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网 //m.drvow.com //m.drvow.com/resWeb/images/common/lp_logo.png 雷峰网 //m.drvow.com 2015 m.drvo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zh_cn Mon, 03 Feb 2025 22:04:44 +0800 硬件战火重燃,谁能定义AI耳机? //m.drvow.com/category/weiwu/PiSjsFigcPhqdzqW.html AGI时代,拥有大模型基座的字节重新做硬件,故事的走向会有何不同?

Ola Friend,豆包的硬件入口

2024年10月初,字节发布的豆包AI耳机Ola Friend曾掀起一阵热议。

Ola Friend售价1199元,无需打开手机就能通过语音唤起豆包进行对话,无论是信息查询和旅游出行,还是口语练习和情感交流,都能给出及时的反馈,很像一位赛博好友。

4个月过去了,Ola Friend在京东、淘宝平台上的销量分别为1w+和6K+,累计销量不到Airpods季度销量的千分之一。目前字节AI耳机的话题热度显然被AI百镜大战盖过,比起耳机,大家似乎更关注AI眼镜进度如何。

Ola Friend

确实与AI眼镜相比,AI耳机是更加小众的AI硬件,小众到不足以各大电商平台为其单独设置品类,业界对AI耳机也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

声智科技产品副总裁黄赟贺在雷峰网连线直播时解释了AI耳机与传统TWS、OWS耳机的不同之处,这可能是感知AI耳机比较直观的方式。

“AI耳机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的智能化及丰富性。从技术层面看,AI耳机需要人工智能与声学算法的交叉技术作为底座,即要能够提供复杂场景内高质量的声音传输,还要具备低延时的语音交互的能力,实现从图形界面交互到语音交互的人机交互形态升级。从功能体验看,搭载AI智能体的AI耳机服务场景更多元,包含教育、工作、娱乐、生活等领域的‘管家式’服务,提供更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对于追求科技感和体验升级的消费者而言,AI耳机无疑提供了更前沿的选择。”

Ola Friend除了在功能上更偏向生活助理的角色,其他方面符合黄赟贺对AI耳机的定义。

但在IKKO联合创始人Echo Chan看来,真正的AI硬件应该有独立的载体和算力,即可以脱离手机APP独立运行,而Ola Friend本质上是通过手机APP完成所有功能,严格来讲不属于AI耳机。

作为独立智能体的拥护派,往往会给耳机仓配备智能屏且开发了一套自有操作系统,即不连接手机APP耳机也能正常运行。既存在旨在帮助用户提高学习以及生产效率,实现会议录音和转写等AI辅助功能的产品,例如IKKO;也存在想要实现AI生活助理的愿景,包括存储用户即时输入的语音信息并发出提醒,帮助用户构建外部大脑,与豆包耳机的功能更加接近的生活助理类AI的产品,例如WISHEE。

信奉“最先愿意为新技术服务的人群一定愿意为生产力工具付费”的Echo Chan不认同AI耳机作为生活助理暂时能够为用户提供多大帮助,但他肯定字节发布AI耳机的价值:

“字节推出的这款产品扩大了大家对AI耳机的认知,且将价格定位在千元以上,已经产生品牌溢价,这对行业来说是积极的信号”,Echo Chan说到。

在接受雷峰网采访的几周前,IKKO刚刚结束一场与小红书的直播合作,在直播15分钟完成100万gmv目标。谈及比豆包耳机更高的定价,Echo Chan表示前期打好用户基础非常重要,高价能够为产品打下很好的用户基础,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能推动更加高效的产品迭代。

Echo Chan向雷峰网透露,2024年IKKO的出货量大概达到6000万营业额,主要销往美国和欧洲,目前每个月的复合增长率达到30%以上,按照目前的增长趋势不下滑且产能充足的情况下,2025年的营业额能够达到1亿至2亿。库存不足是IKKO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难题,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IKKO可以是独立设备,豆包耳机离不开豆包APP,“只是作为链接豆包大模型的入口”也是Ola Friend被业界诟病最多的地方,认为这只是一次TWS耳机与语言大模型的粗糙结合,字节拿着锤子找钉子,在为豆包大模型找应用场景,Ola Friend没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

雷峰网了解到,字节曾与不止两家耳机公司洽谈合作事宜,条件是只接入豆包一家语言大模型,不少潜在合作对象认为豆包大模型和ChatGPT还有一定差距,且不愿意与豆包大模型深度绑定,因此拒绝了与字节的合作。

但Oladance创始人李浩乾把耳机这一可穿戴设备当做入口的思路却意外与字节契合。李浩乾曾在2021年接受雷峰网采访时提出,元宇宙主要有两个入口场景,在家和办公室依托于重设备,在外通勤依托轻设备,耳机瞄准的是通勤场景,Oladance希望在TWS上做突破,建立链接元宇宙的入口。

当时ChatGPT3.5尚未发布,元宇宙和Web3.0还是当红概念,TWS耳机的竞争已十分激烈,除了骨传导和助听器,业界对TWS耳机想象乏力。李浩乾的观点却让业界耳目一新,在新消费资本市场最低迷的时候,李浩乾的电话被投资人打爆。

没能等到元宇宙,先等来了字节的豆包大模型。今年4月,字节跳动以3-5亿元的价格收购Oladance,6个月的时间,Oladance作为人机语音交互的入口,完成了向AI耳机的华丽转身。

是AI重要还是耳机重要?

追问字节能否做好一款AI耳机,本质上是在追问AI硬件到底是AI本身的能力更重要还是硬件能力更重要。

许多AI耳机赛道的玩家在同雷峰网的交流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不认为自己是一家耳机公司,只是在开发AI硬件道路上恰好选中耳机这一形态。

在第一波AI浪潮中创办时空壶的田力对此具有发言权,其W系列翻译耳机保留了TWS耳机的产品形态,但却舍弃了最核心的听音乐功能,更早期的产品甚至不能接电话。

当时田力刚刚离开一家机器人硬件公司,想用AI技术本身做点有价值的事情。田力认为,彼时AI技术虽然很发达,但还缺少与普通人的需求链接。恰逢父母海外旅游时遇到交流障碍,在田力看来,尽管语音识别与机器翻译的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人们出国时依旧没有意识到可以利用该技术随时自由沟通,这表明AI技术与现实需求仍存在距离。

在感知到AI领域的市场机遇及行业中潜存的问题后,2016年田力迅速组建团队,试图以“AI+翻译”构建跨语言沟通的多样场景。身为科幻迷的田力从《银河系漫游指南》中巴别鱼的设想中获得灵感,他认为在跨语言交流中,翻译不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是交流的沉浸感。

从技术实现的角度,翻译耳机要求对话中的双方都拥有相同的耳机设备,只有在共享一副支持双通道耳机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这一场景。早期的TWS耳机采用单通道互联技术,手机发射蓝牙信号时主耳先收到信号,再将信号发送给副耳,会出现信号不同步的情况。另外,如果增加听音乐的功能就要牺牲翻译所需要的算力,与田力所期望的沉浸感相悖。

他认为既然时空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跨语言交流,就不应该给消费者“购买一副附带翻译功能耳机”的预期,田力团队重新撰写部分蓝牙协议,摒弃音乐播放功能,一副形似耳机实则是AI翻译设备由此而来。

另一AI耳机品牌WISHEE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博在与雷峰网的交流过程中也多次提及WISHEE想要做的是独立的AI智能体而不是TWS耳机。

这源于张博和团队其他同事此前的工作经历。张博在参与WISHEE创办之前是OPPO语音助手项目中的一员,见证过OPPO语音助手从0到1的搭建。在参与手机语音助手的项目过程中,张博发现,手机语音助手的本质是在和用户的对话框模式使用习惯打架,打赢的概率微乎其微。

2011年,乔布斯推出Siri不久后离世,给苹果留下了Siri到底是做搜索引擎还是做智能助手的世纪难题,后来Siri团队核心成员离开,Siri的发展更是扑朔迷离。张博坚信乔布斯对Siri有更宏大的设想,重建可以直接进行语音交互调用的独立系统或许是未来方向之一。

建立在这一构想之上,WISHEE推出了一款AI智能体产品AiEar并于2024年618正式售卖,售价1999元。从用户体验来看,AiEar比传统TWS多了一款植入耳机舱表面的智能屏幕,拥有独立的OS系统,可以插入esim卡实现语音通话,也可以作为移动wifi供其他移动设备连网使用。

电影《Her》中的AI智能体设备

WISHEE的市场负责人向雷峰网展示了AiEar的其他功能,包括敲木鱼小游戏、电子宠物、番茄时钟、GPS导航、语音记忆等功能,谈及对AiEar未来的想象,这位负责人情绪饱满,表示还有更多的功能正在开发中。在加入WISHEE团队之前,WISHEE的市场负责人是一家公关公司的老板,服务过众多手机、耳机品牌,如今他几乎关掉了自己公关公司的业务,全盘押注WISHEE。

据他透露,目前有一些考研党在使用AiEar,还有一部分不希望小朋友玩游戏的家长会买来送给孩子,WISHEE目前主要面向国内市场,正在与海外众筹平台洽谈计划出海。

基于过往在AI声学领域的经验积累,科大讯飞旗下的未来智能是少有承认自己在做AI耳机的公司,且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愈发感受到硬件能力的重要性。

未来智能CPO柳达本身也是一名耳机重度使用者。未来智能还没成立之前,柳达在科大讯飞消费者BG做云助手项目,每天的工作被大量的会议与信息充斥,耳机成为柳达最亲密的工作伙伴。在使用TWS耳机的过程中,柳达愈发觉得传统TWS耳机只满足了消费者最基本的需求,对于信息输入大于输出的用户来讲,完全没有发挥其作为工具的潜力,完全可以基于TWS耳机针对会议录音和纪要等功能进一步改善。

柳达向雷峰网表示,早期组建团队时低估了硬件的重要性,团队软件成员数量远大于硬件人员,直到第一代产品发布,收到来自消费者的反馈认为与同等价位的TWS耳机相比,讯飞AI会议耳机作为硬件产品不达预期,后来及时调整提高硬件人员的占比,耳机品质才得以改善。

一副兼具TWS基本能力的AI耳机在硬件层面需要解决来自续航能力、声学设计、硬件堆叠与散热等方面的技术难题。TWS耳机要求体积小,能够容纳的电池体积有限,对续航能力构成挑战,尤其是主动降噪式耳机需要多颗麦克风,如果要实现本地存储功能还需要额外增加闪存芯片,进一步压缩电池空间。AI功能的增加和运行会消耗更多电量并产生热量,例如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语音增强等功能的实现都需要持续供电。

少数高端TWS耳机有能力采用SiP封装节省空间,但这一封装方式技术难度大且价格昂贵,也会增加产品成本。

可以想象成是把聪明的大脑装进小盒子里,需要非常流畅、精准和省电”,柳达如此形容。

通过不断增强硬件队伍和几代耳机的研发升级,未来智能推出的讯飞AI会议耳机iFLYBUDS PRO2在续航方面已经做到单次使用长达9小时,搭配充电盒可延长至36小时。在去年双十一上,讯飞AI会议耳机的销售额在天猫、抖音两大平台的入耳式蓝牙耳机大类目中销售额排名第一,在京东AI耳机品类占据榜首。

回到豆包AI耳机本身,字节坐拥AI基础设施,至少与需要调用非自家大模型API的创业公司相比,豆包AI耳机将最核心的数据资产始终握在自己手中,但另一方面与某一模型深度绑定也意味着前期需要经历漫长的磨合期和迭代期,与可以同时接入多家大模型的中小厂商相比,前期语音交互的准确率不占优势。

与此同时,大厂做AI硬件也有决策慢、流程长的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雷峰网,目前还没有听闻大厂All in AI硬件的消息,基本都是中小厂All in,大厂内部审批及决策流程非常漫长,需要结合公司主营业务拓展赛道,预计25年下半年才会有大厂正式入局AI硬件,留给中小厂的窗口期还有半年至一年。有关大厂AI硬件的最新动态,欢迎添加本文作者微信Yolanda_Zuu爆料。

Echo Chan也表示,预计25年下半年IKKO才会遇到真正的竞争对手,且更有可能来自手机大厂而非互联网大厂,因为手机厂商在硬件供应链方面比互联网大厂更强势。

FoloToy创始人王乐认为只有高集成度才能提升系统级的体验,手机厂商这方面占据优势。

以字节为首的互联网大厂做AI硬件具备人才与资金优势。关注AI硬件创业的真格基金投资经理李钰看好互联网大厂的软件产品经理创业做AI硬件,如果再找到懂供应链和硬件生产的专家一起组建团队,会是一个好标的。“因为硬件从业者只擅长做标准化,售后受限,不适合主导这件事,而软件是需要持续迭代。”

王乐也表示,深圳做硬件和方案的公司转型做AI的难点在于之前做方案的毛利很低,利润不足以支撑公司招软件和AI方面的人才,成本挑战大。

下一代爆款移动设备诞生前夜,AI耳机只是过渡产品?

“AI是技术基座,耳机本身是交互载体,各占一半,但最终服务的是人,用户体验才是最重要的”,田力认为找到能够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切入点比讨论AI重要还是耳机重要更有意义。

无论是否承认自己是一家AI耳机公司,还是将自己单纯定义为AI硬件公司,这些选择将AI与耳机产品形态结合的公司无一例外都认同从供应链成熟度以及AI语音交互形式来看,现阶段耳机是比眼镜更能承载AI能力的硬件载体。

目前市面上的AI硬件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传统智能硬件的基础上做生成式AI的加持,例如在眼镜、耳机上增加AI功能,不改变原有的产品形态;另一类是AI重塑产品形态,创造新的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例如一年前爆火的AI Pin和Rabbit。

第一类的支持者认为从人类技术发展史来看,产品形态基本没有太多变化,手表、手机、耳机等几十年前就已经存在,这证明用户很难被教育,AI硬件需要在原本不够智能化的地方发力,而不是创造全新且无用的东西再思考如何智能化。

第二类的支持者一部分认为AI的能力强大到需要全新的产品形态来承载,另一部分集中在研发为人类提供陪伴和情绪价值的AI玩具,因娱乐性和高容错性也已经有一定的市场。欢迎添加本文作者Yolanda_Zuu交流讨论中国AI硬件江湖。

AI耳机更像是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之间的产品。耳机本身发展已久,TWS耳机掀起的浪潮已经培养起用户对耳机的依赖和长期佩戴的可能性。根据Canalys的最新研究,TWS在2024年第二季度仍然是全球智能个人音频市场的领导者,以12.6%的年增长率巩固了72.6%的市场份额。

TWS耳机的爆火已经证明了耳机本身不与手机直接竞争,甚至填充了无法使用手机的时间,在交互形式上具备优势。建立在大家对耳机高接受度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可以基于生成式大模型在AI语音助手再升级,另一方面耳机舱也有很多可探索的空间。

进入低价竞争时代的TWS耳机也已经建立起成熟的产业供应链,即便是AI耳机需要根据新增的功能植入存储器、射频等器件,与TWS耳机供应链有所不同,但也能被成熟的手机供应链所覆盖。

从交互习惯的角度来看,也有观点认为AI耳机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被用户接受。

RWKV联合创始人罗璇表示:与手指操作相比,纯语音交互是一件更加困难、更加耗能且泄漏隐私的事情。而且在人类历史上,手指操作工具比语言更早出现。因此更看好AI眼镜,手指+语音的模式。

柳达在十年前就思考过,何时我们使用语音交互的频率能够同对话框交互一样高:一是需要在技术和体验层面有重大突破,不仅是技术改进还包括用户习惯的改变;二是语音识别需要更加精准,对话的自然度和流畅度进一步提高,语义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多模态融合会是未来大趋势,语言交互和指尖交互无缝切换。

这也是AI耳机玩家们曾经思考过或正在思考的问题。李浩乾曾在2021年与雷峰网对话时表示,Oladance在做TWS耳机之前就是尝试过做眼镜,但发现市场不成熟最后选择放弃。WISHEE曾经也尝试探索AI眼镜,发现AI眼镜不仅需要考虑如何存储视频数据,还需要高维度提取特征,而AI耳机在技术上已经准备好。IKKO也表示,在做AI耳机的同时也有对AI眼镜的积极探索。

或许从多模态融合的趋势来看,有视觉交互可能性的AI眼镜确实会是AI耳机的终极形态,但从AI耳机到AI眼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AI硬件大战,好戏才刚刚开始。

雷峰网持续关注创新硬件产业动态,后续将推出AI眼镜相关报道《AI眼镜,等待小米发牌》,更多创新硬件的精彩故事,欢迎添加本文作者微信Yolanda_Zuu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PiSjsFigcPhqdzqW.html#comments Fri, 31 Jan 2025 19:11:00 +0800
独家丨荣耀中国区销售部部长郑树宝离职 //m.drvow.com/category/weiwu/HzKh202hIhRsjZ3b.html 雷峰网消息,1月20日荣耀内部发布任命通知,荣耀中国区销售部部长郑树宝离职,且在今日完成工作交接,原职位由荣耀江苏省省主管陈浩乾接任。此外,荣耀CMO郭锐兼任中国区事务,原荣耀中国区CMO姜海荣确认离职。

据公开资料显示,郑树宝曾担任过华为终端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首次公开露面在2016年中国电信活动中,后任职华为消费者BG大中华区电信渠道部部长,2021年随团队调动入职荣耀。

荣耀员工告诉雷峰网,郑树宝是荣耀的“灵魂人物”,曾操盘过荣耀独立后的第一款产品荣耀V40。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HzKh202hIhRsjZ3b.html#comments Fri, 24 Jan 2025 17:19:00 +0800
独家丨荣耀赵明发离职信,HR总裁李健接任CEO //m.drvow.com/category/weiwu/PLPqTv94thajeba2.html 雷峰网消息,今日(1月17日)荣耀内部发文宣布人事调动:

赵明先生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CEO等相关职务。赵明先生为荣耀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公司及董事会在此对赵明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董事会决定由李健先生接替赵明先生开展工作,公司在董事会和管理团队的带领下,将持续为消费者带来创新的产品和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赵明同时也在内部发表离职信,以下为离职信原文:

荣耀的兄弟姐妹们,大家好!

很遗憾向大家宣布,我将离开荣耀。

选择放手和离开荣耀,是我人生当中做出的一个最艰难的决定,我为之奋斗了10年的品牌,这里有我一起并肩战斗的兄弟姐妹们。过去10年,荣耀几乎就是我的生活的全部。新荣耀从V40开始,我们一起经历了低谷、“至暗时刻”,也一起在中国、海外市场高歌猛进,一起哭过、笑过,一起打破各种不可能,这些构成了我人生最难忘的时刻。

感谢大家对我4年乃至10年荣耀工作评价,成绩是团队和所有荣耀小伙伴做出的。过去10年的每一刻我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很少有成功的喜悦,一直都思考怎么带着团队活下去、杀出来。见识过手机市场太多的起伏,15年我负责荣耀,那时几百个手机品牌,现在就剩下几个了,敬畏是我这些年做荣耀始终牢记的一个词,当你觉得很容易、什么都掌控的时候,恰恰是危机到来的时候。

谢谢荣耀每位同事们的努力、信任和支持,4年来,有超过一万人加入荣耀,这些新鲜血液带来了多样的思想、认知、行为逻辑,让荣耀的文化变得更加的多元,在产品、研发、市场、采购、供应链、财经等所有领域,我们汇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能同这么多优秀的同事一起工作是我的荣耀,荣耀的成功与优秀主要是大家的功劳。

24年公司完成了利润、奖金预算目标,大家收益应该不错,收入、销量达成率也不错,明哥的股票还在公司,期待25年荣耀更上一层楼。

家园上的一些帖子写得很好,对公司现状和战略提出了意见和批评,非常中肯,这是公司的希望和宝贵财富。公司4年成长需要系统性解决一些问题,很遗憾不能带领大家一起变革了。无论怎样,荣耀快速向前,是我最大的心愿。

对于未来,明哥目前规划就是修整和学习。我毕业就进入华为,工作27年了,超过20年都是孤身在外,过去10年很多荣耀小伙伴戏称我为钢铁侠,这种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在体检表上留下了一行行的各种超标,还有对父母、家人的愧疚,所以未来一段时间我会调整、修复我不堪重负的身体,陪伴家人,读读书,完善自己。

祝福荣耀,以后不会有明哥发布会名场面了,也不能再和大家谈消费者体验闭环、坚持价值主张了,但相信优秀的你们会继续向前,不断超越,相信荣耀在全球会更加闪耀。

再见,荣耀的兄弟姐妹们!

赵明

2025年1月17日


本文作者长期关注智能硬件及终端,对终端渠道、业内动态感兴趣的行业人士,欢迎添加作者微信(ByArsT)交流。

(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PLPqTv94thajeba2.html#comments Fri, 17 Jan 2025 16:47:00 +0800
雷鸟创新携手阿里云深度合作定制眼镜版大模型,AI拍摄眼镜V3即将发布 //m.drvow.com/category/weiwu/YQFGtDSjuEDAgt5m.html 1月 2 日,雷鸟创新 RayNeo与阿里云举行战略签约仪式,阿里云通义系列大模型将为雷鸟创新的 AI眼镜提供全套AI技术和产品支持。

这是国内首个大模型与AI眼镜硬件厂商开展的深度定制合作,同时也是阿里云在AI眼镜领域的首个战略级合作。据悉,双方将以AI眼镜为核心载体,共同投入研发资源和人力,并围绕云计算、大模型、AI硬件等领域持续开展合作,为终端用户带来更智能、更多元、更流畅的交互体验。

(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华南大区总经理康敏(左)、雷鸟创新CTO张君杰(右))

携手阿里,独家定制眼镜版大模型

2024年,“可穿戴设备”逐步成为AI落地的移动终端硬件最佳载体,在所有穿戴设备中,AI眼镜是最受关注的品类。

相比手机、电脑等传统设备,智能眼镜的轻便特性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与 AI 交互,无需掏出设备或中断当前活动;其贴近人体的佩戴方式提供了最自然、最舒适的交互体验。

更重要的是,智能眼镜可以集成摄像头、麦克风等多种传感器,实现视觉、听觉的全方位感知,让AI能够实时理解用户所处的环境和场景,提供更智能、更精准的服务。

然而,当前市场上大部分眼镜品牌在接入 AI 时,往往直接使用开源模型或基础模型,且仅进行浅层次的 AI 功能调用,未深入进行 AI 大模型和硬件的融合开发,这也导致了 AI 智能眼镜响应速度较慢,且准确率不高,产品基础体验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雷鸟创新与阿里云的合作,正是为解决以上痛点。针对雷鸟AI眼镜的场景和硬件特点,阿里云基于通义系列大模型底座,设计了整体多模态交互架构,定制化开发“云+端”模型,帮助产品实现高响应、低延迟、高质量的多模态 AI 交互体验。

李宏伟解释,如何让AI真正实现“快、准、狠”,RayNeo的策略是在“收到信息—在眼镜内部转化—直接就转到大模型”的链路中间加一道意图识别的中转模型,让信息在给大模型前提前进行分类,以大幅度提升 AI 的响应速度。

此次雷鸟创新和阿里通义千问一起,共同打造了关键性的技术,为 AR 眼镜定制了全新意图识别模型。这是一套专为眼镜开发的识别模型,其核心目的,就是在大模型处理之前,先加工信息,通过分发,给合适的模型安排合适的内容,降低整体的响应时间。“我们即将发布的雷鸟V3 上,平均 1.3 秒就能实现 AI 响应。”

有了快的基础,准确率也至关重要。李宏伟介绍,在综合条件测试下,雷鸟V3的回答准确率高达 98%。

(雷鸟V3 AI拍摄眼镜,搭载通义独家定制大模型)

双向奔赴打开合作新模式

谈及此次的合作,李宏伟用双向奔赴来形容。

“我们跟阿里是双向选择。”他表示,阿里选择雷鸟创新,是因为后者在AI+AR技术上的领先性,目前全球只有雷鸟创新能做到全彩Micro LED光波导的AR一体机;而雷鸟创新选择阿里,是因为阿里愿意在AI+AR眼镜上做真正面向用户的深度的投入,另外雷鸟创新看好阿里现在以及未来在大模型上是持续的领导者地位。

此次合作,除了交互体验的提升,双方还将围绕眼镜产品的实际使用场景,开展功能定制和开发,并持续在雷鸟 AI 眼镜产品上迭代更新。

在李宏伟看来, AR 眼镜是 AI 的最佳载体,雷鸟与阿里云的合作仅仅是双方合作的起点。随着即将在 CES 期间发布的 V3 和 X3 Pro 等产品正式亮相,用户将亲身体验到 AI 眼镜带来的革命性改变。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生活方式的进化。

据雷鸟创新介绍,1 月7 日,雷鸟V3 AI拍摄眼镜将正式对外发布,搭载猎鹰影像系统、通义千问独家定制大模型、高通骁龙 AR1旗舰级芯片、定制扬声器等诸多创新技术,雷鸟V3不仅支持语音助手、百科问答等常见功能,后续还将带来 RayNeo 电台、探索视界2.0、AI 总结播报、AI 新闻播客等功能,为用户带来丰富且实用的玩法。

阿里云智能集团首席技术官周靖人也在致辞中讲到,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重新定义了智能终端,雷鸟创新与通义大模型的深度合作孕育了智能眼镜领域的通义新物种。未来,阿里云将在大模型领域持续投入,提供更强大的模型能力和更完善的AI基础设施服务,并与雷鸟创新深化合作,为终端用户带来功能更强大、体验更丰富的眼镜产品。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AI 眼镜市场已经形成了清晰的产品分类和演进路径。从早期最基础的音频眼镜,到融合摄像功能的 AI 眼镜,再到集成 AR 显示的全能型 AI+AR 眼镜,每一类产品都在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雷鸟创新作为全球领先的消费级 AR 品牌,产品战略覆盖了多个类别,并通过不同的产品和场景设计,重新定义数字生活体验——用户可以即时分享所见所闻,无需中断当前活动就能与远方好友进行沉浸式互动,甚至参与各类虚拟社交活动,真正打破时空界限。1月7日19:30,雷鸟创新将举行雷鸟V3 AI拍摄眼镜及新技术发布会,发布首款搭载通义定制大模型的眼镜产品,并展示雷鸟创新在AR光学领域的最近技术成果。

(雷峰网)

 (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YQFGtDSjuEDAgt5m.html#comments Fri, 03 Jan 2025 15:27:00 +0800
闪极发布首款量产AI眼镜“闪极拍拍镜” //m.drvow.com/category/weiwu/JW2RTjVJbT6qlfeC.html 12月19日,闪极科技正式发布旗下首款AI眼镜——闪极AI「拍拍镜」A1(下称:闪极A1)。

据介绍,该产品搭载索尼旗舰级1600万像素摄像头,紫光展锐W517 5G芯片,采用高速2GB RAM+32GB ROM存储组合,450mAh电池,支持Hi-Fi,同时接入国内十余家主流大模型厂商,并提供项圈式6500mAh增程环提高续航能力。


闪极创始人兼CEO张波表示,AI眼镜剔除智能属性,首先应该满足眼镜用户好看、好戴的原始需求。因此为实现这一目标,闪极联合眼镜行业领军品牌LOHO针对闪极A1进行联名设计。基于LOHO十多年眼镜行业的深耕经验和超千万用户喜好数据,双方共同塑造了闪极A1更符合“斐波那契曲线”的黑框经典造型。同时,闪极A1在人机工学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弹簧镜腿设计实现超高自由度翻折,无感气垫鼻托则搭配不同尺寸,确保佩戴舒适不压鼻梁。

考虑到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闪极A1还提供了多款时尚磁吸墨镜镜片,并随机赠送可遮挡摄像头的磁吸前框,满足全天候、全场景佩戴的需求。

LOHO品牌创始人兼CEO黄心仲也在发言中讲到,LOHO在全国拥有超1000家品牌自营门店,通过全渠道创新运营模式为用户提供垂直整合服务。针对AI眼镜新品类,LOHO与闪极共同打造了专属无忧服务体系,确保用户在购买、验光及售后等环节都能享受到领先的服务体验。

外观设计是闪极A1征途的起点,对闪极而言,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眼镜这种极限的尺寸内塞下一部旗舰手机所有的元器件(屏幕除外),同时确保性能不打折扣,甚至媲美旗舰手机。

为实现这一目标,闪极A1在拍摄、声学、芯片、AI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与业界顶尖团队进行了深度合作。

在拍摄方面,闪极A1搭载索尼旗舰级1600万像素摄像头。结合惯性传感器的专属图像稳定算法和闪极自研的低功耗算法,闪极A1还带来了“超级地平线”稳定效果,为用户提供了更加自然流畅的拍摄体验。

在芯片方面,闪极A1搭载国产旗舰低功耗ARM处理器——紫光展锐W517,后者采用高速2GB RAM+32GB ROM存储组合,4 核CPU,主频高至2.0,具备高性能、低功耗的独特优势。而且为了进一步提升佩戴舒适度,闪极A1还采用了独特的散热系统,通过核心发热器件的巧妙布局、镜腿悬空部分的热量释放以及内外隔离散热设计,确保了设备在长时间佩戴下的稳定运行。

在声学方面,闪极A1与AAC金耳朵团队携手,对综合声场进行了大师级的调教,深度还原全频段Hi-Fi级好声音。产品首发与iPhone Taptic Engine同源技术开发的瑞声超线性Hi-Fi扬声器,扬声器体积远超旗舰级TWS耳机。据悉,未来,闪极A1还将开放Hi-Fi级无线串流音乐,通过Wi-Fi下载音源,实现与苹果HomePod同源的无损播放。

在续航方面,闪极A1内置了三块电池,总容量高达450mAh,是业界主流产品的三倍之多。同时,创新的Pogo-Pin磁吸式接口设计,不仅美观便捷,还支持边充边戴,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闪极还推出了全球首款专为AI眼镜设计的增程式续航解决方案——AI眼镜增程环,其6500mAh的大容量电池,甚至支持向手机等硬件产品反向充电,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灵活的续航选择。

在重量方面,尽管闪极A1整机重约50g,但得益于创新的电池后置设计,将两块电池巧妙地放置在了镜腿部位,使得用户的体感重量仅为30g左右,极大地减轻了鼻梁的承重压力。

在软件和AI方面,闪极A1搭载了闪极自研的全球首款AI记忆系统——Loomo OS(中文名:录眸)。该系统集成了AI云盘、AI闪记、Agent Store、云端AI中心、数据安全系统、Hi闪极等丰富服务,能够实现对用户的录音、文字和图像等多模态数据的高效记录、快速存储和多端同步。通过内置的AI应用商店(Agent Store),用户可以灵活调用各种AI能力。在云端AI服务方面,闪极A1已经或即将接入国内十余家主流大模型厂商,如云天励飞、讯飞星火、通义千问等,通过闪极自研的模型调用策略,实现对用户需求的快速、高效、敏捷响应。

闪极AI合伙人、前Google Brain核心成员潘欣在发布会上表示,过去十余年,人工智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技术飞速演进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为此,闪极提出了“新数据+新应用+新生态”的全新AI发展构想,以眼镜为载体,通过打造AI眼镜形态,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和个性化的服务。

“以闪极A1眼镜为媒介,以智能体为入口,未来用户可以一句话调动全球的、各有所长的智能体,让他们协作起来,解决任意复杂细分问题,进而沉淀专属于每个人的数字资产,实现个体的数字永存和跨越时空的‘对话’。”

另外,在价格方面,闪极A1零售价为1499元,首发5万台共创版仅需999元,购机用户均附送价值299元的“AI云盘+AI闪记”1年免费使用权益。此外,官方还提出90天无理由退货、打卡返全款的承诺与销售机制。目前,闪极A1已登录京东、天猫、抖音、拼多多、微信商城等各大渠道的闪极官方店铺开启预售,产品将于 1 月15 日左右正式发货。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JW2RTjVJbT6qlfeC.html#comments Fri, 20 Dec 2024 14:21:00 +0800
Mate 70打了一场“有准备”的仗 //m.drvow.com/category/weiwu/BlJtRmLJdoGPY6Mo.html “Mate 70是我们这两年卖过最‘憋屈’的产品”在Mate 70开售后的这段时间里,经销商李翔经常做出类似的感慨。

一方面华为Mate 70系列在发售之后仍旧维持往日的势能,根据机构的数据显示,在12月2日到8日的七天内,华为的新品激活量达到了25%,占据了国内手机新品市场四分之一的份额。

让李翔觉得“憋屈”的是Mate 70并没有为其带来相应的“价值”。新品发售前,当地主官就明确告知了李翔新品的交货日期,就在其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与预想中截然不同的场面让李翔猝不及防。

首销日当天,多数门店并没有迎来往年的大排长,以上海南京东路的华为旗舰店为例,部分黄牛在当天早上6点就带着行李箱在门店周围徘徊,9点左右(距离开售还有一个小时)多数黄牛都选择了离开。

上午9点,华为南京东路旗舰店门口

相较于Mate 60以及Pura 70开售时动辄上千元的溢价,Mate 70系列的溢价幅度显然有所下滑。黄牛当天给出的价格中,标准版基本不用加价即可购买,Pro+和Pro版本溢价在400-800元之间,雷峰网甚至在现场还遇到了多名经销商下场充当”黄牛“,只售不收。

今年华为门店改变了销售策略,相比于以往排队实名就能拿货,今年华为门店不开启对外零售,只有提前预约,拿着预约取货短信的消费者才能拿到机器。

预约售卖自然是对产品溢价一种控制手段,负责华为某地市渠道的刘朗告诉雷峰网:“除了0元预定计划之外,部分地市还开启了定金预售用于统计真实用户”。

华为Mate 70这次是打了一场“有准备”的仗。



从“激进”到“保守”


“这次备货量非常充足,上面要求‘不惜售’,经销商要做的就是把每一批货正常卖出去。”一线的情况与雷峰网了解到备货数据相吻合,有供应链人士告诉雷峰网,华为Mate 70系列在24年的备货超过了350万台,完全能够满足现阶段消费者的需求。对比Mate 60系列,在临时加货的情况下一个月也仅有200多万台销量。

“在部分地市,华为甚至给经销商增加了2个点左右的利润,这已经是很大的让步。”在刘朗看来,充足的备货量意味着华为在这一阶段准备大干一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华为略显保守的备货预期。(了解更多细节,欢迎添加作者微信:ByArsT 交流)

供应链人士海涛对雷峰网表示到:最早华为Mate 70系列的全生命周期备货大概在1200万台左右,而在发布前一段时间华为又将预期降低到1000万台。相对的,Mate 60系列截止11月出货量在1400万台左右,到年末能够达到1500万台。

“对比其他品牌,如果在上一代产品卖爆的前提下,借着产品和品牌的势能,下一代产品起码在备货预期上会增加30%”海涛对雷峰网说到。

以vivo X200系列为例,在前代产品势能的推动下,vivo X200全系首销达到了上一代的130%,较为热门的Pro版本甚至能够达到160%;此外,更为热门的小米 15即便在涨价的前提下,销量破百万的速度也快于小米 14系列。

另一方面,华为Mate 70系列的售卖主力从去年售价6999元的Mate 60 Pro,变为了售价5999元的Mate 70以及8499元的Mate 70 Pro+,逐渐细分高低档人群的同时,价格也相对没有那么激进。

值得一提的是,Mate 60标准版发售后,门店内多数时间为缺货状态,部分门店需要搭货才能拿到,而这次门店主推Mate 70标准版,显然华为在有意识的降低消费者的品牌预期。

“这次Mate 70 Pro+版本的分货是Pro版本的一倍左右,而标准版的分货则比Pro+还要多出近一倍”刘朗告诉雷峰网。

上午十点半,收到提货短信的消费者在店内取货

今年上半年,华为为了追求完成穿戴业务目标,曾要求经销商去进行配货,本质上华为所建立的渠道模型是以手机作为驱动,通过旗舰产品的稀缺性,推动经销商以搭货的形式去保持融合业务运转。

相较去年同期,华为扩张了近6000家门店,然而Pura 70系列在定价和策略上的激进导致其并没有起到承接Mate 60的作用,经销商一度面临库存积压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有几家手机厂商的GTM员工都收到了华为GTM岗位的社招邀约,与Ov等手机厂商较为分散的GTM团队不同,华为的GTM层级很高,负责整体产品战略操盘,直接向部门最高决策层汇报。

“以往这一岗位并不会直接对外社招,这说明华为今年的操盘可能出现了偏差。”收到邀约的某手机厂商员工告诉雷峰网,而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华为内部员工的认可:“我们之前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

与上半年在渠道强推穿戴业务相比,华为下半年的渠道策略反而显得更为成熟。今年7月,华为在经销商的帮助下完成了穿戴业务的销售目标,而这也意味着华为不需要因为搭货问题,让操盘变得激进。

同一节点,华为也没有启动“配货包”计划,据刘朗所述,一方面是今年穿戴业务达成目标,没有那么多的库存需要清理;另一方面,上半年经销商也没有赚到利润,如今重金打款提货Mate 70,再让经销商用这笔钱去压货也不够明智。

增加利润点位、提高首批备货量、取消“配货包”,自然是为了让经销商回一波血,只是对经销商来说,利润只是暂时,刘朗对雷峰网表示到:“但‘配货包’还是会有,大约会在元旦左右推出。”

有供应链人士向雷峰网确认:由于大盘的回暖,各家的目标预期都有所增加,而反观华为则因为芯片产能问题在预期上只有少量上浮。今年5月,高通向华为出口产品的许可证被提前撤销,这意味着华为只能依靠自研芯片出货。



扩大店、重融合之下的又一次权衡


Mate 70系列在发售之后迎来了第一波“开门红”,有多位经销商表示达到预期,但从市场反馈来看,华为Mate 70系列的销售渠道逐渐有两极分化的态势,王华告诉雷峰网:“这次大商的销售表现不错,小商的情况就比较一般”

前段时间,任正非在广州开会时再一次给外界释放了品牌未来的方向策略,任正非在会上的原话是:“要规模,不要利润,不要老想着赚钱”。

值得玩味的是,新的指导方向与年初严抓利润的策略出现了明显的冲突。(了解更多细节,欢迎添加作者微信:ByArsT 交流)

今年上半年,有部分经销商为了拿到热销货源,咬牙贷款压货,而Pura 70不及预期的表现导致其资金链出现断裂。从这一结论来看,大商的抗风险能力明显优于小商,同时也为华为的操盘带来更高的容错率。华为想要以更稳健的姿态实现门店再扩张离不开大商的助力,而选择大商也能帮助华为避免出现严重的操盘失误。

这也是目前头部手机厂商在渠道策略上都遵循的一个方向,外界的普遍印象是华为不断鼓励大商建设超大平方的生活馆,但对于没有赚到钱的经销商来说,压力巨大,毕竟纸面上的数据是真金白银换来的。

“在二线城市投入建设一个大型门店需要500万左右,如果是将近1000平的生活馆,就要投入1000万左右,很多商是没有实力去跟进的。”有经销商对雷峰网透露。

事实上,今年华为多数去尝试投资生活馆的经销商反而赚到钱了,是随着华为品牌的不断上升,越大的门店会带来越强的虹吸效应。

以华为智能生活馆为例,整车的销售利润并不可观,汽车主要是引流消费者进店购买手机,再通过手机推动融合业务,据雷峰网了解,门店卖出一部高端手表的利润甚至与一台Nova是同等水平。

华为南京东路旗舰店内,融合产品被大面积展示

Mate 70发布当天,华为宣布华为全屋智能正式升级为鸿蒙智家,不仅包含原有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还涵盖了华为自研的智慧屏、音箱、路由、门锁等设备和丰富鸿蒙生态产品,这意味着门店需要容纳更多产品,同时商与商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在多轮渠道扩张之后,华为头部强商的名额已经逐渐饱和,并有意识的提高了经销商入局车店的门槛。

“今年已经有好久没有发过新的车门店的牌照了,目前有开店资质的只有以前拿到授权的大商,3C店哪怕开更多,也不会给牌照”刘朗对雷峰网说到。

回看今年门店扩张策略,华为不断鼓励经销商开超大门店,实际上是在为融合业务的下一步推进做准备:Mate 60可以通过搭货模式盘活整个渠道,但Pura 70和Mate 70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在产品发售后,有多位经销商对华为Mate 70系列的销量情况进行预测,普遍认为Mate 60系列的辉煌不可复制,截止11月,Mate 60系列出货量已经达到1400万台,Mate 70系列即便在鸿蒙NEXT的加持下,也很难做到相同水平,销量大概率是Mate 60系列的70%-80%左右。

几周前,华为对店员的绩效目标进行再次强调:从卖出裸机变为提高融合产品的连带能力。一个明显之处在于,华为正不断提高融合业务的重要程度,甚至会影响经销商的考核。

“如果一个门店所有的手机都是裸机出售,那第二批就不会给这个门店放货了”,据刘朗透露:“内部现在非常重视融合业务,并将手机称为子弹,如果没有连带融合,那打出去没有意义”

雷峰网通过走访发现,华为如今开始对经销商员工进行手机和融合产品的销售培训,并给予认证、评星,表现优异者将会得到奖金和升级加薪的机会,同时门店也会重用。

华为对商策略上“抓大放小”是保证未来品牌健康发展的必要动作,只是在国补的影响下,这一情况可能存在变数。

部分省份的Mate 70系列已经开始享受国家补贴,年末以江苏省为例,国家补贴在15%左右,部分地市甚至自掏腰包把补贴提高至20%,比如Mate 70 Pro+国家补贴1274元,优惠后价格仅为7225元,有经销商告诉雷峰网:在国家补贴之后,当地销量能够达到平时的2-3倍。

对手机品牌来说,如何利用好这波国家补贴显然尤为重要,从目前政策来看,明年国补还会持续跟进,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家补贴的到来只是在加快存量用户的换机速度,如何提高真实用户销量值得更多思考。

有供应链人士告诉雷峰网:明年华为决定要加大智选产品的出货量,差不多有千万台,目前排产已经有200万左右,而今年智选产品出货量仅有几万台,对经销商而言,显然是个极大的挑战。

注:应受访者要求李翔、刘朗皆为化名。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BlJtRmLJdoGPY6Mo.html#comments Thu, 19 Dec 2024 21:51:00 +0800
云天励飞首推C端教育硬件,噜咔博士引领大模型原生教育革新 //m.drvow.com/category/weiwu/21vwydE4RrGddz4B.html

“没有应用,大模型一文不值!”李彦宏的一句话,点明了大模型下半场角逐的关键。

随着百模大战的硝烟逐渐散去,众多企业在经历了技术颠覆的激烈角逐后,纷纷转向了“商业落地”的新赛场。

在这一新的竞争阶段,速度至关重要。如何抢先找到大模型应用的方向,率先抵达商业价值的终点线,成为企业在未来跑赢竞争的核心要素。其中,边缘AI领域的领军企业云天励飞,正在积极探索大模型的商业化路径。

依托自研多模态大模型“云天天书”,云天励飞今年在智能硬件市场上动作频频,先是涉足“大模型+智能可穿戴”领域,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战略布局,推出“大模型+儿童教育”的AI硬件品牌——噜咔博士,并计划于12月推出全球首款大模型原生教育硬件产品。

一向深耕B端和G端的云天励飞,为何选择进军C端市场,并将教育作为大模型实践的方向?近日,雷峰网采访了云天励飞副总裁、噜咔博士总经理程冰和噜咔博士产品总监杨坤,探讨了其背后的战略考量。

1

To C新品牌“噜咔博士”成立,探索大模型与智能硬件深度融合

回顾云天励飞的C端战略布局,可从今年3月份的一桩收购案说起。

2024年3月,云天励飞基于自身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收购了智能穿戴方案设计头部公司岍丞技术,开始进入C端AI硬件市场,探索大模型与智能耳机、智能手表等产品的深度融合。11月,云天励飞与闪极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聚焦“视觉语义大模型+智能眼镜”的合作研发,携手打造AI智能眼镜。

就在众人企足而待云天励飞首款智能可穿戴产品问世之际,公司却于近日先一步官宣了首个全新AI硬件教育品牌“噜咔博士”,并计划于12月发布首款大模型原生教育硬件——噜咔博士AI拍学机。

其实,新品牌的推出看似突然,实则有迹可循。今年7月,云天励飞已悄然成立全资子公司深圳市噜咔博士科技有限公司,为进军C端智能硬件市场铺路。

此次新品牌和产品的发布,实乃云天励飞酝酿已久的结果,也标志着其长期筹备的成果终于落地。

噜咔博士作为云天励飞面向儿童打造的首个全新AI硬件品牌,以“发现孩子的兴趣”为主张,利用大模型为儿童打造探索世界的新时代AI工具,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在玩耍中提升认知,发现个人兴趣所在。

据噜咔博士产品总监杨坤介绍,噜咔博士AI拍学机专为3岁+儿童设计,内置云天励飞自研多模态大模型“云天天书”,能快速并精准地识别多种物体和生物信息,只需简单按下快门,即可随时随地开启探索学习之旅。此外,该产品还融合了知识科普、语言启蒙、艺术创造、趣味故事等基于大模型进一步开发改造的功能,助力孩子在探索中发现兴趣、挖掘天赋。

作为国内首款基于多模态AI大模型的早期启蒙教育智能硬件,噜咔博士AI拍学机不仅是云天励飞在大模型应用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也为云天励飞未来在C端市场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进军C端市场,对于云天励飞而言,是探索大模型应用边界、深化智能硬件融合的重要机遇。深耕AI市场十年,云天励飞在B端市场已经企稳,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创新精神,云天励飞此次通过探索AI技术的新应用、新场景,布局C端市场,将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我们将持续推出更多AI与教育融合的产品,以更贴近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拓宽公司C端业务的版图。”程冰如是说道。

2

首款大模型原生教育硬件亮相,大模型与教育天然契合

ToC是企业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选择,那以教育作为大模型实践的方向又是出于何种原因?程冰和杨坤分享了他们各自的见解。

杨坤表示,他的孩子在早教阶段对市场上的许多玩具和书籍兴趣难以长久,因为这些产品内容封闭且有限。随着孩子开始说话,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提出了无数问题,但他发现自己难以一一准确回答。因此,他期望有一款产品能让孩子自主探索,并解答他们的“十万个为什么”。虽然市面上有些儿童手表具备拍学功能,但内容浅显,缺乏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云天励飞正是发现了这一市场空白,推出了噜咔博士AI拍学机。

另一方面,以教育为主要方向,也是基于对大模型与应用场景的分析。

“AI+教育是最容易实现落地的组合。”杨坤强调,教育本质上是知识的传递,而AI大模型已经整合了互联网上的海量知识,天然成为教育工具。

而之所以选择早教作为首选切入点,也非一时兴起,云天励飞有着深入的市场调研。

程冰从教育的三个阶段分析了大模型的应用需求。他指出,幼教阶段以益智启蒙为主;K12教育更注重教学内容和教研体系,大模型在其中难以承担全部角色;而高等教育则偏向技能提升和高阶知识撷取,需要通用大模型与具体场景的结合。早教内容与大模型的多模态处理能力高度契合,二者具有天然的联系。

“早教内容多为启蒙性质,涵盖语言、认知、情感等多个维度,这与大模型的多模态处理能力不谋而合,二者具有天然契合性。”

云天励飞通过将大模型与智能硬件深度融合,打造噜咔博士AI拍学机,旨在通过AI技术识别周围物体,为孩子提供百科知识、故事、英语启蒙、国学启蒙、艺术创作等多维度学习资源,实现全方位的场景化早教启蒙。它不仅能轻松解答孩子的疑问,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能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自主学习,通过AI自动提供的全面、精准科普知识,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家长也更为省心。

程冰强调,有别于市面上侧重于传统教育的点读笔或学习机把固定的内容“灌输”给孩子,噜咔博士AI拍学机更注重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让孩子以世界和身边的事物为地图进行主动探索,在过程中发现兴趣,以兴趣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创造力和自驱力。其目的不在于让孩子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他们主动探索与学习的能力。通过所见即所得的方式,让孩子在玩耍中探索世界,以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的方式,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3

技术背书,形成“一干多枝”新格局

云天励飞对于C端的探索不只是战略上的前瞻,更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完善的产品、销售、服务体系作为新品牌启航的底气。

技术是最坚实的后盾。云天励飞自主研发的云天天书大模型,为噜咔博士系列产品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其不仅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出色的泛化能力,还支持多模态信息的融合与理解,确保产品在不同场景下的精准识别与智能响应。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云天天书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了卓越的自我迭代能力,能随场景变化持续优化算法精度,现已达到千亿级参数规模,识别准确率高达99.9%。

除了技术支撑,云天励飞还构建了一套完备的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为噜咔博士的全面推广提供有力保障。新团队的核心成员来自华为、中兴、网易有道、阿尔法蛋等知名企业,他们拥有丰富的消费级智能硬件研发和营销经验,能够迅速响应市场需求,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

当然,作为一家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企业,云天励飞的追求远未止步。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云天励飞正逐步在教育领域拓展新的产业版图。

程冰透露,未来依托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噜咔博士希望与各教育集团、学校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成立“噜咔育儿研究所”,利用AI大模型的强大能力,对原有教育模式进行改良与提升,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前沿技术紧密结合,探索大模型原生教育的更多实践路径。在推出更多创新实用的AI教育硬件产品的同时,满足孩子与家长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教育需求。

作为国内领先的视觉AI技术公司,云天励飞的品牌形象在业内已深入人心。此次噜咔博士新品牌的推出,程冰坦言,对外形象不会有大的改变,因为云天励飞正走集团化路线,未来将形成“一干多枝”的格局,噜咔博士作为旗下品牌,将专注于C端消费业务。

当前,AI大模型已悄然迈入规模应用的新阶段,与智能硬件的结合被视为必然走向。据《AI教育硬件全景报告》预测,AI教育硬件市场规模在2024年预计达到165亿,到2028年有望接近900亿。

在此背景下,智能硬件的边界被不断拓宽,其潜力与价值亟待重新挖掘与定义,吸引了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百度等软硬件厂商纷纷落子。李开复直言,在中国,大模型竞争已经进入“落地为王”阶段。

未来,大模型商业化赛道将愈发拥挤,厂商需要开发差异化产品以占据市场份额。而技术的卓越优势,将成为构筑竞争持续性的坚实基础。在大模型浪潮的汹涌冲击下,头部厂商们展现出的雄心壮志固然可嘉,但唯有凭借自身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方能在激烈的市场争夺中稳固立足,确保在蛋糕不断做大的过程中,稳稳地切下属于自己的那一块。

(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21vwydE4RrGddz4B.html#comments Tue, 10 Dec 2024 09:56:00 +0800
独家丨又一家手机厂商暂停大折叠产品线 //m.drvow.com/category/weiwu/N52w0nYj4J3jLVt5.html 雷峰网获悉,一手机品牌再次暂停大折叠屏手机产品线,内部正在重新规划大折叠屏产品定位,并暂停明年新品发布计划。

折叠屏手机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品类,华为、三星等品牌是少数能够在折叠屏产品上盈利的手机厂商,此外多数手机厂家都还处于试水阶段。

今年7月,小米MIX Flip发布后销量表现出色,据供应链消息,小米MIX Flip全生命周期预期为50万台,今年实际排产已达到46万台,而小米MIX Fold 4总销量不及10万台。

此前OPPO、vivo等手机厂商也传出延后小折叠屏手机研发的消息,不过仍保留大折叠产品来维持高价位产品线。小米MIX Flip发布后,曾有消息传出两家将会重启小折叠屏产品线,经过雷峰网进一步了解,目前 Ov 两家在小折叠方面有过讨论,但并未立项。

此外,主攻海外市场的手机品牌传音也停止了折叠屏产品的开发工作。

据IDC发布的最新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达223万台,同比增长仅为13.6%,其增速相比前八个季度明显放缓。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N52w0nYj4J3jLVt5.html#comments Fri, 29 Nov 2024 15:22:00 +0800
是谁还看不懂小米 //m.drvow.com/category/weiwu/bW245NhZSR46FJUF.html 在宣布第十万台小米 SU7正式下线的消息之后,小米给出了史上最强季度报。

报告期内,小米集团总营收人民币 925 亿元,同比增长 30.5%;经调整净利润人民币 63 亿元。小米“⼿机×AIoT”业务收⼊同⽐增⻓16.8%,达⼈⺠币828亿元;互联网业务收入创历史新高,达人民币85亿元。

包括小米汽车在内的“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97亿元,毛利率17.1%。经调整净亏损15亿元,同比上季度亏损有所收窄。

作为一家新车企,造的第一台车,小米汽车发布后仅仅 230 天就达成了下线10万的目标,创造了新车企10万辆下线最快纪录,小米 SU7目前产能全面拉满,10月单月生产、交付均破2万台,已完成10万台交付,正冲刺全年13万台的目标。

此外,小米集团的现金储备和小米 SU7的交付量一样,再创历史新高,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小米集团现金储备人民币1516亿元。

从2024年3⽉上市以来,小米汽车屡次打破⾏业记录,在产能爬坡、销售业绩等方面连续亮出超预期成绩单,提前完成了外界关注的所有预期,众多机构对小米汽⻋纷纷给出确定性增长预期。

花旗发布研报指出,“投资者对小米未来在电动汽⻋市场的潜力充满信心,随着品牌效应的提升和市场占有率的增加,小米有望在电动汽车领域迎来更多机会。”


全面超预期背后


对于小米来说,汽车发布之后品牌效应提升和市场占有率增高带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用户圈层的多元化和高端化。

10月29日,小米 SU7 Ultra量产版正式亮相,该车搭载由两台小米自研的超级电机V8s 以及一台超级电机 V6s 组成的三电机系统,最大马力高达1548PS,0-100km/h加速只需1.98秒(不含起步时间),设计最高时速350km/h,是地表最快的四门量产车。

这款预售价高达81.49万元“超级轿跑”在未正式发布的情况下做到了开启预订10分钟,小订订单超3680台,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米 SU7 Ultra预定订单里,有10%是女性用户。

当然,越来越多女性用户和苹果用户开始种草小米。雷军在11月1日的直播透露,目前小米 SU7的车主中,女性用户占比近一半,其中不乏同时使用iPhone和小米产品的用户,而iPhone用户也占到小米 SU7车主的56%。

根据供应链消息,小米首款小折智能手机MIX Flip的备货量已加单约42%,达到了50万台左右。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兼国际业务部总裁卢伟冰曾透露,小折叠上市后一直供不应求,55%为女性用户,32%的用户来自于iPhone用户的换机。

业务层面,小米汽车也在撬动着小米手机的增长。

第三季度小米手机收入475亿元,同比增长13.9%,出货量4310万台,同比增长3.1%,中国市占率14.7%,排名升至第四,连续3个季度实现市占率提升。根据第三方数据,中国区小米的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3000元以上)在整体智能手机中占比20.1%,同比提升7.9个百分点。

小米15系列的起售价从去年小米14系列的3999元上调到 4499 元,但小米15系列仍然以快于小米14系列的的速度达成了销量破百万的成果。在卢伟冰看来,小米手机第三季度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有所提升的原因归结于产品竞争力、品牌势能、新零售三个方面。

卢伟冰还特别强调:“Q3是内存价格的最高峰,大家原来特别担心我们的毛利率会不会跌到10%左右,结果我们到了11.7%,毛利率的波动在我们的预期范围之内,内存屏幕到三季度涨不动了,四季度有略微的下滑,我相信我们Q4的手机毛利率肯定会比Q3更好。”

一供应链人士告诉雷峰网:“手机内存从三季度开始降价,整体下降5-10%,目前没有看到反弹的信号,OLED屏价格一直很低,没啥降价的空间,但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也不太可能涨价。”

这也就意味着Q4整个手机行业在毛利上会更加好看,只是小米仍旧是少数愿意去披露的玩家。

拆开来看,小米汽车的爆发也同样带动新零售和非手机品类的扩张,此前,卢伟冰在公布新一轮开店计划的时候有明确表示,“未来卖汽车的前提是把现有的业务做好。”

汽车门店作为稀缺资源,极大了刺激了经销商开店的积极性,从目前的进度来看,开店进度是明显大于预期的,仅第三季度中国区新增小米之家超过3000多家,而这原本是今年整年的目标,现在小米把全年目标提升至5000家以上。

在门店数量增加的同时,线下零售门店迎来一个大的变化就是拓展和升级,即增加门店的面积和把门店开到更好的位置,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小米可能开出超过100家500平的大店(不包括汽车)。这样做的好处是多样的,一是小米品牌的提升,其次可以增加单店能效和品类,特别是更利于大家电产品的铺设提高门店的整体盈利能力。

大家电业品类的一大优势是没有淡旺季区分,得益小米对家电业务的产品调整,其自研技术能力也在全面提升,该品类连续三个季度实现了同比超20%的快速增长,其中大家电和IOT业务在第三季度达到了261亿元,部分门店的大家电能为门店贡献近40%的营收,未来随着家电工厂的建设和出海计划,其增长有望加速成为IOT第一大品类。

「人车家全生态」形成闭环之后,小米商业护城河正在加速拓宽,这背后是人车家的战略协同及产业能力领先战略的阶段性成果。


怎么看懂小米


早在11月初,外部机构纷纷调转预期,坚定看好小米汽车业务,高盛、花旗等国际投行认为小米汽车极具前景,调高了小米的目标价。其中汇丰银行提高了小米公司的目标价至36.7港元,并维持“买入”评级,看好小米未来上涨空间。

资本市场随后也给出了明确的支持,11月11日,小米集团盘中涨至29.35港元每股,市值超7000亿港元,创下近三年来股价新高,比开年15.48港元每股上涨90%。

直至Q3财报发布之后,花旗发表研报指出,小米今年第三季度业绩略胜预期。将小米2024至2026财年经调整净利润预测上调2%、7%及12%,同时将其H股目标价由30.6港元上调至34.9港元。

国内的不少机构也给出了类似的看法,某基金经理直接评价道:“这份财报无可挑剔,每一行都是每一行都Beat。”不过,小米财报发出后也不乏做空者,做空者给出的理由是Q3手机毛利率同比下降。

手机毛利下降主要归因于上游供应链波动是整个行业的现象而非小米一家,且卢伟冰也解释过,小米的毛利率管控也是超出预期的,严格来说是利好,但颇为黑色幽默的是股价在财报发布以后有所下滑,这也就意味着相信利空的人仍有不少。

从这个角度看,小米是不缺市场关注,缺的是懂小米的人。

近半年以来,雷峰网就小米汽车的“横空出世”与几十位汽车行业人士交流过,其中也不乏车企高管,大家所处立场不同对小米汽车的评价有一点却惊人的一致:雷军太会营销了,我们要向他学习。

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基因很强的公司,在营销确实拥有很强的能力,但不意味着小米 SU7的成功是靠营销,就如某位行业人士员工所说的那样:

“小米汽车当初最难的一件事是要设计一款三年后上市的产品,且要保证亏本做到22万还能卖出去;9100吨的大压铸配套系统研发下来至少5个亿,这不是哪个企业的老板敢拍就能做的;小爱同学别看就是个语音控制,至少500人干一年的成果,以上几条想要做好都是门槛,小米 SU7的成功很大部分是小米数万人在过去十几年在各个领域的积累和100亿美元的钞能力基础上,而不能单纯的归于营销。”

小米到底怎么做的,雷军本人和小米官方其实公开或半公开的场合说过很多次,甚至还写进了《小米创业思考》里,卢伟冰在最近的财报会上也给与了总结:“汽车的成功来源于对小米模式的一次复制。”

那何为小米模式呢,其实都写在书里了,例如小米始终追求以技术为本,坚定投入底层核心技术,持续在AI、OS和芯片领域投入研发。

2024年Q3小米研发支出达人民币60亿元,同比增长19.9%。截至2024年9月30日,研发人员总数达20436人,环比增加2146人。累计获得全球专利超4.1万件,其中,小米在2024年的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有效全球专利族企业中,排名全球前八,中国前三,并且为全球纯终端厂商第一。

在汽车领域小米在2024年11月14日正式发布智能底盘预研技术,展示了小米全主动悬架、超级四电机系统、48V线控制动和48V线控转向四项核心技术。仅仅一年时间,小米汽车就发布了三代底盘技术,真正做到了量产一代、发布一代、预研一代。

与此同时,小米在电动汽车的另一个技术高地——智能驾驶领域同样进展卓著。小米智能驾驶全面接入端到端大模型,并取名为HAD,2024年12月底开始推送先锋版。截至2024年11月14日,小米智驾活跃率超85%,总行驶里程超8000万公里,NOA里程占智驾里程82.4%。

例如小米始终在和用户交朋友,开创的问答的方式来和用户互动,且认真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推出双层镀银,三层镀银玻璃防晒,小米 SU7一经发布就圈粉无数,补上了小米的女性市场短板。

如何用用爆品思维去打造产品,建立高效率模式,如果去研究一下小米的产品定位思路以及供应链和新零售模型,就会发现小米完全是按照小米方法论在做,也会发现小米现金流越来越多的“秘密”。

今年八月份,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接受采访时就对外释放过明确信号:小米的造车实力还是被低估了。因为初期为了确保成功,很多东西是用传统车厂方法干,还没用科技企业的模式干,为了确保能上牌桌,打法上偏稳健,以后小米就会提速了。

卢伟冰也在财报会上强调,其实我们过去小米的能力建设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能够让我们从容地去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本文作者长期关注手机智能硬件领域与手机厂商造车,对生态链、终端渠道、兴趣的行业人士,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L1191818259 交流讨论。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bW245NhZSR46FJUF.html#comments Mon, 25 Nov 2024 14:22:00 +0800
朱啸虎首个AI硬件项目,AI眼镜界“卖铲人”「Gyges Labs」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m.drvow.com/category/weiwu/pYhUMQO7USLzVkMS.html

2024年,AI大模型落地的最佳载体是什么?答案已经逐渐明朗:AI眼镜。

 AI眼镜,通过先进的光学显示技术,将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无缝融合,并在大模型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全新的交互体验。

 但是,对于一款智能穿戴设备而言,AI是一方面,眼镜技术本身同样至关重要。当前的智能眼镜市场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重量、功耗和佩戴舒适性等问题。那么,是否存在一项技术,能够“一键”将传统眼镜转变为真正的AI眼镜呢?

 Gyges Labs(前仙瞬科技)给出了答案。其凭借自研的DigiWindow技术,成功解决了传统眼镜与AI融合的关键难题。DigiWindow技术基于视网膜投影原理,创造了全球最轻、小的近眼显示光学方案,让智能眼镜实现真正的可全天候佩戴。除硬件创新之外,Gyges Labs还将协同式AI融入技术中,为可穿戴硬件设备赋予了感知与交互能力,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其商业化价值。

雷峰网获悉,近日,Gyges Labs完成了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金沙江创投、韶音创始人陈皞、NYX Ventures。Gyges Labs成立于2022年,由斯坦福大学博士贾捷阳携核心团队联合创立。联合创始人包括拥有10多年消费电子和全球运营经验的COO邓旭东、曾参与苹果Vision Pro研发的CTO吕正博士,以及曾就职于Google的AI专家首席科学家綦思源博士。团队专注于研发和生产适用于AI可穿戴硬件的超微型光学与协同式AI技术,目前研发人员占比高达80%,来自斯坦福、清华、UCLA等知名高校,并曾就职于苹果、谷歌、海康威视等顶尖企业。

Gyges Labs和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首款AI眼镜产品已在2024年光博会上亮相,受到业内广泛关注。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著名投资人朱啸虎首次投资的AI领域硬件类项目。

“Gyges Labs的DigiWindow技术相比其他等方案,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它的显示模组隐形,能把内容投到眼睛,成本很低。这种技术能极大拓宽信息提示型智能眼镜的使用场景,也能帮助眼镜厂商进行智能化升级。”朱啸虎表示,很看好大模型落地AI智能硬件这个方向,和PC互联网那一代很像。那一代当初也是硬件出来一波机会,这一波先出来的肯定也是硬件机会,硬件会比消费端APP先出来。AI的搭载也让DigiWindow技术的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化。从消费市场到工业应用,不管是当下的AI眼镜还是未来其他形态的AI Agent,其都能实现技术突破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AI大模型的最佳硬件“落地”方向

随着AI大模型的迅速发展,硬件载体成为推动其从云端走向终端的关键,而AI眼镜无疑是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作为AI Agent的理想载体,AI眼镜通过整合语音识别、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将AI能力从抽象化转为直观可用的工具。相比其他的可穿戴设备或手机,AI眼镜更贴近用户的日常使用场景,能够实时感知环境,主动洞察需求,并以个性化的方式提供服务,也为AIGC应用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与当前问世的AR眼镜相比,AI眼镜在轻量化设计、交互方式和实际应用场景中都实现了全方位的革新。一些最新的AI眼镜重量已不足50克,外形与传统眼镜相差无几,不仅兼具舒适性和美观性,还消除了AR眼镜笨重的缺陷。与此同时,AI眼镜的生产成本正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化逐步降低,使其距离大众市场的广泛普及更近一步。

在这一新趋势下,传统眼镜行业这个拥有千亿级美金市场规模的巨头,也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复兴”。一方面,随着技术迭代速度加快,传统眼镜的生产逻辑和商业模式需要被重新定义;另一方面,AI眼镜市场已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能够抓住这波机遇的厂商将有望开启全新的增长曲线。

如果说,在AR眼镜时代,科技和互联网公司作为技术先行者曾强势“搅局”,而传统眼镜厂商因未能及时跟进而逐渐被边缘化。如今,如何快速完成技术转型,已成为厂商能否在新一轮AI浪潮中占据主动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Gyges Labs以其独创的DigiWindow技术以及协同式AI,正在扮演智能眼镜行业中的“卖铲人”角色。其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完全隐形的显示模组和AI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智能化能力的提升,还能与不同场景无缝适配,为AI眼镜的广泛应用开辟了全新路径。

AI眼镜行业的“卖铲人”

充当“卖铲人”的底气首先来自技术门槛。

据了解, Gyges Labs团队基于在微纳光学领域的深厚积累,开创了全球最轻、小的近眼显示光学方案,彻底破解了带显示智能眼镜难以全天候佩戴的技术难题。

“DigiWindow是以视网膜投影为原理,摆脱了传统镜片的束缚,实现了光学系统体积从厘米级缩小至毫米级的突破,从而可以让眼镜设计更加轻盈小巧,接近普通眼镜的佩戴体验。”据Gyges Labs联合创始人、COO邓旭东介绍,其无镜片设计避免了光学方案常见的漏光、彩虹纹等问题,不仅提升了隐私安全性,还保障了用户的视觉自然性。

此外,DigiWindow技术可无缝兼容普通视光学镜片,因此无需定制,近视和远视用户均能轻松使用。这些关键创新,不仅让智能眼镜的佩戴体验趋于日常,也为传统眼镜厂商快速进入AI眼镜领域提供了便捷路径。

今年以来,Gyges Labs在协同式AI领域的技术突破也进一步巩固了其行业领先地位。

“我们为可穿戴设备量身打造了一套AI引擎,这样可以大幅提升智能眼镜的感知与交互能力,不仅能实现实时的环境感知,还可以主动为用户提供智能化服务,真正成为他们的‘第二大脑’。比如,它可以帮用户实现同步翻译、隐形信息的收发和智能提示等等。”Gyges Labs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綦思源表示。

 

“我们很高兴看到 Gyges Labs 在超小型近眼显示技术上的创新,成功将 AI 技术与传统眼镜结合,开发出智能轻便的设备,眼镜将成为办公人群的第二大脑,让他们在忙碌中也能保持信息的即时更新和高效决策。”NYX Ventures是一家专注于投资 AI 驱动的新一代应用,尤其是软硬件一体化创新智能终端的公司,他们看重LLM能力与硬件技术的突破深度融合,带来用户体验的升级,引领 AI 原生的交互方式和交互场景。其投资人Tong Tong Chan表示,“我们期待 Gyges Labs 能够继续推动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使其不仅仅是一种时尚配饰,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能伙伴,凭借 Gyges Labs 团队的技术实力和市场洞察,他们将在未来智能穿戴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

通过将DigiWindow技术与协同式AI相结合,Gyges Labs已收获了来自不同硬件厂商的“橄榄枝”。

据了解,Gyges Labs已与隐形眼镜龙头企业moody等厂商达成战略合作,将于2025年1月CES期间联合发布新产品。通过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全面加速智能眼镜的市场化应用。未来,Gyges Labs计划与更多传统穿戴和智能穿戴品牌达成合作,以推动先进光学和AI智能体技术的普及。到2025年,Gyges Labs计划推出全新一代智能眼镜方案,同时扩展至多种产品形态的AI可穿戴设备解决方案。这些新产品将进一步融合DigiWindow技术和协同式AI引擎,在轻量化、功能性和交互体验上实现全面升级,不仅满足消费者对智能硬件的多样化需求,还将覆盖更多行业应用场景,推动AI技术在日常生活和专业领域的商业化落地。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pYhUMQO7USLzVkMS.html#comments Thu, 21 Nov 2024 10:35:00 +0800
极飞智慧农业生态落地:全新农业无人机、农机自驾仪和智能水肥管理系统发布 //m.drvow.com/category/weiwu/twCsrjVdqOPpGIgN.html 11 月 19 至 21 日,XAAC 2024 极飞科技年度大会在广州举办。大会以 “未来农场,近在眼前” 为主题,汇聚了来自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2000 位合作伙伴与用户,共同见证智慧农业生态系统的落地。

这是一场全面展示极飞 “智慧农业生态” 创新成果的大会。围绕 “耕、种、管、收” 等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极飞科技创始人兼 CEO 彭斌发布了包括 P150 Pro / P150s / P60 Pro 农业无人飞机、APC3 农机自驾仪、智能水肥管理系统等多款智能农机装备和全新的智慧农业设施及其应用场景。

面对农业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种植成本上涨、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极飞始终在探索一个更加高效率、可持续、无人化的智慧农业生态系统,让农户以更少投入获得高产出。现场,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分享了一组数据:“在国内,极飞的渠道网络已覆盖 1007 个县城;在全球,极飞的产品已进入 70 个国家和地区;有 466 个农场已使用极飞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经过极飞 11 年来在农业领域的深耕与技术创新,今天,这个覆盖农业生产全流程的生态系统已逐步落地,并走进全球各大农场。下面,将为你详细介绍过去一年的研发成果 —— 极飞 2025 款智慧农业科技产品。

极飞 P 系列农业无人飞机,不断突破作业效率边界

自 2015 年发布第一款植保无人机,极飞率先将精准导航、全自主作业和智能离心雾化等技术引入农业领域,持续提升载重和作业效率,并不断拓宽播撒、测绘和吊运等应用场景。

极飞最新推出的 P150 Pro / P150s / P60 Pro 农业无人飞机,融合了先进的飞行控制技术、强大的任务系统和简单灵活的操控方式,能够在大田、果园多种场景实现全自主农事作业。这三款机型都延续了行业创新的分体式快拆结构,可以在不同任务系统之间便捷切换,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播种、施药、撒肥、测绘和农产品运输等多样化功能。机臂和螺旋桨双折叠的巧妙设计,让用户在田间地头也能轻松进行搬运和转场。

其中,P150 Pro 农业无人飞机具备喷洒、播撒、运输、航测四大功能,最大载重可达 80 公斤。当其搭载第五代极飞睿喷系统,配备 75 升智能药箱后,即可精准高效地完成喷洒作业,帮助农户及时防治病虫害、应对频繁多变的气候条件。极飞睿喷 5 采用全新的柔性叶轮泵和智能离心雾化喷头,配合四旋翼产生的强大下压风场,使 P150 Pro 最大喷洒流量达到 32 升/分钟,且药液颗粒大小可在 60 至 400 微米之间调节,满足小雾滴细腻精喷与大水量强力穿透等多种植保需求。

在播撒功能方面,P150 Pro 可搭载第五代极飞睿播系统,配备 115 升智能料箱,以实现 9 米超宽播幅以及 300 公斤/分钟的最大推料速度,进一步提升播撒精度和效率。与传统无人机播撒方式相比,P150 Pro 的扫振式垂直甩盘设计增强了抗风性能和下料均匀性。极飞睿播 5 还支持多种规格的绞龙,适应水稻种子、复合肥、油菜籽、小龙虾饲料等不同固体颗粒,满足播种、撒肥、投饲和撒粉等需求。

当安装上第二代极飞睿运系统后,P150 Pro 支持吊运和舱运两种运载模式,可以突破复杂地形和作业距离的限制,广泛应用于农资运输、农产品转运、秧苗搬运、苗木运输等多个场景,大幅减少农场高强度的重复性工作。

得益于全新一代极飞 SuperX 5 Ultra 飞控系统,P150 Pro 具备更强悍的全自主作业能力,综合算力较上一代提升 2.5 倍。4D 成像雷达可精准探测 100 米以内的细小障碍物,确保在山地、丘陵中灵活避障;同时,广域视觉系统提供地形、障碍物等预警信息,使 P150 Pro 在复杂的作业环境中依然能保持流畅稳定的飞行,确保作业高效、安全。

此外,P150 Pro 还内置了农田测绘功能,无需额外安装摄像头即可实现高清地图拍摄。其单次起降最高可测 300 亩地,降落后自动拼接生成地图,帮助用户摆脱传统人工测绘的繁琐与高耗时。

P150 Pro 提供全自主作业和遥控操作两种模式。通过极飞农服 App,用户只需在手机上进行简单设置,系统便会自动规划最优航线,指导无人机高效完成农事作业。而带屏双手遥控器则提供了另一种灵活选择,配备 7 英寸高亮一体屏、超广角 FPV 视野及 AR 现实增强功能,确保实时画面清晰流畅。用户还可选择使用极飞智能手柄一键作业,享受长达 12 小时的长续航能力,满足全天候农业生产需求。

P150 Pro 支持燃油超充、新能源及储能充等多种充电方式,搭配水雾冷却方案,能够有效提升散热速度,最快 7 分钟就能充满一块电池。在高温环境下,两组电池可实现循环作业,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可靠性。

作为“小身材” 的机型代表,极飞 P60 Pro 农业无人飞机提供了一个更低门槛的选择。它最大载重 40 公斤,拥有喷洒、播撒和航测三大功能,并且具备和 P150 Pro 相同的智能化程度、操控方式与充电方案。

极飞 P150 Pro / P150s / P60 Pro 的发布,标志着农业无人机进入了全场景、智能化的新阶段,推动农场管理向更高水平的自主化迈进。

极飞 APC3 农机自驾仪,一款可靠好用的农机导航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机装备总量接近 2 亿台,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了 74%。但是,传统农机需要依赖驾驶员的专业技能与精准操控,而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失,许多农场越来越难请到经验丰富的农机手。长期从事枯燥重复的驾驶作业,也使不少农机手感觉到疲惫不堪,甚至容易出现驾驶操作失误。

为了解决耕种收环节的作业难题,极飞早在 2020 年发布了第一代农机自驾仪产品,并持续进行技术迭代。如今,农田已经成为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装配了极飞 APC 系列自驾仪的农机已在全国多个农村地区投入使用,广泛应用于开沟、播种、起垄、覆膜、插秧等作业。

今年极飞新推出的 APC3 农机自驾仪由智能主机、电动方向盘驱动器和极飞农机 App 三大核心组件构成,能够为传统农机赋予自动驾驶和精准作业能力,覆盖从耕种到收割的全流程作业。

在北斗高精度导航系统的支持下,极飞 APC3 的作业精度可达 ±2.5 厘米,能够满足平地、坡地、水田等多种农田场景的需求,并灵活应对超低速和高速作业的严苛要求。即使在无 RTK 网络覆盖的区域,系统也能够自动切换至 PPP 星基定位模式,确保实现连续、稳定的高精度作业。

极飞在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方面的深度思考,体现在 APC3 的每一处细节之中。新一代智能主机采用高度集成化设计,不仅极大简化了安装流程,还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让农户能够以更具性价比的方式使用上智能农机。

全新升级的电动方向盘具有更强的兼容性与灵活性,提供花键和驱动器两种选配方案,能够让极飞 APC3 适配国内外各大品牌的拖拉机、插秧机、喷药机、收割机等农机设备。用户仅需 20 分钟即可完成安装,轻松将传统农机升级为智能 “新机” 。

与传统的驾驶室操控屏幕不同,极⻜农机 App 让用户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够轻松管理农机作业。根据地块信息,App 可自动生成作业路线,支持直线、曲线、带状条播、对角线等多种模式,适应不同地形和作业需求,降低用户操作难度。

此外,APC3 还可选配插秧机自动驾驶套件,解决传统水稻插秧环节人力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开启了插秧机全自主作业的新时代。安装该套件后,插秧机可以实现自动挂挡、调头及插植部自动抬降,让一个人就能毫不费力地完成插秧作业。遇到特殊地形时,用户亦可轻松从自动模式切换至手动模式,无需拆卸任何部件。

中国现有拖拉机数量庞大,数以千万计的拖拉机、插秧机等设备急需升级,以提升作业效率和精准度,农机自驾仪将在智慧农业市场中发挥巨大潜力。

极飞智能水肥管理系统,一部手机管好地

在农田灌溉和施肥等日常管理环节中,农户仍然普遍面临着高强度、高投入、低效率的难题。例如,传统灌溉方式通常依赖人工手动逐个开关阀门和调节水量,灌溉时机与水量调整更多依靠经验和直觉。这不仅难以满足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水肥需求,还常导致资源浪费并影响作物生长。

针对这一困境,极飞智能水肥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它可轻松接入现有灌溉设备,让灌溉和施肥同步进行,为农场提供高效的水肥一体化管理解决方案。农户只需在手机上提前设置好计划,智能用电开关、电动阀、施肥机就能自动协同,定时定量地将肥料输送至作物根部,同时稳定控制水分供给,从而有效提升作物产量、节省水资源并降低生产成本。

其中,极飞智能电动阀结构简单,具备 IP67 级别的防护能力,耐高温、耐腐蚀和耐磨损,便于日常安装与维护。阀体内置高精度传感器,实时反馈水压大小,误差不超过 1.5%。通过灵活调整开阀比例,电动阀可以随时调节水压大小,精准控制水肥,让作物的长势更加均匀。针对果树、高杆作物等不同应用场景,极飞还专门推出了 2.5 米外置天线版,减少信号遮挡对作业的影响。

在智能电动阀的研发过程中,如何降低技术门槛并推动规模化应用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极飞为电动阀设计了多种通路规格,能够适配明管、暗管等大部分农田出水装置。此外,电动阀支持四种供电方式——锂电池、太阳能、移动电源及市电,灵活满足不同灌溉频率下的续航需求。

极飞注入式和压差式施肥机是实现水肥一体化不可或缺的智慧农业设备。极飞注入式施肥机由注肥器和传感器两部分组成,结构简单、安装便捷,可兼容不同类型的肥料罐。它配备了高精度传感器与创新隔膜计量泵,实时监控肥料浓度和剩余量,并自动调节送肥流量,确保多轮罐组均匀施肥。

极飞压差式施肥机则由控制器和阀体两部分组成,同样内置高精度传感器,可自动调节开阀比例以及精准检测管道内肥料浓度,让农户无需下地就能时刻掌握施肥进度。

所有设备均可接入极飞农场 App,农户只需通过手机就能实现远程操控。在作业过程中,App 实时展示作业数据和设备状态,确保精准监控和及时决策。灌溉任务完成后,App 会自动生成作业报告,帮助农场管理者科学评估效果并做出相应的生产计划调整。

此外,极飞第二代本地服务器可为农场构建本地专属网络,高效稳定地连接所有设备,并将农场地块、设施、设备和农事记录等数据进行本地储备,保障数据安全。搭配中继器后,可以扩大信号覆盖范围,显著增强农场智能设备的连接稳定性与运行效率。

极飞智能水肥管理系统的发布,让农场水、肥、药的无人化管理成为可能。通过一部手机就能浇好地、施好肥已不再只是想象,未来农场的愿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twCsrjVdqOPpGIgN.html#comments Wed, 20 Nov 2024 10:16:00 +0800
独家丨小米成立AI平台部,任命张铎为AI平台负责人 //m.drvow.com/category/weiwu/QfvWEzQcquMxx3MT.html 雷峰网获悉,上周小米进行一系列人事变动,其中基础技术平台部成立AI平台部张铎担任AI平台部负责人,向基础技术平台部总经理冯宏华汇报,组织上基础技术平台部属于小米技术委员会。

张铎在2016年-2021年间任职小米,曾被雷军在微博公开表示:张铎是小米的大神。

9月10日,张铎在社交平台上表示重新回归小米。

此外,多位小米员工向雷峰网确认,小米集团副总裁马骥已不再参与中国区具体业务,正在休假。

据公开资料显示,马骥2013年加入小米,先后负责过MIUI安全中心、MIUI产品、小米国际互联网业务等工作,其带领团队开拓MIUI及小米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进程。2020年12月,任小米互联网业务部总经理,整体负责小米全球互联网产品服务及商业化工作。

2023年10月,马骥任小米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新零售部总经理,负责中国区小米之家的经营、拓展及小米网、有品电商的运营。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QfvWEzQcquMxx3MT.html#comments Mon, 18 Nov 2024 12:08:00 +0800
出海深潜,OPPO向上 //m.drvow.com/category/weiwu/DW92tL0LL59wAR6e.html “出海”对手机行业从不陌生。

国内手机市场的内卷自从诞生之初就已经开始,从山寨机到“中华酷联”时代,尽管重渠道的运作手段让产品有着极快的流速,但不管哪一个阶段都有着厂商将目标瞄向海外市场,只是国内市场当时还处于一片蓝海,国内市场尚未瓜分,各品牌仍存在生存空间。

历史的转折点出现在2009年,彼时的OPPO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感知,毅然决然的决定向海外进发,抢先进入了泰国市场,而这也代表了国内手机厂商首次以正式的身份,从国内迈向了全世界舞台。

转眼间来到2013年,“中华酷联”洗牌结束,手机市场正式进入了“华米OV”时期,这一年余承东接手华为手机业务后在伦敦推出了首款高端智能手机P6;同年小米也看到了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在第二年选择了向东南亚进发,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而最早出海的“老玩家”OPPO,也凭借着近五年的抢跑,让其在泰国站稳跟脚,准备以印尼、越南为突破口,拓展东南亚市场。

2013年并不是特殊的一年,但对于手机行业来说却是意义非凡,因为从这一年开始,国内手机厂商正式踏上了出海之旅,开始在全球市场与苹果、三星等科技巨头同台竞技,也为如今激烈的全球竞争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从OPPO 2009年出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五年,在十五年后的今天,出海已经成为了经济全球化下最重要的一环,OPPO的全球化策略,也一直都在维持高价值出海策略。根据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4年Q2季度,OPPO在东南亚的销量排名领先,在越南、泰国、柬埔寨均能排名第一,在竞争最激烈的印尼市场也能拿到第二的成绩。

把这一成绩放到全球市场来看,OPPO的业务覆盖了全球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0万+家零售店;早年间OPPO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让OPPO能够更坚定的延续高价值战略,走向下一阶段。

OPPO Find X8系列产品发布会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OPPO近日在全球发布全新一代年度影像旗舰Find X8系列,该系列产品将在亚太、欧洲、拉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销售,这是OPPO高端战略的最新变化,同时也意味着OPPO将会在海外高端市场再一次与三星、苹果等厂商正面交锋。


OPPO出海,向下扎根

雅加达是印尼的首都,也是东南亚第一大城市,定位为印尼重要的港口和金融贸易的枢纽,与国内相近又相似的市场状况,使其成为海外企业入驻印尼的首选地区,过去几年中国的淘金客陆陆续续都涌入了这里。

对于彼时的OPPO来说,印尼是OPPO正式开始全球化最好的出发地。2013年,OPPO国内苏皖区域总经理李杰带领五个人站在了这片还未开垦的蓝海市场,只是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李杰将OPPO在中国市场的经验不远万里带到了印尼,而这也为OPPO在印尼市场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印尼作为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和最大的经济体,与早期的国内手机市场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同样也给了OPPO极大的发展空间。初入印尼市场,OPPO迅速拿下了黄金地段的广告位、找到大量当红明星做代言,与此同时找到当地代理商,快速向三四线市场扩张——这种与OPPO在国内通过庞大的经销商体系向下渗透相似的思路,使得前者能够迅速复制原有的成功经验,顺利在印尼市场站稳跟脚。

对于OPPO来说,印尼市场对于其他国际品牌存在着天然的壁垒。在印尼市场,三星、苹果等品牌的高端产品价格超出了绝大多数印尼人的承受范围,而在中高端市场,OPPO旗舰产品在印尼市场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65%,早已深入当地市场。

根据Canalys的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3年,OPPO在印尼市场分别以22%、21%、20%的市场份额连续三年在印尼市场蝉联第一名,截止到2023年末,OPPO在印尼已有近6500万名活跃用户,与第二名三星开始了更为焦灼的角逐。

在功能机时代,OPPO的经销商体系在国内市场一直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前者会在一定范围内给予经销商自主营销权力,使得后者能够因地制宜,选择更符合当地特色的经销策略,比如最早的“一元拷贝十首歌”,就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出现的时代特色。

本质上来说,在这样的渠道体系下,OPPO的“毛细血管”向下得越深入,对于当地的适应性就越强,而这这一点恰恰是出海企业所必须要拥有的能力,以OPPO在印尼为例:咖啡文化是印尼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OPPO结合本地文化,与经销商创新零售模式,结合本国咖啡文化在印尼体验店增设咖啡角,手机店摇身一变咖啡店,成为社交场所,为用户提供交互式、场景式体验。

OPPO 印尼手机咖啡店

就是在这样的深耕下,OPPO稳扎稳打逐步从雅加达向下延伸,“我们用3年时间下沉得非常深,从首都雅加达到各个省的省会城市,到县,甚至到更小的镇,每一个层级都全部覆盖。”OPPO印尼CEO Jim介绍称。

OPPO的渠道布局能力一直有目共睹,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在2013年OPPO进入印尼市场刚有起色的时候,OPPO就已经在着手当地工厂的建设。2014年,OPPO斥资5个亿,在离雅加达市中心一个小时车程的唐格朗区域建了一座占地2.7万平方米的工厂,这也是OPPO在海外的第一家手机工厂,有98%的员工都是印尼本地人。

对于海外市场的用户来说,OPPO更像是当地品牌,而不是外来品牌。

如今,OPPO凭借印尼作为跳板,“步步为营”向东南亚市场前进,在越南、泰国、柬埔寨都得到了排名第一的成绩;在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欧市场也有着前几名的市场表现,在2024年,OPPO又在积极开发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进一步向巴西、阿根廷等地进发。

放大来看,OPPO的海外市场拓展一直在沿着东南亚—欧洲—拉美的地理顺序演进。从陈明永为其定下的策略来看,东南亚较为分散,OPPO选择逐个攻破,由点及面,做大规模。而在欧洲市场,则是通过具有区域辐射效应的国家,逐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最后再通过已经成熟的粮仓市场,带着积累的海外运营经验,进入拉美、非洲等机会市场。

十五年的出海路,OPPO的身影已遍布世界五大洲,业务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出货量占比约60%,在全球拥有30万+家零售店,自营打造3300+线下售后服务门店,也是唯一能在海外市场跟三星掰手腕的中国手机厂商。(雷峰网)


墨西哥市场的“冲高”之战

2019年是手机市场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

这一年,国内手机市场已经出现了连续三年的销量下滑,在低迷的市场情绪下,5G市场的兴起给了手机厂商们一个新的突破机会去冲击高端市场。

本质上销量下滑,提高单品利润是抵御市场风险的对冲之举,但对OPPO来说,利润是次要,能够实现持续高价值出海才是核心,这既是OPPO“本分”文化的体现,也是企业能够更长远走下去的关键。

经过对全球市场深入的观察,2019年9月,OPPO决定出海墨西哥,开始高价值出海的转型。

事实上,墨西哥市场的复杂程度难以想象,作为一个传统资本主义市场,当地的家族、财阀垄断情况极为严重,再加上当地的高关税,导致渠道成本和销售门槛非常高,这进一步造成了当地电子消费品价格比其他国家虚高。在这样环境的影响下,当地70%的消费者极为依赖分期付款,即便是低价的电子产品也会首选分期支付。

墨西哥 | 图源来自网络

这也直接决定了在进入墨西哥市场时,OPPO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只选择最有价值的渠道,最好的位置、最好的形象、最好的促销员、最好的主推政策,以此形成样板效应,提高品牌形象,增加品牌附加价值。

2020年的墨西哥市场,运营商是手机销售的主力,市场份额一度能够达到90%,公开渠道的产品销量极低,即便是发展到现在,墨西哥的运营商销量占比也能够达到60%~65%,公开渠道占比只有25%-30%,手机制造商很难直接接触到最终消费者。

过分单一的渠道使得墨西哥手机市场并没有太多公平可言。多年来当地运营商的运作下,三星、摩托罗拉在当地拥有着极大的用户粘性,而“新玩家”入局很难有相应的破局办法,小米、荣耀等新进入品牌的市场份额几乎得不到增长。

这样的市场环境同样也意味着OPPO在国内市场的自主定价策略,在墨西哥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以往成功的策略将会失效。对此,OPPO快速做出应对,选择与三星有矛盾的美洲电信合作,通过高端定价策略进入市场,同时在供应链紧张的时期,优先推出高价位的产品,以建立品牌价值。

OPPO在墨西哥的成功部分依赖于其灵活的商业模式。与美洲电信集团的合作使其能够进入垄断性的运营商渠道,并通过高价产品策略抢占市场份额。同时也让追求高价值出海的OPPO认识到,在墨西哥等市场,只有将利益与本地合作伙伴捆绑,才能实现更好的“本土化”。

OPPO的高端化已有成效,在墨西哥,OPPO覆盖了三星、小米等产品布局的空白价位段,并且进一步向高价值进发,将产品定位在8千-1万比索,即3000人民币左右,这一档位销量占比能够达到53%,成为除苹果外在墨西哥所有手机品牌中平均销售单价最高的品牌,而海外其他国产手机企业还在4000比索以下布局。

OPPO 新零售门店 3.0 Pro

对于如何入局高端化,OPPO显然有着自己的方法论。在墨西哥市场,三星的SKU能够达到40~50,而OPPO只保留了10个SKU,对于渠道客户而言,进销存周转、新老产品交替等库存管理更为简单。

另一方面,OPPO认为爆款策略是高价值的基础,对比高度依赖于强品牌与渠道之称的规模数量打法、主打强性价比的中高端产品,其他手机厂商一年上五代,而OPPO只做两代,做到领先对手6个月。

“高价值出海”是OPPO一直都在践行的方向,对于一家始终坚持长期主义的企业来说,多年在本地化生产、销售、服务上的深耕也为OPPO的全球业务构筑了护城河。而这,也成为了OPPO能够海外进一步高端化最稳固的基石。


旗舰出海,全球试金

2024年,OPPO海外的4300多家门店将开始新的3.0 Pro门店升级计划,投入金额超6000万美元。

零售门店的升级是OPPO冲击全球高端市场的一次改变,而此时也是最好的时机。根据调研机构的数据,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将达到12.3亿,同比带来5%的增长,再加上苹果、三星近年来缺乏创新,用户对其迭代敏感度在不断下降,高端市场急需一针强心剂带动手机行业前进。

10月24日,OPPO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在OPPO Find X8系列发布会上提到,全球市场才是旗舰手机的试金石,只有高价位段手机在全球受欢迎,才算真正有含金量。并宣布OPPO Find X8系列将在亚太、欧洲、拉美等更多市场上市销售。OPPO选择多国几乎同步发行,源自其对产品的自信:顶级双潜望长焦、哈苏专业人像、系统级AI创新、潮汐引擎等新能力的加入,让OPPO再次站在全球顶尖舞台上向全世界展示其“产品主义”理念。

OPPO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刘作虎

如今手机产业高端化已经进入最关键的阶段,各家在国内市场都做出了不少成绩,只是海外市场的高端化切入并不容易,此前不少手机厂商在出海时选择通过性价比入局,只是大象难掉头,曾经的优势反而成为当今出海高端化最大的难题。

早年间的出海经验让OPPO早早就在海外市场做出了远超国内的成绩。在2024年Q2季度,OPPO在印度、泰国、越南、新西兰、比利时、葡萄牙等14个国家的500美元以上高价位段市场排名前三;;Find X系列受欢迎度持续提升,2024H1同比上一代出货增长98%。

除此之外,OPPO也正逐渐成长为一个典型的全球化企业。

OPPO的全球化就是本地化的缩影,出海之时就已在印度、印尼、土耳其、巴基斯坦、孟加拉、巴西、埃及7个国家投资建厂,即便是高端机型,在印度、印尼也已经实现了100%本地制造,带动当地制造业水平,创造本地就业机会。

OPPO 20年,出海十五年,深潜十五年。OPPO通过多年在海外的扎根深潜,终于在全球舞台上,和三星、苹果等海外手机厂商,在高端市场有了新的碰撞。

对于手机行业来说,OPPO Find X8系列标志着其迈入下一个阶段,而对于执着长期主义的OPPO来说,旗舰出海的故事还将继续。

(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DW92tL0LL59wAR6e.html#comments Thu, 31 Oct 2024 15:53:00 +0800
携手高通,一加首发多项独家性能黑科技 //m.drvow.com/category/weiwu/N0vbtaeolPSlvKc1.html 10 月23 日,一加携手高通线上举办一加13 性能解读特别活动,宣布了一加13 将首批搭载最新骁龙8 至尊版移动平台,并提供同档唯一24GB+1TB 超级内存及第二代天工散热系统Pro。(雷峰网)

高通产品市场高级总监马晓民表示:“全新发布的骁龙 8 至尊版移动平台,将带来跨代际的性能飞跃与体验升级,在打造一加13 的过程中,我们与一加团队持续深入合作,期待一加 13 为全球用户带来非凡体验。”

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采用行业最领先的第二代3nm 芯片工艺制程,在全新自研Oryon 架构加持下,拥有2 个超大核、6 个大核及超大 Cache 设计。双CPU 最高主频高达4.32GHz,单核及多核性能提升45%,功耗降低44%,带领安卓CPU 主频进入 4GHz 时代。GPU 主频高达1.1GHz,性能提升40%,功耗降低40%。NPU 主频升至 2.1GHz,AI 分析与计算速度大幅提升,多任务并行处理效率更高,AI 性能大幅提升。

除了搭载骁龙8 至尊版移动平台以及至高24GB+1TB 超级内存,一加 13 还首发第二代天工散热系统Pro,散热效率提升124%,SoC 温度至高可降低 7℃,功耗降低 5.5%,游戏温控精准度提升50%,保证超Pro 性能持久释放,游戏体验更尽兴。在顶级硬件保障下,一加13 安兔兔跑分轻松突破300 万,成功霸榜,成就安卓性能新高峰。

OPPO 游戏中心负责人谭皓表示:“骁龙 8 至尊版移动平台是划时代的移动平台性能之王,我们和高通携手,通过芯片级的深度技术联调,从底层到应用层全面重构安卓,将在一加13 上带来前所未有的安卓流畅体验。”

在顶级硬件基础上,一加13 还搭载独家自研双引擎,实现安卓前所未有的流畅体验。作为芯片级性能解决方案,“潮汐引擎”拥有独家自研全栈式软件算法加速器,在算法效率提升 3 倍的同时,配合安卓首个芯片缓存智能动态分配技术,运行速度更快,功耗进一步降低,能效表现安卓第一,远超苹果A18 Pro 芯片。“极光引擎”作为行业首个拥有多重渲染调度机制的安卓系统,重构了安卓渲染框架,实现行业首个可打断并行动画效果,解决了动画卡顿和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实现连贯丝滑的流畅动画体验。在自研流畅双引擎加持下,一加 13 整机流畅度提升22%,操作响应速度提升 18%,操控稳定性提升 40%。

在AI 性能表现上,一加13 将自研的AI 加速方案与骁龙 8 至尊版强大的 NPU 融合,在AI 通话摘要与AI 消除两大核心AI 功能上,处理速度提升了3 倍,实现超迅敏的AI 体验。在安兔兔 AI 跑分中,一加13 以 78 万分以上的成绩领跑旗舰手机。

通过与高通骁龙的紧密合作,一加13 实现满血性能释,同时一加13 将于10 月31 日正式发布。(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N0vbtaeolPSlvKc1.html#comments Wed, 23 Oct 2024 16:59:00 +0800
独家丨一加迎来新调整,李杰将兼管产品线及全球业务 //m.drvow.com/category/weiwu/paOVwXqzAhp97Obt.html 雷峰网消息,近日一加中国区迎来业务调整,李杰将负责一加品牌的整体工作,兼管产品线以及全球业务,并继续担任一加中国区总裁,其原负责的中国区经营和营销将交由他人负责。

据公开信息显示,李杰自2010年加入OPPO,自2013年起先后负责Find系列产品规划、产品路线图规划、硬件战略规划以及OPPO中国区战略规划与产品路线图等工作。2021年9月起,李杰兼任OPPO中国区用户运营负责人。2022年1月10日,一加创始人刘作虎通过微博宣布,李杰将担任一加中国区总裁,全面负责中国区业务。

李杰的职能调整意味着其将会全盘管理一加中国区和海外的所有市场,对一加手机的整体市场表现负责。自贯彻OPPO双品牌策略之后,一加销量有了明显上浮,根据调研机构数据,2024年第二季度,OPPO与一加合计出货量达2500万部。(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paOVwXqzAhp97Obt.html#comments Tue, 24 Sep 2024 10:31:00 +0800
预约超百万,手机大厂的又一次豪赌 //m.drvow.com/category/weiwu/lO7xxgEm4Q96ThyP.html “今年上半年渠道特别难做,现在多数大商都是在想哪里可以融资,哪里可以借钱。”谈及今年经销商的状态,身为某手机品牌经销商体系一员的李冰感叹道。

今年年初开始,品牌方不断透露出“大干一场”的信号,也格外的强调利润,以至于省公司的提货任务比以往多了不少,李冰不得不拿出大量现金去提货,确保后续的配货不会出现问题。但没想到的是,“P系列”的遇冷,让李冰的库存压力骤增,此前通过配货得来的“附加品”也都躺在李冰的仓库当中。

从李冰的视角来看,生意“不好做”是一个立体问题,外部市场的反馈只是其一,更多的压力反而是来自内部。现有的渠道体系之下,头部商尚有亏存的余地,而对于腰部以下的经销商来说,每跟进厂家一次“可能爆款”的产品都要压上大半身家。

李冰是通讯圈的老前辈,跟着品牌一起做渠道方面的业务已经十几年了,也参与品牌去年大规模扩张授权店、堡垒店动作,只是现实的压力让李冰不得不重新考虑更换代理品牌的可能。


缺货的门店


“思考一下是渠道比产品快半步还是产品比渠道快半步更有优势?”

在去年某品牌60系列刚刚发布,该品牌副总裁在广州走访时曾留下这样一段话。在此之前,这一品牌要求经销商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扩店,不论大小,计划在年末前把门店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快半步”的渠道是60系列能够迅速占领市场的核心前提,同时也给连年亏损的经销商打了一针“强心剂”,有不少经销商对雷峰网表示到:“那时候大家信心很足,仅这一波就已经将我们前几年的亏损都赚回来了。”

只是让很多经销商想不到的是,好日子才没过几天,就要面对新的难题。

“从今年三月份开始,生意就开始不好做了,一方面是有些货我们想卖,但缺货很难拿到;另一方面是厂商今年业绩压力很大,进货时候需要搭一些不太好卖的货,导致我们库存也很大”经销商刘朗告诉雷峰网。

按照供应链的说法,今年Q1季度,该品牌将60系列产能转移到即将发布的P系列,导致60系列标准版在不少门店处于长期缺货状态,也正因如此,60 Pro、60 Pro+在线下的提货要求变得更为苛刻。

“当时缺货的时候,进一台60系列的热销版本要搭两个电视,有些大的经销商甚至被要求搭八个电视,吓得都不敢卖了”刘朗告诉雷峰网。

“缺货”对部分经销商是相对而言,以368、金种子等头部核心商为例,在面对更苛刻的配货策略时,头部商有足够的资金能够消化,自然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倾斜;而腰部商想要快速清掉配货库存,就会选择对热销品进行捆绑售卖,反而会扰乱价格秩序。

这个现象在地域上也有一定体现,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是,一线城市的强商门店基本都是有货的,部分门店还会建议消费者购买更高配的“至臻版”套装,区别是会多上千元耳机产品,而在一些三四线城市或者腰部商的门店里,哪怕是接近产品周期的结束时刻,都难以一见60系列的现货。

在市场压力下,产能的调整随之而来:在6-7月份的时间节点对60系列进行了加单,优先供给60 Pro、60 Pro+两个版本保持市场热度,并调整Pura 70备货,在线下做出清库存的动作。

不过产能的调整并不见得能解决产品“缺货”的问题,至少在新的70系列发布前不会。

从刘朗的视角来看,今年该品牌在融合业务上有着很大的压力,各地主官都曾对经销商放出话来:现在多拿一些配货,等下次热销品就多分一些。有不少腰部经销商原以为扛到P系列的发布就能等来春天,结果却等来了另一个转折点。

P系列手机发布当天,有不少经销商对雷峰网表示:客流量有很大提升,但对比预期过高的价格让消费者更多持有观望态度,显然P系列并没有承担起稳定市场的角色,反而进一步暴露了该品牌在各价格段承压能力弱的缺点。

据供应链的消息,今年年初该品牌定的销量目标达到了7000万台,后续调整为5000万台,然而截止7月底,销量才仅为2400万台。

“今年由于新的禁令,低端产品没办法用高通芯片,所以会有比较大的影响,但从品牌势能来看,下半年出货量达到4000万台以上没啥难度。”某供应链人士向雷峰网给出的自己的判断。

反过来看,如果低端产品产能受限,想要完成年出货目标的话,厂商势必会在定价上做出一定的妥协。


迟来的降价


7月中旬,发布刚刚满 3 个月的P系列,正式宣布下调价格,其中Ultra版本相比首发价格直接降价1000元,售价8999元起。8月15日,该品牌再次下调60系列价格,最高降价可达800元。

对经销商来说,降价是很突然的一件事,这代表着原有配货而来的库存将会继续积压,而热销品的流速将会加快。不过一个好消息是,P系列被匹配到了一个正确的价格。

P系列的降价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刘朗告诉雷峰网:“P系列的之前就有些‘德不配位’,这次降价还是有效果的,销量有了小幅度的提升。”

根据某国代员工王海的说法,品牌之所以愿意降价是因为今年已经完成了穿戴业务的销售目标,部分地市也取消降级政策,换句话说,经销商哪怕完不成销售任务,也不会受到惩罚。

今年开始,该品牌将穿戴业务的销售目标进行了小幅度提升:“从内部考核目标就能看出来,之前穿戴业务能够占考核的6-7分,现在提升到了8-9分”王海说道。

穿戴业务业绩考核的提高,意味着经销商在提货时需要搭更多的货,完成更多品牌下达的目标。而部分省市取消降级制度,意味着厂商不再需要给经销商压力去配货,强行达成销量,热销的手机品类也不再被“配货”而捆住手脚。

只是在这个政策的延伸下,部分地市主官执行下来的动作仍有些变形:“今年7月初,该品牌忽然把Watch GT4给取消管控了,这个产品市场反馈非常不错,明明可以再做一段时间,结果因为取消管控,导致四处串货,到处抛货,价格直接被砸到冰点。”某地区的品牌渠道经理赵刚对雷峰网说道。

地市主官的决策失误是因为品牌内部“重利润政策”带来的压力,而在此基础上,有部分省公司的动作同样出现变形。

在经销商刘朗看来,品牌部分渠道员工一直在“朝令夕改”:“现在的操盘为了满足业绩压力,经常和我们许诺,只要我们拿了这批货,下一次分货的时候就会多分一些资源品,结果等到下一次分货的时候,这批资源品又被挪作他用,我们只能硬亏这笔钱。”

该品牌在回归之后虽然手机终端业务的流速有所提升,但平板、PC设备的销量并没有显著增长,所以经销商实际卖产品的利润并没有那么高。另一方面,品牌对经销商提供的帮助也极为有限,此前快速扩张阵地导致优质门店资源已经消耗殆尽,现阶段唯一能做的只有帮助商做好门头,培训更专业的团队。

换在前两年,经销商还能通过运营商业务去填补门店业务带来的亏空,运营商在补贴力度上有了明显下降,对部分经销商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渠道经理赵刚对这件事也表示比较无奈:“只要有KPI的存在,就必然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目前来看很多卖车的经销商都是赚钱的,但如果只做1+8业务的客户就大概率会出现亏损的情况”。

此外,赵刚的感知中,迫于未来发展的压力,今年造出了太多不赚钱的产品去试水这个市场,去压着经销商去提货,这也是商感觉今年“不好做”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说PC、平板、手表这些IOT产品能够少那么一两款,厂家可以不用投入更多精力研发,经销商也不用压那么多的货在仓库,无论是对品牌方还是经销商来说,今年都能过的更舒服一些”赵刚说到。

王海也向雷峰网佐证了这一说法,根据内部的调研数据显示:截止七月,全国经销商的亏损比例接近40%。

好在今年下半年,厂商已经改变了扩张门店的渠道策略,要求各省经理对原有阵地翻新,提高门店标准,此外原有门店开始优中选优,将不赚钱或赚钱少的门店进行形象升级,不合格的门店直接关停。

只是,这一迟来的政策对已经亏钱退场的经销商来说,着实晚了一些。


谁来为“利润”买单


“回归之前大家还有些盼头,可现在的日子,比回归之前还难。”李冰道出了当下的处境。

对经销商而言,门店的建设意味着要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低流速、慢回报的项目当中,以二线地方的门店建设为例,刘朗告诉雷峰网:“投入建设一个大型门店需要500万左右,如果是将近1000平的生活馆,就要投入1000万左右,对比当时扩店的开销,压货的钱只能是九牛一毛。”

除了经销商业务亏损外,售后也是亏损比较严重的板块。做售后业务的王楠告诉雷峰网:“早在22年下半年,售后的生意就已经不好做了,前段时间听说有个商,一个省一个季度就亏了30多万。”

在王楠的印象中,由于涉及到品牌形象、服务、人员配置等方面,售后门店的投入远高于生活馆,也正因如此,该品牌对售后商极为严格,稍有不达标就会受到处罚,甚至有部分职业经理人用处罚去充当当地业绩。

“这两年售后的业务量下降,售后经销商赚钱越来越困难。”王楠对雷峰网表示到,“今年有几个体量大的做售后的商都退掉了,还有一些想退但退不出去的,去年还有人接店,今年连接盘的人都没有”。

两个月前,该品牌曾在部分省市推出规定,将原售后业务移交给Hes体验店,并要求体验店客户对售后人员进行补充。能够看到的是,厂商已经意识到售后渠道的压力过大,最终选择将压力承接给更有实力的Top商家。

从这一点延伸来看,经营问题只是今天经销商们所面临的困难的一部分,问题的根源还是口袋里的资金不够了。

在当时浩浩荡荡的扩店运动中,有一些经销商是贷款去建设的门店。门店投入本身赚钱速度就慢,再加上其产品势能的下滑,在销售上也没有赚到钱,这些经销商的压力骤然增加,而在厂商森然的经销商等级制度下,想要下次拿到更多资源品,就要在这次通过贷款进更多的货,去为下一次“翻身”做准备。

前段时间也传出了部分经销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甚至走向“极端”的消息,对此厂家的结论是经销商经营不善导致,但也只有身处其中的李冰才知道自己没得选:“在体系里面,如果你不跟上脚步,那就拿不到资源,拿不到资源的后果就是掉队出局。”

对于下半年的手机市场,还是有不少乐观的声音出现,一些机构也给出了不错的增长预期:在2024年Q2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5%,而在Counterpoint给出的数据中更是显示,这一季度也是三年来增长率最高的一个季度,预估全年中国手机市场的销量将会有3%的持续增长,销量能够达到2.7亿-2.8亿之间。

根据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2024年Q2季度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超过7000万台,其中vivo高居榜首,市场份额达到了19%,OPPO、荣耀、华为紧随其后,市场份额分别为16%、15%、15%,华为的市场份额同比去年的12%,提高到了15%。

从销量来看,vivo得益于X100系列的成功,在3000以上价格段有着明显的增长,能够占据10%-20%的市场份额。而荣耀和OPPO则是在200美金-400美金这个价格段有着极强的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小米今年虽然市场占有率排名并不靠前,但在3000元以上高端手机出货量占比已经达到了22.1%,显然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增长”的阶段。

虽然各家在上半年市场已经交出了超出预期的答卷,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在下半年,各家的厮杀将会更为残酷。其中以华为为代表的企业更是早早就做好了准备。公开信息显示,华为即将在9月10日的发布会上,发布Mate 70系列以及全新的三折叠屏产品: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

这款产品同样采用提前预定的方式进行销售,9月7日的12:08分,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正式开启预定,华为终端方面称,预订通道刚刚开启,预订人数就过万,截止当天下午5点多,华为商城显示已经有百万人预约。二手平台上早有卖家挂出了购买链接,价格从3万-10万元不等。

从过往来看,华为的折叠屏产品在发售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能够保持较高的溢价,这意味着经销商可以通过该产品赚到足够的利润,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次华为三折叠屏手机的首批备货量仅有4万多台。

有业内人士预测,华为Mate XT非凡大师的起售价可能会在2.3万元,首批稀缺货源溢价能达到3万,后期也能保持5000元的溢价。

“华为三折的预定量越高,我们这些小商就越难受,因为我们根本就拿不到货,压根就不敢想”在华为Mate XT预售当天,有经销商对雷峰网说道。

“这次的三折叠产品华为打算按照白名单、短渠道的方式去运作,可能连TOP 368都不一定能拿得到,以广州为例,超过1000家华为的店铺,不超过10家能拿到三折叠,所以这次经销商还是要靠Mate 70系列去赚钱”赵刚对雷峰网说道:“从内部预估来看,Mate 70系列差不多能做到Mate 60系列的70%左右。”

当然,华为今年的表现也足够亮眼,根据华为公布的上半年业绩,销售收入达到了4175亿元,同比增长34.3%,净利润率13.2%,约551.1亿元,如果今年华为能够继续保持增速,全年很有可能实现超8000亿元的销售收入,重回巅峰时期。

从近期IDC所公布的《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报告》中显示,2024年二季度全球市场出货量为4,374万台,其中华为超过苹果、三星等厂商位居第一名,市场份额达到了20.3%;而在中国市场,华为也以38.4%的市场份额占据第一名,远超第二名小米的18.8%。

在华为增长的利润背后,离不开整个终端的支持,而下半年华为想要达成全年目标,终端的支持显然要加大力度。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lO7xxgEm4Q96ThyP.html#comments Tue, 10 Sep 2024 14:38:00 +0800
埋头种因,vivo得到了新的答案 //m.drvow.com/category/weiwu/subHUwIfzxCC5hGm.html 经过长达两个季度的验证,手机市场的回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根据IDC所发布的报告内容来看,在市场经历长时间的波动之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都在给出积极的正向反馈,在2024年Q2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5%,而在Counterpoint给出的数据中更是显示,这一季度也是三年来增长率最高的一个季度。

排行榜上不断上升的销量数据,是各大手机厂商穿越周期最有力的证据,而这同样也意味着各家也将会迎来更大难度的挑战。某种角度来说,2024年Q2季度的成绩,代表了各家厚积薄发后的弹力与韧性,而这也是厂商们征战下一个三年关键的一环。(雷峰网)


内生质变,手机市场即将迎来的上升周期


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在2024年已经被彻底转变为中国品牌主导的格局。

近日,三大市场调研权威机构(IDC、Canalys、Counterpoint)相继公布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及市占率数据。数据显示,vivo斩获2024年Q2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同时斩获今年上半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

从成绩单来看,国产品牌在第二季度直接包揽了市场前五的位置,而原来的霸主:苹果,则在Canalys、IDC的榜单中被归类为“Other”,彻底跌落“神坛”。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三份数据都将销量第一名指向了vivo,在Canalys、Counterpoint数据中,vivo在Q2市占率领先第二名3%,出货量超过了1300万。

另一方面,vivo主打性能的子品牌iQOO,在诞生后的五年时间,通过极致的性能和配置入局,如今也在Q2季度取得了极为出色的成绩,独立占据整体市场份额的5.5%,成为手机厂商中最成功的子品牌之一。

双品牌战略,是vivo打开差异化最关键的一步棋,同时也是拓宽其用户广度最好的手段。在vivo看来,用户千面而不同,因此vivo与iQOO的用户群体的底层需求也是完全不同:vivo品牌主打人文之悦,用设计、影像等,满足偏感性的用户,而iQOO品牌则追求探索之悦,通过极致的性能体验,圈粉了一大批极客玩家和电竞爱好者。

vivo对两种人群需求的深入探索,让两个调性不同的品牌,都取得了极好的成绩。以vivo S19系列为例,在同价位中首次实现了全焦段人像摄影,而且vivo S19系列还全系搭载超薄蓝海电池,6000mAh超大容量电池首次突破行业最高809Wh/L能量密度,直击这一价格段的用户痛点,连续三周稳居2000元以上价位段单机型销量第一,同比增幅高达22.5%。

此外,2023年末,vivo发布了X100系列新品,延续了vivo年度旗舰的超高水准,在首销日就实现了累计销售额达10亿人民币的壮举,打破了vivo历史所有新机首销记录,包揽了9大电商平台的销冠,相比上一代,X100系列的销量增长了740%。

除了旗舰机型,在折叠屏领域vivo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在Q2季度,vivo X Fold3系列取得京东、天猫双平台大折叠屏手机TOP1的成绩,市场份额高达23.1%, vivo X Flip成为竖折折叠屏手机市场上销量最高产品,在该品类下一度斩获34%的市场份额。

这一市场趋势,也被业内解读为vivo已经成功完成高端化转型,告别低级的内卷竞争,正式进入内生质变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回过头看vivo的另一条“增长曲线”:子品牌iQOO,在618电商节期间,也是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数据显示,iQOO线上全渠道销售同比增长145%,其中天猫平台4000-5999元价位段销量排名前三的产品为iQOO 12 Pro,京东天猫双平台3000-3999元价位段销量前两位仍然是iQOO 12 Pro,甚至快手平台安卓手机销售额排名第二同样为iQOO手机。

长期双品牌战略运作下的vivo韧性十足,这也使得市场刚进入上升期,vivo就快速交出了一份出色、甚至令人震惊的答卷。在整个市场都面临“存量竞争”的现在,vivo的质、量起飞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要知道,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国内市场的内卷早已首屈一指,各品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自2021年以来,vivo连续三年位居国产手机品牌销量第一的位置,即便放眼国内整个科技行业,亦不多见。



存量竞争,用户体验才是核心


2024年是智能手机技术爆发的一年,各家手机厂商低谷期的“埋头深耕”,在“退潮”的关键节点终将会展露在用户面前,并反馈到市场成绩上。

只是机遇的到来也意味着比以往更激烈的竞争,在手机市场仍在“存量竞争”的关口,用户口碑早已成为各家必争之地。随着AI、大模型等技术的加入,所有手机厂商都在积极用其重构其操作系统,这一动作的核心本质就是在于「用户体验」四个字。

vivo是最早就在践行“用户导向”的手机厂商,并将“用户导向、长期投入”刻进了企业DNA当中。在2024年新年致辞时,vivo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沈炜曾反复强调:“用户是产品的标尺,用户的痛点需求夯实了产品体验的基线”,而vivo副总裁,vivo中国区总裁程刚在近日参加的“Counterpoint中国手机市场上升周期观察”主题沙龙上表示,不能只坐在会议室看PPT上用户的需求。

就在友商们还在为“大象掉头”犯难的时候,长期的投入和用户为先的概念,让vivo快速起跑,仅是市场复苏的初期阶段,就能迅速得到市场的回应。

自2019年vivo确立“设计、影像、系统、性能”四条创新长赛道之后,vivo于2023年推出了“蓝科技”技术品牌,涵盖了蓝晶芯片技术栈、蓝海续航系统、蓝心大模型、蓝河操作系统、蓝图影像等多项创新技术创新,从实际功能来看,“蓝科技”一直在践行vivo「用户导向」的大方向策略,通过可感知、可量化、可持续和可冗余的方法论,去围绕用户解决产品痛点。

以蓝图影像为例,从2014年全球首款同时具备F1.8光圈和光学防抖的vivo Xshot的发布开始,vivo就开始了十年的影像之路,为了追求拍照“好看”,vivo在各家都在堆参数的时候果断选择了新的方向,去自研V1芯片,以此来实现夜间视频的清晰和流畅性,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认可。

此外,2020年vivo推出了搭载全球首创的微云台系统的vivo X50 Pro,接下来的X60系列更是宣布与光学巨头蔡司成为全球影像战略伙伴,并成立联合研发团队“vivo蔡司联合影像实验室”,这一联合就是五代产品。直到现在,vivo X100系列产品,仍然是目前市面上能够见到的最强长焦手机,直接成为很多演唱会现场的必备神器。

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此前就曾透露过vivo对于长赛道的思考维度,一是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二是这个赛道到底存不存在可持续发展性,当我们回顾vivo影像技术的发展史,能够明显感受到vivo对于用户需求的执着。

实际上,vivo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极为关注用户反馈的手机厂商,vivo的产品、市场的相关部门每年都有大量时间跑在一线,组织和真实用户进行闭门沟通,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和痛点,最终实现“用户导向”的目的。

十年前,苹果用产品体验赢得了用户的口碑,十年后,vivo用更贴近用户的方式,来主导产品和技术的迭代,十几年如一日,最终不断走向第一名。也正应了沈炜在2022年新年致辞的那句话:埋头种因,基业长青。



vivo:用户满意比销量更重要


在Counterpoint举办的主题沙龙上,程刚的一个观点让很多人印象深刻:手机行业,本质是“得用户者得天下”。 vivo最在意用户的满意度、用户的净推荐值(NPS),对vivo来讲,用户满意是比短期的销量第一更开心的事情。

确实,在这一阶段盲目的追求销量、追求规模,会让整个体系变得更急功近利,甚至让刚进入“高质量增长”的市场再度回到价格战时期,导致技术投入不足,在产品和用户体验上妥协,最终无法形成企业发展闭环。对于vivo来说,现阶段的成绩是用户真金白银支持后得出的结果。

vivo是业内少见的注重上下游以及用户的手机厂商,在vivo内部一直有一个长期坚持的方法论,即实现“企业四个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平衡与持续Happy”,四个直接利益相关者是用户、员工、商业伙伴、股东。其中,用户是前提,满足各目标消费者的需求,让用户永远感到Happy,是vivo一直的坚持。

在合作共赢上,vivo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近400家,覆盖显示、拍照、电子、结构、半导体等多个领域,合作十年以上的伙伴超过25%。而在半导体领域,vivo十年以上的合作伙伴比例是100%。在合作期间,vivo见证着很多产业链企业,营业额由十几亿做到上百亿。

多方的共同Happy是一个企业能够持续进步的基础地基,相较于友商,vivo显得相对“i人”,一直都在坚持长期主义、坚持用户至上、不随波逐流,也让这家企业始终保持着本真。对于vivo的本分,出席此次沙龙的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给出了高度评价:“如果今天再问我vivo本分是什么,我会说就是人家相信研发创造价值,人家愿意投,而且投的时间特别长,跟消费者体验关联在一起,时间长了,它自然就带来了我们看到的价值。”

vivo在人文关怀上的力度,也是友商所不能比的。为了国内最容易被忽视的,几千万规模的听障视障群体用户,vivo不断迭代“vivo看见”“vivo听说”“手语翻译官”“vivo读谱”等应用,用做好自己,去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加期待,这样一家将“本分”刻进DNA的企业,未来将会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惊喜。(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subHUwIfzxCC5hGm.html#comments Fri, 09 Aug 2024 10:50:00 +0800
承认小米在进步没那么难 //m.drvow.com/category/weiwu/LdshTBIKbGVkLxWA.html 7月19日晚上,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其第五次年度演讲上,以「勇气」为主题分享了小米造车的来龙去脉,以及过去3年跌宕起伏的故事,同时还发布了两部折叠屏手机在内的多款新品。(雷峰网)

透过这场发布会发现,小米肉眼可见的不一样了。

一是手机、汽车两大关键品类高端化提升明显,用户群体变得更加高级多元,其中手机4-6K价位段在2024年Q2国内市场激活量反超苹果跃居第二,与苹果、华为形成新的“高端第一阵容”,并成功突破海外市场,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连续16个季度排名全球前三。

小米SU7首月锁单及交付也创下行业记录,并不断出圈扩大用户群,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购买者占比28%,实际女性车主约为40-50%,高于BBA车主的29%,和苹果用户51.9%。

显然,这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仅是汽车成功所带来的,背后是小米越来越清晰的战略布局,还有体系化能力的全面成长。

小米汽车一路走来承受了太多的质疑、偏见和刻板印象,但小米的SU7成功是有迹可循的,其成功本质上是小米模式的胜利,只是外界的感知并不深刻,而承认小米的成功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难。


留给小米的勇气


”我们就像过河的卒子一样,只能拼命往前冲。“雷军描述这三年的造车经历时说道。小米确实是需要勇气的,从造车开始,小米所遭受的质疑声就不间断,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声音。

最早在小米宣布造车之后,来自媒体层面的质疑声就没断过,例如“雷军应该停止造车”“小米造车,高开低走”声音不绝于耳,由于小米对造车业务的高度保密,使得媒体和外界普遍认为小米造车的时间晚了,现在进场只会沦为炮灰,以及造车失败会影响小米的现金流,让本就增长乏力的手机业务雪上加霜。

在本次演讲上,雷军也提到过:“我让市场部请一些媒体的朋友们来帮忙出主意,一共请了 23 位。我也万万没想到,绝大部分人都不看好,他们认为,每个月能卖 3000 辆就要烧高香了。”

部分质疑的声音一直持续到汽车正式发布前夕,此时的小米已经解决了生产资质问题,尽管已经开过了一次技术发布会,也向外界披露了足够的信息,但外界对小米的刻板印象印象,认为小米就是应该走“性价比”路线,小米su7应该卖9.9万、14.9万的声音、认为小米做不了高端,小米属于造车新手造不出好车。

此时刚好碰到国产新能源车的进一步降价,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几家新能源车企纷纷开启了价格战,旗下畅销车型秦PLUS DM-i改款上市,相比老款车型降2万元,最低7.98万元,而550km 400V两驱龙腾版新能源轿跑吉利银河E8

的起售价为16.58万元,以至于有了那句火遍全网的:军儿,收手吧,外面都是 XX。

汽车发布之后,小米 SU7 首战告捷,4 分钟破 1 万,27 分钟破 5 万,仅仅一晚上小米 SU7就被预定了初定的全年产能,以至于工厂连夜开会组织供应商商量扩产方案,最终在5月份小米发布了新的交付目标:保底交 10 万辆,力争 12 万辆。

小米这个官方说法还是保守了,一小米汽车工厂员工告诉雷峰网:“五一之后检修之后就调整了产线,对部分影响节拍的线做了增加,使得产能由原来的10万辆扩至15万辆,年底要完成80%交付,即13万辆保底”。

尽管如此,外界的质疑声音仍旧没有停止过,从质疑交付到拿着放大镜找问题,可以说小米汽车经过了最严格的筛选,直至7月23日的小米汽车返场直播上,雷军还在辟谣小米SU7前挡风玻璃遮挡信号的问题。

尽管如此,小米仍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自己,例如给问题车主退车售后果断处理,第一时间处理各种舆情、坚持和交流,回应网友诉求和问题的《小米SU7答网友问》系列。


污名化之风盛行背后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那些被质疑的声音,一部分是源于小米对信息的保密性,相当一段时间,外界看不小米集团主动披露使得外界对小米造车的进度产生质疑。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汽车部在复盘小米SU7成功的原因的时候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保密性做的太好。

但与此相对的是除了不断的质疑声,外界也有不少污名化的声音,而这些污名化的来源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今年4月,理想MEGA上市期间遭遇大量水军恶意攻击抹黑,当河北警方正介入调查时就牵扯出几家友商员工。前不久资深车评人韩路在回应另一博主陈震时也提到不少黑公关团队的身影。

这个视角来看,车圈的水一直都不浅。

一个现象是喜欢苹果、特斯拉、BBA的人群对小米反而更容易认同,例如小米SU7的车主中三成以上来自BBA、50%以上都是苹果用户,他们天然愿意为先进和品质买单,小米手机在全球也一直和苹果三星三足鼎立。

反倒是在国内的舆论场,各种极端的、情绪化的贴标签和污名化屡见不鲜且还在蔓延,其中不乏有公关公司亲自下场拱火被抓包的事情。

小米SU7爆火本质上是小米模式的成功,新晋的小米用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推动商业效率的提升,自然也动了各个行业既得利益的蛋糕,另一方面,大批的手机从业者流入汽车圈,也在为各方的营销竞争加大烈度。

如何面对对手的污名化,雷军在返场直播和演讲中也有提及,14 年前小米创业就是轻模式,从模式创新开始,初期速度很快,但是根基不扎实,后来遇到很多挫折,到今天为止,我们都还在补课,而这些做法也让小米很长一段时间的标签就是拿”供应链“技术。

当小米再次走进创业之路时,决定不走捷径,不收购、不怠工,从核心技术做起,10 倍投入,从建工厂到全面自研,认认真真造一辆好车。为此雷军还专门提到,在一开始做电池包的时候,一次性做了10 多个电池包,甚至为了把电池包的技术搞明白,小米还自建了一个电池包的工厂,而同行开发一款新车一般就做两个电池包,多的也就3个。

被污名化背后本质上是对既得利益的抢夺,掌握舆论的既得利益者对大众歪曲洗脑,深层次看这本质上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内卷,如何摆脱恶性竞争就是要踏踏实实做产品,顺应在全球汽车大变局。

反过来看,污名化对手是一种拒绝实事求是的弱者认知,只会陷入“从看不起、看不懂、到追不上”的死循环,被时代的车轮越甩越远○

国产汽车要更多的小米

在小米宣布造车以后,雷峰网也曾对小米汽车做过复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小米造车只是晚了,不是崩了。但以现在的目光重新审视小米会发现,小米是刚刚好卡住了中国汽车工业转型的节点,认为潜意识里外界对小米造车的期待值过高。

事实上,雷军在给小米制定战略时也讲的很清楚:就是小米作为一个新来者,只要能顺利上牌桌,就是巨大的成功。小米造车要尊重行业规律。守正出奇,就是先守正,再出奇,不要一上来就颠覆,一上来就掀桌子。

当前的中国汽车已经进入到一个不需要比较的成熟市场,这与10年小米进入手机市场的格局分外相似,小米之于中国手机行业的贡献是推动整个消费电子往前再走一步,回过头来看,今天中国的北方工业也需要一条鲇鱼来带动北整个汽车产业的升级。

小米自创立至今只干了一件事: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改造传统制造业,实践、丰富“互联网+制造”,推动商业社会的效率革命,以实现最大化的用户利益和社会经济运转效率,回过头来看小米汽车的商业布局和历史使命,也皆是如此。

2020年初,小米在北京亦庄的第⼀座智能工厂正式投产,该工厂是国内最⾼端、智能化程度最⾼的⼿机⼯⼚之⼀ ,该工厂⽣产线上超过9成设备都由小米及小米投资企业⾃研,形成⾃主可控率较⾼的国产装备产业链,除了上下料环节和部分质检环节,其余部分可以实现⽆⼈运转。

该工厂也是小米新⼯艺、新材料和新技术预研的“⼤型实验室”,更是制造设备和⾃动化产线的“实验基地” 。

此外,位于北京昌平的新一代小米手机智能工厂是继2020年小米亦庄智能工厂、2024年初小米汽车工厂亮相之后,小米自建自研投入运营的第三座智能工厂。此次新一代小米手机智能工厂全面投产,雷军四年内坐拥三座顶级智能工厂,彻底将”厂长“这一身份坐实。

放眼看全球的汽车市场去,也正如雷军几年前对董事会汇报的那样:智能电动汽车是大势所趋,汽车行业正在和消费电子行业相融合,小米必须干,如果不能干到全球前五,有可能就活不下去。

当董事会们要求雷军本人必须带队亲自干的背后,不仅仅是小米需要雷军,也可以是整个时代需要雷军的企业家精神,而同时代也有任正非、王传福、汪滔等工程师出身的中国企业家正屹立全球创新的潮头,中国迎来硬核科技的“群星闪耀时。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LdshTBIKbGVkLxWA.html#comments Thu, 25 Jul 2024 10:22:00 +0800
三星Galaxy AI能否成为折叠屏手机发展的催化剂 //m.drvow.com/category/weiwu/B7ZB1DsAcVwjpHoy.html 当折叠屏与 AI 技术深度融合,智能手机的未来该怎么走,三星给出了自己的方向。

7月17日晚,三星电子在国内正式发布了三星Galaxy Z Fold6、Galaxy Z Flip6以及Galaxy Buds3和Galaxy Buds3 Pro等多款新品。(雷峰网)

此次三星再次优化了折叠屏系列产品的便携性,其中Galaxy Z Fold6 整机重量为 239 克,内存为 12 GB,电池容量为 4400mAh,机身厚度比前代更轻、更薄,新款展开厚度仅为 5.6 毫米。

外观上,三星Galaxy Z Fold6采用直边设计,比起前代优化了外屏比例,理论上带来了更自然、更接近传统手机的观看体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设计的改进,双轨铰链结构配合强化的边缘设计,使之可以更好地分散来自外部的冲击力,主屏保护层还能在保持强度的同时改善折痕。

Galaxy Z Fold6采用增强装甲铝边框和Corning(®) Gorilla(® )Glass Victus(®) 2玻璃,使其成为了迄今最为耐用的三星Galaxy Z系列产品。

除了可靠的耐用性,三星Galaxy Z Fold6在性能上仍保持着旗舰水准。三星Galaxy Z Fold6搭载了新一代骁龙处理器——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for Galaxy),该平台集合了同品类中出众的CPU、GPU和NPU。散热方面,三星Galaxy Z Fold6采用了面积更大的VC均热板,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性能。

整体看来,三星Galaxy Z Fold6仍能够以“安卓机皇”的姿态出现,跟Galaxy Z系列多年来的高强度创新迭代有关。


旗舰折叠的“进阶”之路


2019年,三星发布旗下首款折叠屏手机——Galaxy Fold,搭载高通骁龙855 7nm处理器,内置4380mAh的电池。作为当时市场上极为罕见的「可折叠」智能手机,成功打破了智能手机的传统形态。

这款手机的推出,不仅展示了三星对智能手机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和实践,而且向整个业界宣布了未来可探索的方向,标志着三星正式进入折叠屏手机市场。Galaxy Fold 一经发布就获得市场的认可,时任三星移动部门CEO在CES 2020展会的特别演讲上交出了初代折叠屏手机的成绩单,以50万台销量为三星奠定了在折叠屏手机上的开创者地位。

Galaxy Fold的发布也意味着手机形态正在悄然改变,用户对未来的期待正逐步实现。在全面屏普及导致智能手机形态创新步入瓶颈的背景下,Galaxy Fold的出现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设计选择,重新激发了用户换机的动力,而后续,三星也保持着引领业界的创新。

在Galaxy Z Fold2 5G上,三星采用了全新的设计美学,引入了隐形铰链技术,使得机身连接更加紧密,并在折叠展开过程中带来了悬停能力。此外,还采用了防尘纤维技术,保护显示屏并防止外部灰尘和碎屑进入机身。

来到三星第三代折叠屏手机,Galaxy Z Fold3 5G解决了折叠屏手机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防水。通过采用特殊的防水设计和材料,Galaxy Z Fold3成为首款具有防水功能的折叠屏手机。

到目前为止,折叠屏供应链已经趋于成熟,以其中最复杂的铰链来说,其类型基本形态变化不大,升级方向主要是材料工艺、结构优化等方面。例如,上代的 Galaxy Z Fold5 ,三星采用 了新一代超闭合精工铰链工艺,允许屏幕完全关闭,同时几乎消除了间隙。

此外,三星的折叠屏手机系列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也在用户体验上做出了重要改进,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

在三星发展大折叠之外,三星还推出轻便的小折叠品类。三星Galaxy Z Flip4,采用掌心折叠设计,搭载6.7英寸动态AMOLED屏幕,其小巧轻薄的机身设计和智能外屏,在后续的Galaxy Z Flip5上,Galaxy Z Flip5则是继承了前代产品的智能外屏设计,它搭载了骁龙8 Gen 2 (for Galaxy)处理器,配合8GB+256GB的存储组合,确保了手机的流畅运行与稳定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还率先在小折叠上支持无线充电与反向无线充电功能,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的充电体验。


折叠有新玩法


这一代折叠上,三星显然是把宝押在了AI上。

“三星长久以来的持续创新令我们在移动科技领域始终处于行业前沿,我们创新了折叠屏形态、又推动了Galaxy AI时代的加速到来”,三星电子移动通信部门总裁卢泰文表示。“现在,我们很高兴将这两种技术融合,为世界各地的用户解锁更多的可能性。依托Galaxy AI的强大功能,我们的折叠屏产品能够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带来更具创新性的体验。”


时隔 Galaxy AI 发布过去半年,三星在这场发布会上带来了一系列更实用的 AI 功能,在AI 助力的助力下,消费者似乎又多了几个买折叠屏的理由,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三星Galaxy Z Fold6 的一系列AI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大屏空间,显著提升生产力体验和解锁新玩法。 

首先是全新的「涂鸦生图」功能,该功能不仅仅支持三星笔记应用,还支持在照片上直接上手画,AI 会智能生成更相关联的图像。用户只需要寥寥几笔画出一个大致的形状,AI 就可以识别涂鸦并生成非常逼真的图像和元素。比如说,在海边的照片上画一只鸟,会生成海鸥,而不是麻雀。

在此基础上,Galaxy AI 加持下的「照片助手」功能,还能够对照片中的具体元素进行编辑,如果不满意元素的位置和大小,可以长按选中后,进行形变和拖拽,AI 也会自动生成填补缺失的部分。

三星Galaxy Z Fold6笔记助手

Galaxy AI 进一步提升了三星Galaxy Z Fold6的跨语言沟通体验。在同传功能中,新增的对话模式更好地利用了独特的双屏形态,可让对话双方方便地在主屏和外屏上查看翻译内容,实现更加自然的交流体验。不仅如此,同传功能中还提供了聆听模式,专为讲座、演讲等场合设计,让用户大幅度减少语言障碍,轻松理解演讲的内容。此外,通话实时翻译功能已不仅限于三星原生通话应用,其还扩展到了更多第三方应用中,让沟通无界限,交流更自由。

在趣味性玩法上,当属杀手级功能“即圈即搜” ,该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指或 S Pen 的简单手势快速搜索有关在屏幕上看到的内容的信息(包括图像、视频、文本)。利用“即圈即搜”可以在手机图库、应用程序、网络、社交媒体等等上轻松搜索图像信息。

Galaxy Z Fold6 的大屏幕,显然可以为 Galaxy AI「即圈即搜」功能带来更好的体验,折叠屏巨大的屏幕,还能在不中断手机当前任务的同时,以多任务窗口的方式弹出即圈即搜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Galaxy AI 的「即圈即搜」这次也迎来了更新,除了原有的搜手机页面上的内容之外,还能够直接翻译,甚至还能搜索数学问题,给出结果之余,还提供每个解题步骤。

而小折叠上,也有AI的专属设计。例如用户可以通过 AI 生成具有特定元素特定风格的专属壁纸,而且还能生成随用户触摸或运动变化的互动壁纸,以及根据时间和天气实时改变壁纸风格。不少小折叠用户都喜欢用外屏快速方便回复信息,但由于屏幕较小,打字其实并不方便,Galaxy AI 则针对外屏场景推出了 AI 建议信息回复。

得益于特殊的机身形态,很多人都会利用小折叠手机进行竖屏自拍,不过构图并不好把握。这次 Galaxy AI 则化身摄影大师,能够在自拍时监测拍摄对象并自动变焦,实现智能构图,更能出片。

另外,和Galaxy Z Fold6 一样,Galaxy Z Flip6 也能够利用里外两个屏幕,进行双屏同传翻译,比较有趣的是,三星有意结合 AI 开发两款特殊形态设备的新功能,带来了一些新思路,对如何「玩好」折叠屏,三星一直都是开创性的。

回过头来看三星在AI上的布局,一直都是积极和前瞻的,能看到其在积极研发中,准备在未来可能加大AI技术的投入和应用,面对越来越卷的折叠屏手机赛道,三星仍维持着其体量优势。

多方机构给出的预测是,三星2024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预计将达到约900万台,市场份额超过50%,成为全球第一,三星在折叠屏手机领域的统治力依然明显,这一成绩显然与三星在折叠屏技术上的持续投入和成熟的市场策略密不可分。(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B7ZB1DsAcVwjpHoy.html#comments Thu, 18 Jul 2024 08:35:00 +0800
被京东“下柜”的手机品牌们 //m.drvow.com/category/weiwu/Ry9zyQiQCw03Hdoq.html “谁都没想到,618大促才刚刚开始,好几家手机厂商的热门产品直接被京东下架了”谈及这次618大促,在一家手机厂商电商部门任职的方宇对雷峰网感叹道。

对方宇来说,今年618与京东的对接可以用“噩梦”两个字形容。618预热之前,京东采销们不断对商家强调这次京东的“保利润”策略,甚至所有的计划都是按照基础补贴去制定,如果天猫大打价格战,再去随时做出变动。方宇虽觉不妥,但大战未启,各家只能根据京东的计划去调整策略。

只是,京东与手机厂商之间的微妙平衡,很快就被天猫的强势补贴所打破。

在5月20日也就是618开始当天,天猫主动打破“猫狗”之间的定价默契,突然决定在原定优惠基础上,88VIP优惠再加100元。按计划,京东决定要求各商家们掏出这部分额外的钱去做跟价,而如果不拿出这笔钱,京东会将产品直接下柜,不予售卖。

“当时所有人都没想到京东会这么强势,按照我们以往的经验,京东这些大概率是说说而已,一旦开打京东还是会掏钱做补贴”方宇回忆后说道。

5月20日零点开始,京东下架了Redmi Turbo3和K系列的热门产品将近5个小时,除此之外,OPPO、vivo、iQOO、一加、荣耀等手机品牌,也均有3、4个品被京东直接“下柜”。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京东与小米重新协商了补贴计划,最终在5个小时后重新上架产品。

另一位手机品牌电商部门员工黄磊告诉雷峰网:“其实就是京东想跟价,但其为了保利润又不想额外出钱,就想让品牌方掏钱,只是这笔钱后者显然不愿意掏,拉扯到最后就变成了这个局面。”

而此时,京东618才过去第一天。


保利润,这次动了真格

京东的强势并非无迹可寻。

5月24日的高管会上,刘强东重新强调提高效率、降本增效、聚焦务实等业务关键,并讲出了被媒体争相报道的那句话:“凡是长期业绩不好,从来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而这件事的起因在于,京东开始调整考勤机制,新规要求每天早上9点统计上班工位人数,班车若晚点需提交证明照;午休时间缩短至1小时,期间不得熄灯。

这则消息在方宇看来并不意外,京东的问题由来已久。今年年初,京东采销员工的薪资构成由70%的基础薪资+30%的业绩提成变为100%基础工资+同比利润提成,只是与薪资同时调整的还有京东的业绩目标。

“从逻辑上看,薪资结构的变化是有利于员工动力的,但问题就出在,京东内部的利润标准定的太高了,导致所有人没有了干的欲望,很多人望而却步,直接躺平。”方宇对雷峰网说道。

在618的关键节点,京东此举明显会动摇员工军心,据多方媒体报道,在新规发布前后陆续有京东员工收到裁员通知,甚至部分员工从接到通知到离开公司,中间仅间隔3个小时。据知情人士透露:“京东原本的内部规则是从5月1日到6月20日之间不允许有员工离职,哪怕是自动辞职也不行,如果执意要离职,会被京东拉入黑名单,永不复用”。

黄磊告诉雷峰网:“我们公司最近一直在收到从京东过来的简历,显然过了这段时间,很多人都准备离开京东了。”

与裁员相对的,是刘强东再次为采销部门制定的加薪计划。5月27日京东集团宣布:自2024年7月1日起,通过一年半时间,京东采销年度固定薪酬由16薪提升至20薪,业绩激励上不封顶。而自去年12月到如今,京东负责采购的采销部门已经经历了三次涨薪。

经历涨薪之后,采销们的心态显然也有了新的变化。与方宇对接的京东采销员工告诉雷峰网:“涨薪之后很多人开始接受‘规则’,毕竟大家拿到手的钱变多了,不过有一些觉得自己有能力的员工最终还是决定熬完618就离职”

只是在方宇看来,这些员工虽然留在了京东,但战斗力并没有显著的提升,反而领导们像打了鸡血一样,非常坚定的执行公司的利润目标。当然这也与去年刘强东去年制定的“副总裁只考核利润”新KPI不无关系。

今年年初,京东要求各大品牌百亿补贴品的销售比不能超过30%,在新政策下,超出部分将会取消补贴。而去年有些品牌的百亿补贴占比能达到60%。很明显,京东正在不断收紧补贴政策,来保证自身净利润。

毫无意外的,这一点也被延续到了今年的618大促之中。黄磊告诉雷峰网:“这次京东的方向非常明确,今年618只关注一件事,那就是利润,并与部门主管的分红和绩效挂钩”。甚至在这一政策下,京东在618大促开始的前一天,都没有做出更多的优惠政策来应对。


天猫“逼着”京东前进

京东在今年的618中,无疑是被动一方,“没有钱”的京东在面对做好充足准备的天猫时,注定会被裹挟前进。

天猫主动打破“定价默契”的背后还是天猫想通过对3C领域的进一步扩张来触及京东的基本盘。细看两家企业,天猫迟迟拿不下3C市场的问题在于其与京东两者模式根本上的差别,前者主攻平台,而后者更偏向渠道,两者差别巨大。

以苹果为例,苹果把电商的独家线上代理给了天猫,实际上就是基于天猫和京东的模式做出的判断。对于苹果来说,天猫旗舰店的运营模式会让其有着一定的自主权,更像自己的店铺;而京东旗舰店则像是卖给京东运营,丧失主动权。

给商家足够的自主权,某种程度上算是天猫的长板,而同样也是天猫的短板所在。一个极好的例子是,京东自营的物流和仓储可以极大的压缩成本、提高效率,这也成为了天猫无法复刻的优势。

另一方面,京东的“重资产”模式也能吸引到足够的商家入驻。通过京东的“垫资”,手机品牌厂商更愿意通过京东来“走货”,一大原因是京东通过抵押能够从银行拿到利息比较低的贷款,在资金结算时更加方便。从京东发布的2024年Q1季度财报来看,其3C收入占比已经达到了47.38%,接近一半。

显然,天猫只有通过足够的份额才能去撬动京东在3C领域的市场地位,同时这也是其在618期间“死磕”3C的真正答案。

5月19日下午2点半左右,天猫正式打响618“第一枪”,决定在原有优惠基础上,88VIP优惠再加100元;5月20日,天猫大促开始首小时,苹果成交金额超15亿元,华为、小米、vivo等手机品牌成交额也破亿元,四小时后,仅Redmi品牌就卖出了近2万台。

京东的对策是早就计划好的。方宇告诉雷峰网:“京东基本没做额外掏钱的政策,如果天猫和拼多多的价格非常低的话,京东会跟进做出优惠,但优惠这部分钱京东要求厂家出”。

天猫宣布补贴政策之后,京东的通知随之而来:按原定计划,京东决定要求各商家们掏出这部分额外的钱去做跟价,而如果不拿出这笔钱,京东会将产品直接下柜,不予售卖。

对于商家来说,无端的成本支出显然不在考虑范围内,最终商议无果后,京东展示出了极为强势的一面:没谈拢的产品直接下柜不上,导致在5月20日开打当天,多数手机品牌均有3、4个品被直接下柜。

“以某品牌为例,天猫4个小时内卖了2万台,后面京东实在承受不住了‘强制’要求该品牌接受补贴计划,跟价之后京东那一天大概卖了4万台,如果京东策略一开始就是跟价的话,第一天大概能卖5万台,第二天能卖4万台,加一起就是9万台。”方宇感叹道。

6月15日零点,天猫宣布618促销进入终极狂欢阶段,并且在这一阶段追加超过50亿的投入,在6月15日零点推出惊喜红包,面额从15元、50元,到1500元、1900元不等,折扣力度最高可达到8.5折,还能叠加平台的满减活动。

面对天猫的步步紧逼,京东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只能被动接招。

6月15日晚8点,京东宣布“京东618”高潮期将全面开启,部分商品开始满299减50元,并在每晚8点、9点、10点、11点发放大额红包,京东Plus会员还能享受进一步的满减补贴,其中手机品牌也加入到这次活动当中,小米最高优惠能够达到600元。

而补贴多出来的这部分钱,自然还是由手机品牌来掏。黄磊告诉雷峰网:“这次天猫活动出来之后,京东可以说非常被动,甚至对手机品牌透露出要么跟价,要么下架的态度”。

方宇也对雷峰网说道:“京东已经快承受不住天猫的价格战了,要求手机品牌不要跟天猫一起去做‘红包’活动,并且也在‘警告’手机品牌不要去继续做天猫,如果竞争再升级的话,京东恐怕会要求手机品牌做二选一”。


当商家不再需要618

“我们在京东卖就是赔钱,在天猫卖一台就是赚一台”谈及手机厂商们所面临的处境,黄磊直言到。

对于手机厂商们的悲观情绪,京东显然有所感知,黄磊告诉雷峰网:“6月初的时候,京东松了点口子,对外意思就是京东可以亏一点,拿出一部分利润做各种形式的补贴,只要能接受暂时性的亏损,后续的合作也可以让利,只是京东拿出的这部分钱对比手机品牌掏出来的钱来说,也就是杯水车薪。”

雷峰网了解到,即便京东加强了补贴力度,但仍不及此前大促节,这一点大概率与去年的“百亿补贴”相关。

去年京东不断强调“低价心智”,通过百亿补贴、京东秒杀、9.9包邮去刺激日活用户增长,然而面对拼多多一年为期的百亿补贴,京东一个季度可能就要补贴百亿,显然,两者对比下来京东的成本更高,效果表现也不如预期。

从手机厂商的视角来看,每年类似的大促节的意义无非就是冲数据、清库存、分货、分销。但当从京东出货变成亏钱的时候,大促节对于手机厂商的意义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

由于京东“重资产”的运营模式,每年的大促都要提前几个月去进行备货,这时候京东会有“默契”的帮助手机厂商清理一波库存:在618之前由京东出钱把机器买入仓库,在大促节点再由京东放到市场,交给用户或渠道。一收一放之间,手机厂商既取得了大促节的“辉煌战绩”,也顺便清掉自己的库存和尾货,实为一举两得。

但在去年618前夕,刘强东一纸命令打破了手机厂商与京东之间的默契:不再允许手机品牌通过618等时间来从京东给渠道放货,同时修改了考核经营部门的两个指标:GMV和净利润。改革后,就手机部门而言,现在是GMV付给用户的算部门业绩,付给渠道则不纳入业绩考核。

至少在明面上,京东某些部门想要配合手机厂商来“放货”,约等于白干。

“前两年京东做分销非常疯狂,之前在大促节最关键一天,刷分销一天直接刷100万,都刷到海外去了。现在京东讲真数据,所以基本上都不做了”黄磊对雷峰网说道。

从刘强东的视角来看,渠道对此有需求,就证明存在市场空间,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是京东直接来卖,通过少赚点把这部分产品卖给消费者,结果必然是强化京东的品牌价值和平台的服务属性。

京东对手机厂商增加的层层限制,正不断成为套在京东身上的枷锁。对手机厂商来说,如果京东不提供资金和物流,甚至还要亏钱,那为什么还要在这个平台去清库存、分销?从这个角度来看,京东能拿得出手的仅剩电商最大的3C盘子,而这个盘子也在天猫的冲击下岌岌可危。

据知情人士透露,天猫这次618的3C销量目标虽不及京东,但在其势大力沉的打法下,早在6月14号上午就已经达成了销售目标。据第三方数据显示,整个5月份淘宝天猫平台3C数码行业销售额增速达90.1%,而京东在3C领域的增速仅达到了30.2%。

“这次京东逼的太狠,反而暴露出了自身的短板,现在已经有不少已经商家觉得离开京东也能生存。”黄磊告诉雷峰网。

方宇也同样对雷峰网说道:“去年我们就做了天猫,当时领导觉得天猫3C做的还算不错,虽然出货量不多,但利润非常可观,今年更是如此。”

反过来看,京东的层层加码反而在为手机厂商“松绑”,对于部分高度绑定京东的手机厂家而言,这次天猫与京东的对垒无疑让这些厂家看到了另一种可能:通过天猫等平台去分散一部分资源,能获取更多的利润。

关于这场618的结果到底如何,方宇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天猫达成目标的那一刻起,这场战事就已经结束了”

电商大促正式落幕,618常态化已成定局;与线上截然相反的是,线下门店在高考季的刺激下销量迎来新一轮爆发,大盘回暖能否拯救手机渠道商?市场格局会不会出现新的变化?

本文作者长期关注智能硬件及终端,对终端渠道、业内动态感兴趣的行业人士,欢迎添加作者微信(ByArsT)交流。

注:应受访者要求,方宇、黄磊皆为化名。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Ry9zyQiQCw03Hdoq.html#comments Fri, 21 Jun 2024 16:26:00 +0800
小米与汽车业务共进“快车道” //m.drvow.com/category/weiwu/7Vh4lOfm1uAkQiUm.html 自小米 SU7发布后,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已经实现正反馈,正式进入“飞速增长期”。

5月23日,小米集团发布2024年Q1业绩公告,截止至3月31日,小米集团营收人民币755亿元,同比2023年Q1季度增长了27%。经调整净利润达人民币65亿元,同比增长100.8%,创单季历史新高,现金储备达人民币1273亿元,整体业绩表现远超市场预期。

其中,小米的小米智能手机业务、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互联网业务在Q1均实现双位数增长,收入分别为人民币465亿元、204亿元和80亿元。

具体来看,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正在持续增长,全球出货量同比提升了33.7%,达到4060万台,连续3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在高端化战略的影响下,小米手机Q1的毛利率同比提升了3.6个百分点,实现了14.8%的毛利率,创下历史新高。

“在中国大陆,我们已经完成了高端化战略,目前在4000-6000元价格段市场成功占据领先优势。随着手机和汽车的发展,这将继续推动我们的高端化。”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说道。

从报表来看,得益于手机业务在高端价位段的成功,小米IoT业务得到了大幅增长,毛利率同比提升4.1个百分点至19.90%,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数也增至786.1百万,同比增长27.2%。

汽车业务由于产品上市时间问题,利润表现并没有在这份报表提及,但在小米新旧业务的稳步推进下,协同发展策略正不断推动“人车家全生态”进入完整闭环。截至4月30日,小米 SU7系列累计锁单量达88,063辆;截至5月15日,小米 SU7系列累计交付新车10,000辆,首车交付速度一度刷新行业记录。

小米账上躺着的1273亿现金储备,再加上新旧业务的向上交织,显然,小米现阶段已经实现了其短期目标。

年初雷军宣布抽身小米手机,精力转移到汽车业务上后,雷军与卢伟冰显然都有了各自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在前段时间的投资人大会上,卢伟冰曾为小米定下了“三年内再开一万家门店”的目标,并且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中反复提及。

关于汽车业务,卢伟冰也定下了新的冲刺方向:6月实现单月交付过万辆,挑战2024年12万辆车的交付;门店方面,到2024年年底,小米汽车销售门店将覆盖46城、达到219家,并将现有门店面积扩大到500平,为小米的下一辆车做准备。


小米高端已成,毛利率创历史新高


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互联网业务“老三样”,是卢伟冰的主战场。

2024年Q1季度,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收入达到465亿元,同比增长32.9%,全球出货量达到了4060万台,同比增长33.7%。

这一成绩在小米进入高端化战略后显得尤为不易。

根据第三方数据,2024年Q1季度,3000元以上价格段小米手机出货量在整体智能手机出货量中占比达到21.7%,同比提升了1.4个百分点,在5000-6000元价格段的智能手机市占率达到10.1%,同比提升了5.8%个百分点。

小米财报

小米在Q1季度的高端占比离不开小米 14系列产品的销量支撑,早在产品立项之初,小米 14 Pro就越级对标了iPhone 15 Pro Max,并且通过全等深微曲屏、龙晶玻璃、支持千级调节的无级可变光圈等等一系列首发技术,在体验上不断做出提升,在高端市场保持着极强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小米在Q1季度发布的小米 14 Ultra也为其超高端市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开启手机“大光圈双长焦时代”,在“利润与规模并重”的整体战略影响下,小米的整体毛利在稳定上升,Q1季度毛利率环比23年Q4季度的21.3%提升到了22.3%。

除了上游核心零部件成本提高以及备货增加等原因,小米在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的下降,一个比较核心的原因是小米的全球业务布局,小米今年在中东、拉美、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开始发力。

据Canalys数据,按智能手机出货量计,小米Q1在全球56个市场排名前三,67个市场排名前五,相较去年在全球51个市场排名前三,65个市场排名前五,优势区域进一步增长。

但反过来看,小米在IoT板块的毛利如今相当可观,由2023年Q4的13.9%提升至19.9%,主要是由于产品收入占比提高以及部分核心技术自研(空调压缩机、冷凝器等)毛利率上升所导致。截至3月31日,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数已经增至786.1百万,同比增长27.2%。

此外,卢伟冰在财报会上明确的提到,小米会考虑小米的大家电:即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产品如何有序出海。

“小米在中国的非手机业务大概已经占到50%,在海外还不到20%。像我刚才提到的非洲,即便去年在非洲我们实现了接近翻倍的增长。但现在我们在非洲也只有10%的占有率。”卢伟冰在财报会上说道。

从逻辑上看,小米的IoT业务一直都是小米的生态护城河,此前有投资人告诉雷峰网“小米的IoT业务非常可观,如此大的规模量级属于独一份,唯一的问题就是毛利实在是不高”,如今随着小米澎湃OS中AI的加入以及接下来的出海策略,IoT业务将会迎来飞速增长,为小米做长期投入和保持战略定力提供新的保障。

“今年仅仅是我们IoT爆发的第一年,我相信在2025年、2026年,小米IoT还会有非常好的爆发,因为有很多品类无论是从能力建设还是到最后经营结果的呈现,还是存在一定的滞后”,卢伟冰说道。

从过往的财报情况来看,小米的利润率很大的一个因素是随着高端产品出货的波动,然而随着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进一步深化,这种情况将会进一步得到缓解,这一点从24年Q1季度财报就能有明显感知,换句话说,小米的核心支柱正在不断增加,抗风险能力也有了极大强化,不断形成战略闭环,这是小米坚持长期战略以及视角前瞻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汽车业务推动小米走向下一步


小米财务报表中没有提及汽车业务的利润表现,但却是最值得关注的一环。

截至4月30日,小米 SU7系列累计锁单量达88,063辆;截至5月15日,小米 SU7系列累计交付新车10,000辆,其中标准版占比约为30%、Pro版占比约30%、Max版占比约40%。

从性能来看,小米 SU7表现并不逊色,单电机版最大功率299马力,0-100km/h加速时间5.28秒;双电机版最大功率为673马力,峰值扭矩838牛米,0-100km/h加速时间2.78秒,这个速度超过了市面上绝大多数竞品。

然而就是这样的配置,却出乎意料的打破了部分小众圈子。

从小米给出的人群画像来看,截至4月30日,小米 SU7女性购买者占比达28%,考虑到赠送或为家人购买等情况,预计女性车主占比将达40%-50%。此外,小米SU7还吸引了不少BBA用户和苹果用户。其中,BBA用户占比29%,而苹果用户占比更是高达52.5%。

从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视角出发,这些都是小米的优质客户,尤其小米SU7的澎湃智能座舱,将手机、平板视为座舱的一部分,实现多端一体化原生设计,同时,基于小米澎湃OS强大的跨端互联能力,实现“人车家全生态”完整闭环。

由于目前小米 SU7在Q1季度末上市,所以目前只能从财报中看到小米的投入情况,在一季度,小米汽车在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方面支出达到了23亿元,另雷峰网获悉,智驾方面,小米一期投入约47亿元;2024年底,团队规模会从1000人扩张到1500人,2025年会达到2000人。

小米仍在不断加大人力投入,在4月末的北京车展,雷军不断释放出“求贤若渴”的信号:诚邀天下英才打造梦想之车,只是对于目前的小米汽车来说,摆在面前的问题不是产品,而是如何缩短交付周期。

目前,小米工厂已经开始了新一轮改造,从“单班倒”变成“双班倒”,理论交付能力能够实现一倍的提升,并在6月实现单月过万的交付能力。

“我认为10万台是我们必须要保底交出去的,12万台是我们要去挑战的。”卢伟冰定下了新的冲刺目标。

另一方面,线下渠道的扩张,也被划在了小米汽车下一步发展的规划之内。在小米汽车初期规划之时,只有59家门店,仅覆盖29个城市,导致很多地市消费者只能到其他城市去试驾,无形中增加了时间成本。根据官方计划,到2024年底,小米汽车销售服务网络将达到219家销售门店,覆盖46个城市;143家服务中心,覆盖86个城市,基本覆盖中国大陆地区所有省份(包括自治区和直辖市)。

小米财报

门店规模上,小米也给出了新的标准,门店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到500平方,这一平方数足以容纳3辆展车,用于摆放现有车型的其他颜色版本。此外,有消息称在25年小米会推出第二款车型,显然小米正在提前做出准备。

小米汽车业务的大量投入,显然是账上1273亿现金储备给了小米充足的底气,可以让小米汽车不受短期盈利压力影响,心无旁骛地专注产品性能的极致打磨,并支撑小米汽车业务在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持续强化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在雷军的定义中,小米汽车是小米生态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人车家全生态”在小米内部的视角来看,包括高端化战略、产业能力领先战略、AI战略、OS战略、芯片战略和新零售战略。每一环对小米来说都是重中之重。如今拥有“人车家全生态”的小米依托汽车的高端效应,已经成功与其他友商拉开赛道。

如今雷军和卢伟冰都为自己定下了新的挑战,在小米新旧业务的交织下,对小米来说,一个可见的超预期未来正在加快到来。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7Vh4lOfm1uAkQiUm.html#comments Wed, 29 May 2024 14:13:00 +0800
独家丨荣耀研发管理部总裁邓斌因严重违规被开除 //m.drvow.com/category/weiwu/jPFpUp97VJe71kLQ.html 作者:马广宇
编辑:李东辉

雷峰网独家消息,5月16日晚,荣耀内部发布公告称:前荣耀研发管理部总裁邓斌严重违反公司BCG相关管理规定,经研究决定:解除邓斌劳动合同,予以除名,后续按相关流程处理。

据公开资料显示,邓斌负责荣耀软硬件研发相关工作,并多次出面对荣耀AI技术方面进行解读。此前荣耀Magic OS任意门被指抄袭锤子,邓斌就曾做出过公开回应。


想要了解更多行业内幕和新动态,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ByArsT) 交流。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jPFpUp97VJe71kLQ.html#comments Thu, 16 May 2024 23:48:00 +0800
当华为 Pura70不再“缺货” //m.drvow.com/category/weiwu/2JPY9H77CngXf0wo.html 很长一段时间内,终端市场判断华为手机市场表现的一个指标是该机型是否缺货,缺货就意味着该机型能够利润空间或卖出溢价,这也是一众经销商投资华为门店的最大利润来源。

4 月 18 日,华为 Pura 70 再次以“先锋计划”的方式正式上市,和往常一样,华为再次再次展现出强大的产品力,Pura 70 Ultra 和 Pura 70 Pro 不到一分钟即告售罄。

Mate 系列和 P 系列一直是华为旗舰机的代表,其中 Mate 系列主要面向高端商务人士,在综合性能方面较强,而 P 系列主要面向摄影爱好者,在拍照领域持续进行技术突破。

前不久,华为 P 系列正式升级为华为 Pura,展现出其全新的姿态,可以看到其定位已不再是只面向摄影爱好者,而是进一步扩圈迈向更高端的定位,从外观和售价来看,这款产品都显得“果味”满满。

售价上看,华为 Pura 70 系列四款产品中 Pura 70 搭载 6.6 英寸直屏,售价 5499 元起;Pura 70 Pro 搭载 6.8 英寸第二代昆仑玻璃曲屏,支持北斗卫星图片消息,售价 6499 元起;Pro+版本升级了玄武钢化昆仑玻璃和天通卫星通讯,售价 7999 元;Ultra 版本则是在 Pro+的基础上加入了超聚光伸缩摄像头,售价 9999 元起。

对比上一代 P60 系列标准版售价为 4488 元,Pro 版本售价 6988 元起,Pura 70 的 Ultra 版本售价甚至已经超过了 Mate 60 Pro+的 8999 元。在相同价格段,对比售价,iPhone 15 的基础价格为 5999 元,iPhone 15 Plus 则是 6999 元起;iPhone 15 Pro 售价为 7999 元起,iPhone 15 Pro Max 则是 9999 元起。

仅看定价,在国内市场苹果是目前能与华为形成对标的唯一手机厂商。

这不是华为第一次做出价格上探的尝试,此前发布的 Nova 系列产品在售价上对比前代产品普遍提升了 500 元 -200 元不等。随着华为品牌定位的进一步高端化,苹果在中国市场已然感受到了压力。

根据调研机构的数据,2024 年 Q1 季度华为市场份额达到了 15.4%,已经超过了 OPPO 和小米的市场份额,而在华为的冲击下,苹果 Q1 季度同比已经下滑了 3.4%,市场份额仅为 15.5%。

近两年,苹果曾在下沉市场大量铺设 Mono 店和 APR 店,下沉策略明显,但如今市场竞争加剧,下沉布局仍挡不住市场进一步萎缩,这个在华为 Mate 60 系列回归后变得尤为明显。另一方面下沉策略带来的一大隐患是,资源分配出现失衡。

即为了照顾新增的 Mono 店和 APR 店,苹果国代商在配货上会优先向新店倾斜,导致原有的经销商出现资源不足的情况,上半年就有经销商公开表达过:“仅是进货一点,就让我们很头疼,国代给分的固定一批货大多数都是不好卖的机器,很多好卖的新品很难拿到。”

这个问题本质上反映的是厂商在做线下布局时的战略思考,如何把一款产品的势能利用最大化,当产品强势时通过扩张门店来进一步提升品牌势能挤压对手的线下空间,反之,产品势能跟不上会导致经销商的投资压力加重。

事实上,华为在 Mate 60 回归之前进行过大规模的扩张动员,鼓励经销商进行授权店、堡垒店的建设,力争做到消费者出门 3 公里以内就买到华为的产品。

现阶段当 Mate 60 的产品势能进入末期,Pura 系列自然就承担起稳定市场的角色,这也就意味着着,Pura 系列会成为相当一部分经销商心中的“救心丸”,来缓解 Q1 的门店经营压力。(了解更多细节,欢迎添加作者微信:ByArsT 交流)


戏剧性的 24 小时

在 Pura 70 系列开售前,华为产品发布会的突然取消,为这款产品留足了悬念,同时也带来了泼天的流量。

有上游供应链告诉雷峰网,华为 Pura 70 系列的备货较为充足,华为 Pura 70 全系列在生命周期内已经备货了 1300 万 -1400 万台左右,截止到七月,华为给供应链的订单在 600 万左右。而且从分货情况来看,华为 Pura 70 系列的货源还算充足,只有 Pro 版本量比较少,显然华为对这款产品早有规划。

与华为充足的准备相反的,是对经销商的突然通知。在产品发售当天,某地区的华为渠道员工王斌告诉雷峰网:“由于突然发售,当地所有的货都是经销商早上七八点钟从省总仓自己开车提回去的,然后再分发给他们的门店,部分物流不发达的地区在发售时甚至还没拿到产品”。

对于经销商来说,越早拿到产品,就代表着更高的门店销量,当天不少经销商都忙碌起来。部分经销商对雷峰网表示到:“这次从分货到开售确实太突然了,我们都没有时间去提前准备,其实我觉得没有特别原因完全可以提前通知。”

货量紧缺的华为 Pura 70 Pro 毫无疑问成为了热销款,当天美团闪购的实时搜索热度涨幅直接超 3600%。在北京王府井旗舰店门口,新品一开售就挤满了黄牛和前来购买的消费者,仅开售半天就已经处于缺货状态,只能通过预定购买。

在当天上午,二手平台均出现了较大的溢价,不少黄牛甚至将溢价抬到了近 2000 元,部分热门颜色加钱都没有现货供应,足可见消费者的热情。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华为 Pura 70 发售后的 24 小时内,部分门店就上演了戏剧性的一幕。

在北京王府井旗舰店,12 点刚过,就开始陆陆续续有黄牛开始退场,很明显 Pura 70 的热度并没有如 Mate 60 一般延续下去,与上午时的热切截然相反。

华为 Pura 70 系列开售当天下午五点

北京长楹天街华为门店

有黄牛对雷峰网表示到,中午 11 点的时候收价直接崩盘,Pura 70 Ultra 的 16GB+512GB 版本售价 9999 元,收的价格只有 9300 元左右,主要还是因为卖的人太多了。

从销售情况来看,Ultra 版本除了主打的绿色,其他版本的销量并未达到经销商预期,而 Pura 70 Pro 则是因为货量比较少,早早退场。一位当日购买新机的用户告诉雷峰网:“下午 4 点,深圳万象天地华为店的 Ultra 还有现货在卖”

雷峰网通过走访发现,当天下午五点,北京大部分授权店的 Ultra 版本除了绿色之外,其他版本都有现货售卖,同时也没有看到黄牛的身影。

在发售后的第二天一早,北京王府井旗舰店的华为 Pura 70 Pro 也开始了现货销售,雷峰网走访时有大概只有 10 人左右在排队购买 Pura 70 Pro,与第一天的火爆和紧缺形成较大反差。

华为渠道员工王斌告诉雷峰网:“发售当天,华为的体验店和生活馆的销售情况要好一些,基本上午就售空了,但其他的授权店和合作店表现就比较差,甚至部分店铺的库存转化率才只有 40%,也就是说如果一台门店分到 20 台手机,那 40%的库存转化率就是只卖出 8 台”。(了解更多细节,欢迎添加作者微信:ByArsT 交流)

华为 Pura 70 并没有复现华为 Mate 60 发售时的爆火现象,与华为本次更充足的分货也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

4 月 22 日,华为 Pura 70 和 Pro+版本开售当天,王斌告诉雷峰网:“这两款产品卖的比较不错,在当天上午有一波小溢价,除了专卖店和体验店之外,广东绝大部分地市的到货转化率差不多在 50%左右,超过了 Pura70 Pro 和 Ultra 版本发售当天的转化率,不过这两款产品备货量很足,没遇到整个省市直接缺货的情况。”

在 Pura 70 开售的 24 小时内,从一机难求到现货供应,“黄牛”的心情无疑坐了一次过山车。


经销商的 AB 面

不少经销商在发售之前,对华为 Pura 系列有着很高的预期,部分经销商发售前直接打款上千万订货。

经销商刘朗告诉雷峰网:“现在 3、4 月份属于淡季,打款上千万去订货风险还是很大的,只有看好 Pura 70 系列的经销商才会去承担这个风险。”

据刘朗所述,部分省市的经销商在代理华为后,都和其他品牌做了切割,导致在面对 3、4 月份的行业淡季时显得有些无能为力,而 Pura 70 的出现则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目前市场的空缺,补足华为门店缺货的情况。

只是从结果来看,Pura 70 系列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多位经销商向雷峰网反应,在华为 Pura 70 系列发售当天,门店人流量明显增多,但多数都是观望状态,实际成交量并不多。

“这次 Pura 70 系列的价格的定价上限有点高,所有人都没想到。”刘朗说道。

相较于重金打款的经销商,还有大多数经销商都抱有理智态度看待 Pura 系列。此前华为的 P30、P40、P50 系列用户虽然到了换机周期,但从门店反馈来看,这部分用户已经被 Mate 60 系列提前透支过一轮,再加上华为 P 系列本身用户基数不大,所以更多的经销商都是谨慎态度,在华为 Pura 发售后,也能保有不错的心理预期。

“这次华为给我们分了 100 台左右的货,第一天其实就卖出去不到 10 台,不过 Pro 目前预定量很大,已经订出去 200 台了,但我手里没有货。”东三省的经销商李翔说道。

李翔告诉雷峰网,以目前的分货量来看,虽然 Pro 版本预定量大,但短时间内根本没法交付,所以很难让门店销售额有大量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李翔还提到,此前华为都会根据现库存转化率去进行下一次分货,而这一次东三省的 Pura 70 系列则是没有任何要求,能卖多少是多少,不看转化率,正因如此,东北不少经销商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从往年销量来看,华为 Pura 70 系列产品本身承载着高端和终端产品之间过渡的身份,P 系列的销量一直都不如 Mate 系列,很多经销商对此的论据也是基于这一逻辑,认为即便 P 系列改名 Pura,短时间内也是无法改变消费者认知。

“虽然 Pura 70 没有带来太大销量,但此前 Mate 60 的时候我们已经把前几年亏的钱赚回来了,所以我们也没太指望这台机器。”李翔说到。

从最近的供应链消息来看,华为 Pocket 2 由于不及销售预期,上游订单已经有所下调,从 200 万台下调至 150 万台,这大概率也是 Pura 70 延期的真正原因。从这一角度来看,如果 Pura 70 系列在生命周期 1300-1400 万订单的基础上持续砍单的话,下半年 Mate 70 系列是否会同样延期也非常值得关注。

此外,华为 Pura 70 的发布节点也存在很有意思的地方,很大程度上与其智界 S7 的发布相关。横向对比,去年前三个季度华为问界车型的销量表现并不出色,即便是目前的热门车型问界 M7 在 7 月发布新款的时候,月销量也只有 769 台,8 月份更是只有 988 台。

问界 M7 的转折点在于华为 Mate 60 的突然发售,在 Mate 60 的带动下,华为线下门店客流量大幅提升,问界 M7 趁势将价格下调 7 万元,销量直接翻了几倍,就连余承东也在朋友圈发表了“起死回生”的言论。

如今华为 Pura 70 的开售节点,刚好也是在智界 S7 二次发布之后,新问界 M5 发布之前。从目前销量来看,智界 S7 不及预期,而问界 M5 则呈现爆火的态势,这其中究竟有多少关联值得更多思考。


冲击“更高端”,华为需要更多布局

在前不久的华为第 21 届分析师大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公开表示过:华为 2024 年最关键的事情就是打造鸿蒙原生应用生态,成为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并计划在一年内,将中国市场智能手机上使用时间超过 99%的 5000 个应用全面迁移到鸿蒙原生操作系统上。

而这句话的延伸在于,华为正准备基于中国市场打造鸿蒙操作应用生态,未来会向更多国家推广。

目前华为正在中东地区大力发展海外基础业务,并且有计划的在该地区推出产品。雷峰网了解到,华为官方在当地推出了面向高端市场的 P 系列和 X 系列,并且第三方商城也有 Mate 60 在进行售卖。

从目前华为的产能来看,供应全球市场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一前提下,冲击超高端已经是一条必经之路。

据业内人士透露,下一代 Mate 70 产品的售价也会有部分上浮,512GB 版本售价大概率会 6499 元起步,而 Mate 60 的 512GB 版本售价 5499 元,如果后续考虑到销量 Mate 70 可能会推出 256GB 版本。

无独有偶,上游供应链也有消息称,在今年 Q2 季度末华为将会发布新的三折叠屏产品,售价也将来到两万元起步,将会主打超高端商务市场。(了解更多细节,欢迎添加作者微信:ByArsT 交流)

从如今的披露来看,HarmonyOS NEXT 大概率会在 6 月的 HDC 开发者大会上发布,而 IoT 业务可能也会随着“纯血鸿蒙”的发布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今年华为的融合业务重心迎来了新的调整,按照部分经销商对雷峰网的说法:华为一方面要增强团队意识和销售能力,而另一方面则是要把 ToC 业务从卖商品,变为经营客户,这意味着华为想要摆脱原有门店的束缚,从坐商开始向行商改变,也代表着华为的融合业务也全面向高端化调整。

某地区的华为渠道经理赵刚告诉雷峰网:“自从 Pocket 2 的销量表现不及预期后,内部就一直在强调要卖好旗舰双折叠产品,与此同时还要推高卖贵,大力推进服务产品和融合业务。”

由于售价问题,华为终端生态业务在零售上有些尴尬,经销商王海提到:“华为生态的产品售价很高,单独购买的用户并不多,很多产品我们都是搭货去卖的。”

目前华为智能家居业务的合作商多数都是精装商和高端用户,依靠控制安防、控制灯光、控制窗帘去推销硬件赚钱,只是一个问题在于,如今 AI 以及“人车家”全链路生态概念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未来智能家居市场的发展。

业内相关人士海涛告诉雷峰网:“AI 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算力和数据,算力是华为的优势,但在数据上则有所不足。华为的精装商用户在如今的业务逻辑下,消费者无法向华为直接反馈,很难对华为形成价值,对未来业务发展显然是个弊端。”

相反,回看小米的 IoT 业务,小米的每一个终端节点都可以不停的把数据回给小米,形成一个闭环。 在未来的 IoT 业务上,小米明显优势要更足一些。

“满血鸿蒙”的出现,或许是华为 IoT 业务扭转现状的新机会。

回到华为终端业务,无论是提高售价还是布局鸿蒙,从 Mate 60 开售之后,能够明显感觉到华为的迫切之感,如果华为没能在热度尚有余温之时将价格和品牌调性抬高,一旦品牌后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华为又没有销量做保证,等待华为的只能是下一个寒冬。

另一方面,在华为 Mate 60 回归之前,华为曾让经销商大量扩张门店,这就又回到了产品与渠道之间的核心问题:渠道比产品快半步还是产品比渠道快半步更有优势?

华为对渠道的提前布局是 Mate 60 能够快速铺开市场的基本前提,第一时间让等待三年之久的经销商快速盈利,只是当产品红利期过后,后续因为缺货等原因,在今年 Q1 季度销量正逐渐疲软,很显然,华为产能上的不足放大了“渠道比产品快半步”的劣势。

如今华为 Pocket 2、Pura 70 在销量上不及预期,再次将“渠道比产品快半步”的劣势放大,再加上华为售价上的提升,这些门店能否继续撑住还是一个新的问题。

从动作来看,华为目前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一位供应链人士告诉雷峰网,目前华为有计划筹备低端系列,大概率为此前网传的星耀品牌,目前处于和上游厂商洽谈的阶段,会在年末进行小规模试产。价格段的补足,或将弥补华为冲击超高端所带来的弊端。

如今市场大盘并不明朗,有多个分析机构都表达出了大盘继续下跌的看法,华为需要在更快的时间内完成品牌升维,跑赢市场大盘的下跌速度,才能彻底冲向“更高端”。


注:应受访者要求,王斌、刘郎、李翔、江海、赵刚、海涛皆为化名。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2JPY9H77CngXf0wo.html#comments Sun, 28 Apr 2024 16:59:00 +0800
手机子品牌们绕不过的“低价陷阱” //m.drvow.com/category/weiwu/VdhCgOUBDuY7rAiS.html “不要温和地走进这个赛场”。

时隔一年多,李杰在一加 Ace 3V 产品发布会的现场再次讲出这句话。在 OPPO 宣布彻底向 AI 倾斜之后,一加 Ace 3V 也是一加敲响了 AI 手机世界的大门后的首款产品。

回顾一年,一加在中端市场有着不错的表现,先后推出了一加 Ace 2 和一加 Ace 2V 等产品快速打开中端手机市场,在线下也有近 3 成的出货量,一度将友商卷入“价格战”,只是在后期 OPPO 整体保利润的大政策下,一加的定价在下半年才趋于缓和。

一加 Ace 3V 的定价颇有些卷土重来的意味。

从配置来看,一加 Ace 3V 配备了 2.8D 弧面玻璃后盖、第三代骁龙 7+处理器、1.5K 护眼直屏、100W 超级闪充、5500mAh 的超大容量电池,12GB+256GB 版本的售价只有 1999 元,搭配了 6 期免息的金融分期计划,而上一代同配置售价则是 2299 元。

从近期手机市场的新机发布节奏中,不难看出一加 Ace 3V 的竞争对手远不止已经发布的 iQOO Neo9、Redmi K70,更是在为即将发布的 realme 新机以及 Redmi 全新的 Note 系列做准备。

当一加重新打出“性价比”这张牌,透露出的是新的一年子品牌之间的厮杀依旧残酷,而且在市场仍旧下行的大前提下,子品牌的地位正不断受到波及。

市场上升期,子品牌符合品牌发展逻辑。但当市场下行,子品牌的定位就愈加尴尬:一是市场的缩减,会不断压缩子品牌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子品牌主打线上,对成本有着严格的控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空间。

而另一点则是子品牌上游的采购规模和运营成本注定了其无法独立运作,无法适应目前子品牌市场的性价比竞争,子品牌在成本的裹挟中存在的意义正在逐渐减弱,尽管各家手机厂商的子品牌转型也在进行当中。

(了解更多行业细节,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ByArsT 交流)


收缩合并成为主流

一加厮杀在前,但子品牌之间的竞争早已进入“冷静期”。

从去年到今年,一个市场感知是各个子品牌在定价上逐渐趋于保守,宏观来看,这一定程度上与整个市场的大环境有关,各个厂商都在有意的去保持定价上的默契,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激进。

明面上的偃旗息鼓,源自于各手机厂商对于市场的判断,各家冲击高端的速度明显没有跟上手机大盘萎缩的速度,规模与利润之间的平衡是各个厂家现阶段乃至于未来都要长期考虑的一件事。

小米在这件事情考虑的稍早,2022 年 6 月,小米将原 Xiaomi 产品部和 Redmi 产品部合并,成立手机产品部,由凌小兵担任手机产品部总经理,向集团总裁卢伟冰和手机部总裁曾学忠双线汇报。

这一动作也被小米内部视为 Redmi 取消独立核算的开始。在 2022 年库存事件过去后,规模与利润并重的战略被多次提及,而 Redmi 的产品策略开始向高端机靠拢,并推出了 Redmi K50 至尊版、K60 这种配置接近旗舰机的机型,并在这一基础上逐渐扩大影响力,直到如今的市场规模。

目前小米旗下子品牌为Redmi 系列、OPPO 旗下子品牌为一加和 realme、vivo 旗下子品牌为 iQOO、华为子品牌目前仅有 Nova 一个,但有消息称其在年末将会推出新的子品牌,专攻线上 1K~2K 市场。

除了华为还在上升期外,市场下滑大背景下,各家都在精简产线,很难有余力开拓更多产线去服务细分领域用户,开始向全能化发展。

以小米 Civi 系列为例,此前小米 Civi 系列更偏向女性用户,而这次在新一代 Civi 4 系列上,则是换用了高通新一代的第三代骁龙 8s 移动平台,与小米 14 系列联动,获得更多用户群体。

与之相似的是 Redmi,其产品风格也逐渐年轻化,推出了 Redmi Note 12 Turbo 哈利波特联名款、主打 2 亿像素和女性市场的 Redmi Note 13 Pro,甚至于搭载光影猎人 800 的 Redmi K70 系列,很明显 Redmi 在尽可能用一到两款机器来搞定所有用户。

从最新的消息来看,Redmi在2024年重新梳理了产品线,K系列对标高端旗;新开的Turbo系列主打中端性能;Note和数字系列则主攻中低端市场,逐渐全面向。

如今子品牌要承担更多角色,通过精简产线来满足影像、性能、质感等多种要求,终归来说是子品牌和旗舰机之间的差异化在减少。

只是这何尝又不是一个新问题?

在 2023 年 11 月的 iQOO 12 发布会上,iQOO 用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去讲述了自己的影像技术,并将 iQOO 12 标准版产品价格定在了 3999 元起,而在 5 天后的 vivo X100 系列发布会上,X100 标准版的定价同样定在了 3999 元。

iQOO 12 高定价的逻辑在于分摊了 vivo X100 的上游和研发成本,但对于 iQOO 来说,一个注重发烧友的机型开始大篇幅讲影像技术,这本身就意味着 iQOO 品牌在产品定义上的改变,与 vivo X100 产品在定位和价格上的冲突,注定了其同质化的命运。

vivo 员工李雷告诉雷峰网,早在 2023 年初,iQOO 的手机业务包括产品、GTM、营销等部门就已经被并入 vivo,相关团队也做了进一步整合。另一方面,在 2023 年 11 月 iQOO 全球市场总裁程刚接任丁燚,担任 vivo 中国区总裁职位,这本身就是一个极为明显的信号。

(了解更多细节,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ByArsT 交流)

iQOO办公地点在vivo园区内

去年 iQOO 的销量表现并不出色,Q4 季度市场占有率从 Q3 季度的 4.5%下降到 3.3%,春节档销量有所起色则是因为 iQOO Neo9 极高的性价比,从如今手机市场的严峻形势来看,留给 iQOO 改变的时间并不充裕。

当然摆在 iQOO 面前的路不止一条,雷峰网从供应链处获悉,vivo 目前有计划筹备新的子品牌/系列,且有增设 1000 元以下的产品线,只是目前还在准备阶段,至于何时会上线还是个未知数。

有分析认为,此举是为了应对传音在海外的增长势头,尤其是其视为粮仓之一的东南亚市场。

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缺乏低价位的产品,Ov 面对传音突飞猛进的势头处于束手无策的状态,而由于早些年的布局,vivo 在东南亚的份额是不及于 OPPO 的,印度市场的问题尚未解决,迫使 vivo 在临近家门口的东南亚来追求更高份额,vivo 内部较为惯性的思维是其目标不一定是要做到第一,起码要与 OPPO 打平,OPPO 反之亦然。

反观国内市场,低端机还存在一定的扩容空间,以主打运营商市场的中兴小黄蜂和小鲜系列为例,600 元左右价格段每周出货量能占到 7-8 万台左右,对于手机厂商扩大规模是个极好的选项,而运营商通路本身也是 vivo 的强项。


realme 割肉自救

权衡好规模与利润是未来子品牌生存下去的根本,摆脱性价比确实是一条路,但无疑会增加主品牌之间的内耗,再次激发新的矛盾。

现阶段各个厂家的其实有默契的去维持子品牌价格的稳定,但总有子品牌打破这份默契,其中存在感最强的就是 realme 。

从 2022 年 6 月开始就有消息传出 realme 要独立发展,随后 realme 的产品就从 OPPO 官方商城全线撤出,售后不再一体,OPPO 商城也改名为“欧加商城”,这一点在在刘作虎、李杰等人的后续采访中也被不断提及。

雷峰网从走访中得知,OPPO 专卖店早已将 realme 全部撤出,这意味着 realme 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线上品牌,只有部分存在三四线城市的直营店被延续下来留作售后。

“realme 现在在内部与一加、OPPO 是完全分开的,售后也不在一起,但采购和产线则是共用的。”OPPO 离职员工李华告诉雷峰网,对比来看,realme 的市场压力可想而知。

独立后的 realme 在产品定价开始激进,此前发布的 realme 真我 12 Pro 搭载第二代骁龙 7S、5000mAh 大电池,以及 6400 万潜望长焦镜头,售价被激进的定到 1799 元起,哪怕是搭载骁龙 8Gen3 旗舰配置的 GT 系列, 真我 GT5 Pro 也才 3399 元起。

realme 策略上比较取巧的一点是,对于真我 GT 系列等成本上“不划算”的几款机型,realme 并未放出多少量,但其在定价上却十足的赚到了一波关注。

当一加再次打出价格牌,realme 在 4 月即将要发布的真我 GT Neo6 SE 是否会再次跟进,是一个颇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 realme 来说,目前最有效的也只有靠拼“性价比”来维持品牌声量,解决品牌独立后的生存难题。

2021 以前,realme 凭借超高的性价比,在俄罗斯、马来西亚、哥伦比亚,印尼等几个主市场一度高歌猛进,据 realme 前员工赵兴回忆:“行情好的时候,经销商一个卡板(480 台)的货就可以赚 10 万美金,200 多美金的机器卖的比走量的 100 美金机器还多,当时真我 6、7、8 Pro 这几款机型卖的很好,一台 realme 8 Pro 就可以赚到 60 美金”。

这个情况到 realme10 Pro 发布的时候就急转直下了,一方面是 realme 的独立,独立之后的 realme 失去了成本上的优势导致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其因为市场管控不严,realme 拉美地区串货严重,导致新品没有及时打入市场,还引发了库存问题,使得经销商对其颇有微词。(了解更多细节,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ByArsT 交流)

此外,2021 年末 realme 开展海外渠道改革,将渠道转为国营,也成了 realme 海外失利的重要因素。改革的意义本质上是在为 OPPO 做样本,让代理商不再负责分货,只需要服务好下面的经销商即可,赚取的利润也变成了固定点位。

然而当时市场大盘下滑严重,再加上小米、OPPO、vivo 与其同台竞争,导致其 2022 在东南亚市场份额极速下滑,在 2022 年 Q3 季度仅有 9% 的市场占有率,同比下降 27%,最后 realme 只能又将权限还给代理商,变相承认了渠道上的失策。

值得一提的是,realme 在东南亚的遇冷只是个例,同期做出改革的拉美地区销量表现不错,并且还在上升期,但遇到了 realme“一刀切”的回调政策,让本就良性的拉美市场也开始恶化。

“realme 在做渠道改革的时候其实没有做划分,东南亚阻力这边改不动的时候,同时又把改革后有良性增长的拉美市场一齐改了回来,导致后者完美错过产品窗口期,渠道的反弹声音很大。”赵兴对雷峰网讲到。

“当时几个做拉美的国代亏得不成样子。除了拉美,其他地方也同步交权,比如印尼的市场直接被四个代理瓜分了,当时被内部戏称为‘四大岛主’。”

在多方原因影响下 realme 在 2022 年底进行了一波裁员,赵兴告诉雷峰网:“人最多的时候内部工号能排到 2000 多,但经过裁员后正编员工也就是 500 多的规模,其他都是外包”,最终结果是整个 2023 年海外出货量同比降低了 950 万台。

市场收缩大环境下,如今 realme 在海外难出成绩,其不得不在国内市场做出性价比竞争的决策,以免在国内的子品牌大战中出局。只是国内市场同样强敌林立,最直观的就是同属 OPPO 旗下的一加,两者在产品定位上极为相似。


能否跳出低价陷阱

自从去年一加调整了新机节奏和打法后,“三年零利润”的打法已经成功在 OPPO 门店建立用户心智,某种意义上说,一加已经代替曾经的 realme 成为市场上新的一匹黑马,除了主力的线上市场,即便在线下也有 30%左右的销售份额。

从上游来看,realme 与一加、OPPO 的采购环节是捆绑在一起的,供应链人士告诉雷峰网:“OPPO 系的器件会进行统一采购,而 realme 能够低于一加价格逻辑在于,realme 的低端产品一直是在找 ODM 厂商代工,用省出来的利润来补贴中端机价格战的消耗”。

只是,市场下滑依旧严重,整个春节档除了华为表现尚可之外,各家出货量仍然在进一步减少。 BCI 的数据显示,2024 年春节期间(W3~W6)手机市场销量达到了 2621 万台,同比下降了 3.2%,只有河北、安徽、江西、贵州、河南等返乡人口大省较节前实现了超过 35%的销量增幅,销量主力仍然是 1K~3K 价格区间,占比达到了 57.3%。

近期中国信通院公布数据报告走势也与此吻合,2024 年 2 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 1425.7 万部,同比下降 32.9%,其中,5G 手机 1253.2 万部,同比下降 29.2%。

2024 年华为手机业务仍然是围绕高端机型在布局,据上游供应链消息,华为 P 系列备货量在 500 万台,整体高端机型备货量在 3000 万台左右。此外,P 系列的发布会一度被传出延期,原本应该在 3 月份发布被延期到 4 月份发布,

从市场节奏来看,此举大概率与华为新一代 Pocket 上新有关,新品上市需要一定的保护期,且需要留给经销商清理库存。不过在即将开始的发布会前夕,包括华为手机国代商在内的一部分经销商已经接到到取消行程通知,但没确定发布会取消的消息。(了解更多内幕,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ByArsT 交流)

这就意味着 P 系列还是延续“惯例”直接走先锋计划,本次发布会只是聚焦于生态产品和汽车。而小米近期随着汽车的发布会,其战略重心都会围绕汽车倾斜。

OPPO 今年会将目标重心放在中低端手机市场,相较于友商,这个价格段的机器发布节奏是相对容易调整的,这样就意味着留给 OPPO 协调和布局的时间要更充裕一些。

一加和 realme 的同位竞争不可避免,但从刚发布不久的一加 Ace 3V 来看,一加是率先被纳入了 OPPO 的战略之中。目前手机厂商都在中端市场铺设 AI 能力,并不断用 AI 重铸手机软件系统,只是这并不能成为扩大中端和子品牌的关键,OPPO 员工杨洪告诉雷峰网:“手机端的 AI 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大的变化,目前手机厂商的动作更多还是为了布局。”

长远来看,一时的销量之争只能成为刺激市场的手段,最终还是要解决子品牌与厂商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不断的战略摇摆只能让子品牌面临市场困境,甚至出局,相较于华为和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布局,其他手机厂商短时间仍然没有跳出手机市场的逻辑,如果是寄希望于 AI,那只有继续等待了。

“春节档”寒风依旧,静候手机市场回暖已成奢望。市场再度压缩下,手机厂商该如何决策?海外市场,传音上探野心勃勃,各家出海自救又能取得多少成绩?如有对手机市场未来走向和终端渠道感兴趣的读者,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ByArsT) 交流。

应受访者要求,李雷、李华、赵兴皆为化名。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VdhCgOUBDuY7rAiS.html#comments Wed, 03 Apr 2024 15:30:00 +0800
对话武汉大学李淼教授:以大模型视角看待一切机器人问题丨GAIR live //m.drvow.com/category/weiwu/BB4xsBWOVoEPA5WV.html “人们对机器人的抓取和操作存在很多误解,很多研究成果很难推进到实际应用环节。”

武汉大学李淼教授介绍,这是他放弃前往麻省理工 MCube Lab(操纵与机制实验室)Alberto Rodriguez教授团队做博士后研究,选择回国创业的重要原因。

李淼教授博士毕业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师从学习算法与系统实验室的创办者Aude Billard教授,长期致力于机器人学习和控制、物体抓取和操作等领域的研究。

他关于动态抓取算法研究的博士论文,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获得了全球每两年仅一名的瑞士ABB奖(Asea Brown Boveri Ltd. ),也是该奖的唯一华人获得者。

这项研究提出了复杂物体灵巧操作的鲁棒性算法以及成功应用于现实世界的机器人操作问题,尤其在机器人抓取、操作方面。李淼教授回国后依然延续了这项研究,为抓取算法寻找合适的落地场景。

大模型技术出现后,李淼教授的研究内容也随之变化,一方面与业界合作,将大模型技术应用在家庭服务机器人的产品研发上;另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上,也开始尝试将扩散模型(Diffusion Policy)和手术机器人动作生产策略相结合、将大模型和医疗影像相结合。

“我在与团队成员交流时一直强调,我们要以大模型的视角来看待一切机器人的问题,无论是算法研究还是其他各类工作,如果和大模型不相关,也许5年之内就会被淘汰。”

李淼教授指出,大模型将彻底改变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进程。

4月8日(周一)20:00-22:00,雷峰网将举办主题为「大模型时代,机器人的技术革新与场景落地」的线上圆桌论坛,届时李淼教授将分享更多前沿观察。

以下为对话(经编辑):

从理论研究到机器人研究

雷峰网:硕士毕业后,您为什么选择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读博?该校的机器人研究有何特色?

李淼:我最开始是在华中科技大学申请的直博,硕士阶段结束后,考虑到当时国外的机器人研究比较领先,所以尝试申请了国际上机器人专业排名最高的几个学校,也拿到了很多offer,比如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国的帝国理工大学等等。

我希望选择一个与AI算法结合更紧密的方向,所以最终去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Aude Billard教授的学习算法与系统实验室(Learning algorithms and systems Laboratory)。

由于我本科、硕士阶段的机器人研究方向更加偏向理论,和数学、医学、动力学等学科的相关性很高,而Aude Billard教授团队的研究则更加注重数据,通过模仿学习等手段收集机器人工作过程中的数据并进行分析,Aude Billard教授是这一领域的开创者,也是瑞士机器人专题网络负责人。

除Aude Billard教授的实验室之外,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还有很多技术领先的机器人研究团队,如研究仿生机器人的生物机器人实验室(Biorobotics Laboratory)、发明了折纸机器人的可重构机器人实验室(Reconfigurable Robotics Lab)等等。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机器人研究的整体风格就是小而精,学校拓展了非常多具体的研究方向和团队。

雷峰网: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ABB也诞生于瑞士,您多次提名和获得该校的ABB奖,这对您后来的创业方向有什么影响?

李淼:ABB的总部在瑞士,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有很多合作,ABB在学校里设立了的一个奖项(Asea Brown Boveri Ltd. ),每两年颁布一次,奖励奖励能源、自动化、电信等各个领域的原创科学工作,每次只有一个获奖名额,竞争非常激烈。

我凭借研发的复杂物体灵巧操作的鲁棒性算法以及成功应用于现实世界的机器人操作问题获得了2018年的奖项(论文:《Dynamic Grasp Adaptation -- From Humans To Robots》),同时我也是唯一的华人获得者。

以往的机器人研究中开发了大量的算法,但是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而我的这项研究第一次成功地应用于现实世界的机器人操作问题,尤其在机器人抓取、操作方面。

2016年我离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后之后,发觉在机器人领域的很多研究成果仍旧很难推进到实际应用环节,人们对机器人的抓取和操作存在很多误解,所以我决定回国创办一家公司,将机器人技术推广到实际应用场景之中。

我回国后的创业团队依旧延续了对这项技术的探索,将其应用在物流、药房等场景的抓取、操作中,不断打磨解决方案。

雷峰网:2016年您回国创业,从事机器人抓取与智能控制相关应用的研究。为什么决定回国创业?

李淼:最开始回来时我还是一个fresh PHD,对行业的认知还有限,尝试为抓取的算法找到合适的落地场景,从物流、工业到医疗场景都进行了落地尝试,最后聚焦到医疗场景。这时候我们发现,一个机器人产品不仅仅需要有抓取技术,还需要有很多辅助的硬件设配相配合,慢慢就形成了综合的解决方案。

2017年我来到武汉大学工作后,前期的这些工作也间接影响了我在学校里的研究方向,使我更加关注机器人的落地应用。

雷峰网:早在2022年,您与港中文的陈翡教授就合作发表过一篇烹饪机器人的论文《Robot Cooking With Stir-Fry: Bimanual Non-PrehensileManipulation of Semi-Fluid Objects》,这篇论文的关注角度与孙宇教授此前发布在IJAIRR期刊上的《 Consolidating Trees of Robotic Plans Generated Us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to Improve Reliability》一文有哪些不同?您认为在烹饪场景中机器人技术还有哪些值得探索的方向?

李淼:在厨房这个场景中,对机器人的要求是最综合的,不论是精细的运动,还是更高维度的规划,以及对不同模块的理解,烹饪场景都是最丰富的。甚至在其他场景中鲜少用到的味觉和嗅觉,烹饪场景中也有涉及。机器人在烹饪场景的工作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逻辑,一是上层的任务规划,二是底层的动作规划。

我和陈翡教授的合作更多是动作层面的规划,孙宇教授的研究则是关于任务层面的规划。要将上层的任务规划和底层的动作规划打通,还需要一个中间层 middle layer,也可以叫做胶水层。

在当前的研究领域,针对中间层架构的深入探究尚未达到预期的成熟度。无论是采用规划领域定义语言(Planning Domain Definition Language, PDDL)以形式化地描述和连接自动化规划任务,还是依赖于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进行决策支持,亦或是利用神经网络构建的专家系统,这些方法在实现高效、可靠的中间层处理能力方面均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这些技术在处理动态变化的环境、提升决策的透明度和解释性、以及增强系统的泛化能力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雷峰网:在您对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中,也融合了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等不同学科知识,如何看待机器人研究中跨学科合作的意义?

李淼:机器人研究可以大体分为四块:设计(具身)、感知、规划、控制。我们从感知的角度来看,当机器人需要获取视觉信息时,就需要视觉传感器的配合;机器人需要获取触觉信息时,就需要触觉传感器的配合,看起来似乎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

但是我们从当下大模型的视角或数据驱动的视角来看,这些东西本身就是一体的。不论是具身层面还是感知层面,机器人都是多模态的。机器人的外观既可以是人形,也可以是狗形;机器人的获取的信息既可以是视觉信息,也可以是触觉信息。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都看作是机器人研究的一部分。


当机器人遇上大模型

雷峰网:大模型技术的出现为机器人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您的研究中对这项技术进行了哪些应用?

李淼:在我和业界的合作中,已经开始尝试将大模型技术应用在家庭服务机器人的研发上。以扫地机为例,在扫地机的感知中,我们利用大模型进行数据生成,合成仿真数据以提升真实数据的不足;

同时又将逻辑推理融入感知中,基于本身的语义地图,,让扫地机更智能地进行运动判断,避免线材、杂物等障碍物的干扰 ;

在清扫报告部分,我们利用大模型生成清扫报告, 同时允许用户进行报告中内容的自定义选项添加,从而更全面的了解家庭情况。

在学校的研究里我们还没有用到真实的大模型,但是也已经开始向这方面的研究靠近,比如扩散模型(Diffusion Policy)和手术机器人动作生产策略相结合、大模型和医疗影像的结合等等。我在与团队成员交流时,一直强调我们要以大模型的视角来看待一切机器人的问题,无论是算法研究还是其他各类工作,如果和大模型不相关,也许5年之内就会被淘汰。

以前我们做的那些工作,现在从大模型的视角来看,所设计的模块一定要足够大,将其建成“data in、 data out” 的形式,只要输入不同模态的数据,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举一个例子,我的博士论文做的是机器人抓取,主要任务是消除抓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我当时的做法是选择在机器人的规划层和执行层分别处理不确定性。

简单来讲,在机器人抓取一个杯子的过程中,规划层可能会出现视觉误差,无法保证手指准确地抓到杯子上,执行层可能会出现重量误差,无法保证机器人为杯子施加一个合适的力。所以我将抓取这个杯子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分配到不同的环节,再分别处理。和机器人不同的是,人在拿去一个杯子时并不会区分规划层还是执行层,二者之间是并行的。

我们将这两个环节合并到一起,就是现在所谓的多模态,数据变得更加充沛,无法对其进行特征的抽取,就只能将其转变为大模型的思路来解决,即输入所有的数据,让大模型自动理解这项任务,将规划和执行融合到一起,输出一个我们想要的结论。

雷峰网:机器人智能控制这一领域当前的发展趋势如何?

李淼:机器人控制的发展最初是基于传统的示教器示教;后来发展为模仿学习,从点对点的模仿学习逐渐升级到利用生成模型来做模仿学习;再到后期又发展为强化学习,只要给定一个目标,设置reward function(奖励函数),机器人即可完成任务。

随着任务越来越复杂,设置reward function时需要满足更多的条件,就逐渐变成的大模型。当机器人对力的诉求、视觉的诉求、触觉的诉求等不同模态有人融入其中,就演变为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趋势。这个发展思路也存在缺点,就是随着对数据要求的增加,大模型会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多的参数。事实上,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小参数的计算,也许200个参数就已经是个不小的数目。

但大模型时代往往都是数十亿、数百亿甚至数千亿级别的参数,这对芯片的算力有很大的要求,尤其是需要在毫秒级得到计算结果的情况下。

因此,未来需要“端、边、云”(端:物联网中的各种设备、传感器、智能硬件等;边:网络边缘、移动边缘、物联网边缘等;云:云计算、云存储、云应用等领域)三者相协同,将大模型部署在云上,在单侧部署时只解决单侧的局部问题。

例如在人形机器人走路的例子中,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如何让机器人走地稳这个问题上,但是人形机器人从A地到B的长周期导航,目前仍无法解决,我们可以将这个概念具体化:

端(设备):机器人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可以直接在机器人本体上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比如即时调整步伐以保持平衡。

边(边缘计算):对于更复杂的决策,如避开障碍物或规划路径,可以在机器人附近的边缘计算设备上进行。这些设备可以更快地处理数据,减少延迟,并减轻云端的计算负担。

云(云计算):对于需要大量计算资源的任务,如长时间的导航规划,可以在云端进行。云端的强大计算能力可以用来处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生成详细的导航计划,并将其发送回机器人。

在这个例子中,边缘计算的作用是处理那些需要较快响应但又不需要云端巨大计算资源的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机器人在执行长周期导航任务时,既能保持较低的延迟,又能利用云端的强大计算能力进行复杂决策的制定。因此人形机器人长周期导航问题,可以通过“端、边、云”三者协同的方式来解决。

雷峰网:您的研究团队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方向是什么?会侧重哪方面的技术探索?

李淼:主要还是围绕机器人的抓取和灵巧操作,以及相关的行业应用做研究。机器人行业的从业者们以往关注的更多是表层的应用,比如看到现实中有人用手去抓东西,于是就让机器人来做这项工作,取代人进行体力劳动。

然而,从实际情况而言,我们观察了很多不同行业,例如在介入手术、脑外科手术等应用场景中,需要人手能够完成更加灵巧的操作。这些灵巧的操作如何用机器人来实现?其中涉及到哪些具体的技术?都是我们未来关注的重点。

我们会持续挖掘这些以往不易被发现的场景,开发适应场景的相关技术。但未来这些技术是否能够在对应的场景中真正实现产业化,还是个未知数。我曾经评估过脑动脉瘤手术这个场景,这项手术的成功率仅为50%,对医生的操作经验要求非常高,也许20年内都无法实现全自动手术机器人的产业化。但我依然认为这项工作对全人类来说是具有长期价值的。

我的团队目前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例如触觉传感器的研发。在脑动脉瘤手术中,触觉传感器既要检测法向力和切向力,又要应对极端环境下的操作。因此,我们要将机器人的设计、感知、规划、控制等各个环节打通,用大模型的方式将这些场景模拟一遍,才能推动研究。

雷峰网:从您在工业界的经验来看,机器人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难题?

李淼:目前最大的难题是大模型的核心规律scaling law(标准律),即很难在机器人方面进行创新,尤其是在工业场景下,很难达到规模化的程度,这也是所有机器人创业公司面临的共性问题。也许做核心零部件、电机、减速器的公司活得还不错,可一旦涉及到做具体的机器人产品,不论是六轴机器人、四轴机器人或是并联机器人,销量和销售额都不会很高。

机器人行业甚至至今都没有出现一款统一的芯片,又何谈规模化。这意味着,机器人本身或许就不具备一个统一的形态。我认为机器人虽然叫这个名字,但不能将它完全等效为一个人形机器人,如果站在生物的角度来看,其实有更多不同形态的生物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比如人的弹跳能力不是最好的,跑动速度不是最快的,甚至还不会飞,所以人形形态并不是机器人最终的选择。

抛开具身这个层面,我们也要看机器人的智能层面能否得到很大的提升,只有通过智能层面驱动其他不同智能产品的迭代,才能解决机器人行业的共性问题。

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可以通过集成更智能的机器人技术来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自动驾驶汽车可以通过机器人的感知和决策技术来提高安全性和效率;无人机可以通过机器人的导航和控制技术来进行更复杂的任务等等。

(欢迎添加微信icedaguniang,交流认知,互通有无。)

GAIR live 圆桌预告

4月8日,北京时间20:00-22:00,雷峰网将举办主题为「大模型时代,机器人的技术革新与场景落地」的线上圆桌论坛。本次论坛嘉宾有,南佛罗里达大学孙宇教授、武汉大学李淼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张巍教授、优必选科技庞建新博士。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会”(GAIR)始于2016年雷峰网与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合作创立的 CCF-GAIR 大会,旨在打造人工智能浪潮下,连接学术界、产业界、投资界的新平台,而雷峰网“连接三界”的全新定位也在此大会上得以确立。

经过几年发展,GAIR大会已成为行业标杆,是目前为止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跨界最广的学术、工业和投资领域盛会。GAIR Live 作为雷峰网旗下视频直播品牌,旨在输出新鲜、深度、原创的大咖访谈与对话内容,打造辐射产、学、研、投的特色线上平台。

大模型与机器人相关资料

1.《对话南佛罗里达大学孙宇教授:当大语言模型用于机器人任务规划丨IJAIRR》

2.论文:Consolidating Trees of Robotic Plans Generated Us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to Improve Reliability

IJAIRR正在邀约论文和专题

《国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 Research,简称IJAIRR),是由新加坡GAIR研究院与世界科技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作为全球首本专注于人工智能(AI)、机器人技术(Robotics)以及基础科学交叉研究(Research)的期刊,IJAIRR致力于成为AI与机器人领域研究的权威发布平台。IJAIRR欢迎各类研究论文、评论文章、短篇论文、书评以及专题(Special Issue)形式的投稿。我们特别关注那些在顶级AI会议上发表并现场展示,但缺乏长期沉淀平台的优秀论文。为了给这些论文及其作者提供一个更广泛的发表和推广渠道,IJAIRR现正积极邀约相关论文投稿。如果您在本领域顶级会议上发表的文章(或即将发表)不超过一年,我们将协助您稍作修改后在IJAIRR期刊上发表。如果您领导的团队在顶级会议上有多篇论文发表,并希望在IJAIRR上围绕特定主题策划一个专题(Special Issue),我们诚挚邀请您深入讨论合作事宜。如果您是顶级会议的组织者,并有意与IJAIRR合作,针对特定会议策划一个专题(Special Issue),我们也期待与您具体商讨合作细节。IJAIRR期待与您携手,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的发展。

联系人:

IJAIRR创刊主编朱晓蕊博士,xiaorui_zhu@gair.sg

关于期刊创刊主编等更多信息,可点击

https://mp.weixin.qq.com/s/gEctQolbEqqf2eVwBAkdoA

关于雷峰网、GAIR大会、GAIR研究院(期刊和在线社区)的详细介绍,请阅读朱晓蕊教授的专访:

https://mp.weixin.qq.com/s/Qn7Gc3rVijQhhK0hTSrgxw

IJAIRR期刊的主页链接为:

https://gairdao.com/journals/ijairr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BB4xsBWOVoEPA5WV.html#comments Fri, 29 Mar 2024 18:04:00 +0800
汽车发布前夜,小米“存粮”备战 //m.drvow.com/category/weiwu/VX14hZKNvMSJEz0d.html 小米最近就没从“热搜”下来过,高管们也肉眼可见的忙。

3月18日,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前一天还开着小米SU7参加高通发布会,前脚刚上热搜,随后就回应了网友对小米SU7后空间的疑问。次日,卢伟冰又出现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晒的工厂董事会高管合照中,并于当晚主持发布了小米集团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数据。

在离小米汽车正式发布已不到一周的关口,卢伟冰再次露面 Xiaomi Civi 4 Pro 手机的发布会。

Xiaomi Civi 系列是小米专为年轻人打造的潮流机型,Xiaomi Civi 4 Pro 全球首发第三代骁龙 8s 旗舰平台、 Xiaomi Civi 首款徕卡光学、继承 Xiaomi 14 Pro 的全等深微曲屏幕形态,对比上一代实现了性能、影像、设计的全面升级。

对于小米来说,Civi系列实现了从“潮流机”到“潮流旗舰”的进阶,完成了小米产品“全系旗舰”的闭环。卢伟冰表示:“小米高端化战略正进入全面推进的深水区,要实现高端体验无短板,就要坚持在性能、影像、AI三大底层技术中持续投入,不断针对用户的需求研发、迭代最新的算法和调校。”

算上前不久发布的小米14ultra,小米在汽车发布前完成了本代手机线全部旗舰产品发布,这意味着接下来小米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个年度“真旗舰”的战备之中,当我们把镜头放在小米汽车身上,会发现雷军的忙碌只多不少。

忙碌的高管们也向外界释放出一些信号,小米集团的整体仍然稳健有序,而外界也看到了一个更加活跃的雷军在all in 小米汽车。

发布在即,小米SU7热度不减

“现在出门打个车都能听到司机主动跟你聊雷军造车,能明显感觉到身边的券商基金经理们又重新开始关注起了小米。”一位投资人告诉雷峰网。

事实上,相比于其他车企,小米汽车已经获得了相当高的关注度,仅仅是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小米汽车、小米SU7的标签,热度每一条都是几十亿的浏览量。高关注度带来的直接效果是,小米集团正式官宣小米SU7发布时间后,其预约到店人数一天之内增加了10万多。

某东南省份小米汽车交付中心的店员们告诉雷峰网:“前期获得的线索留置率很高,几乎是100%,到店看车的意愿在70%左右,是高于以往在其他车企的。”“我们也没有见过这种阵仗,这么富裕的仗确实没有打过。”该交付中心的小米员工成员分别来自特斯拉、理想、小鹏等车企。

线下小米之家的引流广告

雷峰网获悉,围绕全国29城交付中心的首批销售门店59家,其中同区域的小米之家手机门店也会为小米汽车引流,收集购买线索。各地的交付中心于本月25号开始接待访客,28号发布会之后,就开始全面放开试驾。

以深圳为例,位于宝安机场附近的交付中心届时会有4辆样车来满足消费者的预约试驾,而发布会结束之后,销售人员就会最快的方式筛选出意向客户来安排试驾促成交付。

通常来说,从有意向试驾,再到到盲订、大定,会有一个漏斗型的转化过程。就目前的车企来说,普遍转化率都未超过30%,而近一年来最高的就是问界M7,当时结合 Mate 60系列的热度,其转化率一度接近 30% ~40%。

小米汽车已经不缺流量了,能否复刻老对手的成绩对于新组建的汽车销服团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目前小米有布局3类汽车门店,分别是小米自营的交付中心、小米之家的基础上融合汽车业务以及与经销商合作的2S店。

小米在新零售上一直有三个核心的特点,以经营度为内核,以数字化为基础,可以充分调动优质资源。卢伟冰表示,未来小米汽车新零售会在小米新零售的基础上结合汽车行业的特点来建设。

据小米2023年年报显示,2023年小米线下小米之家门店单店GMV同比增长超过16%,在第四季度单店的GMV达到2021年以来最高的单季水平,同比增长超过了48%。这一数据清晰的显示小米线下门店的效益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国内市场市场线下市场的份额在逐步提高,2023年达到8.4%,同比增长了1.7个百分点。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小米汽车加入到人车家全生态,小米汽车的销售和服务渠道也在全面提速,小米汽车新零售的模式从规划阶段进入到实施阶段。

对于小米汽车的定价,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在“纠结”。几天前的财报电话会上,卢伟冰表示,定价会有点贵,但会让大家感到物超所值,小米汽车阶段性目标是进入纯电豪华轿车销量前三。

按照现阶段“纯电轿车”销量排名前20来看,起售价超过20万的车有4款,一二名分别为特斯拉Model和极氪007,其中极氪007 的一月销量刚过5000台,对于小米来说想要进入前三,每个月的稳态销量要达到5000台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销量与终端的预期是吻合的。据小米汽车知情人士透露,今年3月份的计划产量约为4000台,目前来看,四月的交付会在5000台以上,今年上半年可以完成3万台交付。据雷峰网新智驾报道,小米汽车工厂4月底就可以完成产能爬坡,六月开始两班倒加速生产,2024年计划量产约7万台。

纯电轿跑要想拿销量又想立品牌,最好的区间就是20万—30万之间,从门店的反馈来看,发布会之后只有两个SKU,也即是之前网传的标准版和MAX版,这就意味着小米将在这两款SKU的定价上拉开足够的差距,以便消费者更加灵活的选配。

不过,与友商同级对标显然不是小米的风格,越级对标、同当最优才是小米一直以来贯彻的风格,当物超所值时,消费者自然不觉得贵,而无论是战略还是产品小米确实有着这样的底气。

小米的新十年之谋

新能源赛道本质上是大国博弈,其核心本质上是汽车工业产业链的竞争,小米加入了“宏观叙事”,就势必要拿出长远的战略。雷军就曾多次表示,小米汽车将通过15年到20年的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为中国汽车工业全面崛起而奋斗。

在小米宣布造车之后,小米集团就围绕过汽车业务做过多轮调整。2023年小米曾明确新十年的目标,小米将大规模投入底层核心技术,同时也开启了小米集团升级「人车家全生态」新战略的元年。

2023年是小米确认新十年目标的第一年,这一年贯彻执行“规模与利润并重”经营策略依然奏效。

2023年,小米集团总收入为2710亿元,同比微降3.2%,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126.3%至193亿元。其中,第四季度小米集团收入创7个季度以来新高,达到732亿元,同比增长10.9%,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大增236.1%至49亿元。

对于这份财报,是没有超出外界太多预期的,早在去年Q3,小米的季度营收就已转正,再加上Q4主业务小米14系列的出色市场表现,这份财报的成绩是可以预见的。

财报显示,2023年小米在中国大陆市场智能手机ASP同比增长超19%,创历史新高。据第三方数据,小米2023年在中国大陆地区人民币4000-6000元价位段智能手机市占率达16.9%,同比提升9.2个百分点,四季度更是夺得销量桂冠;同时小米中国大陆地区全年高端智能手机(定价人民币3000元及以上的机型)出货量在整体智能手机出货量中占比超20%。

小米的“弹药”也愈加充足。一个亮点是,小米在宣布造车3年后,现金储备从1080亿元提升到了23年Q3的1276亿元和本季的1363亿元。现金储备增加的同时,小米积极回购,2023年累计回购股票约1.27亿股,回购金额达15亿港元。

小米在科研上的投入是不断增长的,2023年小米全年研发支出191亿元,其中新能源车和创新业务投入67亿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研发人员占比53%,达17800人,每两名员工中即有一名为研发人员。

小米也发起对生态链2.0的变革,将IOT品类做了分类分级管理,分为S、A和N三类,S是战略的产品,A是非战略的产品,N是其他战略的产品。在小米看来今年是小米在IOT变革的落棋之年,今年小米会把能力的构建作为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把收入和增长作为最重要的事情。

卢伟冰表示,这个基础打好之后,未来小米在IoT这个品类上面会有非常好的表现。

事实上,小米2023在AIoT产品上仍有着不错的表现,2023年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为人民币801亿元,毛利率创新高达16.3%。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设备数达7.40亿,同比增长25.5%;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至小米AIoT平台的设备用户数同比增长25.3%至1450万。2023年12月,米家APP月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至8580万。

此外,2023年小米大家电产品收入同比增长近40%,高增长趋势持续。空调、冰箱、洗衣机分别获得超440万台、200万台、130万台的销量。小米电视2023年全球出货量稳居前五。

卢伟冰给了一个很好的总结:“这一连串我们在高端上面的突破,其背后的本质是我们认知和能力的突破,同时我们也将手机的能力逐步赋能到其他的产品上去。”

新十年目标作为小米未来十年发展的牵引力,体现了小米对未来发展的长远思考和坚定信心,「人车家全生态」的重要一环车即将到来,将成为小米在新十年上的转折点。

杀入最卷的新能源轿跑赛道,对于小米来说“首战即决战”。发布会之后小米SU7能为小米拉升多少预期,其价格肯定是关键因素之一,但雷军的后手,绝不会只有价格。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VX14hZKNvMSJEz0d.html#comments Wed, 27 Mar 2024 16:51:00 +0800
手机摄影的后一英寸时代该怎么卷 //m.drvow.com/category/weiwu/HxZGAogRi6WrNbk0.html 两场发布会,让小米14 Ultra走向全球。

2月25日晚巴塞罗那的小米全球发布会上,小米正式全球发布「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及小米澎湃OS,第一次全球同步发售小米14 Ultra。

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在此前宣布,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已连续14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仅次于三星和苹果。其中,小米14系列首销当月在4000元到6000元价位段内拿下38%的份额,带动小米去年四季度重新拿下中国市场国产手机第一的位置。

在配置上,小米 14 Ultra 是小米有史以来最强的影像旗舰,具备全焦段徕卡光学大光圈四摄,第二代一英寸无级可变光圈主摄,搭载全球首个 AI 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 Xiaomi AISP;首发小米龙铠平台、小米金沙江电池,以及场景化体验的双向卫星通信。

从小米12 Ultra 开始,小米的影像旗舰系列收获了不少专业摄影师、摄影发烧友和爱好影像的用户们的广泛好评,其中包括不少海外用户,只是前两款在海外并未公开发售,此次小米选择全球同步发售显然有考虑到海外市场的需求,作为开年首款重磅“超大杯”旗舰机,小米14 Ultra俨然充当了小米冲击全球高端市场排头兵。

还未正式发售,不少小米之家门店对雷峰网反馈:门店已经进入缺货状态,不少人一次性订了几台,对应的是二级市场目前价格区域稳定,未出现较大价格波动。部分经销商给的预测也是对比上代,认为首销数量大概率会翻倍。

这个预期与供应链的备货数据稳合。据了解,小米14 Ultra整体生命周期备货比上代翻了一倍,其中Q1备货占比接近整体备货量的三分之一。

对于小米14 Ultra而言,市面上不乏搭载一英寸的“超大杯”对手,而影像领域又是一个“小而精”的狭长赛道,小米给出一倍的备货预期显然是有其底气在。


卷制程、卷动态范围、卷调教


传统摄影器材的成像效果受限于相机的传感器大小,即传感器尺寸是决定照片画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相同技术和工艺水平的情况下,像素相同的传感器,其尺寸越小,单位像素面积则越小,接受光信号的能力越差,这就导致信噪比降低。简单来说就是画质差,尤其是在高感光度的情况下,照片的画质劣化得很明显;相反,当传感器越大,拍出来的照片画质就会越好,照片细节保留更多。

制约手机影像继续往前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一物理限制,如果要追求更高的成像画质,就要加入更大面积的传感器,就要忍受不断凸起的镜头模组。尽管有消息传出,有部分厂家已经在尝试把更大的1.3英寸传感器放进手机里,但当下1英寸传感器对于手机这一品类来说,已然接近极限。

近几年随着各手机厂家都用上一英寸传感器,仅硬件层面来说,能够“卷”出差异的地方则是,更先进的传感器制程,更高动态范围,以及调教。

具体参数上,小米14 Ultra 采用目前行业最先进第二代索尼光喻LYT-900一英寸传感器三颗副摄采用索尼858传感器,在HDR技术、对焦技术和降噪能力上与主摄保持一致,让整个影像系统的多摄一致性最优,拍摄过程中感觉不到画面跳变。

小米14 Ultra上首发第二代一英寸无级可变光圈,在高精度马达的驱动下,能够实现更自由的曝光和景深控制能力,带来迄今行业最大进光量。

其与徕卡合力打造移动影像新光学时代的 Summilux光学镜头系统也全系采用超大光圈的光路设计,超广角镜头可以做到直出畸变低于1.2%。另外两枚长焦镜头无缝覆盖 3.2X-10X 的核心拍摄场景,进光量全部为业界同焦段最大,且全部拥有特写拍摄能力,根治了影像旗舰在暗光、近摄场景下常见的「回落主摄」问题。

光,是影像的原点,也是层次的基石,对比上代,小米14 Ultra能够展现更多的细节,以及提供能够提供相机级的光影层次。

在影像的调教上,小米手机摄影在徕卡光学的加持之下主张回归到影像的光学本原,回归到更加接近真实场景的效果。移动影像带来的人人摄影时代,但是在早期,很多手机厂商为了追求所谓的“真实”影像,加大了计算影像的力度,过度锐化、过度饱和、过度HDR的效果带偏了移动影像的审美,经常让影像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的自然。

小米的这一理念,受到了不少专业摄影师的认可。

摄影自媒体人宁思潇潇,在小米14 Ultra发布后就评价道:“提到⼿机影像就想到⼩⽶,提到⼩⽶就想到影像。这是⼏年前想不到的事⼉。但是⼩⽶⽤了三年做到了。如果说⼀句⼩⽶影像正在引领⼿机影像新层次,⼀点都不为过。”

人文纪实摄影的核心价值是坚守社会公义与人类良知,关注人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记录,小米在继承徕卡街拍属性的同时,也将人文摄影的理解和方法教授给用户。难以想象,两个小时的小米14 Ultra发布会,其中一半时间是小米中国区副总裁许斐在讲影像和摄影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联合徕卡成立了光学研究所,这是徕卡百年来首次投入的移动影像光学研究所,包含来自小米及徕卡的专家、院士在内,组成超过200余人。

另一方面,小米也在尝试以最先进的科技路径,用技术量化「有层次的真实」,完美具现时代审美,并与影像首席顾问张艺谋展开了一场关乎全新时代先进审美标准的研讨,张艺谋在小米14 Ultra的影像研讨会上表示,小米「超越人眼,感知认知」的影像理念很好,要把握时代的人心,先要把握时代的审美,其中的关键是把功夫下到「层次」上。

张艺谋本人也深度参与 Xiaomi 14 Ultra 相机系统的研发流程,与小米工程师团队进行了数轮交流,期间提到近百次「层次感」,并对如何打造「层次感」给出了十分详细的指引:既要对真实做充分还原,也要对还原的真实做好轻重取舍,不能将所有图像信息都一股脑地「泼」到观众眼睛上。提出真实的层次,要通过色彩、空间和光影三个维度表现出来。

在此背景下,小米14 Ultra 上推出了两大特色功能:「大师人像」和「大师开拍」。其中「大师人像」模式,将徕卡经典 Summilux 光学系统,结合Xiaomi AISP中的独立算法模块「PortraitLM 人像大模型」,对四焦段进行精确的调教和设置,恰到好处地处理主体、背景和修图的层次细节,呈现「比生活好看一点」的层次感人像;

「大师开拍」模式,它具备电影级的高规格,拥有“直出电影级层次感”视频的能力,它充分利用了 LYT-900 的高动态能力,让画面光影效果更真实,光比更接近人眼的效果。

小米再一次做到了引领,安卓视频也终于有了影调。


AI加持,移动影像更懂用户


软件优化是手机后一英寸的另一赛道。

软件层面,小米影像大脑正式升级为 Xiaomi AISP,成为全球首个 AI 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融合光学、影调、色彩、人像四个独立引擎模块,全部支持AI大模型。

其算力可以达到每秒60 TOPS的算力,数据吞吐量甚至3倍于友商的独立ISP影像芯片。得益于小米澎湃OS深入硬件层全面整合SoC和ISP的算力和重构处理管线,使得Xiaomi AISP大幅提升全链路影像处理效率,以及每个独立引擎模块都支持AI大模型。

例如在「人像模式」中,「超级抓拍」能够做到连续拍摄 150 张不掉速、不丢算法,这相当于手机在 30s 内就要处理超过 30GB 的原始数据,而当中的 PortraitLM 是专为人像摄影定制的大模型。

在进行人像拍摄时,运用该模型技术,既可以保证人脸充足曝光、肤色健康自然,也能优先保证白平衡优先向肤色准确倾斜。在避免降噪和美颜算法过于激进的基础上,保证了人像拍摄的真实感。

此外,PortraitLM 也很注重人像背景,针对前后景分离的拍摄场景,大模型可以从照片中准确识别并分离主体与背景;与此同时,利用光路追踪仿真技术,模拟出背景中的光线在其内部折射和传播的方式,让画面背景看起来更加自然。

技术上看,FusionLM 融合光学大模型颠覆了传统 HDR 的多帧合成,其采用的在亮度域进行多帧合成,以线性的方式进行每个像素的「亮度对齐」。

在小米14 Ultra 上,用户可以体验到小米第一次将 AIGC 技术应用到计算摄影领域的AI超级变焦(Ultra Zoom)功能,该功能利用 Diffusion 大模型,会在 30 倍以上的数码变焦时使用,按下快门后,经过后台大模型进行画面分析,几秒后照片就能再次变清晰。

不过,在使用这一功能时,小米还是坚持了追求“真实”的理念,针对AI 算法的增强处理的照片,小米为以此添加了「暗水印」,以声明该照片由 AI 创作,且这个信息不会随着修图或者分享而消失,从而保持照片来源的客观性。

在小米看来,这是一个 beta 版的功能,之前 AIGC 在影像领域的应用,比如魔法消除,都是后处理功能,这种应用在出图上的 AIGC ,基本之前没有出现过。但这种内容是 AI 生成的,无法100%保证真实。所以,UltraZoom 生成的每一张照片,都会带有加密的 AI 标签。

另一个UltraRAW 超级数字底片则是充分考虑到了专业摄影师的需求,该功能可以保留 RAW 照片中最原始的光学信息。技术源自 Xiaomi AISP 计算管线的多帧融合光学数据,能够将多帧信息完整保留,动态范围达到 16 EV,线性色深可以达到 16bit。

过去的 RAW 文件都是保存了来自 Sensor 的原始画面数据,也被称为「数字底片」,而 Ultra Raw 超级底片,给后期处理无尽的发挥空间。

如何在物理之外让光学能力再进阶、如何解决光学与算法的融合问题,小米俨然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回顾过去三年,小米影像旗舰系列是在做一步步的爬升,当开启第三篇章时,小米的移动影像迎来了自己的新层次。

小米14 Ultra的发布除了影像之外的最大惊喜是让我们看到小米在AI布局上的思考,此处不得不提的是同步发布的AI PC和平板,在「人车家全生态」的战略方向下,平板和笔记本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AI的爆发让市场看到了笔记本等产品形态改变的可能性,而这个问题,小米在一年前就开始思考了。2022 年,小米正式将笔记本业务并入到手机部,其目标就是发挥手机的技术和规模优势,用手机的产业能力深度赋能笔记本业务,并且全面接入小米澎湃OS。

2023 年 8 月,小米宣布新十年的战略目标:大规模投入底层核心技术,致力成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同时宣布「两个长期」的科技理念,选择对人类文明有长期价值的技术领域,坚持长期持续投入,未来五年(2022-2026)其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

「人车家全生态」是一个正向循环的体系,现小米澎湃OS全面打通人、车、家三大场景皆已经展开。但无论是之前的产品,还是本次的小米14 Ultra,小米在展示上还是“有所保留”,如何获取最终的答案,就等即将到来的小米汽车来揭晓了。(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HxZGAogRi6WrNbk0.html#comments Tue, 27 Feb 2024 22:23:00 +0800
押宝AI,OPPO能否掌握破局关键? //m.drvow.com/category/weiwu/3dUs2x2fRF37rHHv.html 2024年的开年热点,再次被AI所支配。

新的一年刚刚开始,OpenAI就突然发布“文生视频”工具:Sora点燃了整个AI领域,可根据用户输入的简短文本指令,生成长达1分钟且足够真实的视频。没过多久,谷歌也发布了其大模型矩阵的最新力作:Gemini 1.5,将上下文窗口容量从Gemini 1.0最初的32,000个tokens,增加到1.5 Pro的100万个tokens。

另一方面,手机作为AI大模型最适合的落地领域,国产手机厂商也决定在战略上向AI全面倾斜。开工日当天,魅族发文表示公司将会All in AI,并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迈入前景广阔的AI科技新浪潮。

无独有偶,当天OPPO CEO陈明永也发表内部信称:未来五年,AI手机将成为继功能机、智能手机之后,手机行业的第三阶段。OPPO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内部专门成立了AI中心,并表示资源将会向AI集中。

两则公告不难看出手机厂商打算“All in AI”的决心。

事实上,手机厂商对AI的探索要追溯到去年8月份,彼时华为、荣耀、小米、OPPO等 Top 级手机厂商都开始积极尝试大模型落地方案。一个有意思的观察是,随着时间推移,手机厂商对大模型的理解和优化在不断深入,并体现在规模和功能上。

最早小米MiLM轻量大模型发布时,在端侧只有13亿参数规模,功能上也仅是基于小爱同学进行文字交互。而在4个多月后,OPPO所发布的Find X7系列的端侧AI模型已经拥有 70 亿参数规模,并将其融入到操作系统之中,实现用户体验的二度升维。

如今时间到了现在,手机厂商的“All in AI”或许已经意味着手机AI技术已经成功渡过积累期,进入快速发展迭代阶段,足够支撑AI手机的未来发展。

只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如今手机市场大盘仍在下跌。根据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3.2%,降至11.7亿部,各家存量竞争压力巨大。在这一节点,AI手机的想法和概念,能否支撑到手机行业复苏“第二春”?

OPPO如何定义“ AI手机”?

AI手机是手机厂商的未来愿景,但各家均有着各自的理解。

2月20日,OPPO举办了一场AI战略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分享了新一代 AI 手机的四大能力特征,展望由AI驱动的手机全栈革新和生态重构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这场发布会中1+N智能体的概念贯穿了全局。

在OPPO的设想中,1+N智能体是满足AI 手机时代下新一代智慧服务体验的基础,其中“1”代表 OPPO AI 超级智能体,能基于庞大的知识图谱、文档数据以及搜索引擎,为用户提供强大的知识能力。

而“N”代表的,则是基于OPPO AI Pro 智能体开发平台所赋能的全新智能体生态。通过AI Pro智能体开发平台,普通用户无需掌握专业的编程技能,即可通过零代码的自然语言交互,快速生成专属于用户个人的个性化AI智能体。

在OPPO的构想中,这一智能体生态战略既能满足了用户体验的基础服务,同样也为未来AI手机的智能体生态划下了雏形。

另一方面,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在发布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到,如今OPPO内部已经将公司所有AI相关的人员集中在一起成立了AI中心,内部的所有资源都会向AI所倾斜,将其称为OPPO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出了投入不设上限的口号。

对于将“本分”刻在基因里的OPPO来说,AI中心的成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进军AI的决心,在OPPO看来,AI手机将成为手机行业的第三阶段,提前布局自然是重中之重。

基于对手机行业未来发展的研判,在OPPO对AI手机的定义中,AI手机要有以下四个特征:用户定义的开放服务生态、多模态融合的系统交互、OS内嵌的专属智能体,以及支持生成式AI的智能终端硬件平台。这些特征交织在一起,能够让AI手机具备高效利用计算资源、敏锐感知真实世界、自学习能力和强大的创作能力。

也正如OPPO所说:把复杂留给AI,把简单留给用户。

不过定义是一回事,而落实又是另一回事。手机厂商与上游企业不同,上游企业技术为先,而手机厂商需要考虑的不止是技术的发展,还要考虑到能力的实际落地,尤其是对于OPPO这种更专注于“用户体验为先”的企业,每一步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以OPPO的视角来看,用户更需要的是AI能够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才是提升用户体验的核心。此前刘作虎也表达过相似的观点:“做产品永远都要回归到‘你给用户的价值是什么’,技术的源头是要理解用户”。

而这恰恰是解决AI落地难题的关键所在——手机厂商基于对AI和用户的理解,为AI手机带来基于人工智能多模态融合的全新交互方式,为用户提供自在交互、智能随心、专属陪伴、安全可信的产品体验。

这也是AI普适化最佳的解题答案。

基于这一核心,如今OPPO所有的功能都是围绕着消费者所展开。在去年,OPPO就推出了安第斯大模型,并融入到小布助手之中。为了保证用户“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体验,OPPO引入了长时记忆机制,支持无限长度的上下文记忆,其中包括用户交互过程中产生的交互历史、个人数据,以及从中提取的结构化信息等。

比如OPPO所推送的AI通话摘要功能,就可以根据用户的通话内容生成核心重点,并将完成事项、会议时间等信息完美摘录出来,再加上“千人千面”的AI体验,意味着安第斯大模型能够凭借记忆,成为一个只属于用户自己的超级助理。

不过对于OPPO来说,“做消费者需要的AI”只是OPPO在AI思考中的一部分,如何普及同样是AI手机的重中之重。对此刘作虎也透露到,在未来OPPO还将会针对中低端芯片开发1B规模的模型,届时在海量用户数据的训练下,经过AI重构的手机产品将会得到进一步普及,从普及到开发形成支持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这一角度来看,不难发现OPPO除了推动手机行业复苏之外,也在加速着AI手机发展的未来。

“拥抱AI”并非一蹴而就

OPPO在很早之前就在推动手机AI的发展,相较于其他企业还在初步阶段,春节期间OPPO就已经在加速AI的普适化。

据悉,在春节期间,OPPO为超千万用户推送了百余项AI使用功能,其中AI消除、AI通话摘要和新小布助手等功能获得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尤其是AI消除功能,人均每天使用次数高达15次,这意味着OPPO正在逐渐改变用户的手机使用习惯。

推动普及的基础是OPPO在大模型领域的提前布局。在 2020 年,OPPO 就已启动预训练语言模型的探索与实践,自研了一亿、三亿和十亿参数量的大模型 OBERT,通过不断地技术积累,OBERT 曾一度跃居中文语言理解测评基准 CLUE1.1 总榜第一梯队,还获得了大规模知识图谱问答 KgCLUE1.0 排行榜第一的成绩。

此外,在2023年9月,安第斯大模型还参与了 SuperCLUE 的能力测评,在知识与百科方面获得了 98.33 的高分,位列 SuperCLUE 知识与百科能力排行榜中的全球第二、国内第一,尤其是通用问答与对话能力,极为出色。同年 10 月,安第斯大模型现身 C-Enal 全球中文榜单,并以 79.9 的高分登顶该榜榜首。

不过单一的云侧大模型只能做到部分场景的优秀表现,而在弱网环境、产品功耗、数据安全等层面仍存在局限性,因此,OPPO认为端云结合才是手机行业大模型的必然演进方向。

于是,首款落地端侧70亿参数大模型的手机:Find X7应运而生,凭借端云结合的强大能力,Find X7加入了基于自主训练的安第斯大模型生成式视觉模型,让 Find X7 拥有主体识别分割、图像语义理解、图像延展与生成的能力。

相较于其他云端模型,Find X7的安第斯大模型不仅支持超过 120 类主体的识别与分割,还可以实现发丝级的分割以及高达 6 个的多主体分离,以及超大面积图像的填充与自然生成,生成时间也只有同平台其他模型的 60%。以此作为底座,AI消除功能、AI通话摘要、AI超清合影等AI工具应运而生,让消费者对AI有了明显的感知。

某种程度上,参数决定了模型的智能和性能,参数越多,神经元越多,模型就越复杂,也越强大。端云结合后,在复杂计算场景下,安第斯大模型能够完整覆盖十亿至千亿以上多种不同参数规模的模型规格:AndesGPT-Tiny、AndesGPT-Turbo 和 AndesGPT-Titan,最高可达 1800 亿参数,能够实现更深度层次的推理任务。

同样,为了保证云端的算力,OPPO建立了企业首个自建超大型数据中心:OPPO AI滨海湾数据中心,通过了国际CQC A级数据中心认证,也是国内第五家、华南地区售价通过国际Uptime TIER III 设计认证与建造认证的数据中心,能够支持千亿级AI模型训练,与骨干网络之间的网络时延低于2毫秒,同时100%采用纯绿色能源,部署了超万台服务器,在安全性和可靠性上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这些长年累月的技术堆叠,也成了OPPO区别于其他品牌,能够喊出“拥抱AI”的核心差别。

在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的背后是用户体验上的升维,如今OPPO能够如此果断的选择AI,所围绕的正是多年来坚持的“对的路不怕远”的精神内核,回顾手机发展历史的多个节点,无论是OPPO所坚持的超级闪充与电池健康,还是依托潘塔纳尔系统所带来的万物互融,OPPO都选择了“难而正确”的决定。

如今在刻在骨子里的“长期主义”的影响下,OPPO再次踏上「体验为先」这条难而正确的道路,也正是这种将产品体验做到极致的追求,让OPPO在面对时代浪潮时,都选择出最正确的决定。

锚定AI,手机市场的下一个增长关键

从产品发展的角度来看,手机与AI融合后的体验正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这与早期消费者的“嗤之以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一切的根源来自于手机厂商对AI能力的不断探索与尝试。

根据IDC的预测,在2024年起,新一代AI手机销量将会大幅度增长,并带动新一轮换机潮,2027年AI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5亿台,市场份额超过50%。同时Canalys也在中国AI市场趋势洞察报告中提到,防守市场份额并开发新的功能已经成为行业重点,而AI恰好是这一战略转变中的关键因素。

毫无疑问,2024年已经成为AI手机的元年,在AI的推动下,手机厂商将会在今年带来更多创造性的功能,不断推动手机行业进行下一波增长。

这其中的佼佼者:OPPO,无论是果断的产品转型还是对AI生态的布局,在此次AI浪潮面前明显有着非常清晰的判断。如今OPPO已经踏上了未来十年的新征程,如何做、怎么做,将成为OPPO未来下一次增长的关键所在。

(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3dUs2x2fRF37rHHv.html#comments Mon, 26 Feb 2024 18:47:00 +0800
播放时长43h+,苹果合作商 mophie 推出龙年限量版 Powerstation plus //m.drvow.com/category/weiwu/UGiprCK1EAw9gAGH.html 日前,苹果合作商 mophie 推出了一款龙年专属移动电源 Powerstation plus,官方售价为598 元。

据了解, Powerstation plus 的设计理念源于国内房屋建筑中的龙形雕塑,视觉设计上融入了新春常见的多彩花灯与古建筑屋顶的龙兽元素,以重构包装与产品、用户之间的联系,在展示品牌文化的同时,向用户传递“祥瑞”“澎湃”等寓意。

具体来看,Powerstation plus 内置了 10000mAh 容量电池,约可以为手机提供 2 次完整的充电服务,为 iPhone 提供额外的 43 小时的视频播放时长。并且,Powerstation plus 采用了 Lightning + USB-C 双充电线设计,至多支持三设备同时充电,全局输出功率至高可达 27W,可以同时为包括手机、平板在内的三台设备提供快充服务,兼容多终端充电需求。

从充电线的端子头上可以看到,其左边充电线是专门服务于苹果设备的 Lightning 接口,该接口使用获苹果 MFi 认证的端子头制作,可以对 iPhone 14 系列等设备提供至高 20W PD 快速充电;右边充电线是目前消费电子产品上最常见的 USB-C 接口,新一代 iPhone 15 也是使用该接口,至高可为设备提供 20W PD 快速充电。

在电源输入/输出方面,Powerstation plus 设有一个 USB-C 双向快充接口,支持 20W PD 快充输出/输入,能让iPhone手机在半小时恢复电量超过50%。对于移动电源的充电,除了可以使用 USB-C 接口进行 20W 快充输入外,机身上的 USB-C 充电线也支持 20W PD 快速输入。

接口旁边是电量激活按钮与四颗指示灯,实时显示当前充电状态。与其他产品常亮不熄的设计不同,Powerstation plus 显示采用了节能设计的理念,LED灯闪烁30秒电量提示之后就不再闪烁。经实测,Powerstation plus 可以给iPhone、 iPad等便携移动设备提供43小时+的视频播放时长。

春节期间用户的出行需求大大增加,需要带上移动电源、充电线等物品以保证电子设备的续航时间,但“繁多的物品让收纳与携带成问题”。基于此, mophie 推出了龙年限定款Powerstation plus,机身左右两侧都集成了充电线,配合壳体凹槽让充电线实现隐藏式收纳,为用户消除额外携带充电线的烦恼。

关于 mophie

 mophie 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一家移动智能设备及配件设计商和制造商。起初  mophie 以iPod 配件起家,后来因销售内置电池的 iPhone 保护壳而声名大噪,并将其产品线扩充至苹果、三星等多个手机品牌,其推出的  mophie juice pack 是苹果公司认证的第一款移动电池盒。

作为苹果长期战略合作伙伴。 mophie 先后为苹果设备打造出多款高质量安全快充配件,特别是 iPhone 不再配送充电器后,mophie 先后为 iPhone 量身定做了 20W PD 充电器、20W 1A1C 双口充电器、20W 迷你充等多款快充。雷峰网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UGiprCK1EAw9gAGH.html#comments Wed, 31 Jan 2024 16:41:00 +0800
推动AI落地手机,三星Galaxy S24系列中国发布 //m.drvow.com/category/weiwu/DzcQnpGN4fHLtZXI.html 2024年1月25日,三星电子面向中国市场正式推出新一代高端旗舰智能手机三星Galaxy S24系列,包含三星Galaxy S24 Ultra、Galaxy S24+以及Galaxy S24三款产品。通过创新的Galaxy AI,三星Galaxy S24系列将AI优势引入智能手机,赋能更轻松的交流与沟通、更高效的生产力、更清晰的影像和更细致的编辑,推动AI创新成果的普及。(雷峰网)

三星电子大中华区总裁 崔胜植


三星电子大中华区总裁崔胜植表示:“三星Galaxy S24系列将以有意义的AI体验重塑科技版图,通过融合本地和云端综合能力的Galaxy AI,开启通往未来的大门,激发未来更多可能,为消费者丰富多样的生活赋能,提升日常生活品质。”

三星Galaxy S24系列搭载的Galaxy AI以本地和云端AI相结合的方式,将从不同层面重塑智能手机的使用体验,为用户提供随身AI服务。用户可以通过三星Galaxy S24系列原生通话中提供的通话实时翻译功能,无需借助第三方应用,即可实时翻译通话内容,从而轻松实现跨语种无障碍沟通,直接与当地人交流需求或是问询行程建议。

同时,三星表示在这一过程中无需担心通话内容泄漏,该功能基于完全离线的AI技术,将确保用户的对话隐私。此外,中国三星与百度、美图等本地化公司进一步地深入合作,在AI方面优化用户体验。

通话实时翻译


在日常办公中,Galaxy AI还可帮助用户提高工作效率。当需要紧急记录重要的信息时,不仅可以使用三星笔记快速记录,同时新增的笔记助手还可将笔记内容进行智能排版,适用于例会或课堂等不同场景,并可为笔记智能生成摘要和封面,便于用户整理和查找。

如果参加重要的会议,用户还可通过录音机中的转录助手,借助端侧AI能力,无需联网就能轻松转为文字,同时还能区分不同的讲话人,并翻译文字内容,联网后还可以生成内容摘要。三星Galaxy S24系列进一步挖掘用户意图,并结合WPS AI能力,帮用户生成各种文档,提供更丰富且有价值的内容。

影像方面,官方表示三星Galaxy S24系列搭载由AI驱动的超视觉影像,通过AI赋能的影像体验将贯穿从拍摄到编辑的各个环节,在不同拍摄场景中为用户提供专业影像体验。

针对夜拍,三星Galaxy S24系列的超视觉夜拍功能进一步提升。其中,Galaxy S24 Ultra支持更宽的光学防抖角度,配合增强的手部抖动补偿,可在拍摄过程中进一步避免画面模糊。视频拍摄方面,三星Galaxy S24系列的前置和后置摄像头均配备专用于降噪的图像信号处理模块,能够有效去除画面噪点。此外,还能通过分析陀螺仪信息,对拍摄者和拍摄对象的运动进行区分,确保暗光环境中也可以获得清晰的视频画质。

超视觉夜拍


三星Galaxy S24 Ultra搭载的5倍长焦镜头采用5000万自适应像素传感器,拥有更大的感光面积和1.6倍于前代产品的像素尺寸,并支持光学防抖,使得三星Galaxy S24 Ultra的四长焦系统不仅可在2倍、3倍、5倍和10倍,变焦下均呈现光学品质影像,更可在5倍变焦下录制8K视频。

得益于Galaxy AI,三星Galaxy S24系列还具备超乎想象的后期编辑能力,为用户进一步提升“出片率”。 智能修图建议可根据照片给出适当的调整建议,让用户可以快速完成清除反射、去除摩尔纹等基础操作。如果需要整体调整画面的角度,或是移动画面中某个对象,生成式编辑功能可在编辑过程中智能填充画面的背景内容,为拍摄后的二次构图提供更大的自由度。想要对一段充满动感的视频进行慢动作回放,只需长按视频画面,即时慢动作功能将根据视频画面进行补帧,生成平滑的慢动作视频。

三星Galaxy S24系列搭载Super HDR技术,从拍摄前的取景开始,即可提供真实自然的预览画面。在浏览相册中的照片时,系统通过分析高光区域,并以Super HDR效果显示,呈现更加真实自然的亮度、色彩范围和对比度。始终如一的画面观感贯穿影像创作全流程,确保用户享受出色画质。

AI拓展了智能手机的应用场景,同时也对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三星Galaxy S24系列对芯片组、显示屏等部件进行了全面升级。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for Galaxy) 提供Galaxy专属的优化体验,以显著提升的NPU性能为丰富的AI应用提供高效的AI处理能力。光线追踪技术让游戏中的阴影和反射等照明效果更加逼真,打造更具沉浸感的游戏场景。再加上更大面积的VC均热板,在游戏过程中将以更强的散热能力降低设备温度,确保更为持久的高质量游戏体验。

三星Galaxy S24系列全系支持1-120Hz自适应刷新率,并带来三星有史以来最亮的显示屏,至高2,600尼特的峰值亮度配合Vision Booster技术,可进一步提升户外光照环境中的屏幕能见度。

基于对系统的深度理解和强大的硬件能力,三星Galaxy S24 Ultra获得了中国泰尔实验室“移动智能终端全场景持久流畅体验”与“移动智能终端温控高性能”两项五星认证。

三款机型当中,三星Galaxy S24 Ultra搭载6.8英寸(直角)显示屏,纯平显示屏配合四等黑边的设计,让视觉观感更为沉浸,操控体验也更加跟手。三星首发搭载的Corning® Gorilla® Armor屏幕盖板耐用性进一步提升,同时还可减少至高75%的反光,确保在各种光照环境中都能提供流畅舒适的观看体验。三星Galaxy S24+和三星Galaxy S24的显示屏尺寸分别提升至6.7英寸(直角)和6.2英寸(直角),三星Galaxy S24+的屏幕分辨率也提升至与三星Galaxy S24 Ultra相同的QHD+级别。

在打造全新移动体验的同时,三星也一直在持续践行环保理念,减少资源消耗。三星Galaxy S24系列采用由100%再生纸制成的包装盒,并且应用了更多种类的再生材料。其机身内部和外部均采用了含有再生塑料、玻璃和铝等材质的组件,并首次采用了含有再生钴、再生稀土元素,以及再生钢材和热塑性聚氨酯(TPU)材料的部件。

三星Galaxy S24系列将延续三星对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承诺,提供7代操作系统升级和7年安全更新,让用户能在更长时间内安全无忧地体验Galaxy设备的优秀性能。基于一系列环保举措,三星Galaxy S24系列通过UL ECOLOGO® 认证,以及Carbon Trust(碳信托)对碳足迹的核查和验证。

机身设计方面,三星Galaxy S24 Ultra首次将钛金属材质边框引入Galaxy手机,并以缎面光泽处理带来奢华视觉观感,8.6mm的机身厚度,相较于上一代更为纤薄,强化了便携性。三星Galaxy S24和Galaxy S24+采用增强装甲铝边框,一体感设计使得机身背板与边框之间紧密连接,更显优雅精致。三星Galaxy S24系列主打地球矿物色调,其中,三星Galaxy S24 Ultra带来钛灰、钛黑、钛暮紫、钛羽黄四种配色 。三星Galaxy S24和Galaxy S24+提供水墨黑、雅岩灰、秘矿紫、浅珀黄四种配色,此外,三星商城还将为三款机型提供专属色版本。(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DzcQnpGN4fHLtZXI.html#comments Fri, 26 Jan 2024 12:22:00 +0800
荣耀眼里没有「友商」 //m.drvow.com/category/weiwu/Ct6ueWpInaVV4oGh.html “它们是谁?荣耀为什么要对标它们?”荣耀一如既往的对外展露着高姿态,在接连两场发布会之后,荣耀CEO赵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了一下“友商”。

1月10日,荣耀连着开了两场信息密度极高的发布会,宣布了MagicOS 8.0的最新变化,以及未来一年内荣耀的拳头产品荣耀Magic 6系列,不断向消费者展示荣耀的创新能力。

荣耀除了加入两款自研芯片:射频增强芯片 C1+和能效增强芯片 E1之外,还集成了荣耀鸿燕通信(卫星通讯)、第二代青海湖电池、全域低功耗LTPO护眼屏、十倍抗跌的荣耀巨犀玻璃等多项独家技术。

不断叠加技术力的Magic 6系列俨然是一款“秀肌肉”的产品,从定价来看,荣耀将Magic 6的起售价定在了4399元,这比发布时间相近的OPPO Find X7的3999元起售价贵了400元。在定价上,荣耀没有选择跟随,相较于友商的“降价”,荣耀在维持高端的心态上显然要更稳一点。

“客观讲,我真的没有看对手定了什么价格,荣耀选择创新和突破引领行业,我们为什么不能掌握定价权?”赵明在采访时说到。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事实是,2023年的高端市场无论是折叠屏明星产品Magic V2还是上代旗舰Magic 5系列,均在配置和售价上极具竞争力,何况荣耀Magic V2更是拿下了去年三季度大折叠屏市场销量第一的成绩。

只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点在于,在Magic 6发布会的前几周,荣耀过的并不顺心。

(了解市场更多内幕细节,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ByArsT 交流)


来自友商反向阻击

12月27日,OPPO在北京开了一场 Find X7系列技术沟通会,会上OPPO宣布Find X7系列将是OPPO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产品,并且首次实现了听筒/免提双模卫星通话。该技术区别于业内此前的卫星通讯方案,可以为用户带来更稳定且更优质的通话质量。

技术确实是好技术,只是对于荣耀来说这个发布节点有些“凑巧”,且有点措手不及。

“我们计划在12月31号做线下活动,给路人开放体验卫星电话,结果OPPO拿着PPT反而比我们先发布了,纯属捣乱。”荣耀员工路易对雷峰网吐槽到。

路易对雷峰网表示,荣耀和OPPO在卫星通讯方案上,采用的都是同一家供应链的技术,是由荣耀率先跟中科晶上共同研发的,没想到最后OPPO跟过来直接拿了现成的解决方案,现在其他友商也准备跟进了。

按照荣耀员工的说法,OPPO虽然提前发布了关于卫星通讯技术,但实际上支持卫星通话的只有Find X7 Ultra卫星通讯版,且要等到3月底才会发布。

OPPO的这场技术发布沟通会确实起到了效果,以至于在Magic 6发布会上,赵明反复提及:“期待在未来其他厂家的卫星通讯解决方案上,都能看到荣耀的影子”。

除此之外,在线下市场,荣耀也遭受了部分友商的反击。

在荣耀100发布后不久,某品牌就召开了内部会议,在部分地市加强了其新品的补贴回扣,每卖出一台就给上级代理额外补贴100元,持续时间至少为3个月。此外,产品发布后的第25天后,全国都进行了价格调整,宣布直降200元,颇有破釜沉舟的架势。

“公司这次下了死命令,如果对荣耀 100的压制比达不到1.2,省经理就全部下课。”某手机品牌的员工告诉雷峰网。

更为激进的动作是,在河南及全国多个县市都出现了一份名为“致富协议”的追加政策,内容是要求经销商停止售卖荣耀机型并清除库存,做到“不宣传、不主推、不进货”,所有损失由公司承担。如果是停止售卖荣耀100的客户,每卖出一台11系列产品,在原有的200元激励上再补贴每台100元。

不仅如此,荣耀中国区自己还感受到线下不少地方出现海报被撕毁的情况。

(了解更多内幕细节,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ByArsT 交流)

一渠道人士告诉雷峰网:“让渠道二选一的政策是以往某头部厂商爱做的事情,但也仅仅是存在于口头,这样白纸黑字的拿出协议来给客户签,存在一定法律风险,也容易被抓住把柄”。

激进的渠道策略隐藏着诸多风险,另一个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市场大盘下滑,很多经销商都在亏本做买卖,停止售卖荣耀机型会导致利润进一步下滑。

经销商都是一群纯粹的商人,短时间内为了利润可以和品牌站在同一战线,可一旦厂商无法带给他们足够的利润,很容易转投其他友商,形成更严重的反噬。对于荣耀来说,能够成功抵御友商的反击、保证稳定就已足够,在上市面前,与友商在市场的厮杀只是荣耀实现目的的过程。

对此,荣耀一线员工王林告诉雷峰网:“我们并不看好友商的持续性,政策可以补贴一阵,省代的利润也可以补贴一阵,但从市场的反馈来看,这个持续不了那么久。”

回看市场现状,截止目前荣耀100系列与友商的新品在总销量上打了个平手,并且荣耀100 Pro在各地市场表现普遍优于标准版。

从友商渠道的视角来看,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荣耀在市场侧的动作有所放缓,在荣耀 100发布后,荣耀并没有像备货时大的政策动作,这也符合荣耀对一款产品的规划。其市场部员工刘仁就曾告诉过雷峰网:“决定一款产品生命周期最重要的是定价和设计,这两点一旦确认就已经决定了产品的市场走向。”

目前一线市场还是处于徐徐下跌状态,而2023年的荣耀仍在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这离不开荣耀对产品的加大投入及经销商暗中护盘,也同时意味着面对友商的反击荣耀和渠道难以腾出精力做出回应。

一荣耀高管对雷峰网谈及荣耀2023年的业务策略时也承认:荣耀之所以在Q3能够重新登顶中国区第一,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来自几家友商在业务上的收缩,让这盘孤注一掷的棋走活了。


华为回归,但影响并没想象中严重

在荣耀上市“流血竞争”的特殊节点,华为5G的回归一直都是厂商的重点关注对象。

按照厂商的研判,荣耀 100和nova 12的碰撞会改变现有的市场格局,会对自己造成冲击,但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在所有人严阵以待时,华为nova 12系列仅仅在首销一波爆发之后就没了太大动作。

在去年9月的华为经销商大会上,华为曾对渠道表示,2024年还是要卖好4G手机,3000元以下不会有华为自研5G手机,而如今nova 12的定价似乎也印证了这一逻辑。

nova 12的8GB+256GB版本售价2999元起,nova 12 Pro的12GB+256GB版本售价3999元起,而nova 12 Ultra的12GB+512GB版本售价4699元起,显然已经高出友商一大截。

华为nova 12系列三款搭载高端芯片的型号均加入了主打的12号色潮流色,尤其是nova 12 Pro/Ultra版本更是加入了时尚的素皮压花设计,这两个版本除了在性能和影像能力上弱于华为Mate 60系列,100W快充、双向北斗卫星消息、昆仑玻璃等核心能力均有配备。

线下的nova 12系列广告

除了高于友商的定价,华为nova 12系列还面临严重的缺货问题。在华为门店,一进门就能看到大量nova系列产品的宣传广告,但当问及能否购买时,多数门店均表示处于缺货状态,只能在公开市场上加价购买。

对于经销商而言,高端芯片平台的产能不足导致nova 12系列热门机型缺货,而仅支持4G网络的nova 12活力版由于配置不高、利润有限,使得促销员更愿意推销溢价更多的高配机型。

此外,华为也面临着多个问题亟需解决:

  • 华为手机的溢价期即将结束,以Mate 60 Pro为例,除了热门的512GB版本普遍贵200元左右,其余版本均回落到正常价格,消费者对华为的关注度正逐渐下降。

  • 目前卖的最好的Mate 60 Pro在官网上已经停止售卖,此前也有消息称华为在元旦前暂停了该产品线下的预定,侧面证实了产能问题。

  • 根据供应链的反馈,华为将部分产能挪给nova和P系列或许是缺货的最大原因,此外,上游反馈中也提到Mate系列的良率不高,很多零部件被退回,如今也对产线做出调整。

根据BCI的数据,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在2023年全年销量达到了2.7亿部,其中苹果的市场份额为17.3%,登顶榜首;荣耀以15.3%的市场份额成为第二名,成功超越所有国产手机厂商;另外,小米以14.7%的市场份额名列第三,OPPO和vivo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3.9%和12.8%;而在缺货的影响下,华为的市场份额仅为11.9%。

从这一逻辑来看,手机厂商在去年Q4季度所面对的情况显然没有那么悲观,各家仍有一个季度的时间来调整自己的策略。

不过市场仍有变数,细看数据,华为回归不见得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但荣耀却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国内手机厂商中的第一名。

去年上半年,荣耀通过大量的渠道补贴加速了老款机型的消耗,刚解决完库存问题,又推出了像荣耀 90这种现象级产品,扩大影响力。

到了下半年,荣耀在线下对OPPO和vivo采取了针对性打法:Ov补贴多少,荣耀就在这一基础上再做叠加,这种疯狂补贴的方式使得荣耀的规模不断扩大。

上市是荣耀动作激进的核心原因。荣耀前员工黄骏告诉雷峰网:“为了上市,荣耀背着很重的业绩压力,想要达成无非就是冲规模和冲利润两条路,现阶段的荣耀还是以冲规模为主,利润不行的话以后再想办法。”

荣耀的打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雷峰网了解,荣耀在2023年的利润约为90亿元左右,同时也加快推动了荣耀的上市进程。

半个月前,荣耀在内部召开的股票沟通会上宣布了后续的上市计划,并表示到:荣耀的股改即将完成,股改完成后将进入股票锁定期,锁定期内员工分红将会取消,出于补偿,荣耀会大概率在3月份提前发放奖金。

(荣耀上市的更多内幕细节,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ByArsT 交流)

从策略上看,荣耀今年大概率会将手伸向海外市场。

此前,OPPO和vivo由于与诺基亚的专利纠纷,被迫退出德国等欧洲市场。当两者正在积极解决与诺基亚的专利纠纷时,荣耀和诺基亚突然于1月4日发布公告称:双方已经在5G及其他蜂窝技术方面签署了交叉许可协议,共同推动5G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解决专利许可问题是进入国外市场的首要条件,如今荣耀背刺OPPO与诺基亚合作,目的已经极为明确,正是OPPO退出欧洲市场所留下的空缺。

三年前,荣耀从16.7%的市场份额跌至3%,三年后,荣耀成为国产手机厂商中的第一名。荣耀三年,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只是在上市的特殊节点下,荣耀除了归来,还需向外界证明拥有将这份成绩延续下去的能力。


锚定AI,手机市场仍存在机会

从去年8月份开始到现在,华为、荣耀、小米等 Top 级手机厂商都带着各自的落地方案进军大模型领域,一个最明显的感知是,手机厂商对大模型的理解和优化在不断深入。

大模型实现快速突破的关键在于海量的用户训练数据,这也是手机厂商在AI技术上高速进化的一个底层逻辑。

从技术上来讲,大语言模型是需要开发者通过海量的数据喂养,才能实现更深层次的逻辑理解能力,喂养的对话质量越高,大模型的理解能力越强——而这恰好是手机厂商所擅长的领域。

一个数据是:在荣耀MagicOS 7.0系统上,AI的调用次数已经超过2千多亿次,每一次调用都代表着大量能够训练大模型的高质量养料。

另一方面,手机厂商作为最接近消费者的一环,有着对用户需求最清晰的洞察,为大模型实现更有价值的落地方案。

去年8月小米MiLM轻量大模型发布时,在端侧只有13亿参数规模,功能上也仅是基于小爱同学进行文字交互。而在4个多月后,荣耀发布的魔法大模型已经在端侧有了70亿参数,能够回答复杂逻辑的同时,甚至已经深入到手机系统当中,基于意图识别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

蓝心大模型发布后,腾讯员工周伟对雷峰网展示了一个有意思的大模型测试方式:“300ml水从碗里倒进杯子里,再从杯子里倒回碗里,杯子和碗里各有多少水?”“这是我们内部流传的一个非常经典的调戏AI的套路,用这个问题就能测试出AI的认知能力到底如何。”

结果是对该问题的理解上,vivo的蓝心大模型表现是优于腾讯自己的混元大模型的。

在赵明看来,提供服务是AI上一个时代的能力:“在AI和大数据时代,端侧平台级的AI或者说是用AI重构操作系统,一定是未来所有厂家都会走的方向。”

基于这一观点,荣耀推出的新功能:任意门,甚至还引出罗永浩下场与其对峙,称其抄袭锤子手机的OneStep功能。

自手机厂商进入大模型领域开始,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手机AI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赵明与罗永浩之间的“撕逼”只是手机技术发展的小插曲,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如今手机厂商的重心正逐渐向AI倾斜。

据雷军介绍,目前小米AI团队已经超过3000人,未来将持续以「轻量化、本地部署」思路向前发展,并将AI赋能到手机、汽车、机器人等各个业务板块。OPPO更是在两周前将公司所有AI相关的人员集中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名为AI中心的独立系统,并将其称为:OPPO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AI大模型的加入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厂商对未来市场的悲观情绪。一个大逻辑是,中端手机市场竞争白热化,大模型一定会在短时间内打入更低的价格段,届时在海量用户数据的训练下,经过AI重构的手机产品销量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形成支持发展的良性循环。

外部的分析机构对AI的未来也是一片看好,根据Canalys在对中国AI市场趋势洞察报告中所写到的内容,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已经将AI视作一项重要战略,防守市场份额并开发新的功能已经成为行业重点,而AI恰好是这一战略转变中的关键因素。

如今市场下滑已经持续超过三年,手机厂商即便在寒风中不断坚持也略显疲态,如今手机市场在AI的影响下再次有焕发新春的迹象,无论是对即将上市的荣耀、重回5G的华为,还是其他手机厂商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更多玩家的加入势必会为行业带来新一轮内卷,随着芯片平台的下一轮更新换代,手机市场将会迎来更大的生存空间,现阶段的局面对于荣耀来说,也确实没有那么悲观。

注:应受访者要求,路易、王林、刘仁、黄骏、周伟皆为化名。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Ct6ueWpInaVV4oGh.html#comments Fri, 19 Jan 2024 15:27:00 +0800
潮汐架构与大模型,OPPO的新答案 //m.drvow.com/category/weiwu/sG9ZjoyKrk0TRSKN.html 2023 年末,凛冬已至,但手机市场的寒气却有所缓解。

国内手机市场在经历了连续十个季度的下滑之后,今年 10 月份终于有所回暖,国内手机销量同比增长了 11%,在随后的双十一,销量更是接连打破了之前的记录。另外,根据数据机构的预测,2023 年的第四季度将会是“走出寒冬”的拐点。

早年间的“野蛮生长”让智能手机市场得到了爆发性的增长,另一方面,也让不断“飙升”的销量过早陷入瓶颈。

随着手机设备性能的加速升级,用户的换机周期早已从 24 个月变为 36 个月,再加上近年来没有颠覆性的技术加入,用户换机动力逐渐减弱。

如今,手机厂商穿越了十个季度的寒冬,春天近在眼前,但回顾近年来的手机产品发展路线,厂商们到底能否接住这一波机会,还要画上一个问号。

机会面前,困境不断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如今的高端手机市场已经深陷泥沼,原因有三点:

1、随着半导体制程进入 3nm 时代,行业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再次见到制程革命。

几十年来,半导体行业的进步遵循着一条金科玉律,即摩尔定律。摩尔定律表明:每隔 18~24 个月,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将增加一倍,芯片的性能也将随之翻一番。

手机行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芯片,2021 年末,全球半导体先进制程之战火花四射,MTK 和高通不约而同的打响了 4nm 手机芯片的第一枪,这些逐渐缩小的芯片制程数字,正是全球电子产品整体性能不断进化的核心驱动力。

当前半导体制程进入 3nm 时代,在性能不断飙升的同时,制程进步带来的性能提升逐渐逼近物理学的极限,晶体管尺寸的微缩越来越难,表现也比较一般。以 3nm 的 A17 Pro 为例,A17 Pro 的表现并不尽人意,不止性能提升有限,功耗也一度接近“翻车”。

正是在性能和功耗的权衡下,自 2021 年末 MTK 和高通踏入 4nm 领域后,直到今天 Android 手机芯片仍然在沿用 4nm 制程工艺,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挤牙膏”式的性能提升仍然会是手机芯片的主旋律。

2、高端手机市场竞争激烈,但同质化严重。

国内是手机厂商竞争最激烈的战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这里有着华为、OPPO、vivo 等一流的手机厂商不断碰撞,同时也有着三星、苹果这样的海外巨头强势竞争。

但伴随着产品的不断升级,一个值得正视的问题是:国产高端手机的同质化正逐渐加重。

手机产业的升级离不开供应链的迭代,中端产品尚可以通过配置、技术以及价格间的取舍拉开距离,但一旦触及到高端市场,各大手机厂商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堆料解决问题,在这一关键节点,厂商们亟需新的解题思路。

3、大模型被认为是下一突破点,但仍没合适的落地方式。

自 2023 年初大模型成为互联网发展技术趋势的关键词,手机厂商关于大模型的探讨就一直没有停止。

从逻辑上讲,手机厂商作为最接近消费者的硬件厂商,同时还有着海量的用户群,已经形成坚实的基座,可以帮助大模型实现更有价值的落地方案。

另一方面,单一的硬件或完全依靠云侧的方案难以推动 AI 进一步发展,软硬件的高度协同是拓宽大模型边界的关键所在,想要实现场景体验的新突破,打通上下游无疑是 AI 发展的未来趋势。

去年 8 月份开始,华为、小米、vivo 等 Top 级手机厂商都带着各自的落地方案进军大模型领域,但直至现在,消费者吐槽最多的还是:“只让语音助手变成聪明一点的语音助手”。

机会面前,瓶颈不断,手机厂商该如何破冰,进入下一个增长期?

潮汐架构,一份关键答案

性能不再是手机的瓶颈,前几年手机厂商都选择了新的影像赛道,通过与传统相机企业的携手同行,让高端手机市场迎来了新的增长机会。如今市面上 4000 元以上价格段的产品,都在不断强调自身的影像实力。

但值得正视的是,受限于机身厚度和重量,光学的部分已经接近物理极限,想要得到天花板之上的提升就要投入几倍于此前的人力物力,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已经被打破。

正因如此,手机的发展正逐渐回归用户本身。性能是体验的关键因素,由于目前国内安卓手机厂商采用的都是 MTK 和高通的移动平台,非自研往往会带来适配上的问题,如何让处理器能够更适合各自品牌的体质,是所有手机厂商都曾考虑过的一件事。

这几年国内手机厂商均在这方面做过尝试,但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是:在整个性能链路中,传统手机厂商仅能在 ROM 或 RAM 进行性能优化,仅是无法触及SoC,就已经为手机厂商划出天花板。

就在近日,高端手机市场迎来了 2024 年的首款旗舰产品:OPPO Find X7 系列,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此前 OPPO 所公布的“潮汐架构”的首次应用,在 Find X7 系列上,OPPO 的这份答卷或许能为业内带来新的灵感。

何为“潮汐架构”?

相较于制程发展的减速,智能手机的性能链路特性或许是“高性能、低体验”的关键原因。

当前智能手机的性能链路沿用了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而非一体性更强的哈弗结构。这一结构的特点主要以计算为中心,计算与内存是两个分离单元,计算单元根据指令从内存中读取数据,在计算单元中完成计算和处理,完成后再将数据存回内存。

但存算分离所带来的问题是,当 CPU 的计算速度远大于内存的读写速度时,计算机的核心性能将无法得到完整发挥,相较于继续提升计算核心的性能,提升计算核心能效反而要更为重要。

传统手机厂商所能操作的区域,仅仅是在 DDR 或 UFS 层进行性能优化,由于没有芯片行业的丰富经验使得厂商无法深入到原本只有芯片公司才能优化的系统缓存以及 L3 缓存。

但非常戏剧性的是,OPPO 恰巧有着非常丰富的造芯经验,一个最难的问题反而被简单的解决了。

所以,天时地利的背后,“潮汐架构”应运而生,正如 OPPO 软件技术规划与架构设计总监洪汉生所说:

“潮汐架构是 OPPO 自研的芯片软硬融合技术的集合,是一群懂芯片的人打造的芯片优化技术。”

潮汐结构深度触及到了 SoC 的 L3 缓存和 SLC(系统级缓存),传统 SoC 的 SLC 往往针对 CPU 和 GPU 等计算核心采用固定的分配方案,这种死板的分配方式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和拥堵。想要避免拥堵,最好的方式就是灵活分配,让 SLC 得到最佳利用。

潮汐架构的意义在于,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灵活调整缓存配比。比如当运行大型游戏需要图像渲染时,则给GPU 分配更多的,降低对 DDR 和 UFS 的访存频率,提高应用运行速度,还能降低计算链路的整体能效。经测算,对于SLC的调度优化,能带来平均 8%的能效节约。

另一方面,潮汐架构的存在,能够细致的判断用户的应用场景,传统方案是依据应用来判断性能需求,根据应用来匹配不同的 CPU 和 GPU 算力以及相应的存储能力。潮汐架构则能够更深入的识别使用场景,比如游戏中跑图、任务动画,或者在战斗状态,精细化带来的不只是算力与存储的高度贴合,更是能够实现精准的能耗控制,综合来看整体续航能够得到 20%的提升。

“定制”带来的优势远不止性能和能效上的改善,苹果依靠 A 系列处理器与系统之间的高协同性常年霸占手机体验的榜首,而潮汐架构的深度定制也让 Android 第一次有了超越 iOS 的可能。

在潮汐架构的加持下,Find X7 具备了超越 iOS 的应用启动性能的高度一致性,这意味着 Find X7 将始终保持流畅运行,即便是后台多任务运行也能快速打开应用,配合稳定的后台保活机制,在模拟用户一天 320 次启动应用的测试中,搭载潮汐架构的 Find X7 标准差只有 11ms,实现了比同平台和其他平台都持久稳定的流畅表现。

更令人兴奋的是,尽管官方介绍潮汐架构是天玑 9300 进行深度定制的专属能力,但事实上,OPPO Find X7全系都已经针对潮汐架构进行了适配,并会在未来赋能到更多的产品当中。

跳出“盲目创新”的解题思路,站在用户的视角解决问题,是 OPPO 如今的核心想法。国产安卓旗舰往往被用户吐槽“不思进取”,正是因为厂商对于用户体验的打磨不够,同质化严重,才会形成刻板印象。“潮汐架构”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更是有着成为“鲶鱼”的潜质。

如今,OPPO 已经开始深度参与到下一代天玑芯片的设计当中,“潮汐架构”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性。

70 亿参数大模型在手机端的真正落地

OPPO同时也在探索大模型的可能性。

2023 年 11 月 13 日,OPPO 官方宣布其全球月活用户数量突破 6 亿,这意味着 OPPO 用十年时间成为国内最快突破 6 亿月活用户的安卓深度定制系统,同时也是 ColorOS 发展历程中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十年达成 6 亿月活的历史性成绩,是 ColorOS 十年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是 ColorOS 迎接 AIGC,构建智慧互融体验的新起点。

自 2023 年初“百模大战”火花四射,手机厂商就不断思考大模型所带来的种种可能性,OPPO 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 Find X7 上,OPPO 与 MTK 进行深度合作,率先在行业内采用了最优大模型端侧部署方案:4 位量化技术,实现精度不掉点效果下更优的性能,通过推理引擎的加速,以及芯片硬件加速的方式,更是成为行业首个端侧应用的 70 亿参数的模型。

基于来自端侧的 70 亿大模型参数,Find X7 能够实现比其他手机更快速的大模型响应速度与能力,200 字的摘要首字生成只需要 0.2 秒,与其他手机相比实现了 20 倍的速度提升。另外,为了保证端侧的性能优化,OPPO 还为端侧 70 亿参数大模型加入了 AI Boost 推理引擎,实现更高效的体验。

另一方面,在整个“端云协同”的大链路中,端侧是轻量高效的解决方案,但除了端侧外,整个 OPPO 大模型(AndesGPT)能够完整涵盖十亿至千亿以上多种不同参数规模的模型规格:AndesGPT-Tiny、AndesGPT-Turbo 和 AndesGPT-Titan,最高可达 1800 亿参数,能够实现深度推理的任务。

某种程度上,参数决定了模型的智能和性能,参数越多,神经元越多,模型就越复杂,也越强大。

事实上,OPPO 踏入大模型领域的时间远比想象中要早很多。在 2020 年,OPPO 就已启动预训练语言模型的探索与实践,自研了一亿、三亿和十亿参数量的大模型 OBERT,通过不断地技术积累,OBERT 曾一度跃居中文语言理解测评基准 CLUE1.1 总榜第一梯队,还获得了大规模知识图谱问答 KgCLUE1.0 排行榜第一的成绩。

2023 年 9 月,AndesGPT 参与了 SuperCLUE 的能力测评,在知识与百科方面获得了 98.33 的高分,位列 SuperCLUE 知识与百科能力排行榜中的全球第二、国内第一,尤其是通用问答与对话能力,极为出色。同年 10 越,AndesGPT 现身 C-Enal 全球中文榜单,并以 79.9 的高分登顶该榜榜首。

为了保证用户“专属定制”的个性化体验,OPPO 又提出了一些技术上的变革思路,引入了长时记忆机制。从技术角度来看,只要手机能够记住用户交互过程中产生的交互历史、个人数据,以及从对话中提取的结构化信息,就能够被称为“智能体”,带有专属记忆数据的交互可以依托广泛的知识体系,实现更具价值的互动。

而想要保证长时记忆流畅的使用体验,AndesGPT 要拥有足够的吞吐速度和检索能力。针对这一技术难题,OPPO 选择了独创新技术:SwappedAttention 来攻克推理时长的难题。SwappedAttention 通过外部存储和 KV 压缩的方式,能够实现会话级 KV 缓存,在多轮长上下文对话中能有效降低每个 query 的首字推理时长,结合原有 PagedAttention 算法,能够带来 50%的首字延迟降低和 30%的推理吞吐提升。

OPPO 还公布了基于自主训练的 AndesGPT 生成式视觉模型,并让 Find X7 拥有主体识别分割、图像语义理解、图像延展与生成的能力。相较于其他云端模型,AndesGPT 不仅支持超过 120 类主体的识别与分割,还可以实现发丝级的分割以及高达 6 个的多主体分离,以及超大面积图像的填充与自然生成,生成时间也只有同平台其他模型的 60%。

正是基于在 OPPO 在大模型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度解构,OPPO 在 Find X7 上带来了丰富的落地应用。比如行业内首个 AI 大模型语音摘要功能、文章智能摘要能力、AIGC 图像消除、闪速抠图等功能——这些都是用户在日常使用中的高频场景。另一方面,OPPO也在全新小布助手中提供了多个智能体,丰富了大模型的工具属性,构建更完善的大模型生态。

早在 2023 年 3 月份,OPPO 就把大模型作为内部重要的战略级投入赛道,将“一切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思想贯彻整个大模型研发周期,伴随着 70 亿参数大模型在手机端的真正落地,OPPO 将会为用户带来下一个时代的“体验升维”。

OPPO 的“专注笃行”

伴随着 OPPO Find X7 的发布,潮汐架构以及 Andes 大模型的落地已经引起了业内的重点关注,事实上,多年的技术积累早已经让 OPPO 成为手机领域技术的风向标。

近年来 OPPO 的大动作不断,智慧跨端系统潘塔纳尔的诞生打破了不同设备、系统、服务之间的壁垒,安第斯智能云提供端云协同的数据存储与智能计算服务,而潮汐架构的加入,让整个手机的体验整整拔高了一个台阶。一个事实是,如今的 OPPO 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技术矩阵。

回顾 OPPO 的企业文化,“长期主义”一直刻在 OPPO 的骨子里面,“对的路不怕远”是一种坚持的勇气,正是这种将产品体验打磨到极致的追求,让 OPPO 在不稳定的市场局面中稳步前行。

“专注笃行,韧性生长”是陈明永向公司内部提出的要求,也是 OPPO 能够逆势增长的关键:2023 年第一季度,OPPO 以 19.6%的市场份额成为国内手机市场第一。2023 年第二季度,OPPO 以 17.7%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国内手机市场第一。

如今随着 Find X7 系列的推出,潮汐架构和 AndesGPT 能否再一次打破手机行业困境,推动手机市场走向下一个增长期,值得期待。

(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sG9ZjoyKrk0TRSKN.html#comments Mon, 08 Jan 2024 21:38:00 +0800
聚焦消费电子后市场,「一小时科技」完成亿元B+轮融资 //m.drvow.com/category/weiwu/pimKTXnAgXG3q4nn.html 雷峰网获悉,聚焦于消费电子后市场的「一小时科技」获得了来自中楷集团、瞪羚资本、睿和投资等资方在内的过亿元B+轮融资。

据了解,此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 SaaS 系统和全自动壳膜设备的技术升级,为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一站式、全渠道数字化营销、技术支持和供应链解决方案,进一步扩大全国市场占有率。

在战略上,「一小时科技」将持续投入资金用于门店扩张、渠道下沉,以及切入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等新业务。并且,「一小时科技」已经启动IPO辅导,预计在三年内冲刺IPO上市。

B+轮融资过亿,消费电子后市场受资本青睐

一小时科技成立于2014年,早期通过手机后市场服务切入消费电子后市场,随后逐步向行业后市场全产业链渗透。如今,一小时科技已经成长为一个消费电子后市场综合服务平台,同时也是行业首个S2b2c产业互联网平台。

所谓消费电子后市场综合服务平台,指的是给消费者提供手机及智能产品、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保、配件潮品、二手交易、家庭维修等多元化服务。同时,通过企业自主研发saas 系统,赋能行业相关企业及门店数字化升级、供应链服务、技术支持、业务流量导入等。

目前,一小时科技已逐步形成了集“一小时服务、一小时供应、一小时智造、一小时教育,一小时创新”五大板块于一体的闭环生态。

具体看来,一小时科技在全国布局了2000多家“一小时快修品牌店”,以及超8万多家SaaS系统合作店,覆盖了29个省,300多个城市,日均服务单量2万余单,成为手机行业头部的后市场综合服务品牌。

而在物流配送领域,一小时科技已经有400多个前置店仓,覆盖100多个市县,能实现即时配送30分钟达,满足仓周边门店供应链急送需要。

瞪羚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昀认为,数字时代的消费电子后市场达万亿级,极具增长空间,而一小时科技消费电子后服务市场覆盖全国,不论是在门店规模,还是在技术实力上,以及业务模式和发展策略,都在行业中处于前列,具备竞争力。

一小时科技创始人兼CEO 冯平表示,一小时科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2015-2020年,一小时科技的目标是构建线下网络布局实现线下第一大手机快修连锁品牌;

2020-2023年,一小时科技开启行业布局,赋能线下终端服务门店,打造销服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场景建设;

2024年,一小时科技定位为中国领先的智能生活服务平台,并寻求在3年内实现IPO上市。

“一小时科技致力于以科技和数字化全面赋能消费电子后市场,围绕‘即时零售、即时服务、即时配送’构建消费电子行业‘销服一体’一小时生态新格局。

据冯平透露,一小时科技在2022年的平台订单交易额GMV为13亿,品牌连锁门店1925家,加上系统合作门店59723家,门店总量为61648家。2023年,平台订单交易额GMV为22亿,品牌连锁门店2000多家,系统合作门店量约82000家,门店总量经销商84000家,供应链仓400多个。

预计到2024年,一小时科技的平台订单交易额GMV为40亿,品牌门店及系统合作店总量达20万家,供应链仓2000个。

冯平表示,一小时科技计划在三年时间内,打造“千城万仓,一镇一店”,并全面深入社区,下沉乡镇,完成拓展 1 万家店仓,链接行业50万家门店,实现年营收超百亿、GMV交易额数百亿的目标。

从手机切入新能源汽车赛道,一小时科技探索新业务

除了深耕手机后市场之外,一小时科技也正式宣布进入新能源汽车后市场领域,打造围绕“智能手机、智能终端、智能汽车”后市场服务的“人车家全生态”

一小时科技CEO冯平认为,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很接近,从苹果带动国内智能手机的发展,到特斯拉引领汽车行业变革,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正处于“百家争鸣”的局面。

冯平表示,新能源汽车和手机的结构也很类似,传统汽车讲的是三大件:发动机、波箱、底盘,智能汽车新能源车讲的是三电:电机、电路板、电池,这些结构性的变化重塑了产业结构,所以很多手机厂商下场做汽车,而这也给汽车后市场带来了增长机会,这也是一小时科技进入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原因。

“新能源汽车市场会迎来大爆发,汽车的维修、淘汰、升级、改装等业务也将随之扩容。”冯平表示,一小时科技现阶段将在售后服务、维修维保、安装维护等方面进行业务布局,形成商业闭环,“这个市场极具想象力”。

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上,一小时科技已战略投资了1家汽车后市场供应链企业及1家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企业,分别为广州美林德枞供应链有限公司(已更名广州一小时智能车科技有限公司)与广州市一伍一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冯平表示,消费电子后市场,以及新能源车后市场服务,追本溯源,都是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实惠、便捷、透明、高质量的服务,以人为本,“通过服务好人这个核心主体,完成商业闭环”。雷峰网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pimKTXnAgXG3q4nn.html#comments Mon, 08 Jan 2024 19:31:00 +0800
李杰:一加目标没有变,未来三年要做线上2000元以上市场第一 //m.drvow.com/category/weiwu/Nqa4DaJvwaQyLCbV.html 赶在OPPO之前,一加发布了2024年第一台手机一加 Ace 3 。

“在九周年的时候,我们对外公布过一加的战略目标,未来三年要做线上的2000元以上市场份额的第一,我们整体的目标是没有变的。”在面对雷峰网等媒体提问时,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一上来就重申了一加的未来目标。

至于接下来2024年一加的小目标,是先超过小米单品牌的份额。

李杰表示:“今年算是第二年,我们去年做到接近(友商)的60%,这是全渠道的比例,这个数字目前还在涨。”

在这个目标之下,对于一加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产品。近一年来,一加都在强调“产品力优先”的战略,在这个战略之下,对于产品和技术做了很大的投入,目前看来,一加的整个产品力的表现包括背后的技术投入,整体都是走上了正轨。

一加 Ace 3新机搭载骁龙8 Gen2+LPDDR5X+UFS4.0性能铁三角、全球首发采用8T LTPO电路设计并支持“明眸护眼”的1.5K东方屏、配备5500mAh大电池+100W超级闪充的续航组合、选择金属中框和全新玻璃工艺;同时拥有基于超算平台的旗舰同款性能调校、支持三大自研游戏黑科技、继承旗舰核心影像算法。

李杰表示:“一加 Ace3以全能姿态,将‘旗舰体验普及’带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一款满足你‘既要、又要、还要’的全能性能手机。”

硬件方面,一加 Ace3搭载第二代骁龙8移动平台+LPDDR5X+UFS4.0旗舰硬件组合,实测跑分超174万。一加 Ace3全系12GB起步,最高提供16GB内存+1TB存储规格,34个常用应用做到了72小时保活,并获得南德48个月 A级流畅认证。

在硬件配置基础上,一加 Ace3还拥有五项高通独家优化,配合基于超算平台的旗舰同款性能调校,实现了同平台更强的峰值性能、更持续稳定的性能释放、更长期的流畅使用。

散热方面,一加 Ace3搭载旗舰同款航天级“天工散热系统Pro”,拥有9140mm²万级单 VC,使用航天级新一代超导热材料和航天级空间散热结构,散热面积、散热材料、空间结构三维发力,护航性能持续稳定指出。

游戏体验方面,一加 Ace3搭载独显手机处理器,配合全新一代“游戏稳帧引擎”、“超帧超画引擎”与“灵犀触控”,可针对游戏指令进行资源合理化重新分配,提升图形渲染效率,实现了所有游戏120帧超帧和1.5K超级分辨率同开,达成了双指百万次0断触,普及了新一代自研超级 HDR画质,为游戏玩家带来长时间的流畅满帧、清晰自然的游戏画质与多手指跟手稳定。

一加做产品的理念是在不同价格段去思考用户使用最多的场景到底是什么,基于这个来反向定义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方向,选择的逻辑去看用户整体的使用频率。在外观上,一加也同样是基于这个逻辑来定义产品。

机身设计方面,一加 Ace3选择旗舰级金属中框,采用3D弧线曲面设计,在金属中框打磨上采用单晶钻石刀精削工艺与腕表级布轮抛光工艺,使用0.04mm的锆砂精密喷砂,带来旗舰级的磨砂金属质感。一加 Ace3采用全新玻璃工艺,从天空、大地、海洋等自然万物中汲取配色灵感,精心打磨三款极具创意的配色——鸣沙金、星辰黑和月海蓝。


屏幕方面,一加 Ace3全球首发1.5K东方屏,全面继承一加12旗舰屏幕体验,其东方屏搭载自研画质引擎,屏幕峰值亮度高达4500nit,屏幕寿命更是达到行业均值2倍。在这块屏幕上,一加 Ace3还是可以做到解锁更快、更舒适;同时支持备受用户好评的“雨水触控”,保障湿手状态下的触控体验。

关于东方屏,其通过定制的护眼硬件和独家自研“明眸低频闪”等护眼技术,大幅降低了高频闪、有害蓝光、屏幕与环境光不匹配等对眼睛的伤害,实现全亮度全场景用眼健康呵护,并获得莱茵最高等级的智能护眼3.0认证和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权威认证。

另一方面,一加 Ace3东方屏不仅配备 LTPO屏幕,更采用行业领先的8T LTPO电路设计,显著降低功耗,提升续航表现。

影像方面,一加 Ace3搭载索尼 IMX890旗舰主摄,拥有5000万超高像素、1/1.56英寸大底、F/1.88大光圈,支持OIS光学防抖。一加 Ace3还搭载一颗112°超广角镜头和一颗4cm微距镜头,可以满足各种创意拍摄需求。

一加 Ace3全面继承了OPPO影响团队的“超清画质算法”和“超光影图像算法”,通过数字底片融合提升像素准确度,兼顾高动态范围与抓拍效果,出片更清晰;搭载行业独家光子矩阵技术,可记录高达1200万光子点矩阵信息,让照片映射出正确的光影关系,更具空间感。同时,一加 Ace3支持超光影ProXDR显示。

续航方面,一加 Ace3搭载5500mAh大电池,配备 SUPERVOOC S全链路电源管理处理器,支持核心器件功耗优化与软件算法功耗优化。一加 Ace3支持长寿版100W超级闪充,采用全新直流架构,27分钟即可将电量充满。一加 Ace3还搭载智能电池健康算法和仿生修复电解液技术,1600次充放电循环后电池容量仍大于等于80%,实现手机电池4年健康使用。

网络通讯体验方面,一加 Ace3全面普及旗舰同款超级信号工程,覆盖包括Wi-Fi、蜂窝数据、近场通讯、弱网环境在内的多个核心场景,带来手机通讯体验的全方位提升。

一加 Ace3配备行业独家双黄金游戏天线2.0,支持行业独家多模融合技术、主板驱动天线技术,并首创相机Deco天线融合技术,配合X型交叉天线布局,手机信号大幅增强;搭载独家自研“主动增强式超级Wi-Fi”,功率比上代增大一倍,并通过防丢包、抗干扰等智能调度,全方位提升Wi-Fi日常使用体验。

针对弱网环境下游戏卡顿的痛点,一加 Ace3支持独家自研新一代游戏云计算专网,并提供2年免费使用,当检测到网络延迟大于110ms时,将根据网络连接方式,从“双通道加速”、“QoS加速”两种加速方案中选择最优解提供网络加速。值得一提的是,一加 Ace3同时支持蓝牙5.3、多功能红外遥控与全区域多功能NFC。

一加 Ace3星辰黑和月海蓝配色将于1月8日10:00正式开售,鸣沙金配色将于1月15日10:00正式开售,售价2599元起。

李杰强调:“价格上一加希望和更多的用户交个朋友。目前一加所承担的使命就是能够去吸引更多的新用户,所以我们接下来也会坚持这么去做,大家尽可以放心。”(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Nqa4DaJvwaQyLCbV.html#comments Mon, 08 Jan 2024 00:06:00 +0800
小米造车,满分之外的附加题 //m.drvow.com/category/weiwu/qWThpmuItRYzSktr.html 真是憋坏了。

12月28日,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花了三个半小时一口气从电机、平台架构、自研CTB一体化电池讲到了,压铸、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技术,将小米第一台C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SU7带到大众的视线。

一场技术发布会让小米汽车彻底出圈,而后多少钱能买一辆小米汽车一度成了汽车圈和科技圈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在技术发布会上雷军称小米汽车定价不可能9万9,同等配置车均价都在40万以上。

小米汽车能不能卖到40万是个未知数,面对这份“有理由的贵”也有不少呼声是希望“雷总把价格打下去”。

外界对小米汽车售价预期存在较大差异,本质上是对小米造车的认知不足。一是小米对造车的重视,研发投入力度之大,核心技术环节介入之深,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另外,手机高端化正在为造车提供了稳定的大后方。

整个2023年,小米的手机业务处于一个稳步上升的势头,小米13系列和小米14系列都取得的非常好的成绩,推动小米在11月份重返国产第一,与苹果、华为形成了新的高端第一梯队。

不过,小米要想完成真正的全面跨越,论期待热度、论未来的想象空间,还得是汽车,以及人车家构建的超级智能生态。


在“生态”上,小米藏了后手


从智能汽车的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小米造车正当时。

当下的汽车工业变革本质上就是动力、认知、及核心技术栈与生态位的变革:动力由“内燃机驱动”到“电机驱动”的转变,“机械载具”到“智能终端”认知提升,以及从孤立的机械电气工业制品,到完备智能生态的关键节点进化这皆是汽车电动化的具象表现,也是小米一开始便想好的要走的路。

汽车工业第二个百年赛道的必由之路是要掌握对先进科技的领先认知、全面掌握与融合,车企想要在未来活下去要卷的是技术而非价格,同理,做好一辆高度舒适化,既安全化又能实现自动驾驶的汽车也是需要各种技术来支撑的。

这也解释了小米一上来就选择C级轿车市场,百年赛道无捷径,只有从最难的做起,小米才有可能快速的去做技术迭代,让消费者买到"贵的有价值"的产品,让科技属性成为小米品牌最大的拉力。

也即是雷军所说的要尊重科技。

目前,汽车迈向智能化这条路有两大关键命题待解决,即驾驶控制的智能化,与移动空间智能化,二者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都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尚未能有全局理念与技术规划进行融合,小米以“科技大厂、生态造车”强势入局,并不显得晚。

另一方面,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其智能生态,随着小米澎湃OS上车,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已正式闭环,赋予汽车生态充分的可玩性和想象空间。

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小米汽车将行业首发座舱系统流式OTA升级技术,可以实现3分钟座舱系统整包升级和30分钟全车整包升级,能够实现这么快的系统升级依靠的是车载以太网的数据传输能力,这里却隐藏着小米汽车的杀手锏。

一位通讯设备监测商告诉雷峰网:“小米汽车座舱用的是10Gb的以太网速率,主要用于汽车座舱的数据传输,而现阶段的主流车载都是千兆速率的以太网,对比前者,10Gb速率能够有更快的传输速度和更高的带宽。

高带宽和高速率意味着可以搭载更多的高算力设备,从目前小米汽车披露出的信息来看,座舱芯片搭载的是骁龙8295,其AI算力高达30TOPS,这个带宽保证车内5个平板同时串联不是问题,对于小米来说,车内Iot设备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10GB的以太网方案远高于千兆以太网,而涉及到搭建网路的核心也一度被某厂家所垄断,导致单个方案成本接近一万元,最后是小米自己下场做了。

此外,从技术上看,车内各个控制区域走车载以太网是行业趋势,对于小米来说,如果把算力数据走以太网,那将大大加速其在智能驾驶方面的能力,雷军所说的两年实现自动驾驶成为第一梯队并不是不可能,只是小米尚未披露这一细节。

整体上看,“生态造车”哪怕是特斯拉、和苹果在短期内也无法实现的前瞻 性构想,而在中国也只有小米、华为两家具备科技生态造车布局。

就具体车业务而言,小米与华为的路径不同,华为侧重于做技术方案供应商,小米则是全栈自研,且拥有完备的智能生态布局,生态而言,小米在其产品丰富性和易用性上更具优势。这么来看,小米更有机会成为汽车产业的新一代推动者。

部分华为员工在对雷峰网谈起小米造车的看法时也表示:“最关注的部分也是想看看小米如何做汽车生态”。


科技大厂造车,优势在哪?


小米汽车是有备而来,能在一众新能源车企的角逐之中不输阵,这离不开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技术能力沉淀,也离不开其对汽车的定位与布局。

小鹏CEO何小鹏在前不久的发布会上评价雷军:“雷军跟我们有个很大的不同,他对于问题思考的很长远,我没有五年后的思考”。

小米在造车上的想法与理想等车企是截然不同的,其区别就是前者以产品的思路来做,而小米则是以产业的思路。

关于小米造车,外界担忧的是,造车业务会让小米的现金流变得紧张。

目前看来,小米并不存在这个问题。从小米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来看,小米造车投入占比小米集团财务支出的比例并不高,随着主营业务的增长,现金流反而"越花越多",截止第三季度报数据小米账上现金接近1132亿元。

小米以消费电子领域的科技公司身份造车,其本身的产业优势丝毫不输其生态优势,多数人在看汽车时,都会忽视汽车本身的价值构成。如果把汽车当作一个纯粹的工业品来看的话,无论是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本质上都是由几大类大宗商品构成,一家优秀车企的必备能力,是靠对大宗商品的敏锐度来管控自己的汽车成本。

传统燃油车产业最核心的成本构成是发动机,其次是钢材和化工等大宗商品、后者包括全车座椅、玻璃、轮胎等,电动车之于燃油车最大区别是包括座舱车机在内的半导体元器件。

电动汽车的核心利润就是要掌握半导体周期,那就要求企业对半导体周期有着充分的认知,这恰恰是手机及相关厂商最擅长的。

手机公司在半导体周期上刀尖舔血,训练出来的对半导体的晶圆,车规存储、 iGPT,及二、三代半导体的敏感度是传统车厂无法企及的,这也是新能源跟传统汽车最大的区别,后者对半导体周期的认知是严重不足的。

环顾国内,优秀的电动车企业都跟手机有关联性。首先是华为,由于消费终端业务对半导体芯片元器件的海量需求,导致华为一度是供应链上游最大买方之一,时常影响整个上游供应链的价格波动。

其次是比亚迪,除汽车业务之外,比亚迪的手机代工业务也是在行业靠前,对消费电子的代工可以帮助其理解手机,理解车机进而理解车里面的芯片以及电气化架构。做好电动化汽车需要跟半导体行业做好高度的共同语言,这一点传统车企是很难做得到。

除此之外,在理想、特斯拉早期团队成员中,也不乏手机背景的高管及员工。理想的前总裁兼联合创始人沈亚楠,在加入理想之前就在中兴通讯和摩托罗拉移动负责供应链工作,在中国汽车行业芯片缺货的情况下,帮助理想平稳渡过危机。特斯拉与此类似,早期的核心员工多数来自苹果。

手机厂商进军汽车领域另一个明显却又容易被忽视的点是品牌力对产品的加成,最明显的案例就是问界M7的爆发式销量,其核心就是华为meta60的出圈带来的巨大品牌力,在品牌影响力上,华为和小米是不相上下的。

营销层面有一个关于品牌的公式,TAM(品类市场总规模)乘以 10%再除以eCPM(effective cost per mille 每千次展示可以获得的广告收入)= 曝光度,也即一个产品的在市场的投放规模是产品的市场总价值决定的,市场总价值越高就意味着其投放越多,市场规模大小决定品牌投放规模。

例如手机的市场总投放费用是 100 亿,那汽车就是 500 亿,在eCPM单价是相同的情况下,后者是前者的5倍甚至是10倍,反过来看手机的整体投放是空调电视等家电行业的10倍,市场的流量池是恒定的,那就取决于资本怎么分配。

品牌本质上就是美誉度乘以曝光度,曝光度跟投放挂钩,美誉度则是由自己产品决定的。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企业的投放模式,不再是以时长收费,而是根据千次展示数来计算,这也就意味着行业的钱越多,相应的曝光越多,也是许多手机kol转型向车的底层逻辑。

一个现状是,随着国内汽车市场转型的加速,手机品牌在获取声量上变得愈加困难和难以出圈,未来整个市场的流量都会转入汽车市场,而在汽车圈内,小米与华为的品牌声量会迈向第一梯队。

1月1日,小米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达成全国首个“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合作,从某种程度上看小米已经占据了“人车家全生态”的品牌核心,也即抓住了品牌“美誉度”,以后提到“人车家”,消费者必定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小米。


小米汽车,或许真的是那条鲇鱼


不少人把小米汽车视为国产汽车市场一条新的"鲶鱼",而这条鲶鱼将发挥什么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汽车区别于手机,是一个庞大得多的工程,想要做出一辆汽车,需要用到一万多个零部件,成百上千家供应商,而这些组成了庞大的汽车供应链群。

从汽车工业的视角来看,跟地方合作的越多,就越能带动地方汽车供应链的成长,也就意味着华为每卖出一辆合作车型,就可以带动当地的钢铁、橡胶、玻璃、物流运输等环节的运转,只要华为长安等企业能源源不断的提供订单,盘活的则是整个陕川渝的汽车供应链,背后更是涉及当地政府万亿级的工业沉默投资及上百万人的就业。

另一方面,我国的传统车企也需要更多新势力企业来带动其转型,可以说,大众投资小米是一个分水岭,这意味我国的汽车行业会进一步走向市场化。所以我们也能看到许多传统车企纷纷和“新势力”加深了合作。

对于小米来说,这样将是必经之路。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SU7针对北方电车低温续航低的痛点,发布了两项针对热管理技术,第一是小米高效双模热泵,可以做到在-15°C CLTC工况无需额外开加热器,即可维持乘员舱的舒适温度;第二是小米首创的三热源逐级聚能,最大电池加热功率高达18kW,使得在低温环境下能保证续航保持率、空调升温温度和充电速度。

小米立志做“电动车冬季续航之王”的背后,是和北方汽车市场及工业群的强绑定。

当然,小米造车的野心也也不至止于此,雷军在发布会给小米汽车定出的目标是通过15年到20年的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

成为全球前五就不可避免涉及到汽车的出海,走向世界就必须得有自己的出海港,这也是国内头部车企的必经之路,从整个京津冀区位优势来看,背靠唐钢、首钢的天津港就是一个天然的不冻港,定位北京的小米享有天然的海运优势。

小米汽车的出海计划显然是摆在明面上了。

关于这一点,深度参与过小米汽车调教的资深行业人士吴佩曾在其节目中提到过这一点,小米为什么要在电车上追求高转速电机的研发,除了秀肌肉之外,高转速意味着高速度,在国外的不限速高速道上,那将是小米未来的市场。

如果能顺利打开海外市场,小米将率先在全球走出一条“科技大厂、生态造车”的新路径。

汽车是工业之王,小米把汽车工厂放在了京津冀工业圈,这就意味着小米也在承担着北方汽车"工业引擎"的一个角色,也意味着小米多了一份责任。

半年前,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发布会上回顾比亚迪近20年创业历程时曾数次哽咽失声。创业不是一件易事,能把造车这件事做成功的企业都值得被尊敬,也值得小米去致敬。

区别于手机,汽车乃至其背后的汽车工业是国民性产业,当小米决定踏入汽车这个赛道的时候,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小米汽车之于中国汽车乃至于中国工业的意义是什么?

现在小米已经找到了答案,雷军也直接的告诉了全世界,小米汽车为中国汽车工业全面崛起而奋斗。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qWThpmuItRYzSktr.html#comments Sat, 06 Jan 2024 00:49:00 +0800
独家丨段要辉升任OPPO高级副总裁,分管中国区 //m.drvow.com/category/weiwu/BGyHWq6iuz65F8P2.html OPPO中国区调整最终落地。

雷峰网消息,OPPO集团副总裁、手机产品线总裁段要辉升任公司高级副总裁,分管中国区。中国区总裁、集团副总裁刘波向其汇报,目前,刘波在职务上暂无变化。

公开资料显示,段要辉于 2006 年加入 OPPO 产品规划团队,并于 2010年出任 OPPO 互联网事业部总裁一职,此前职务为OPPO集团副总裁、手机产品线总裁,刘作虎回归OPPO后主要负责一加产品线。

2024年,OPPO对渠道做了调整,将会弱化中国区的“销售”职能,段要辉的产品经历将会使得中国区在策略上更聚焦于产品的把控。

据知情人士透露,近期段要辉刚被升为中国区的SVP,此前二人平级,刘波原先的汇报对象是陈明永,这意味着中国区的权限变更能够得到更平缓的过渡,也意味着陈明永有可能要亲自下场。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BGyHWq6iuz65F8P2.html#comments Thu, 04 Jan 2024 10:33:00 +0800
卫星的“眼睛” 深圳造,全景相机拍到地球与银河绝美合影 //m.drvow.com/category/weiwu/rPkMWGcdY2MObVLz.html 北京时间2023年1月15日11时1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十四星”发射方式,成功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影石创新”)研发的全景相机搭载在其中一颗距地面500公里的近地轨道卫星上。

 

11月28日,影石创新发布了全景相机拍下的地球与银河同框浪漫影像。通过全景镜头回望地球,沉浸式体验“卫星第一视角”,镜头从西伯利亚到印度洋、从非洲好望角到波斯湾,记录了日落月升斗转星移,星空下的地球灯火璀璨,壮美绝伦。除了清晰可见的塔里木盆地、青海湖、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等地标,还拍下了极光、台风风暴眼等难得一见的壮丽景象。

 

更为浪漫的是,影石创新将一年半前收集到的4600多条各地网友心愿一同发射到太空,并专门定制了一块屏幕搭载在卫星上轮播这些心愿,全景相机记完整记录下了这些珍贵的太空“合影”,网友可以在微信小程序“太空之眼”输入对应的ID来获取。此外,所有的网友也可以在小程序上自由构图,获取专属的太空影像,输入ID和心愿生成合影。网友每分享一次照片,就能帮助到一名江西偏远小学的留守儿童获得免费午餐,目标是一共捐赠3万份。

 

据影石创新项目负责人介绍,这是史上第一台在太空中完全裸露的相机,来自公司自主研发的旗舰全景相机X系列,是一款只有口袋大小,在日常生活、运动拍摄中可使用的消费级产品,只有149克的重量,可拍摄5.7K高清全景视频。影石创新技术人员对相机进行了镜头、主板、系统等整体的改造,能够耐极寒极热、防辐射、抗震防抖,保证在太空的严酷环境中正常工作。

 

全景相机是一种具有广角拍摄能力的相机,它能够捕捉到360度的画面范围。与传统相机不同,全景相机能够通过特殊算法将多个照片或视频拼接在一起,形成连续、完整的全景图像或全景视频。相比普通相机,全景相机的视角更广,在低距离拍摄以及巡天和监测中有更大优势。

 雷峰网 雷峰网 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rPkMWGcdY2MObVLz.html#comments Wed, 29 Nov 2023 11:00:00 +0800
规模与利润并重策略连续三个季度奏效,小米迎来全面跨越 //m.drvow.com/category/weiwu/M2VwrPJ6llZPTCUC.html 既要规模又要利润,小米在Q3做到了。

11月20日晚间,小米公布今年三季度财报,前三季度,小米集团营收人民币709亿元,经调净利人民币60亿元,同比大增超180%,为近两年来单季度最高水平,实现6个季度以来首次正增长。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预示着小米集团的业务收入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正增长周期。”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说道。

具体来看,小米前三季度总营收人民币1978亿元,前三季度经调整净利润已达去年全年的1.7倍,小米在实现高利润的同时,核心营收也重回增长轨道,超市场预期。这也意味着,在经历行业下行周期的诸多考验后,小米承接住了挑战。

去年前三季度,小米的战略重心是保销量去库存,今年初小米首次提出了“规模与利润并重” 的新经营策略,策略调整背后就是小米想保利润,显然,小米很好地实现了战略目标,且在第三季度智能手机等主营业务上已经看到了其策略成效。


小米14超预期,战略定力试金石


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营收416.48亿元,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4180万台,同比增加4.0%。这份增长对于小米实属不易,眼下的手机市场,仍是一个不断下滑的过程。

据Canalys公布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统计,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达2.9亿部, 三星、苹果、小米分列前三,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下降1%。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米的高端机型小米14系列在发售之后取得了远超内外预期的突破性成绩。

截止目前,小米14系列销量已超过100万台,仍然处于缺货状态,且开售5分钟就完成了小米13系列6倍的首销,卢伟冰也表示价格段上探到5000元以上的14 Pro的市场表现也远超预期,在9、10月份友商旗舰机发布的密集期,小米仍保持着高竞争力。

多位分析师对雷峰网表示,预测小米14在13系列口碑影响之下会卖得不错,但小米14这个销量确实没想到。

小米14系列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好的成绩,除了产品本身的够“均衡”够“精准”之外,与延续上一代小米13的风格定位是分不开的。在产品理念上,小米这两年都是遵循从对标iphone到超越iphone,甚至从小米12开始就走全面对标的路线,到今天确实可以和iphone 打得有来有回。

小米首席财务官林世伟表示,小米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点就是,小米14在立项之初,小米14 Pro就越级对标iPhone 15 Pro MAX,且在产品上做出不少技术创新。

首先是屏幕的形态,全等深微曲屏是小米首次在全球发布,兼顾了手机曲屏的美感和直屏的体验。第二个是小米的龙晶玻璃,比友商的昆仑玻璃还要坚固20%。第三个是摄像头支持千级调节的无极可变光圈,做到了全球的唯一,此外小米也是第一个把钛金属板带入了国产机型首位玩家。

在海外市场,小米也在进一步做高端化尝试,且成果不错。9月份发布的小米13T系列,凭借徕卡光学也广受市场的好评,销售较上一代产品显着提高,一度跟三星形成了剧烈的竞争的局面。

在全新的小米澎湃OS和影像系统的加持之下,在华为强势回归之后的小米14系反而在高端段位站稳了脚跟,这反映出了外部竞争环境对小米的业务影响越来越小,而小米自己的深耕底层及全面布局正走向自己的战略闭环。

或者说,小米是少有的坚持执行自身战略不动摇的国产厂商,这一点从友商的视角来看,就显得毛骨悚然。近期某手机厂家的内部论坛里,最热的话题下就有过这种讨论:

  我们对市场,对友商毫无敬畏之心,公司骨子里一直看不起友商看不起小米,最近因为工作内容调整的原因去研究了下小米近几年在海外的战略布局,研究完之后只有倒抽凉气,我们一直瞧不上人家,但是看看人家一直在坚持什么,看看人家的选择和战略定力,看看人家的市场份额,看看人家半年度的财报。反观我们内部,找到了问题,发现了空间,但一味的注重眼前的短期利益,就放弃了更长线的可能性,无奈不能吐槽太多

  我们公司不是没有战略,或者说不是没有人在考虑对的方向,问题是,有人听吗?

坚持正确长期策略很重要,小米显然早已想明白了这一点,现在随着高端化不断走向成功,自成一体的小米俨然即将抽身于手机市场进一步内卷。

在荣耀还在为狙击OPPO reno11价格而不断调整荣耀100的发布时间时,小米则是告别了去拼价格的做法,小米可以集中精力做更重要的事情。


人车家全生态稳健推进


“小米汽车明年上半年量产目标不变,接下来会进行第二次冬测,”面对汽车进度的问询,卢伟冰给出了回应。

小米造车是最近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小米下一个杀手锏。此前,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宣布,集团战略正式从「手机 X AIoT」升级为「人车家全生态」,以人为中心、将「人车家全生态」有机整合,承接新战略的关键是小米澎湃OS。

小米澎湃OS的一个关键点在于AI,AI在智能手机终端的落地,可能将媲美4G到5G的换机潮;同时小米在「人车家全生态」闭环生态和“软件+硬件+AI”上形成显著竞争优势,可以成为这一轮换机潮的最大赢家。

目前,小米就是将AI定位成整个生态的中枢大脑,在2022年初的时候,小米就决定统一MIUI系统、Vela系统、Mina系统、车机OS四个系统,在底层完成了合并。而在前几天举办的AIoT全球伙伴大会上,小米也将自研系统Vela实现了全面的开源。

在此前提上,小米的互联网业务和IoT业务,在第三季度都有较新的增长。报告显示截止到今年9月,全球MIUI月活数达到了6.23亿,同比增长了10.5%,广告业务收入为5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5.7%,IoT业务方面,实现了207亿人民币营收,同比增长了8.5%。其中,本季度小米多个IoT的品类出货量排名保持第一。

据了解,小米的的车机互联,在业内做到了最高的技术储备。

对于手机业务而言,一个可以预见的逻辑是明年小米的汽车发布,随着汽车和相关IoT起量,手机作为单一品在获取流量上成本远高于汽车,这对于其他友商来说是降维打击,换言之,双方已不属于同一个赛道。

在坚持规模和利润并重的经营理念之外,小米仍在投资底层核心技术,致力于全球硬核科技的领跑。

第三季度,小米的研发研发费用投入超过了50亿,一年累计研发投入达到136亿。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的统计公告中显示,2022年全国的研发经费,包括企业、研究所和大学,一共是30780亿,而小米的研发投入去年大概在160亿,占全国研发投入中已经超过了0.5%。

目前,小米集团账上还有充沛的现金,截至2023年9月30日,小米集团的现金储备达1276亿元,创历史新高,这也为小米做长期投入和保持战略定力提供了保障。

技术储备和现金储备充足,率先完成「人车家全生态」布局,小米全面进入发展新阶段。小米近年持续加大技术投入,发力高端化,坚定不移地走高端化和发展海外业务,这三项战略最后融合成一个最大的战略——「人车家全生态」,这是小米更大的竞争战略。

“若想不被市场竞争所击败,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能力的提高。在过去几年里,小米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把自己的能力做好,才有如今市场对我们的回报。”小米接下来会如何做,卢伟冰给出了自己的注解。(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M2VwrPJ6llZPTCUC.html#comments Thu, 23 Nov 2023 21:12:00 +0800
独家丨荣耀易帅,万飚改任副董事长 //m.drvow.com/category/weiwu/WGWux8VYscx56rz2.html 雷峰网消息,原荣耀终端有限公司董事长万飚不再担任董事长职务,荣耀终端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职由原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晖接任,万飚担任荣耀终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近期,有消息称荣耀又开始计划借壳上市,而对于借壳传言,荣耀曾公开否认过。值得注意的是,荣耀此前确实有过借壳上市的方案,当时正是由万飚来接触洽谈。

据荣耀员工透露,荣耀上市计划会进一步推迟。此前荣耀在员工大会和渠道侧的说法是,荣耀上市时间是在2025年最迟或在Q3完成上市。

该员工认为,上市进一步推迟跟目前的营收不达预期有关,安排吴晖上任,是为协助荣耀上市事宜。

事实上,荣耀今年在手机市场成绩不错,7月份以来,荣耀连发三款折叠屏新品(荣耀Magic Vs2、荣耀V Purse、荣耀Magic V2),其中荣耀Magic V2做到了9.9mm的闭合态厚度,成为业内最薄折叠屏手机,而荣耀Magic Vs2在满足轻薄、好用的基础上,大胆的将价格拉低到6999元。

另外,荣耀也在不断加快线下渠道的步伐:以荣耀90为例,对比于上一代产品,在配置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定价更低,使得产品在线下更具竞争力。

根据IDC数据,2021年荣耀在国内销量占比以11.7%排名第五,而在2022年,其以18.1%的销售占比排名第二,表现极为出色。在2023年Q3季度,荣耀甚至一度登顶国内手机出货量第一名,市场份额占比19.3%。

虽然荣耀取得了极为亮眼的成绩,但值得注意的是,整体大盘还在不断缩减。IDC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整个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下降达到13.2%,时隔10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再次回落到3亿台以下。”

在难以改变的大环境面前,荣耀即便是表现最好的Q3季度,在销量上同比去年还是减少20万台,打破了荣耀对利润的计划预期。

在“明升暗降”的市场大盘中,荣耀想要顺利上市,就得拿出更好看的业绩。

互联网业务能否成为荣耀的“救命稻草”

10月26日,荣耀召开互联网招商大会,会议主要内容则是荣耀为其互联网业务招商,腾讯、网易、快手、抖音、小红书等一众互联网企业受邀参加。

会议上,荣耀宣布将互联网业务的营收目标定在了90亿,利润要达到50个亿左右,并向一众互联网厂商强调自己的互联网商业化能力:独立三年来,荣耀的互联网收入一直是在增加的。

互联网收入一直是手机厂商利润的关键,以小米为例:小米在2022年全年互联网服务收入达到人民币283亿元,毛利率占比达到了71.8%,纯利润为79.81亿元,而小米2022年的全年净利润仅仅才85亿元。

对于荣耀来说,有了这90亿,上市之路就会平坦很多。

低成本、高收入使得互联网业务营收能够很大程度上保证企业的现金流。但荣耀想要吃下这口蛋糕顺利上市,也没有那么容易。

原因有三点:

第一,应用商店的切换会带动账号的变更,对于原有用户有着极大的影响。

第二,荣耀应用商城切换会导致原华为账号登录的应用无法登录,荣耀需要将华为账户内的信息映射到荣耀账户上,而这些账户信息又分散在无数个互联网公司的手中,荣耀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与全部互联网公司去做交涉。

第三,如今游戏行业的趋势偏向企业自己作宣发,如米哈游。目前的应用商城早已是“老玩家”,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能够向合作的游戏厂商收取玩家充值费用中的50%以作服务费。荣耀作为新平台,对企业没有掌控力,想要收取50%的服务费显然不现实,具体分成比例还是一个疑问。

互联网业务是荣耀的关键,如果能够解决问题,荣耀的上市之路将会更进一步。但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荣耀就像一个抱着金山的婴儿,想要变现真的太难了。”一位接近荣耀的人和雷峰网说到,“他们对互联网业务的营收非常有自信,认为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金山,但从实际接触下来,荣耀的团队似乎没有他们说的那么成熟”。

事实上,市场对荣耀能否成功上市一直都是持肯定态度,外界关心的是上市之后的荣耀是否能跑通其商业模型,目前来看,荣耀团队仍有成长空间,眼下推迟上市不失为更好的好的选择。

华为强势回归后,荣耀步步紧逼,Ov防守吃力,中国手机公司进入六进四决战前夜,各家将会走向何处?雷峰网后续会推出相关文章。如有对手机未来走向和终端渠道感兴趣的读者,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ByArsT) 交流。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WGWux8VYscx56rz2.html#comments Mon, 20 Nov 2023 18:11:00 +0800
OPPO:用AndesGPT迎接下一个十年 //m.drvow.com/category/weiwu/IYHXMfyeJyD3fKTk.html “大模型”是2023年互联网发展技术趋势的关键词,此刻OPPO也迈入大模型竞逐的下半场。

2023年初,国内大模型领域受到ChatGPT的影响,“百模大战”迅速进入白热化。今年8月,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正式施行,文心一言、百川大模型、智谱清言等大模型应用正式向全社会开放。

当下大模型逐渐“面向全社会”,意味着大模型之间的竞争已经跨过前期积累,进入到技术应用落实阶段。行业重心的倾斜,让模型与参数的比拼不再是重点,对大模型存在价值的思考才是关乎企业存亡的核心所在。

今年8月份开始,OPPO、vivo、华为、小米等Top级手机厂商围绕着海量的硬件和富有创造力的落地方案,宣布正式进军大模型领域,通过聚焦手机和生态体验的差异化,瞬间成为整个行业关注的焦点。

这里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手机厂商作为最接近消费者的硬件厂商,多年的深耕可以帮助其更准确、直接地抓住用户需求,甚至更深入地参与到手机系统的定制当中,实现更有价值的落地方案。

第二,海量的用户群。根据数据统计,整个2022年国内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已经达到2.64亿部,手机厂商通过OTA能够迅速将大模型部署到原有设备上,通过用户的使用数据为大模型的成长提供最好的养料。

第三,单一的硬件和完全依靠云侧的方案难以推动AI进一步发展,软硬件的高度协同是拓宽大模型边界的关键所在,想要实现场景体验的新突破,打通上下游无疑是AI发展的未来趋势。

这场蓄谋已久的竞赛,让手机厂商间的竞争焦点从技术转变为市场。谁能获得用户的青睐,谁就获得了“下个十年”。

安第斯大模型,不止大模型

让用户感知到技术突破的真实价值与更优质的体验,是对大模型来说是既简单又困难的一件事。

大模型在三大要素:算力、模型、数据的不断影响下,早已超过行业内最初的预期,它不再是一种工具,而是成为一种创造力的源泉。

但技术突破是一回事,用户的感知与体验却是另一回事。

在11月16日OPPO的开发者大会上,OPPO正式推出了自主训练的大模型AndesGPT。据介绍, AndesGPT有三大类规格:AndesGPT-Tiny、AndesGPT-Turbo和AndesGPT-Titan,可涵盖十亿至千亿以上多种不同参数规模的模型规格,根据不同场景智能调度。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AndesGPT对To C领域的支撑。OPPO多年来的「用户导向」决定了大模型业务会向着产品体验倾斜。而这恰恰是“百模大战”中所缺少的:让用户感知到技术突破的真实价值与对体验优先的坚持。

近年来OPPO在中国市场成绩斐然,仅2023年上半年出货量就达到了2400万台,成为国内手机市场第一名,另外,ColorOS存量用户群体也愈加庞大,目前已经达到了6亿。庞大的用户基数早已让AndesGPT没有落地场景之忧,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技术力、解构用户需求。

但想要在高频用机场景中将AndesGPT渗入到用户的日常生活,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OPPO内部通过不断地推演与论证,最终选择将“对话增强”、“个性专属”,以及“端云协同”作为突破点,来作为AndesGPT的差异化特征,成为ColorOS底层架构的一部分。

通过以上三点再结合AndesGPT所提供的能力,我们可以更好理解OPPO大模型的差异化打法:

在AndesGPT的定义中,“对话”是GPT记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模糊意图理解能力、生成能力等等的一个集合,作为大模型与用户沟通的桥梁,“对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这座大山,坚持长期主义的OPPO做出了与“愚公”相同的选择。

在2020年,OPPO 就已启动预训练语言模型的探索与实践,自研了一亿、三亿和十亿参数量的大模型 OBERT,通过不断地技术积累,OBERT 曾一度跃居中文语言理解测评基准CLUE1.1 总榜第一梯队,还获得了大规模知识图谱问答 KgCLUE1.0 排行榜第一的成绩。

在沉淀了OBERT的技术经验之后,AndesGPT融合海量中文对话数据、精品知识图谱,以及高质量 QA 问答数据,结合对预训练、指令微调、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等技术的定制优化,显著提升了模型知识与百科能力的覆盖面和准确性。

此外,为保证连贯持续对话中的优质体验,OPPO还提出了一些技术上的变革思路:

首先,OPPO为AndesGPT引入了长时记忆机制,支持无限长度的上下文记忆,其中包括用户交互过程中产生的交互历史、个人数据,以及从中提取的结构化信息等。这意味着AndesGPT能够凭借记忆,成为一个只属于用户自己的超级助理。

而想要保证长时记忆流畅的使用体验,AndesGPT要拥有足够的吞吐速度和检索能力。针对这一技术难题,OPPO选择了独创新技术:SwappedAttention 来攻克推理时长的难题。SwappedAttention 通过外部存储和KV压缩的方式,能够实现会话级KV缓存,在多轮长上下文对话中能有效降低每个query的首字推理时长,结合原有 PagedAttention 算法,能够带来50%的首字延迟降低和30%的推理吞吐提升。

技术上的支撑保证了AndesGPT「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使用体验。在没有引入大模型前,用户的语音交互只能得到一个成型的固定答案;而在引入大模型后,带有专属记忆数据的语音交互可以依托广泛的知识体系,实现更具价值的互动。

今年9月,AndesGPT参与了 SuperCLUE 的能力测评,在知识与百科方面获得了 98.33 的高分,位列 SuperCLUE 知识与百科能力排行榜中的全球第二、国内第一,尤其是通用问答与对话能力,极为出色。

AndesGPT的肌肉已经足够健硕,但OPPO对其的期望却不止于此。

去年,智慧跨端系统潘塔纳尔随着技术的升级应运而生,打破了不同设备、系统、服务之间的壁垒,如今新的行业新的大势出现,「体验为先」的OPPO决定用AndesGPT,与潘塔纳尔系统深度协同,赋能ColorOS整体生态。

大模型怎么在端云之间协作,给用户提供最佳的体验,一直是OPPO非常看重的命题。端侧有着更低时延、更低功耗、更好的用户隐私安全保障,但在弱网、无网、复杂计算等场景下仍旧存在局限性。以内容创作为例,简单的短文本内容创作在端侧就能提供支持,而在复杂的长文本内容创作中,纯粹的端侧可能会无法生成令人满意的结果,所以OPPO认为结合端侧与云侧的优势才是手机行业大模型的必然演进方向。

作为OPPO端与云之间连接的纽带,AndesGPT更像是一个启动按钮,联动上下游激活了OPPO所有的布局,通过协同、互补、协作三方面,让AndesGPT彻底成为OPPO底层架构的一部分。

在大模型发展的第一阶段,“快鱼吃慢鱼”是业内的共识;而如今到了第二步,谁能将能力落到实处,谁才掌握了主动权。

OPPO早在今年3月份就把大模型作为内部重要的战略级投入赛道,将“一切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思想贯彻整个大模型研发周期。多年的“长期主义”使得OPPO在面对新领域、新技术时,仍能保持冷静的心态洞察用户需求,坚持技术积累,静静等待爆发的关键节点。也让安第斯大模型,不止大模型。

(雷峰网)

OPPO大模型生态的“关键按钮”

生态是大模型最重要的一环。

今年11月初,OpenAI举办了历史上首届开发者大会,并在大会上宣布了一个令所有AI开发者都无比激动的新项目:GPTs。

GPTs最大的意义在于,无需任何编码知识,仅通过互动的形式,使用者就能拥有一个专属的GPT。另外,使用者也可以将其上架到GPT Store中,提供给其他用户使用。

GPTs引起行业轰动,无非就是做到了两件事:第一是无门槛化,任何人都能生成更符合自己的GPT;第二个就是生态的雏形,当有足够多的GPTs丰富应用商店时,量变引发质变,ChatGPT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态,甚至属于大模型的操作系统。

有这种想法的不止OpenAI,在遥远的大洋彼岸,OPPO也有着同样的思考。

在OPPO开发者大会当天,OPPO宣布了一个新的计划:开源智能体框架。B端和C端的用户可以通过低代码,甚至零代码去构建自己的AI应用,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OPPO大模型应用生态的共创与建设中来。

在对智能体框架开源的思考中,OPPO保持了「体验为先」的核心策略,使AndesGPT能一直前行在正确的道路上。

OPPO的策略侧重于丰富它的工具属性,智能体框架将提供能够完全适配和充分挖掘AndesGPT能力的prompt。这样,不懂代码的普通用户,也能轻松定义和分享AI原生应用,一起构建更完善的大模型生态。

在开发者大会上,OPPO也宣布搭载安第斯大模型能力的全新小布跟随ColorOS14正式发布,除了大模型必备的超级问答、内容创作和图片创作等能力,全新小布还化为用机助手和日程助理,此外,智能体也在全新小布上浮出水面,体验令人期待。

在“投资未来”的长期主义驱动下,完善的生态是一切是OPPO大模型的关键,大模型构建了生态,但大模型也仅仅是生态的一部分。AndesGPT多年的技术积累正逐渐成为OPPO底层架构的一环,模型能力不断进化,为ColorOS提供坚实的智能化技术底座。

在竞逐大模型的路上,OPPO是少见且难得的“清醒者”

安第斯山脉是陆地上最长的山脉,位于南美洲的西岸,在狭长的山脉两侧,一侧气候干旱,一侧茂盛,天然的屏障构成了无法逾越的生态壁垒。

大模型生态的构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长久的耐心和“不争先”的核心决策。回顾过去,区块链、元宇宙、AR等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噱头”二字,“快鱼”吃掉了“慢鱼”,却也让快鱼消失在时代的浪潮之中。

“对的路不怕远”是OPPO发展的精神内核。回顾手机发展历史的多个节点,无论是OPPO所坚持的超级闪充与电池健康,还是依托潘塔纳尔系统所带来的万物互融,OPPO都选择了“难而正确”的决定。同时也正是这种极致的细节打磨,让OPPO在混乱的“百模大战”中保持了难得的清醒。

在OPPO大模型立项之初,行业内就已经存在非常多的开源与闭源大模型,当时摆在OPPO面前有两条路线: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还是从零开始研发?

OPPO选了一条最难也是最远的路。

经过内部反复的推演与论证,OPPO发现使用现有的大模型产品并不会对产品提供更好的体验。以信息获取为例,用户最核心的诉求是获得专业、可信、安全的内容,而目前多数大模型都存在“幻觉”的问题,这也使得用户难以判断什么时候可以采信大模型的结果。

相反,OPPO小布助手在2021年月活量就已经过亿,有着大量真实的用户互动场景和高质量语料数据积累。在愈演愈烈的行业风口面前,求真、务实的OPPO在明确方向和需求之后,开始全面加大研发投入,确定构建“最核心的底层技术”以及“软件工程和系统能力”,并积极与头部芯片厂商进行深度合作,率先在行业采用 4 位量化技术,实现精度不掉点效果下更优的端侧化性能,同时这也是目前业内效果较为领先的端侧大模型部署方案。

身为一家将“长期主义”刻在骨子里的企业,OPPO的每一步都走在「用户体验为先」的道路上,也正是这种将产品体验做到极致的追求,让OPPO一步一步地成为行业中的领头羊。

随着安第斯大模型成为ColorOS的“关键按钮”,OPPO终于要迎来未来的“新十年”。

(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IYHXMfyeJyD3fKTk.html#comments Thu, 16 Nov 2023 22:19:00 +0800
独家丨原vivo中国区总裁丁燚离职,程刚接任 //m.drvow.com/category/weiwu/x2FHRF2EEUekH6m5.html vivo中国区近日迎来人事调整。

雷峰网独家消息,原vivo副总裁、vivo中国区总裁丁燚辞职,不再负责vivo相关业务。中国区总裁一职由程刚接任,后者兼任iQOO全球市场总裁。

关于程刚的任命,据知情人士透露:受到手机市场大环境的影响,vivo今年内部的业绩压力很大,中国区作为vivo的基本盘也需要进一步调整业务。在人选上,程刚作为沈炜的子弟兵,是vivo暂时能够找到的相对合适的人选。

今年初,iQOO手机业务并入vivo,相关团队也做了进一步整合。

另一方面,海外市场是vivo现阶段工作的核心重点,程刚作为iQOO全球市场总裁有着丰富的海外经验。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程刚在2016年被任命为vivo印度公司总裁,负责印度地区的业务拓展。此番任命也意味着vivo对海外业务的重视程度。

华为强势回归后已经搅动了整个市场,传音上探彰显野心,中国手机公司进入六进四决战前夜,各家将会走向何处?雷峰网后续会推出相关文章。如有对手机未来走向和终端渠道感兴趣的读者,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ByArsT) 交流。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x2FHRF2EEUekH6m5.html#comments Thu, 16 Nov 2023 11:03:00 +0800
软实力较量,后发先至的 ColorOS 凭什么达成十年 6 亿 //m.drvow.com/category/weiwu/B2fGwiI3YHmg6nLb.html 理想是远方的目标,现实是面前的考验。

Counterpoint称,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 8%,这是连续第九个季度出现下降,但环比增长 2%,销量同比下降主要是由于消费者需求复苏慢于预期。(雷峰网)

与此同时,各家手机品牌高端化的着力点,不约而同地从硬件转向软件。

近期,小米、vivo发布各自的自研系统小米澎湃(Xiaomi HyperOS)和蓝河(BlueOS),且在系统中接入各自大模型方案。做更深度的手机系统、更智能、链接更广的软件层面提升,聚焦手机(及生态)体验的差异化,是厂商们在本轮创新周期中不约而同的突破方向。

OPPO 自去年发布自研智慧跨端系统潘塔纳尔之后,今年的目标是从“愿景”走向“场景”,同时,也在积极布局大模型,并且预告了在即将到来的2023 OPPO 开发者大会(ODC)将推出自己的大模型方案和新一代  ColorOS。

近日,OPPO 宣布 ColorOS 全球月活用户突破 6 亿,这也就意味着 ColorOS 用十年时间成为国内最快突破 6 亿月活用户的安卓深度定制系统。在行业持续低迷的大势下,ColorOS 的「逆势增速」体现了一种难得的韧性,这也在 ColorOS 的十年历程中有迹可循。

体验为先,十年「破壁」


以用户体验为先,是 ColorOS 十年不变的坚持。时间来到2011年,国内手机系统定制化 UI 开始兴起,OPPO 发布了旗下首款搭载 Unique UI 的智能手机 X903,而 Unique UI 其实就是 ColorOS 的前身。在那个时间点上,全球软件系统都处于起步阶段,市面上存在多个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除了现在熟知的安卓、iOS,还有塞班、Windows Phone等系统。

据 OPPO 员工回忆,在研发之初 OPPO 团队就注意到“生态”的概念,并在个人中心中的设置账号登录,用户可以同步个人的通讯录、浏览器、手机存储设置、NearMe音乐/阅读/市场等,形成了 OPPO Find “生态圈”。

两年之后的2013年,OPPO 正式发布 ColorOS 1.0。伴随新系统的诞生, OPPO 也明确了 ColorOS 的角色,充当连接 OPPO 品牌与用户的桥梁,围绕丰富原生应用、UI个性化设计、便捷性功能等用户需求来摸索。因此,在 ColorOS 1.0上我们看到了顺应潮流的拟物化图标风格、在交互上系统增加了体感手势、声纹控制及快捷手势操作等人性化设计。

ColorOS 2.0OPPO 的策略效果显著,直到2016年的 ColorOS 3.0 ,累计用户已经突破1亿。伴随用户基数的飞速增长, ColorOS 团队迎来了新的挑战。

在4G网络推动下,移动互联网APP应用服务全面爆发,导致应用层面的激增出现手机性能跟不上的局面,短视频、手游、手机支付等各类新兴市场的出现,也把智能手机的市场容量拓展到了极致,再加上原生安卓当时存在很多bug,一味的增加特色功能反而会“添堵”,流畅性成为当时用户的痛点。

以用户视角解决问题, ColorOS 团队决定跳出单纯 “解”bug 的思路,给产品做一次化繁为简的重新梳理。因此,从 ColorOS 2.1 开始,简化设计,精简功能,来保障系统的流畅性,同时开始做了一些更深层次改动,优化系统底层基础,提升性能效率。在 ColorOS 3.0 时,在其他手机厂商在比拼功能ROM 包越发臃肿的时代,ColorOS  以“轻”的理念,不断取得用户的青睐。

在此同时,OPPO 开始把Breeno 语音(小布)助手的角色带给消费者的面前,开始人工智能助手的布局,在随后的发布里带来了全新的 UI 设计、AI 智能系统,以及定下要做更聪明的系统目标。进入到 2019 年之后,手机行业迎来了两个新的关键节点:5G 以及 AI 技术,更低的网络延迟让万物互融成为可能。而最近两年,手机、平板、PC 以及智能穿戴设备更加普及,个人数据、应用服务互联互融也成为新的用户需求。

这也就让智慧跨端系统"潘塔纳尔"应运而生,在 ColorOS 上实现了智慧息屏、跨屏通话、跨端互传、车机互联 OPPO Carlink等设备的联通,打破了不同设备、系统和服务之间的壁垒,是 OPPO 面向万互融时代的一个开始。

面向用户,极致的体验往往来自于细节的打磨。通过 ColorOS 超算平台带来的微架构超算引擎和内存基因重组两大核心技术,重点解决计算资源分配不合理、内存使用冲突的两大安卓系统难题,挑战手机流畅的最后一公里。

以关键技术解决用户的关键问题,「体验为先」成为 ColorOS 十年破壁的信念,这也成为用户保持高速增长的秘要。

追求更实用的AI


ChatGPT的出圈把大模型逐渐带到大众的视野,AIGC的应用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国内一度呈现“百模大战”的态势。事实上,OPPO 2020年起就已启动AI大模型相关技术的探索与实践。据透露,在即将发布的 ColorOS 14 上,OPPO 全新安第斯大模型(AndesGPT)将迎来首次落地。

当令人兴奋的行业风口出现,务实的 OPPO 没有抢首发造噱头,而是更关注大模型的实用性。据悉,ColorOS 14 已经做到有接近400多项设置覆盖,希望用更简单的方式解决用户的基础的用机需求。在用户最高频使用的通话场景,集成通话转录功能,通话过程中能通过AI能力,自动提炼关键信息,避免通话中关键信息遗漏。

根据 OPPO 已经披露的细节来看,这次推出 AndesGPT 就是以端云协同为基础架构,推出从10亿至千亿多种不同参数规模的模型规格,实现在本地与云端协同运作的效果,早在上个月,基于 AndesGPT 的新小布已经开始公测。

今年9月,AndesGPT 登上 SuperCLUE 榜单,在十大基础能力排行榜的“知识与百科”能力测试中得到98.33的高分,大幅度领先其他大模型,仅次于 GPT4 排名国内第一,并在“角色扮演能力”测试中排名前三。

海量用户积累下的真实场景数据,使得 AndesGPT 大模型能更好的理解用户,随着 AndesGPT与用户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就会变得越来越懂用户,给出的建议也会更加贴心和个性化。

除了学习理解能力,AndesGPT 在端侧对推理引擎进行算子融合与优化,并通过与高通、联发科技等芯片厂商合作,率先在行业采用 4 位量化技术,实现精度不掉点效果下端侧化性能更优,这可能是行业最优端侧大模型部署方案。

未来 ,OPPO 将更好地推动潘塔纳尔系统和安第斯大模型(AndesGPT)在智能交互感知、泛在服务上的深度融合。行业大势前不随波逐流,有自己内心坚定的方向,让 OPPO 在下一个时代拥有竞争力。

不断向前,做不息的长流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也是 OPPO ColorOS 多年来坚持的产品策略与定位初衷。不以竞争为第一驱动,永远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坚持将产品体验做到极致。

在 OPPO 信奉的长期主义当中,为用户提供长期价值是重要的一环,ColorOS 能够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突破,离不开十年持续的底层技术深耕,更深层次是 OPPO 的长期主义价值观践行着对技术创新和服务用户的坚持。

从不盲目求快的 OPPO 后发先至,达成国内最快突破 6 亿月活用户的安卓深度定制系统。让上一个十年的努力,成为下一个十年的答案。我们相信,「体验为先」是 ColorOS 最初的源头,更是恒久的流向。

(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B2fGwiI3YHmg6nLb.html#comments Wed, 15 Nov 2023 15:22:00 +0800
不造车的vivo,如何守好车联网入口? //m.drvow.com/category/weiwu/cG12fFDSZoms0uhb.html 不造车的vivo,有了新动作。

近日,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的中国子公司(“CARIAD中国”)宣布与vivo成立“手车互融联合创新实验室”(英文名:Mobile & Mobility Fusion Joint Innovative Lab,简称M²实验室)。双方合作将以CARIAD中国本土创新研发中心“元创实验室”(英文名:Forward! Lab)为平台,聚焦智能互联汽车的相关软硬件、远程信息服务平台与智能出行服务。

资料显示,CARIAD中国成立于2022年4月,也是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子公司,致力中国市场本土化创新软件产品以及相关数字化服务,CARIAD中国聚焦于六大关键技术领域的本土化研发与适配,包括:智能汽车用户体验设计与创新、智能汽车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创新、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智能车身与软件系统整合、数据处理,以及硬件设计与适配。(雷峰网)

此次和vivo合作的元创实验室就是其中国团队设立了 “Forward!” 项目所扩展而来,双方共同成立的M²实验室的研发团队由来自CARIAD中国和vivo的本土人才组成。

CARIAD中国首席技术官孙伟博士表示:“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加速,用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驱动了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互联互融。通过携手本土领先科技伙伴,CARIAD中国将进一步提高在智能互联领域的自研能力,更好地将自研创新产品融入本土数字生态系统,真正实现‘在中国,为中国’的合作性创新。”

如此看来,双方各自的优势都很明显,CARIAD中国具有丰富研发经验,vivo则是具备海量的产品生态和车联网入口,双方本土化的团队接触可以速度响应和满足本土消费者的需求。


vivo不造车,做的是“连接”


vivo的策略一直是不造车,随着AI大模型的兴起,vivo也紧随潮流进行相关研发布局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今年的2023 vivo开发者大会上,vivo坚定以全面开放的生态策略,打造1+X+N多设备生态,围绕智慧出行场景携手生态伙伴一起构建万物智联体验。于此同时,vivo也发布了自主研发的AI蓝心大模型,同时还推出了新一代的操作系统OriginOS4和vivo智能车载4.0。

vivo自研的AI蓝心大模型是vivo在AI领域的重要布局之一,该模型具备高效、智能、安全等特性,可以支持多种应用场景。vivo副总裁周围总表示:“vivo推出了蓝心大模型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推动出行生态的场景拓展和能力升级。”

vivo在车联网方面布局很早,目标也一直很明确。2018年vivo就提出了「Jovi 物联」计划,自此vivo便将战略重点放在了「智慧连接」上,认为利用手机作为切入点来控制的万物互联将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手机需要连接的场景中,vivo曾提出过8类一级场景、22类二级场景,其中出行则是vivo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级场景。在智能车载业务上,vivo已形成车手互联、车钥匙、出行服务中心和车家互联四大能力。

2020年vivo在首次发布了车联网产品 Jovi InCar后,就确定了自己的车联网品牌和发展路线,即携手车厂、车联网服务商、应用开发者,共筑车内、车外统一的开放生态。要做好这一点,对于vivo来说不仅要搭建硬件和软件平台,更需要联合开发者和行业构建出一个开放生态,实现互利共赢和良性循环。

CARIAD中国与vivo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而双方官宣之前就已在多个子领域展开持续的研发合作,包括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之间的人机交互界面的双向同步和融合、用户数据在车内的集成和共享、智能应用在车内外的无缝衔接及顺畅流转、及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之间硬件资源和传感器的共享等,促进手车互融和技术的持续迭代升级等。此外,双方正在共同进行HMI人机交互融合、数据与算力融合等领域的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合作目前已取得一些具体成果,包括去年双方合作的GameBase游戏座舱,今年双方团队又在桌面应用互融、车机小窗模式等几个场景上做深度创新,其中包括利用“Touch&Go”来实现自定义的手机界面小组件以及车辆状态信息和车控功能,实现手机对车辆信息的便捷访问和灵活控制。

另一方面,随着车机算力的逐渐变强以及屏幕的越来越大,过去手机投屏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市场的需求,对于手机和车机来说,二者需要走向更深一步的融合,如数据互融、应用互融、硬件互融,这也是从去年开始vivo和大众CARIAD进行合作愈加深度的根本原因。


vivo车联网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当下智能网联汽车、座舱的渗透率年年攀升,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4亿,占全球五分之一,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另一个趋势是,智能座舱软硬件渗透率在新车里达到九成以上,几乎所有的新车都会有车联网功能。

这个背景下,无论是汽车厂家还是手机厂商,都在不约而同地加深手机和车机的互联融合,手机是未来物联网连接一个重要接口,也是必须得抓住。

另一方面,随着各家对智能驾舱的不断优化,对应的是车机对算力要求、软件及生态引入成本在座舱和整车里会越来越高,vivo想做好手机和车机之间的深度互联互融,vivo所面对的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而IoT与手机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IoT设备与市场的复杂性。从技术上看,IoT设备在网络接口、底层协议、数据传输量、操作方式上都有着极大的不同,难以被标准化定义。而从市场上看,IoT的商业概念多元且复杂,不同的市场圈层与生态群落彼此交织。从供需关系上看,不可能有某个厂家独自生产开发所有的IoT产品,因此必须推动开发者生态,让外部硬件接入到自己的体系当中。

vivo在企业文化中信奉的是长期主义和后发制胜,其做事的第一原则就是恪守“本分”,这使得我们看到一个不盲目扩张又十分专精的vivo,但恰恰是这样的vivo在很多时候能够抓住用户最在意的东西。

以智能车钥匙为例,车主最关心的就是安全问题,其次才是体验感。而目前这方面的协议碎片化严重,vivo则通过行业内车机通信协议的兼容、多模态覆盖,在保证安全的同时真正实现车主的无感进入、智能解锁,并全方位支持蓝牙、NFC、UWB各种链接协议的手机车钥匙形态。



此外,通过这次vivo智能车载4.0的更新,vivo结合手机和手表的蓝牙、NFC、UWB、安全芯片等硬件能力和Origin OS的软件功能,打造了覆盖全场景的数字车钥匙方案,新增车辆控制、NFC刷卡、钥匙分享、钥匙挂失/删除等功能。vivo还与22家汽车品牌合作,包括宝马、特斯拉、理想、蔚来、小鹏等,推出超过200个车型的数字车钥匙,覆盖量居行业首位。这些数字车钥匙可以实现手机开车门、启动发动机、关闭车窗等多种功能,极大方便了用户出行。

在整体体验方面,vivo抓住了开车使用手机的两个主要痛点:一个是由平时的手机使用习惯带来的焦虑,会不自觉地频繁查看手机、反复确认消息是否遗漏;另一个是,由于手机是陪伴每个人时间最长的设备,用户对手机里生态和服务产生了依赖,这种依赖在车里没法得到好的体验和满足。

因此vivo对整体的车机系统做深度互融,新的智能车载4.0经过重绘超过50+页面,整体视觉效果与OriginOS 4有了更好的一致性,同时也兼顾了驾驶视角的舒适度,页面所有内容支持可见即可说,使得用户安全、便捷地获取和使用手机里面的服务,将手机优秀的OS体验、自己熟悉的交互方式带到车里。

vivo的另一核心竞争力则来源于数量庞大的硬件终端和不断增长的开放生态,截止目前,vivo仍是中国前五大手机出货厂商,过去一年里vivo智能车载覆盖用户数量快速增长,用户粘性高,覆盖用户从4000万增长到了1.6亿,日均使用时长80分钟,接入品牌100+,车型1360+。

此外,vivo还一直在积极参与行业建设,促进产业繁荣。例如在出行领域,vivo联合行业伙伴牵头成立了智慧车联开放联盟ICCOA,开放技术能力,带来更好的车联网生态环境。vivo还致力于联合行业所有的IoT厂商,为用户打造全联接、全场景、全交互的IoT体验。

vivo还为开发者、合作伙伴带来了能力大幅拓展的vivo车联开放组件,兼容ICCOA、Carlife等多种互联协议,可以将手机的系统能力、服务、应用生态,与车机的能力、服务,进行深度的互联互通、无缝流转,实现手机和车机间的桌面互融、数据互融、硬件互融,同时有了vivo蓝心大模型的加持,其组件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vivo的IoT开放能力,是在为消费者服务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持续为消费者提供着丰富多样的车联网体验。可以预见的是,vivo会坚持开放生态积极推动行业前行,也正如vivo2023开发者大会的标语:同心,同行。(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cG12fFDSZoms0uhb.html#comments Fri, 03 Nov 2023 20:41:00 +0800
磨剑七年,小米澎湃OS底气在哪? //m.drvow.com/category/weiwu/fXSN3YD6DJDSw4DA.html 10月31日,小米公布了小米14系列首销数据,新品开售仅5分钟,销量就猛增至上一代首销总量的6倍,创下了全新销售纪录。随着小米14在线上线下的大卖,首批小米14用户也已经拿到机器,正式迎来了对 MIUI 的告别。

不久前,小米发布了全新的操作系统小米澎湃OS,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发布会上接连用“宏大”“史无前例”来形容这款打磨了七年的“产品”,可能是这款系统对于小米来说意义过于重大,台上的集团手机部副总裁金凡一度以“金凡紧张”词组上了热搜。(雷峰网)

说起来,MIUI是小米的第一款产品。在小米1发布之前,小米团队就邀请这100位发烧友深度参与了MIUI的定制,这也是用户与小米连接的开始。而MIUI已不知不觉陪小米走过了十三个春秋,中间伴随着小米业务调整,MIUI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外界看到了一个不断进化的手机操作系统,也看到了一个不断进化的小米。

可以说,小米的创业史,就是一段操作系统研发的探索史。


小米澎湃OS的磨剑七年


从2010年MIUI诞生起,小米在OS方面的研发探索就覆盖了手机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纯自研通用操作系统、车机系统等全部领域。只不过,最开始没人能说清楚小米到底该怎么做,但小米对系统方面想得极其明白的一个方向是:一定要去做自研,一定要去积累最核心的技术。

与小米的高端战略一样,小米对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操作系统,是一个从不断探索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这个探索的过程可以分为三条线,第一条线便是MIUI。

MIUI一开始做的就不仅仅是基于安卓原生系统交互层改进,而是早已深入系统底层的Linux内核,在系统框架、性能调度、内核能力做了大量的底层“魔改”。且在2013年推出了进程对齐唤醒机制和为保护用户隐私推出的运行时权限管理等功能,领先于安卓半年。

在金凡看来,MIUI本质上早就已经不是一个UI了,在这十几年里,小米基于安卓做过多次改动,涉及到APP往下的整个系统架构、Framework、硬件抽象层和系统内核,这些改动也可以看作小米就是在做OS,换言之,小米澎湃OS就像是换了个地基。

第二条线是IoT业务的启动,此时的小米为了解决IoT网络中设备系统的碎片化和连接隔阂,对嵌入式系统的研发也越发深入。2016年小米就开始研发跨端应用框架,一年之后小米自研的Vela OS正式发布。

小米做Vela OS的初衷是IOT设备太多,当时小米团队发现一个问题,每一个设备都有自己不同的 OS,整体看十分碎片化,这意味着不光是从产品质量、软件的品质、适配成本,还有最终的体验上,都会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为了弹性适应各类智能硬件产品,Vela OS做到了可伸缩、可裁切,开始逐步统一IoT设备生态,目前装机量已达2000万台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做Vela OS预研的时候,给全球的开源社区贡献了很多力量,包括2017年起和NuttX构建了紧密合作关系,小米拥有3名委员,4名Committer,仅22年当年就贡献了超过一半的代码。

最后一条线是Xiaomi Mina OS,Mina OS在2019年开始预研,它的逻辑与华为2023年发布的鸿蒙Next类似,是从Linux拓出一个分支自研通用操作系统,和Vela OS不同的是,Vela OS是面向轻量设备去做统一,Mina OS 则面向高算力设备,搭载在一些商用设备上。

商用对操作系统能力来说是一个试金石,对产品的要求远高于实验室,而Mina OS 其实已经在小范围的电视和手机上跑起来,其中部分技术成果也已融入小米澎湃OS。正是基于此,小米系统团队积累了很多从Linux内核到上层各种系统服务层面的认知。

在这三条线的尝试过程中,小米思路是越来越清晰的。到2021年底,雷军就彻底坚定了小米操作系统的方向,就把几条线核心骨干拉在一起开了一场“通气会”,确定了要用一个系统把它去覆盖所有的设备,且要包括未来的汽车OS。

也是在这个时候,小米对应调整了组织架构来推进想法。2022年初,Vela、MIUI、Mina三个团队合并,车机OS也被纳入新系统的软件架构,整个系统研发超过5000人,自此小米的操作系统底层合并完成。

目标确定之后,整个团队就高效运转起来,从架构设计之初,就明确了五个目标。第一,不能因为要做一个人车家全生态的操作系统,就忽略了单个设备的使用体验;第二,要让这些设备连起来之后更好用;第三,要利用AI来做生态智能大脑;第四,全域的安全隐私;第五,坚持开放生态。

得益小米在前几年的积累,整个OS搭建过程中是顺利的,少数的分歧点则是在汽车OS的架构设计上。相较于手机和IOT终端,车机OS搭建就要显得复杂很多,例如主动驾驶、座舱的屏幕、车机互联以及底层的车控设计到大量的整合,整个过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问题。

另一方面,汽车部门相对独立大部分员工来自传统汽车厂商,多数时候也会遵循汽车习惯来看待问题,导致双方一度有过“激烈的讨论”,最后不得不让雷军来亲自拍板。

作为整个项目的负责人,金凡也是在这一两年里,度过了这辈子最忙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这么忙过,今年我每一天工作时间都接近12个小时,有效的工作时间超过90%。”

小米澎湃OS就是在这个氛围下应运而生。


MIUI 到小米澎湃OS,是进化而不是替代


10月17日,雷军在微博上向MIUI做了道别,“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逐步跟MIUI说再见了!谢谢所有支持MIUI朋友们,MIUI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里。”

MIUI 这个名字确实会随着时间留存于记忆之中,实际上MIUI是以另一种方式留存着,从技术的角度看,MIUI是以一个子集融入到小米澎湃OS里,对于手机用户而言,小米澎湃OS的整体体验对于MIUI来说,还是有不小的提升,从发布会披露的信息来看,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最底层的系统内核层,研发团队将自研Mina OS和Vela OS的内核与深度修改的Linux系统内核进行融合,重构了性能调度、任务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等各个基础模块,实现了性能、效率的大幅提升。

这一全新的融合内核,支持200多个处理器平台、20多种文件系统,还能根据硬件能力差异灵活配置,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另外,经过深入内核的底层重构,小米澎湃OS罕见地将出厂固件控制在8.75GB以下,相较之下,苹果iOS当前的固件大小为11.36GB。

小米澎湃OS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对硬件性能的调度上,凭借独特的内存管理机制,通过精准化一体评估、提前分配、及时回收与分级加速,可以实现在高算力设备上比安卓原生内核更快、在轻量设备上比行业头部的轻量商用OS内核更快。

小米澎湃OS同时也重构了文件系统可达到50个月性能衰减几乎为零,用金凡的话来说,彻底告别手机越用越卡的情况。

最上层 HyperConnect 跨端层,小米澎湃OS则是彻底打破了硬件设备的隔阂,让所有设备可以统一连接协议,并且实时通信。让整个小米澎湃OS生态打通“任督二脉”,每个设备如同感知世界的触角,像一张巨大的网一样连接一起,最终构建「人车家全生态」的智能世界。


用户可以在控制中心看到相关的设备,且能让设备相互协作、设备之间免去连接,实时调用其他设备的硬件能力。以手机和平板为例,用户可以在笔记本电脑或平板中,调用手机摄像头并进行视频通话,小米澎湃OS能做到画质清晰延迟极低,也支持用户跨设备复制文字、图片、文件等功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小米澎湃OS打造了贯穿内核层、服务框架层、跨端层的全端安全系统,尤其是内核层启用了完全独立的「自研微内核安全系统」,保障了安全从最底层实现。

另一方面,小米澎湃OS一经发布,外界便不约而同的拿其和鸿蒙作比较,对此,小米金凡也给出了看法。

“从某种程度上看,小米澎湃OS的架构和鸿蒙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它们之间有两个不同点,一个是在IoT层面的互联,另一个则是AI对系统的深层次融入,这是小米澎湃OS会表现得更好的地方。”

鸿蒙和小米澎湃OS的核心系统上相似度很高,但思路是一样的,都要去适应不同硬件设备,把这些设备集合成一个更大的系统,这对于各家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以Vela OS为例,Vela 使用的 NuttX,实际上有三种内存模型:

一种是不分内核态和用户态,大家都同一个地址空间也没有保护; 一种是分内核态和用户态,但用户态多个进程之间的地址空间也是一样的,可以互相访问到; 最后一种就是标准的 MMU 模式,内核态和用户态分开,同时用户态每个进程都是自己的地址空间,互相看不到,OS解决内存地址映射的问题。

为什么需要支持三种模式,本质原因就是 IoT 设备之间的能力差距巨大,也即小米为什么要同时研发Vela OS和 Mina OS。

鸿蒙很早就提分布式总线,后面又提原子化能力,其实就是在不停的做尝试。在这一点上,小米的终端设备覆盖非常广,包括即将到来的汽车也能发掘出无数的场景,其优势自然也就十分明显,这也是小米澎湃OS面对鸿蒙的底气所在。


最大的不同是AI


如若要谈竞争,小米澎湃OS最大的优势是在这两年抓住了大模型的机遇,能够在系统搭建之初,就将其融入系统的底层。

在其系统内核层之上的服务与框架层,小米澎湃OS将安卓的服务框架和自研Vela系统的服务框架,都作为“中间件”纳入其中;同时,全新打造了8大子系统,其中全新的AI子系统融合大模型能力,成为整个系统的“智能大脑”,不仅可以让单设备实现极强的端侧AI能力,同时赋予整个生态智能能力。


例如,作为整个小米澎湃OS系统的思考中枢,HyperMind能够通过AI能力自主理解用户的使用偏好和生活习惯,如果用户固定每天早上八点出发上班,系统会自动生成相应的通勤建议;如果用户白天都在公司上班,系统会自动开启离家模式,家里的一切安防设备会自动打开,为了不干扰用户休息,扫地机器人、洗衣机就会在白天自动打开,等用户晚上到家后,系统开启在家模式,智能窗帘会关闭,智能空调会根据需要打开等等。

此外,小米澎湃OS全面引入小米自研大模型,率先完成手机端侧AI大模型部署,这样就意味着小米14用户可以直接体验到大模型带来的便利。从目前展示的功能来看,包括一句话实现米家自动化场景的编排和一句话生成图片可以轻松实现,也支持系统相册支持AI扩展、AI写真、AI渲染图等趣味功能,也能实现实时字幕自动化、中英双语翻译等实用性操作。

AI的智能离不开多元的场景和高频率的使用。小米澎湃OS在AI与互联互通领域的全新探索,随着人车家全生态的进一步覆盖,系统将会越用越聪明、越用越懂用户,最终进化成为AI万物互联时代每个用户身边的最懂你的智能伙伴。

把观察时间拉长来看,小米顺应了未来科技发展的一个大周期:家电、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中国企业都已走到世界的前列,一个由中国科技企业开创的、链接万物智能的操作系统呼之欲出,小米澎湃OS出生,MIUI落幕恰恰说明了小米从底层硬核技术着手开启人车家智能时代的战略决心。

锋刃既出,小米澎湃OS能否一剑封喉,时间很快就会给出答案。(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fXSN3YD6DJDSw4DA.html#comments Fri, 03 Nov 2023 20:02:00 +0800
接下来要卷屏幕,一加联合京东方推出东方屏 //m.drvow.com/category/weiwu/FK2kEgycJ1E7Q8qJ.html 上游存储价格回升使得手机厂商在未来一段时间转变产品竞争策略,目前看来,OPPO已经在各个段位产品线里加大了京东方供应占比。

10 月 24日 ,一加携手京东方共同打造的东方屏在重庆发布。据雷峰网了解,东方屏是一加与京东方提前 2 年联合预研共投入上亿的研发资金打造的新一代屏幕。该屏幕具有高亮度、超长寿命和舒适护眼,并同时带来了 6 大技术突破,实现 9 大世界第一和 12 大全球首发。

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在会上的表示:“东方屏的发布是一次中国屏幕史上的突破,中国人登上了屏幕的珠穆朗玛峰。”2K 分辨率东方屏将在十年大作一加 12 上全球首发。

技术层面,在东方屏上一加带来了自研画质引擎,配合 OPPO 第一代显示芯片 Display P1 的强大能力,东方屏不仅能实现更高亮度和更低功耗,同时也能实现更纯净的显示效果。

东方屏的出色显示效果也获得了DisplayMate A+ 的肯定。一加 12 首发搭载的 2K 分辨率东方屏以刷新 18 项纪录的成绩获得了 DisplayMate A+  的认证,这意味着东方屏不仅是首块获得DisplayMate A+ 的 2K 国产屏幕,同时也是所有直板手机里刷新 DisplayMate A+ 纪录最多的屏幕。

一加在东方屏上,全球首发了多通道降负载技术,并且在 OPPO 第一代显示芯片 Display P1 上加入了一加和京东方独家定制的「阳光高亮算法」。在这几项技术的加持下,东方屏的最大亮度做到了远超目前行业2K屏幕最亮的 2600nit,是目前全球亮度最高的屏幕。如此高的亮度令东方屏的显示效果更通透、户外更可见、HDR 效果更生动。

东方屏通过一加和京东方联合研发的多项行业首创的工艺、技术和电路设计,将东方屏的寿命做到了行业均值的 2 倍以上。护眼方面,东方屏拥有行业常见的护眼方案,比如高频 PWM 调光、蓝光过滤、类 DC 调光等,此外独家自研的护眼技术将会在首款搭载东方屏的一加 12 上发布。

在东方屏上,一加和京东方联合研发并全球首发新一代 LTPO 硬件电路设计,通过 OPPO 第一代显示芯片 Display P1 带来强劲的驱动性能,配合独家定制的「增强驱动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屏幕流畅度,让流畅清晰可见。

东方屏将应用于一加数字系列及 Ace 系列:2K 分辨率东方屏将在高端旗舰一加 12 上全球首发,1.5K 分辨率东方屏则会在性能标杆一加 Ace 3 上全球首发。

上游存储价格回升使得手机厂商在未来一段时间转变产品竞争策略,目前看来,OPPO已经在各个段位产品线里加大了京东方供应占比。

10 月 24日 ,一加携手京东方共同打造的东方屏在重庆发布。据了解,东方屏是一加与京东方提前 2 年联合预研共投入上亿的研发资金打造的新一代屏幕。该屏幕具有高亮度、超长寿命和舒适护眼,并同时带来了 6 大技术突破,实现 9 大世界第一和 12 大全球首发。

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在会上的表示:“东方屏的发布是一次中国屏幕史上的突破,中国人登上了屏幕的珠穆朗玛峰。”2K 分辨率东方屏将在十年大作一加 12 上全球首发。

技术层面,在东方屏上一加带来了自研画质引擎,配合 OPPO 第一代显示芯片 Display P1 的强大能力,东方屏不仅能实现更高亮度和更低功耗,同时也能实现更纯净的显示效果。

东方屏的出色显示效果也获得了DisplayMate A+ 的肯定。一加 12 首发搭载的 2K 分辨率东方屏以刷新 18 项纪录的成绩获得了 DisplayMate A+  的认证,这意味着东方屏不仅是首块获得DisplayMate A+ 的 2K 国产屏幕,同时也是所有直板手机里刷新 DisplayMate A+ 纪录最多的屏幕。

一加在东方屏上,全球首发了多通道降负载技术,并且在 OPPO 第一代显示芯片 Display P1 上加入了一加和京东方独家定制的「阳光高亮算法」。在这几项技术的加持下,东方屏的最大亮度做到了远超目前行业2K屏幕最亮的 2600nit,是目前全球亮度最高的屏幕。如此高的亮度令东方屏的显示效果更通透、户外更可见、HDR 效果更生动。

东方屏通过一加和京东方联合研发的多项行业首创的工艺、技术和电路设计,将东方屏的寿命做到了行业均值的 2 倍以上。护眼方面,东方屏拥有行业常见的护眼方案,比如高频 PWM 调光、蓝光过滤、类 DC 调光等,此外独家自研的护眼技术将会在首款搭载东方屏的一加 12 上发布。

在东方屏上,一加和京东方联合研发并全球首发新一代 LTPO 硬件电路设计,通过 OPPO 第一代显示芯片 Display P1 带来强劲的驱动性能,配合独家定制的「增强驱动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屏幕流畅度,让流畅清晰可见。

东方屏将应用于一加数字系列及 Ace 系列:2K 分辨率东方屏将在高端旗舰一加 12 上全球首发,1.5K 分辨率东方屏则会在性能标杆一加 Ace 3 上全球首发。(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FK2kEgycJ1E7Q8qJ.html#comments Sat, 28 Oct 2023 11:14:00 +0800
电动牙刷的新故事 //m.drvow.com/category/weiwu/mlpwvdjpzc1oXg4R.html 9月8日,usmile笑容加在沟通会上预告了它们的“数字牙刷”,并联合德国莱茵TüV,促成电动牙刷业界首个莱茵高效深度洁净认证标准的建立。

在绝大多数人眼中,电动牙刷就像是成熟的智能手机,应该早就有各种国标和认证,怎么现在才有莱茵清洁认证 ——因为如果用手机来类比的话,其实电动牙刷还在“山寨机时代”……

电动牙刷是卷太狠?还是躺得太平?

电动牙刷已经有69年历史,但衡量指标和厂商互卷的,还是老三样——刷头、马达、电池。

“千刷大战”以来,各种参数卷得不亦乐乎,用户看得眼花缭乱:层出不穷的刷头样式、按1%提升的刷毛材质/磨圆率/植毛率/软硬度、旋转震动马达/声波震动马达(衍生的各种线性电机/磁悬浮电机)、从1万到6万Hz不等的震动频率、不断追求更高的摆动幅度和力度、一周一充到一年一充的续航。

但这就是卷吗?就像现在的手机市场,这些数据,用户早就看麻了。

“卷参数”其实是最容易、最省心的伪创新,看着是辛辛苦苦互卷,但供应链总能为这个数字游戏击鼓传花,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

对比中低端互卷的数字游戏,高端电动牙刷则是躺得太平了。

在销量被usmile笑容加超过之前,电动牙刷只有飞利浦、欧乐B和其他。“千年前二”都已经在各自的位置上躺了几十年,像极了非智能机时代的诺基亚和摩托罗拉。

电动牙刷在欧美起步,早早就进入寡头阶段,高端品牌有巨大的先发优势并一直占据用户心智:高端用户闭眼买、中端用户只知道头部品牌,都是最真实的写照。

再加上国外有高比例的口腔医疗保险覆盖(部分地区超过45%),且头部品牌有牙医推荐机制等原因,数十年间形成了另类的护城河。高端品牌躺着就能高毛利,“挤牙膏”才是最符合它们利益的做法。

高端厂商的核心技术更迭极其缓慢,技术框架在几十年前就基本定型,畅销型号小修小补,热销10几年都是常态。

而绝大部分国产品牌,都抱着赚快钱的小家电心态在做电动牙刷:紧跟头部品牌、跟风做外观和功能、再卷一下参数,然后跟着风口,跨界去做电吹风、刮胡刀、洁面仪之类的小家电。

国内电动牙刷8%普及率,为鱼龙混杂的电动牙刷企业留足了发展空间,但一直没能威胁到国外头部品牌。

只要稍微深入这个行业,就会发现一个令人又沮丧、又高兴的事实——电动牙刷还在“非智能机时代”,甚至是山寨机时代。

usmile给出的电动牙刷新故事

而现在,国内线上销量最大的电动牙刷厂商是usmile笑容加。这个2015年起步的国产品牌,从“黑马”到“元老”,只用了3年。

2020年上半年,usmile笑容加在天猫第一次超过欧乐B,排名第二。当年双11,usmile笑容加成为销冠,这是国产品牌第一次压倒飞利浦和欧乐B。

随后usmile笑容加的销量就再也没掉下来过,它是今年的天猫、京东、拼多多三冠王,在前两个平台的占比都超过30%。现在它的新品也成了小厂商无脑跟风的对象,不但有山寨的刷头,甚至还有山寨厂商求usmile笑容加手下留情“给条活路”。

当大家以为,电动牙刷的“新王”要守擂的时候,它却转身去攻擂了。

因为国外头部品牌躺平多年,“新王”面前就是无人区。

电动牙刷的马达、刷头、电池都已经非常成熟,早就能看到天花板,继续卷的空间很小,边际递减效应明显(牙刷的震动频率和力量过大,反而会过犹不及,伤害牙齿与牙龈健康)。

而9月8日,usmile笑容加给出了一个电动牙刷的新故事——给口腔建模,把口腔数字化的“数字牙刷”。

它提出了新的电动牙刷评判维度:过去评判一支电动牙刷好不好,最主要是看马达、刷头、电池。现在数字牙刷,评判维度已经变成了“算法好不好、传感器识别准不准,自进化能力强不强”。

类似非智能机到智能手机、传统腕表到智能手表、汽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在这个新故事里,评判电动牙刷的具体维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数字牙刷:在医学和电子消费品的十字路口

只要有标准的手法,手动牙刷也能清干净,现有电动牙刷的瓶颈不是清洁力,而是要解决“刷不到”以及用户习惯引导的问题。核心问题已经转变为与医学相关的人因工程。

如果用第一性原理看电动牙刷,会发现电动牙刷不但涉及大量医学问题,里面有大量认知错配。

“用户以为的刷牙”和“牙医认为的刷牙”之间有巨大的隔阂。用户的标准可能只是“我刷过牙”——在中国,一天能刷两次牙的人数比例不到50%;无提醒情况下,90%的人刷牙时间都不够2分钟;标准的巴氏刷牙法,就连牙医都不可能每次都做到。

所以,电动牙刷在美国被归类为医学器械也并非不无道理。而在中国,电动牙刷的归类是小家电,连消费电子产品都不是,甚至没资格像智能手表那样申请医疗器械许可。

但即便国内市场和标准都不成熟,usmile笑容加依然表示“应该从更严肃的角度,像医生一样思考,在不改变原有用户习惯的前提下,成为用户和牙医间的桥梁”。

在usmile笑容加的新标准里,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口腔建模和数字化,也就是“数字口腔”。

现在技术路线的基础原理,其实就是用陀螺仪等传感器数据(采集大量的刷牙数据,人工标注刷牙区域,记录加速度/偏转角等数据),搭配深度学习的算法模型。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都是大坑:

首先,不可能在牙刷里放摄像头,只能靠六轴陀螺仪、地磁计、加速度传感器等间接手段获取口腔的空间信息。

其次,口腔是个三维空间,28到32颗牙齿相邻排布,每个人的牙齿形状大小还不一样,要靠传感器分辨出每颗牙齿和齿面,谈何容易?

再者,用户刷牙习惯千奇百怪,俯仰角度、刷牙顺序、起手位置都不一样。

而且牙刷在不停地震动,它自己就是干扰源,还会叠加牙刷/牙齿/牙膏产生的次生震动。

最后,电动牙刷要权衡各种传感器和芯片的体积、算力、模型规模和功耗等等等。各种问题,想想都头大,准确识别的难度可想而知。

之前的算法,比拼的是人工标注的数据集大小,现在头部厂商是千人级别的数据集。但实际只能做牙齿的粗略分区,匹配出16种刷牙模式,识别准确率的天花板是70%-80%,还远没达到质变线。

而usmile笑容加表示,通过深度学习可以做到80%-85%的准确率,宣称明年新的技术路线能做到95%。他们预想2年后,准度达到99%就能产生新的应用爆发。

牙刷能判断和纪录每个齿面的刷牙情况,就能让牙刷根据用户习惯自己调整,自行弥补用户原有习惯的不足,提供千人千面的专属刷牙模式,让小白和刷牙习惯千奇百怪的用户也能用出效果。

而这种能了解用户刷牙行为的产品,就是usmile笑容加所说的“数字牙刷”——下一代牙刷该有的样子,真正的智能牙刷。

被usmile笑容加寄予厚望的首款“数字牙刷”F10系列,已经获得行业首个TüV莱茵高效深度洁净认证证书。官方表示F10系列“会有超乎想象的价格,预计销量是百万级”,并计划未来2到3年,把全系列都替换成数字牙刷。

到处显得违和的“网红品牌”

在国内一众同行之间,usmile笑容加经常会显得“违和”。

连续押对公众号、小红书、直播带货这3代营销风口,让“网红品牌”成为usmile笑容加最著名的标签。

即便在抖音小红书已经找不到同级对手,但usmile笑容加联合创始人刘明坦然,成为网红品牌“还是有点小失落”。字里行间都仿佛是在为usmile笑容加的工程师基因和专业程度抱不平。

usmile笑容加表示投流比例已是头部最低,而研发累计投入5亿元,单品研发投入超过1亿,比大部分友商一整年的研发投入还高近50%。

在2021年,企查查上usmile笑容加的专利信息只有238条。而2023年,其专利信息暴涨到703个,当中在审专利102个,实用型专利341个。

另外,同类企业的注册信息一般是小家电,而usmile笑容加是医药研发与生产外包服务。在同行一窝蜂去做吹风机/剃须刀/洁面仪等小家电的时候,usmile笑容加还锚在口腔护理。

在大部分同行的眼中,电动牙刷还只是个小家电:所以在8年前,usmile笑容加还没起步的时候,某个以性价比为纲的行业大佬就曾直接否定整个项目——“不觉得有什么可投的”;所以经历过“千刷大战”的国内企业,普遍都有重营销轻研发的通病;所以即便生产量级巨大,但电动牙刷行业还是只有二三流的小家电供应链。

2016和2017年,usmile笑容加初代产品就拿下红点、IF等顶级大奖,但这个唯一包揽国内外12项工业设计大奖的电动牙刷品牌,却被供应商呛“飞利浦都没你们这样的要求”。

前期科研力量不够,usmile笑容加把最大的技术投入集中在能耗领域,搞出了“另类”的USB充电和提升6倍的半年续航。起初被同行嘲笑,后面又被无情地模仿。但刘明表示,他们最早的目标其实是2年续航,因为平均换机周期是2年。

看着usmile笑容加与众不同的刷头形状,可能大家会好奇,电动牙刷的刷头根部,为什么大都是喇叭口形状。原因其实很可笑——因为飞利浦就长这样。这是国产品牌,向代工厂点名要“学习”飞利浦的结果。而usmile的刷头形状,是当初为了提升续航,尽量减轻轴上重量而设计的。其特殊的电池管理、PWM频率设定也是同理。

为了搞数字牙刷,usmile笑容加从手机行业挖来整个算法团队,就连产品总监王以恒也是来自手机行业的。最开始看到需求,算法团队打包票说半年搞定,结果发现里面有大量学科交叉和行业空白,工程量巨大,结果一搞就是2年。然后才有F10系列这套“不敢说遥遥领先,但肯定第一梯队”的数字牙刷算法。

和口腔医学的学科交叉的部分,usmile笑容加像极了那些认死理的医学生,在办公区旁边划了几百平米,自建人体功效检测评价、体外功效、智能硬件、原料与配方等四个口腔实验室。

而参与制定电动牙刷团体标准,促成业界首个莱茵高效深度洁净认证标准,这些都是国内同行都没做过的事情。

刘明回想入行之前,也觉得电动牙刷没多少空间。等入行了才发现,坑太多,没做的事情太多,行业还有很多空白,并表示usmile笑容加的技术规划已经到10年以后了。

当被问及“为什么最后选用‘数字牙刷’这么朴实无华的命名,为什么不去蹭AI/大模型/GPT之类的热点”,在媒体们会心地满堂哄笑中,刘明反而低沉地思考了一会,认真地答道:可能是出自技术人的小骄傲和小洁癖吧。

雷峰网雷峰网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mlpwvdjpzc1oXg4R.html#comments Mon, 11 Sep 2023 16:53:00 +0800
小米:稳健有序是最好的进攻 //m.drvow.com/category/weiwu/aKMo4czPBpVESelE.html “竞争环境不是最关键的,我也不认为哪个竞争对手怎样做就会完全改变我们整个产业的格局,最重要的还是自身能力的提高。”面对友商来势汹汹,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给出了小米的回应。

2023年8月29日,小米集团(1810.HK)发布2023年Q2业绩公告。在实行“规模与利润”并重为核心的经营策略两个季度后,小米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数据显示,第二季度,小米集团总收入达到人民币674亿元,环比增长13%,经调整净利润达人民币51亿元,同比大增147%,为2021年Q4以来单季度最高利润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3年上半年,小米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84亿元,已接近去年全年经调整净利润水平。

可以看到,超预期的业绩增长背后,是小米稳步推进高端化战略的结果,这一点在第一季度财报披露的时候就有体现,一是高端机市占率在不断提高,二是ASP再次获得稳步提升。

第三方数据显示,本季度小米在中国区手机4000-6000元价位段市占率同比提升6.2个百分点达12.7%,实现连续4个季度同比提升,ASP同比增长超24%。

业务之外,小米还积极进行内部效率改进和提升,继续实行降本增效和优化库存管理,二季度小米现金储备为人民币近1132亿元。

卢伟冰表示,我们在第二季度汽车创新业务上的投入是14亿元,这个比我们预算的是要少一些的。小米是抱着未来进入全球前五的目标来做汽车的长期布局,做全栈自研,还自建了汽车工厂,所以现金流的投入要比披露的数字还要更高。

关于汽车的进度,卢伟冰还表示,小米汽车刚刚结束了夏测,进展超出预期,维持2024年上半年量产目标不变。

现金流的充裕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小米在整体经营模式上的良性循环,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未来造车和前端科技布局上,小米能够从容地按照计划推进,不断在下行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赛博小米的野望


整个8月,用一个词来形容小米那就是“Cyber”,而小米也在不断秀出自己在Cyber层面的成果。

前不久雷军的个人演讲上,小米发布了新一代仿生机器狗CyberDog 2。相比上一代,CyberDog 2在外观形态、运动能力和互动反馈上都变得更“狗”,其头部、腿部和腰身比例参考杜宾犬设计,大小和重量均接近真实小型犬,整体尺寸比上一代缩小了16%、重量减轻40%。

在基础运动能力上,CyberDog 2在各种环境和地形中的行动能力和适应性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可以完成空翻、芭蕾舞步、太空步等高难度动作。

CyberDog 2 实机动作演示

交互方面,CyberDog 2相比上一代,能更准确地捕捉和识别主人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甚至能理解、回应甚至预测主人的需求和情绪从而做出特定的动作。例如CyberDog 2能通过摄像头识别到用户手势,用手掌向左或向右平行移动,CyberDog 2就会往相应的方向移动。当检测到主人高兴时,CyberDog 2可以通过扭屁股、左右跳动等行为来互动。

四足智能机器人想要化身为智能“宠物”,还需要走很长的路,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持续加强AI能力,小米手机部副总裁许多也对这个问题有过解释,而CyberDog 2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提升离小米在AI上的持续投入。

事实上,小米是国内较早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之一。自2016年组建AI团队以来,经过7年6次扩展,小米AI团队已超3000人,逐步建立了视觉、语音、声学、知识图谱、NLP、机器学习、多模态等AI技术能力。

今年上半年以来,AI大模型热潮席卷全球科技圈,在这一轮科技竞逐中,小米显然也没有缺席。

目前,小米自研大模型预训练语言模型MiLM-6B已正式亮相。2023年8月10日,凭借64亿的参数规模,小米自研大模型在权威中文评测榜单C-EVAL和CMMLU中位列同等参数规模大模型第一。

在大模型的未来布局方向上,小米聚焦轻量化、本地部署,不盲目追求模型参数规模,而是综合考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最佳均衡。(雷峰网)

目前,小米自研的13亿参数的端侧模型已经在手机端跑通,随着小爱同学大模型版本开启邀请测试,这也就意味着小米大模型将迎来一个快速的迭代。

回头来看,小米能在一系列的高新技术创新突破,离不开其长期坚定持续投入。第二季度,小米研发投入达46亿元,同比增长21.0%。预计2023年小米全年的总研发投入将超过人民币200亿元,未来五年(2022-2026)研发投入将超过人民币1000亿元。

持续的高研发投入,也展示出小米对自身发展的长期信心。今年8月,小米继续加码科技研发,官宣科技战略升级,形成四个关键路径和原则: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软硬深度融合,AI全面赋能,总结为公式(软件×硬件)ᴬᴵ。

小米是业内首家把AI放在次方地位的科技公司,可以预见的是,AI技术在未来会逐渐转变为新的生产力,将AI镶嵌在业务与产品中无疑增加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小米正在构筑一道看不见的AI壁垒。


逆境成长,表现高于预期


冲击高端一直是小米战略的重中之重,在历经三年探索和沉淀之后,小米在高端市场中形成独特且稳定一套打法和竞争优势。

从产品层面来看,近年来连续发布的Xiaomi 12S Ultra、Xiaomi MIX Fold 2、Xiaomi 13、Xiaomi 13 Pro、Xiaomi 13 Ultra以及Xiaomi MIX Fold 3机型在高端旗舰的体验上,让小米收获不少口碑,其中Xiaomi 13系列自发布以来,以其优异的性能和设计在国产3500元以上机型中排名第2。

据供应链消息,Xiaomi 14系列将会延续Xiaomi 13在产品上定位策略和尺寸规格,且无友商做相关跟进,这也就意味着新一代小米旗舰手机将会有一个不错的市场表现,且在硬件成本上有进一步压缩的空间。

在高端折叠屏期间上,小米的策略同样也十分稳定。MIX Fold 3采用了自研龙骨转轴和3级连杆结构设计,搭载的徕卡光学全焦段四。续航方面,MIX Fold 3采用两块小米澎湃电池和新一代碳硅负极技术,相比同品类产品,小米做到折叠旗舰的全能无短板。

事实证明,MIX Fold 3主打的性能轻薄路线策略是有效的,开售5分钟,销量即为上一代的2.25倍,刷新了小米折叠旗舰新纪录。

零售层面,小米近期做商店的整合和门店的提效的成果已经显现,第二季度小米之家线下门店的月均单店的GMV同比增长超过了20%,这也是自2021年第四季度以来最高的月均的单店GMV。卢伟冰表示,今年上半年,小米在小米之家合作伙伴的平均ROI已经达到30%左右,一些战略合作伙伴达到50%。

小米能有如此坚定的战略定力,与整个宏观经济的持续走低及手机大盘不断萎缩趋势是分不开的,冲击高端是目前破局的最优选。

根据IMF7月的报告,全球的经济增长预计进一步放缓到3%,但就小米上半年的表现来看,顶着全球的高通胀压力,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好于预期的。

财报显示,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达人民币223亿元,同比增长12.3%,毛利率创历史新高,达17.6%,且连续3个季度保持增长,呈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

截至2023年6月30日,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数达6.55亿,同比增长24.2%;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至AIoT平台的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用户数达1300万,同比增长27.8%。6月份,米家APP月活用户数同比增长17.1%,达8290万。

另一个亮眼的业务来自小米的大家电业务。2023年Q2智能大家电业务(包括空调、冰箱、洗衣机)收入同比上涨超70%,其中,小米空调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长超90%,小米冰箱产品和洗衣机产品也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出货量分别逆势上涨超50万台和30万台。

整体来看,在经济环境大的影响之下,全球大盘依然没有完全走出低迷,等待全球电子消费市场复苏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Canalys报告显示,上半年全球手机大盘同比下降近12%,中国市场的大盘,也是下降了5%。(雷峰网)

于小米而言,稳健有序多提升高端化战略是最好多应对方式。也正如卢伟冰所言:小米通过自身的不断进化,牢牢把握住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的主动权。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aKMo4czPBpVESelE.html#comments Thu, 31 Aug 2023 22:37:00 +0800
首届华为擎云生态创新大赛正式启动 //m.drvow.com/category/weiwu/hujAIRUXV6ohJm0f.html (雷峰网)8月5日,华为擎云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召开华为擎云终端商用论坛,并正式启动首届华为擎云生态创新大赛。

华为擎云创新能力平台全面对外开放,从平台、行业、资源三大维度提供全面开放的能力支撑,打造行业解决方案。

在2023年华为开发者大会(HDC.Together)的华为擎云生态创新展区,华为展示了擎云系列笔记本、平板、台式机、打印机等终端。同时,面向教育行业打造的智慧课堂及计算机教室解决方案,面向金融行业打造的移动展业方案,面向政府打造的安全终端解决方案等一系列落地案例亮相。

终端BG商用办公解决方案总经理刘江萍分享到2022年对1500多家政企客户开展主动回访,其中超过80%的客户痛点与问题都与应用生态相关。

此次,华为擎云希望搭建一个开放共创的平台,激活行业创新能力。正式开启首届华为擎云生态创新大赛正式启动,本次大赛报名截止日期为2023年12月31日。

2023年评奖将以华为擎云“自主创新、品质可靠、开放共创、以人为本”的DNA为标准,牵引政企客户体验提升,从场景创新、商业创新、技术协同、产品组合和用户体验几大维度,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华为将为参与大赛的行业伙伴提供丰富的权益激励,包括全渠道的营销支持、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全流程的销售支持。

华为终端BG平板与PC产品线总裁朱懂东表示,面向未来,华为终端致力于发挥端、管、云芯协同的优势,帮助行业客户构筑数智化底座,基于OpenHarmony底座面向各类行业办公场景与生态伙伴开放合作,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hujAIRUXV6ohJm0f.html#comments Tue, 08 Aug 2023 21:55:00 +0800
投身未来影像,vivo布局3D人像感知技术平台 //m.drvow.com/category/weiwu/v4qML1g51I5GLqEy.html 7月30日,vivo发布全新6nm制程自研影像芯片V3和算法矩阵,公布了vivo在其在影像技术上的最新探索。其中,vivo首次对外披露与AIGC算法相关的研发成果:包括建立了重庆3D动捕实验室,并宣布将在下一代产品中,应用新一代的新研发AI技术。

雷峰网获悉,vivo依托于重庆影像实验室平台,在实验室中自主搭建了影视级光场系统。该系统可以重建出“毛孔级”人体3D模型,实现虚拟环境下具有更强真实感的高保真渲染视效,可以帮助vivo支撑各类人像3D感知算法的研发、迭代工作。

(图:vivo全新超感人像系统)

根据介绍,vivo在该实验室内先收集人体3D数据和人体反照率数据,在AI进行算法学习,在此之后,这些算法将应用在目前硬件难以解决的一些收集影像问题上:其中包括发丝级抠图优化人像拍摄的背景虚化效果;开发基于背景风格的人像自适应打光算法;基于脸部深度、纹理信息的表情编辑、发型编辑、年龄编辑等功能;基于人体3D数据、深度信息开发的AI换装、AR炫舞等等。

该系统的优势在于,配合历史产品的底层数据支撑及以人脸、人体和手势为核心的三大人像3D感知算法能力储备,对人脸面部表情、人体姿势动作和手势交互感知进行精准捕捉和驱动。

而生成式人像编辑则能通过纹理重建与光照估计算法等技术,让用户基于自身喜好对光照、年龄、发型、表情等内容进行重新编辑。此外,基于稳定的移动端人像3D感知技术,vivo还提供多种人像AR特效,持续激活用户的创作热情。

比如说不管是 3D 统建的还是 3D 感知算法相关的,我们都是可以做一些前面的一个 PC 端的一个算法预演,然后在当预演出一个一定的效果之后,我们就会想到把它这个算法去产品化,然后最后落地到我们的手机端册上面,然后当然就是落地要做水相册上面的话,其实很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就是。

vivo影像副总裁于猛表示:“打造‘人性化的专业影像’是vivo一直追求的影像理念。

影像作为vivo的主力赛道,人像专业拍摄能力的建设也是vivo一直以来的着力点。vivo重庆智能制造中心于2014年布局、2017年完工并正式投产,vivo智能制造中心聚焦智能手机和其他智慧产品的研发测试,构建研产销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企业体系。 (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v4qML1g51I5GLqEy.html#comments Wed, 02 Aug 2023 17:42:00 +0800
OPPO的“微笑”目标 //m.drvow.com/category/weiwu/IOGwUsVezy2NLgxS.html ”商业上的回报只是一个结果,而不是OPPO做这件事情的原因。“OPPO健康实验室负责人曾子敬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说道。

2023年7月31日,OPPO 2023年度“微笑提案”中国区路演活动在深圳举行。

本届“微笑提案“围绕“科技为人”和“绿色未来”两大课题,在入选的15项提案中,“绿色未来”课题方向占比41%,“科技为人”课题方向占比59%。

在经由评审组最终评选出TOP 5提案进入OPPO“微笑提案”全球决赛路演。

与上届相比,本届提案团队技术与商业成熟度更高,涵盖的范围也更广,OPPO官方表示,本届提案在全球66个国家及地区面向科技创新工作者、创业者征集到687个提案,为上届的1.3倍。

OPPO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刘波为TOP 5提案团队颁奖


本届“微笑提案”的“科技为人”课题,主要征集智慧健康与科技无障碍相关的技术、产品、服务,如:健康算法、硬件传感器创新、新形态健康产品、无障碍辅助科技、适老化科技等创新解决方案。

这一课题方向上有10个提案入选中国区路演,覆盖了健康、无障碍与适老化设计等领域。通过创新技术解决方案与智能终端的融合,帮助视障人群可以更便利的生活和工作、让老年人可以享受全天候的服务、让睡眠与健康可以被守护、让寻亲者不再孤单。

OPPO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刘波为TOP 5提案团队颁奖时表示:“我相信,‘微笑提案’正在把点点光亮汇聚起来,会有更多科创工作者与OPPO一同‘微笑前行’,让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科技创造的美好未来。”

“绿色未来”课题是基于 OPPO 发布的 2050 年自身运营实现碳中和目标,征集环境保护、低碳发展相关并可应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创新技术解决方案,如:新能源、新材料、环保包装、绿色生产工艺、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低碳数字化管理等创新方案,从而降低电子产品生产或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这一课题方向上有5个优秀提案入选中国区路演,其中包括碳排管理、循环利用、能源替代、新材料等创新产品与解决方案。全球气候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微笑提案”这一平台能够助力OPPO携手外部伙伴共同为碳中和进程贡献力量。

2023年2月,OPPO首次发布《OPPO低碳发展白皮书》。正式提出了OPPO的低碳减排目标:OPPO承诺2024年,自身运营实现碳达峰;2050年,自身运营实现碳中和。

此前,为响应《巴黎协定》气候目标和中国“3060”目标,OPPO成立了碳中和工作组,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并基于全球业务碳盘查数据和管理现状,确定了OPPO低碳发展目标和行动路线,在运营减碳、能源替代、规划减碳、产品减碳、业务支撑五大领域设置了16个减碳场景。

在减少碳排放方面,OPPO一直积极致力于从源头减量、能源替代、节能增效、循环利用四个维度推动工厂、办公楼以及数据中心温室气体减排,以降低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对地球暖化所造成的环境及气候影响。

为此,OPPO在2022年启动光伏发电项目,计划在东莞工业园区铺设屋顶光伏,该项目已于9月正式启动现场施工,铺设范围包括东莞工业园区5个厂房以及11栋宿舍楼。屋顶光伏项目一期将于2023年上半年竣工,预计实现年发电量500万千瓦时。该项目产生的电力将用于OPPO自有园区的生产活动。预计每年可节约能源费用约50万元,减少碳排放约2905吨CO2e。

除此之外,OPPO也在运营、产品等层面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打造花园工厂、加强水资源、污染物和废弃物管理,推动产品的绿色可回收进程等,而本次中国区就有入围的绿色生产工艺和回收提案。

“节能减排是我们是一直在坚持方向,不管在软件、数据,生产端,还是在我们供应链基地上,都可以看OPPO有长足的进步。”曾子敬告诉雷峰网。

据悉,本次中国赛区TOP 5提案将于今年10月与美国波士顿、泰国曼谷两个赛区路演TOP 5提案一起参与微笑提案加速营,并进入全球决选路演。最终在决选中胜出的TOP 5提案将获得35万人民币(税前)奖金,并与OPPO及其合作伙伴展开商业与技术合作的机会。(雷峰网)

]]>
智能硬件 //m.drvow.com/category/weiwu/IOGwUsVezy2NLgxS.html#comments Tue, 01 Aug 2023 20:02:00 +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