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泳铭在全员信中强调的“用户为先、AI驱动”战略重心会不会只停留在口号层面?
这是外界不可避免的疑问。
9月10日,阿里巴巴新CEO吴泳铭上任。这是今年6月20日阿里巴巴董事会就做好的决定,经过三个月的沉淀,这一消息已经激不起太大波澜。
关于吴泳铭的背景与履历,已经有太多消息。这位十八罗汉之一,阿里妈妈创始人、“All in 无线”发起人,重新到了战斗的第一线,正式披挂上阵,亲督变革。
战略、业务、组织,阿里需要一次从内到外的全面变革,阿里CEO吴泳铭首封全员信如是说。
这将是一场什么样的变革?或许没有人能够预判。
但阿里和吴泳铭所经历过的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01
存量竞争时代的来临
全员信直入正题,自我介绍后的第一句,就是呼吁,读之极为震撼:
时代在变,阿里必须变!时代在进步,阿里更必须进步!
时代确实在变。经济学理论中有一个“低垂的果实”理论,指的是在科技成熟的初期,通过商业模式的简单创新就能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国内移动互联网过去十年的整体增长,来源于用户人数和时代红利释放,大型互联网公司抓住流量喷发的机会,就是所谓地采到了低垂的果实。
在红利已经不再显著的今天,已经适应的增长模式效果也大不如以往。行业增长趋缓,已经是肉眼可见的变化。
竞争环境也在发生剧烈变化,消费行为习惯变迁和生成式AI等科技变革的时代大背景,是互联网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经济下行的趋势下,这种增长引擎的推动力也在不断减弱,在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只能集中在现有的资源上时,平台将进入到存量竞争阶段。存量竞争是最近几年的网络热词,如何在存量竞争中保住自身优势,同时还能够在不断短兵相接时保持战斗力,则是吴泳铭想要表达的重点。看他划出的重点,已经非常明显,要守、更要攻!
可用户为先、AI驱动,还适合现在的阿里吗?
02
照顾用户的那些“微体验”
现世大多数的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而太多企业迷失在“为了做而做”的目标里。
回顾阿里24年历史上的所有大创新,都来自细小、不起眼用户体验的提升。
为了防止用户被骗9块9,有了支付宝。
为了让平台24小时不打烊,有了阿里云。
为了让包裹快那么一点点,有了菜鸟。
……
也许这些甚至都不能称做是“功能”的微体验提升,在用户眼里都有些微不足道,但正是这种用户为先的价值观,成就了阿里,更是开创了一个个庞大的产业生态,让移动支付、云计算、快递业、AI,成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回看吴泳铭9月12日提出“用户为先”的战略,依旧看似不起眼,但背后包含着阿里开创者们骨子里流淌着的业务哲学和社会使命。
用户为先的理念,犹如空气一样,你看不到空气对你日常生活的影响,但它却是你生活的第一影响因子。
阿里人和它的用户,都需要这股润物细无声的空气。
03
非AI背景的吴泳铭,能做好AI驱动吗?
吴泳铭把AI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们必须让阿里巴巴各业务的用户场景都变成AI技术最佳的应用场,通过技术创新带来突破性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如果跟不上AI时代的变迁,一定会有新的物种将我们取代。”
或许有人不解,吴泳铭并非AI出身,何以要如此重视AI?
雷峰网曾发表《我为什么支持BAT拆掉AI研究院》一文,被多位院士、AI负责人在内部进行专项讨论,此文的核心观点是大厂之间的AI比拼,已经过了PK人才实力和技术储备的阶段,胜负在AI的组织力。
何为AI组织力?
把有限的AI人才和计算资源,挣脱部门墙的束缚,放在“企业相信、用户需要”的地方,目标统一、减少内耗、降低损耗,便是AI组织力的体现。
广告界有一句经典名言“我明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了,但是我从来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 大公司的AI事业同样如此,浪费甚至大于创造。
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曾花三个月时间调研人才和算力均领先的微软为何没能做出GPT,在西雅图、硅谷拜访了微软和OpenAI多位核心高层后发现,纵使微软“人卡两全”,但早期承载着微软大模型任务的团队,因为派系和组织架构等历史原因,有意自我割据为若干支独立团队,面和心不和,他们方向迥异、互抢资源,一条龙散作多条虫,原本的人卡优势,最终成了劣势。
反观OpenAI,圈内并没多少AI科学家钦佩Sam Altman甚至首席科学家Ilya的研究能力,但无一不认可他们在生成式这条道路上一路走到底的信念感,以及把有限的人才和有限的资源只投入一个方向的AI组织力。
AI信念感和组织力,是高手之间过招的决定性条件。
AI驱动,是吴泳铭十几年来的信念,AI组织力的建设,他也早已有了肌肉记忆。
2019年任正非的一句内部讲话,点醒了陶醉于炫技的AI从业者:算法团队要直接杀入到项目中去,一线既有算法又有数据,就容易突破。你们组织优秀的博士形成一个军团,扑上去,就可能把口子撕开。抽象的平台一定要有实践东西检验,多几个具体化的平台,综合起来才会有抽象平台。别关在深宫大院里面,到战场上去,立功去,说不定你就从少尉升少将了。希望你们的军团能率先杀出一条血路来,成功了我会来看你们。
而在更早的2011年前后,由吴泳铭领衔的阿里妈妈、搜索事业部、手淘技术部,陆续把当时国内顶尖的算法工程军团,扔在了由用户、商品、卖家构成的复杂场景战场上,他们前赴后继,把象牙塔和顶会论文中习得的实用且时髦公式,撒在了把业务抽象过的X和Y当中。
那时的吴泳铭作为AI旗手,第一次带着“AI驱动”的信念,组织刘振飞、杨过、李红星、思函、青峰、吴雪军、袁泉、五福、乐田等人,打响了中国电商AI的第一枪,这是阿里AI的第一出征,也是被后来证明成功的一次出征。
搜广推算法团队不仅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流量效率和营收变现,更是在后期先后引入了盖坤、仁基、谷雪梅、金榕、华先胜、司罗、周靖人,以及顾问颜水成等AI明星。
之后达摩院的成立,也让集团各路算法专家聚拢,共同探索科学和业务的核心命题。
由这群人培育出的后浪,又四散在淘天、本地生活、云等业务板块,以更高的研究视野、更扎实的工程能力,驱动着阿里的新一轮变革。
《我为什么支持BAT拆掉AI研究院》提到,AI人才在业务部门和研究院符合时宜的切换,才能塑造出AI组织力。海内外多数企业的AI团队,要么长期拘于研究院,难接地气,要么长期在业务部门,视野局限。
阿里AI铁军,一直经历着从业务,到研究院,再到业务……的循环转换,在“公司相信、用户需要”的地方磨砺。
这段封尘的历史倘若没有吴泳铭的开篇,或许阿里AI也无法站在现在的高点。
此时的吴泳铭,还能打好”AI驱动“之战吗?真正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是乐观的。
04
用户优先、AI驱动下的新增长点
全球化市场,是中国商家眼中不折不扣的增量市场。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阿里巴巴在创立之初就确立的愿景,所以有了中国黄页,有了阿里B2B业务,“立志要做一家由中国人创办在全球经济发展有独特价值的公司”。
过去十年,速卖通、Lazada、rendyol等公司同样是从用户体验出发,在本土化和优质供给等方面做出了重要决策,比如有扶持海外商家、开发重点国家的独立应用以及在重点国家匹配了相应的本地化人才编制等。
6月季度,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收入同比增长41%,其中国际零售商业收入同比高速增长60%、订单同比增长约25%。这代表阿里的国际化板块,已经在全球扎根。
这一数字固然好看,从商业意义上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因为阿里的全球化不是一家公司的全球化,是与所有商家站在一起的全球化。一个全球化的平台,能够引发指数级的商业机会。
这些商业机会,同样也会反哺到阿里自身,海外必然是新的增长点。
05
结语
用户优先、AI驱动,是阿里的战略重心。将用户留下来,让技术更高效,把目光放全球,是它的三大要求。
自三月份以来,阿里在应对挑战中,主动求变,设立了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实行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目前已经初见成效。
所有人都在期望阿里成为一家102年的企业,没有人知道应该如何做让一家互联网公司成为102年的企业。现在,24岁的阿里给出的答案是,要在时代脉搏点中,始终保持应对未来的智慧与力量,始终保持自我变革的勇气。
#雷峰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