实现及时精准地进行内容学习、记录学习数据。而这些学习数据将会为老师在线下强交互场景中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支持。

刘烁炀告诉雷锋网,“伴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发展以及不可逆的全球化趋势,中国的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是不可能下降的。”

关于此次疫情对留学考试行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刘烁炀表示:“行业头部是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长尾市场可能会有一些企业被淘汰出局。我们目前感受到用户在选择出国留学课程时更加慎重,会选择更加稳妥或安全的课程。”

 (雷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MH5PigUCCtl75W8F.html#comments Tue, 08 Sep 2020 16:15:00 +0800
这些教育黑科技亮相服贸会!小编带你去逛展~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XmCQg8MBlOnFSSwZ.html 9月4日,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拉开帷幕。作为全球服务贸易领域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展会,本届服贸会以“全球服务,互惠共享”为主题,设置了1个综合展区、8个专题展区和若干功能服务区,参与这场盛会的国家与地区高达148个,来自全球的1.8万家企业共聚一堂。

今年服贸会非常特殊,是疫情发生以来国内举办的首场线上线下相结合重大国际经贸活动,承载着不一样的意义。并且,首次增设教育专题作为八大专题展之一,以“教育引领未来——开放、合作、创新、发展”为主题,教育专题展参会厂商达120余家。今年的教育服务展的一大特点就是在线教育企业成为参展的主力军,分别展出了各自最新的产品和技术方案,阵容十分强大,线下展览总面积1650平米,各种大大小小的硬件和软件,融入了新鲜科技的教育产品琳琅满目……

教育被列入八大专题展,这也意味着在经历了疫情“在线教学”的洗礼后,教育科技的发展被提上了新的台阶,国家对教育新基建相关产业释放出利好信号。

本届服贸会教育专题展区有哪些亮眼的黑科技呢,想必你跟小编一样迫不及待想要“一睹真容”吧~别急,雷锋网小编去服贸会现场进行了探访,带你一起揭秘服贸会上的教育因子~

初秋的北京,天朗气清,虽处于疫情管控期间,但前来参会观展的人们热情不减。9月7日早上九点半,在国家会议中心入场口,戴着口罩的观众在经过了防疫检测、安检登记后,便早早地排起了长队。

 

进入服贸会一层主大厅和主展区后,依然是人声鼎沸,随处可见的高科技产品吸引了不少观众围观和体验。

 

 

教育企业参展黑科技:OMO、AI、错题打印机、智能学习机、互动课堂

接下来,雷锋网小编来到了国家会议中心29号展馆参观教育专题展区,带大家看看究竟有哪些参展机构和企业亮出了自己的独门“绝技”,这些炫酷的黑科技是如何变身教育神器,促进教育体验和服务的?

新东方

作为教培行业的“老大哥”,新东方在科技投入上也不遑多让。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服贸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将会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未来纯线上、纯线下的教育都会继续存在,但线上线下融合的OMO模式或将成为主流。

此次,新东方重点展示了以“新东方云教室”为代表的教育OMO模式探索成果,以及新东方国际教育产品、比邻外教AI课程以及乐家族在线教育产品矩阵。

其中,最受关注的产品之一当属“新东方云教室”,作为新东方OMO战略的重要线上教育系统和核心技术平台,云教室可适用于一对一、小班、大班等多场景教学模式,最多可支持2万名学生互动授课。疫情期间,新东方通过云教室系统支持了一百多万学员的在线学习。

新东方青少国际教育展台则重点展示了Global You青少国际教育的互动体验式课堂,观众可以体验其丰富的线上线下教学服务功能,如线上师生、生生互动答题,线下线上课堂学习效果数据化实时采集,课后智能测评生成个性化能力模型等。

新东方比邻外教展台,展示了其全新升级的AI课程,可利用自适应学习、智能语音识别、注意力模型、情绪判断、NPL等先进技术,为孩子量身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创造沉浸式学习场景。

新东方乐家族在线教育产品矩阵则将重点展示了乐词、乐听说英语学习产品,该产品矩阵结合前沿的AI语音评测等技术和新东方深厚的教研积淀,力求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有趣、高效,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好未来

作为“教育+互联网”的企业代表,好未来一直走在科技的最前沿。此次展会,好未来展出了“学而思网校AI老师汉语学习系统”、智能口算批改工具“小学口算”、拍照搜题工具“题拍拍”等多项科教产品,以及“中英文口语表达能力评测”“GodEye在线课堂教学评价AI解决方案”“口算批改解决方案”“语音识别”等多项行业首创或独有的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

好未来研发的“中文演讲能力测评”技术基于幼儿语音识别技术和多维度口语表达评测算法,综合评测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给出每个维度的评分和综合评分,实现口语入学测试、课堂发言评价、口述练习批改等功能,并给出评分和评语建议,指导孩子进行针对性地训练和提升。

“我最喜欢的小动物是小狗,因为小狗非常活泼可爱”,好未来工作人员在现场输入了一段模拟演讲的语音后,大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流利度、情感、互动性、词汇运用、逻辑性等多个颗粒度指标的评分。

此外,好未来还展出了“GodEye课堂质量守护解决方案”,利用AI技术对课堂质量进行评测。过去,老师在练课时往往要面对空教室反复练,只能片面提高熟练度,但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很难自己判断。GodEye则可以通过分析老师授课过程中的互动、举例、表情、肢体动作等指标,给出评测报告,指导老师提升授课能力。

除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之外,GodEye还能通过丰富的数据化指标拆解课堂黑盒,将课堂中的师生表现通过数据化呈现,实现量化评估课程质量、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状态。

好未来AI技术总监、机器学习算法负责人刘子韬对雷锋网表示,此次服贸会跟往年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在疫情的催化下,今年各家企业更多展示的是线上的产品和工具,以及重点展示AI、大数据等技术相关的工具和方案,未来在新基建的建设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将得到质的飞跃。

作业帮

做搜题工具起家的K12在线教育平台作业帮,此次展出的科技成果也让人眼前一亮。

作业帮展台区最火爆的产品就是“喵喵机”智能错题打印机啦。“喵喵机”依托OCR文本识别技术及2.5亿题库,提供智能化错题解决方案。使用者只需要用手机上的APP拍下错题,“一键”就可以将错题及正确解题步骤和答案打印出来,自动生成“错题本”,并将同类型的错题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彻底告别“改错三分钟,抄题一小时”。作业帮推出的P3系列“喵喵机”,硬件全面升级,拥有更高的打印清晰度及更大的画幅宽度,适应更多使用场景。不仅可以打印一两道错题,还可以进行题目数量较多的真题打印。

除了“喵喵机”,作业帮也展出了结合了AI技术的口算App智能辅导产品和拍照搜题产品。

此外,作业帮最新研发的小学数学Cocos课件技术也于服贸会首次亮相,凸显AI、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在“智能化教学场景”的探索成果。

作业帮在展会现场向公众展示了作业帮直播课全套解决方案,还原了老师在线直播授课真实场景,此外还展出了自主研发搭建的全国首个青少年信息安全综合防护平台“寸功”。作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精准教育”系统平台,通过AI赋能信息审核,全面防护青少年信息安全。“寸功”平台还可以全流程追踪学生学习行为,帮助家长和老师清晰了解学生学情,实现个性化教学。

对于新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作业帮执行总裁苏静表示,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和在线教育进行扶持和帮助,现在整个行业出现了井喷态势。 在线教育企业第一次作为服务贸易的代表来参加服贸会,希望把最新的进展展现给大家。

猿辅导

今年教育行业中的“黑马”猿辅导,是业内率先组建AI研究院的在线教育公司,在本次展会上,猿辅导向社会与公众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新应用、在线素质教育产品等前沿成果。

拿起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用小猿搜题APP对着题目拍照,1秒出解析;使用小猿口算APP,拍照即可完成语数英等多学科的作业批改;在猿辅导网课APP,百亿级学习行为大数据反哺到教学环节,为每个学生提供专属的学情报告,定向查漏补缺……围绕一个学生,猿辅导打造全学习场景,以科技提升个性化体验,促进大规模因材施教的实现。

猿辅导工作人员现场为雷锋网记者演示了一段英语作文的智能批改过程,拍照后3秒内显示批改结果,错误的地方系统直接标红并且会提示修改意见。

猿辅导旗下全学科素质教育产品斑马AI课的展示尤其吸引了许多孩子与家长的注意。活字印刷套装取代了习题集,成为了斑马语文的教具,帮助孩子直接感受历史和文化的趣味;推理桌游与积木取代了练习册和草稿纸,完成了数学思维的启蒙,让孩子探索数学,培养逻辑。前不久,斑马AI课宣布正价课在读用户超过100万。

科大讯飞

国内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上市企业科大讯飞,在教育科技领域算是一名“老兵”了,此次也携最新智慧教育相关技术和服务亮相教育服务专题展。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智能硬件产品——讯飞智能学习机X2 Pro/Z1。这款智能学习机覆盖2000万+精品题库、6500+中高考考点,数理化英语四大学科,为不同成绩学生匹配对应难度题目,实现个性化精准学习,同时支持手写作答的识别和批改,答题效率更高。A.I.作答笔可直接输入计算公式并模拟草稿本,达到拟真书写效果;内置的AI互动课可以实现千人千面的动态课程学习,针对孩子学情定制个性化作业。还可以提供错题本功能和个性化备考功能。

此外,科大讯飞还向公众展示了“让世界感受中文之美”的全球中文学习平台以及OMO泛在化教学解决方案、个性化学习方案、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和人工智能创新教育方案。

其中,OMO泛在化教育解决方案,基于讯飞的核心技术和完整的产品体系,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线上、线下场景割裂的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的资源贯通、数据贯通将两个场景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老师的精准教学、因材施教。

全球中文学习平台融合了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学习者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并支持实时反馈,帮助学习者提升学习兴趣和效率。

科大讯飞公司副总裁周佳峰告诉接受雷锋网,本届服贸会是疫情以来我国举办的首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重大国际经贸活动,既体现了政府应对现实困难和迎接长远挑战的坚强决心,也向企业传递了“携手努力、共克时艰”的信心,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探路者,将更加义不容辞为服务贸易注入新动能。

ClassIn互动在线教室

作为本届服贸会教育专题展中唯一参展的教育TO B服务商,翼鸥教育的展台也看点十足。

本次展会上,翼鸥教育搭建了“好老师直播体验课区”,直接把直播课搬进了展区,让参观者浸入式体验模拟老师线上教学的场景。

此外,还展出了其自研的互动在线教室产品ClassIn以及网校管理SaaS系统SchooIn。

据了解,ClassIn是全球首款从教学场景出发的在线教室,基于多屏互动视频直播课堂,可支持一对一、小班课、大班课、双师课堂、网页大直播以及会场直播等不同场景,覆盖少儿英语、K12、职业培训全品类教学需求。其可以实现全球300ms内延时,16路音频无延迟教学,同时还提供12种教学工具,包括互动式小黑板、答题器、抢答器等,此外还有班级IM管理、作业功能、智能班主任等功能,线上线下学生可以实现实时问答、学习资料和课堂笔记同步分享、学生同步写作完成课堂学习活动和任务。

SchooIn则提供在线网校管理SaaS服务,如营销工具、财务管理、课程商品管理、排课管理等,帮助机构一站式搭建网校。

翼鸥教育CEO宋军波还提出了下一代互动在线教室“ClassIn X”的构想,即希望打造“无限数量、无限资源、无限空间、无限成长”的在线教室,追求线上和线下的无间融合,让世界各地的老师可以在任何一个班级上课,也让世界各地的学生无论身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到老师上课。

怎么样,这些教育黑科技是不是刷新了你的认知和感官体验?原来教育也可以变得如此“智慧”。除了文中提到的几家,还有许多教育企业和机构也参与了本次专题展,如VIPKID、51talk、中文在线、腾讯教育等。

华山论剑,谁与争锋?本届服贸会异彩纷呈,给参会观众带来了一场绝佳的科技盛景。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一级巡视员黄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教育将必然是今后教育形态的一种新的补充,同时这种作用也随着时间、随着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凸显。

首次增设教育专题,印证着我们国家在新基建的背景下对于教育科技新业态的重视。未来,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推动教育与科技深入融合,让科技更好为教育赋能,提供智慧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未来的教育形态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让我们跟着这个时代一起见证美丽新世界的到来~

关注云+教育、AI+教育、智慧教育以及教育科技相关内容,业务交流请加作者微信:lijingying0451,加微信请备注公司、职位、姓名。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XmCQg8MBlOnFSSwZ.html#comments Tue, 08 Sep 2020 01:52:00 +0800
金山云揭秘教育战术与实践 | 万字长文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xOOCKI6tMqsNk3f8.html 疫情对教育还能影响多久?疫情不同阶段,在线教育市场需求有何不同?作为头部云厂商,金山云在音视频方面展现了哪些技术实力?为何选择推出PaaS和SaaS解决方案?教育云未来将走向何方?

近日,雷锋网开启了“教育新基建”系列公开课第五期,邀请了金山云解决方案资深专家王昊做客线上课堂,他以《疫情常态化背后的教育云技术探索与思考》为题进行分享。

王昊:金山云解决方案资深专家

拥有在线教育行业多年从业经验,从事在线教育行业研究、战略规划及解决方案落地相关工作。目前就职于金山云,负责金山云教育行业生态,致力于为在线教育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并推进落地。

此次主题分享分为三个部分:

1.疫情不同阶段,在线教育市场需求不同
2.金山云在音视频方面的技术实力
3.金山云对教育云未来的思考和探索

以下为王昊的课程分享的部分回顾,雷锋网对其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整理:

大家晚上好,首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叫王昊,来自于金山云,在金山云负责教育行业解决方案架构师相关的工作。我今天和大家探讨的话题是疫情常态化背后的教育云技术探索与思考。

首先我先放一张图,下面横轴是疫情的阶段,我分为爆发期、控制期、观望期和结束期,这是我自己给疫情分出来的四个不同阶段。

如今爆发期已经过了,在春节前后、五一之前都是属于爆发期,我们目前处在控制期和观望期,也就是常规管控期。最后到结束期,我认为短期内疫情可能还不太会结束。

全球现在的疫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海外累计确诊持续增加,照这个趋势下去,如果不加以控制,全球疫情很难在短期内来结束。这意味着我们在今年的下半年,甚至是明年后年大后年,可能都会是一个疫情管控常态化的节奏。

在这个节奏下,对在线教育有什么影响呢?我觉得可能会有这么几个阶段,分别是在疫情爆发期间的时候,在线教育企业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利用SaaS软件或者是一种短平快的软件引入,能够快速从线下转到线上来应对疫情期间停课带来的损失。在第二阶段过渡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控制期和观望期,市场经历了一轮重新洗牌,活下来的线上的一些客户也好,或者说线下转线上的一些教育公司,都在考虑怎么能够让线上运营得更好,企业怎么能够去转型,产品业务怎么深度优化。

我认为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就是企业如何能够做很好的线上线下融合,也就是OMO。

我们看一下这组数据,教育培训机构2020年上半年营收预测有超过47%的企业或者机构减少营收50%以上,超过29%和19%的企业减少30~50%和10~30%。可以这样说,超过95%的企业在疫情期间减少了至少10%的营收收入。 

超过81%的企业账面可用资金只能维持1~3个月,这个是什么概念?就是说如果在这三个月之内,要么企业进行转型,要么针对现有的业务在运营和成本控制层面有很大的起色。

从目前来看,百分之八十多的企业都会面临一个决策就是转型做OMO,纯线下的做线上线下融合,纯线上的做企业转型,应用一些新技术或者说迎合一些新的趋势,优化业务、精细化的运营等等。

下面这张PPT引用了普华永道的一个数据,根据公司规模分为巨、大、中、小、微。

巨型可以理解为头部机构,一些营收超过百亿的企业,当前做一些线上的举措是自研的线上一些平台,他们的研发能力非常强,据了解某些大型企业的研发就有四五千人。尝试AI等技术进行智慧教学,打造业界领先的业务能力、OMO线上线下融合能力,进一步聚焦流量,投资布局新兴技术应用,打造标杆型的教育产品。

对于2亿到50亿的大型机构,当前线上举措进展为自研或采购线上平台,具备一定的线上教研能力。然后OMO的能力建设方向为基于机构组织优化,全力推进全流程的OMO转型,扩展线下线上业务或者去做精细化的运营。

中小型的机构资金不多,一般采购一些标准化的SaaS、PaaS平台,比如互动课堂、RTC音视频、白板等,这些能力能够快速为第三方提供云服务接入,OMO能力建设方向主要为提升线下教学效率,利用线上提升基础服务和扩展增值服务可能。

微型的我们就不探讨了,是因为营收规模在百万以下,数字化转型投入成本不足,线上以沟通为主,维持线下教学模式。

在这个基础上,接下来讲讲金山云在帮助机构做OMO或者线上线下转型方面,我们能做什么?

金山云互动课堂立足于在线教育培训领域,为教育机构、科研院校、政府企业等,提供集实时音视频、交互式白板涂鸦、IM 聊天、PPT 课件共享、屏幕分享和录制回放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在线教育互动课堂解决方案。

为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要,金山云互动课堂提供PaaS和SaaS方案服务。

当然我们说的是PaaS,而不是端到端,因为我们既能够提供PaaS,也能够提供SaaS。这里所提供的PaaS并不是说我们只提供接口,金山云提供PaaS这一块是偏向于互动课堂的PaaS,是带业务属性的。

比如我们把音视频上课的大班课、共享屏幕等一系列带业务属性的能力,以PaaS的SDK的形式提供给中大型客户来进行集成,针对中小型机构可以提供标准的SaaS,或是定制化的一个SaaS,客户有什么功能需求可以提出来,我们进行定制开发。如果教育机构没有标准的产品满足线上的需求,那么可以通过外部链接,提供账号和密码的形式来快速来进行线上开课,我们也可以提供这种小微型机构的网校系统。

互动课堂方面,我们目前是提供了教师端、学生端、助教端,还有巡课端。

互动课堂教师端就是老师的一些功能权限,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可能会用到一些功能,比如针对全员的控制,静音、发言、奖励,还有基础设置,比如音频视硬件检查,还有一个工具箱,就是做一些互动,比如答题器、小白板、转盘、抢答器。

后面的话就是基础功能,比如文字聊天、白板,辅助老师在PPT上做一些标注,比如说写公式,画图,还有花名册。包括互动举手,上下台,还有一些音视频的开关,主要是做老师和学生的权限管理。

另外一块是资料库,课件的上传,媒体库的上传、转码,课件的控制,如PPT翻页、课件音量调节。

还有一些布局的切换,比如视频置顶、视频置底、视频围绕、主讲模式。

后面学生端我就不详细讲了,它的功能相对较少,还是以听课为主,例如在教学互动上面,笔、鼠标光标控制,文字聊天,课件前后回顾、预习,还有一些举手的工作。

然后是助教端,这部分功能目前在四个端里面的权限是最多的。助教的场景就是辅助老师或者是做双师都可以。前面这些功能是和老师端是一样的,在老师不方便的时候,助教方是可以来进行辅助,助教还可以看到他人设备操作,比如有人无操作时他可以帮助大家操作设置,还有布局的切换。

最后一个巡课端,主要功能包括查看阅览一些简单的权限,比如说我们学生和老师想做一些试听课,可以通过巡课端来进行采集试听。

我们互动课堂的UI界面是可定制的,课堂形式除常见的1V1、1V6外,另外根据业务需要还提供1V3000+的单房间大规模互动授课,实时互动的同时任意学生可上台参与老师互动。

然后来看一下我们的产品优势,首先是多元化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提供SaaS拿来即用、开箱即用的这种方式,也可以为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提供SaaS或PaaS,做一些深度业务的集成开发,提供多种SDK还有智能线路的选择。这块可能分几大部分,一块是首先金山云积累了很多视频编解码的一些技术,我们在国内和全球多个国家都有数据中心。同时我们最近在大力发展边缘计算。

在视频部分我们支持高清实时通讯,分层的编解码算法,边缘节点的部署,还有独有网络抗丢包算法保证了复杂保护应用。在网络不好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卡顿,上课体验也不好。

还有多种课堂小工具的支持,刚才也提到了,包括转盘答题、答题器、抢答器等。除支持常规课件外,还支持动态PPT、H5课件,支持师生在课件上的互动,支持涂鸦、画笔等各项操作。

UI上,设计了多套皮肤及界面布局,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双师、纯视频等各种场景的布局,用户可以自主选择。

针对巨型、大型的企业,金山云也是可以提供不同的底层能力,包括视频能力,音视频能力、直播、点播、通信、大数据、AI等都有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 音视频这块,包括教学用的工具、排版、互动直播、直播的录制;

  • 在视频直播点播这块,包括直播、点播录制、转码,然后也可以提供底层的资源。

  • 通信这块,就是提供必要的即时通讯IM、信令SDK、短信,短信不光是国内,全球都有相应的覆盖。

  • 还有像大数据和AI方面的能力,比如说精准营销、智能客服文字转语音,还有机器翻译、集智高清,这些都是可以提供给中大型企业来进行快速集成。

重点来说一下AI云转码,这块我们是有很多的客户落地案例的,首先来介绍一下AI云转码他能够做什么?节省带宽、画质增强、倍速转码和容灾保障。

节省带宽怎么做到的?金山云的集智高清+KSC265,可以节省20%~40%的带宽成本,也就是在肉眼观看的视频效果画面相等的情况下,一方面可以降低文件的存储空间,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一些点播课程的带宽。

画质增强,我们有成熟的AI智能转码加265的增强加上深度学习的算法,可以做一些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视频图片的增强,比如说降噪、润滑。

倍数转码,一个一小时的上课录入视频,通常情况下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够转码完成。金山云能够提供多倍速的转码,1小时视频转码约10分钟完成。

边缘转码架构,一主多备,多点主机弹性扩容支持,来保证专门的服务。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真实的案例,这个是我们的点播的课程,码率是360k,分辨率是1920×1080,左边是压缩前的原始视频,右边是压缩后的视频,压缩率达到了51.44%。

可以看几个典型的案例,第一个就是刚才我说的转码,这个案例是一个知名巨型的一家教育机构,有一些点播的课程,虽然在线学习经常出现一些卡顿,下载的文件太大了,网络又不是很好。然后通过金山云集智高清产品,在保持同等画质下,减少了码率,从而文件的存储空间减少,来保证画面的流畅性。

视频的原始码率是5.6兆,然后如果用普通转码大概能压缩到4.5兆,用了集智高清之后应该能够达到3.2兆,大大节省了它的存储和带宽空间。主观质量(MOS)我们看到没有下降,反而会相对有一些提升,带宽节省42.9%。

然后看一个华东的比较重点的客户,也是TOP级别,该客户目前的业务大都是小班课,小班课对实时互动会比较强,要求低延迟,所以要用音视频来实现。然后客户由于业务需要需要做大班的直播课,但是大班的直播课的话,我们知道如果这种比如说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如果都用RTC音视频的这种方式来实现,成本难以承担; 这么多路段的音视频,带宽可能也无法承受。

客户比较关心的一个延迟能够控制在多少时间内,另外他们有线上的教学,老师端白板的数据怎么能够和用CDN架构、延迟做同步,而白板一般是TCB协议,其延迟和CDN延迟肯不是一个量级的。

然后第二块是有AI定制化的一些需求,很多老师上课地点不限,如宿舍,背景杂乱,容易给学生留下不专业的印象,需要做背景美化。

还有智能电话客服,当前通过人工方式电话推销,推销内容和质量不好把控,仍需事后抽查分析;营销效率低,成本高。

另外他们想做课堂的一些质量评估,比如说通过教研团队做一些人工抽奖来评估,比如评估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和学生是不是匹配,老师的教学质量是不是好。

 

针对他们的这些诉求,我们给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首先是传统的小班课还是通过UDP的协议去实现,大班课的话通过RTMP的形式来进行实现,同时我们在直播的协议里加了一个在SEI携带白板数据的伪视频帧,来把视频的直播流和白板的白板的画面做到同步,解决上大班课这个问题。

然后另外一块的话就是引入了金山云的内容审核,在教学过程中做一些教学评测的回传,对不太适合的内容进行过滤。 

针对营销层面,他们是整理了一些营销的话术,比如QA常见的问题上传到对象存储上,然后通过语义的识别和语义理解,调用我们的存储来提供给这些潜在客户。

我们通过接触客户之后,发现老师都是在三四线城市,就是他的手机可能分辨率很低,现有的CNN模型是针对720p+的,因此会出现边缘细节分割效果较差的问题。

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客户提供100段视频作为训练样本,金山云通过两周左右时间的标注及一周左右时间的训练,给出了匹配低分辨率的背景分割模型。

还有智能电话客服,经过协商,客户可针对常见问题准备好录音答案,金山云只需将分割好的销售语音进行音转文处理,后续客户可通过文字关键词提取自行匹配录音答案。

还有一些课堂质量评估服务,后期将教研团队量化对课堂质量的评估标准,如学生表情(出现次数、持续时间)、老师和学生动作(频次)等,金山云可针对每类量化标准进行AI识别和处理,最终由客户通过数据算法给出课堂质量打分。

比如说就可以做一些课堂质量监控,比如老师在上数学课的时候,发现学生皱了好几次眉头,是不是老师讲得不清楚,还是说他没有听懂?直接可以针对不同的场景做一些分析。

还有一个典型的使用SaaS的方案的客户,美术宝,他直接从用我刚才讲的互动课堂SaaS服务,在金山云高质量实时通讯PaaS平台上,美术宝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和专业特点,为实际教学业务提供了高清、多流的高质量应用效果。

最后一个案例是在线教育里面比较有名的一个RTC厂商,RTC网络是一张分布在全球范围内的动态加速网络,使用其自主研发的RTC协议进行实时音视频内容的加速。

大家知道音视频其实是非常消耗 ERP,也就是网络资源。由于疫情期间有一波高爆发,这种音视频的厂商对网络弹性、高并发资源都有很大的要求,这个客户找到金山云,就解决核心区域(北上广)分中心视频的接入服务和监控服务。

同时也大规模采购了金山云的边缘计算来覆盖二三四线城市,解决边缘节点和中心节点网络问题。

接下来谈谈我对教育行业未来的一些展望。

首先是5G技术,不管是运营商也好,还是手机也好,包括平板电脑都是一样的,未来5G一定是一个发展方向。5G可能对教育行业产生几个影响,一是5G+技术,支撑流畅的直播教学。5G到来后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会更多,包括超高清,我们现在视频这块更多的是720p或者是1080p,以后不排除我们会有4k、8k这种直播教学,对网络基础设施有很大改进,包括低延时和高速度来保证了直播教学的流畅度高分辨率。

第二,我们都说AI和大数据是不可分割的,基于大数据技术推出针对性的产品,实现学生教育的个性化。

比如说某一个学生,教师A给他上一堂数学课,教师B给他上一堂数学课,我们是不是能够通过AI的技术和后台大数据的分析,在前期报名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筛选出来哪个老师适合他,或者说他适合哪个老师去给他进行授课,这些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SaaS模式提升教育信息化。我相信未来SaaS一定是一个非常标准化成熟的产品。拿来即用,开箱即用,可能灵活到你不需要任何的开发,所有的功能模块都能够通过拖拽也好,或者是简单的操作,快速实现SaaS的授课,而且功能多到你无法想象。

最后就是教育领域未来布局的一些趋势,我列了5大方面。

  • 一是线上线下会并行发展,这个毫无置疑的,不光是在线教育,你会看到所有的行业,包括零售业,未来都是OMO的模式。在长期来看,疫情一定会常态化2-3年,甚至都没有办法彻底结束。

  • 二是加快全球化的布局。特别是外教语言类的培训,根据业务的规模需要发展,在国内发展完之后,都会加快海外的布局,扩大品牌的海外的影响力,这是必走的一步。

  • 三是普惠课程,就是下沉二三四线城市,以低价课或免费课挺进下沉市场,来吸引更多的在线教育的客户。

  • 四是质量的把控,我们知道教育其实是非常重师资和口碑的,以优质师资、课程为基础,提高教学质量以转化留存率。

  • 五是AI+教育的普及,推进AI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教育智能化,我们看到许多政策出台,包括像一些智慧教育示范区,还有智慧教育,都是偏AI、大数据方向的。所以AI+教育也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一块。在企业转型的后半阶段,我认为AI+大数据是最能够和别人打开竞争差异化的一个点,构筑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大家!

 

精彩互动问答:

问:当前有很多做互动课堂解决方案的产品,金山作为一家传统云厂商,入局这个市场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

答:首先我先告诉你答案,我觉得我不能谈是否有多大的空间,但是我能说一定是有足够的机会。为什么这么说?我在很早期的时候去聊了很多机构,不管是传统的也好,还是说这种纯做线下的,所有的教育机构就是他们其实最核心的东西都关注在业务上面,他们有现成的师资力量,他们更希望你只要提供给我一个很好的平台,就能快速实现线上教学。回到本质来讲,他需要的就是一个端到端的方案。

金山云最开始去做云计算开始其实都是偏底层和IaaS。近几年来我们其实更注重行业,特别是在线教育这个行业。教育本身又分很多细分的赛道,如果你想做好教育,一定是要提供这种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我们金山云希望在不同的赛道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来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机构。

问:是否可以理解为教育领域所需要的云技术更加偏重于音视频和PaaS?

答:现在的在线教育更趋近于沉浸式教育、互动课堂,学生和老师都要有一个低延时高互动的场景,让老师和学生在线上也能有线下面对面的感觉。所以他去引入这种音视频的延迟,我们都知道音视频的延迟是远低于直播的,直播一般情况下业界做得比较好的2秒到4秒。RTP的协议,如果你要用音视频的话,一般能够控制在200毫秒甚至更低。为了解决实时性和线上弱互动的场景,一般情况下或者说大多数都会引入音视频的技术。

至于PaaS,其实音视频更多是用于PaaS, SaaS的话已经上升到了互动课堂带业务场景这些了,所以如果你要用音视频,一般都是提供PaaS服务。

问:除了面向教培机构,面向教育局和公立学校的云,在需求上有何不同?

答:这块我刚才没有讲到,金山云不仅是做在线教育,我们也会做教育信息化。

教育局还有公立学校,他们本身是有一些场景是重合的,能力也有一些复用,但是核心还是有些不一样。比如我们前期想去推公有云,但是到了和在学校去谈一些教育云需求的时候,往往落地的都是私有云、科研云这种,当然也有一些授课的场景,但是和新东方、好未来、跟谁学、作业帮这种互联网教育企业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这些可能因需求而异,从部署方式来讲,一般传统的教育信息化都是偏私有云的,然后互联网都是偏公有云的。

问: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火爆,很多云厂商紧急扩容,这次疫情对于金山云的技术和业务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和收获?

答:我刚才讲到在疫情期间,我们在底层的资源服务做了很大的部署,弹性扩容也好,紧急扩容也好,其实这一次对于在线教育来讲,我们认为如果你要去做深耕一个行业,光做IaaS是没有用的,或者说IaaS没有这么强的业务属性,回到了刚才第一个问题就是说金山云去做SaaS是不是有前途,机会一定是有,但其实我们更想去贴近业务,不管是往PaaS走还是往SaaS走,都会更贴近教育企业的业务,你只有更好地理解他的业务,你在底层才能够更好的为他提供更好的IaaS。

金山云在这一块是做了很多业务尝试的,我们希望不管在底层IaaS还是PaaS,多一些业务上的策略,比如说路由功能我们希望未来是把它做在底层IaaS上面去的,让教育企业能够只关注他们的业务,不用关注底层这些资源,帮助他们快速接入,这些是我们希望未来能和教育机构进行合作的方向。

(雷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xOOCKI6tMqsNk3f8.html#comments Mon, 31 Aug 2020 13:28:00 +0800
特写 | 「卖水者」声网Agora的教育往事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fx5q5Em8xEBaMGQ6.html

作者 | 李菁瑛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19世纪中叶, 一个小农夫抱着发财的心理,随着淘金的人流涌入加利福尼亚州。山谷里水源奇缺,寻找金矿的人最痛苦的就是没有水喝。小农夫认真思考一番,觉得在这里也许卖水比挖金更能赚钱,于是他放弃了挖金,转向寻找水源,最终成功并在短期内挣取了大量的财富,这就是著名的「卖水者」理论。

在经济学中,人们常常用卖水者来形容那些善于另辟蹊径获得成功的人和公司。刚刚上市的声网Agora,便是TO B 领域中的一个「卖水者」。

今年6月26日,实时互动API平台——声网Agora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API”,上市首日,声网开盘暴涨,最终报收50.5美元,暴涨152.5%,市值达到50.6亿美元。

 

转眼,距离声网Agora上市已满2月,选择在疫情期间上市,并且开盘即暴涨,冰与火之下,让这家不显山露水的公司冲进了人们的视野。

只做对了一件事

成立于2013年的声网Agora,是一家音视频实时互动API的PaaS服务商。官网显示,其业务主要围绕着实时互动API这一领域展开,包括语音通话、视频通话、语音互动直播、视频互动直播、实时消息、实时录制、实时码流加速等。

在RTE-PaaS(实时互动PaaS)领域,入局较早的声网借势而上,凭借着在单一业务模式上持续深耕,一步一步坐上了音视频实时互动领域市场的头把交椅。如今声网Agora的服务已覆盖了教育、社交、游戏、电商、保险、IoT、医疗等10余行业,100余种场景。

也就是说声网的摊子并没有铺得很大,只是把一个细分领域挖得够深,并实现了商业化,成为了TO B领域的「卖水者」。

我们做对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率先看到实时互动的本质是服务,而非功能,并且一直坚守这个方向,最终等来了教育、直播、IoT、金融等各类实时互动应用场景的爆发。

赵斌在给声网Agora员工的全员信中说道。

声网Agora的上市,对于教育行业带来哪些启示和价值?从创立之初至今,声网Agora讲述了怎样的教育往事?近日,声网Agora在线教育行业产品总监仇媛媛接受了雷锋网的独家专访。

成立之初就认定了在线教育赛道

图片来源:pixabay

仇媛媛表示,在公司成立之初,声网就开始探索在线教育这个行业了,不过那时候在线教育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用户的设备相对较差。

据仇媛媛回忆,声网的第一个教育客户是HelloTalk,HelloTalk是全球最大的多语言学习及跨文化交流社区。就在今年疫情期间,HelloTalk为来自全球近200个国家、超62万用户提供超过六大语种、70余节免费公益课程,声网上市当天,HelloTalk创始人魏立华还为其站台。

到了2014年,直播开始火了,业内出现了一些做单向直播的平台,但实时互动方面的技术仍不成熟,海外跟国内网络的互联互通也没有建立起来,这个赛道的玩家并不多,甚至市面上很难找到一个优质的可商用的供应商。

但当时的声网认为教育这个场景未来必定需要强互动,是一个前景无量的市场,同时与其他行业相比,教育行业的客户每一家都会有自己的业务逻辑,单纯开发一套通用的SaaS平台无法满足各家个性化的需求,他们坚信未来的在线教育必定会是实时互动领域的一个重要场景。

仇媛媛告诉雷锋网:

我们其实成立之初就认定了在线教育赛道,然后投入比较多的资源,在线教育这块我们单独拉了一个团队去做的。

事实上,市场也证实了声网当时的预判,在线教育从90年代末至今,经历了网校模式、录播课程模式、直播课程模式和互动直播课程模式,并在近5年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声网Agora作为PaaS服务商,吃到了不小的红利。

2019年7月,声网Agora发布“在线教育行业实时音视频解决方案”,覆盖了1V1、小班课、互动大班课和双师课堂等基础教育场景,并升级了游戏化教学、在线音乐教学、AI互动课堂、超级小班课等创新应用场景。

 图片来源:声网Agora官网

那么,从技术出发,这八大场景分别有着怎样的共性和个性需求?

据仇媛媛介绍,在技术上,1V1跟小班课的共性需求,一个是流畅度,一个是要解决网络接入覆盖的问题,还有要做抗丢包算法。

当然不同的场景也会有个性化的需求。

  • 小班课通常是1V4或1V6,一个学生同时要接收到4-6路音视频流,会涉及到人数平衡的问题,每个人平均分配多少带宽资源需要做好优化设计,还有需要做好消除喷麦、降噪处理,是相对来说技术门槛较高的场景之一;

  • 大班课通常情况下对互动的要求没有小班课那么强,但对百万人同时在线的高并发的要求很高,而且随着对大班师生互动答疑的实时性要求,未来对超低延时也会有一定的要求;

  • 双师课堂涉及到面向教室跟教室之间的互通场景,基本都是大屏观看,对画质的高清度和流畅度要求比较高,双师还有一个典型的需求是处理音频的回声和教师双讲的问题,这也需要一定的技术门槛。

  • 另外4个场景是在前面的基础场景上做了一些创新,比如说音乐类场景对音质的要求比较高。

记忆犹新的冬天

2020开年,疫情袭击全球,在线云服务“乘风而起”,其中,在线教育领域诞生了许多故事。提起这个特殊的冬天,仇媛媛记忆犹新。

疫情期间,声网Agora曾帮助新东方旗下80多个分校和子机构的百万师生在7天内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创造了记录。

她回忆道,1月底,新东方计划把寒假班的所有线下课程转移到线上,新东方预定的线下寒假班有上百万师生,要在几天内全部转到新东方云教室APP,这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线上直播对延迟必须控制在毫秒级别,何况这么庞大的用户量。

当时新东方担心高峰期音视频质量下降,为了应对高并发,当时声网的技术对接团队直接进驻到新东方大楼,随时关注线上的用户情况和波动情况。

那个时候北京的疫情管控比较严,还下着大雪。我们每天都要跟新东方开例会,确保次日的学生上线用户量和所需的资源量充足。

另外一个例子,声网还帮助上海的移动学习平台“晓黑板”在两周内上线提供互动直播功能,据数据统计,疫情期间,上海市平均每天有500所学校,5000个老师,20万名学生,在“晓黑板”平台上课。

除了新东方和晓黑板这样的大型教育客户之外,声网Agora还为许多学校和教培机构提供服务,短时间内巨大的流量涌入给声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为了保障系统服务的稳定性,SRE运维团队处于三班倒的状态,基本上24小时都有人在后台服务,有一些员工每天睡的时间可能都不到4小时。

由于正值春节期间,全国机房封禁,疫情下没法出门,声网的团队一方面使用自研的远程会议工具进行线上办公,另一方面紧急采购带宽和机房服务器资源,再加上春节之前就做了相关的应急预案,提前考虑了10倍以上的负荷,使声网最终顶住了流量高峰。仇媛媛告诉雷锋网,在峰值时声网的服务仍保持了400毫秒内的延时和“3个9”的稳定性。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声网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据透露,2020年3月,声网Agora为100多个国家的终端用户提供了超400亿分钟的实时互动使用时长;2020年第一季度活跃客户数达1176家。

在教育领域,疫情期间声网的教育用户实时音视频分钟数峰值增长了7倍。

「卖水者」的“自我革命”

对于「卖水者」而言,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要做到“长流水”,一方面要像水龙头一样随时随地都有稳定的水资源,另一方面能够在高并发“用水量”之下,始终保持水资源的“清澈甘甜”。

声网Agora作为TO B领域的一个「卖水者」,做得如何?

众所周知,RTE-PaaS(实时互动PaaS)的本质是服务质量保证而不是单纯地实现功能,服务的含义是其价值体现在每一秒钟的用户体验的好坏上,这个体验的质量在整个服务过程的时间长度里都需要得到保证。尤其是在线教学这样的场景仅仅有功能是不行的,而是互动质量、可用性为先。

仇媛媛表示,声网的系统服务稳定,6年多来没有出现全网性的故障,她坦言,RTC作为PaaS服务来讲,客户的集成门槛相对较高,声网多年来一直投入资源去做算法和网络的调优。目前,声网的音视频服务可以做到全球端到端延时小于400ms,延时中位数76ms。

另外,7月30日,声网Agora推出了RTE行业首个体验质量标准XLA(Experience Level Agreement)。XLA包含5s登陆成功率、600ms视频卡顿率、200ms音频卡顿率和400ms网络延时达标率四个维度的指标。此前,RTE行业并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实时互动质量体验标准。

声网Agora创始人&CEO赵斌提到,

外界来看可能会觉得实时互动是一个风口,是突然被疫情催生起来的,但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来自于过去的积累。如果没有当初的准备和积累,不可能在疫情期间一下子就支持这么多客户,而且质量比较稳定。我们在疫情期间是少有的没有出现全网事故的服务商,在互联网资源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是很难得的。

所以要感谢团队过去多年,大家坚持不懈地坐冷板凳,没有因为早期业务的成长比较慢,就分心去做别的东西。光有积累是不够的,还有在接到客户需求时团队紧急的行动和配合也是商业价值落地的重要因素。

上市后声网Agora的自省也印证了要做好一个「卖水者」,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要坐得住冷板凳,也要善于进行“自我革命”,敢于打破现有成绩的藩篱,为了更大的目标勇敢跨越。

图片来源:pixabay

赵斌表示,

其实我们没有急着上市,但是内部曾有过一些讨论,到底是上还是不上?我们的目标是要进一步扩张全球的业务,更好地服务海外的开发者。通过这个讨论发现,我们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天然就比在海外要大,但如何加强在海外知名度、影响力?聊来聊去,上市是一个有直接帮助的做法。

如果上市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正确之路,再多困难我们也要朝这个方向去做。

8月18日,声网Agora公布了上市后首份财报,财报显示,Q2季度声网Agora总营收达3390.4万美元,同比增长127.5%;净利润为300.6万美元,去年同期亏损200.3万美元。

对于上市后何去何从,声网Agora表示,当前整个RTE-PaaS(实时互动PaaS)行业仍然处于早期阶段,技术成熟度、行业标准等还尚未完善,线上的实时互动远远没有做到和线下体验一样的程度。

未来声网Agora除了纵向做深垂直领域,持续关注实时音视频+在线互动这个赛道外,也会横向延展金融保险、IoT等领域,包括云监考、云招聘、云会展等因疫情催生出来的新兴场景。

据了解,教育是声网Agora所有业务里面占比较大的行业之一,其教育客户包括新东方、好未来、VIPKID、火花思维、一起作业、掌门1对1等知名企业。

声网Agora的教育往事,在上市这个新起点之后,仍将继续。


关注云+教育、AI+教育、智慧教育以及教育科技相关内容,业务交流请加作者微信:lijingying0451,加微信请备注公司、职位、姓名。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fx5q5Em8xEBaMGQ6.html#comments Wed, 26 Aug 2020 15:43:00 +0800
教培机构私域流量运营神器,腾讯出品,打通企业微信,关键是便宜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Z0hjCcFNfI6yr5vj.html

流量见底、被迫找明星代言、综艺冠名费用高、获客成本难度升级、用户忠诚度难打造——这成为当前教育培训机构线上线下获客的“尴尬基本面”。 

此情形下,私域流量运营成为新的游戏规则,这其中,微信及企业微信逐渐成为私域流量运营主阵地。 

最新数据显示,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已达12.06亿,微信正成为企业获取私域流量的重要渠道,由此也催生了微信生态下众多的微信群插件工具与产品。 

然而,这些第三方插件工具在提升群运营效率的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了许多的困扰,批量拉群、多群转发等插件功能往往成为群发营销广告、垃圾信息的“帮凶”。 

痛点需要直面。 

基于此,8月24日,腾讯教育正式发布了基于企业微信的私域流量运营工具——企微管家,主打教培机构提供从引流获客到客户运营的全链路服务,瞄准的是企业私域数字化营销领域。 

用腾讯教育高级运营经理刘仲夏的话来说,他们推出的是一款“武装到牙齿”的产品:集营销获客、客户运营、SCRM(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会话存档等社群功能于一体,企微管家API打通企业微信原生后台,提供10余种引流获客策略和多种社交裂变工具。 

雷锋网注意到,之所以说它不同于其它第三方流量运营工具,是在于企微管家是由腾讯教育联合企业微信推出的官方运营工具,目前只在腾讯云官网上线。 

在这块产品发布后,腾讯公布了一个福利优惠:教培机构首月只需9.9元,即可体验这款引流获客的官方“神器”——几乎等于推出了一个短期内免费的版本。 

企微管家有哪些功能?

在营销获客方面,企微管家基于社群裂变,提供多场景模板、个性化红包规则、自动打标签、LBS精准定位等多种流量运营功能,解决传统线上营销活动操作繁琐、参与度低、精准度差的问题。 

在客户运营上,企微管家通过微信广告、直播、小程序、公众号等多种引流手段,将用户引导到企业微信上,搭建起企业的私域客户池。 

另外,通过个性化欢迎语、标签管理、朋友圈海报等一系列运营工具,便于企业与客户沟通互动。 

针对客户身份不统一、意向难把握的痛点,企微管家通过SCRM帮助企业实现了私域数据经营的轻闭环。通过用户参与公众号互动、小程序浏览、咨询聊天、微信授权登陆商家APP等活动,企业可了解客户的购买意向度,提高转化成交率。 

在会话存档上,企微管家可以提供合规化的会话存档,并审计企业微信内外部聊天内容。会话存档中可以设置敏感词及安全管理范围,当群聊内容出现敏感词时会触发提醒,便于内部运营管理。 

此外,针对雷锋网发出的关于标准化与定制化的考量问题,刘仲夏表示,教培行业是群运营做得最精细的一个行业,所有的群效、产出等都有了一套标准化的流程,所有的行业都比不上教培机构,电商和微商在这个领域都是低维度。 

他打了一个简单的比喻: 

企微管家现在的功能,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excel,各家机构都在用excel处理数据,数据需求是不同的,但是你需要的功能和能力是相通的。 

你可以在这个功能和能力上去创新各种的运营流程和玩法,这个工具是提高效率的,因此,企微管家的工具属性是最强的。 

他表示,定制化也是可以实现的,但可能仅仅是体量比较大的企业会需要的,中小教培机构所需要、所能想到的群运营功能,目前企微管家全部都能满足。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Z0hjCcFNfI6yr5vj.html#comments Tue, 25 Aug 2020 16:57:00 +0800
钉钉再度发力教育!推出教培解决方案,提供亿元补贴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0Iacy9wwekRnxykH.html 雷锋网消息,近日,钉钉联合支付宝在杭州召开“未来教培钉峰会”,宣布推出教培产品解决方案,覆盖招生引流、在线教学、教务管理、缴费收款、家校服务及办公协同等场景,为教培机构的管理、经营全链路数字化提供基础设施。

阿里巴巴合伙人,钉钉教育负责人方永新

发布会上,钉钉发布了招生管理、在线课堂和教务管理等新产品。

在线课堂产品提供了直播、互动、课件录制等功能,解决教培机构直播教学场景的问题,面向中小学、教培机构等教育行业用户全面开放。

据了解,钉钉在线课堂支持从“1对1”到“1对99”等多种上课场景,满足不同场景的教育培训需求,通过在线黑板工具,老师可以导入图片、PPT和PDF等各类课件,以及在黑板或课件上直接勾画板书,并支持外接手绘板;提供举手、粉笔等互动工具,台下听课的学生通过举手也可以上台。

针对教学管理耗时耗力、占用老师过多时间精力等问题,钉钉教务管理提供排课、消课、课前提醒、课后点评和学员课时管理工具,提高学校运营效率,实现“教务在线”,例如消课有照片自动记录时间和地点,无需线下再人工统计、做表格。教务管理还支持数据看板,全校学员续费情况、学员到课率、老师点评等自动生成报表。

此外,阿里生态经济体系内的产品和服务也将与钉钉实现“互联互通”。会上,支付宝新教育业务部产品总监王志伟发布了未来教培的数字化经营全链路解决方案,包含教培收单解决方案、支课堂钉钉群插件和支付宝营销投放解决方案三款新产品。

王志伟介绍,支付宝在钉钉全面开放了场景支付入口,如教培班级群收款和对公收款场景,用户可在机构的钉钉群快捷下单支付。另外,花呗产品能力升级,提供花呗月月付、先学后付等能力,可以降低用户第一次下单的决策成本。而商户储值卡,也能够让商户推出充值送课、充值享折扣等自发性的营销活动,更好的帮助机构经营锁客。

连通支付宝后,钉钉教培产品方案“人财物事”中“财”这一环节的能力将得到有力补充,打通业务流和现金流的割裂。钉钉还联合口碑推出了招生引流解决方案,试图打造教培机构经营管理的数字化闭环。

阿里巴巴合伙人,钉钉教育负责人方永新表示,“阿里各个业务会形成合力,探索各种可能性。有了钉钉之后,很多业务可以进行联动,串联起用户的使用场景,通过钉钉统一入口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除此之外,方永新在发布会上公布了“数字化创新力”计划并成立联盟机构。计划将在生源拓展、成本控制、教务管理、在线开课、家校服务等方面提供多项措施,提供亿元补贴普惠教培行业,帮助10000家教培机构实现数字化转型。

疫情期间,钉钉支持了1.3亿师生在线上课的需求。今年7月,钉钉推出了学生号,满足第二课堂场景下学生用户需求。这次切入教培场景,意味着钉钉在教育赛道的业务布局已形成大闭环,从校园到家校到教培,覆盖教学全链路,为教育提供数字化基础设施。

 (雷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0Iacy9wwekRnxykH.html#comments Wed, 19 Aug 2020 12:50:00 +0800
横向拓科、加码技术,VIPKID的盈利生意经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PjgeeLDhIFMuwb7K.html 8月18日,在线青少儿英语教育品牌VIPKID举行产品战略发布会,向外界展示了全新的产品矩阵,并宣布公司单位运营利润(UE,Unit Economic model,即单位经济模型)实现连续两个季度为正,90%的渠道首单实现盈利,获客成本同比降低45%。

据了解,目前VIPKID平台的北美外教已超过9万人,在读学员人数约80万。

打破一对一“规模不经济”魔咒?

根据中科院今年6月发布的《2020年中国在线青少儿英语教育市场报告》 ,中国在线青少儿英语培训市场包括北美外教一对一、菲教一对一、小班课、大班课和轻课等产品模式。其中,一对一模式收入规模占行业总体收入的58%。

一直以来,北美外教一对一赛道因高企的外教师资和获客成本,被长期打上了难以规模化和盈利的标签。

VIPKID CEO米雯娟曾经算过一笔账,一对一每节课客单价在 140 元,70 元付给老师,其余的要去覆盖获客、服务、技术等成本,里面各个环节都需要优化才有盈利的空间。

米雯娟曾在2019年提出“每节课赚一块钱”的目标,当时她预测的目标达成时间为2021财年,此次VIPKID宣布单位运营利润连续两个季度为正的消息,让业界看到了北美外教一对一赛道的前景。

“1对1是有比较大空间的,天花板可以做很高”,VIPKID联合创始人、总裁张月佳说道。

实现连续两个季度UE转正,张月佳归因于三方面:第一,清晰的战略目标,保证了业务专注度和稳定性;第二,累积的品牌势能,带来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续费率及转介绍率,促使获客成本大幅下降;第三,公司管理体系的完善以及组织变革,使内部员工效率获得极大提升。

横向拓科,全新产品矩阵曝光

除了一对一北美外教在线英语教育业务外,VIPKID也在横向拓展更加细分的英语学习和其他科目学习需求,试图打造更加丰富的产品矩阵。除了今年年初宣布的大米网校外,VIPKID还推出了中外教培优课、英语启蒙课、数学思维等多个课程产品。

 VIPKID全新产品矩阵

去年11月,VIPKID委派联合创始人张月佳直接负责大米网校,被外界解读为VIPKID进入在线K12大班课和培优市场的重要标志。据高盛预计,2025年中国K12教育市场将从2019年的70亿美金增至57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1%。据张月佳透露,大米网校目前低价课到正价课的转化率达到18%,续费率达到75%。他此前还表示,大米网校未来有能力做到300万到500万学员。

此外,VIPKID还推出了中外教培优课。该课程采用中外双师教学,以小组互动形式进行授课。据透露,今年7月,该系列课程单月销量超过1万单,第二季度环比增长180%。

针对3-6岁低幼儿童,VIPKID推出了“VIPKID启蒙课”。该课程采用AI课堂+外教1对1练习的情景式教学模式,通过互动性更强的自适应学习和人机口语对话技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除了英语学习,VIPKID还推出了专为3-8岁孩子研发的数学思维课。该课程采用清北名师授课,以“大班小组”的形式提升课堂互动性及孩子的学习效果。

张月佳表示,夯实英语优势学科的同时,横向拓展数学、美术、语文等学科体系,是VIPKID接下来覆盖整个用户的生命周期,全价位、全年龄段的产品战略。

加强技术赋能,推出黄金三角督学体系

发布会上,VIPKID 首席技术官郑子斌介绍道,VIPKID推出了业界首个督学体系,通过学生端、家长端、教辅端的“黄金三角”联动,帮助家长轻松督学,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VIPKID还从“教学练测评”五个层面,上线了数字图书馆、单词星球、配音秀、课后剧场等多个学习拓展工具,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另外,VIPKID在技术上不断探索和优化,持续加码AI,并首次实现了AI在线上严肃教学中的大规模应用。

据郑子斌介绍,除了虚拟AI老师的形象外,VIPKID还利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做了一些优化体验的功能,如课堂内的手势弹幕、学生专注度识别提醒等。将AI技术应用到小班互动课中,课堂里面增加了合作学习、竞争化学习,轮流上台抢答等功能。据了解,目前,VIPKID超级AI互动课完课数量超过100万节,覆盖10万名学生,参答率达98%。

众所周知,在线直播1对1对系统稳定性有非常高的要求,郑子斌表示,VIPKID课程并发数量最高可达3.5万节,课程延时小于200ms,网络故障投诉率小于1%。经过过去一年的技术优化,目前VIPKID可以做到全联动多云这样执行,如果一旦发生大规模断网,可以立马切换另一个网络,不会让课程有损失。VIPKID已连续7个月零事故,完课率达到99.99%,上半年课损同比降低97%。

当天,郑子斌还宣布VIPKID与ETS签署了新的全球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青少儿在线测评、课程对标、学术研究、考位合作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雷锋网了解到,自2013年成立以来,VIPKID共完成10轮,总额累计超过10亿美元的融资。横向拓科、加码技术、缩减获客成本等一系列动作的公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VIPKID在战略上更加注重降本增效了,毕竟,对于在线教育企业来说,盈利才是硬道理。

在经历了蒙眼狂奔的高速发展时期后,如今的VIPKID开始调转方向,走向了精细化运营的道路。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PjgeeLDhIFMuwb7K.html#comments Wed, 19 Aug 2020 10:19:00 +0800
课程预告 | 金山云王昊:疫情常态化背后的教育云技术探索与思考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C5ZI0JPq1TJogaeB.html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落地,技术正在作为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逐渐渗透到教、学、练、考、管的各个环节,教育这个古老的行业,也被注入了新生机。

2020年,一场疫情让教育信息化、数字化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号召下,一时间,”在线教学“、”网课“、“OMO模式”等成为全民口中的热词。两会期间,众多教育界学者和企业大佬们将“教育新基建”纳入了两会提案中,鼓励发展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5G+教育”等教育新模式。

新基建既是基础设施,又代表着新的业态,智慧教育作为“新基建”的重点应用场景,将如何重塑教育行业?AI、5G、云计算等技术将如何助力教育的数字化、智慧化新浪潮?云技术不能提供教育的全部场景,但为何不可或缺?后疫情时代,头部云厂商将推出怎样的教育解决方案?

为此,雷锋网邀请了金山云解决方案资深专家王昊做客线上课堂,以【疫情常态化背后的教育云技术探索与思考】为题,进行长达一小时的分享互动。

疫情不同阶段,在线教育市场需求有何不同?金山云在音视频方面将彰显怎样的技术实力?金山云对教育云未来有哪些思考和探索?更多精彩观点和内容,尽在本节公开课,为您揭晓。

金山云是中国第三大互联网云服务提供商,提供超过120种适用于政务、金融、医疗、教育、传媒、工业、视频、游戏、电商零售、地产、能源、农业等行业解决方案,现已服务243家客户,今年5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本次线上课程是雷锋网主办的“教育新基建”系列公开课的第五期,围绕“教育新基建”,我们邀请了众多推出智慧教育解决方案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嘉宾,以系列公开课的方式,阐明新基建与教育改革、教育数字化的关系,试图寻找到科技对未来教育渗透和变革的路径。后续更多精彩课程即将重磅上线,敬请关注。


嘉宾介绍:

王昊:金山云解决方案资深专家

拥有在线教育行业多年从业经验,从事在线教育行业研究、战略规划及解决方案落地相关工作。目前就职于金山云,负责金山云教育行业生态,致力于为在线教育行业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并推进落地。

 

分享主题:

疫情常态化背后的教育云技术探索与思考

 

分享提纲:

1. 疫情不同阶段,在线教育市场需求不同
2.金山云在音视频方面的技术实力
3.金山云对教育云未来的思考和探索

 

直播时间:

2020年8月20日 20:00-21:00


如何听课:

添加雷锋网-小雷哥微信 leiphonesz2018,备注【智慧教育】,拉你进群观看。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C5ZI0JPq1TJogaeB.html#comments Sun, 16 Aug 2020 08:24:00 +0800
字节跳动上线“瓜瓜龙语文”,启蒙AI课已覆盖语数英三大基础学科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8GsPDNOhS5OmQ5VL.html 雷锋网消息,近日,字节跳动上线了教育新产品“瓜瓜龙语文”。这也是继“瓜瓜龙英语”、“瓜瓜龙思维”后,字节跳动推出的第三款“瓜瓜龙”系列产品,目前该系列启蒙AI课已覆盖语数英三大基础学科。

 

据悉,“瓜瓜龙语文”面向2-8岁少儿提供语文启蒙教育服务,将阅读、国学、表达、汉字等知识模块用趣味动画和AI智能互动形式呈现,并且提供绘本、拼音、识字、成语等学习资源。

据“瓜瓜龙语文”公众号显示,目前其主打产品为49元拼团体验课,包含10节动画课,同时打包赠送批改、答疑、教材等服务来吸引用户。另外还有2980元系统课及低价启蒙轻课、1元拼节气课。

从产品定位和目标客群来看,“瓜瓜龙”系列疑似对标猿辅导旗下学习品牌“斑马AI课”。同样是针对2至8岁孩子,同样以AI动画启蒙课为卖点,同样形成了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产品矩阵,而且上线的顺序均为先英语后数学最后语文,甚至连定价都十分类似。斑马AI语文体验课为48元,瓜瓜龙语文体验课为49元;系统课方面,“斑马AI课”三门学科的定价均为每年2800元,而“瓜瓜龙英语”的年课定价为2680元,“瓜瓜龙语文”的年课价格为每年2980元,“瓜瓜龙思维”则为每年3080元。

不同的是,目前猿辅导已将语数英三个科目整合至同一款产品“斑马AI课”中,而字节跳动的瓜瓜龙系列产品仍在起步阶段,目前还处于相对独立状态。

不过,将内部产品线进行整合,提升用户复购率和转化率,或许也是字节跳动未来考虑的方向之一。

前不久,字节跳动高级副总裁、教育业务负责人陈林在一次全员分享中提到,自己将all in教育,未来字节跳动将在教育业务上巨额投入,三年内不考虑盈利,同时也不排除将旗下在线少儿外教一对一英语品牌“GoGokid”与“瓜瓜龙英语”进行联动。

(雷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8GsPDNOhS5OmQ5VL.html#comments Wed, 05 Aug 2020 12:07:00 +0800
网龙CEO熊立深度剖析:智慧学习的下半场是什么? | 万字长文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bgVtNzruR7s1VseU.html 近日,雷锋网开启了“教育新基建”系列公开课第四期,邀请了网龙网络公司CEO熊立做客线上课堂,他以《风口没变,风量变了,“新基建”将推动智慧学习进入下半场》为题进行分享。

熊立,网龙网络公司CEO、中国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副院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此次主题分享分为四个部分:

1.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变革

2.智慧学习领域的“新基建”早已开始

3.用户——智慧学习下半场的最大变量

4.技术创新 vs 理念创新

以下为熊立的课程分享的部分回顾,雷锋网对其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整理:

各位同学、网友,大家好,我是熊立,来自网龙网络公司。

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变革:从“改进马鞍”到“开始造车”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概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内涵也不同。以我国为例,2014年,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关于“民营资本进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务院会议上,当时提及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重大的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工程;油气管网、储气设施、和石化产业基地,其中也提到了“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到了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时,首次使用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说法,当时的“新型基础设施”主要指的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

直到今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给出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权威定义,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等,这部分包括了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时下最具前瞻性和发展潜力的技术领域;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AI等新技术促成的传统基础设施升级转型;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也就是类似“科学园”、“产业基地”这类为便于科学研究、高新技术探索而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给出权威的同时,发改委也特别指出,新型基础建设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

不仅是政府在日常管理中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义会不断变化,学界也是如此,不同学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界定与描述也不尽相同。综合主流观点,再结合当前各国在实际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时的行动看,我们可以给基础设施建设下一个相对宽泛的定义——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城市或地区为了维持正常运行和发展所进行的基础实体建设和基础服务建设的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社会提供生存发展所需的一般物质条件。

基于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地得到一个结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水、电、通讯、交通这类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包括科技、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服务建设”。而教育则是基础服务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正是因为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间的密切关系,所以他们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会产生相互影响的效应: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发展会促成教育的某些方面实现升级;另一方面,教育的升级也会帮助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

举个例子:印刷术的出现奠定了知识可以传承的基础,教育的萌芽由此出现;而由于工业革命席卷全球产生的人力缺口,则直接促成了今天我们常见的学校和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说,教育方法的每次变革,背后都有基础设施升级发展的影子。

直到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教育也开始面对属于自己的“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如果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对教育的改变,有点像如何改进马鞍和脚蹬,以便让马跑得更快,人坐得更稳、更安全;而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则是“人们开始思考如何造出一辆汽车甚至飞机”。

智慧学习领域的“新基建”早已开始

智慧学习简单说就是通过使用新技术让人更“聪明”的学习。智慧学习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其实也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作用于教育后的产物。但在开始讲智慧学习前,需要先从智慧学习环境这个概念谈起。

互联网诞生后极大改变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社会进程和众多领域的发展,教育则是被改变的领域中,最为重要和特殊的一个。早在1993年,美国实施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行动计划”,这个计划有一个更加通俗的名字,也就是“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行动计划中特别提到“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 21 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所以从1996年到2010年这十多年中,美国政府先后四次发布了“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不断深化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与教育各个层面的融合。

我国从上世纪90 年代后期开始,也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发展到2005年则进入了以“应用能力”为中心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阶段,此后逐步加以完善,我国也进入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和美国在针对教育应用互联网的探索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共性的特点,比如互联网一定程度会改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会触碰到某些老师们习以为常的教学原则,会改变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等。而伴随着教育产业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新功能被应用到教学领域,前面提到的如:改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改变学生、老师和学习内容这三者间的关系等特点愈发明显,诸如“翻转课堂”、“远程一对一授课”、“机器答疑”…这类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新产品不断涌现。教育专家将这些变化概括为“教学环境的数字化转型”。

可是不论在全球哪个国家,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其实并没有真正改变知识传递的习惯和模式,大家只是简单地把教学内容数字化,或者使用了让人眼花缭乱的数字化手段,学习者仍然被要求尽可能地去接纳和存储知识,这些手段只能达到培养学习者“回忆、理解和应用”知识这类较为低阶的教学目标,而面对帮助学习者掌握“分析、评价和创造”等能力的高阶教学目标时便显得束手无策。在这个阶段,虽然基础建设的改革已经为教学改革带来许多助力,但这种改革看起来却只停留在教学的“表演”形式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由老师“灌输”知识的过程只不过“微微调整”为多了一些看起来十分酷炫的机器和产品帮助老师一起“灌输”。

这里让我们再回想一下前面那个“马与汽车”的例子,大家应该可以发现,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教育变革其实仍然停留在改进马鞍与脚蹬的阶段,因为它们虽然在某些环节为学习者带来了新的工具和体验,但没有跳出现有教学方法和模式。

为了从本质上解决这些问题,专家们在“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对技术含量要求更高,教学理念更具突破性的概念——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 “智慧学习环境”。对于智慧学习环境的定义,海内外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意见不尽相同,但大家都很认可一个结论——技术进步是智慧学习环境得以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智慧学习概念能够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不断向前发展,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应用在智慧学习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其实早在国家提出号召前便开始了。

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不仅提出了一幅可行性极高的未来教育愿景,更从理论角度规范出一整套实现这个愿景的发展路径。

回到“新基建”这个话题,目前国家提出的新基建的三个方向与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所需的技术是高度吻合的,堪称是为推动“智慧学习”发展量身定做。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新基建是如何进一步推动智慧学习环境建立的。

“新基建”从本质上改变人与学习的关系

我们通常所说的智慧学习环境由教学资源、智能工具、学习社群、教学社群、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这六组成部分,学习者与教师则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与智慧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发生联系。

将构成智慧学习环境的六个要素和“新基建”的三个重点方向放在一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发现:信息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突破可以为智慧学习环境的每个要素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而融合基础设施又从整体上为“教育转型”提供了方向和政策保障;创新基础设施则为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带来了新思路和潜在业务机会。

我们最后回答本章开头提到的那个问题——什么是“智慧学习”?其实智慧学习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智慧学习的构成要件和开展智慧学习的方式等,大都是动态的,会根据当时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学习和教育的认识理解发生变化。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智慧学习的内涵,因为智慧学习的内涵实际上阐述的是人与学习的关系,理解了这种关系,大家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新基建会对智慧学习有如此大的促进作用。

要理清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人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考虑到学习本身的复杂性,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去系统考察这件事:一个是学习行为的群体属性,另一个是知识获取的方式。每个维度可以定义出两个不同取向: 在学习行为的群体属性可以分为个体学习和群体学习,也就是说,人的学习过程是完全由自己主导,还是需要参与到一个群体中,和大家共同完成,比如我们今天这样的线上课,就是一个群体学习的典型场景;而知识获取方式则可以分为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它主要是来区分我们掌握某个知识是通过书本、老师、APP……这些间接渠道的教授,还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比如通过观察氢气和氧气的反应现象,去掌握某个化学原理,或者实际测试修改了某个参数后,代码的运行结果。

通过“学习行为的群体属性”和“知识获取方式”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建构出一个二维的坐标体系,而这个二维坐标体系中的四个象限便对应着四种典型的学习方式,即:个人自学、研讨型学习、实践中学和工作中学。除此以外,还有一种通用的学习方式——课堂学习。为什么说课堂学习是一种通用的学习方式?因为某种程度上,课堂学习适合各种学习活动的展开。

大家看到上边这五种典型的学习方式有什么感觉呢?是不是觉得自己以前或现在的学习经历很难准确地划分到某一种类型中?或者发现根据这些类型列举出的具体场景中会有很多交叉重合的地方?

举个例子,比如大家平时可能会参加各种workshop,在参加之前我们会根据主题,准备自己的观点和资料,会“自学”一些知识或了解相关领域的细节。在workshop中,我们参与的则是一个讨论和交换意见的过程。在workshop后,我们可能面临的情况就更多了:可能我们会发现先前自学的内容印象进一步加深了,可能在讨论中其他人的观点给你带来了新的启发,可能由于你们的探讨而发现了更有值得思考的新议题等等。

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这种划分学习方式的标准是从“学习情境”的角度出发的。梳理学习情景的目的是便于我们寻找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政府制定政策,企业确立发展方向提供一个统一的思考基础。如果我们进一步深挖不同学习方式的本质,便可以发现,所有的学习方式最终都将归总为四个因素,即: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法和学习步调。而这四个因素,每一个都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就是人和学习之间的本质关系。

我们前面提到,智慧学习领域的“新基建”其实早已开始,因为只有技术不断突破,智慧学习的众多理念才有可能逐渐变为现实。未来,伴随着“新基建”的政策不断落实,我们将看到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级传感器、5G、云计算……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或产品与教育变革相融合,而这种变化也将让前面提到的“数字教学环境”进一步发展为更加高级的“智慧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从“数字”向“智慧”的升级就是智慧学习理念的核心,它的“智慧性”就表现在可以适应人们“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方式、任意步调”学习的诉求,从本质上改变人与学习的关系,让学习真正能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人,是智慧学习一切思考和举措的核心。

智慧学习的上半场:谁更懂技术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论证,我们坚信“智慧学习”是未来人类社会必须具备的“基础方式”之一。因为实现智慧学习所需的智慧学习环境做到了把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满足人类的终生学习需求,帮助人类更好适应未来的发展与变化,适应学习者的学校学习、家庭学习和社会学习的需要,最终真正实现“无缝学习”理念。

“无缝学习”的理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个理念被提出的最初目的是打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某些限制,比如课内与课外,让学生在连续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2006年前后,伴随移动技术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学者开始将无缝学习理念与移动学习相结合,提出任何学生都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使用手边任何可以利用的科技工具进行学习活动的“4A学习模式”。这里面的4A所代指的就是Anyone、Anywhere、Anytime和Any device。

无缝学习理念所倡导的很多东西和智慧学习是相通的。两者在立论上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学习者”,或者我们换一种表达方式,不管是智慧学习还是无缝学习,人或用户,都是其中最关键的部分。

前面我们提到,智慧学习可以满足人们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方式和任意步调”学习的诉求,从本质上改变人与学习的关系。这里提到的“本质改变”,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而且涉及众多细分领域的系统工程。由于智慧学习最终将对现有教学模式的众多社会层面产生深远影响,所以推进智慧学习落实的每一步都堪称“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果我们把实现智慧学习的过程看作一场比赛,那么这场比赛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则是上半场比赛的尾声。智慧学习的上半场,拼的是参赛选手谁更懂技术。因为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是建立智慧学习环境的基础。通过对当前教育产业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所处的细分领域如何,现阶段的教育企业大体是从两个方面在探索业务:一方面是不断将新技术与教学的各个环节或类型相结合,从而推出新产品或新服务;另一个方面,则是在教育产品或服务的商业化上进行尝试。

网龙的智慧教育布局

作为参与这场竞赛的选手之一,网龙也在思考相关的议题,可我们的做法和其他企业却不太一样,这也导致业界对于网龙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尽相同,比如从某些资本的角度,会认为我们主要是从事B端应用开发相关业务。虽然我们的方向和很多企业不同,但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为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奠定基础。

现阶段我们布局业务的方向主要有三个:

1、推动教育“新基建”,为教育转型奠定基础,寻找方向

2、线上与线下融合

3、全球化战略布局

接下来我就分享一些实例。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想法。

最近,网龙在建的“5G+人工智能智慧教育应用示范项目”和“全球数字教育装备展示平台”双双入选了福州市新基建重点项目清单。此次网龙入选的两大项目将为教育产业培育全新动能。有了“新基建”的政策指引,网龙将加速发展,进一步建设智慧教育的相关基础设施,为不同阶段的教育从业人员提供全新的教学模式,促成传统教育转型升级。

网龙虽然是一家互联网企业,但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当前技术条件下,线上和线下对于促成教育变革都有重要价值。所以我们致力于从构建平台的角度去推动相关业务的落地。我们除了围绕“终生学习社区”这一超大线上平台布局了众多产品和服务外,也着手布局数字教育小镇超级IP,将线上平台投影到线下,实现协同发展。

我们将以“数字经济+数字教育”为主导产业,通过优化传统教育模式、搭建数字教育平台,引领传统教育迈向未来教育的新格局,建设一座聚集人才、梦想与智慧的多元化、开放式、共享性的特色小镇,打造全球最大的教育内容生产基地。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重点介绍一下网龙的“全球化战略”。

网龙很早就在探索“跨国界”发展。从2014年开始,我们加大了教育战略投资,进行全球化教育布局。

我们全资收购英国上市公司普罗米休斯,这是全球最具实力的智能教育硬件企业。不仅产品线丰富,而且渠道发达。收购普米帮助我们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部署智慧学习环境所需的硬件基础,

此外,我们在2018年还收购了位于美国的Edmodo公司,它是全球最大的K-12教育网络,为K12学校提供面向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家长的通讯和协作平台。透过对Edmodo的并购和接下里进行的一系列功能升级,我们在全球也初步建立起了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所需的软件系统。

截至目前,网龙的教育业务已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余万间教室,惠及超1亿用户。

在不断完善智慧学习环境所需的硬件和软件同时,我们也投入了更多资源来完善在智慧学习环境中流通的“学习内容”。我们也跟全球优秀的内容生产商有着紧密合作,包括迪士尼中国、乐高教育、梦工厂、培生教育、东京书籍等国际知名品牌。

以上就是网龙在智慧学习发展的“上半场”的部分主要工作。我们重点先将智慧学习所需的环境搭建起来。而这个智慧学习环境,在我们自己的愿景中,称之为“构建终生学习社区”。

除了前面的具体业务,网龙其实将相当的精力放在了针对教育本身的研究和探索上,除了在全球范围内收并购优质的教育服务企业外,网龙也不断和全球顶尖的高等院校合作,共同投入智慧学习研发。比如前面提到过的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除此以外,我们和国内的华东、华中等师范大学都有专门的研究合作项目。

除了国内我们还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赫尔辛基大学,诺维萨德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高校通力合作,为前沿科技与教育相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先进研究成果和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享。

与全球知名学术研究机构的深入合作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也帮助我们找到了创新的发展路径。比如我们在苏格兰Keith Smyth(基思·斯迈斯)教授等专家的论述与多个国家的政策方向基础上,完善并提出了网龙自己的3E教育理念。也就是基于知识流动的本质,通过Engaging(参与)、Efficient(效率)和Effective(效果)三个维度建构起了一整套用于产品研发和服务设计的理念。希望有机会可以和大家详细分享。

用户——智慧学习下半场最大的变量

那么和“上半场”比赛以技术为核心相比,智慧学习的下半场,比拼的是谁更懂教育和学习。而用户则是这场比拼的其实阶段的关键。

智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利用各种新技术实现教学场景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之间的有效联结,进而帮助每个人记录教学过程,识别教学情境,建立连续的教学感受等。也就是实现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方式和任意步调”都可以完成教学活动。整个过程都是围绕“人”展开的,因此只有让更多用户进入智慧学习环境学习,使用智慧学习工具或产品,才能增加个人与智慧学习环境的关联,每个人或用户也才有可能获得更多地支持。而在现实中,这个步骤非常困难。

这种困难不仅包括那种大家都会遇到的,还有一些在实际推进中不期而遇的。比如:教育业务本身在获客方式上的特殊性与成本,更重要的是由于智慧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甚至冲突,所以如果想让更多用户通过智慧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等众多参与方的投入和协同。这些才是用户进入智慧学习环境难度较高的根本原因。

而这也恰恰是如今国家启动“新基建”改革给智慧学习发展带来的利好消息。因为新基建的逐步落实会在众多领域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这将让更多人开始通过5G网络、AI等高新技术去改变自己的认知和生活。这些改变都将有利于智慧学习逐步进入发展的“下半场”。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很多人和国家措手不及。但从客观上,疫情也让更多用户开始尝试使用互联网相关产品去授课和学习,以达到“停课不停学”的目的。通过疫情期间,全球范围内大量新增用户的密集使用,以及接下来不断的调研和用户沟通,我们发现了一些市场出现变化的端倪,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 一是用户对通过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接纳程度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相信新技术和新产品是可以与传统教学模式融合在一起的;

  • 二是用户使用相关产品的功能数量,疫情后比疫情前大幅增加,其中关于学习效果分析和反馈的相关功能是被使用次数增长最多的;

  • 三是用户针对产品功能的反馈和需求增加。我们发现有更多的用户开始针对产品的功能提出要求以及希望改进的方向;

这三点变化可以看作是用户对智慧学习理念的接纳程度发生改变的缩影,我们也在用实际的行动,改进产品,改善用户对智慧学习的体验。用户认知也在变化。

这样一来,当教育新基建渐渐完成用户习惯与认知的培养后,一个更适合智慧学习环境发展以及无缝衔接各种用户学习情景的社会氛围变会加速形成。包括老师、家长、学生、政府管理者等在内,各种身份的用户都有可能进化为新一代学习者,他们会更习惯甚至喜欢用智慧学习的方式去学习,甚至是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人交流。智慧学习也将由此真正进入比赛的“下半场”。

第三代教育企业: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

我前面提到智慧学习的下半场比拼的是谁更懂教育和学习。那么智慧学习的下半场到底会如何发展?从商业角度,会有哪些新的机会出现呢?

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回到今天交流的主题了——《风口没变,风量变了》。

“风口”这个词近几年一直被拿来代指商业上的机会或者大趋势。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现商业补习班开始,不管在哪个阶段,教育其实都可以算是所处时代的商业“风口”。今天这种情况仍然没有变化,教育依然是一个具有极强发展潜力的“风口”。

我们以2020年针对国内教育领域创业公司的调研为例,这个调研的统计样本为10640家。在已获投的企业中,处于天使轮阶段占比最大37%,其次是处于A轮阶段,占比31%。资本市场对于教育企业的未来前景仍整体看好。但也需要给大家敲的一个警钟就是,投资额度在明显下降。这从一个侧面可以佐证,现有的这些教育企业,其市场潜力在资本市场的认可程度发生变化了。

这个现象也充分说明了教育的风口虽然没有变,但“风量”变了。

教育能成为一个持续性的“风口”是因为教育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刚需”属性,天然就蕴含着极大的商业价值。进入现代社会,由于社会转型和技术发展,教育产业也出现了专业细分的趋势。为了能更好说明“下半场”的商业机会,我先简单带大家回顾一下教育企业的发展历程。

从大的商业形态来看,教育企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教育企业出现的背景看,商业化的教育企业是现代教育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出现的教育企业其实就是所谓的“补习班”。大概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传统学校渐渐无法满足人的学习需求,因此各种类型的“补习班”开始出现。比如我们常见的“英孚”,就是由于1960年代,当时的学校无法为短途旅行的人提供语言教育,这才被英孚的创始人发现了商机而创建的。

在补习班阶段,教育企业更像是学校功能的延伸和补充,虽然可以帮用户“补习”的科目可以包罗万象,但受限于技术水平和市场容量,这个阶段的教育企业提供的服务大多是面向有学习需求的个人用户。

随着互联网和其他新兴技术的发展,大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个时间与我们前面提到的互联网进入教育领域的时间也大体相符。这个时候,教育企业的发展开始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将这个阶段教育企业的特点概括为“超级补习班+校园升级”,这个阶段其实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几乎所有教育企业也都属于这个阶段。处于这个发展阶段的企业虽然各具特色,但共性也明显。传统补习班通过互联网扩大规模,改变经营方式,焕新对外形象,推出更多创新的产品或服务,形成“超级补习班”。这样的机构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多少知道一些,如果已经有了孩子的同学,可能就会有更真切的体会。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企业将自身业务重点放在了助力“校园升级”上。这些企业为学校或教育机构提供各种新产品和新解决方案,帮助它们实现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的升级。这类企业大都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商业模式,有面向个人用户的,如各种网校或线上课程等;有面向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如各种用以教学的硬件或教学管理系统等;还有面向政府部门采购的,包含的产品类型比较复杂。但从本质上看,处于这个阶段的教育企业仍是在应用新技术的基础上,对现行教育机制的补充与完善。或者我们也套用一个比较时髦的词——这些企业在利用新技术对传统教育机制进行“赋能”。

现在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教育企业都是第二代教育企业。我从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第二代教育企业在某些方面方面正在逐渐进入一个发展的瓶颈——我并不是说某个类型的企业在经营上遇到了什么问题,而是前面我们总结的这种“超级补习班+校园赋能”的模式逐渐显现出它局限性的一面。

处于第二阶段的教育企业逐渐让教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教学模式或理念的发展,却没有给教育和技术之间找到可以协同发展的关系。这些教育企业都相信更好的技术一定可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进而给人带来更大福祉。但事实真的如此么?至少在教育公平上,技术进步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相关的政策研究机构曾经得出一个结论:落后地区目前急需的不是大批量的信息技术装备,而是对教师进行有实效的培训,真正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继而使得学生获得真正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的李芒教授在探讨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时也曾经指出:技术并不是一种中性的手段和方法,而是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的一种载体,因而其在内容形式上都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李教授提到的“价值观”,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提及过很多次的“教育理念”。

而这也恰恰是第三代教育企业区别于前两代教育企业的核心。

最后我们说一说教育企业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也是我对于未来教育行业发展机会的一点看法。如果说教育企业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完成教育职能的补充和延续,教育企业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用技术对传统教育机制的“赋能”,那么教育企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就是打通现阶段各个垂直领域的单个应用,最终建成智慧学习环境,实现智慧学习理念——企业追求的不是某个技术领域的突破和领先,而是站在智慧学习理念的角度,实现教育和学习的整体升级。

我们再用开始时举的那个例子来总结一下吧。第一代的教育企业解决的问题是找到更多的马来满足人们的需求;第二代教育企业则是专门研究改进训练马匹的方式或者马车系统去提升速度,但忽略了马匹的承受力和安全性。而未来的第三代教育企业要做的则是“汽车”。

我们在前面提到了一个观点:智慧学习的下半场,比拼的是谁更懂教育和学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教育领域不仅需要我们从技术的思维去发现教育与学习中可以完善的地方,更需要我们回归教育与学习的本源,去思考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中究竟哪种更适合我们去改进教育和学习。像腾讯这样的头部企业也认为新技术对教育变革的真正作用应该是最终促成由“教”向“育”的转变。

而“育人”从来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育人”是教育问题。

退一步,如果教育真的是一个技术问题,那摆在我们面前的商业现实可能反而更严峻,因为“新基建”确立的三个方向中,不论是AI、大数据、5G……这类前沿技术领域,还是推动众多细分市场中的传统教育转型,亦或是从研发角度促成线上线下融合。每个领域都已经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具有综合优势的强势企业。中小企业或者创业团队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临的竞争压力会更大。也是因为如此,尽快在技术创新还是理念创新中找到新的方向和平衡点,让自己尽早升级为“第三代教育企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知道,智慧学习能够实现的前提是建成智慧学习环境,在前面的讲解中,我们介绍了由于智慧学习环境,也就是网龙致力于打造的“终生学习社区”,它涉及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是一个无比庞大且内涵丰富的综合系统。在网龙的规划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这个原则的确立意味这我们开发产品和服务时可以与传统的教育理念无缝融合,在减少老师一部分耗时耗力的重复性工作外,也为老师提供了更多工具和支持去帮助他更好、更完善地了解自己的学生,进而实现育人的责任。

帮助老师完成角色的升级和转变是第三代教育企业的核心工作之一。

这件事听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确实千头万绪。因为它涉及到“人与技术的关系”这个本质问题。我们不把话题拉的太远,只从现实层面看,基于构建智慧学习环境的需求所产生出的商机便已十分巨大:硬件层面的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组建;软件层面的教、学、研、辅系统;此外还有需求量巨大的各类型学习内容……每一个领域说起来都有太多需要去完善和补足的地方。

只是新一代的教育企业应该思考的是回归教育的本质,用教育的眼光去审视和选择技术,再将技术转化为对构成智慧学习环境,也就是终生学习社区,有用的产品或服务。这便是第三代教育企业最重要的特点:第三代的教育企业不仅重视和使用新技术,更加关注教育的本质和创新教育理念,不仅注重提升知识获取的效率,更要建构智慧学习环境,让每个人不仅可以掌握现有的知识,更学会如何运用知识,进而掌握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方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第三代教育企业面向的“用户”也不仅包括传统的to C、to B或to G,更重要的是to E,Education,即面向教育本身。

网龙致力于成为第三代教育企业。所以我们构建开放平台,希望有机会和全球教育领域的伙伴一起携手,探索智慧学习社区的方向。并且特别注重与全球教师的合作,希望和老师们一起找到与新技术合作的最佳契合点,紧扣教育理念,让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不再冰冷,把握时代机会,让教育因技术发展获得本质飞跃。

助力教育企业实现自身升级——我想这就是新基建对于指挥学习和教育行业带来的最大助力。

再次感谢雷锋网搭建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跟大家交流,谢谢!

 

精彩互动问答:

问:人类社会经历了多次信息技术革命,通讯、交通、消费等行业都取得重大变革,但教育却是其中被影响得最少的行业之一。您认为,“新基建”是否会对教育产生变革性的影响?将带来哪些影响?

答:我个人理解,其实每一次技术的重大变革,一定会对教育、生活等各种领域发生改变。大家会问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过去十年二十年间,移动互联网对大家的生活和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我们现在大部分是由移动智能终端或智能APP来满足。

但反观教育本身,我们会发现,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模式的核心还是在以课堂教育作为最主要的模式来完成。这个我想,可能跟教育本身的领域有关。举个通俗的例子,之所以移动互联网产品能够在这么多领域得到发展,是因为他们本身TO C性质很明显————他们的使用者就是买单者。但教育这个行业,学习的人是不能决定他学习什么内容,起码在K12阶段无法决定;买单的人也不是学习者本身,他也无法决定孩子学习什么。他是由学生家长、老师、教育主管部门等多个相关利益者组成的复杂场景。因为这个原因,可能导致大家看到,这十几年科技并没有对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特别明显的颠覆性的变化。

所以新基建可以说是从国家层面、政府层面上,从社会基础建设层面,进一步让教育和数字化、互联网、人工智能的结合提供了硬性基础。所以我们认为,在这个基础上,未来智慧教育的下半场会产生质的变化。

问: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虽取得爆发式增长,但也暴露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您认为,未来在教育领域,需要从哪些方面去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答:这个问题不止是教育。疫情期间,在国家提出停课不停学以后,我们的师生强制把线下教育转换到了线上,这个过程一定会带来原有基础设施上的压力,这个压力在疫情期间比较突出。我个人理解,疫情让更多老师和学生等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使用线上教育这种方式。通过使用,让我们知道产品需要改进和优化的地方,最终更适用于大家。

前段时间,大部分教育企业都在做技术上的研发,我们在思考技术可以为教育带来什么。强制线上学习这个过程,让更多老师、学生向我们提出更多要求,让我们更多的往教学理念方向思考。

我个人理解,不能说疫情爆发暴露了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问题。就像所有人拿起手机打电话,网络肯定也会出现问题。我们相信,5G或是人工智能的发展,随着新基建的进一步建设,这些技术的发展一定能够使我们的教育产品更加顺畅,最终真正提升教育效率,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有效帮助。

问:网龙的教育业务起初是靠收购来拓展市场的,这种收购会沉淀出好的教育内容吗?

答:大家可以看到,网龙在整个教育模式中,是通过两种方式结合:一种是自我研发,一种是投资并购。在内容相关的业务上,自主研发是我们倚重较多的方式,也就是利用网龙传统做互联网游戏与内容产品的优势,把更多数字教育内容软件进行开发、研发。投资并购是为了尽快实现构建智慧学习环境的基础,同时也为了解决我们本身作为互联网游戏企业的短板,比如说硬件的研发和生产,比如说海外社区、社群的建立。所以我们的业务模式,是希望通过并购和研发相结合,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模式。

问:人是智慧学习的核心,但是人的需求是最难实现的一个环节,技术和工具能改变教学中的人吗?

答:这个问题颇有哲学层面的含义了。我简单说下我的观点与大家交流。

我同意问题中提到的观点——人是智慧学习的核心。所以在推进实现智慧学习的过程中,使用到的技术或工具不可避免的会与人发生密切关系。但谈论这种关系时,可能无法简单地说“技术和工具是否能改变教学中的人?”我个人理解其实在过去的二十年到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兴起,技术的发展完全超过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发展。

今天是个直播课,我自己出席过很多次论坛活动,做过很多分享。但第一次尝试这种直播公开课的形式,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个挑战……那大家可以想象到,对传统的老师而言,他们已经习惯了使用普通的黑板或是普通的PPT来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当真的让老师来使用我们今天的数字化产品来上课,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个人理解,在未来智慧教育的发展中,教学理念的发展和教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相辅的过程,我们希望是用教学理念去选择教学技术,而不是过多地用教学技术的发展反向推动教学模式的改变。

问:网龙的教育业务目前以2B 2G为主,未来会拓展2C的内容吗?

答:站在教育本质这个角度,教育属于偏2C的业务。虽然我们有一部分产品和业务,看起来好像是2B或2G,但实际上,我们也有很大程度业务是2C的。比如说在国内,我们的101教育PPT,是帮助老师一键备授课的软件,是一个2C产品;网教通等帮助完善教学体系、或是搭建教学平台的产品,他们的使用用户也是2C。

更重要的一点,我们2B和2G的产品,是为了建构一个更加完善的智慧学习环境,这些产品产生的效应最终也会体现在个人用户上。

所以2B 或是2G,都是为了达成阶段性目标所做的商业模式选择,最终让C端用户能够通过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在教学中获得益处,让学习和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结合,这才是我们的产品对这个社会产生贡献的方式。

 (雷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bgVtNzruR7s1VseU.html#comments Tue, 04 Aug 2020 13:18:00 +0800
希沃技术大佬分享,物联技术赋能数字教育,竟然可以这么智能!| 万字长文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sDdtLfxHp0EfHye4.html 近日,雷锋网开启了“教育新基建”系列公开课第三期,邀请了国内知名教育信息化应用工具提供商希沃多媒体事业部唐乐军做客线上课堂,他以《物联技术赋能数字教育》为题进行分享。

唐乐军,希沃多媒体事业部高级软件架构师

从事软件研发、架构设计工作11年,对校园运维管理有深刻的理解,参与开发校园运维系统覆盖国内60多万间教室,目前负责希沃智慧物联教室、智慧物联校园多款产品的研发设计。

此次主题分享分为五个部分:

1. 校园空间类型及信息化教室类型介绍
2.校园物联化演进历程及校园IoT技术路线介绍
3.物联技术优化教学环境
4.物联技术赋能大型校区管理
5.物联技术助力能源信息化管理

以下为唐乐军的课程分享的部分回顾,雷锋网对其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整理:

首先介绍一下自己,我在广州视源股份旗下的未来教育集团多媒体事业部从事物联网相关的产品研发工作。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广州视源股份旗下的子公司,希沃是广州视睿在教育领域创造的自主品牌,总部在广州的科学城,希沃是国内交互智能平板的首创者,在2012年到2019年连续8年市场占有率领先。2019年的市场占有率是43.5%,稳居行业的榜首。

我们今天的分享会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下校园空间,让大家了解当前物联技术和校园的一个关系,第二部分介绍一下物联技术在数字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况,分享希沃在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是如何运用物联网技术的。

校园空间的分类和校园信息化教室的类型

平时我们谈起校园空间,第一个想到的是教室,其实教育部和住建部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校园空间,分为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办公管理用房、生活服务用房三大类。

第一大类,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比如说我们的教室,包括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第二大类,办公管理用房和生活服务用房,是属于后勤的,比如教学楼,行政办公室、住所,还有水电房等。第一类大家可能接触的比较多,在校园信息化投入中也是非常多的,后两类的用法更相更偏向于后勤,大家平时接触比较少。

教育信息化主要是围绕着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来开展的,目前形成了四大类普及率比较高的信息化教室。

第一类是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有一些特征,一是配备了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并且终端是需要接入到互联网里面,然后去进行一些远程的管控。

基于多媒体教室,我们谈的比较多的是智慧教室,智慧教室是在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有一些跟多媒体教室不一样的特征,比如说交互智能显示设备是需要在智慧教室里面的,我们的设备要能够被统一管理,需要了解学生的使用数据,用于学情数据分析。

基于智慧教室,衍生出两种不同的场景应用的教室,第一个是智慧交互教室,它的特征就是小组配备了学习端,小组同屏对比讨论等,可能会运用到AR、VR、MR技术。

另外一类是网络互动教室,它主要的特征就是支持1+N远程教学,标配一些录播设备、音视频采集设备。我们在疫情期间这类可能接触得比较多,比如说常见的AB班教学、云课堂等等都是这一类的教室。

教室的信息化建设分两个方向,智慧教室和物联智能教室。而这下面它又分为教学和环境服务,信息化教室关注的是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课前是前置预习,诊断评价;课中是以学定教、互动教学,课后是查缺补漏、巩固提升。课前课中课后都会用到信息化设备,比如说交互智能平板、交互智能录播等。

物联智能教室其实是更好地让这些设备能够被管控起来辅助教学,比如说照明系统、空调系统、集中管控系统等等。

希沃在这四类的信息化教室上面,通过物联技术,将信息化设备、环境设备与教学应用数据打通,形成个性化的智能环境。比如说老师来到教室之后,可能通过一些物联设备,比如说刷卡或者人脸识别等等,认证身份之后自动同步了一些个性化的数据,比如显示设备的亮度,还有环境的温度,麦克风的音量等等,通过物联技术把它自动调节到老师想要的一些个性化的环境里面。

校园信息化物联技术的演进

物联网技术在校园信息化演进过程中分几个阶段,我们把它叫做前物联阶段、过渡阶段,还有当前的校园物联阶段。

传统的教室是属于中控的时代,目前大部分教室内还是存在的,可能运用RS232、RS485等接口,还有比如红外,它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缺点,一是有线连接运维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二是要求设备在同一个局域网内,三是数据没有上传到云端,难以去做统计分析,四是物联是以教室为单位,脱离于教室外很难去管控。一些新的设备,慢慢地已经不支持这种接口了,所以它的拓展性会非常差,你可能拿一台新的设备来,他可能就没法被管控了。

近年来近距离的一些无线物联方案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比如蓝牙等的一些短距离的无线方案,但是它们相对之前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就是它比较局限,教室内也没法让数据上云去做分析。

随着5G技术的到来,慢慢形成了5G、NB-IoT、LoRa等长距离无线互联方案,它们有一些很明显的优势,一是无线通信不需要去布线或者说改造现有环境的线路布局。

二是本地控制和云端控制是相结合的。

三是物与物之间通过物联云连接,能够不再局限在教室的场景内,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一些场景的联动,对现有设备的改造也是很简单,可以把教学信息化设备和传统的环境设备、应用数据无缝打通。像这种长距离的无线物联方案,它的穿透能力是非常强的。比如说一个网关,一栋楼宇可能只需要部署3-4个就已经能够很好地覆盖。5G这一块其实慢慢形成了一些产业联盟,大家都在统一通信规范,并且设备之间是能够互联互通的。

为了将来和其他厂商共同打造物联智慧教室,希沃在运用物联网技术方案时会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说教室内存在一些传统的中控的方案,通过我们的智能讲台,将传统的串口、红外连接的设备连接在一起,然后智能讲台通过LoRa的技术和云端连接,实现传统和现有的新技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学校IoT物联建设的技术路线

希沃物联网中台包括三部分,第一个是设备,第二个是互联网中台,第三个是基于物联网中台开发的小应用、小数据。

设备顾名思义就是指物联网设备,我们把它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信息化设备,比如说交互智能平板、学生平板,还有环境设备,比如空调灯光、水电,还有温湿度的检测等等。

中间这部分是希沃互联网平台的核心,它主要有三块的功能,第一接入模块,设备通过接入模块接入到物联网中台之后,包括设备的控制接入,比如开关亮度;设备产生的数据,通过数据接入的方式,这些数据可能包括一些环境数据、教学数据;设备的状态,比如设备上下线离线,还有一些故障等等,都能够通过接入模块很好地进入到物联网中台里。

前面也讲到了物联网设备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只接入一种协议,是很难做到把整个物联网建设起来。所以说接入模块我们有一个协议转换,把各种复杂或者说不同的协议标准化,方便后面的一个数据能力的建模。

业务处理模块,顾名思义,就是当设备接入到物联网中台之后,需要对它进行建模,比如我这个设备是什么类型的,我的设备能力是什么样的,这样才能够让设备实现控制,还有数据实现标准化,为了方便调用和控制设备,物联网中台可能会自动生成一些开发套件,就是俗称的SDK,让设备能够快速接进来,并且让云端的一些小应用和小数据快速地去控制设备,并且分析设备的数据。

物联网中台除了要满足设备快速结构和云端应用快速处理之外,还要考虑设备的后续维护。所以说我们也做了远程的统一管控,全链路的日志,还有自动升级等等,这些模块也是非常重要。

规则引擎模块其实是将设备产生的数据,还有设备之间的联动,通过规则引擎路由到不同的应用或者处理数据处理模块,让设备能够真正实现互联互通。

希沃不仅是一个硬件厂商,同时也是教育领域内的小应用和小数据的提供商。我们的小应用,包括设备的应用系统,能源管控系统,还有互动录播系统等等,都可以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对设备的管控。当然我们也有最核心的小数据,包括设备数据,还有教学数据、教研数据等等,都可以在物联网中台的帮助下,和其他的应用无缝打通。

物联网连万物,一定要有超高的并发量,希沃物联网中台采用Actor模型和Netty框架来实现高并发。

首先简单的介绍一下Actor模型。Actor模型是一个基于消息驱动和非阻塞的高并发处理模型。为什么要有这个模型?因为在传统的并发模式中是倾向于强一致性、弱隔离性的。我们在做一些高并发设计的时候有内在的复杂性,比如说一个设备连接上来,后续的处理肯定是希望这个设备的状态是有序的,并且指令肯定是通过一个连接来下达的,所以就要求它的时序性性非常高。如果按传统的一些设计经验,我们可能把一个多线程的程序就用单线程来处理,这样会导致它的并发性能不是特别高。

Actor模型它天生是强隔离性,并且弱一致性的,所以说Actor模型在并发中有一个很良好的性能,并且也很好很好的控制和管理。

Netty框架是Java提供了一个异步的事件驱动的网络模型,因为物联网他都是要连接到云端的,所以说一个很好的网络框架是实现高并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简单讲一下Actor模型是怎么在我们的服务中运用的,比如说我们的一个后台服务,他可能本身是一个Actor,它对应着不同的产品,这里的产品就是不同的设备类型,比如说班牌是一种类型,交互智能平板也是一种类型,产品对应着不同的设备,每个设备都有一个独立的Actor,这样可以保证所有的设备是不干扰的。假设有一个设备在后台出现故障,它是不会影响其他设备的。

中间这一部分是用了一个session manage actor来管理一个连接,你要控制设备和云端的一个通信,它就一定会有一个连接,但是如果是一个高并发的程序,服务是有很多节点的,处理这个连接是要在指定的节点上来做。所以说通过Actor和设备的一个session的管理,保证设备的连接和后续的处理过程是有序可达的。

右侧是一个接入层的高并发实现,通过ZK实现一个节点服务的发现和注册,然后将请求分配到不同的处理业务中,这样可以很方便的进行一个动态的扩充和缩减服务器的资源,让设备能够平均分配到所有的处理节点上。

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设备是怎么接入到希沃物联网中台里面来的。首先在左下角我们的设备它可能通过一个注册的方式获取它的一个设备的三元组信息,包括设备的ID、密钥、产品信息。注册的方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我在设备在出厂的时候,就把这些信息烧录,启动的时候直接把这信息携带上就好了。第二种就是将设备自己的唯一标识上传到服务器,然后通过服务器告诉它的三元信息。

第二个步骤就是我获取到设备的三元信息之后,它会接入到物联网中台,后续我们的应用 APP,通过一些设备的ID或者说扫描设备的二维码,与设备关联起来,后续用户就可以通过APP去管理设备,进行上下行的一个指令的下发、数据的上报。

前面我给大家科普了一下校园空间的分类,还有物联网技术的演进过程,还有希沃在物联网是怎么去做一些技术的设计的。

物联技术如何赋能数字教育,以希沃为例

第二部分我会简单介绍一下物联网技术在赋能数字教育这一块,希沃到底做了些什么,具体是怎么做的?这一块会分三个部分,第一个就是物联网技术是如何优化教学环境;第二个就是物联网技术是如何赋能大型校区的管理;第三个就是物联网技术在能源信息化这一块是如何去做的?

物联网一般分5层,感知层、系统层、应用层、数据层,最上面是综合平台。

感知层就是对通过一些感知的元器件,让设备能够和云端连接起来,比如教学设备、学生设备、广播设备、环境设备等。

系统层就是基础的服务,比如混合云架构、设备运维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统一认证系统、备份系统。

应用层就是针对不同的环境做的平台和服务,比如校园智慧管理、校园智能服务、校园环境管理、校园数据分析。

数据层其实就刚才讲到的教学数据和物联数据、环境数据,它是相辅相成的,就是说你在后台肯定要有一个地方,还将这些数据能够融会贯通。

对外我们是一个综合平台,比如说校园AIoT管理平台、多媒体装备管理平台、校园物联数据平台、校园综合管理平台。

物联技术优化教室环境这一块主要分两部分,第一是物联服务教学,第二是物联改善环境。

物联服务教学主要有几个应用的场景,比如走班考勤,在新高考的政策中,通过一些班牌的人脸识别,或者说NFC近距离刷卡认证他的身份,第二个场景是身份识别,第三个场景是设备安全。

教室的设备都是一个公共的设备,如何保证这些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并且是可靠稳定地一直长时间运行,我们推出了一些类似希沃冰点的东西,让保护设备的一个安全物联网改善环境这一块,比如说室温调控,通过物联网的一个温度检测,可以知道教室内当前的温湿度怎么样,通过物控物这种方式,感觉到温度的变化之后,我们可以自动调节,比如说空调的一个开关。

还有光线调控,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室对照明是有非常高的要求的,但是如何自动去调节光照?其实我们可以根据现在反映光照的数据,然后和我们的灯控系统联合起来,这样能够自动地调节光线。

空气也是类似的,教室内有很多二氧化碳或者说pm2.5、pm10的一些检测,和我们的新风系统进行无缝的打通之后,也能够自动地进行一些智能的管控。

最后一个就是智能感应,教室是一个公共的空间,设备的开关其实更多是靠人为去参与。结合物联网技术,我们可以做到,比如说在晚上的时候,检测到教室内没有人,我们可以自动把灯光熄灭,做到人走灯灭等场景。

物联技术在优化数字教学管理这一块,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教育信息化设备的管理,还有环境设备的管理。

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是什么?学校的设备越来越多,管理员他如何去统一管控它,比如设备的远程控制、重启开关机等等,设备的一些运行状态,你需要去有个地方实现统一的监管。比如我可以远程地查看设备的桌面截图,还有当前设备的状态,异常的报警等等。

设备的使用情况是什么样子?其实作为一个管理者,他应该要知道,比如说开关机的时间段是什么样,它的一个活跃的趋势,还有当前一些软件的使用,设备当前的健康度是什么样子?

环境设备的管理,就是针对教室内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比如环境指数、温度湿度、还有二氧化碳的浓度等等。

空调的监测,比如空调的指定快速开关、空调的限温等等。

电源开关的管理,比如说我可以监测整个教室或者整个校园区域的用电状态,能够进行远程的一键处理。

水电的监测,包括整个校园的水电的使用情况等等。

在大型校区通过边缘计算的技术,希沃物联在边云协同管理备份,还有数据的本地容灾备份来帮助多校区的设备的管控。边云协同管理备份主要是因为大型校区场地繁多,管理复杂,特别是在高职教的院校,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局域网的故障问题,通过边云协同的方式,能够协调多个校区多个设备的协调管理,结合我们的边缘计算技术,这个就非常重要了。

大型校区有很多的数据存储,比如音视频的数据、大文件数据,如果你全部存储在云端,其实是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并且访问速度会受到外网流量的限制,通过边缘计算技术,我们将这些数据存储在本地的边缘计算设备上面,实现本地数据本地的一个缓存和备份。

物联技术第三部分就是能源信息化管理这一块,能源管理是校园后勤保障的核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有效地为校园后勤管理进行信息化转型。校园的教室、办公场所,都需要知道我们对灯光空调、环境的数据,还有整个区域用电情况的了解;图书馆、宿舍需要知道水电消耗情况是什么样子;其他的区域,体育馆、餐厅等,也需要去做能源的精细化管理。

我们为什么要做校园能源的信息化管理?

第一个是要提升后勤的管理效率,比如说运用一些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让楼宇实现数字化的转型,比如说我可以知道整栋楼宇它的设备运行情况是什么样子,结合一些3D可视化工具可以清晰地知道每个空间,每台设备当前的运行情况。

第二个是延长设备的生命周期,其实校园内的设备都是一个公共设备,它如何能够良好地运作,需要一个全面的监管,通过一些监管的方式推动楼宇的智能化,管理和节能的双向发展。

第三个就是降低能源损耗,通过智能的感应,刚才前面也说到了,我知道设备的运行状态,比如说我可能在一个办公室,在和晚上的时间段里面,里面灯已经灭了,但是空调还开着,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是不合理的,如果通过智能化设备,灯光空调会自动关掉之后,能够降低能耗的消耗。

能源信息化这一块,我们做了一套标准的解决方案,我们把1个教室分成4个点,测量整个教室的用电情况、空调管理、环境的数据采集和水电的管理,将一套标准化的教室接入完成一个物联网改造之后,通过无线网关连接到云端,然后通过PC或者小程序来进行一个数据的呈现。

这里是我们的一个能源可信息化的示意图,左边可以看到,其实我们可以知道整个区域或者说整个楼宇的水电的使用情况,并且我们也知道当前设备的运行状况是什么样。比如说现在的一些温度环境,还有其他的一些数据,还有我们的一些异常告警信息,它会提前通知你,当前的设备运行状态是不是正常的,然后还有一些节能提醒,某个区域在某个时间段它的设备使用是不正常的,他会提前告诉你,并且会给你一些能耗降低能耗的建议。

它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

第一,能源的统计由静态转为动态。在传统的能源统计过程中,一般是每个月可能抄一次水表,可能知道水表这个月异常了,但是这个异常是事后的,我们是没法处理的,只能说后面会避免。经过信息化的管理之后,水电的消耗是实时监测实时处理的。

第二,设备的应用管理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前设备运行好坏是没法知道的,可能要等待报修,通过物联技术能源信息化改造后,类似这种事情的概率会变得很低。所有的设备都是统一通过远程来进行运维管理的,你可以实时查看到设备的运行状态,当这些状态不正常时,可以快速通过远程的管理手段去处理。

第三,建筑的能耗分析这一块,以前我们可能知道整个学校或者说整个办公楼的能耗总体情况是什么样,但是你没法细分到所有的区域,假设这个月水电的一些异常情况发生了,但是你是没法去处理,我只知道整个大区域是超标的,但是我没法具体到是什么原因导致超标。经过能源信息化管理之后,能耗分析变得更加精细化。如果说本月的一个总体能耗超标了,通过数据报表能够清晰地知道哪间教室的水电或者说使用情况有异常。

第四,降低后勤物业的人力成本,以前我们在做一些能源损耗统计的时候,可能是后勤人员需要到现场手抄水表,经过能源信息化管理的改造之后,用电数据都是实时汇总上来,不需要人工去介入,让后勤的管理成本得到极大的降低。

 

精彩互动问答:

问:校园物联网属于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核心环节吗?

答:教育信息化就是说基于设备服务教学场景,物联网就是说怎么让我们的设备能够更好地利用起来,把教学数据、设备数据能够融会贯通,所以说它是两个核心中的其中之一,第一个是教学,第二个是环境,他们两个是相辅相成的。

问: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有很多应用,然后希沃目前整体将解决方案做到什么程度,最好结合案例讲一下。

答: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物联网的方案。希沃在做物联网方案的时候是考虑到把它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信息化设备,包括交互智能平板等系统的设备,第二类是环境设备,信息化设备是带系统的设备,就是说它上面是可以装一些应用的,你可以基于它去做一些定制化的物联网的能力。

希沃会提供一些标准化的改造方案,通过LoRa模块,会让传统已有的教室能够快速无缝切过来,不需要去改造它的布线就能够快速接到我们整个物联网平台里面。物联网平台和教学应用数据是融会贯通的。比如说在高职教育这一块,学校通过我们的一些白板或者说我们的评课软件,来辅助教学行为,通过智能讲台连接传统的中控应用,然后结合我们的物联网平台,把设备统一管控起来。

问:希沃因为做白板而知名,目前互动白板市场用户最看重的产品亮点是什么?

答:第一,老师可能对于白板的要求就是简单易用,并且能够让教学的数据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存起来,并且做一些分析。所以互动白板产品的亮点首先就是简单好用,并且数据是可以持续地做处理,并且能够给老师带来帮助的。

问:校园能源数字化未来会达到什么智能化的程度?

答:其实校园可以参考智能家居的市场,像去年的一个市场报告,智能家居或者说物联网这一块的市场规模是上万亿的。校园数字化这一块其实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它的智能化的程度就像我刚才说的,未来一定是老师到了一间教室之后,他能够自动同步它的一些个性化的参数过来,通过物联网的技术,然后让这些设备能够调到它最想要的状态,并且是不需要人工去主动干预的。

问:校园物联化核心技术难点是什么?

答:我觉得有几个难点,第一个是设备的种类,还有我们的协议是多种多样的,你要去做兼容,实际上复杂度非常难。第二个就是对设备的信息化程度、物联化程度,大家还是不够重视,当然近些年大家慢慢重视起来,就是说我的设备慢慢会带上一些物联网的模块进来。第三个物联网在校园内,其他厂商更多只是关注在管控这一块,没有说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所以说物联网一定要和教学融合,还有和数据打通,才能更好地落地。

问:目前学校对于校园物联化的意愿怎么样?似乎还主要停留在交互智能白板的使用。

答:我简单说一下我的理解吧,传统老旧的k12学校,可能不会有特别多的物联化意愿,但是对于集中管控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新建学校对物联网的应用意愿度还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做我们新建下的一些前期的参数选择的时候,他们很想去把我们的一些互联网相关的东西,把他们的教室或者办公楼进行一些物联化的改造。

问:如今IoT应用在各个场景中,比如智能家居机器人等,在教育行业Iot有多大的前景?

答:随着5G的到来,IoT一定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的,包括比如说我们平时骑的共享单车,你可能感受不到IoT技术的存在,但是它实实在在的,比如说用了nblt或者我们的二级技术,然后通过手机远程开锁,技术其实是逐步融汇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慢慢习惯这种IoT的技术之后,我相信在校园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一定是会慢慢走起来的。

问:疫情期间,希沃也推出了希沃云课堂的在线教学平台,这个平台的产品功能如何,是否适用于日常的家校互动?

答:疫情期间希沃确实是推出了云课堂,在线教学也服务了很多的老师和学生,解决了他们远程上课的需求。日常的一个家校互动,其实也结合我们希沃的应用,比如班级优化大师,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当中的一些表现快速地传达回到家长的手中。

还有一些家校互动,比如说学生在学校里面想联系家长,也可以通过我们的云安排去做一些短信留言、拨打电话等功能。

问:除了上传课件大屏互动外,白板的发展空间还有哪些?

答:交互智能平板它服务于日常教学之外,理论上还是一个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比如在课间和晚自习的时候,我们通过智能交互平板多放一些安全教育、德育教育的视频来观看。结合物联网技术,教室的环境状况也可以在交互智能平板上实时显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放心地使用我们的周边设备。

问:希沃的云班牌目前应用情况怎么样?我本来以为用户需求不大,但似乎越来越多学校也开始使用了,主要功能除了签到还有什么?

答:希沃云班牌的功能,第一个就是可以满足走班排课的政策要求,第二个就是考勤、签到等功能,第三个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在班牌上发布一些班级的动态、图片等。第四个就是家校互通,比如说学生可以通过安排进行一些刷卡或者说认证之后,学生可以给家长留言。

 (雷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sDdtLfxHp0EfHye4.html#comments Fri, 31 Jul 2020 19:07:00 +0800
开放教研云,牵手腾讯云,好未来TO B之路的加速跑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c4pUQbZjx6Qm1yh4.html 左手是以“学而思网校”为代表的TO C,右手是以“好未来智慧教育开放平台”为代表的TO B,如今,坐拥465亿美元市值的好未来,其定位已不仅仅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教培机构了。

一个TO B的好未来,将会诞生怎样的变量?

7月28日,好未来在京举办2020 TI智慧教育开放合作大会。在大会上,好未来宣布将向全行业开放教研云系统,同时宣布直播云系统升级为3.0版本;瞄准K12 TO B市场,好未来智慧教育开放平台联合腾讯云开启战略合作。此外,好未来还联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发布了《2020中国K-12教育培训To B市场发展报告》,并与培训学校代表发布了未来学校2.0创新计划。

首次对外全面开放教研云系统

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在线备课、数字化课件逐渐成为老师教学的标准配置。

为此,好未来首次对所有教师开放教研云系统,将好未来沉淀了十余年的教学教研经验开放给全行业。

据介绍,好未来的教研云系统,拥有近600万道精品题库,包括恢复高考以来全国各省份的高考真题,100所城市近10年中考真题和中高考模拟题,2000所中小学近5年期中期末考试题以及17年好未来学而思经典教学案例。每道题目都被打上了数据化标签,老师可以通过看到该题目在题库大数据的出处、引用次数、作答次数、准确率等参数;

除了题库外,教研云系统里还插入了动态化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知识点,让学习不枯燥。

此外,好未来教研云还可通过数字图书、可视化小视频及小程序等功能实现备课资料的快速索引;通过课件一键自由转化、“一变五”等功能满足不同教学场景的需求;通过专属学科生成器功能,快速适用不同科目。

直播云升级为3.0版本

直播云是好未来自主研发的在线直播互动的在线教室产品。疫情爆发后,好未来曾推出“避风港”计划,助力其合作机构使用直播云的直播教学系统实现线上教学。

在今年5月份,好未来曾在线举办OMO解决方案暨暑秋产品升级发布会,宣布直播云升级为2.0版本。

本次大会上,好未来直播云升级为3.0版本,围绕“在线课堂”的教学痛点,在2.0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功能。

如通过集结模式、上课点名等功能,真实还原线下课堂;通过讲台互动等功能,营造线上教学互动场;通过“X空间”中PK和光荣榜等功能,突出线上教学中的表扬和鼓励场景。

此外,直播云全新发布30人小班课模式,帮助培训机构将线下小班课程便捷迁移到线上,并完整保留线下课堂中的互动感。

好未来集团智慧教育开放平台总裁黄琰表示,升级后的直播云互动体验功能超60项。

牵手全行业,推动教育数字化建设

2019年,腾讯云与好未来智慧教育开放平台开启首个战略项目,腾讯云通过云端服务形式支持好未来旗下“未来魔法校”双师直播课堂。

本次大会上,腾讯云与好未来智慧教育开放平台宣布进一步深化合作。双方将共同围绕教育基础设施、行业标准、互联网+教育应用平台等方向紧密联动,推动教育行业的数字化建设,加速教育普惠进程。

腾讯副总裁、腾讯云总裁邱跃鹏表示,腾讯云与好未来智慧教育开放平台将发挥双方各自的行业优势,共建优质的教育应用及个性化内容,为企业服务端口和政府服务端口的用户做好数字化助手,提升教育质量。

另外,会上,中国教科院联合奥纬咨询、好未来发布《2020中国K12教育培训To B市场发展报告》。报告显示,疫情期间,逾七成校外培训机构现金流面临巨大挑战,逾六成机构负责人表示这一影响将持续至 2020 年底。与此同时,在疫情的刺激下,在线教育得到突破性发展,其市场规模占比从 5%迅速上升至15%,行业线上化趋势明显。2019年中国K12教育培训To B市场规模接近270亿元,预计到2025年,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最后,好未来还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部分培训学校代表共同启动面向校外体系的未来学校研究项目,即“3430”(3年研究周期,4个研究方向,30所合作实验校)计划。

在“开放”这件事上,好未来是下定了决心。

好未来正逐渐开始了TO B领域的加速跑,以“开放”为核心,对行业输出好未来积累的技术和教学教研能力。

好未来集团智慧教育开放平台总裁黄琰表示,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发生,这也是好未来对外开放的起点。好未来希望用更懂教育的科教产品推动行业进步,在后疫情时代助力教育OMO模式的发展。

2018年12月,好未来正式推出好未来教育开放平台,面向教育行业开放其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切入 To B市场。

2019年7月,好未来又推出AI开放平台,进一步向行业共享好未来的技术能力。

此次TI大会,从对外开放教研云系统,到直播云系统迭代升级,再到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腾讯云的合作,好未来的TO B版图已囊括了工具、内容、服务、产品、技术等多个领域。

那么,开放的TO B,将会指引好未来走向“新未来”吗?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c4pUQbZjx6Qm1yh4.html#comments Wed, 29 Jul 2020 22:43:00 +0800
破解高考“唯分数论”,腾讯企鹅辅导和金太阳教育组CP,成立“AI强基大本营”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hHCpAWiyetUtOipF.html 雷锋网消息,7月28日,腾讯企鹅辅导与江西金太阳教育集团在京举办“强基背景下高中高校人才衔接培养”研讨会,并签署战略合作,启动“AI强基大本营”主题活动。

据介绍,该活动旨在为强基计划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供支撑助力与协同平台,辅助有志于强基专业的高中学生,通过思维能力提升与核心素养培养,帮助他们充分应对高校校考笔试面试环节,探索高中高校育人模式的衔接升级变革。

 

“AI强基大本营”启动仪式现场

近年来,随着AI、5G、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逐渐成熟,高科技人才的社会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尤其今年两会将“新基建”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后,打造智能化、数字化的现代教育课程体系,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

2020年是我国实施“强基计划”的第一年。根据教育部2020年1月发布的《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简称“强基计划”),高校将改变自主招生“降分录取”的做法,将考生高考成绩(占比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15%)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专家普遍认为,强基计划更注重综合评价,在学科知识考查之外,也通过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方式,增强对学生的能力考查,破解高考“唯分数论”,强基计划将推动高中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维化。

据悉,“AI强基大本营”将从以下多个方面进行探索:

课程内容全面,涵盖学科知识强化、学科竞赛思维培养、强基笔试大学先修课等,注重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素养;


打造“强基双螺旋课程培养体系”,将强基计划所涉及到的综合能力考核课程化、智能化、大数据化;


此外,“AI强基大本营”还将邀请高校专家教授、一线教学名师、清北学霸进行双师授课和举办线下大本营活动。

双螺旋强基课程方案图

“AI强基大本营“将综合腾讯OMO双师教学与金蚂蚁教育“学捕头学情大数据科学训练体系”;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个性化分析,例如,日常每周的单元卷数据,规划双师课程,实现学生面向高校特定专业的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本次活动上,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旁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李庆峰教授表示,强基背景下,对学生的培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向,一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阮守华认为,强基计划既是招生改革,更是培养工作,它打破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学学科教学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壁垒,倒逼中学教育调整育人模式,实行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换句话说就是实行教学的一体化,以考促学。他还指出,疫情期间,各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尤其是老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得到了极大提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转型升级现有的教育教学体系。

据了解,腾讯企鹅辅导是腾讯教育旗下的K12在线教育平台,以“双师直播+录播”的教学模式,借助腾讯AI和大数据技术,为6-18岁学生提供全学科一站式课外教学。

江西金太阳是集教育研究、出版发行于一体,打通软硬件资源,构建纸屏联动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教育集团,与全国数千高中学校及教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并成立金蚂蚁教育机构,探索科技赋能教育强基大本营的运营落地。

 (雷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hHCpAWiyetUtOipF.html#comments Wed, 29 Jul 2020 16:04:00 +0800
UCloud大揭秘!实时音视频互动背后有哪些关键技术?| 万字长文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gVen52CeCqHV5Fk6.html 近日,雷锋网开启了“教育新基建”系列公开课第二期,邀请了国内云计算第一股UCloud实时音视频平台负责人裴志伟做客线上课堂,他以《线下教育如何平稳地过渡到线上》为题进行分享。

裴志伟,UCloud实时通信平台负责人。主要负责实时音视频RTC产品研发,拥有近10年互联网行业的研发经验。2015年初加入UCloud,分别负责过云主机、云网关、带宽和UFile对象存储等产品,覆盖云计算的计算、网络、存储是三大领域,对云计算行业有丰富的经验。

此次主题分享分为四个部分:

1. 疫情对于在线教育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2. 在线课堂遇到的技术挑战

3. 实时高清音视频通话背后的关键技术解析

4. 案例解析:如何快速构建高质量的在线课堂

以下为裴志伟的课程分享的部分回顾,雷锋网对其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整理:

大家好,我来自UCloud,然后现在是UCloud实时音视频平台负责人,我今天的话题是关于大规模的实时视频互动场景下面带来什么样的挑战,以及有哪些关键的技术点?

首先我们先看看疫情对泛直播,包括一些用点播录播的方式来做的微直播,带来的短期变化是怎样的?那就是学习、生产、经营都要去寻找一个线上的替代方式。

疫情期间线上课程为何体验不佳?

疫情期间线上课程为什么会体验不佳呢?我们上半年也听到过很多吐槽的声音,大家都是在吐槽体验不好,有卡顿、掉线,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里面其实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是缺少一个良好的产品设计,因为我们大家知道我们平时用的产品都是有产品的迭代,收集需求并去打磨,但是疫情突发而至的时候,实际上是很难有个很快应对或者是去了解需求的过程。甚至某种程度上大家都是拼凑式用的,就是并没有人单独为我需要的一个场景去设计产品,所以第一个核心是缺少一个良好的产品的设计或者迭代。

那么第二点,其实是它的技术。

2004年为什么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在2004年的时候,互联网的远程办公的底层技术成熟了。技术和需求是共同组织发展的,所以在2004年之后,在美国work from home的人的比例在逐渐提升,而且我相信这次疫情之后,2020年又是个大的转折,那个曲线会更加陡。

其实社会一直有这样的需求,但是过去可能没有这样的技术产品,需求就被压抑了。

我们来看疫情带来的长期影响,要看两个方面,第一是社会需求,第二是技术底层技术的支撑能力。技术是否能够匹配支撑这个需求?

现在我们大家经常看到的是比如说教育的场景在做分级,医院也在做分级诊疗,缓解看病难等,未来还会出现在远程办公中。

实时音视频技术会随着需求不断去完善自己,推动生态的建设,比如说硬件芯片的升级、操作系统的适配、浏览器的适配,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态,比如微信。

还有就是5G的到来,实时音视频是一个很大的爆点。大家都知道5G的优势,如带宽很大,延迟很低,支持更多各种多样的设备去连接进入网络。所以,实时音视频可以更好地发挥5G的优势,它可以去更好地利用低延迟、大带宽去提供比如VR全息投影的方式等等,会产生蝴蝶效应。

系统架构设计的四个关键点:高并发、高可靠、低延迟、抗弱网

有了这样的技术之后,还要再看产品设计。我们在互联网领域一直非常强调产品设计,系统架构设计要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我们最终是为了让用户有一个良好的体验,而不是我自己做技术做得爽。

用户的核心诉求其实就是不卡、不掉、延迟要尽可能低,低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在网络的两端去做线上的一些生产经营活动的时候,要尽可能模拟到感觉跟线下似的。什么叫跟线下似的?两个人面对面的在交流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延迟的,我说话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快,我立刻就能看到对方的反应,对方的表情,对方会立刻给我反馈。但如果我们延迟大于一秒,甚至很多传统的语音通话延迟都在5秒以上,这几乎是不可接受的。

用户还有什么衍生需求?音质要足够好、信息要做降噪。如果你我的周围有风的声音,或者是有一些电流声、按键声,其实这种确定性的声音还是可以去做降噪的,但比如说如果我走在户外,突然有一辆车鸣笛经过,现在的技术还是很难做到过滤掉这些噪声。

最后一个很大的方面,把线下的场景完全搬到线上会有很多迭代的需求。比如说在线下可以使用一个黑板就可以做到直接去演示一个东西,当然现在可以通过屏幕分享,通过传文件的方式等来实现。

结合这些需求来看,系统架构设计核心最核心的就是四点,高并发、高可靠、低延迟和抗弱网,你要把它当做一个平台去设计,对接各种各样的算法。如果你全自己做的话,这个系统是非常大非常复杂的,所以音视频产品一定是平台化、模块化的。

实时高清音视频通话背后的关键技术

这是我们自己产品的一个整体架构图。

从下往上,第一部分是有个接入模块,第二部分是有个信令模块,第三部分是有个媒体模块,把这三个东西打包成一个PaaS,PaaS的解决方案是以SDK的形式,它提供给用户可以去调SDK的接口,用户可以在不需要对音视频设备有太多理解的情况下,就能把自己产品这块的能力补齐。

大家可以看到这里面会用到会有非常多的网络协议,比如说websocket协议、SRTP协议、RTP、HTTPS等等,其实它很复杂,就像类似于通讯里面会有有控制面、数据传输面等等。

上面就是我们常见的一些互联网的技术架构了,首先你要有API网关去对接,去接受资源上的控制。中间要做交易队列,数据管理中心、媒体处理中心、注册中心和调度中心等等。基础服务主要是对这些资源,还有实现周边的访问控制系统,然后server实现控制和传输的中继。

接下来这个技术在整个直播和视频领域里面最核心的一个模块叫做抖动缓冲。这个模块是干嘛的呢?我们看下面的这张图,它实际上是音视频整个全部的过程。

从端上的采集到编码,包括中间还有预处理,把它去做封包,然后进入网络去发送。到对单的时候要经过接收和组帧,然后要过这个Jitter Buffer,就叫做抖动缓冲区。

所以抖动缓冲区的核心模块其实就是处理,因为我们走在互联网的数据包,会遇到比如丢包、乱序、延迟到达等复杂的场景,那么这时候就要去做一个很核心的功能,我要尽量平缓地就像解码模块去输出一个数据包帧,所以它其实是抗弱网的一个核心模块。

其实我们都知道网络具有不稳定性,如果大家关注过互联网的数据包延迟的话,你会看到它其实是一个曲线,或者至少是一个锯齿状态,它是一直在波动的,偶尔就会有突发的一个抖动,或者是一个数据包的被丢失,甚至可能是因为端上的性能不足等会引发一些执行视频相对比较复杂的地方,既然它比一般的直播延迟要更短,比如说我们一般定义是要100-200毫秒,那么在这么很短的情况下,如果网络出现一个波动,它会导致短期的延迟都大于200毫秒了。

如何去设计你的缓冲区?比如直播,m318可以有9秒,我可以有三个分片,加起来6秒到9秒,甚至还有更夸张的有12秒缓冲区的设计。那么在实时音视频的情况下是没有的,他没有这么大的一个缓冲区,怎么办呢?所以它实际上也是一些预测算法,核心的上网叫做卡尔曼滤波,通过一些算法去估算当前网络排队的延迟情况,还有现在传输的信道的整体传输速率。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人把这个模块辅助加一些预测,训练出一些模型去简单做一些预测,所以它主要是根据这几个参数,比如抖动延迟的观测值、前后两帧的大小的差值,还有当前网络噪声和系统的误差等参数去计算出来一个卡尔曼增益系数,去调整Jitter Buffer的大小。比如说如果发现数据不够了,他可能会把一部分的数据去做拉长,这时候你就会听到像类似于电音这样的一些真实的效果。

第二块叫补偿算法。

在WiFi的标准里面,一个叫后项,一个叫形象补偿算法,我们其实一般都是用的后项,在WiFi里面主要用前项,在其他领域一般用后项。

ARQ就是快速重传,NACK也是快速送出来这种算法的一个动态的智能联动。算法会根据不同的网络情况,比如说你当前是丢包比较多,还是延迟比较高,会根据一些具体的情况去动态切换。

所有的切换其实就是要去调整一个东西,重传包和冗余包的比例。

重传包很好理解,就是一个数据包丢失了,需要立刻重传一次,公网的RTT延迟在中国大陆的话一般平均在70毫秒,这样的策略能控制整个音视频延迟在400毫秒以内。

那么另外一种方式是通过冗余比例。人耳其实对音频更敏感,比如说像直播的时候一般是相对静态的画面,其实视频还好,因为你丢了一两帧,只是在网络非常卡的时候,可能看到人有点跳跃式的动作,不是那么连贯,但是影响不是那么大。

反而是音频识别比较难,因为人耳相比于人眼本来就更敏感,如果音频不连续,你听起来会很奇怪,你听到的表意是不完全的。人对听到的声音的理解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你要先听到每一句每个字,然后再把它组成词,组成句,还有上下文的语境,那么这个过程其实相对比较复杂。

所以其实音频更多的就是靠的是整个软件的数据比例,比如说我们常见的至少是两倍甚至还有三倍的,通过调整冗余包的比例,即使数据包丢失也不用担心。

还有更高级的算法比如可以做低频的数据和高频的数据,把它去做拆分,如果你收到完整的数据,你听到音频的质量会更高,如果你只收到了低频的部分,你听到的这个声音就稍微有点失真。

所以其实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补偿方法,在网络相对比较差的情况下保证实时音视频或者一个会议场景的效果。

下面这张图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叫他把它叫做实时音视频平台,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产品。 

上行的一条线是采集、音视频预处理、编码、网络传输、云服务端,有些还会有两大分支处,一个是做录制,第二个是旁路推流,旁路推流就是比如我们几个人开会,还可以把这个会议直播出去给更多的人观看。

另外一条下行的是网络传输、解码、后处理,比如说美颜、加水印等。

实际上每个步骤在每个真实的用户场景里面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功能。我就举个最简单例子,比如音频采集,是不是设置麦克风,有一些专业的麦克风、有混响,或者说他用了一些美颜相机;比如我在电脑上播放了一段音乐,我想要去采集应用播放出来的音乐声,还有比如有些老师唱歌,用了一些声卡,或者是我之前本地有一个音频文件,想把音频文件做成混音的效果……

视频采集就更复杂了,比如手机有前置后置摄像头,后置摄像头还分为长焦远焦;还有我们做桌面分享的时候,可能需要我做整个屏幕的或者是某个窗口某个区域的某个应用的分享;还有更专业的直播间需要去对接追踪人脸的360°的网络摄像头。

所以一个标准的平台产品,你要把它的底层设计做得足够通用其实很复杂,这也就是为什么很难有一款SaaS产品能够去很好地满足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我们只能是在PasS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对每个模块去做你熟悉的产品和场景,你了解它的功能,并了解底层提供的支撑一些功能的能力,这时候你去设计你的产品才是相对比较良性的状态。

音视频技术的迭代演进和未来

我们回顾音视频的技术发展其实受制于一整个系列的影响,比如说硬件的性能够不够?操作系统支不支持?多媒体协议的发展,应用的展现形式,用户的接受度,还包括整个互联网的带宽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比如最早大家用的都是音视频,都是用专业的硬件,后来出现了通用CPU加多媒体的指令集。  

第二个是从方式的角度,出现了线程缓冲、FEC算法,其实内核网络协议没有太多调整,比如最著名的就是在4.9的时候bb2,还有现在比如说像现在 HTTP3.0会把quick作为基础等等,那么我们在协议上其实也在逐步做分层,比如说存储会作用于冗余编码纠错、编解码codec、传输编码,同时也引入了容器这样一个音视频封装概念。

比如还有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像h264v8,现在未来会去往ABE去转等等。其实每一代的发展都是去实现一个更高的压缩率,让你能够以一个更低的综合码率去传输更高清的内容。

人对高清音视频通话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以前觉得马赛克像素级的那种东西看得很开心,但是你现在应该很难回去了,你现在在看比赛的时候希望能看到球员脸上的毛孔,同时我们以前对音视频更多只是做内容的一个分发传播,其实现在已经发展为各类的实时和互动的场景,所以其实它的整个迭代引进是一方面是需求引进,一方面是底层的支撑能力的引进,而且它是一个协同发展的过程,每一块都不可或缺。

为什么说短视频要到4G时代才能迎来它的爆发点?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刷抖音,一个视频刷的中间卡了几秒钟,你的体验肯定是难以接受的。而且如果整个网络支撑不住,所有人都这样去刷的话,其实大家体验也会非常差。

4G时代,大家的平均网络带宽是多少呢?20~30兆;在3G的时代,大家的网络速度其实只有1兆到5兆之间,在2G网络的时候是更小的,每个人其实只有二三十KB,只能刷刷网,看看小说,刷刷一些简单的网页。

那么面向未来也有一些很高级的功能,比如说刚刚我其实已经提到过了声音处理,还有特效,比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声音更完美,男生希望更火爆,女生希望更可爱或御姐风等;

还有比如更智能的降噪还有声纹识别。声纹识别应用已经越来越多了,比如微信登录时可以通过说几句话来去识别一个人的声纹的。实际上声纹是个很好的生物密码技术,每个人说话的声音或者是念不同语句或者数字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再比如说音轨的分离。一段语音可以由很多声音组合而成,比如说我们现在常见的PC或者手机能处理36路这样一个声音去混合起来。混合起来容易,但是怎么样去做分离?比如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实际上是有多个人在讲话的,我能不能去分离出来某一个人讲话的声音,然后我把它先去做做语音转写等。

还有更高效的codec,这个是永无止境的追求。4k的视频传播大概对带宽要求在8兆到20兆之间的,但是能不能去实现更低的,比如说2-4兆,在这样一个带宽要求上去实现4k的效果。实际上这部分已经有进展了,基本上可以确定它他会在5G时代落地。

如何结合RTC加速线下业务的线上化

最后一个,在RTC之前其实已经有很多业务,虽然互联网化、数字化已经让很多业务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但还是有很多很重的场景做不到。比如说在线上课,比如说远程看病,以前为什么做不到?是因为以前的视频方式很难真正去满足用户的需求。

过去供给方和需求方是不愿意坐在一起去磨合的,那么疫情在某种程度上是把大家逼到了一起,没有退路了,必须互相往中间去靠,不能是你指望我走999步,你只走1步。

在这个时候,我们传统说的直播已经成为了一个生产力工具,它可以很好地去加速原来一些很顽固的线下场景线上化。包括现在的云旅游、互联网看病、城市一网通管理。

第二,UCloud的思路是做PasS,因为做SasS,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团队是不可能去满足所有行业的需求,也很难去做到真正的聚焦。当然可能会比如像教育、视频会议这些行业本身很大,专门投入进去做也没问题。

第三,音视频行业绝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医疗、办公,作为一个云计算公司,我们发现很多有意思的需求,比如说工业的各类远程控制,以前的设备是看不到当地的画面的,只能通过一些传感器的数据去做软件操作,或者说我看到的画面是有延迟的。如果它是实时的,就能去做一些更精密的控制,或者是更有想象力的一些操作,某种程度就可以解放人。

在疫情期间其实已经出现很多场景了,比如一个人在远程去操作一个挖掘机,在某一个环境比较恶劣的地方去挖矿,还有通过智能家居的方式去控制家里的一些东西。

每一代技术的发展都是游戏娱乐领域的创新会走得更快。

另外,我认为5G时代会出现云游戏的概念,原先我们在玩手机游戏的时候是非常消耗手机性能的,那么未来渲染可能是放在云端去完成,本地其实只是相当于在看一个电影似的,然后其他的操作触碰的一些指令是单独完成的。

最后我们坚信的一点,每一次交互方式的变化都是革命性的,比如说手机的交互从传统的数字按键变成了触摸屏,电阻屏变成了电容屏,比如说语音的交互。

如果能有一个稳定、易得、便宜的RTC云服务将是引爆这些需求的最好契机,也是将这些需求线上化最好的催化剂。

 

精彩互动问答:

问:疫情期期间的在线网课,连阿里腾讯都要紧急扩容,目前的技术水平是否难以应对这种超级高并发?

答:首先我们要正确理解两个东西,第一个是并发,这个并发算高吗?今年在疫情期间,钉钉的最高峰值是3000~5000万,腾讯视频腾讯会议的最高并发好像是2000万左右。我们都知道目前的国内的最高并发应该算是像微信的十几亿并发,或者是腾讯阿里双11的时候,这种每秒的几万笔支付,还有比如说像秒杀活动算高并发。我认为在线网课的这个并发不算高,而且这个并发是可以去做隔离的,比如说我可以按照一个房间来,可以按照一个地区来,是可以去做分级群这样一个架构设计的,反而真正复杂的是资源,需要海量的计算网络存储资源。目前并不是国内的技术水平不能达到,而是大家平时不会囤那么多的资源在那。

问:疫情期间很多机房无法进入服务器,供应商也无法及时上门服务,如何去保证服务的稳定?

答:这个事情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足够量的资源储备,实际上是谁都没有办法。所以第一个是你的资源池要足够庞大,比如说现在云服务都是全球部署,资源的储备肯定是很重要的。

对于客户而言,比如说我们一个地区可能有数万台服务器这样一个规模的话,总归是提供了更大的弹性,然后大家可以更多的去复用,比如说你是白天上课,我是晚上娱乐,我是中午吃饭,发新闻等等。更多的云计算是通过这样一个集中式的更大资源池提供更高的弹性。

问:疫情期间总是出现卡顿和崩溃的现象,这个问题是如何去解决的?

答:崩溃的问题其实主要是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性能问题,长时间高性能的运作,会导致你的设备系统的稳定性较差。第二个是产品的设计问题,如果你产品都没有很充分的去设计,没有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只是把供应堆积在那,这种事情是难以避免的。

最后一个,互联网的任何地方都是可能会存在bug,随着整个产品去迭代,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性能也会越来越优化。

但是卡顿就是一个比较复杂问题,卡的问题其实也是要分情况的。比如说刚刚我之前有提到过,在视频会议或者是在教学场景下最极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视频降到更低的分辨率,或者说比如说现在假设我的网络很差,我可以把摄像头屏蔽掉,我只传播声音。 

第二,还是要取决于整个服务抗弱网的一些更优秀的算法,或者是一些在工程上面的创新。同时也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提升,比如以前大家上网用ABS拨号,后来换成了光纤入户。未来的网络也会逐步提高,同时在无线通讯上,4G网络的平均延迟只有30毫秒左右,在3G时代是400毫秒左右。所以某种程度4G网络下已经可以去实现实时音视频的互动,那么在5G下效果可能会更高,所以卡顿其实是要综合来考虑的。

问:纯线上课的互动和教学都不如线下,怎么让大家从心理上去接受线上线上教育?

答:线上课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互动和教学的效果,本质的一个原因是线上教学老师传递的信息不够多。比如说老师现在在一个课堂里面上课的时候,老师一抬头可以看到这个房间里面的所有信息,只要一个动作,我就可以接收到很多信息。

但在线上课,现在的产品能力做不到。比如说一个房间有几十个人的时候,如果把这几十个人的图像都堆在下面,老师什么都看不到,但其实现在已经有一些产品设计了,比如说这个房间里面是一个小班教学,35个人的图像轮流滚动,每次放5个人的图像在下面,这种方式老师其实就已经能够看到部分学生的教学反馈了。

还有一个是大家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上课的时候,老师会不自觉地问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卡顿,有没有听不清,其实有很多无效的互动都会浪费在了这些问题的回答上。

如果我们的服务足够稳定,我们的产品设计能够让老师捕捉到更多的信息,老师不用去关心学生是否听到我的回答,当某个学生掉线的时候,老师能立刻能有个东西提示他,把所有主动做的事情全都变成被动,任何意外情况都会以一种形式去通知到老师,这样互动效果就会大大提升,这也是接下来整个面向在线教育产品升级的地方。

教学效果为什么不如线下,也包括一个监督不够的问题。现在也已经有一些针对性的产品设计了,比如说端上至少可以做一个事情,我可以捕捉学生的画面,如果我识别不到人脸的,我就发一个提示声音去通知学生,甚至还可以通知到老师。

第二我们再去做一些辅助教学工具,老师平时在黑板上写板书很容易,但是如果在电脑上要去手写一个东西相对比较困难,现在有些手写板的功能也慢慢在做了。

这些问题并不是说不可逾越,都是可以通过产品技术或者是在上课过程中的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去大幅改善。

问:地方的小型培训机构,还有转型线上的必要吗?

答:在我看来是非常有必要。

首先第一个是疫情的反复,我认为疫情是长期存在,今年疫情期间,我看到一个数据说之前有40万的培训机构,疫情后骤减到25万,倒闭了40%。如果再来一次疫情,还有多少人能保证自己活着?

所以在我看来,不叫转型线上,而是要储备一定的线上能力。小型的公司可以去简单使用一些大的平台,看谁用得好,你可以跟着去学习去改变你的使用方式 ;大一点的机构,可以去储备自己的线上产品;更大的机构,甚至还要做技术储备、教学工具教学设备。比如我看到很多大的教育机构,现在其实都在花很多的钱去去盖楼建直播间。

第二你也可以去思考,我们去看教学的场景分为三个大的方面,教学、辅导、练习。那么练习这个事情是不是很好地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完成?辅导,尤其像一对一的方式,是不是有一部分可以通过线上?有一部分很重的很复杂的采用线下?知识是有记忆曲线的,比如说线下很多时候必须要家长去接送,有时候课必须是周末才能上的,那么这时候可能有些知识点就已经忘记了。如果我在周中的时候去穿插一节网课,不讲新的内容,只做巩固,是不是效果就会好很多?

所以在我看来,这不叫转型线上,而是一定要去具备线上的思维方式,储备一定线上的能力。

问:怎么样去看待云技术对教育行业的重构?

答:这个问题其实我是这样看的,因为教育是一个很相对比较传统比较重要的行业,但是同时它的数字化过程不会那么迅猛。比如说现在可能大家只听到一些互联网大学的概念,基本上不会听到互联网小学、小学、中学。

第二,教育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力密集型行业,效率相对比较低下,比如说老师批改作业可以用AI来实现,另外,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工具,我见过在线教育机构有的备课已经是用游戏引擎来做了,他们做出来的是一个动画效果,而不是简单的小视频和图片做演示。

再比如说孔子一直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我们现在可以通过推荐算法去识别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这样就可以避免非常枯燥的题海战术。我们大家在面对高考或者中考等应试教育的过程中,实际上做了大量无效的工作,比如说题目的知识点我已经很熟悉了,但是我还是在不断去刷题等,那么未来能不能通过大数据去满足智能化的题目推荐。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谢谢大家!


本期公开课完整视频链接://m.drvow.com/openCourse/view/s/5f169723649a7


雷锋网“教育新基建”系列公开课正在火热进行中,后续将上线更多重磅嘉宾和课程,敬请关注~

添加雷锋网-小雷哥微信leiphonesz2018,即可拉你进群观看直播~

欲申请雷锋网”教育新基建“公开课演讲的厂商,请加雷锋网-海棠姐微信:lijingying0451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gVen52CeCqHV5Fk6.html#comments Wed, 29 Jul 2020 13:33:00 +0800
课程预告 | 网龙网络CEO熊立:“风口没变,风量变了”,新基建将推动智慧学习进入下半场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VnaRIuuRXOsa3Ygj.html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落地,技术正在作为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逐渐渗透到教、学、练、考、管的各个环节,教育这个古老的行业,也被注入了新生机。

2020年,一场疫情让教育信息化、数字化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号召下,一时间,”在线教学“、”网课“、“OMO模式”等成为全民口中的热词。两会期间,众多教育界学者和企业大佬们将“教育新基建”纳入了两会提案中,鼓励发展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5G+教育”等教育新模式。

新基建既是基础设施,又代表着新的业态,智慧教育作为“新基建”的重点应用场景,将如何重塑教育行业?AI、5G、云计算等技术将如何助力教育的数字化、智慧化新浪潮?智慧学习的下半场是什么?“新基建”对于智慧学习的进一步发展能够产生哪些作用?

为此,雷锋网邀请了网龙网络CEO熊立做客线上课堂,以【“风口没变,风量变了”,新基建将推动智慧学习进入下半场】为题,进行长达一小时的分享互动。

在国家重视“新基建”的时代背景下,智慧学习领域是否会出现“新风口”?如何抓住智慧学习下半场最大的变量——用户?教育信息化将迎来怎样的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网龙网络作为一家游戏起家的公司,为何转身拓展教育业务?网龙在AI+教育的探索上开辟出了怎样的场景?更多精彩观点和内容,尽在本节公开课,为您揭晓。

因游戏业务起家而被熟知的网龙,近年来“出圈”跨界到在线教育领域,并且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子。同时,在国内外市场“两面开花”,除了在国内构建AI 教育矩阵外,网龙还将触角延伸到了海外市场,至今其教育版图已覆盖192个国家。

本次线上课程是雷锋网主办的“教育新基建”系列公开课的第四期,围绕“教育新基建”,我们邀请了众多推出智慧教育解决方案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嘉宾,以系列公开课的方式,阐明新基建与教育改革、教育数字化的关系,试图寻找到科技对未来教育渗透和变革的路径。后续更多精彩课程即将重磅上线,敬请关注。


嘉宾介绍:

熊立,网龙网络公司CEO、中国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副院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于二零一四年七月加入网龙,目前担任网龙网络公司CEO,负责公司整体运营管理,同时分管公司人力资源、网龙大学、公共关系、美术开发及企业在职培训项目等工作。于二零一七年十一月,受聘担任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于二零一九年一月,受聘担任中国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副院长,在信息科技及互联网行业拥有逾14年管理工作经验。

在加入网龙前历任盛大网络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盛大文学人力资源高级总监和总裁办主任以及中国移动人力资源项目经理等职位。其负责和运营盛大独具特色的游戏式管理体系并申请知识产权专利,在中国移动期间主导建立的胜任能力模型获工信部国家管理创新二等奖。

于一九九九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学士,并在二零零四年提前毕业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分享主题:

“风口没变,风量变了”,新基建将推动智慧学习进入下半场

 

分享提纲:

1.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变革

2.智慧学习领域的“新基建”早已开始

3.用户——智慧学习下半场的最大变量

4.技术创新 vs 理念创新

 

直播时间:

2020年7月29日 19:00-20:00

 

如何听课:

添加雷锋网-小雷哥微信 leiphonesz2018,备注【智慧教育】,拉你进群观看。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VnaRIuuRXOsa3Ygj.html#comments Sun, 26 Jul 2020 08:19:00 +0800
字节跳动陈林all in教育,GoGoKid将迎来第二春?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Nwg8fzxWHnq8JoRx.html 字节跳动在教育领域又有新动向了。

近日,字节跳动高级副总裁、教育业务负责人陈林进行了一场题为《Zero To One》的全员分享。正值字节跳动入局教育行业一周年之际,陈林对字节跳动入局教育业务谈了自己的思考和展望。

在这次演讲中,陈林多次提到旗下少儿英语教育产品GoGoKid,这不禁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好奇。外界有一些传言称GoGoKid曾面临裁员问题,这次陈林重点回应了外界的质疑,同时对GoGoKid的未来命运抛出诸多的信息量,表示看好其价值和前景,未来将加大投入。

此举似乎向外界释放出一个信号,作为字节跳动教育业务的首个自研产品,GoGoKid仍被寄予厚望。

GoGoKid上线,字节教育梦开启

2018年5月,字节跳动推出首款教育产品GoGoKid,这是一个面向4-12岁孩子的在线少儿英语1对1学习平台,采用纯北美外教在线一对一直播教学。上线后,被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是直接对标在线少儿英语1对1独角兽VIPKID。

上线3个月后,GoGoKid花重金邀来章子怡代言,赞助《爸爸去哪儿6》,之后,大批量的海报出现在了北京、天津等地的地铁广告位。如此迅速猛烈的宣传攻势,让GoGoKid一时名声大噪,品牌要先打得响,这是GoGoKid给人的第一印象。

GoGoKid主打北美外教,教材上采用美国主流小学课标(CCSS)和国内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新课标)双重对标,提出通过智能教学体系让孩子实现沉浸式学习。

2019年,有传言称GoGoKid正在进行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在70%~80%。当时,字节跳动回应称是基于绩效的去肥增瘦,但质疑的声音一度伴随GoGoKid。

 

GoGoKid亮相地铁广告位

 陈林在最近这次演讲中也称, GoGoKid团队一直承受着很大压力。

大家搜一下“字节跳动做教育”,可能就会冒出来“GoGoKid裁员”。外界有很多的质疑,包括我们内部同学也会想,这个产品会做成什么样?价值到底在哪里?但现在回过头看,这个团队顶住了压力,韧性很好。

陈林说,过去一年,GoGoKid的几个重要业务指标都在不断变好,最近也有非常多不错的候选人加入GoGoKid。

事实上,在GoGoKid上线后,字节跳动开始了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布局,先后推出了清北网校、瓜瓜龙系列少儿启蒙课等产品,通过投资并购孵化,目前其教育版图已涵盖少儿英语、K12、智能教育硬件、早幼教、少儿思维启蒙等多个赛道。

可以说,GoGoKid是字节跳动教育之梦的开端。

在线少儿一对一,马拉松才跑了五百米

图片来源:pixabay

一直以来,在线一对一因其成本高、获客难度大、难以规模化,盈利难题是长期悬在这个赛道玩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虽然目前的在线一对一市场在盈利模式上尚未摸索出一条绝佳的路径,但不可否认,这个赛道仍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国内人均GDP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开始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投资,有数据显示,美国家庭收入中约有2%用于教育,而中国超过10%。据统计,在线青少儿英语教育市场约有600亿规模,且每年增速为20%。另一方面,VIPKID、51talk等青少儿英语学习品牌的不断扩张、下沉,也验证了这个赛道的需求目前还存在巨大的缺口。

陈林认为,一对一业务模式有非常大的空间和未来,而GoGoKid有机会改变行业。

这个行业之前为什么大家看衰?因为觉得它天花板低,成本非常高,业务难做大。但我们不这么认为。首先,一对一是非常有价值的方向。我们在座有很多同学都学过比较久的英语,但能自信流利地跟老外对话的同学应该不多。我之前也是,说不出口。现在我小孩在学GoGoKid,我看他和外教对话的时候,一点都不怵。我觉得这就是教育带来的进步。


其次,我觉得整个方向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马拉松赛跑可能才刚刚跑了五百米。比如我们能不能直接去降低外教成本?我们有一些想法,技术上也是可行的,我们也做了一些论证,如果最后可以实现,市场会被颠覆掉。

早前,就有业内人士透露,虽然GoGoKid在2019年的确存在一些产品调整和优化,但字节从未考虑过放弃一对一在线英语赛道。

字节想得很清楚,一对一肯定是有机会的。当时的调整只是战术层面的针对性优化,战略层面一直是坚定投入。

陈林最近的发言,证实了这一点。

GoGoKid迎来第二春?

2020年,一场疫情带火了在线教育,在线教育用户数量加速增长,这给整个头条系教育业务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字节的教育之路峰回路转,GoGoKid也在疫情的催化下重现生机。

陈林称过去一年,GoGoKid的几个重要业务指标都在不断变好,接下来,字节跳动还会持续加大投入做GoGoKid。此外,他还透露,GoGoKid和瓜瓜龙也将尝试联动,为用户提供直播、录播混合学的场景。同时,录播课用户也有机会转化到直播课。

瓜瓜龙英语是字节跳动于今年推出的一款针对2-8岁小朋友的英语启蒙AI录播课产品,这款产品也得到了字节跳动的大力推广。5月8日晚,“瓜瓜龙英语”亮相罗永浩抖音直播间,5000份产品上架后不到10秒售罄。随后,瓜瓜龙英语频繁亮相芒果TV的多档综艺节目,包括《奇妙小森林》、《妻子的浪漫旅行4》以及最近大热的《乘风破浪的姐姐》,迅速建立起了知名度。

瓜瓜龙英语成为芒果TV多档综艺节目合作伙伴

同样是少儿英语,GoGokid主打在线外教一对一直播,瓜瓜龙则主打AI启蒙互动录播。瓜瓜龙的迅速长,为GoGokid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两款产品的联动,有机会带动用户和运营层面的双向流通。

当然,这一联动对内部的组织文化要求极高。陈林表示,字节跳动成功的一大优势是组织和文化,追求高人才密度、内部的信息流动,追求context not control;鼓励不同的职能线进行碰撞、跨界、协作,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创新;坚持用户导向,不自嗨。

目前GoGoKid刚刚成立2年,从产品生命周期来看,尚且处于快速增长期。背靠互联网巨头字节跳动,拥有深厚的技术底蕴。同时头条系各个产品坐拥庞大的流量,对于教育这样一个天然渴求流量的行业来说,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

公司的支持、疫情的机会、与瓜瓜龙英语的联动、技术和流量优势,GoGokid,或许将迎来第二春。

美国著名企业家彼得蒂尔在其作品《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一书中提到,“创新不是从1到N,而是从0到1。”陈林本次的演讲同样以“从0到1”为主题,鞭策团队要既往不恋,保持归零的心态。

我们希望我们的所有业务,不管在家长、学生面前,还是在老师、其他的合作机构面前,都把自己当0,成就别人的0。就像一鸣讲的,ego小了,才能吸收更多外部信息。

教育是个慢行业,它不是流量生意,也没有捷径,教育创新的探索势必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就像GoGokid的一波三折。但无论如何,这次字节跳动让外界看到了它在教育领域深耕的决心。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Nwg8fzxWHnq8JoRx.html#comments Sat, 25 Jul 2020 19:10:00 +0800
网易有道在B端的AI教育战略布局 | 万字长文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kKWbF3HabXbskvTz.html 7月17日,雷锋网开启了“教育新基建”系列公开课第一期,首期嘉宾是网易有道智云业务负责人李旭做客公开课,他以《AI开启个性化教学时代》为题进行分享。

李旭,网易有道智云业务负责人,曾任职PPTV,硬件商务合作负责人。多年深耕智慧教育领域,主导网易有道智云平台在B端产业应用场景落地。

此次主题分享分为四个部分:

1.新基建如何推动教育智慧化

2.智慧教育产品市场痛点

3.AI如何实现个性化教学

4.有道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以下为李旭的课程分享的部分回顾,雷锋网对其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整理: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我先来介绍一下。网易有道智云是网易有道的一个B端的业务团队,我们有一个AI的开放平台,面向企业客户、教育单位、智能硬件的行业,给他们提供pass的AI的能力,以及一系列的产品级的解决方案。

我先讲下大的背景,因为今年上半年的疫情的原因,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出台了一系列的5G+AI、新基建等政策方针。新基建当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模块就是智慧教育,包括远程的在线教育、智慧课堂的建设、ARVR全息投影虚拟的课堂教室。

智慧教育产品市场痛点

我们也能够看到目前整个大的智慧教育市场,其实还是会有一些产品上的问题。从小学到高中的这些公立学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从教育信息化的1.0做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包括从2018年国家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的行动方针,我们引入了一系列软件产品平台、硬件的产品,但并没有很好解决掉线下教学的很多痛点。

  • 第一部分就是说我们有很多像翻转课堂的产品,其实说从18 19年国家也不太提倡电子产品大量进入到校园,对传统的教学能力,还有学生的视力可能都会有一些弱化。

  • 第二个是说有很多的入校的硬件产品,或者是软件的平台,并没有很好地能够服务于老师跟学生。比如说像智能笔的产品,这一系列是说他可能都需要老师在前置端要做很多的一些工作,老师跟学生都会有一系列额外的学习成本。

  • 第三是说线下的教学行为并没有很好的被量化掉,或者说整个教学的效果,整个的过程性的评价其实做得也不是特别好。

比如说像阅卷这一类的产品,可能期中期末考或大的会考或月考,那就一次性判定这个学生他的结果是什么样,但高频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每堂课或每一周他的教学的效果怎么来评估?也就是说学生在每一周每一天的学习的情况,这个过程如何去做一个比较合理的科学的这种量化?其实之前的一些软硬件产品并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在传统的学校线下教学过程当中,会有大量的数据被沉淀下来。第一个是说教辅作业,课堂练习基本上都是说是在课堂的场景下都会去完成的,包括有一些课后作业、一些单元测、中考月考、期中期末的一系列考试,大量的教学场景下的数据,并没有很好得去被做数字化的过程。我们觉得未来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你如何去用更好的AI的能力,或者是说比较好的硬件产品搭配,能够去把线下的这些教学行为做比较好的数字化。

今年上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整个在线教育的市场一下就特别热闹了起来,包括传统的学校也不得不让师生都要在家里面去完成这种远程的直播或录播的上课跟教学,但是疫情早晚都有一天都会过去,我们还是会要去面临到很多的问题,现在老师用了这样的一系列的这种远程直播的产品也好,然后或者说搭配的一些硬件产品也好,未来怎么能够更好地去跟线下的实际教育行为来去做融合,这个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疫情上半年在线教育虽然说非常的热闹,但热闹的背后,我们要去观察到一些很实际的问题。比如说硬件基础设施不好,有很多地区或者学生没有特别好的一些硬件的设备,能够支撑他去做比较好的远程上课。虽然说有一些远程直播的产品如春笋般出来了,很多的直播软件就打着教学的功能来做,但它其实只解决了第一步的问题,就是说老师可以在家通过pad、手机、电脑去上课。但是上完课之后,所有的教学的动作跟过程是没有这个能力来去做服务的。这就会导致一个很直接的问题,线上的远程教学,也没法去对他的教学效果去做一个评估,在师生实时互动当中,也没有特别好的一些解决方案。

教育部、各地市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都是比较能够接受线上教育这种模式。假设如果我们解决了硬件基础设施的问题,以及说有一些比较好的软件功能也可以给到,那线上的教学跟线下的实际的课堂教学就需要融合,我们的一个观点是要去做很多OMO教学的方式。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目前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一些产品了,有一个比较好的在线的课程平台,上面有很多的一些优秀的课程资源,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是说在线下实际教学的时候,老师打开这样的平台去播放一些课程内容,线下的老师他就是一个线下双师的辅导老师的角色,他可以去管理整个学生的一些实际提问的情况、作业的情况。同时,视频课程里面所有的提的问题,或者说去做一些交互的动作,学生都可以通过一些硬件设备去做联动。

在这样的过程中,所有的数据都能够被记录下来,这个课堂从备课到实际的教学互动,包括到线下的实际的辅导老师去做课堂管理的时候,这一系列的动作都能够被量化掉,并没有让线上的课程平台变成一个孤岛,同时它又能够满足线下实际教学的需求,也是我们目前在探索的一种方式,我们觉得其实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了,你肯定要是说未来实际的线下课堂教学也要去做这种融合式的教育。

第二个问题,我们怎么能够去真正意义上实现老师精准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些个性化或者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这是在下一个阶段,或者说在整个新基建的过程当中,AI会有更多的一些能力上面的提升之后,需要来去攻克的问题。这是我们对现未来的一些学校的认知,我们希望整个教学内容的资源数字化,整个的线上课程学习的行为跟线下的老师跟学生之间的这种教育行为,都能够来融合实现的。

第三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定制化的学习的方案。可以基于学生实际作答的情况、错题、历史学习数据等做智能的分析。基于知识图谱的因素关系,我们大概能够判断这个学生现在实际的一个学习情况是什么样,我们给他提供一些个性化的练习题,同时课堂的教学跟课后的答疑都能够去做一些互动,及时性更高的反馈。基于这一系列的学习行为的数据被采集之后,就相当于后面会有一些大数据,包括AI这方面的一些处理,最后能实现一些相对会比较智能化的学情分析。

网易有道智慧教育战略布局

网易有道也算是一家比较老牌的互联网公司了,大概是2006年开始成立的,一开始在做搜索,目前是中国用户规模最大的一个在线教育品牌。我们整体业务的架构大概是4个模块。

第一是以有道精品课为核心的名师直播互动大班课,包括整个面向学前的面向整个k12,以及说高校一系列的精品直播加录播的课程资源。

第二是大家可能都用过或者说都听过的一些产品,像有道词典,有道翻译官,有道云笔记等一些学习的工具,我们把它叫做说软件APP,另外我们做了一系列学习类的智能硬件,像翻译机这样的产品,下半年我们还有别的围绕着英语学习和语音学习的一系列硬件产品也会推出。

最后就是有道智云,一个底层的技术平台,一部分支撑公司内部的一系列软硬件产品的技术需求,同时把一些不错的能力、产品、服务,通过开放平台向我们业界的合作伙伴进行开放。

不论在做一些TO B的面向教育机构的产品,还是面向公立学校的一些产品,我们一直在坚持的产品理念就是,打通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的教学闭环。

这是我们的一个目前面向公立学校推出的学业大数据的管理平台,围绕NLP语音以及OCR识别等一些底层的能力,这些能力在特定的教学的场景下,比如说跟中文结合,英语作文批改,跟口语学习结合的话,就会有一些口语评测,然后会有一系列的教育场景的功能。面向实际的业务场景,我们会配备一系列的硬件的产品、软件的教学系统,有一个完整的产品提供,这是我们目前大概的整个围绕着学校端智慧教育的一些解决方案。

我们的逻辑是希望借助一个一体度比较高的硬件产品,能够高速便捷有效地在不改变传统的师生互动教学的方式当中,对线下教学行为做比较好的数据采集跟数字化的过程。同时基于这些数据,做一些科学的智能的分析,然后提供一系列面向不同的角色端的产品跟服务。

学业大数据管理平台与有道智能学习终端的产品功能

下面给大家分享下我们为什么要做学业大数据管理平台这样的一个产品?

第一,我们希望有一些更好的完整度更高的一体的硬件,在学校中能够去完成高效的数据采集的工作。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线下的行为是割裂的,或者是说并没有说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或被量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教育行为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场景,如果没有特别好的这种软硬件的产品,能够高效去解决这种线下教学行为量化的过程,没有数字化很难谈后面的所谓的智能化个性化或者说现代化的过程。

最上面我们配了一个21.5英寸的这种智能的大屏,然后屏下面的话有一个可以支持二维码以及手机卡这种快速登录的,中间空出来的区域就是摄像头采集的区域,A4的教辅书、A3试卷等都可以铺在上面。通过这个屏幕来去操作,点击拍照,然后所有作答的习题就会传到老师端的管理的系统平台上面去。中间这一个黑色的区域的话其实就是一个打印机,最下面就放一些耗材等东西,下面配了4个万向轮。这个设备是集触控操作及数据采集、打印于一体的产品。

这个产品它的主要的使用场景其实就是学生,学生可以扫扫自己的二维码,或者直接刷卡登录,然后他所有写的作业,不论是批改的还是没批改的,他都可以放在中间的采集区域,通过屏幕来去进行一些触控的操作。

  • 第一个功能,它可以做一些错题的采集,学生的作业如果老师已经批改完了,或者说学生自己批改完的,也可以把批改完的作业或者试卷放到这一个采集区域,点击拍照,AI就可以自动把里面的错题给识别出来,生成一个学生他各自的错题本。

  • 第二个功能,如果这个题目老师没有批改,学生也可以直接上传,老师会有教学的管理系统,老师能够看到他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传的作业的情况,作业上传之后,客观题可以通过我们的技术能力做自动的批改。主观题我们会给老师提供一系列批改的辅助工具,可以在线上做一个网络阅卷批改的动作。所有的过程批改完之后,会自动生成每个学生个人的和班级的分析报告。学生可以通过一体机这样的设备去查看这个报告,登陆他的账号,他就能看到他的作业老师的批改情况,他也可以把这个东西通过打印机给打印出来。

  • 第三个功能,我们对一体机的设备定位,不仅仅是做一个线下教育行为的数据采集的终端,同时它还能充当AI辅导老师的功能。比如说学生可以用一些自主答疑的功能,有一些英语作文的评测,可以直接放在上面做比较简单的自我的评测,我们会给到他一些反馈,给他一个评估的分数以及修改的建议,其实就是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功能,通过我们的硬件产品,可以打印出来个性化的练习册。

我们减轻了很多的负担,学生的和老师不用做任何提前量的预知的工作,通过这样的硬件设备,他只要每天上学上课,然后课间的时间把他写的这些作业直接通过设备去扫描采集就可以了。所有的批改的和未批改的,处理完之后会生成一个多维度学习报告。核心就是说采集数据是第一步,然后我们解决效率的问题。后面一步是说通过一些大数据,通过一些AI的能力去做一些量化的评估跟分析,给到一些相对会比较合理的过程性的评价。

我们希望这个产品是一个区域级的产品,以区县为单位,能够投到每个学校、每一个班级,对整个地区、整个学校、整个学生所有的过程型的学习行为都能做比较好的量化的管理,最终生成一个可视化的教育数据大屏。

网易有道在入校场景和公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落地

  • 第一,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有道公司应该是最早的一批去向武汉乃至全国的地区提供免费精品直播课程以及免费的远程直播跟录播教学产品服务的一家公司。智云团队向全国超过2800所的学校跟机构,提供了远程直播跟录播的服务。

  • 同时我们依托于网易公益教育基金,向一些落后偏远山区的学校提供了一系列教学资源跟软硬件的产品,包括互动课堂产品、智慧作业的产品。

  • 最后就是刚刚给大家展示的智能学习终端的产品。6月我们已经陆续在广州、成都、南京、杭州、河北等地区的学校开始投入使用。

最后,用匠心做教育,算是网易有道整体公司的产品理念,我们比较信奉长期主义,尤其教育是一个没办法特别着急或特别快的一件事情,我们更坚信是说你认可它的一个价值跟方向,长期坚持下来,然后持续不断地为我们的客户去创造价值,最终你所有的坚持可能会在某一个时间点都会给到你一个比较好的反馈。

 

精彩互动问答:

问:可否详细介绍一下你们的语音合成(TTS)技术?智能口语测评能细化到什么水平?语音合成(TTS)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是什么?这个技术有哪些优点?

答:做语音的公司有很多,我们因为是比较早做这些词典相关的一些产品的,比如说有道词典里面有一些英美的这种发音的这种 TTS的能力,包括说我们有一些还有很多小语种的能力,目前整体来说我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个数据,基本上资源开放平台我们会看到有基本上超过30%的教育机构都在用有道提供的TTS的能力,主要是英式跟美式的发音为主,小语种相对来说少一些。

智能口语评测产品的应用,第一个就是我们自己有一个口语的产品,产品是在用有道自研的口语评测的能力,它的量化跟其实行业的很多伙伴本质的一些功能,我觉得大家可能大同小异,比如说你的颗粒度、产生的音素这样的一些级别,有比较好的一个差异化的东西是说因为有道是做翻译起家,然后在我们自研的口语评测的产品当中,用了很多这些口译的一些能力,以及多轮对话的一些方式,能够让学生更敢去跟这种虚拟的一个AI老师做互动聊天。

问:给老师用的产品有没有做到傻瓜式?太难的产品说明,会增加产品普及的难度。

答:我们现在一体机的产品不需要老师操作,他的所有操作的端都在学生端,而且学生的操作也非常简单,他只需要把自己写的作业放在上面拍一下。然后老师有一个管理系统登录他的老师账号,他就能看到每个学生的提交情况,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的学习成本,以及我们也不需要提前预设很多的行为。

问:智能学习终端应用场景是每个班级的教室里吗?有做过效果对比吗?使用智能终端班级和未使用班级的差异。

答:对的,它可以是每个班级配一台,如果是一层楼的话,大概会有几个教室它可以去共享一两台都可以,他不需要每个学生配。使用智能终端班级和未使用班级的差异确实是有的,我们之前在杭州的一所学校应用了我们整个这套系统,用了半学期,去年年底的期末考试,班级本来是在年级第六,最终他们年终考试的时候考到了年级第一,整个平均分大概提升了在不到5分,大概4.5分的样子。

问:我们小团队有一个个性化习题的项目,利用的是自适应学习的技术。请问如何评估智能推荐题库和传统题库/试卷的学习效果的区别?除了做对比班级测试,是否有更好的量化的方式评估个性化习题的学习效果?

答:你想要去做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或者支撑,其实核心的一个题目就是在教研的投入,就是你的题库的知识点拆分得越细越精准,然后颗粒度越细,然后维度要全,最终去量化这个学生,在你这个题目下,他的实际的掌握情况,这个过程就会更好地去做量化评价管理。同时,它其实不只是要做班级的对比测试,学生其实他也有一段时间的,比如说他这一周或者这半个月跟下半个月或者这个月跟下个月,它的维度其实不只是要看整个班级的平均分,还是要看整个每一个学生他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的情况。

问:作为互联网公司,网易用匠心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答:网易公司包括有道,我们整体产品的基因是首先要去看这是不是一个正确的事情,或者说它的对用户能够产生多大的价值。这个产品确实会解决用户很多场景的问题,能够去帮助用户提供很多附加值或者说高定价这样一些价值的功能,我们就会在这个产品上会做比较多的一些投入。

匠心这个事情是说要更有耐心,互联网公司发展很快,进入到任何一个行业的时候,可能都是一个这种非常快捷的方式来做,但是其实教育的赛道和行业来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要扎实务实一些的,因为很多方面你快不了,比如说老师的培养,然后比如说教研这边的投入,你做内容的沉淀,这一系列不是说你有钱有人有资源就能快速在一两年之内就完成了。而且教育又是一个比较强口碑的一件事情,他对你这个品牌的认知,对平台的认知,对你学习能力的认知其实都是一个过程。我们觉得是说匠心这个事情是说你要理解你的用户,理解你的行业,然后你去做有价值的事情,做你认为正确的产品的事情,然后保持高度的耐心跟恒心然后坚持做下去。

问: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自由交谈么?还是是预设好的对话?

答:自由交谈坦率说应该还做不到,现在的AI技术还不太能够实现特别多轮的对话,也会有一些预设,然后在预设之外的话还是会有一些开放域的聊天,但是开放域的聊天的话,你不能对他的期待值过高,对一些相对比较复杂的一些东西,其实机器还是搞不定。

问:技术只是外壳,教育真正的内核还是在人,AI+教育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吗?

答:我非常认可这位伙伴的话,AI再怎么发展或机器的能力再强,其实还是取代不了人。在教育这种场景下,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感性的这种情感交互的行为。我们的认知是说机器可以去更好地来辅助这个事情,比如说解决效率的问题。但现在整个传统的教学场景下,AI并没有做太多的事情,因为教育这个行业确实跟其他一些比如说工业生产领域不太一样,它有比较多的偏主观的一些事情。

长期来看,AI确实能够会帮助老师或者帮助学生去做很多辅助的一些事情,只是说可能确实会需要一些时间。关于因材施教这个问题,现在我们通过错题推题一系列个性化的方式,这些算是一些比较初步的,或者说开始慢慢往因材施教的方式来走的。这已经我觉得是比之前是有一些进步了,过去其实都是一个盲区,完全是凭借老师的一些经验。

问:网易有道智云也为网易有道提供底层的云服务吗?跟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有什么区别?

答:底层的Iass资源我们是不做的,我们提供Pass跟Sass的能力,Pass就是一些底层的这些AI 的能力,Sass的话会有一些完整度比较高的软件产品。

问:在智慧课堂当中如何保证学生大数据采集的准确性跟安全性?

答:我先回答安全性的问题。首先其实说我们提供的其实是一个公有云的服务,对于公有云来说,本身其实就会去做一些很多的安全性的认证跟测试。同时我们还提供本地化服务,我们的合作学校或者说地方政府确实对安全的需求比较高,可以做这种本地化部署的行为,就将数据可以隔离开来。

关于大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的问题,确实是一个比较难去攻克的问题,因为学生写的东西和批改的痕迹都是五花八门的,AI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识别,我们目前能做到的是说,大概会从几个维度的方式来去保证准确率。

第一个就是对学生所有的教辅试卷的电子化版本,我们会去做很多提前的录入;第二,我们可能会做很多模板的工具,比如针对A4的教务书,A3的试卷做一些前置这样的动作,让AI能够更好地识别。第三就是说不断去优化技术,包括做题的内容,判断对号和错号等一些符号的识别,尽可能把它趋近于9999.9%;还有一个最终就是我们这些识别的过程最终其实都是在老师端里面去做呈现,如果确实还是会对准确性有过高的要求,老师端可能也会去做一些工作。

问:AI和云的技术带来了新的教和学的场景,这必然重构师生关系,能不能从有利有弊角度解析一下这件事。

答:确实会是这样的,你比如说就像今年上半年疫情的原因,导致传统的学校的老师不得不要去在线上授课,老师确实不太知道怎么去用这一个在线的教学的工具,以及说怎么跟学生来去做互动,因为他颠覆了他传统的一些认知。新技术新业态必然对于老师端信息化的素养要求会更高。

从学生端也是一样,学生端接受学习的方式其实也在变化,以前的话其实基本上都在线下,线上基本上很少,以前报培训班也都是去线下的机构,现在更多的人越来越能够接受在线教育的模式,没有空间时间的概念了,学习的方式可以随时随地,只要有能上网的设备都可以,学生端会有更多的接受外部学习知识的方式,怎么能够去用好这些新的这种产品,对于学生或者对于学生家长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问:有道教育跟游戏部门有没有什么技术上的沟通交流?比如用做游戏产品的思维来改进教育产品?

答:有道跟游戏那边的部门其实交流还是蛮多的。他们还是会有一些比较好的技术能力,现在可能实际的结合点还比较少,但确实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这个事情,比如说游戏里面做了很多增强现实相关的东西,我们看这个事情是不是可以跟在线直播教学这一块能够联动在一起,用游戏化的方式来让低年龄段的小朋友能够爱上学习这件事情,用一些寓教于乐的方式,更多交互的方式,能够让他在线上上课的时候,集中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

本期公开课完整视频链接://m.drvow.com/openCourse/view/s/5f1178d46df7b


雷锋网“教育新基建”系列公开课正在火热进行中,后续将上线更多重磅嘉宾和课程,敬请关注~

添加雷锋网-小雷哥微信leiphonesz2018,即可拉你进群观看直播~

欲申请雷锋网”教育新基建“公开课演讲的厂商,请加雷锋网-海棠姐微信:lijingying0451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kKWbF3HabXbskvTz.html#comments Tue, 21 Jul 2020 16:10:00 +0800
课程预告 | 希沃多媒体事业部唐乐军:物联技术赋能数字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gqDd8Ky7pYhujnL9.html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落地,技术正在作为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逐渐渗透到教、学、练、考、管的各个环节,教育这个古老的行业,也被注入了新生机。

2020年,一场疫情让教育信息化、数字化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号召下,一时间,”在线教学“、”网课“、“OMO模式”等成为全民口中的热词。两会期间,众多教育界学者和企业大佬们将“教育新基建”纳入了两会提案中,鼓励发展“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5G+教育”等教育新模式。

新基建既是基础设施,又代表着新的业态,智慧教育作为“新基建”的重点应用场景,将如何重塑教育行业?AI、5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将如何助力教育的数字化、智慧化新浪潮?

随着国内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新时代下智慧校园架构的技术痛点是什么,怎么解决?物联技术将如何助力优化教学环境和校园信息化管理?

为此,雷锋网邀请了希沃多媒体事业部高级软件架构师唐乐军,以“物联技术赋能数字教育”为主题,进行长达1小时的分享互动。

作为国内知名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工具提供商,希沃围绕教师、教室、教学,提供数字校园硬件工具与数字课堂教学应用,是国内交互智能平板品类首创者。目前,希沃的产品已经在全国多地的中小学实现了落地,进入百万教室、服务千万师生。

校园空间及信息化教室包括哪些类型?校园物联化经历了怎样的演进历程?校园IoT技术路线应该怎么走?以及希沃在智慧校园建设实践案例中,物联技术是如何优化教学环境、赋能大型校区管理并且助力校园能源信息化管理的?

7月23日晚上20点,技术大咖为您带来干货满满的理论和实战经验分享,更多精彩观点和内容,尽在本节公开课为您揭晓~

本次线上课程是雷锋网主办的“教育新基建”系列公开课的第三期,围绕“教育新基建”,我们邀请了众多推出智慧教育解决方案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嘉宾,以系列公开课的方式,阐明新基建与教育改革、教育数字化的关系,试图寻找到科技对未来教育渗透和变革的路径。后续更多精彩课程即将重磅上线,敬请关注~

 


嘉宾介绍:

唐乐军,希沃多媒体事业部高级软件架构师

从事软件研发、架构设计工作11年,对校园运维管理有深刻的理解,参与开发校园运维系统覆盖国内60多万间教室,目前负责希沃智慧物联教室、智慧物联校园多款产品的研发设计。


分享主题:

物联技术赋能数字教育


分享提纲:

1.校园空间类型及信息化教室类型介绍
2.校园物联化演进历程及校园IoT技术路线介绍
3.物联技术优化教学环境
4.物联技术赋能大型校区管理
5.物联技术助力能源信息化管理


直播时间:

2020年7月23日 20:00-21:00


如何听课:

1.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雷锋网】,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听课”,即可进群观看。

2.添加雷锋网-小雷哥微信:leiphonesz2018,拉你进群观看。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gqDd8Ky7pYhujnL9.html#comments Fri, 17 Jul 2020 14:53:00 +0800
课程预告 | UCloud实时通信平台负责人裴志伟:线下教育如何平稳地过渡到线上?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NIIXeKbVvoxK3JXt.html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落地,技术正在作为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逐渐渗透到教、学、练、考、管的各个环节,教育这个古老的行业,也被注入了新生机。

2020年,一场疫情让教育信息化、数字化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号召下,一时间,”在线教学“、”网课“、“OMO模式”等成为全民口中的热词。两会期间,众多教育界学者和企业大佬们将“教育新基建”纳入了两会提案中,鼓励发展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5G+教育”等教育新模式。

新基建既是基础设施,又代表着新的业态,智慧教育作为“新基建”的重点应用场景,将如何重塑教育行业?AI、5G、云计算等技术将如何助力教育的数字化、智慧化新浪潮?

经此一“疫”,单纯依靠线下教学的时代过去了,转型线上成为大势所趋,这也对实时音视频通信技术、云技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雷锋网邀请了 UCloud实时通信平台负责人裴志伟,以“线下教育如何平稳地过渡到线上”为主题,进行长达1小时的分享互动。

作为国内云计算第一股,UCloud(优刻得)目前在全球部署 32 个可用区,覆盖 25 个地域,已为互联网、政府、教育、零售等行业,上万家企业级用户提供云服务。

疫情对于在线教育有哪些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将面临怎样的技术挑战?如何构建常态化高质量的在线课堂?以及实时高清音视频通话背后的关键技术大揭秘!更多精彩观点和内容,尽在本节公开课为您揭晓~

本次线上课程是雷锋网主办的“教育新基建”系列公开课的第二期,围绕“教育新基建”,我们邀请了众多推出智慧教育解决方案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嘉宾,以系列公开课的方式,阐明新基建与教育改革、教育数字化的关系,试图寻找到科技对未来教育渗透和变革的路径。后续更多精彩课程即将重磅上线,敬请关注~


嘉宾介绍:

裴志伟,UCloud实时通信平台负责人。

主要负责实时音视频RTC产品研发,拥有近10年互联网行业的研发经验。2015年初加入UCloud,分别负责过云主机、云网关、带宽和UFile对象存储等产品,覆盖云计算的计算、网络、存储是三大领域,对云计算行业有丰富的经验。


分享主题:

线下教育如何平稳地过渡到线上


分享提纲:

1. 疫情对于在线教育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2. 在线课堂遇到的技术挑战

3. 实时高清音视频通话背后的关键技术解析

4. 案例解析:如何快速构建高质量的在线课堂


直播时间:

2020年7月22日 20:00-21:00


如何听课: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雷锋网】,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听课”,即可进群观看。

 

公开课小助手:雷锋网-小雷哥 leiphonesz2018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NIIXeKbVvoxK3JXt.html#comments Thu, 16 Jul 2020 17:27:00 +0800
新时代下AI如何赋能人才培养?听听学界和业界大佬们怎么说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kvXBzeDZhoroSa0K.html 雷锋网消息,近日,2020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创新人才培养论坛在上海举办。

以“AI赋能人才,教育成就未来”为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国务院参事汤敏、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同济大学教育部企业数字化技术工程中心主任张浩、掌门教育联合创始人吴佳峻、商汤科技教育事业部总经理戴娟等学界和业界嘉宾,从“智能科学与学习技术”、“AI对教育教学的创新变革”、“培养人工智能时代人才”三大主题出发,对“AI赋能人才培养”展开了多维度、多角度的研讨与对话。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表示,我国自从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以来,加速推进了制造的转型升级,与世界制造强国之间的距离在逐步缩短,但是总体还处于中低端的位置,面临的挑战仍然十分严峻。因此,为了实现制造强国,我们必须快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化发展,培育适应和引领未来智能制造的工程科技人才。

关于人工智能教育,国务院参事汤敏也提到,人工智能在我国的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快速推进。通过人工智能,老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和当前知识水平,让因材施教不再是一个梦想;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特别是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师能力;在教学系统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支持,包括教学管理、课程开发、批改作业等。汤敏同时指出,要谨防人工智能进一步加剧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对于“教育和AI的关系”,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同济大学教育部企业数字化技术工程中心主任张浩博士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标准化教育、批量生产人才模式难以为继(指高等教育),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普通的教育要向智慧教育过渡。在张浩看来,智慧教育应该把人作为最高关注点,发觉人的潜能,唤醒人的价值,启发人的智慧。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要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和服务。

商汤科技教育事业部总经理戴娟提到,AI教育的核心是培养AI素养。AI素养教育有四个模块,包括智能意识、智能计算思维、智能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智能社会责任。

以下是雷锋网对本次参会的部分嘉宾演讲进行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整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培育适应和引领未来智能制造的工程科技人才

今年我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这样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们国家是第二大经济体,是第一制造大国。虽然我们是制造大国,但还称不上是制造强国。中国除规模发展的优势以外,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以及持续发展方面,与世界制造强国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因此,为了实现制造强国,必须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化发展。在这当中,首当其冲必须要培育适应和引领未来智能制造的工程科技人才,今天我们的话题是AI赋能人才,教育成就未来。尤其是AI赋能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这样的人才支撑制造大国的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第二部分,制造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知识体系更新置于脑后,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仍然固于传统的学科和专业

40年高速增长给了我们很好的制造业基础,但是传统的学科和专业如何融入新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尤其把人工智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信技术,用传统制造业如何深度融合,培养未来发展的人才,在这方面我们除了系统性地思考和布局,这几年我们发展速度很快,比如今年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共179所高校获批新增人工智能的本科专业,相比去年仅有35所高校,我们把智能科学与技术跟人工智能没有严格区分。设置人工智能专业高校中,即使设置了人工智能专业,但是很少能够根据新时代制造业的新要求系统性地更新培养方案,所以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存在体制机制障碍

在后工业化时代,尤其需要跨学科、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当前的学科和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相互分割,不利于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无论在教学资源,在学科和专业之间缺少流动和共享。以学科和专业定归属的教师身份制度限制了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很多跨学科的交流由于身份固化,如果产生矩阵式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这方面需要我们探讨,需要考核评价机制,尤其要考核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教师的意见,需要我们探讨一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工科师资队伍能力素质建设亟待加强

部分老师要加强工程实践类的提成,大部分老师极少关注和有能力解决智能制造背景下现实的工程技术难题,我们的老师尤其是明星老师有没有工程背景,有没有在企业实践过也很重要。现有的工科教师自身缺少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人工智能等知识运用能力,跨学科教学能力不足,要培养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的人才难度很大,需要我们改造现有的模式和现有的培养体系。

第三部分,对策与建议。

1.我们要加快工程学科和专业的知识体系再造,这方面当务之急尽快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的思维方式融入工程学科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新的时代,知识快速增长的时代,我们一定要把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到人才培养的体系方案当中,对传统的人才体系模式必须改革,要改进。

长期目标来讲,要建设全新的适应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当务之急要做两项工作。第一人才培养方案更新,高度重视制造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固然要培养新专业,更重要的是把原有专业、新知识、新体系融入进去,把培养的方案和体系一定要更新,适应我们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2.人才培养体系要重塑,设置新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的课程,编写案例和教材,形成全新的课程体系,教育体系和知识体系。我们的培养体系,我们培养的课程,包括我们的教材还是传统的角度,但是智能化时代我们的教学方案、教材要更新,特别是新的教材,适应制造强国发展的需求。

我们要探索多元化的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制造业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创新越来越重要,而且培养模式多元化。从技术员到工程师到总工程师,业务员到销售主观、区域经理,我们要培养科技型人才加销售型人才,这点尤为重要,我们要配合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另外专业人才要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专业人才,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更需要他有物流、法律、环保、项目管理,管理方面的一些复合型人才,这个更需要培养,所以要培养多元化的人才。

我们要创新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跨学科培养方式。现在制造业后工业化时代,我们要多学科的交叉结合,这样才能创造我们国家的技术创新。要打破学科和专业的壁垒,尤其要创新跨学科的培养方式和培养模式,首先要组建跨学科的课程和教学团队,共同开发新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的课程并开展教学。要建立跨学科的导师制度,为研究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和一名智能技术领域的导师,共同指导其开展智能制造方向的研究。智能+各行各业,专业导师很重要,最好能跨学科地配一名智能技术领域的导师。尤其是人工智能,一方面要赋能社会发展,同时也要赋能制造业,要变成工业发展的新引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次鼓励跨学科攻读硕博学位,吸引智能技术领域和制造业领域的本科生跨学科攻读硕博学位。

3.我们要大力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师资队伍综合能力提升。教师要有综合素质,要有智能化时代的专业面,引导工科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师资队伍综合能力。首先要创造条件,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和项目,鼓励制造业领域和智能技术领域的教师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共同攻关,包括指导本科生、博士生、硕士生。第二能力考察,将工科教师在解决制造业工程问题的贡献作为其绩效分配、职务职称晋升、岗位晋级考核中的重要指标。第三是能力提升,组建由教师领衔组成的企业实践团,深入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工程问题,在实践中提高科技素质与能力。

国务院参事汤敏:谨防人工智能进一步拉大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总书记在最近专门提出了把人工智能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教育方面人工智能应该怎么做,应该干什么讲得非常清楚。今天我想讲这三个问题,第一人工智能在教育有哪些新进展?第二,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师、引导学生、改变教育?第三,如何防止人工智能扩大教育的数字鸿沟?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有哪些新进展?在人工智能方面,中国在应用方面走在比较前面,在应用方面,它又是倒金字塔或者正金字塔,基础教育的应用走得比较多。在基础教育上,我们已经在高中很多学校里面开始广泛地运用,而且已经相当普及。

在职业教育里面,人工智能也发展得非常快,从2017年开始到现在每一年几乎每几个月都有比较大的进展。在高等教育方面,高等教育也在突飞猛进,从2018年35所院校有AI的专业,到了2019年到了180所。

从这些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到底在教育里面怎么改变教育?

在基础教育里面,首先从教育体系来看,人工智能方面从学生层面来看,通过人工智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和当前知识水平,让过去所说的因材施教,通过人工智能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甚至进行人机对话。

洋葱学院在中小学里面,包括贫困地区的中小学里面通过人机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现在在很多的中小学里面,人工智能就可以用在课前、课上和课后,让学生能够等于有一个辅导老师一直帮助他。像商汤也是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走得非常前面的,它们已经在各种实验平台、课程制造,在科研平台上已经走得非常前面了,他们在高中、初中、小学都有很多人工智能直接的运用。

通过人工智能让你有一个量身订作的外教跟着你一起在学习,通过这样的英语学习的方式就可以很快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像这些都是对学生层面已经开发了很多直接可以运用到学生身上。在教师层面,人工智能怎么给教师赋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呢?它就要通过备课、上课、反思等等一套的流程。

这个老师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让老师可以迅速地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像这样提高教师的能力,特别是很多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师能力,这套体系一旦做好了,广泛运用了,它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像洋葱学院它们做了很多专门针对教师的软件,包括在银川的农村学校都运用到这些地方去了。商汤教育已经在43个城市,1633所学校,3177个老师进行较大规模的实验,一旦成功它可以迅速地扩大。

中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人工智能已经走在比较前列了,跟发达国家已经差距不是特别远了。除了对学生、对老师的运用之外,我们还有对整个教学支持系统的支持。像这里包括教学管理,包括课程开发等等一系列,甚至老师平常的改作业,现在也开始用人工智能来改了。不但打出分,它给这个学生做了全面的分析,作为一个老师做不到这一点,而人工智能不但减少了老师的大量工作时间,同时做出了很多老师根本做不出来的分析和判断,包括用人工智能参加高考。

它不但可以改卷子,甚至可以参加高考,参加高考以后还把出题老师背后的全部给分析出来。包括上海的松鼠AI,目前在人工智能基础教育做得最好,现在20多个省、700多个市县、2700个教学中心,三百万的用户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实验,现在目前还是在实验,只不过是大规模实验。

现在人工智能能够达到孔夫子说的因材施教,今天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对每个学生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教学进度,因材施教,将不是一个梦想。这个模式还有一个好处,它跟传统的模式不一样,你把老师培养出来,老师再一个个下去,一旦做出来以后,它就可以大规模的、低成本地复制,就可以广泛地运用。现在很多AI公司都在努力地创造一个好的方式,能够在基础教育里面把它做好,既然基础教育可以这样,未来的职业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甚至终生教育慢慢这些都可以把它推动出来。

当然,这里面有一点是我要讲的最后一点,我们要谨防人工智能进一步拉大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刚才看的那些学校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条件,这是我们曾经做过的一个支教点,这在广西梧州苍梧县一个教学点,1~5年级都有,他们唯一的教育信息化就靠一个支教同学的手机上网给他们看一看,当然后来这个学校我们给它捐助,他们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设备了,但是这样的学校中国还有十万个,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让这样的学校落后了,在教育信息化里面走到了后面。我们现在在做各种各样的实验,以卡通式的教学方式直接上到乡村学校,把人工智能运用到乡村学校去。因此,我们建议国家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的投入。因为这些是能很快从根本上改变它们状况的。

第二有社会责任的企业要在城市与农村学生中同步推动人工智能教学试验。看看你这套东西在贫困地区能不能同样能够运用。

最后,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要公平优先,重点推动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的技术。技术可以有无穷无尽,但是我们重点去推广这些,让广大的贫困地区,让薄弱学校学生也能够享受到这些人工智能的成果。

人工智能在我国的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里面正在快速推进,其他领域也在快速推进,而在这方面我们在更新教育管理、赋能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已经有很多很好的办法了,但是我们同时要尽快地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上,来防止人工智能扩大教育的数字鸿沟,谢谢大家。

上海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企业数字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张浩:智慧教育应该把人作为最高关注

人工智能有很多落地的场合,其中教育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场合。这两个事情能够深度地结合,我本人是个教师,但是高等教育和普及教育还是有所不同的。高等教育教育的受众和技术都发生了变化,所以人工智能在教育当中可以发挥重大的作用,我后面讲的教育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主要指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除了要适应变革以外,本身还要承担人工智能的专业技术或者教育,同济大学也是最早的35所设立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我在后面一部分也跟大家分享一下同济大学的一些初始做法。

第一部分,教育的AI。

过去我们上了大学我们认为自己是精英,现在像北上广这样的地方毛入学率接近90%,教育的受众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你还能够沿用过去的精英式教育的模式吗?教育的方式也是有统一向个性化转变,过去的教育更像是一种工业化的生产,这样的教育现在应该发生转变了,应该向个性化的教育转变。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普通的教育要向智慧教育过渡。

什么叫智慧教育?高等学校智慧的提升是第一要务,当然现在给高校赋予了很多任务,但是第一位的还是针对人的。在古代学校当中,多半是培养有哲学思考能力的人才,是渴望传输的是智慧,而现在的学校传授的目标是知识,忽略了教育的根本。

2016年3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这时候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其中把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创造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四种能力,以及培养人的好奇心、首创精神、坚毅力、适应力、领导力、社会文化意识等六种品质作为一个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通过现在的高等智慧教育以后,有这样四种能力我认为就是智慧教育的特征,应该是对不同人施以不同教育的方法,正好AI能够帮助人做到这点。

智慧教育也可以认为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这只是一些手段,最终是构建一个智能化的环境,让师生能够有灵巧的教与学的新方式。

现在的智慧教育应该把人作为最高关注,发觉人的潜能,唤醒人的价值,启发人的智慧,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挑战,要从物的满足向多样化的需求和服务转变。我认为比较理想的智慧教育,将来以后应该有这样的特征,但是做到确实不容易。

智慧教育和学习环境的建立,不只是翻书或者一对一传教,我们有智慧教室、网络空间、感知学习、数据分析和个性服务的提供,很重要的方面是智慧学习方式的建立,我们要带着问题学习,从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就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再去学习相应的知识,特别是教育组织要能够给学生提供这样的环境和能力,这给教育机构提出了很大挑战。

其次是智慧教育管理架构的建立。这件事情也只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支撑下,建立一个好的评价体系,逐步代替个性发展代替群体评价,学校管理部门,特别是校长、书记们思考,要回归学生教师为中心,灵活办学,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机制。

我自己做制造自动化的,智能制造有一个全生命周期管理。我觉得要建立一个终身学习模型,供各级教育部门来思考。首先在各个阶段设立阶段目标,小学阶段目标什么样子,中学什么样子,大学什么样子,研究生、在职教育等等,在每个阶段过程中,阶段目标怎么达到,用灵活和智慧的方式达成。从一个阶段往另外一个阶段提升的时候,怎么做,当然也可以跨阶段。比如就业指导,个性化的数据分析与评估指导,告诉你到哪一个地方就业更好,或者不要读研究生,先去工作一段时间再读研究生更好,其次要有终身的职业学习,有一个终身提升计划,这样才能够涵盖方方面面。

我只是提了一些概念和好愿景,但是要做到不容易,我今天没有带答案来,希望大家以后在线上线下的各位老师可以共同探讨。

说到教育,刚才讲的是广义的智慧教育,狭义的智能教育基本上都是有共识的,以人工智能为内容的教育是狭义的智能教育,目的是培养掌握智能技术的专业化人才,这样能够提升个体的智能水平,不仅能够使受众掌握人工智能技术,还初步具备未来工作中实现人机合作。

第二部分,AI的教育。

同济大学是第一批35所高校设立AI专业的,我们已经到第二年了,今年刚刚考试结束,很多考生都在关心将来要不要学人工智能专业,将来以后人工智能专业能够干点什么事,人工智能将来能深刻地影响未来人和社会的技术,人类社会有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两种存在方式,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两种模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包括制造、城市、空天技术、农业、交通、军事、医疗等等,都深刻地影响社会发展。

同济大学一百多年前设立了相关的学科,这个学科一直走到今天,过去更多是跟工程结合,一直走到今天人工智能是一个交叉学科,在同济大学当中人工智能既跟工程有关系,比如跟建筑,跟交通,跟制造有关系,也跟医疗有关系,因为我们还有医学院等等,还跟城市发展、智慧社区、智能家居有关系,我们学校的布局有一个研究中心,在浦东,主要培养高层次人才。总的培养目标是社会栋梁加行业精英,要突显专业修养、社会责任、领导力、交叉力和设计思维,有共性和个性,都要能够发展,没有个性毕业出来以后也不行,你起码得知道谁是谁。我们有机器人竞赛,有无人车驾驶,人机交互的,有医学的等等,将来这个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

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基础课,有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还有广义的,比如芯片、信号处理,比如机器人,这些方面都是要学的。培养体系不详细赘述,这个培养体系底下有比较好的技术,还有一些专业基础课程,还有前沿拓展的,因为跟不同专业结合的,还有跟应用的行业结合,比如智能驾驶,比如数字制造、比如智能建筑、健康医学、区块链技术,我们学校还有区块链技术研究院等等。我们出来的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将来以后就业率非常广,而且基础也比较扎实,当然这只是同济大学的方案,各个大学都有各自的方案。我们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在同济大学见。

掌门教育联合创始人吴佳峻:用技术来驱动素质教育效果量化

 

今天我们谈的是技术和素质教育,以前我们分析了技术如何赋能学科教育,进行高校学习,最近素质教育比较火热,也是一个未来的趋势,所以我们在想技术如何能够在素质教育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素质教育有一个刚需之势,素质教育真的发展起来了吗?从市场角度讲,家长对于素质教育非常重视,但是当你选择的时候,家长往往把素质教育排在最后一位,我们可以想想原因。可能最大的区别在于,素质教育的效果很难外显。

最主要的问题是,培养成果难以短期内外显,从这个角度我们去思考,如何能够让它外显出来也是通过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就是通过结果,通过对于素质教育效果的量化。第二通过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素质教育的产品体验感,让家长感受进来,这样就对素质教育产生更加重要的一点。

素质教育效果量化,家长可以知道其效果,我们看一下技术如何驱动,也是从这两个点思考的。

首先讲一下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是要遵循客观性和精确性,评价不能很主观。第二具备统一的实践操作标准,相当于我认为的能力强和你认为的能力强,要处于同一水平,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属性。针对这个,我们会想如何评价一个人的能力或者一个孩子的能力,可以从企业角度考虑,最简单的方式是面试,观察你的表情或者状态,包括语音聊天内容,聊过往经历、未来规划等,大概就能对这个人有一个判断,能够通过技术模仿面试的情况的话,可以对这个人的能力达到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像现在有很多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或者语音识别,很先进,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进行一些多维度的面试化智能测评,比如眼动,眼睛看哪里,或者你的动作、表情、语调,甚至可以进行一些问答,通过这些可以进行多维度的测评,这样会对你的能力有一个明确的量化判断。

孩子在我们这边上课,我们会通过课前的状态测试、一周内或者一个月后的阶段性评估,都是基于面试的理念对他进行多维度地测评,这样可以达到一个能力纬度的表现。

以学生个体为中心,中心是学习者,外面一环像跟踪与分析技术、评价与支持技术,都是技术环。其次是教研环,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学习知识等。最外面这环是学习活动、教学逻辑自洽这是教学链条,通过这三环对学生的判断会达到一种多维度的评价,这样达到量化评价之后,可以达到个性化发展的情况,效果评价应该是蛮重要的点。

关于提升教学效果和体验感,市面上很多机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的动画,现在课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它可以很容易吸引孩子,很容易有沉浸感,包括VR沉浸课堂,硬件能解决,这个还是蛮期待的技术,激发学习兴趣非常有效果。技术在素质教育里面还是有非常多实质性的应用。

最后一点发展素质教育需要与学科教育相融合,学科教育深入人心,素质教育能够和学科教育得到家长的关注会非常有效果。前段时间比较火的编程,在家长眼中,他理解只是一个写代码,但是编程是通过编程的方式,可以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这点切入的话,家长很容易接受编程教育,未来家长比较了解的话,它应该会成为比较主流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学科教育素质化的话,我们以前做的是掌门1对1,做的学科教育非常多,我们开了一个字品类叫掌门少儿,专注学科的思维训练,通过提升孩子的思维训练,可以让他学到很多知识点,这样家长接受度更强,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该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素质教育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我也希望能够有更多有效的方式出现,促进素质教育。

商汤科技教育事业部总经理戴娟:AI素养教育包括智能意识、智能计算思维、智能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智能社会责任四个模块

今天我们想分享一下AI素养教育的基本思考,就是AI素养教育的四个模块,智能意识、智能计算思维、智能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智能社会责任。

什么是人工智能教育?通过多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所有的技术让机器拥有更多人类智能的视野,AI是让机器拥有人类的感知和认知的能力,人工智能教育又是什么样的范畴?

大家经常会对比,人工智能教育跟编程教育的区别是什么,人工智能教育跟机器人教育的区别或者创客教育的区别是什么?其实编程教育是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础,是人类通过编程这样一个活动,跟最底层的机器通话的方式,所以在编程教育里面教给小孩子的是计算机的逻辑思维,编程教育是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础,但是编程教育跟人工智能教育最大的差别还在于确定性,当我们提到信息时代的编程教育的时候,或者自动化的阶段,其实是人类通过编程设定让机器执行人类设定的规则,我们把它称之为机器自动化。

人工智能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数据,通过行动,让机器来学习,让机器能够拥有人类的智能。例如深度学习,它就是让机器拥有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创客是很多学科的融合,是STEM,人工智能本身就是很多学科的融合。

人工智能是什么?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单独的技术,它要附着在一个学科上它才有实现自己的意义,比如人工智能+教育,我们希望人工智能的技术,让教育得到更好地发展,或者能有更高的效率。其实机器人教育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方向,当我们学一些机器人控制,以前在工业时代或者机器工业时代,机器人教育是什么?教会机器人能懂得指令,让机器根据人的指令一步步执行,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人教育是什么?为机器构建一个像人类一样的大脑神经网络,让机器拥有感知学习判断的能力,机器人教育是人工智能教育的一个部分和方向。

劳动实践教育,上海教育部有推一个新的方向叫劳动教育,前几年一直在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中国的教育其实没有赋予劳动教育。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劳动教育?对比像福建武夷山这样的城市,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劳动教育?我们也咨询了教育部专家,劳动教育的答案是因地制宜,如果这个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方向或者新产业,新人类的劳动应该跟未来你的工作,这个城市提供给你的这些机会能够相融洽。这就是我们看到的AI教育更大的一个领域。

有一个问题,大家一直在问,当选择学科教育,选择竞赛教育,选择没有办法被评估的素质教育时,家长会怎么选?其实更多问题是,教育体系会怎么选,我们希望培养下一代成什么样,为什么新一代学习人工智能课程?这也是刚才讲到的四大模块的主要来源。

两百多年前还是科举制度的时代,还在考八股文的时代,普鲁士乡村小学已经开始学自然,开始学数学,已经开始学生物,其实我们现在觉得这些学科是很基本,很普通的学科,但是大家想是在两百年前,所有小孩子开始学数学是什么概念,这是为什么在150年前的电力时代德国可以崛起,一个大国的崛起离不开科技,科技的崛起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是长期有积淀的,很有可能是从小孩子开始的。蒸汽时代,我最开始去了微软,然后去了苹果,这两个创始人一个是乔布斯,一个是比尔盖茨,他们都是在大一的时候退学,其实美国有一个退学潮,谁能在大一大二退是非常骄傲的退,为什么?因为乔布斯,因为比尔盖茨他们在初中或者小学的时候就接触到了编程,接触到了信息化的技术,这样才让他们在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国的黄金时代,让他们在大学时代去创业。

人工智能的人才也持续地增长,这是人社部连续两次发布的不同的新的岗位或者新的职业报告。我们在人工智能行业感触很深,因为招人太难了,我们跟其他人工智能企业或者其他同行企业抢人真的太艰难了,这是报告的感触,而我们从业者真的在招聘,天天去厮杀,去抢这些非常厉害的人工智能人才,感触非常深,这也是为什么商汤要做人工智能教育,很大程度是能不能为自己的人工智能产业培养我自己未来想要招的人。

前两天正好高考,新闻联播有一个有意思的片段,央视通过大数据去调研了今年的迎接高考生和家长最关注的专业,排名第一的就是人工智能,我很意外。因为我们在一线最基层做人工智能教育,我们推广人工智能教育最大的阻碍当前是大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所以我看到那个新闻我非常惊讶,我都感觉不真实,因为我们到很多客户端或者到很多家长学校没有人知道人工智能,没有人愿意说为什么要做人工智能教育,更多是说我为什么要去想人工智能教育这件事,这个调研结果出来的时候,我还是很意外。在2018年有35所大学有人工智能专业,2019年公布的,今年2月份公布了179所,这是国内的趋势,其实国外我们也看到,国外像我学人工智能是在IE专业,没有一个叫AI专业的专业。现在在MIT、斯坦福、伯克利这些学校都把人工智能专业单独拆分出来,成立了独立的新专业,这跟国内发展的趋势一模一样。

学习AI课程对新一代青年有什么样的影响?智能意识、思维、创新以及社会责任感。什么是人工智能意识?知道什么是人工智能,并且能够在想问题的时候,或者他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知道这背后是什么,未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智能,我们做人工智能另外一个想法是智能会成为世界本质的一部分,什么是世界的本质?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定义了运动基本的规则,化学定义了物体组成的元素,未来这个世界充满了智能,智能会不会成为世界本质的一部分?所以未来的青少年他们需要有人工智能的意识。

未来小孩子的职业像我们做人工智能教育是一个素养型的培养,我们不期待做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的目标是说他成为人工智能的研究者,或者成为人工智能的从业者,他也可能去到很多行业,比如像我们做的AR平台和腾讯一起做的平台,它不一定是人工智能的从业者,他有可能是医生,他有可能是艺术家,他有可能是作者,有可能是歌唱家,他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更多的创作和创新的空间。

人工智能的思维是什么?让机器富有认知和感知能力,反过来让小孩子学习人工智能,也可以从机器学习的方式里面,了解到什么是好的或者高效的学习系统,比如有输入有输出,比如模块化,比如人的学习可以定义规则,也可以让人从机器中学习,不管解决物理问题、数学问题,还是生活中的问题,我觉得都会形成很好的,而不是基于对知识记忆的学习。

另外就是智能创新,当了解了人工智能的这些方式方法以后,很多孩子,有的孩子说我妈特别懒,鱼缸不换水,基本上九天得换一批鱼,我暑假的时候跟一群小伙伴给我妈弄了一个鱼缸自动水测系统和喂食系统,首先需要传感器,还需要一些设备和检测,我需要判断,特别有意思。如果没有这些智能的意识或者智能的思维,这个孩子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什么?给妈妈提意见、请工人来,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智能创新。

上海卢湾中学,有很多小孩做垃圾分类,这是一个真实的垃圾分类,它的真实性在于小孩子自己做了垃圾分类的模型训练,他们用乐高搭了,这不是一个产品,盖子都是用硬纸版搭起来的。小孩子做垃圾分类有很多方法,它可以定义规则,比如这种颜色的垃圾应该是有毒垃圾,这种颜色的垃圾应该是可回收垃圾,或者可以再简洁标注很多数据,给这个机器建立一个模型,从数据中学习。所以小孩子通过这个项目,可以体验机器学习间接地思维和方法。

最后是智慧社会责任,人工智能相当于有了一个新的形态的智能,这个智能能否拥有这个责任,我们如何共同维护这样的智能?让它拥有这样的社会责任,小孩子在最开始学的时候,在我们的教材和课程里面要反复注入,我们没有最终的答案,像很多问题也没有最终的答案,我们希望把这样的这些问题,什么是对和错,在人工智能社会发展的最开始能够告诉或者教给小孩子。


雷锋网智慧教育公开课预告 | 网易有道智云业务负责人李旭:AI开启个性化教学时代

  (雷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kvXBzeDZhoroSa0K.html#comments Mon, 13 Jul 2020 18:55:00 +0800
课程预告 | 网易有道智云业务负责人李旭:AI开启个性化教学时代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KpNQ6NLihB15x4um.html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落地,技术正在作为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逐渐渗透到教、学、练、考、管的各个环节,教育这个古老的行业,也被注入了新生机。

2020年,一场疫情让教育信息化、数字化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号召下,一时间,”在线教学“、”网课“、“OMO模式”等成为全民口中的热词。两会期间,众多教育界学者和企业大佬们将“教育新基建”纳入了两会提案中,鼓励发展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5G+教育”等教育新模式。

新基建既是基础设施,又代表着新的业态,智慧教育作为“新基建”的重点应用场景,将如何重塑教育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到教育领域的核心技术包括哪些?AI究竟可以在教育行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用AI武装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智能信息管理、智能课堂、智能学习、智能评价、智能考测等全链路的个性化教学?

为此,雷锋网邀请了网易有道智云业务负责人李旭做客线上课堂,以“AI开启个性化教学时代”为主题,进行长达1小时的分享互动。

新基建如何推动教育智慧化?智慧教育产品市场痛点是什么?AI如何实现个性化教学?以及有道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全景,更多精彩观点和内容,尽在本节公开课,为您揭晓。

作为国内用户量最大的互联网教育品牌,网易有道已形成了“工具+教学内容+云服务平台+硬件”的智慧教育全流程闭环,其产品方案已在广州、太原、杭州等多地的学校实现了落地。

本次线上课程是雷锋网主办的“教育新基建”系列公开课的第一期,围绕“教育新基建”,我们邀请了众多推出智慧教育解决方案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嘉宾,以系列公开课的方式,阐明新基建与教育改革、教育数字化的关系,试图寻找到科技对未来教育渗透和变革的路径。后续更多精彩课程即将重磅上线,敬请关注。

 


嘉宾介绍:

李旭,网易有道智云业务负责人。

曾任职PPTV,硬件商务合作负责人。多年深耕智慧教育领域,主导网易有道智云平台在B端产业应用场景落地。


分享主题:

AI开启个性化教学时代

 

分享提纲:

1. 新基建如何推动教育智慧化

2. 智慧教育产品市场痛点

3. AI如何实现个性化教学

4. 有道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直播时间:

2020年7月17日 20:00-21:00

 

如何听课: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雷锋网】,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听课”,即可进群观看。

 

公开课小助手:雷锋网-小雷哥 leiphonesz2018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KpNQ6NLihB15x4um.html#comments Sun, 12 Jul 2020 12:01:00 +0800
疫情下的高考,“黑科技”上演神仙护航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KyEmqFFTAJkfDxXC.html 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疫情影响,经历了超长待机的寒假、长达数月的云端上课、备考,全国高三学子们迎来了史上最“特殊”的一次高考。

推迟一个月后,今日,全国高考正式拉开帷幕。

这场全国最大规模最受关注的考试,你会想到什么?蓄势待发的考生?谆谆教导的老师?翘首期盼的家长?还是爱心送考的司机?

其实,除了这些让人心生暖意的“柔软”背后,还有很多“硬核”科技也在默默地为高考助力。

考场安全、信息核验、防作弊……每年从备考、开考到填志愿的全流程,都可以看到新技术的身影。今年的疫情防控,为高考出了一道附加题,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高考,又有哪些“黑科技”让人眼前一亮呢?

一、人脸识别助力考生身份核验测温

如何又快又准地识别考生信息,保障考试的公平性,是各大科技企业瞄准的方向之一。

对此,杭州宇视科技开发了一套具有人证核验功能的一体化测温设备。在常见的AI人脸识别技术基础上,还增加了口罩检测的人脸识别功能,即使佩戴了口罩,它也能做到识别确认身份信息。当人脸比对结果与考试报名提交的照片不符时,机器会产生语音提示,考务人员会根据考生信息进行人工复查。

因为疫情防控的特殊性,在进行考生身份认证的同时,该设备还可以进行AI测温,保证人员与体温能够进行一一对应。测温后,系统可以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能够对考生的体温信息数据进行统计整理,给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撑,以便能够对数据进行应用。

此外,据宇视科技介绍,该产品可对接当地的健康码系统,一次刷脸不仅对考生的身份及体温进行检测,还能够查询考生的健康信息,做到“一次检测,多种核验”。

通过自主化的身份验证和测温的方式,只需5秒钟,考生便可快速通行,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聚集风险。

另据深圳一家提供AI生物识别技术,名为亚略特的公司介绍,该公司已联合合作伙伴为10余个省市在高考报名、体检、试卷保密室、试卷押运和考场考生身份验证、测温环节提供了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及多模态考生身份验证终端。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今年高考考场使用手持式或立式考务终端设备,为考场提供考生身份证、人脸、指纹身份验证服务。该设备还可通过增加AI 测温补偿算法模块对考生进行体温检测,将考生体温与考生身份验证结果同时显示在考务终端屏幕上。该考务终端同时可作为考场智能指挥终端,实时上传考场信息、下达各级指令,实现了考试现场管理的智能化。

雷锋网了解到,深圳平安科技正在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解决考试过程中的考生核查问题。

过去的考生身份核查主要依赖监考老师对照着考生花名册挨个对考生的人脸、身份证、准考证等进行人工核查,工作量大。而基于AI人脸识别技术,监考老师只需要利用扫描设备对考生的人脸进行核验,刷脸后不到1秒便可反馈结果,减轻了监考老师的工作量的同时,也让身份核查更加精准。

二、智能监考系统、试卷流转全程监控

从传统的老师监考,到视频联网监控系统,从信号屏蔽到使用金属探测仪,每年的高考都在不断刷新安全保障和技术防控的高度。

例如,山东青岛市各考区、考点的考试监控由“模拟标清信号”完成“数字高清信号”的升级改造,实现了从原来“看得到”到现在的“看得清”。“校园监控”与“考场监控”深度融合,考试期间不仅可以看到考场内的情况,还可以查看考点学校校门口、操场、走廊等重要场所的即时情况。

在高考过程中,青岛将应用三大系统平台:考务巡查指挥系统平台,每4分钟即可将全市高考考场全部巡查一遍;考试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在大屏幕可详细显示全市考点、考生、考场、监考人员、保密室数量的分布,可疑无线电信号来源、频段、种类以及考生入场身份验证情况等信息统计;智能视频监考系统平台,每9个考场配备一个视频监考员,视频监考员发现疑似作弊考生可直接在监控屏幕上对其进行疑似作弊标记,系统可自动记录前后三分钟考场录像,以备考后查证处理。 

而在北京,受疫情的影响,今年的考场安全管理工作也更加完善。

以海淀区为例,今年升级了智能考试综合管理平台,可以满足“市-区-校-考场”实时数据传输,考务电子化、保密室智能化,身份认证数字化、试卷跟踪与考务无缝对接,考务操作全程留痕可追溯,试卷流转全程监控等,为实现智能考务、高效指挥及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为了做好高考试卷的安全保障工作,北京今年启用了人力加科技的手段,每一个考点校随车押运任务都由民警承担,试卷在考试中心保密室存放期间,均有民警全程看护。同时今年也启用了高考试卷全流程监控监管系统,试卷从领取、保管、押运直至到考生桌上,整个过程都有智能监控,每一步试卷流向都能在考试中心的系统上显示出来。

在防疫方面,北京今年降低了考场人员密度,每考场考生人数从30人减至20人,每个考区另设置1-3个备用考点。考场提前封闭管理,未做核酸检测不得入内,各考点增设防疫副主考,专门负责疫情防控常规工作和突发情况处置。考点校门外,增加测温设备,所有考生、考试工作人员入场前先测温。部分考点还专门设计了考生通道、家长等候区,以减少人员交叉。

图为北京市八一学校考点  雷锋网摄

三、反无线电作弊、AI违规检测

为防范、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作弊的行为,多个省市制定了周密的反作弊计划,采取多种手段检测手段,防止高科技作弊工具进入考场。

山东青岛市各考点配备了侦测引导阻断式的无线作弊防控系统,提升主动防御的能力。

山东济宁市在高考前对所有考点周边的电磁环境进行了测试,对相关保障频段特别是对可能利用无线电技术手段进行考试作弊的频段进行了频谱扫描、存储和分析,建立了电磁环境模板储备库,为考试期间快速有效比对、发现、定位、查处各类作弊信号奠定基础。

广东工信部门启动了188个固定的监测站,派出102台无线电监测监控车,加强对无线电信号检测。

另外,今年辽宁省高考将使用人工智能(AI)技术进行考试疑似违规行为检测,人工智能系统在短时间内快速对所有考场的视频文件进行分析判断,检测出考生的疑似违规行为,各级考务工作人员再对系统检测出来的疑似违规行为进一步甄别判断,并依据相关规定做出处理,这也是该省首次将AI技术应用到考试行为分析中。

四、高考搜索大数据、AI估分填志愿

除了“考场”外,一些科技企业也推出了针对高考其他场景的服务。

雷锋网了解到,6月10日,百度推出“高考放心搜计划”,为高三考生及家长提供信息和智能搜索服务。

据百度高考产品负责人介绍,为了帮助考生更高效地获取高考相关信息,百度“高考放心搜计划”加入了上千场高考主题的直播。来自全国的高中名师、高校知名教授等权威人士将围绕备考、招生政策解读、志愿填报等话题进行直播。另外,针对今年考生的特殊需求,百度还将组织一系列专场直播。例如搜索大数据显示,今年疫情之后用户关注医学类专业的需求激增,对此百度将组织医学院直播专场。

百度还推出高考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搜索行为和关注趋势,整合教育行业数据,形成了高考实时热点、高考热搜榜单、报考地域迁移、各地院校和专业报考趋势、智能报考等多维度版块,为考生选择院校、专业等提供信息参考。

此外,百度还为考生提供了智能志愿助手、闪电估分等多个AI工具,为考生择校、选择专业提供参考。

最后,雷锋网想对万千考生们说,高考,不仅仅是一张试卷,也是一场战斗,是人生中有可能改变命运的第一个节点。虽然以后的人生道路仍会关山万重其修远兮,但至少,高考会为你们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起跑线。十年磨一剑,每个挑灯苦读的过往,都将让你们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还有,小伙伴们,高考不是你一个人的战斗,为了保障考试的公平公正,以及让你们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科技企业们也在不懈奋斗着……当科技照进教育,将会投射出最温暖的曙光。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你们只管乘风破浪,自有人为你保驾护航!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KyEmqFFTAJkfDxXC.html#comments Tue, 07 Jul 2020 13:39:00 +0800
在快手上做教育,有戏么?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H37z9zpgel6Wyd7N.html

作者 | 李菁瑛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太阳底下无新事。谁能想到,双击666的快手,竟然做起了教育。

这事要从“种草莓”说起。

两年前,快手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每天都有众多老铁们在快手上教授和传播农业种植知识,而且点击量还不错。有个一直在快手教“草莓种植术”的人提出,快手能不能做一个付费功能,可以让大家在上面卖课。

这个建议引起了快手高级副总裁马宏彬的注意,并让快手萌生了做教育的想法。

除了农业外,快手上泛教育内容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教手工的、教做饭的、教摄影的、教拉二胡的……打开快手,各种教学视频品类愈发丰富,快手看到了教育领域庞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确实是走着走着,发现平台上有蛮多的老师和学生在互动。我们后知后觉了,教育生态是在快手平台自发生产出来的。”马宏彬这样形容快手与教育的结缘。

三人行,必有我师。既然万物可教,是否可以借此搭建一个教育生态,扶持这些教育创作者留存在快手,同时为他们提供变现模式,让快手成为一个既有内容传播又可以赚钱的平台?并且,除了泛教育内容外,是否也可以引进专业的K12、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个人老师和教培机构入驻,让快手的教育盘子变得足够大?

这些思考很快便落地了。

2018年6月,快手上线快手课堂。教育内容创作者可以在平台上开设付费课程,进行专业教学,并得到可持续的变现。

2019年5月,快手推出“教育生态合伙人计划”,邀请优质的短视频知识生产者进驻,快手将对“教育生态合伙人”提供运营辅导、流量资源和变现场景。

2019年10月,快手教育生态从C端知识创作者渗透到B端教育机构。

是谁在快手上做教育?

2020年的疫情,给线下教培机构按下暂停键,对许多中小型的教培机构而言,选择专业的线上直播教学软件成本大,不确定性强。于是,老师们把目光转向了简单易上手的短视频平台。

云南曲靖启航教育机构的唐老师便是其中一员。唐老师告诉雷锋网,大学毕业后,她跟老公来到云南创业,开起了培训机构,主要面向初中和高中的学生。从2014年至今,目前她的机构在当地已小有规模。因为疫情没法正常复课,以前从没玩过快手的唐老师,抱着试一试的想法,3月份正式注册了快手账号,开始做初中数学的教学视频和直播。运营三个月后,唐老师有了6000多粉丝。

对于为何选择快手,而不是抖音,唐老师说,其实之前她是想着两个平台都做,但经过调研后发现,一是当地的学生玩快手的比较多;二是她在刷短视频的同时,发现快手上有很多老师同行发布教学视频,在抖音上就很少有教育的内容。“我觉得在快手里边做教育这块还是应该有发展潜力的,所以我就放弃了抖音”。

现在,唐老师每天会在快手上发布初中数学相关的短视频,每个视频大约1分钟左右,有时通过一道题来讲解某个知识点,有时也会把拗口的数学公式编成顺口溜,套用当下流行的网络歌曲的曲调,方便学生记忆,她甚至自编自唱自演了数学版惊雷。

 

除了每天发布短视频保持垂直度,唐老师每周会选取固定的时间段做直播教学,并且会提前询问粉丝的需求来准备相应的直播内容。

唐老师表示,短视频作为现在的发展趋势,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教和学的过程。在快手做教育内容创作者,她还在摸索中,比如如何调整视频拍摄时的光线,如何选择好的讲解例题等,都是一门学问。

“我先探探路,如果我自己做得有一些经验,然后我再来给我们培训机构的这些老师,引导他们也来做”。

事实上,像唐老师这样的个人教育内容创作者,在快手上还有很多,并且有的在前几年就已早早入局,抓住了第一波红利。如ID为阿柴哥数学课堂的账号,以幽默搞笑的教学风格见长,是快手上较早入驻的网红老师,现已拥有200W+粉丝。

除了C端的个人老师外,B端的教培机构也在逐渐入场。

2019年GES未来教育大会上,快手高级副总裁马宏彬宣布,将在春节前拿出66.6亿流量助力教育类账号在快手平台冷启动。

“我们未来希望及时响应运营难题,提升团队快手运营能力,不管是商业场景、数据分析还是品牌共创。快手教育生态希望可以跟大家一起往前走,成为中国教育最好的基建。”马宏彬说道。

在平台的大力扶持下,快手的教育供给日益多样化,涉及K12、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领域。以K12领域为例,学而思、猿辅导、跟谁学、洋葱数学、作业帮等公司纷纷入驻快手,并建立了一系列快手账号矩阵。

 

为什么是快手?

根据快手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19快手教育生态报告》显示,平台教育类短视频累计生产量高达2亿,作品日均播放总量超过22亿,日均点赞量超过6000万。快手上的教育短视频作者超过99万,同比增长超过100%;教育直播日均观看时长约等于734年,日均观看人数累计高达1亿,日均直播评论超过2000万。

2020年,在疫情的催化下,“短视频+教育”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风口。上快手做教育,成为业内的热潮。

有人说,教育行业进入了中场战事,而快手就是当下最值得抢占的城池,再不“占坑”就晚了。


还有人说,如今的快手就是2014年变现前夜的微信。

那么,为什么是快手?

1.老铁文化,下沉属性

跟抖音全瀑布流的沉浸式UI设计相比,快手的双列UI设计是减少其流量损耗的重要因素。看似简单的UI设计,却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抖音全瀑布流的沉浸式UI设计,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推荐”,你不停上滑的都是根据算法推荐的视频,而且往往流量高和传播属性强的视频会更容易被分发,因此平台推荐的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算法的底层逻辑决定了你只能看到一部分较少的“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而快手的双列UI设计,用户可以根据标题和封面先进行自主选择想要点击的视频,这就会让更多的视频有了被看到的机会。

打开快手APP,最左边是“关注”页面,也就是说你优先看到的是你已经关注账号的视频,这无形当中会在用户和关注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亲密的联系,这就是所谓的“老铁”文化。

“老铁”文化中,人的价值被突出了,“老铁”代表信任,以这种天然的“信任感”建立的联系,能够使创作者和粉丝之间形成较强的用户黏性。

 

还有就是快手声称自己的算法是去中心化的流量分发机制,只要你的内容足够优质,平台的算法给到的流量分发和触达机制是公平普惠的,这个算法究竟是不是去中心化,外界无从知晓。不过,人们往往会有一种感觉,在快手上可以看到很多普通人的生活,虽然看起来有点“土味”,但不可否认,在下沉市场,快手确确实实赢得了大量拥趸。据统计,快手有65%的老师来自一二线城市,74%的学生来自三线以下教育资源缺乏的地区。

教育资源稀缺的下沉市场,一方面让个人老师有了“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下沉市场也是教育机构品牌触达的盲区,快手的“土味”恰恰迎合了教育机构的“下沉”需要。

同时,一直以来,巨额的广告投放和居高不下的获客成本,是悬在教育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继微信之后,崛起的短视频平台对教育机构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流量洼地。

快手特有的“老铁”文化和“下沉”属性,让人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方便创作者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相对于公域流量,私域流量的获客成本没有那么贵,用户信任度高,更容易获得高转化,自然备受教育机构青睐。

2. 可观的变现能力

拥有3亿DAU的快手,再加上平台的流量扶持,在快手上做教育,也将带来可观的收入。

在快手,对于个人创作者而言,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变现模式。除了传统的直播打赏外,还支持小黄车(快手小店)、付费课程、带货分成等多元化盈利渠道。

据快手官方数据,有约1万名老师在快手课堂上开课,快手课堂平均每月付费用户环比增速超过95%,累计付费用户已超160万。

以教育大号阿柴哥为例,点开其个人主页,可以看到其快手小店里有一些讲义资料售卖,其课程专区里有一些付费课程,点开后有该课程的内容介绍和用户评价,在快手APP里即可完成下单、支付的全流程闭环。

 

据36氪报道,阿柴哥2 门 9 元的课程 9 个月的收入是 117 万。在平台之外,快手大号通常还会有快接单等的额外收入。目前快手上头部的老师一年的收入在 200 - 300 万之间。

雷锋网还发现,有些老师在个人主页上开设了自己的学习社群,而且无需导到其他社交平台,直接在快手里就可以做社群运营。也就是说,教育创作者们,在快手上即可完成获客、运营和交付的完整生态。

 

而且,除了个人老师和教育机构,快手上正在涌入一种新型业态——教育MCN机构,帮助个人创作者进行运营、获客和IP化,如101名师工厂、两颗茶树、每刻美课等。如今,快手也正在大力招募教育生态服务商,赋能机构搭建教育、知识相关商业场景。

目前来看,快手的打法是要做教育的“基础设施”,为内容创作者和机构搭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完成短视频获客、直播固粉、社群运营、知识付费、商业变现的闭环。

既能吸粉,又能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在快手上做教育,有戏么?

看起来,做教育,快手是铆足了劲。不过,在快手上做教育,有戏么?

雷锋网发现,在快手上的网红老师,目标对象以小学为主,其次是初中,高中的老师就比较少了。唐老师也在采访中坦言,很多高中老师在快手上都在改教初中和小学。一方面,快手的受众群体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如果讲太深奥的知识点,有的学生和家长听不懂,这对于粉丝增长无疑是不利的;另一方面,高中的学生本身课业负担重,没有太多时间去刷手机,而且高中的知识比较难,一道数学题可能得讲一个小时,就不太适合放在快手上去做。

由此可见,在快手上做教育,有戏,但是有一定的天花板。不仅仅是快手,所有的短视频平台都是如此,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它更适用于比较浅显的碎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这种碎片化的知识传授要求内容上更“轻”和更具娱乐属性。

唐老师告诉雷锋网,短视频平台跟线下教学不同,第一印象很重要,学生如果第一眼不喜欢你,立马就划走了,所以要想吸引观众,老师上课的方式要么特别轻松幽默,能给学生带来欢乐,要么亲和力强,教学方式更加活泼。

“数学学科本来受众就少,如果能尝试把数学跟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觉得学数学并不是那么枯燥,你要让他既有消遣娱乐,又能学到东西,你肯定就成功了”。

那对于教育机构来说,入驻快手,能得到什么?又面临什么难题?

据雷锋网观察,目前入驻快手的教育机构,大多都把快手当做引流的平台,通过植入式广告和情景短剧等形式,打造其品牌形象,或者通过低价课来吸引用户购买其产品,到了真正的交付环节,还是会回到自己的APP内。这其实也是一个悖论,快手本身不做内容,吸引机构入驻,是想要增加用户在平台上的留存率;而机构通过平台引流后,必然是想让用户回到自己的私域流量池中去交付。如何把握好这个“去与留”的平衡,是快手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位教育从业者告诉雷锋网,对于走名师路线的教育机构来说,快手、抖音这些非常突出个人属性与风格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发挥其长处。对于机构而言,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宣传自家明星教师,并进行引流。但教育的交付周期,可以说是所有产品品类里面最长的、对用户要求最高的。它的价值与效果不会像李佳琦的口红那样立等可见。

一个教育产品真正产生价值的完整周期需要经过:用户产生需求——接触产品信息——付费——通过听课实现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跨越——坚持完成练习——最终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跨越。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会筛选掉一大批用户,一方面受到课程提供者的运营手法与教学监督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还依赖于学习者自身的自律水平。虽然对于机构来说,完成前三步就代表已经在快手上获客成功了,但最重要的后三步如何保障,因人而异。

此前,雷锋网在《抖音快手B站出手线上教育 想动谁的奶酪?》一文中曾指出,流量平台想从教育机构中“虎口夺食”,也没有那么容易。一方面,视频平台本身缺乏完善的教研体系,在作业系统、学习效果评测、社群营销、教务督学等环节难以和垂直教育机构相抗衡,如何深化教育服务是个难题。另一方面,这种黏附在社交应用上的学习关系是否能保证学习效率,也是视频平台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短视频+教育”作为一种新教育模式,是成是败,怎么走?是新蓝海还是“早产儿”?无论是短视频平台,还是教育从业者,都在摸索中。

如今的快手,就像当年的微商和现在的李佳琦、薇娅,当风口来临时,第一批入局的玩家,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也面临更大的未知性。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H37z9zpgel6Wyd7N.html#comments Fri, 03 Jul 2020 16:52:00 +0800
我们将用5堂课,带你看懂教育新基建!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m33wuOIEx27Wiri2.html  2020,新基建火了。

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技术正在以强劲的势头重塑这个世界。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忱地抛洒着科技的种子,将之落地、生根、发芽。数千年来古今中外先贤们脑海中的“理想国”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未来的新基建,在不同领域有哪些重要的发展方向,这是今年两会之后,每个人都在关心的问题。

在各个赛道上,有一些跑得快的企业站在了潮头,它们是如何在这个时代建构自己的价值观的?背后讲述着怎样的技术故事?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这些谜团的揭开需要一个讲述和倾听的平台,于是,我们的存在便有了意义。

以“用技术洞见未来”为目标,雷锋网已连续上线了几十场公开课,涉及芯片、金融、安防、医疗、自动驾驶、智能硬件等领域,众多资深大佬以在线课堂的方式分享他们企业的技术方案和思考。

  • 比如,百度智能云智慧金融事业部算法负责人谢国斌在雷锋网金融公开课上,首次公布了百度智能云数据孤岛的破解之道,以及详细介绍了百度智能云在金融领域的安全计算布局全貌。

  • 浪潮集团副总裁,浪潮健康董事长兼CEO高传贵在雷锋网医疗公开课上,提出了从零到一构建城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内容体系,以及分享了基于大数据平台创新服务的落地实践经验。

公开课里,充满了诸多技术细节,自上线以来,受到了听众的追捧,平均单场在线观看人次达2000以上,现有数百个公开课交流社群,活跃总人数达上万人。

一场疫情让教育信息化、数字化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中高考的临近,这一次,我们即将上线有关智慧教育的公开课系列,试图在新基建的全貌下洞察智慧教育的新方向。

根据规划,我们将邀请5位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嘉宾,以系列公开课的方式,阐明新基建与教育改革、教育数字化的关系,试图寻找到科技对未来教育渗透和变革的路径。

雷锋网智慧教育公开课将于近期上线,敬请关注~

 

附录:雷锋网公开课介绍

1.公开课宣传文与课程总结文发布渠道:

官网,公开课页面链接://m.drvow.com/openCourse/list

雷锋网官方微信:公众号(雷锋网)

2.媒体矩阵:至少10家三方媒体同步传播,累计阅读5万以上。

3.社群运营:覆盖30个以上的200-500人微信垂直社群。

4.课程效果:目前平均每节直播课有2100人的实时听众,课程可同时触达产业界与学术界,文章传播线上PV总计约达7万多。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m33wuOIEx27Wiri2.html#comments Wed, 01 Jul 2020 18:13:00 +0800
作业帮宣布完成E轮7.5亿美元融资,总日活用户超5000万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XDqooFXrKqAfQQ4t.html 雷锋网消息,6月29日,在线教育平台作业帮宣布完成E轮7.5亿美元融资。

据悉,此次融资由方源资本、Tiger Global领投,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软银愿景基金一期、天图投资、襄禾资本等新老股东跟投。泰合资本继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当天,作业帮创始人、CEO侯建彬发布全员公开信,披露了融资的消息。据公开信显示,作业帮旗下产品总日活用户超5000万,月活用户超1.7亿,累计激活用户超8亿。其正价班学员过去两年增长超10倍,过去一年增速超400%,是中国增速最快的直播课品牌,2020年春季正价班学员超130万。已累计为超4900万学员授课,其中付费学员超1200万。

公开资料显示,作业帮创立于2015年,以拍照搜题工具应用起家,积累一定用户量后,开始做在线直播课,目前,旗下有作业帮、作业帮直播课、作业帮口算等多款教育产品。

企查查显示,截至目前,作业帮共完成7轮融资,上一轮融资是2018年11月获得软银集团的D+轮5亿美元融资,此次E轮7.5亿美元也是其成立以来已知所获的最大笔金额融资。

 

作业帮融资历程

侯建彬在公开信中表示,中国在线教育加速发展,但产品和服务品质始终是核心。本次融资后,作业帮将继续对课程服务、产品研发进行持续投入,为用户不断创造学习价值,同时将加大对新模式、新业务的探索。

方源资本董事长兼行政总裁唐葵表示,我们非常看好中国在线教育和作业帮的发展前景。作业帮在教研和技术上持续投入,已经成为中国在线教育的领军企业。我们很高兴成为作业帮的股东,希望协助公司实现下一阶段的发展。

此前有消息称,作业帮在洽谈新一轮6亿美元至8亿美元的融资,投前估值约65亿美元。今天公开信的发布,让这轮融资终于“板上钉钉”。

值得一提的是,4月17日,作业帮宣布中国女排为其代言人,将与中国女排围绕理念交流、品牌推广等展开广泛密切合作。

今年年初因为疫情的影响,“停课不停学”政策让在线教育迎来大爆发,头部在线教育企业获得资本青睐,教育中概股迎来暴涨。

早前3月份,在线教育品牌猿辅导宣布完成新一轮10亿美元融资,融资完成后,猿辅导公司的估值达到78亿美元。

作业帮和猿辅导同样都以拍照搜题工具起家,继而切入在线直播赛道,在疫情期间,都推出了免费直播课,吸引了不少的流量。如今,这两家都在疫情之后获得巨额融资,“钱景”广阔背后,在线教育头部机构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以下是作业帮创始人、CEO侯建彬致员工邮件全文:

敬畏教育、成就用户——写在作业帮E轮融资之际

各位作业帮的伙伴们,

和大家分享一个好消息:公司刚刚完成7.5亿美元E轮融资。新融资由方源资本和Tiger Global领投,Q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软银愿景基金一期、天图投资、襄禾资本等新老股东跟投。在线教育这个需要长期和耐心的赛道上,我们又有了更多同路人。

这背后,有用户的信任,有伙伴们的努力,更有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机会:

未来10年,有超过9000万人将陆续走进大学校园,更有超过1.5亿人将先后步入社会职场。文明的现代化程度越高,个体融入其中的门槛就越高。帮助更多人融入社会并成就自我,正是教育行业的责任。这也是时代对我们的召唤。

近2亿K12学生家庭中,宽带普及率早已超过90%,智能设备无处不在,5G应用也指日可待。如何利用技术提升学习效率,是在线教育的使命。这也是时代对我们的馈赠。

今天,我们已经覆盖超5000万日活用户,单季服务超130万正价直播课学员,研发超过200个品类优质课程体系,在全国11个城市拥有超过1.7万名小伙伴。这些,以及更多同路人的加入,正是过去五年我们投身时代、不断奋进的结果。

在线教育的最大价值,还是在于普惠。在此之前,整个教培体系从不缺乏优秀的老师和优质的内容,缺乏的是把这些资源放大、迁移、匹配的便捷管道。而今天,我们正有幸建设这样的基础管道。作业帮先后在超过8亿台智能设备上被激活,每月连接超过1.7亿用户,这一积累构成了这个管道最底层的能力。今天,我们已经有超过50%的直播课学员来自非一二线城市,初步显示出我们管道的普惠能力,这让我们欣慰。这个比例还会越来越高。

在线教育的最大挑战,还是在于效果。因为人的时间是最宝贵的,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单位时间内的用户习得。这背后涉及内容、师资、服务、功能,以及技术如何在其中穿针引线。过去五年整个行业都有了长足进步,双师直播、小组互动、出镜批改等新形式一直在丰富课堂体验。但这些还不够。随着规模的增长,不同地域、年龄、水平的用户不断涌入,在线教育的形式及品质,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革新。在学习效果的追逐上,我们永远不能自满。

这次融资以及历次融资,就像是驶过一个个加油站。这之后,我们将有机会跑得更远更稳更快。而如何前行,和以往并无不同,也无捷径可通,唯一要做的依然是:敬畏教育、成就用户,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做出每一个选择。孩子们求知向上的渴望,正如你我当年。面对他们,我们不能有半点松懈和怠慢。我们要始终把用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保持专注,不断精进。这也是指引我们一路走来的不二法门。

这么多伙伴选择和我们一路同行,我们对未来会更坚定;我们对未来更坚定,我们对当下就更从容。

谢谢大家。

 建 彬

 

(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XDqooFXrKqAfQQ4t.html#comments Mon, 29 Jun 2020 11:41:00 +0800
微软上线语音评测功能:基于Azure云构建,赋能口语学习的教与学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Ejz4oxCQpPehDnmd.html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的加快,AI的触角逐渐深入到各个场景,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变得更加智慧化。在听觉方面,智能语音技术成为各大科技公司们攻坚的重要领域。

一家老牌科技巨头微软,在语音合成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上深耕多年,面向全球合作伙伴开放和落地其技术能力,提供多种智能语音解决方案。

5月中旬,在2020微软Build开发者大会上,微软上线了语音评测功能,该功能基于Azure语音服务Speech-to-text(语音转文本)构建。用户可以上传跟读文本和音频对发音人的语音从准确度,流利度和完整度进行评测。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口语学习方面,因具有高识别准确率、拟专家打分的高一致性,可以让口语学习的教和学更加高效方便。

近日,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智能语音团队接受了雷锋网等媒体的线上采访,对微软智能语音评测技术的优势和应用场景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云计算与人工智能事业部产品总监丁秉公、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云计算与人工智能事业部资深产品经理马莉莎参与了本次采访。

语音评测的四个维度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云计算与人工智能事业部资深产品经理马莉莎表示,目前语音评测市场需求的考量方向主要有四个维度:

  1. 专业性。

  2. 实时性。

  3. 稳定性。

  4. 可定制性。

对于专业性,微软语音评测的每个语言从10万小时以上的母语大数据中学习当地语言纯正口音发音,针对各年龄段多维度精准打分,从文章——句子——词——音素四个环节,层层评估,拟专家团打分一致性高。

马莉莎提到,语音评测的专业性考量对比的是和母语专家评测的一致性。业内通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来反映两个序列线性相关程度的统计量。范围在-1到1之间,1表示完全相关,-1表示完全相反,0表示乱序无关,数值越大表示相关度越高。微软语音评测在一致性上达到了0.75,与母语专家水平接近。

对于实时性,微软语音评测支持音频上传流式处理,也就是边朗读边处理,读完立即反馈评估结果。

对于稳定性,微软语音评测基于NLP模型构建模糊匹配文本,针对垂直领域的特定场景的容错率有良好的包容性,漏读、错读、重复读不影响打分有效性与准确性。

对于可定制性,ASR基础模型与微软在语音领域的全面技术能力,可以实现个性化评分标准,可适配口音、适配噪音环境以及适配年龄层等。

据了解,微软语音评测除了支持英语评测外,还可扩展支持全球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评测,广泛适用于教育领域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APP开发者以及语言学校、培训中心、教育机构、考试中心的各种语言学习、口语练习和考试等场景的开发。

最大的技术难点在于多点平衡

语音评测能力,在教育领域主要的受众人群包括老师、学生,通常被广泛应用于教师评估、作业练习和语言学习场景中。那么,对于口语学习,教育用户的痛点是什么?语音评测最大的技术难点又是什么?

对此,马莉莎表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痛点在于非母语口语学习。学生们在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中,如何及时准确地给学生的发音进行反馈,让学生随时随地更方便地联系对于提升口语学习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对于学校和教育机构来说,他们的痛点在于老师的资源有限,如何把现有的优质教师资源拓展到一个稳定的教学系统里。因此,老师需要这样一个能力,不仅能模拟母语专家打分,还能够学习到老师们的评测方法,让老师们可以使用评测高效地一对多给学生提供在线和线下的指导和帮助。

教育用户的这些痛点,对语音评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莉莎认为,语音评测最大的技术难点在于语音识别技术本身,首先是多语言的理解和识别,不同的打分场景,包括噪声环境、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音情况等都要进一步优化。

其次就是要达到包容性和鲁棒性(注:robust,技术术语,此处可理解为稳健性或抗变性)的平衡。既要模型做得好、识别好,还要能够动态、实时构建,对大模型达到高实时地调用,而这些需求加起来就是难上加难了。

“在语音评测上我们的基础储备非常坚实,才能把方方面面做到比较好,以一个综合的体现呈现给用户,所以我们不是难在一个点上,而是多点平衡。”

据悉,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和新教育模式的好未来,也是微软语音评测功能的客户之一。好未来AI科学家胡翔宇表示:

"如何快速而有效地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口语评测是我们在线上线下的英语教学中遇到的一大挑战。微软智能语音服务为好未来内部以及我们的合作伙伴提供强大的实时语音评测能力。根据我们的测试,微软语音服务的发音测评功能更好地适配了我们的收音环境,并且具备更高的一致性,更加贴近专家的评估结果。" 

基于Azure云构建的一种能力:算法、数据、算力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云计算与人工智能事业部产品总监丁秉公介绍,一般来说,我们看AI技术主要看三个方面:算法、数据、算力。从这三个方面来说,微软的语音评测功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 在算法层面,微软在智能语音领域深耕多年,其语音识别已经达到人类的水平,错误率在5.1%左右,正是有了这个算法基础,所以在语音识别延伸的应用——语音评测方面能够比较有信心。

  • 在数据层面,依靠微软在语音方面的多年积累,通过将近10万多小时母语的数据进行训练,最后学习到当地比较纯正的口音。

  • 在算力层面,语音评测所有的技术都是基于微软Azure云构建的,Azure是全球拥有数据中心最多、覆盖区域最多的云,可支撑用户大规模的计算需求。同时,Azure符合欧盟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标准,保护用户的数据安全性。

实际上,微软语音评测不是一个具体的产品,而是基于Azure云构建的一种能力。即以微软Azure为平台,将微软在人工智能领域30年的研究成果,开放API给合作伙伴、独立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为他们提供认知服务之上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做出适合各自领域的方案。

“可以打一个比方,如果微软云是平台的话,认知服务就是这个平台上提供给用户智能的部分。就好像一个人有眼睛、耳朵、头脑,认知服务就是赋予想要在微软Azure云上获取这些能力的用户,给他们提供扩展能力”,丁秉公说道。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提供这样的能力或者工具之后,便于合作伙伴基于垂直领域里丰富的场景定制或开发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产品,他们可以直接调取这样的能力,而不需要从头做任何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

据了解,目前,微软语音评测的API有丰富的接口和参数,支持高实时率多并发调用。如果第三方想调用API,在前期评测环节是免费的,而进入集成开发阶段,会根据标准的Speech-To-Text(语音转文本)服务的价格,按照评测音频的时长来计费。

另外,丁秉公还提到,微软Azure内部有独立的Microsoft Education团队,专门针对教育领域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除了语音评测外,Azure云在教育领域还有很多已落地的应用。

  • 例如,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让微软远程协作平台Microsoft Teams被学生用来作为远程学习的工具,在教育领域被广泛使用。

  • 其次,在个性化教育方面,语音评测作为Azure上的服务,提供了个性化的打分能力,使在平台上使用这个功能的用户享受到属于他自己的独特服务。

  • 第三,Azure的语音技术可以帮助合成AI老师,帮助教育机构生成课件,解决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

  • 除此之外,语音技术还可以帮助一些视障和听障学生更好地学习。

马莉莎认为,当前全球的教育行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疫情的到来加速了教育行业的数字化和线上化。通过让AI和云计算进一步赋能教育行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打造一个更加智能的生态环境。

微软在智能语音技术方面深耕多年,曾推出过多款耳熟能详的语音产品,如微软小娜(Cortana)、微软小冰、Skype等,此次上线语音评测功能也是“顺水推舟”之举。语音评测市场,BAT和科大讯飞等科技巨头争相布局,微软这匹“黑马”的加入,势必会让语音评测战场的厮杀更为激烈。(雷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Ejz4oxCQpPehDnmd.html#comments Mon, 22 Jun 2020 12:48:00 +0800
云计算,改变教育的下一个爆点?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KpkvEfcWp8LAOJnM.html 作者 | 李菁瑛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当今,全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各种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云计算便是其中之一。云计算服务从最初的兴起到逐渐落地到各个行业,经过了黄金发展的十年,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被视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市场之一。

2020年,一场突发的新冠疫情,再次引爆了云计算市场。

疫情之下,足不出户,带来了“在线服务”的大爆发,学校在各种云平台上开展在线教学,企业在云平台上开展视频会议,进行线上协同办公,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上办公,其背后都需要稳定的云服务来保障。疫情期间的流量大考,暴露出卡顿、流量超载等问题,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知到云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当前云计算产业发展的不足。

疫情终将结束,但疫情给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革不会止步。对学校和老师来说,过去的云仅仅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如今,疫情倒逼每位师生接受了在线教学的体验,教学、授课、练习、作业批改、家校互动……一切都在云端进行。云的理念将不再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技术,而真真切切烙印在了师生的心里。

当然,云计算对于教育的渗透将不仅于此,未来云对教育行业的影响,仍是一幅值得无尽畅想的蓝图。

云计算何以被“众星捧月”?

云计算技术兴起后,因其便捷、灵活的IT资源部署和按需支付的模式,使其成为全球科技和通信巨头们争相布局的“香饽饽”,在短短数十年间,便得到了迅猛发展,甚至被誉为数字化时代的基础设施。

云计算何以被“众星捧月”,它究竟有何魅力?

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IST的定义,云计算是采用虚拟化技术,将各地区的服务器组成一个集群,根据用户消耗多少交多少钱的方式,可以为用户随时随地的接入和获取资源。集成在一个虚拟化的资源池中,用户可以方便、迅速的获取资源,不需要太多的管理,只是偶尔的通信。

早在2006年,Amazon对全世界宣布了一组云计算服务,推出云计算服务环境EC2(elastic Compute Cloud)以及云存储服务Amazon S3(Simple Storage Service)。Google在 2012 年正式发布 Google Drive,它是一款云存储服务系统。随后,国内的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也都基于云计算平台搭建了各种应用为用户提供云服务。

云计算的出现,赋予了IT资源更大的优势,让一切变得“触手可及”。

 

图片来源:《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共享方案研究》 所有者:姚金

  • 其弹性扩展、伸缩性强的特点,用户通过服务平台可以对存储在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实现共享;

  • 其虚拟化的特点,使得存储的内容无需具象在某台服务器或计算机终端,所有的东西都在“云”上,只要在能联网的地方,随时都可以获取互联网资源;

  • 相对于传统自建机房,云计算技术灵活性强,由于没有固定的应用以及动态分配的特点,用户无需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便可以轻松享受云服务,省去了传统运维工作中繁琐的操作过程,如管理服务器、部署代码、安装数据库、存储文件、保持负载均衡等,高效的自动化运维大大节省了运维人力和成本资源,让员工专注于主营业务;

  • 而且,云计算系统将各个区域计算机和服务器的整合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采用多重安全认证的机制大大提高了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性。

云计算,教育信息化的土壤

从最早的私塾教育,到日渐普及化的学校教育;从言传身授,到远程网课,上千年来,教育技术从无到有,不断渗透、改变着教育的形态。

我们先来复盘下近现代教育技术的演变历程。

  • 1990-1999年为前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学校开始搭建局域网,一部分教学材料和试卷、教材应用平台实现简单的计算机化,也探索了广播电视、远程网线等新兴传播技术。

  • 2000-2009年为PC互联网时代,教务系统开始出现一些单点的应用,比如试卷和教材的应用平台。在教学上也开始使用多媒体投影、MOOC、远程网校等技术形式。

  • 2010年后,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对教育行业的影响进入升级阶段,2012年,国家颁布“三通两平台”战略,教育信息化开始成为人们口中的热词,更多的教务系统和教学终端进入学校。

  • 2015年-2019年,云计算和软件服务的兴起,使用户从繁重、复杂的计算机资源管理中解放出来,教育局、中小学、高校等机构开始建设教育云平台、搭建智慧校园。与此同时,直播、翻转课堂、云中教室、AI双师等新模式被应用到教学场景中,教务、教学开始共同迈入智能化时代。

过去的十年里,人们看到技术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开始逐渐深入,那么,2020年作为下一个十年的起点,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应用,技术不仅将继续改变教学的过程,甚至将会重构校园的边界和内涵,无论是课堂还是校园,都将变得更加“智慧化”,科技将真正开始“颠覆”教育行业。

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升级,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不同于AI、大数据技术直接作用于教学练考管的各个环节,还有5G技术对于在线直播的流畅度的可观性,在过去的几年里屡见报端,被业界津津乐道。

相比而言,云计算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底层技术,因其本身的虚拟和抽象属性,有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感,更多扮演着“底座”和“托盘”的角色,而常常被人们所忽略,但其重要程度无疑是不言而喻的。

打个比方,如果说AI、大数据等技术像是阳光和雨露,让教育的森林更加郁郁葱葱,那么云计算就像是支撑它们脚下的土壤,为教育技术变革提供赖以生存的水分和养分。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模式,以其快速、安全、易扩散的计算和数据存储能力,将会给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变革。

云计算应用在教育行业,就诞生了“教育云”,即依靠互联网将教育资源和系统进行虚拟化,租用云平台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器并在云平台上部署自己的资源和系统架构。

在“教育云”平台上,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可以通过接入互联网方便分享和下载想要的教育资源,老师也可以将教材、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料存储到云平台上,学生通过移动终端便可轻松获取。同时,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可以将各个学校或机构的教育资源集合到一起,打破了信息孤岛,促进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

教育云平台可以构建一体化、可靠、优质、快速的教育网络环境,通过虚拟桌面云终端的设计方式,老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云平台实现有效交流,将老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促进了教与学的全面互动。

除了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云计算还可以实现教育基础设施和管理的数字化,把各种系统、终端连接起来,实现集中的平台管理,跨终端数据采集、信息挖掘分析,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从而推动个性化的教学,打造全方位的智慧校园。

另外,云平台的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安全性。其加密和备灾的功能,可以从物理层、网络层到应用层做到实时自动化监控,保证数据安全。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将数据存储在云端、多可用区部署,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丢失,使学校能够快速搭建稳定的信息架构。

云在教育领域的无限可能性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已充分认识到云计算的基础作用,纷纷加大对云计算产业的扶植力度,全球云计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在政策和产业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的云计算产业也迎来了春天。

早在2015年开始,政府就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云计算行业发展。

  • 2015年1月,国务院引发的《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云计算应用基本普及,云计算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2017年4月,工信部印发《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五个层面的重点行动计划以此推动中国云计算市场发展。

  • 2018年8月,工信部引发《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指导和促进企业运用云计算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 2020年,中央密集发声聚焦「新基建」,5G+云计算「数据中心」作为新基建的重要领域,成为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

在政策的春风吹拂下,我国云计算产业方兴未艾,互联网、零售、金融、医疗、教育等新老行业纷纷推动“上云”。

2019年7月,IDC公布全球公有云服务商 Top10,中国云厂商占据四强席位。

2020年5月8日,IDC 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跟踪》报告显示,2019下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达到69.6亿美元。IaaS市场增长60.9%,PaaS市场增长76.3%。

据《2019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23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图片来源:《2019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

作为新基建的一环,未来的云计算不再只是人们印象中枯燥乏味的IT技术,而将变成各个行业的“水和电”,云的内涵将更加丰富,云办公、云医疗、云教育、云法庭等新型业态喷涌而出,云将进一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万物云化将不再是梦。

相比于云计算在零售、金融、医疗等行业的落地已日渐纯熟,目前云在教育领域的渗透还处于初级阶段,全国中小学、高校、教育局的数字化覆盖率还远远不够,教育“云化”拥有广阔的增量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教育与技术的关系,国内许多教育专家、校长也都表示过积极拥抱的态度,这也意味着云在教育领域的无限可能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黄荣怀教授:

为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加快推动教学方式、教学环境、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中央电教馆副馆长韩骏:

教育信息化已然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与必然之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才是教育的目的。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智能+研究院院长、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周傲英:

数字经济下,“Data is Power”,教育科技2.0时代,要探索一条应用、技术、科学研究联动和融合的创新之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依托教育底层基础设施的升级,对教育资源进行精准高效连接,从而实现供给端资源的高效个性化配置。

面向教育领域,阿里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华为云等国内云厂商都已推出了教育专属解决方案,打造智慧教育云生态,帮助学校、教育局、教育企业实现数字化。除了巨头入局,一些中小型云服务商和电信服务商也在为教育行业提供定制化的PaSS、SaSS能力。

云+教育正在以强劲的势头重构教育行业,云计算或许将成为改变教育行业的下一个爆点,教育技术又将迎来一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雷锋网雷锋网)

后记

作为业界首家关注云+教育的媒体,雷锋网将对云+教育相关内容进行持续关注和报道,也欢迎感兴趣的云厂商提供选题合作和线索爆料。

 

关注云+教育、AI+教育、智慧教育以及教育科技相关内容,业务交流请加作者微信:lijingying0451,加微信请备注公司、职位、姓名。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KpkvEfcWp8LAOJnM.html#comments Thu, 11 Jun 2020 17:01:00 +0800
阿里云公开七大商业发布!教育领域推出“春雷计划”和“科研云”解决方案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rOoQffDwUhPdJ2cl.html 6月9日,阿里云举办线上峰会,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首次公开阿里云年度战略,并推出了7大重构行业未来的商业重磅发布,话题覆盖数字政府、未来教育、智慧交通、数字金融等领域。

针对教育领域,此次峰会公布了两大解决方案。

一是针对K12阶段,阿里云智能解决方案部的潘立维联合阿里云通用与电销事业部的霍嘉以及支付宝教育事业部的张亚男共同发布“春雷计划”普惠教育方案;二是面向高等教育和科研推出“科研云”解决方案。

潘立维认为,2019年的新冠疫情,让学生们度过了史上最长的一个假期。教育部下发“停课不停学”的倡议,全国范围内的学生都涌入了在线课堂,行业渗透率瞬间暴涨到10倍。中国的k12教育行业跨入了新教育的时代,新教育时代下,呈现了几个非常关键的特征。

  • 第一,线上与线下的结合的趋势已经形成。

  • 第二,学校将从被动的监管转变为用数据做管理决策。

  • 第三,教育资源的地域性差异将会被彻底打破,真正实现教育的普惠。

在新教育时代,需要云化的基础设施,需要数字化的全触点,需要以结果为导向的信息化建设平台。为此,阿里云联合钉钉、支付宝推出了“春雷计划”普惠教育方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助力全国5000所学校,100所教育局,1000所教育培训机构,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升级。

阿里云K12教育行业解决方案整体架构包括,阿里云提供IaaS“底座”(阿里公有云、教育专有云、异构云);PaaS“能力”(教育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用数智赋能生态合作伙伴进行创新应用,如智慧课堂、测考评学、行政数据贯通、安全校园、运营管理、教研等;同时钉钉也为教育行业推出了专属钉钉统一入口。用数据化和智能化的方式,驱动成果导向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针对高等教育和科研,潘立维感慨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阿里云团队跟高校的专家学者们在学术研究上的精力究竟能有多少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小的经费团队经费少设备少,中型的科研团队设备有限,高峰期的算力是不够的,大型的科研团队算力富裕但是利用率比较低。

我们在想能否让这些算力的基础平台归一化,帮助我们科研团队在底层的基础设施层面不再花费更多的精力。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这个领域跨学科的科研影响力是单学科的三倍,而学科的科研又存在了各种各样的困境,比如地域的协作非常困难,比如项目申报的管理流程非常复杂,缺少科研的软件、数据、服务的支持,专家学者们除了要攻克专业的难题,还得搞定学术研究的系统工具,在他的专业上花费的精力究竟能有多少?

为了解决上述困难,阿里云推出了科研云的解决方案,主要解决4个核心的难题。

  1. 算力。算力是科研对资源层的最基本的需求,混合云模式和统一的管控让资源会更有效的利用。

  2. 科研的门户。统一的科研门户对于提升整个科研流程是非常有效的。

  3. 科研的协作。主要解决的是科研项目的申请、执行、结题等各个环节上的协作问题。

  4. 通过平台建设构建整个科研平台生态。通过用生态的力量去解决科研的工具服务问题,科研的软件和开放的数据问题,科研的设备和科研人员的培养问题。

另外,在解决上述4个核心问题的过程当中,阿里云会为科研人才提供免费的考试培训,以及部分云服务的免费使用。

潘立维举了个例子,在浙大医学院,蛋白质质谱分析的时间,从以前的2周缩短到现在的2分钟,为整个科研的探索和创新创造出更多的可能。科研的平台大大简化了我们科研系统的使用,可以实现一分钟的扩容,上百倍的机器,大大提升了科研的效率。

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陈文志表示,

信息化工作者主要是要给广大的师生和老师提供便捷的服务,包括如何做高效的科研和科研的协同。随着新的技术引进,给信息化工作者带来更多的挑战。浙江大学在这块做了有益的尝试,他们把浙大的专有云和散落在教授们的私有云以及阿里云的公有云把它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众筹式的科研云,我们很多的教授团队可以使用无限量的存储力,无限量的算力。一代代的学子和老师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的奋进,科研云有助于他们能够更快达到成功的彼岸。

值得一提的是,峰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提出了“云钉一体”的战略方向,这不是空穴来风。今年疫情期间,在线办公和在线教育需求暴涨,钉钉的表现“可圈可点”,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更是“突飞猛进”。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钉钉用户数超过3亿,超过1500万家企业组织全面开启数字新基建。疫情期间,钉钉支持了全国14万所学校、300万个班级、1.3亿学生在线上课,有600万老师在钉钉上累计上课超过了6000万小时。

前不久,钉钉举办了线上春夏新品发布会,针对疫情后的复学复课场景,推出“家校共育2.0”,还召开了教育生态合作伙伴招募大会,共建教育新基建的行业生态。

早前,钉钉就与支付宝公布了教育版的“春雷计划”,推出普惠教育行业数字化的13项具体措施。涵盖复课平台、复学防疫、家校沟通、教务管理、在线课堂、学生学情分析、教培招生、金融贷款优惠等方面的具体支持。

此次阿里云的强势“加入”,将为“春雷计划”提供坚实的底层技术能力,将进一步赋能教育行业,为教育普惠和教育新基建注入更大的能量。而“科研云”的落地,也将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提供云端的算力,提升科研效率,释放科研动力。

在峰会的主旨对话环节,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提到,

“教育方面,因为之前大家不能返校,我们知道大学推了很多年的多媒体教育,渗透率和接受度没有那么高。疫情期间,我们跟浙江大学合作,只花了7天时间就改造了200多个教室,几万师生就通过远程教育一夜之间就实现了,当天有一百多万人次的访问量,最热门的课我听说有十万人次来观看。真的是一夜之间,以前几年做的事情现在一周就做完了。”

据了解,阿里云今年再招5000人,大规模引进顶级科技人才,重点吸引服务器、网络、芯片、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领域的攻坚人才。(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rOoQffDwUhPdJ2cl.html#comments Tue, 09 Jun 2020 13:03:00 +0800
云计算,打好教师留存战的新武器?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d30997EGKMPLN2Ly.html 云计算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获取商品和服务的方式,总而言之,没有一个行业不受其影响,教育行业也不例外。

到目前为止,超过三分之一的英国大学采用了云计算,这一比例高于任何其他类型的公共机构。显然,教育机构正朝着数字化转型的方向迈进,但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年早些时候,英国教育部发表了一份政策文件,建议“所有教育供应商积极考虑并评估为其IT系统采用基于云的方法的好处”。

云计算对教育部门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无服务器计算通常更便宜、更安全,并有助于加强协作和增强学习机会。

当今的许多学生都是数字原生代,他们精通数字服务,并习惯于无障碍地访问他们所需的信息,并且具备良好的实时通信能力。

如今,对于各种级别和规模的教育机构来说,让其服务更加符合学生的期望,并利用科技来提高服务水平,都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不过,从云计算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

一种新的武器?

近年来,现代工作场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变化日新月异,每个行业的专业人士都希望公司可以在技术上加大投资,以使他们的工作更轻松。灵活的工作、实时的协作和对数据的即时访问,是员工对其公司组织的最低期望。为了竞争和吸引优秀人才,企业需要按照这一标准运作,而在教育领域,这一点尤为重要。

一个尴尬的现状是,据统计,大约四分之一的教师在一份工作的前12个月内便会辞职。如何留住教师,对学校和教育机构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大多数教育界专家认为,工作量过大是把他们赶出校门和校外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动化只是云可以为工作量超负荷的教育者提供的工具之一。使用AI和机器学习服务,实现重复性任务的自动化,可以提高教师的满意度,使他们腾出精力专注于大事,例如将注意力集中在最需要的地方。

自动化对教育机构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领域是管理。即使对一个小规模的教育机构或学校来说,入学率、时间安排和确保学生获得良好的服务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将学生和教师的日程与基于云的日历同步,并自动更新,可以减轻员工的压力,确保每个人都能到达他们需要去的地方。

通过自动完成这样的任务,自动化可以帮助教育人员提高工作效率,让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实现更好的平衡,并为学习和发展腾出更多时间,所有这些都是构成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核心因素。

教学是一项艰巨而且极其重要的工作。再多的技术也无法消除当今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但采用云计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这项工作铺平道路。

随着各大科技公司纷纷加入edtech,并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教师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方便地使用灵活且价格合理的云工具。例如,微软教室和谷歌教育等平台使教师能够通过单一平台生成和分发教案、考试、家庭作业和学习材料。他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把他们从课桌上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这种管理的精简和课外工作的自由将毋庸置疑地降低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满意度,也将大大降低教师群体的离职率。

为未来添砖加瓦

尽管云平台非常有用,但它们仍然要求用户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便对工作效率产生积极影响。推出一项新技术,需要对使用者提供相关培训,教师也需要教学。

如果一项新技术无法带来投资回报,通常归咎于用户使用率不高。如果缺乏系统的用户培训,不仅会严重削弱使用基于云的edtech所带来的好处,而且它可能给用户带来挫败感,反而会事与愿违,不但增加了工作量,而且也会导致更大的人员流失。

所以,拥有智能、可访问的系统来帮助员工将时间花在有意义且有价值的任务上确实值得推广。同时,对于保持员工的满意度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教育等高压领域。

拥抱云的机构将不仅为学生,也为其员工带来更好的成绩。(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本文编译自:education technology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d30997EGKMPLN2Ly.html#comments Sun, 07 Jun 2020 09:46:00 +0800
腾讯汤道生云端对话朱永新:新基建为智慧教育提供新动能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aR2zh853RLSbWtph.html 自去年5月腾讯公布教育版图后,今年两会之际,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再提智慧教育。

据了解,2019年5月,腾讯宣布将分散在6个BG中的20多个教育产品整合为“腾讯教育”一个整体品牌,并提出3C战略,向个人、学校、教育机构、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智能连接、智能教学、智能科研和智能管理等服务,用统一接口,快速响应需求,做教育行业智慧化升级的“数字助手”。

近日,由腾讯新闻、腾讯教育联合举办,腾讯智慧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协办的“新形势下,教育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云端对话在线上举行。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围绕新基建为教育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话题展开探讨。

在今年的两会上,教育再度成为政府和广大代表共同关注的焦点,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基建”也为教育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朱永新围绕“教育新基建”这一话题进行了分享。他认为,不仅要在国家经济的布局中考虑新基建,也要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推进新基建。

  • 首先是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近年来我们国家加大网络建设的进度,但整体来说,距离网络泛在化还有提升的空间。

  • 其次要加大教育资源平台建设,融汇全国、全世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所有人在家里都可以自由的学习,也能够有效的避免重复投入和浪费。

  • 第三,可以通过“学分银行”真实记录每一个人的学习行为。但推动教育新基建的过程中,单纯依靠国家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共同参与,贡献力量。

汤道生在对话中表示,新基建是产业互联网的“底座”,未来五年,将会助力很多产业价值提升。腾讯未来五年也将投入5000亿,用于新基建与产业互联网的进一步布局。其中,教育是腾讯在产业互联网中重点关注的版块,因此会大力投入资源,推动教育行业智慧化发展。

新基建的实施,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不受地域、时间限制,更便捷的获取海量知识,让知识“走进大山”,帮孩子“走出大山”;通过模块化知识与AI的结合,让教学内容实现个性化组合,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同时,校园全场景的数字化,可以让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更加高效便捷。

对于新基建面临的挑战,汤道生指出,当前科技与教育在具体场景中的结合深度还不够,不仅要在网络和硬件设施普及上投入,更需要通过软件技术的匹配与使用,把教学内容重构,基于数据来提升老师和学生们的教与学的效率。

他认为,未来老师们很多标准化的工作都将由机器替代完成,可以释放更多的精力用于激发学生潜能、教授学习方法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机器学习技术还可能根据每个人的学习习惯、行为轨迹等,生成定制化、个性化的最优学习路径。而学生们通过智慧化学习工具的运用和学习行为大数据的沉淀,优化学习路径,能够用更短的时间更有效率的学习。

对于应用互联网技术来改善城乡教育不均衡现象,汤道生和朱永新也进行了探讨。

汤道生表示,互联网让每个人都能以非常低的成本获得无限的知识,因此教育行业的重点,应该从“教书”向“育人”转变。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用好数字工具,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当前城乡教育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硬件基础设施不均衡、师资力量不均衡和教学内容不均衡三个方面,而科技的助力能够帮助针对各个场景找到解决方案。例如在实现不同地域的“知识普惠”方面,在线教育能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一线城市的师资和教育。

朱永新则认为,城乡硬件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包括村村通、营养午餐、乡村食堂等已经很大程度解决了这个维度不均衡的问题。但教师资源的城乡差异很难弥合,需要尽快推动好书向乡村和弱势人群倾斜,是教育资源平衡过程中最容易配置的手段。

据了解,2019年12月,腾讯举办MEET教育科技创新峰会,发布“We Learning智能教育解决方案”,对外开放底层能力和开放平台。同时,发布了智能教育“光合计划”,致力于推动“百千万”三大目标落地——助力100个贫困县教育扶贫,打造1000所标杆智慧校园,培养10000名校园CIO。

如今,新基建大潮下,5G、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优质教育资源将更加轻松地被获取,教育的数字化、智慧化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aR2zh853RLSbWtph.html#comments Fri, 29 May 2020 15:11:00 +0800
必看 | 互联网、云计算、5G,从两会提案看『教育新基建』风向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e7fwRg0A0UwcDnUG.html 数字经济崛起的背景下,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中央定调后,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新基建”,势必会作为催化剂,给各个行业带来巨变。

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把在线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也让教育信息化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经过疫情洗礼后的教育行业,如何搭上“新基建”的东风,拥抱互联网、云计算、5G等新技术红利的到来?

如今,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时,『教育』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一些参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包括企业大佬等,都纷纷提出多项提案和建议,主张加快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速度,用互联网、云计算、5G等新技术,推动教育行业高质量发展。

这些提案,将会对『教育新基建』释放出哪些信号?

雷锋网对截至目前两会提案中涉及到推进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进行了梳理:

朱永新

加快国家级教育云平台建设,教育的“新基建”要切实加快5G建设,从村村通走向户户通

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指出,这一次新冠肺炎的疫情,全世界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互联网教育实验,线上教育也经历了一次真正的“大考”。无论是硬件建设、资源整合、质量评价、队伍素养,教育都明显落后于已有技术和时代要求。在线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在线教育机构水平良莠不齐,服务质量差异化较大;教师的网络素养还需要提升。为此,他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快国家级教育云平台建设;进一步规范在线教育服务市场,制定出台全国在线教育规范;持续推进各类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化水平和网络素养。
他指出,建议把疫情期间行之有效的措施完善、巩固下来,成为后疫情时期的常态举措,促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迈上新台阶。同时,丰富教育服务的供给模式,按照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推进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教育服务网络。

尽快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线上学习中心),平台应该汇集全国甚至全世界最优秀的课程资源,由国家统一采购,免费为所有的学习者提供,并优化课程分类,加强选课指导,建立课程评价体系、持续动态更新。进一步规划好在“课堂与在线融合”的教学场景下,国家-省级-区域不同层级的云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具备实力的科技企业,联合推进国家云平台的建设,创新国家及各级教育云平台、资源管理平台等服务平台的运营模式,合理引入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加快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建设。

第二,全面实行公益性学习资源和在线学习免流。

他认为,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终身学习体系,就应考虑和照顾到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的需要,跨越数字鸿沟,保障教育公平。因此,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全面实行公益性学习资源和中小学生在线学习免流服务,对贫困学生上网课提供流量补贴,并逐步扩大到所有中小学生。此外,可通过对公益类学习资源的甄别,选出一批质量高、效益好、使用广泛、公益性突出的学习资源类网站和APP,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三大运营商支付定额的流量费用,购买流量定向服务。所有学习者在浏览、使用这些公益性学习资源时实行定向免流。

关于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新基建”,朱永新认为现在正在进行中的网络教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实验,完全可以把“互联网+基础教育”理解为教育领域的“新基建”。朱永新指出教育的“新基建”要更多考虑如切实加快5G建设,从村村通走向户户通,同时降低网络学习的成本和费用;建立一个科学、动态、全面的学分银行体系,鼓励全民终身学习;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机结合,重构学习中心和学习流程等一系列基础建设和机制构建问题。

民主党派“民进中央”

建设“互联网+基础教育”财政支持体系,国家应列专项经费

针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多方问题,民进中央向全国政协大会提交关于加快建立“互联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提案,建议将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明确纳入教育公共服务范畴,学校教育信息化成本应纳入生均公用经费,同时应明确市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国家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枢纽地位。

提案指出,国家的“三通两平台”建设重点放在国家、省级平台建设,至今没有明确市县层面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关键枢纽地位。且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本没有明确的资金支出渠道,县域和学校层面教育信息化应用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为此,提案建议建设“互联网+基础教育”财政支持体系。将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信息化明确纳入教育公共服务范畴。国家应列专项经费,确保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将学校教育信息设备更新和日常应用成本纳入财政预算。提高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将学校教育信息化成本纳入生均公用经费。

同时应建设“互联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明确市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国家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枢纽地位,创新公共教育平台建设模式,以县域为单位走集约化与集成化建设道路,停止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教育平台开发,学校只作为县域信息技术服务的一个用户。

尽快出台市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在数据标准上实现与国家、省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市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硬件配备和软件开发,以及平台的运营、维护等,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加快推进。

在内容供给层面,提案提出应建设“互联网+基础教育”课程资源体系,国家应建立课程资源的专业标准和准入机制,大力支持、鼓励建设一个开放、灵活的课程资源市场。组织教材编写专家团队参与开发与教材配套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包括备课资源、作业资源、评价资源和评价、管理工具;各级政府应通过购买服务提供大量的公共教育课程资源。

此外,在支持乡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上,不应简单地把先进地区的课堂直接通过互联网传递过去,而是通过探索建立“双师教学”体系,开发“智慧学伴”工具等方式,建立发达地区教师和乡村教师协同的全新教学模式。

在建设“互联网+基础教育”专业人才队伍上,提案建议,培养适应“互联网+教育”教学方式的教育技术专业队伍,承担教育技术服务和教育数据挖掘与分析的任务,实现互联网+教育技术服务专业化。加强县域教育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县电教馆为基础,建立县(市、区)教育信息中心,指导学校教育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同时,加强各学校教育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配备。

管培俊、刘利民等16位政协委员

将教育专网建设列入国家教育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管培俊、刘利民等全国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提案,呼吁加快教育专网建设、加大中央资金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

管培俊等人建议,将教育专网建设列入国家教育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尽快立项并支持启动建设,重点研发计划中,列入教育专网关键技术及其示范应用项目,加大资助力度。

“有利于为青少年提供快速、便捷、绿色、安全的网络学习环境,保障各类创新型教学的常态化应用。”政协委员们认为,建设教育专网,有利于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实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政协委员们表示,目前,我国教育专网有四大短板。一是接入网络缺乏统一规范和管理。全国大部分地区无区域性教育网络,学校自行接入公众互联网。跨地跨校网络连通性不足,网络稳定性难以保障,教育资源有效调度难以实现,对于线上学习行为难以有效监管。二是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和共享不足。大多数地区教育资源分散在公网上,跨多个运营商。三是网络和数字资源安全管控薄弱。四是网络时延和稳定性影响线上教学质量。难以有效支撑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管培俊等人建议,要加大中央资金支持力度。建议将相关建设经费列入中央资金支持的教育领域重大建设事项,后期国家主干网运维经费由中央资金支持,省市教育网运维经费由各省财政承担。

其次,完善相关财政支持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包括教学点接入、省市教育网运维经费补贴等,以支持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专网建设应用全面覆盖、效益持续发挥。

此外,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建议制定教育专网优惠政策,明确优惠比例和适用范围。出台对专网建设所需光纤、链路以及运营商建设虚拟接入网的优惠政策。

俞敏洪

充分利用5G优势推进我国城乡教育均衡,支持民营教育企业开发5G和AI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本次两会计划提交的几份提案,聚焦教育领域,就利用5G推动城乡教育均衡、乡村英语教育、国际高考移民等话题提出建议。

在《关于充分利用5G优势进一步推进我国城乡教育均衡的建议》提案中,俞敏洪建议如下:

第一,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在乡村学校区域搭建5G微基站,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乡村学校5G网络覆盖,在网络基础建设和服务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乡村学校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往往更加需要优质、稳定网络传输下的远程直播课堂、教师培训以及多媒体教学产品和服务,5G网络的覆盖是新时期互联网教学的必要保障,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必然要求。

第二,为乡村学校提供终端设备和资费补贴。深入实施网络提速降费,鼓励运营商推出优惠资费套餐,通过定向捐赠网络流量包等方式助力网络扶贫。全力以赴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努力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搭上互联网发展快车。

第三,进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对贫困地区进行政策倾斜和经费补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 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的政府财政投入。2018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指出,一些地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水平还不高,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还未产生实质影响。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没有根本性改变。5G时代到来,信息化投入需求随之增加,建议提升教育信息化经费所占教育经费比例,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现状,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第四,支持民营教育企业开发5G和AI应用,进一步提高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的比例,保护知识产权,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动力。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较2018年底增长110.2%,占网民整体的46.8%。2020年初,全国大中小学校推迟开学,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用户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在线教育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支持民营教育企业开发5G和AI应用,5G时代的在线教育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另外,俞敏洪还建议,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双师直播课堂”等远程教学,打破空间壁垒,让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同时缓解乡村地区英语师资匮乏、工作压力过大、提升机会欠缺的现状。

丁磊

构建教育数字新基建,推动教育普惠和数字人才培养,将少儿编程纳入中国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首席执行官丁磊,针对数字文化、数字音乐、数字教育、数字抗疫、数字养老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个行业、领域的发展难题提出了建议。

在《关于搭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推动在线教育模式常态化的提案》中,丁磊建议,加强线上线下教育融合,让在线教育长期性、常态化、正规化教学。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在线教育精品课程的供给,择优纳入全国数字教育资源免费平台;搭建智能化中台,提供个性化教学智能解决方案;有序实现在线学习、线下教学在质量和成果上实质等效、学分互认;鼓励研发符合在线教学需求的智能硬件产品;更加注重发展贫困地区的数字化教育。

数字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和人才的储备,丁磊建议将少儿编程纳入中国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培养面向未来数字化竞争的复合型人才。

在《关于稳步推动编程教育纳入我国基础教学体系 着力培养数字化人才的提案》中,丁磊建议,加快区域试点,形成从高中向小学、从东部向全国的推广格局;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中国特色的少儿编程课程体系;教企共建少儿编程学习资源库,提供实践平台;将少儿编程纳入学业水平考试,作为综合素质评价重要内容;加强少儿编程教师人才培养。

长三角是数字中国发展和数字人才集聚的高地。丁磊在《关于加快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建设 全力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的提案》中建议,明确长三角人才发展的统一政策和协同管理机构;建立长三角专家资源人才库,推进长租短借、共享员工、零工经济等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推动长三角各地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协同;构建符合区域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发展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马化腾

大力发展在线职业教育,借“新基建”帮助数字教育深入到农村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提出了《关于加快制定产业互联网国家战略壮大数字经济的建议》。其中提到,“在教育培训方面,鼓励名校名师、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开展在线课堂,大力发展在线职业教育,帮扶各类重点群体提升业务技能,增加就业机会。”马化腾表示,建议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在线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新型产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凭借成本相对较低、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成为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关于在“后脱贫时期”加强乡村振兴的建议》中,马化腾提出,应大力提升农村数字化生产力,加快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在乡村治理方面,建议扶持乡村互联网信息平台,扩大基层治理触达范围;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通过数字化升级,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在乡村公共服务方面,借助发展“新基建”机遇,突破地理条件限制,帮助数字教育、数字医疗等资源更深入地扩大到农村。

李彦宏

上调个人所得税对继续教育的专项附加扣除额度,加快人工智能基础和应用人才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李彦宏提交了四份提案,涉及新基建、智能交通、支持继续教育以及个人信息保护。

在教育方面,李彦宏认为疫情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将重塑人才结构,应鼓励各行业从业人员通过继续教育丰富能力,适应经济发展趋势。虽然国家已经将部分继续教育支持纳入个税抵扣范围,但仍有提升空间。对此,李彦宏建议,研究扩大个税抵扣对继续教育的覆盖范围,上调个人所得税对继续教育的专项附加扣除额度,适时调整职业资格名录并出台配套的培训方案,构建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新基建方面,李彦宏提出的《构建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勾画智能经济发展蓝图》提案中,也提及了国家应加快打造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加强人工智能基础和应用人才培养,推进各行业积极应用自主可控的开源深度学习平台。同时,还应大力推进智能云工程,支持开放平台的建设,以此加速产业智能化。

刘庆峰

将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师生减负和因材施教列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专项

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认为,近年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领域的师生减负问题,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依然存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缓解这个难题。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实现师生减负,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刘庆峰建议,在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过程中,应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师生减负增效,树立全国样板;鼓励学校和社会应用新技术手段来实施因材施教,推动教育进步,在设备的使用管理和运营服务上设立多种机制。同时,加大教育领域的新基建投资,将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师生减负和因材施教列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专项。

杨元庆

消除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最后一公里”,并作为国家“新基建”重点 

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有着基础性和持久性的作用。着眼教育事业长远发展,必须继续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强化教育信息化的大规模供给能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智能水平,以此进一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因此,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提出建议,要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并将其作为国家“新基建”重点。结合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实际需要开展前瞻性规划与建设,消除贫困及边远地区教育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政府购买、学校配置、企业支持等形式,解决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硬件短板,加强教学与学习设备供给,保障贫困学生拥有基本信息化学习工具,能平等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数字鸿沟。

小结:

从去年教育部下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再到如今促进教育数字化发展被被多位代表列入2020年两会提案,教育领域未来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技术向教育行业不断渗透,『教育新基建』风向已来,你准备好了吗?(雷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e7fwRg0A0UwcDnUG.html#comments Tue, 26 May 2020 11:59:00 +0800
云计算对教育的重要意义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Afai62Gut0zjAP3q.html 在过去的十年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让教育和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教师可以预测学生将来的职业,并努力为他们做好准备,但是,如今这项工作已经不再是老师的专属职能了。因为有了云计算,通过将有意义的技术融入课堂,学生和教师都将看到更好的结果,并且可以拥有更多的参与权。

今天,学生离开课堂时必须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创造能力,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能说服他人的沟通能力,这些都要求学校教育的创新。如何才能打开培育校园创新环境的宝盒?云计算便是一把绝佳的密钥。云计算为课堂上的创新提供了机会,并且既安全又经济。

教育的创新

云计算为所有用户提供了变革的机会。教师可以将学生与多个项目和应用程序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表达标准方面体现出创新性。例如,学生可以通过上传视频记录、为他们制作的一件艺术品拍照或与同龄人共享他们正在处理的文档来完成作业。云为学生提供了使用他们的声音和选择来展示他们的学习的机会,并使他们有机会利用许多技术来实现这一点。通过云,教师和学生可以定制作业,以满足学生的特定需求。

正如科技正在塑造和改变未来的工作一样,21世纪的课堂在设计和布局上需要更多的灵活性。教师可以通过云计算来创新课堂结构和课堂形式,如混合或翻转教室,都可以通过云来进行优化。这两种模式都允许在学校与学生进行更多的面对面交流,同时利用云技术从家中获取课程和作业。云有助于创建真正现代化、创新的教室。

可访问且可靠的云服务

云计算帮助学校履行数据保护义务,确保学生和员工信息的安全。大多数云提供商都在安全性能上投入巨资,这些措施可在其云基础架构上提供基本的安全级别,用户可以轻松导航云计算中使用的安全措施。云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靠性——当设备出现故障时,信息不会总是丢失,因为你可以在云中存储数据。

基于云的协作

与他人有效协作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云使所有用户可以轻松地跨多个平台访问资源,从而为开发协作技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学生可以在作业中与其他学生协作,而老师则实时提供反馈。有意义的反馈对于帮助学生达到目标至关重要。云计算允许即时反馈和评估过程,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有好处。云还突破了在小组内工作的障碍——学生不再需要在同一个地方进行小组项目,而是可以从云的任何位置访问作业。

云还简化了教育者之间的协作。借助云,教师和管理员可以轻松共享课程计划,并可以在任何地方或任何时间共同制定课程计划。通过消息传递应用程序和其他格式,不同的学校和地区可以打破阻碍他们合作的障碍,进而形成一个全球化的教育社区。

上云可以降低成本

上云可以为用户节省大量资金。迁移到云端后,地区将不再需要保留大量的运维人员,而可以通过较少的IT人员来管理学校或地区的云。云计算有可能使地区和学校在许可证、硬件、电源和支持方面节省资金。此外,学校将能够访问在线版本的教科书,一方面,节约了印刷成本,另一方面,电子版也能确保学生使用最新的教科书,云计算还可以减少纸张使用量和复印成本。

教育技术是向学生灌输21世纪技能的必要手段。云计算为学生、教师和管理员提供了许多益处。在教育机构中应用云计算,最终将有助于学校朝着让学生拥有美好未来的战略愿景迈进。

时间和便利

教师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时间不够用。云提供了许多解决方案,让教师有更多时间专注于教学。由于学生和老师可以从任何地方获取资料,因此老师可以减少制作副本的时间。由于云存储了所有这些信息,因此教师将不再出现因材料和作业放错位置而延误教学的尴尬场面。教师不必把成堆的纸和笔记本放在家里进行评分,而可以通过他们的智能设备对作业进行评分并提供反馈,云还简化了从缺席学生那里收集失踪和迟到作品的流程。

教师可以将所有的课程计划和作业保存到云端。在云端,他们可以与其他老师和管理者共享资源,并接收他们的反馈。这样可以使年度教学计划变得更加简单,并使教育工作者可以轻松地修改计划。如果老师的笔记本电脑碰巧出了故障,所有的信息将不需要重新创建,因为云将保留所有信息。地区和管理员还可以通过云轻松地组织和共享重要信息和政策,云可以让用户能够灵活地在任何地方工作。(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本文编译自https://www.vandis.com/insights/the-importance-of-cloud-computing-in-education/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Afai62Gut0zjAP3q.html#comments Sun, 24 May 2020 08:26:00 +0800
钉钉,不止会在线求饶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imPfQJYl3l9AiU2x.html

文 | 李菁瑛

编辑 | 王刚

疫情期间风头最盛的APP,非“钉钉”莫属。

2020年初,疫情席卷大地,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各地公立学校纷纷开设空中课堂,将教学搬到了线上。

原本是一款智能移动协同办公软件的钉钉,“出圈”教育,作为被各地学校选中的直播网课指定APP,一夜爆火。

“在线求饶”,钉钉走红

人在家中坐,钉从天上来。起因于小学生们对使用“钉钉”上网课的不满,跑去各大应用商店狂打一星“好评”事件,钉钉多次冲上新闻头条和热搜榜。

而钉钉的回应则颇为戏剧化。一反办公软件“严肃呆板”的固有印象,先是钉钉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了求饶表情包,引来支付宝、天猫、淘宝、盒马等阿里众多小伙伴安慰鼓励。

 

图为钉钉官微截图

紧接着,钉钉在 B 站通过官方账号发布了一支名为《钉钉本钉,在线求饶》的鬼畜视频,钉钉IP钉三多流泪下跪,说自己还是个五岁的孩子,哭诉在应用商店被打一星好委屈,向中小学生在线求饶喊爸爸,“少侠们行行好,五星一次求付清”,该视频播放量超20万。爆红网络后,钉钉又发布了《我钉起来真好听》、《甩钉歌》、《钉醒歌》等多条改编歌曲鬼畜视频,一度引起刷屏之势,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拉近了与95后、00后的距离。

 

图为《钉钉本钉,在线求饶》视频截图

在钉钉发布的最新视频里,弹幕的氛围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从最初的“逆子住口”变为了“投敌为敬”、“我爱钉哥”、“不哭不哭,给你五星”。

不仅如此,“钉三多”、“钉哥钉妹”等IP拟人化后,竟然意外地收获了一票粉丝,甚至被要求立刻出道。

 

不得不说,钉钉这波破次元壁的骚操作,直接让危机变转机,着实高明。让学生又爱又恨的钉钉,实红了。

被打一星后,钉钉“不放过”教育市场

你以为被打一星后,钉钉会放弃教育市场吗?那就错了。

“卖惨求饶”,赢得95后、00后年轻群体的好感,只不过是钉钉打的一波漂亮的“危机公关”仗,借势营销,让其获得了更大的国民关注度罢了。这场“破次元壁”的狂欢背后,最大的赢家,还是钉钉。

疫情期间,突发的网课潮,让钉钉在教育方面迎来海量的用户增长。2月4日以来,有网友发现,连续三天阿里钉钉都跃居苹果App store 排行榜第一名,首次实现超越微信。

显然,网课潮成为支撑其下载量暴增的重要因素。疫情爆发后,钉钉第一时间向全国发布了“在家上课”计划,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要求,免费支持全国大中小学在线教学。

据了解,钉钉团队从大年初一开始筹备,对班级、学校、教育局、教培机构四个层面进行了详细调研,开发上线了在线课堂、直播互动等教学场景的详细解决方案。支持直播、录播、链接观看课程及群内直播多种形式,覆盖在线授课、在线提交批改作业、在线考试等多个场景。除了直播课,钉钉还紧急研发推出了智能填表新功能,包括学生每日健康状况、出行情况等自定义模版,并支持一键导出报表,方便统计。

在网课初期,因巨大的流量高峰需求,钉钉曾出现短暂宕机,阿里云紧急扩容10万多台云服务器作为支撑,才让系统恢复稳定。

据钉钉公布,疫情期间,钉钉支持了全国14万所学校、300万个班级、1.3亿学生的在线上课,有600万老师在钉钉上累计上课超过了6000万小时。不仅如此,钉钉还火到了国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作为全球师生远程学习的平台。

亮眼的增长数据意味着,钉钉以在线办公软件的身份,成功跨界教育信息化,打破了在线办公与在线教育的壁垒。用钉钉切入教育场景,凭着网课潮的流量红利,短时间内实现了大规模集中化的用户拉新。就目前的市场份额来看,在进校数量及学生覆盖人数上,钉钉已经跃入国内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头部位置。

当然,钉钉的教育野心不止于此。

钉钉的教育新动作

继“在线求饶”之后,有人质疑,疫情结束,中小学生正常复课,钉钉是否还能保持其教育用户的活跃度?

钉钉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似乎已经做好了准备。

5月17日,钉钉在线举办春夏新品发布会,公布了包括教育、企业服务等领域的新动向和新产品。发布会上,钉钉推出了堪称“迄今最大版本更新”的5.1版,新版名为年宝玉则。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作为此次发布会最先讲述的一个模块,可见钉钉对于教育的重视。阿里钉钉CEO陈航(花名无招)也回应了被小学生打一星的新闻。

“刚开始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委屈的。但慢慢就理解了,小孩的天性就是喜欢玩,我小时候和大家的心情其实是一样的,也不喜欢学习。”

发布会上,无招宣布,截至2020年3月31日,钉钉的用户数超过3亿,超过1500万家企业组织全面开启数字新基建。聚焦教育领域,从一二线城市,到偏远的山村学校,钉钉数字化技术正在教育行业实现普惠。截至3月31日,钉钉已经培训超过100万名数字化教师。

为进一步为教育行业普惠数字化技术,钉钉正式推出“家校共育2.0”,完成钉钉家校产品的版本迭代。

据了解,钉钉“家校共育2.0”围绕着家校沟通,推出了“家校群”、“师生群”等常用家校功能。除了持续的功能优化外,钉钉“家校共育2.0”重点围绕老师的教学教研工作进行升级。

图为钉钉发布家校共育2.0

钉钉从课前、课中,到课后,为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工具和资料,并对教学场景做了大幅优化,打造了互动性更强的在线课堂。学生能通过在线课堂,随时向老师提问,或者请教培机构老师为自己答疑解惑。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钉钉推出的家校共育2.0产品,引入了教育垂类专业的生态合作伙伴“爱学班班”、“宝宝巴士”,在课前为中小学、幼儿园老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内容。

如今,钉钉在线智能备课平台上,提供了超过10000个知识点的教学素材,让老师可以3步生成课件,5分钟轻松完成备课,用交互式教学内容呈现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在课上,老师能够通过在线黑板导入事先准备好的课件,直接在课件上圈画讲解。

课后环节,钉钉与生态合作伙伴“松鼠AI”、“作业盒子”、“学霸君”一起,推出“在线智能作业”平台,引入海量题库资源,让老师可以3秒自动完成作业批改,并生成学习分析报告,为教学方向的优化提供依据,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练习内容,实现因材施教。

除了用数字化赋能教学,钉钉为老师们设计了全新的数字化教学档案产品,并为学生们设计了成长日记,记录学生的成长点滴。

家校共育2.0的发布,通过家校沟通、教务管理、在线课堂、学情分析等举措,钉钉将疫情期间的教育业务延伸到了复课复学后的多个场景。

同时,钉钉联合阿里巴巴公益“3小时公益”平台、阿里体育启动“益起动”运动公益项目,每个钉钉用户在钉钉运动产生的步数,都可积累兑换成相应的体育用品包,捐给偏远地区的学校,用互联网的方式改善山村学校学生的体育教育状况。

无招介绍,5月20日,钉钉将举办教育行业生态伙伴招募大会,与生态伙伴一起,为教育数字化助力。随着教育行业生态伙伴的引入,钉钉将作为教育数字新基建,实现教育内容的高效扩展,承接广泛的教学需求。

入局教育信息化,钉钉蓄势已久

疫情的“网课潮”并不是钉钉首次进军教育领域,实际上,早在创立初期,钉钉就已开始入局教育信息化了。

从2016年开始,钉钉平台出现很新奇的现象——很多学校教学机构涌入钉钉,并通过钉钉实现了信息化升级,从1.0到2.0,利用组织、直播、群聊实现了学校最初因为预算等各方成本带来的整个信息化发展迟缓的现状,这也让钉钉看到了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潜在机会。

据媒体报道,钉钉的第一个学校客户是杭州市育才外国语学校,当时的钉钉刚刚上线不久,无招亲自到学校推荐,向校长老师们细致介绍产品的使用,这让该校的校长有些意外。也许正是凭借着这股冲劲,还有在企业服务方面积累的信息化管理经验,钉钉逐渐开辟出更广阔的校园渠道。

到2018年,钉钉教育行业逐渐看到规模,并成为钉钉发展中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个行业化的行业。钉钉抓住时机,终于出手了。

2019年3月,钉钉首次发布“未来校园”,这是一套软硬一体的“校园数字化管理平台+校园智能硬件”的整体解决方案,面向中小学校提供课程表、在线备课、空中课堂、家校沟通等服务。同时,钉钉还宣布启动“千校计划”,通过整合钉钉软件硬件及生态伙伴资源,在国内协助1000所学校共建“未来校园”示范区,孵化10000名数字化管理师,助力中小学校园教育数字化转型。

图为钉钉未来校园整体解决方案

2个月后,在重庆举办的钉钉未来校园教育发展峰会上,阿里巴巴合伙人、阿里钉钉副总裁方永新直言,“钉钉是未来数智化校园的统一入口”,进一步宣示了钉钉要成为校园数智化基础设施的决心。

数据显示,仅仅用了2个月时间,钉钉就服务了500家区县教育部门、800所高等教育院校、4万所中小学校园以及14万所教育培训机构。如此之快的推进速度,也为此次疫情期间钉钉在公立学校的爆发奠定了用户基础。

此前钉钉在教育领域的布局,更加侧重于为学校和教育局提供数字化管理。这次的网课潮,则倒逼钉钉的教育功能更加丰富和多元,除了直播上课外,覆盖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多个场景。

从推出未来校园数字解决方案,到疫情期间支持在线网课,从“在线求饶”巧妙化解危机到推出家校共育2.0,包括未来将要联合生态伙伴,打造教育行业的数字新基建,钉钉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布局可谓蓄谋已久,并且,随着用户量的不断扩大而日渐深入。

钉钉,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钉钉教育行业总监卢涛(花名翳剑)也曾在公开场合提到,教育发展成了钉钉生态中最重要的一个行业。

钉钉投身教育有三个阶段: 1.0阶段是基于钉钉原有的生态功能做管理;2.0阶段,除了学校和教培机构外,教育局也开始进入钉钉,让政府级别人员也开始通过钉钉了解数字化的未来大趋势;3.0阶段,则是深耕“教”与“育”,深入理解校长端、老师端、学生端以及家长端需求,并且推出教育大脑。

目前来看,钉钉的教育布局已经进入到了2.0阶段,正在向3.0过渡。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王陆认为:

“钉钉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基于钉钉平台的基础能力进行管理升级,在此基础上汇聚生态企业的优质资源与服务,打造“开放、跨界、众筹”体验极致的生态体系。”

教育信息化这片蓝海,腾讯、百度、科大讯飞等巨头们都在加紧布局,背靠阿里的钉钉,以工具切入,做教育大生态的入口,未来可期,但道阻且长。毕竟,对于一款办公平台属性的工具型应用,要想在教育这个赛道脱颖而出,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钉钉‘在线课堂’是一个开始,我们希望继续努力,创造更好的在线化和数字化技术和产品,普惠给中国的教育行业。”无招说。

未来,钉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参考资料:

[1]多鲸资本,钉钉教育行业负责人卢涛:教育大脑是阿里未来尝试的第三个方向.

[2]多知网,王敏,已成头部玩家?“1星”钉钉的教育野心与考验.

[3]猎云网,赵家云,字节跳动、快手发力教育,最大对手是钉钉?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imPfQJYl3l9AiU2x.html#comments Tue, 19 May 2020 18:11:00 +0800
5年获10轮12.5亿融资,编程猫做对了什么?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cRBVl06bdaCnBKko.html 2017年前,少儿编程教育还是个新词汇。

随着全球智能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新一轮产业变革在即,乘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概念的东风,编程作为新时代的语言,被视为21世纪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日益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在美国,编程已进入幼儿园和中小学课堂,英国则将编程列入教学大纲,成为 6-15 岁孩子的必修课。

乔布斯曾说,“我认为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编程,因为它会教给你如何思考。”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逐渐重视并推广编程教育。自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后,少儿编程教育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一系列利好政策接连出台,助推少儿编程行业进入爆发阶段。编程教育培训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破图而出,少儿编程逐渐成长为教育行业的“超新星”赛道。

据统计,2017 年至 2018 年 , 少儿编程行业融资金额由 6.75 亿元迅速攀升至 21.3 亿元。

融资数量在 2018 年达到 49起,较2014年的4起增长十倍有余。2019年少儿编程赛道虽然融资事件减少,但投资金额已超过2018年,将近30亿。这也意味着少儿编程赛道马太效应初现,行业资本开始趋于冷静,资源进一步向头部靠拢。

新获C+轮2.5亿融资的编程猫

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教育行业迎来冰火两重天,当线下机构笼罩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阴霾之下时,在线教育却火热非常,头部企业接连迎来融资消息。

聚焦少儿编程赛道,最引人注目的一笔融资就是4月17日编程猫新获的C+轮融资,融资金额2.5亿元人民币,截止目前,编程猫C轮融资合计金额6.5亿,公司历史累计融资金额达到12.5亿,公司估值达35亿。

不仅受到资本的追捧,编程猫也获得多位名人点赞力荐。

前CCTV著名主持人张泉灵2015年曾自曝,9岁的儿子晨晨上了编程课1个月,就能够编写类似《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而晨晨上编程课的平台就是编程猫,彼时张泉灵不仅对编程猫赞赏有加,还主动为其加注了天使轮融资。

今年1月8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先生宣布成为“编程猫乡村编程普及计划发起人&推广大使”,并拜师编程猫12岁小学员左奕远的消息,让编程猫着实火了一把。

 

编程猫创始人兼CEO李天驰与潘石屹讨论编程问题

就在前不久,张泉灵与潘石屹共同携手编程猫上了深圳卫视《知识春晚》节目,为编程猫站台。

成立5年的编程猫,现今拥有3147万用户,进驻12985所公立学校,已发展成少儿编程培训行业头部品牌。一路高歌猛进,同时获得政策、资本、名人效应三方助推的编程猫,何以在竞争白热化的众多少儿编程教育机构中脱颖而出?爆发式增长背后,编程猫究竟做对了什么?

工具切入,让编程更有趣

编程猫成立之初,李天驰发现当时国内少儿编程还处于基本空白期,而编程概念极为枯燥难懂,如何让孩子“爱上编程”,是打开少儿编程市场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编程猫创始人李天驰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对青少年来说,难懂的代码并不是拦路虎,学习少儿编程的目的也并非成为码农,编程作为通往人工智能时代的一个基础工具,会像英语一样越来越得到重视。我们能不能在这个科技竞争时代脱颖而出,重点是人才培养占领先机。”

秉持着“No  fun  go  die ”的教学理念,编程猫自创立之初,便独辟蹊径地选择以工具为抓手,切入少儿编程生态。5年来,自主研发了多款适合青少年使用的编程工具,降低了编程学习门槛,让编程成为一项简单易用且有趣的技能,不再是一行行枯燥无味的代码。

2015年,编程猫自主搭建了积木学习编码逻辑的图形化编程工具 Kitten,将复杂的编程代码封装到简单的积木块。

源码编辑器Kitten

2018年,编程猫推出了代码与图形化可自由转换的Python海龟编辑器。除此之外,还提供沉浸式创作空间的 3D 代码岛,为孩子们营造立体空间编程体验。

李天驰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编程教育低龄化,是科技与国家发展双重助推下的必然趋势。编程教育的目的并非仅是传递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社会竞争打基础。

2019年1月,编程猫推出了针对4-7岁孩子定制研发的在线AI动画编程课——小火箭幼儿编程,充分考虑到学龄前儿童识字能力有限的问题,采用“零文本”设计,创设互动化、故事化、游戏化的教学场景,由形象鲜明的动漫IP人物引导孩子探索性学习,极大降低了低龄孩子学习编程的门槛。据悉,小火箭幼儿编程已有43万付费学员,并持续高速增长。

2019年11月,继推出适合4~7岁孩子的“小火箭幼儿编程”后,编程猫又拓宽年龄层,上线了针对8-12岁孩子定制研发的多学科深度融合编程课——“探月少儿编程”,将编程语言逻辑打包成不同图形模块,只需动手将积木拼接起来,即可创作出游戏、软件、动画、故事等类型的作品,该产品上线仅4个月内已服务超过5万位学员。

值得一提的是,“小火箭”和“探月”系列均在移动端即可实现上课和创作,打破了传统编程教育局限于PC端的固化场景,让孩子的编程学习体验更为便捷流畅。

此外,编程猫还拥有国内最大的少儿编程创作社区,引入了功夫熊猫、小羊肖恩等备受青少年喜爱的知名IP素材,激发孩子创作灵感,目前该平台累积学员创作作品3000多万。

可以看到,编程猫的优势,在于一开始便抓住了市面上编程教育知识结构偏高、难以普及化的痛点,以工具为入口,以移动端为破局场景,建立行业壁垒,成功将编程教育打入到多层级年龄段市场,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创造了独特的业务模式。

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双轮驱动的战略

2020年的一场疫情,OMO模式忽如一夜春风来,成为了教育行业的共识。

在疫情到来时,与其他教育机构的仓促转线上相比,编程猫却十分从容。成立5年来,编程猫早已搭建起了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双轮驱动的业务模式。

一方面,早在5年前,kitten图形化编程工具就凭借有趣易学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老师和学生的青睐,被引入公立中小学课堂,彼时的公立学校编程教育尚未成体系,而编程猫恰恰看准了公立学校这块待开垦的市场,顺利开启了进校之路。截止到目前,编程现已进入12985所公立学校,进校数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疫情期间,编程猫还发布了“1+2+N”公立教育整体解决方案,自主开发了课程、教材、教育平台等一套核心体系,为合作公立校设计不同的教师培训服务,协助公立学校全面开展编程教育,共同推进编程课程开发与实践,为建设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示范区提供基础,全面打开了与公立学校合作的大门。

“1+2+N”整体解决方案

除了为学校提供工具外,编程猫也在普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面不断辐射自己的能量。自2018年参研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以来,先后联合广东、湖北、黑龙江、湖南等多省市教育出版机构合作出版50余本编程教育教材,填补了中小学人工智能编程教育的教材空白。除了教材,2019年编程猫还以公益的形式推出"AI双师课堂"培养计划。另外,编程猫还作为起草单位参与了关于青少年编程能力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

通过与公立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合作,持续打开B端市场,在老师和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的同时,无形中也为其品牌形象做了背书,为其提高C端获客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除了布局线上外,编程猫也通过线下合作的方式,进一步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据了解,编程猫在2019年启动了百城千店计划,目前,编程猫的线下门店已超过600家,形成了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OMO生态。

编程猫通过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战略,扩大了品牌传播渠道,形成了整体的品牌势能,搭建起由业务“点”延伸至整个新的业务网络的新商业模式。

李天驰举了个例子:“大脑很聪明,不是因为每个神经元本身聪明,而是几万个神经元连在一起会形成高级智慧,当编程猫的这些业务点发生流动,它们会连在一起去发生网络效应。”

5年获10轮12.5亿融资,编程猫凭借优质的内容和服务,成功跻身少儿编程教育领域的“第一梯队”。据悉,编程猫在2020年3月单月营收破1.2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3倍。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纵观其成长历史,编程猫用5年的时间深耕技术服务与教学内容,正是埋头苦干为其品牌积蓄能量的过程。而B端C端两手抓,线上线下双联动的融合生态则是其找准市场定位并持续发力的稳定增长点。

5年的厚积薄发,如今编程猫的OMO模式搭建已日趋成熟,未来,当这一模式形成规模化效应真正跑起来的时候,编程猫也将迎来更大的效能增长,开启少儿编程教育的新时代。(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cRBVl06bdaCnBKko.html#comments Fri, 15 May 2020 17:43:00 +0800
俞敏洪对话周成刚:少一点实用主义,多一点理想主义,教育才能走得更远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4rfECLCTivTnsjKy.html 雷锋网消息,近日,新东方教育集团在线上举办“新教育 新思考”——教师培训公益版教育研讨会,共话后疫情时代教育机遇与挑战。

本次教育研讨会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学校研究院联合主办。5月12日至5月28日每周二及周四,50位知名教育专家、学者及行业精英将齐聚“云端”,就全人教育、在线教育、国际教育等六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在5月12日举行的首日研讨会上,聚焦“全人教育”主题,首场主旨对话由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新东方CEO周成刚以连线的方式展开,二人就中西方教育差异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左) 、新东方CEO周成刚(右)

以下为雷锋网对二人演讲实录进行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整理(略有删减):

一、中国家长应该让孩子更独立一点

周成刚:教育永远是一个永恒话题,我没有一个特别的标准答案,但是所有人都想寻求更美好的、更正确的或者说更能够让孩子开心成长的教育,所以今天我也会跟大家聊聊我过去的一段时间在世界各国考察这些教育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俞敏洪:荷兰三四十个高中生因为疫情没法坐飞机回去了,最后这些孩子就航行大海,从加勒比海用了40多天时间横渡大西洋,最后居然回到了自己国家的港口。与此同时,中国的家长都是不惜一切代价买飞机票的,不管是五万、八万、十万,甚至有二三十万包机回来的,对两个国家的两批孩子家长不同的方式,还有孩子面对挑战的不同态度,你有啥评价?

周成刚:不能说所有的中国孩子都会买那么贵的票、包机,也不会所有的荷兰的孩子都会横渡大西洋。说明荷兰和中国或者说西方和东方一些不同的文化里面,家长对孩子成长或者保护或者说促进,它是一种不同的理念和思想,一个会觉得包机更加的安全,也是保护孩子,一个是会觉得让他横渡大西洋,在老师的带领之下,又是一个团队的合作、自我的锻炼、更好的成长,所以说应该说是不同的理念。我们除了东方文化的一些保护孩子的方式方法以外,更多要去打开自己的心,西方的教育思想也值得我们借鉴和融合。在近代到现代史上的整个冒险精神,在西方尤其是白人的血液里面可能会更强烈一些吧。

俞敏洪:让我感到比较吃惊的是四十几个孩子的家长百分之百的同意这些孩子自己开帆船,横渡大西洋。如果中国的孩子们出现这种情况的话,我觉得至少有一半家长是不是会把孩子叫回去了。因为一百多年前的一艘帆船横渡一个大洋,中间的风险确实是不可预料。

周成刚:我估计首先一百多年前的这个帆船,它是在一个很好的维护状态下,应该是继续可以用的,第二点,这些同学好像就是过去参加某种意义上的一种一些帆船活动什么的,所以说他们是有一些经验的,应该还有老师带队,所以这个条件上可能不是我们所具备的。

俞敏洪: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我觉得中国家长应该让孩子更加独立一点,因为中国的家长会不知不觉的对孩子进行过度的保护,我觉得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包括我本人对于我孩子有时候会不知不觉保护过度,比如说让他单独出去玩一玩,各种千叮万嘱,有的时候还要跟着之类的,我觉得中国家长在这方面常常无意识的会把孩子的独立性给磨损掉一部分。

周成刚:因为本身我们自己在长大的环境中,受到周围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所以思想就会传承下来。同时因为你不断地保护、看护、溺爱,最后导致孩子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升,所以你未来出去的时候更害怕,更害怕你越想保护,所以就形成了一种不好循环吧。不是说西方所有的国家,或者说他们大部分的发达国家更喜欢一种让他放手的锻炼的形式,让他不断的去摸索和成长,亲近大自然,这在我们的教育当中也有体现。国内教育的课程更多的是在校园里面,在教室里面和书本上。

二、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观察维度、教育重点、学习方法、校园活动

俞敏洪:今天大家看到我们这儿有一本书叫做《穿越世界的教育寻访》,这是周成刚老师用了7年时间,穿越了20多个国家,40万里行程,200所世界名校,500次访谈,最后所写出来的一本书。当初你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冲动,在7年前的时候,想起来要到全世界这么多地方去做这样一个穿越寻访?

周成刚:首先这个离不开新东方,当初俞老师让我回来的时候有一件事触动了我,当时回来看到新东方的可能物理条件上还不够完善,但是当时的报名大厅里面、教室里面、讲座现场都是人头攒动,这点让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就毅然决然的就加盟了。

但是回来以后呢,正好是我国的出国潮是一浪高过一浪。我就感觉到中国孩子和家长对外部世界的这种渴望、焦虑、不知所措,我应该让他们知道更多的信息,更真实的画面,更多了解留学生在国外奋斗的真实的情况,所以当时就触动我做一件事,我去采访、记录这些国家,把留学生奋斗的故事,感染的故事,他们的辛酸苦辣都要带回来。让他们的孩子为未来的国际教育做好一个理性的准备,在出去的时候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这就是当初的目的和初衷。于是在2013年,我就开始了所谓的穿越活动。

俞敏洪:你认为中国大学和西方的大学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周成刚:首先孩子在入学的时候,完全走的两条不同的路径。外国尤其是一些世界名校,观察一个学生的维度可能会更多元一些。

国内不是说没有其他维度,但是更多的是大学入学考试,就是每年的高考一考定终生,但是在国外的大学首先不是一考定终生,可以不断地考,而且在这个申请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基本的线,而基本线的上面它的自主权就是比较多,所以它观察你的维度就会更加的丰富一些,不仅是看你的成绩,还看你的兴趣爱好、社会活动、领导力、科研能力,都要进行评估,甚至于在你个人申请的陈述性当中能不能有故事,或者说能够打动申请官,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申请过程中的闪亮点。

第二,到了学校里面,着重点也会不一样。尤其是以美国的同学读了本科以后,他有更多思考的时间,而本科期间会有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对人类知识的一个基本的框架性的了解,中国的更多是进大学之后,基本上百分之百已经把专业定下了,所以可能有一个选择上的错误或者不正确或者后悔,或者导致出产率、成品率可能会低一些。

第三,学习的方法会有明显的差异。中国的相对会传统一些,东方的课堂里面可能更多的是单车道的,填鸭式的或者死记硬背的、划重点的这些会多一点。

在西方的发达国家里面,老师划重点死记硬背的,这样的教学方法几乎都已经没有了,他们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开放式的,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甚至于跟老师之间相互来挑战。它就像一个辩论队,可以有正方反方,本身不存在对与错,更看的是你在辩论的过程当中,你的论据、你的论证、你的逻辑、你的思维这些精神。所以这就是导致了他们一种开放式的、批判式或者说创新式的思维。

第四,校园的活动也是特别不一样。西方的大学里面体育活动、社团活动、交流活动会特别多,甚至中间还可以休息一年,出去锻炼、出去工作、出去了解社会,转系,转学,从东北大学到西北大学都是相对非常的方便,给同学有了更多的灵活性,也就是说因材施教也好,或者说让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也好,这些方面我觉得我们不是没有做,而是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俞敏洪:中国的大学应该在哪几个方面可以更好的改进,以适应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呢?

周成刚:中国的大学和同学也有很多很多的优势,比如说西方人特别想向中国学习的就是中国人的基本功很强,也非常的勤奋、刻苦,钻研精神也好,一下子读到博士,就是不断地拼命地在钻研。

第一个,我觉得录取学生方面,可以多方面去参考,让同学每个人的潜力发挥到最佳点。

第二个就是学校里面要更多的,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学术自由的,有更多的空间,有更多的学术争鸣,大家可以来讨论,可以来辩论对与错,让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

第三个,中国的平衡发展、全人教育这方面我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德智体各方面均衡发展,让心灵变得更加善、美好,身心变得更加健康。

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要结合

俞敏洪:在面向未来的孩子的竞争力和他的一生的发展方面,中国的家长应该做哪几件事情?

周成刚:首先第一个要说的是我们的教育因为是以高考这个独木桥为准,往一个模子里面去灌,这样的一种教育可能我们现在不一定是最好的,而且孩子每个孩子就是不同的课题,有的同学他就是读书好,有的就是情商高,有的孩子就是动手能力强。真正发现孩子的优点,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让他不断的找到自信,这一点我觉得是特别重要的。

第二点,面对未来的世界,不是光死记硬背,而更要让孩子有一种自觉的自我的管理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因为这个世界变得非常快,前不久我在采访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的时候,他说新加坡现在要求国民每5年就要翻新一次自己的学习的知识。我们有必要让自己的知识不断的更新,这个学习力一旦掌握了以后,世界未来千变万化,你都可以站到主导的地位。

第三点,无论是家长和孩子也好,我们的实用主义思想再少一点,理想主义思想再多一点,一定会未来走得更远。

所以中国的孩子更多的时候学了很多很多东西,是为了进更好的中学,进入名牌大学,找到一个钱多一点的工作,那么孩子找到这份比较钱多的工作就认为他的基本上读书的使命已经全部完成,最后就是成家生孩子,所以他走到一定的时候,他后来的爆发力和持续力是不够的,而不是跟自己的一种更多的兴趣爱好,甚至有一种理想主义在牵引着他,所以这方面就可以走得更远,而爆发力就可以更强。

俞敏洪:如何能够做到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比较完美的结合起来,你觉得孩子身上的理想主义怎么开发?

周成刚:理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随着自己个人条件的改变,包括经济条件的改变它是会不断提升的,我相信俞老师1993年出来办新东方的时候,没有想过我要一辈子、一生去改变这个教育或者说去影响教育,要做这么大的事业。但是随着你业务不断的变大以后,可能你的理想就会变得越来越高远,不仅可以帮助家人,还可以去帮助周围的朋友,帮助社会做一些推动,理想是不断成长的一件事。

让自己的这种理想能够变得更加高远的话它也有一个前提,既要实用主义又要理想主义,这就是人们今天中国人常说的,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想仰望星空你走不远,光仰望了星空不脚踏实地肯定就迷路了或者就掉沟里面去了。

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的一些需求,甚至跟个人的一种潜力和能力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往往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够走得更远。当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能够不断的有激情、有热情,能够走得更远的时候,他往往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取得更大的成绩以后往往也可以有更多的担当。

俞敏洪:不管中考、高考只是一种对孩子来说未来发展的一个渠道而已,实际上更加要让孩子明白的是,我为什么要学习好?我为什么要上最好的高中?我为什么要上最好的大学?绝对不是为了一个表面文章,我有面子,也绝对不是因为进入了好的大学你就会有一份好的工作,其实进入好的大学并不一定必然会有好的工作。

我觉得对中国的教育你刚才说的一点很重要,加强一点学生的理想主义色彩,就是实际上要让学生站得更高一点、走得更远一点,眼光要往地上看一点,不管你上的大学是怎么样的,你都知道你未来一辈子几十年、上百年其实有很多很多的可能性在等待着你。大学本身的好坏并不能决定你一辈子的前途,但是能决定你一辈子前途的一定是内在的那颗心,那颗心你愿意走多远,你到底有多少对生命的热情,到底未来你愿意干多大的事情,这个事情是能够决定你一生的感觉。

常常有人问我说,俞老师你怎么样能够走得更远一点?我觉得你跟我在这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就是实际上我们愿意让自己去体验、尝试和探索人生中间未知的,但是更加高远的或者说是更加给你带来惊喜的那种东西,而这种东西其实不一定是它能给你马上带来你个人的成功、带来你财富的成功甚至带来你事业的成功。但是它一定是把你,不管是说长路漫漫还是说柳暗花明,一定会把你带向一个人生的更高境界,让你未来对自己会有更加自信和信心那样的一种状态,这个非常重要。

家长们和老师们最重要的要告诉孩子们,他们未来的一生到底应该追求什么东西。考试分数尽管很重要,但是真的不如人生一辈子对自己的信心、期待、期许或去做自己真的很喜欢的事情更加重要。

四、借鉴和学习只能进步,要超越还需要创新思维

周成刚:各个国家所不同的教育给我的启示,其实各个国家之间的教育都是不同的,并不是说西方的就是好的,中国的就是落后的。中国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世界各国的国家来学习。    

比如说我到了美国就看到,美国好多创新思维、批判性的思维,公民意识的教育真的是非常厉害。

比如说到了英国你就会发现,英国很多培养真的是培养领袖,无论是牛津还是剑桥,就是要培养世界领袖,学生领袖,未来世界的领导人,带着要去统领世界的一种气度。

当我走到北欧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北欧的国家和欧洲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好,或者说发达的教育国家也好,他们更注重的是一种人文的学习,更注重人的素养提升,更注重的是一种公平的意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习都得到机会,让这个世界普惠所有的民众,也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

那么今天当我们中国面临教育譬如说东边地区和西边地区还有好多不对称、不公平的地方,我们的资源如何分配,让更多的贫苦孩子或者说山区里边的孩子得到更公正的、更好的教育,这也是我们值得未来去奋斗的。

跑到日本,你会发现这个国家明治维新以后稳稳的走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前几位,而且过去的19年,每年都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走到韩国那么的潮,走到日本教育走得那么的稳,走到新加坡的时候一切都在改变之中,所以才能够引领或者在亚洲站在一个不败之地。

当我们去综合这个世界所有这些优秀东西的时候,借鉴和学习才使我们进步,但是光学习和借鉴只能进步,我们要超越的时候更重要的还需要创新思维,这就是今天教育更重要的一个话题。   

现在留学这个疫情期间正是我们很多同学弯道超车的时候,所以做你该做的事,读你该读的书,这个时候可能会赢得更多的机会,努力和不努力在疫情结束的时候就会见分晓,努力的人、艰苦的人、坚持的人就可能领先一步,走在别人的前面,这就是差异的形成。

俞敏洪:今天真是一个非常有建树的,非常有建设性的聊天和沟通。感谢老周今天非常深刻的教育话题,也打开了大家对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怎么样互相之间能够调和,并且互相推进的大思路,希望我们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变成一个有情怀的,内心有激情的,并且脚踏实地的人,我们一起为中国的发展,也为了我们自己的发展来共同奋进。(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4rfECLCTivTnsjKy.html#comments Thu, 14 May 2020 17:27:00 +0800
张一鸣,出后招了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5VDkkNWcjJPOnZiJ.html 如果说今日头条和抖音是让字节跳动引以为傲的两板斧,那么,进入后流量时代,面对增长天花板的即将到来,如今的字节正在竭力寻找第三极。

而字节跳动近期的一系列动作迹象,似乎都预示着其第三极的押注目标是——教育。

3月12日,字节跳动成立8周年之际,创始人张一鸣在全员信中提到,教育将成为自己亲自抓的三大战略之一,“教育对激发人的潜力非常关键,并且教育本身也还有巨大的潜力”。

这是字节跳动在教育领域试水2年后,再一次吹响了进军教育的“冲锋号”,不一样的是,这次,教育之于字节跳动,被提到了更高的战略位置。

随后,字节跳动便开始了在教育领域的密集“行动”。

  • 3月13日,字节跳动高级副总裁陈林称,字节跳动教育业务仍在持续招人,今年将会招聘超过1万人。

  • 4天以后,3月17日,字节跳动便注册成立一家新的教育子公司——北京博学互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 3月24日,有媒体爆料称,字节跳动正在谋划收购2家线下教培机构,两家机构分别是位于江苏和河南的区域教培龙头。这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此之前还没有过互联网公司跨界收购线下培训机构的先例。

  • 3月26日,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与字节跳动举行签约仪式,二者将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正式踏入教育信息化B端市场。

  • 4月12日,字节跳动上线了数学思维学习平台“瓜瓜龙思维”,早前,3月7日,启蒙AI课瓜瓜龙英语上线。据称,字节跳动已经注册了超过200个“瓜瓜龙”系列的商标,且均为教育产品相关。

  • 5月8日晚,“瓜瓜龙英语”亮相罗永浩抖音直播间,5000份产品上架后不到10秒售罄。这是字节跳动推出“瓜瓜龙英语”后,该产品的首次公开亮相。

短短两月之内,字节跳动便在教育领域四面出击,更是携手罗永浩做起了直播带货,攻势十分猛烈。

跳动的教育心

字节跳动的教育心,始于2017年。

2017年12月,今日头条举办“教育行业未来峰会”,披露了一组数据:自2016年1月到2017年11月,今日头条教育类商业合作客户量增长263%;教育行业广告消耗总量增长260%;教育类商业客户行业分布以泛大学教育、K12教育、语言培训为主,比例超过七八成。

这组数据让张一鸣看到了教育行业的潜在机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教育,教育跟其他行业相比,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可持续性。而且教育本身体量大且分散,光赛道就有K12、职业教育、早幼教、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等多个细分领域。相对于电商、游戏、外卖、打车等行业都已经被各大巨头把持,目前教育领域各个赛道虽都有做得好的佼佼者,但尚未形成特别大体量的巨头公司,对于不差钱的字节跳动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新入口。

再者,教育企业花费巨资投放大量广告来获客已不是新鲜事,伴随着营销费用的日渐高企,今日头条在广告费上赚得盆满钵满。这给张一鸣开启了一条新思路,只做中间商赚广告费,终究是为他人做嫁衣,何不自己切入做教育?天然的流量优势,可以为其省下一大笔营销成本,教育企业在营销大战中碰个你死我活,字节则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如果说字节跳动本来就有一颗“跳动”的教育心,那么疫情的到来则让这颗心更加“蠢蠢欲动”。

2020年的疫情,“停课不停学”的政策让短视频+教育成为一个新的风口,抖音、快手、B站纷纷成为了学校和教培机构开展在线课堂的平台。

4月21日,抖音联合巨量引擎发布了 《2020抖音直播数据图谱》,图谱显示,相较于2019年12月,2020年2月抖音教育类直播开播主播增长110%,教育类直播观看人次增长550%,教育类直播次数增长200%,教育类平均每场直播观看人次增长率是整体直播平均增速的1.7倍。2020年2月,共有23所国内高校选择在抖音进行线上授课,包括学而思网校在内的教育培训机构也纷纷入驻抖音平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波意外得来的红利,让张一鸣下定决心,加快了教育布局的脚步。

整体来看,字节跳动的教育之路,颇为“激进”,那就是找到已被行业验证的赛道,或投资并购,或内部孵化,认准之后迅速出击,B端C端全线开战。

高调的TO C

2018年初,字节跳动首次推出知识付费平台 " 好好学习 "App,初探教育业务。

同年5月,字节又推出面向4-12岁孩子的在线英语1对1学习平台GoGoKid,对标独角兽VIPKID,并邀请到章子怡作为产品代言人,在线上线下大量投放广告。而字节更加侧重性价比,比如一年课时包,VIPKID售价1万2000元,GoGoKid则售价8500元。

没过多久,12月,字节又推出一款AI伪直播在线少儿英语教学产品“aiKID”,主要面向1-4年级英语学习需求。与GoGoKid不同的是,aiKID主打AI技术——AI自适应、AI语音识别、AI注意力模型和AI课后分析报告,利用AI来进行伪直播授课。

然而,这两款试水产品似乎并不“争气”。

GoGoKid高调上线后,并未有十分出色的业绩表现。即便砸钱投放广告,请来章子怡代言,也未能撼动VIPKID的龙头位置。

另一款产品aiKID也仅仅坚持了几个月就停止运营了。有爆料称其已并入GoGoKid。

少儿英语赛道出师不利后,字节开始将目光投向了K12双师大班课。

2018年4月,刘庸创办华罗庚网校,专门为4-18岁学生提供数学课程,2019年5月被字节跳动收购后更名为清北网校。在此基础上,字节跳动上线了K12网校“大力课堂”。模式为“主讲老师+辅导老师”的在线直播大班课,主打清华北大名师资源。不过,“大力课堂”品牌推出半个月后又将品牌名称改回“清北网校”。

2019年7月,有媒体报道称,字节跳动正在内测一款名为“汤圆英语”的英语学习App,以视频的形式,采用真人形象+AI口语授课的模式进行在线教学。

此外,头条系英语产品布局还包括英语口语学习App“开言英语”、背单词APP“读白背单词”等。

除了做教学内容,字节跳动也在发力教育硬件。

2019年1月,字节跳动方称,收购锤子部分专利使用权,用于教育硬件开发。该产品由原短视频平台musical.ly创始人阳陆育负责,他此前公开表示,该产品是一个24小时在家陪读的AI教练。

同年10月,字节跳动被爆出投资早教品牌“新升力”。新升力以“录播视频+线上互动游戏”的形式,针对0-8岁学龄前儿童提供早教产品和内容。

同年12月底,字节跳动上线“大力小班”,入局K12在线小班课。小班课是继在线一对一之后火起来的新业务模式,彼时的猿辅导推出的“斑马”系列小班课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字节跳动“大力小班”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

从知识付费、少儿英语、K12、智能教育硬件、早幼教,到今年3月新上线的“瓜瓜龙”思维启蒙系列,字节跳动在C端教育的业务布局已日渐丰满,几乎把全年龄段所有的主流赛道都尝试了一遍。

低调的TO B

在面向C端的同时,字节跳动也开始踏入B端业务。相较于C端,字节跳动在B端教育领域的布局稍显低调。

2018年5月,字节跳动投资晓羊教育,晓羊教育是一家面向B端提供中小学智慧校园和教育云服务的教育信息化企业,拥有一人一课表智能排课选课平台、云校园、云课堂等产品。

2018年7月,字节跳动收购在线教育企业学霸君的B端业务Ai学。据了解,Ai学是学霸君研发的一款基于AI技术的智慧教学平台,其产品特点为,学生通过智能笔在作业本上自由书写,PAD端上同步显示学生的做题过程,后台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利用AI技术实现系统批改作业。前不久,雷锋网从学霸君方了解到,目前Ai学的用户以安徽的公立学校居多,而在“卖身”之后,Ai学已不作为学霸君的主要业务。

2019年11月,字节跳动又一次出手投资,这次是一家K12大数据精准教学运营商——极课大数据。据了解,极课大数据2014年由李可佳创立,面向B端学校,通过“图像模式识别”、“云计算”等技术,对学生考试作业等数据动态化采集和智能分析,实现个性化的学情管理。

疫情期间,极课大数据旗下的极课在线作业还作为配套,向已开通清北网校空中课堂的地区或学校提供在线作业服务,包括武汉市、龙岩市、福州市鼓楼区、厦门市思明区、贵阳市云岩区等。  

2020年3月26日,上海普陀区政府与字节跳动签订合作协议,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展开深度合作,目标是打造全球智慧教育示范区。普陀将建立北京字节跳动智慧教育创新中心、未来智慧教育实验室,并建立全套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包括区级教学质量监测管理平台、区属学校大数据教学决策支持系统等。

而字节跳动将提供全套智慧教育解决方案以及教育生态系统,在教育行政、教学研究、核心素养、校园管理及家校互动等方面提供各类互联网产品,帮助打造普陀智慧教育一体化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极课大数据CEO李可佳也作为代表参加了字节跳动与普陀区政府的签字仪式。

与上海普陀区的合作签约标志着字节跳动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布局开始由投资并购进入到“深度耕耘”阶段。

招兵买马背后,折射出字节跳动的短板

整体来看,字节在教育领域的打法是广撒网式布局,行业内哪个赛道跑得好,立马集中火力加码布局,如果投入一段时间没有看到成效,便迅速进行人员和业务调整,而其推出的产品更多以复制和模仿为主,缺乏根本的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布局2年来,字节跳动教育团队频繁被爆人事变动。

据媒体报道,GoGoKid最初的总经理是张利东,他曾担任京华时报社社委副总裁,于2013年加入今日头条。

2019年4月初,GoGoKid被爆大量裁员。据脉脉上的爆料者声称,裁员比例可能接近70-80%,销售团队从700-800人砍到200人规模。

2019年8月,GoGoKid迎来新任90后CEO金钱琛,对该业务进行了大整顿。这位90后CEO曾担任饿了么副总裁,金宝贝首席运营官,并在宝洁、Career Venture和贝恩咨询均有过就职经历,大学在校期间曾创办名学堂教育。

2020年3月,天眼查显示,张利东卸任GoGoKid母体公司(深圳市脸萌互娱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由李飞接任。李飞是张一鸣在南开大学的校友,后加入今日头条。

而另一款产品清北网校的负责人刘庸于2019年10月离职,由产品部负责人陈林暂时接管。

作为曾经的“今日头条”CEO,陈林是张一鸣的得力干将。2019年9月,字节跳动进行了新一轮人事调整,陈林将不再主要负责“今日头条”,将精力转到字节跳动内部大量的创新业务上,教育就是其中之一。

“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产品,它必须足够优秀,并且触手可得。”

今年3月13日,陈林在其微头条发表其对于教育产品的愿景。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新产品,从引入期、成长期到成熟期、衰退期,一般需要经历S型的生命周期曲线,也就是需要时间去验证其存在。频繁的人事变动,对孵化并保持一个新业务的持续性无疑是致命的打击。而“快节奏”的迭代方式,也让字节很难真正沉下心来精细化运营出一款可以与“今日头条”、“抖音”相提并论的教育产品。

据脉脉爆料,近期字节跳动扩招教育团队后,正在四处挖人。

“我们不生产内容,我们只是内容的搬运工”,一家以算法推荐起家的大数据公司,对于看重PGC的教育行业来说,“内容”确实是字节跳动的短板。

招兵买马背后,折射出字节跳动“求贤若渴”的心态,此时的字节,在B端C端各个赛道全面铺开之时,急需大量专业的人才去推进,来撬动其教育产品的根本创新。

从另一个角度看,说明“莽撞”的字节跳动开始回归教育本质了。毕竟流量不是万能的,只有优质的教研和产品内容,才是打动用户的根本。

张一鸣在全员信中这样说道:

“最近在线辅导市场非常热,很多人问我公司的业务进展。我其实不焦虑,有耐心,我觉得现在还是很早期,教育业务必须有更根本的创新,当然前提是我们有更深刻的认知。”

不死心的字节跳动,在教育领域能否“大力出奇迹”?扩招万人、张一鸣亲自下场,被寄予厚望的教育领域,会成为字节跳动的第三极吗?(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参考资料:

[1]Wise财经,李幼薇,字节跳动能“教育”教育行业吗?

[2]搜狐科技,宋婉心,两年布局、万人团队、十余款产品,字节跳动做教育能“大力出奇迹”吗? 

[3]投资界,杨继云,四处挖人,字节跳动横扫教育圈 

[4]21世纪经济报道,王峰,字节跳动入轨教育:否认收购线下培训机构 在线教育矩阵初显


关注智慧教育、AI+教育及教育科技相关内容,新闻爆料或寻求报道,欢迎添加作者微信交流:ljy19930807。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5VDkkNWcjJPOnZiJ.html#comments Tue, 12 May 2020 16:26:00 +0800
人工智能认知学习——教育的未来?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atul1DKkvUwGtIBU.html 人工智能(AI)随处可见。无论是你的智能手机通过使用智能传感器拍摄壮观的照片,还是Alexa、Siri或Google助手通过理解你的意图与你进行智能对话,每个小工具都可以通过AI变得更加智能。但是,人工智能的影响不仅限于小玩意,还能够改变我们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

毫不奇怪,人工智能也会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教育最大的挑战之一是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同,人工智能系统可以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能够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

人工智能已经存在了50多年,但它一直是一种边缘技术,直到近几年,由于数据的丰富(大数据)、可负担的计算能力和机器学习的进步,它才开始变得有意义。

在学习环境中,机器会收集学习者的大量数据,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创建学习者的有意义的见解(智能化),然后采取行动使学习者更好地学习。人工智能驱动的学习技术与过去的学习技术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因为它不断地了解学习者并做出明智的决定。

让我们回到印度的一所典型学校。

学校和家长的重点是确保学生完成课程。无论是科学、数学还是其他学科,取得优异成绩的方法都是通过不断查漏补缺来修正你的知识。你修正得越多,学生在学校获得好成绩的机会就越大。家长在家长会上得到的唯一洞察是学生在考试中的分数。通常,老师和家长都不知道如何让孩子提升至更高的一个层次。

当前的系统在以下三个方面不够完善:

1.没有正确的数据

2.没有从数据中获取洞察力(可操作的智能)的工具

3.没有办法在洞察的基础上采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教育的未来在于用AI促进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化和更好的学习成果。在以AI为动力的认知学习环境中,系统首先通过参数(例如,学习者的最佳学习方式,对某一主题的熟练程度,对该主题的兴趣程度)来了解学习者。基于对学习者的洞察力,会自动创建一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以确保学习者能够以尽可能好的方式学习并取得成功。

例如,对于同一主题的视频,视觉学习者只看到它是一个视觉插图,而对于动觉学习者,则更将其看作“让我们一起来做”的视频。

同样,学生所做的所有作业和测评都有助于系统不断了解学习者。如果一个学生在数学中遇到单词问题,系统将能够判断出问题是否与学生可视化问题、简化问题或使用正确的数学公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

同时,学习过程本身也可能存在差距,迫使孩子通过“死记硬背”而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学生可能无法做出阻止孩子超越所写内容的推理意义。另一个孩子可能找不到模式和关系,因此可能难以与先前学过的内容建立联系。而如今,一个人工智能驱动的系统便可以捕捉到这些数据并为有效的学习提供补救措施。

随着学习变得越来越无纸化,人工智能驱动的学习系统将继续变得更加有效和高效。有了人工智能助教进行智能和有意义的对话,学习将不再枯燥,而成为孩子们的游戏。(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原作者:Amit Bansal

编译:李菁瑛

关于作者:

Amit Bansal是WizKlub的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他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在三家edtech合资企业中拥有超过十年的创业经验;在印度和北美的消费者和企业技术产品的战略,业务开发、技术、产品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拥有10年的公司经验,拥有Jamshedpur XLRI市场营销的MBA学位。

原文链接:https://www.expresscomputer.in/artificial-intelligence-ai/ai-enabled-cognitive-learning-the-future-of-education/54849/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atul1DKkvUwGtIBU.html#comments Sun, 10 May 2020 12:24:00 +0800
好未来升级直播云2.0,进一步发力TO B市场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gqiFzuPeb9I75qWN.html 雷锋网消息,5月7日,好未来教育开放平台在线举办OMO解决方案暨暑秋产品升级发布会,宣布升级直播云、魔法双师和未来好课等产品,将好未来自身线上的教育经验进行产品化,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需求的机构提供后疫情时期的过渡方案和转型升级方案。

好未来开放平台事业部总裁黄琰表示,好未来希望依托自身科技和教学教研积累,推进教育行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教学服务基础设施——魔法双师、内容基础设施——未来好课、工具基础设施——直播云的全方位升级,帮助行业伙伴迅速补足基础能力,找准差异化定位,实现全面升级。

直播云升级为2.0版本

2018年好未来正式推出好未来教育开放平台,面向教育行业开放其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切入 To B市场。平台旗下拥有未来魔法校、WISROOM智慧课堂解决方案、直播云、家长帮等产品。

直播云是好未来自主研发的一款面向中小学实现在线直播互动的在线教室产品。疫情爆发后,好未来曾推出“避风港”计划,助力其合作机构使用直播云的直播教学系统实现线上教学。据了解,疫情期间,好未来直播云支持了超4万多家教育机构,向累计超过千万级学生免费在线授课数千万小时。

经过疫情的洗礼,好未来此次发布的直播云2.0版本,将进一步提升课堂体验。例如,在课堂内容上,增加了自由板书、多人同时涂鸦等功能;在课堂互动上,除了老连麦、抢答器、计时器等工具外,还进一步丰富课堂的教学互动以及激励形式;在授课效果上,可以自动统计学生上课时长、出勤率、互动次数等,实现课堂效果的量化反馈。

此次的直播云2.0版本除了提升在线课堂教学体验外,在教学服务和机构管理上也实现了升级。如针对学生提供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场景的教学服务,针对B端机构提供后台管理、教研教学、营销推广三大板块的功能服务。

未来直播云2.0版本

“双师小组课”上线,助力机构OMO教学

发布会上,好未来在“原未来魔法校(魔法双师+未来好课+校长学院)”的基础上,将AI外教课“乐外教”业务并入该体系中,组成“新未来魔法校”。新未来魔法校将公司旗下TO B产品进一步重组优化升级,形成双师直播、未来好课、校长学院和AI英语四个新的产品矩阵。

发布会上,新未来魔法校推出了OMO解决方案“双师小组课”。支持面授班与在线小班同时开课,机构可以根据当地复课情况灵活安排授课方式,达到与课程同步的效果。双师小组课线上端采取5人组课模式,除远程主讲老师外,机构辅导老师则通过辅导端全程参与课堂互动,借助小组PK、1V1关注等多样化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疫情期间火爆的OMO模式,好未来开放平台事业部总裁黄琰指出,线上代替不了线下,但线下离不开线上,未来所有机构都将是线上线下相融。虽然OMO概念美好,但落地漫长。OMO落地的第一层是营销,即增加线上渠道,最容易开展。第二层是内容和服务,即线上线下同步开展课程,内容则全部转线上。第三层是数据,落地过程最为漫长。在此期间,会有教育数据产品出现,加速OMO进程。

此外,未来魔法校旗下内容平台“未来好课”也进一步升级,上线了多版本的理科产品,推出了全新的英语、语文产品。

针对疫情之后学生学习进度参差不齐的问题,未来好课打造在线测评系统,为学生订制入学、期中、期末学情报告,帮助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薄弱点,继而进行个性化辅导。

针对疫情带来的教师流动问题,未来好课则进一步打磨SPS教师备课七步法,为备课提供支持。针对续报招生问题,其构建一套短期班矩阵,同时为机构提供招生运营伴跑服务。

从升级直播云系统,到“新未来魔法校”的重组整合,再到推出“双师小组课”助力合作机构OMO教学,可以看出,好未来的TO B版图已囊括了工具、内容、服务、产品等多个领域,而教育开放平台作为其TO B的抓手,也将进一步向行业输出其教研和技术优势。

2016年年初,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曾表示:好未来将从一个培训机构变成一个教育机构;从一个运营型公司,成长为一个数据驱动型公司;从一个线下公司,变成一个科技服务公司;从一个中国公司,成长为全球性公司。

抢占TO B市场,会是好未来的下一个转折点吗?(雷锋网雷锋网)

]]>
智慧教育 //m.drvow.com/category/smarteducation/gqiFzuPeb9I75qWN.html#comments Fri, 08 May 2020 12:15:00 +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