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业界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姓名误用?中国学者“学术碰瓷”遭前哈佛教授炮轰,网友:让人大跌眼镜

作者:贝爽
2021/02/20 19:19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国内“学术造假、图片误用”等事件刚刚过去,学术界又上演了一出“学术碰瓷”闹剧。

近日,知名学术打假网站Retraction Watch发表主题文章,直指中国学者学术造假。

姓名误用?中国学者“学术碰瓷”遭前哈佛教授炮轰,网友:让人大跌眼镜

文章指出,中国学者涉嫌冒用前哈佛副教授、MIT-IBM Watson AI 实验室总监David Cox的名字发表学术论文。David Cox已公开证实此事件,并在Twitter发文称“整个事件让人感到恶心”。

同时文章还强调,更让人觉得荒诞的是,涉事者在论文署名中还伪造了一位不存在MIT教授。

这一事件曝光后,不少网友调侃称,难道这是“名字误用”?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姓名误用?中国学者“学术碰瓷”遭前哈佛教授炮轰,网友:让人大跌眼镜

姓名误用?中国学者“学术碰瓷”遭前哈佛教授炮轰,网友:让人大跌眼镜

据了解,目前相关平台已经撤销了所有涉事论文。

前哈佛教授,无故成论文合著者

据Cox介绍,他有时常浏览期刊网站的习惯,近日他在DBLP(一个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论文网站)网站搜索论文时,发现自己赫然出现在了两篇论文的合著者之列,而自己从未参加过该项目,与其他合著者也并不相识。

可能出现了重名,起初Cox并没有太在意。但当他打开论文PDF时,发现自己的个人照片竟然出现在了作者详情页中,而且邮箱地址也和自己的完全一致。

这两篇论文题为《 FCM集群:澳门城市智能交通的云网络模型》和《基于转移学习算法的物联网系统移动网络入侵检测》均发表在了Springer Nature旗下的Cluster Computing《集群计算》杂志上。

其中前者发表于2017年10月,被引用4次,后者发表于2018年1月,被引用14次。

在确认对方确实冒用了自己的身份后,Cox怒了,他第一时间与出版方取得联系进行了投诉,并在社交平台发表多条推文指责其行为。

姓名误用?中国学者“学术碰瓷”遭前哈佛教授炮轰,网友:让人大跌眼镜

据了解,David Cox在AI圈儿颇具名望。

David曾是哈佛大学自然科学、工程和应用科学系副教授,获得过多项荣誉,包括理查德和苏珊·史密斯基金会生物医学研究卓越奖,谷歌计算机科学学院研究奖以及罗斯林·艾布拉姆森大学本科教学卓越奖。

同时,他教授的有关“神经科学基础”的在线课程吸引了来自全球的750,000多名学生;他领导的AI实验室走出了多位知名学术专家和企业创始人,后者涉及医疗保健、自动驾驶等多个行业。

姓名误用?中国学者“学术碰瓷”遭前哈佛教授炮轰,网友:让人大跌眼镜

另外,他目前所在的MIT-IBM Watson 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耗资 2.4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5.5 亿元)建成,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高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项目之一。

该实验室聚集了IBM和MIT众多优秀研究人员,David Cox作为实验室主任带领他们共同致力于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以解决AI前沿领域难以攻克的问题。

伪造作者,MIT教授也中招

中招的不止David Cox一人,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涉事者发表的另外一文章中还冒用了MIT教授Saman Amarasinghe的个人信息。

Saman Amarasinghe是MIT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EECS)教授,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首席研究员,专攻语言设计和复杂的编译技术,曾带领团队开发了Halide,TACO,Simit,StreamIt,StreamJIT,PetaBricks,MILK,Cimple以及GraphIt等特定语言和编译器,是高性能特定语言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姓名误用?中国学者“学术碰瓷”遭前哈佛教授炮轰,网友:让人大跌眼镜

在涉事者发表的一篇名为《Notice of Retraction: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Macao Based on Deep Self-Coding Learning》的论文中,合著者之列出现了Amarasinghe的个人照片和信息,但将教授的名字改成了Bill Franks。

姓名误用?中国学者“学术碰瓷”遭前哈佛教授炮轰,网友:让人大跌眼镜

至今Amarasinghe未对此事件发表置评。

当时这篇论文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in Industrial Informatics》杂志上,事件曝光后,IEEE杂志立即进行了撤销。该平台负责人Monika Stickel称,“我们的调查发现有证据表明违反了IEEE政策,并且按照我们的规范,有关文章已被撤回。”

不过,令Cox气愤的是,直到威胁诉诸法律手段之后,对方才同意撤销了与其相关的造假论文。

论文撤销,涉事者开除

Springer Nature杂志收到Cox投诉后立即进行了处理,并声称会对其进行撤稿处理。但在1月28日,Cox发推文称,Springer Nature只是想对论文进行勘误,而不是撤稿。

姓名误用?中国学者“学术碰瓷”遭前哈佛教授炮轰,网友:让人大跌眼镜

随后Cox考虑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后,对方在第二天才明确发布了撤稿声明。

对于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涉事者为何将Cox列入合著者,Springer Nature调查后解释了两点,一是涉事者在Cox的“Good idear”中借鉴了灵感;二是在论文审核时,平台收到了来自Cox的身份确认邮件,而发送的邮箱地址并未本人官号。

而Cox对这一解释并不买账,他说,自己的研究方向与以上论文并不相关,也未公开谈论相关话题。他们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增加出版机会,或者获取学术声誉和经济奖励。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相关论文已经全部被删除,涉事者也已经被开除。Springer Nature说,“没有人会再与他合作,他也不会再参与发表任何学术论文。”

Cox表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该事件凸显了学术出版监管的薄弱,反映出了在AI和计算机科学领域,论文发表规范的普遍缺乏,由此才导致许多论文未经严格审核就能够在线发表。

学术不端事件频出,如何拨乱反正

事实上,不仅论文署名乱象,论文抄袭、造假等不端行为在学术界也一直存在。据Retraction Watch数据显示,2012-2015年间曾因学术不端撤销了1000多篇论文。

近些年,相关不端行为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最近不论是国内国外,知名学者学术不端行为被频频爆出。那么如何应对这一想象?

对于学术出版商业而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新规对论文进行更严格的规范和审核。如Springer Nature研究诚信总监Suzanne Farley说,“我们面临的根本挑战是:几十年来,论文发表一直以信任为基础,但不幸的是,有一些个人和团体打算欺骗和滥用这种信任。”

据了解,许多论文在正式发表前都会提交到arXiv,而在这个阶段并不会启动同行评审机制。微软、西北大学研究院Brent Hecht介绍称:在没有同行评审的情况下,论文合著者是论文质量的一种代表。

更重要的是,在审核方面没有严格的规范。此次事件的出现,就在于涉事者没有使用作者的官方电子邮件地址发送身份确认信息,却通过了平台审核。

因此任何信任都需要一定的规范作为基础,同时,维护学术界的公平、公正是每个学者的责任,而它最终受益的也是每一个人。

最后,借用Cox所说:“如果不想破坏公众对同行评审的信任,此类事件真的不应该再发生。”

引用链接:

https://www.wired.com/story/ai-research-paper-real-coauthor-not/

https://mitibmwatsonailab.mit.edu/people/david-cox/

https://twitter.com/neurobongo/with_replies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1/01/26/researcher-fired-for-including-an-author-not-involved-in-a-paper-says-colleague/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姓名误用?中国学者“学术碰瓷”遭前哈佛教授炮轰,网友:让人大跌眼镜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