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业界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关于机器人的未来,这些学术大牛是怎么说的

作者:金红
2016/08/19 21:53

上周由雷锋网主办的CCF·GAIR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上,多名学术大牛和机器人创业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机器人的发展与未来,雷锋网摘取了其中的一些精彩发言。

丁汉:共融机器人

关于机器人的未来,这些学术大牛是怎么说的

丁汉,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数字制造理论与技术研究。

除了具备高速度、高精度、高负载和高性能等特点之外,丁汉教授认为,未来机器人的重要特征就是“共融”。这其中包括了三层含义:

1.机器人与环境高度适应:例如在雪地行走,狭窄腔道里作业等。

2.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高度适应:多机器人合同协作和规模化集群机器人的互助互补。

3.机器人与人类高度适应:人机之间高度共融,机器人将能够理解人类的思维和动作。

面对这三个共融层面,丁汉教授从结构、感知和操作系统这三个层面阐述了共融机器人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其中具体包括:

具备刚-柔-软结构的行为顺应与可控性;

具备多模态感知的交流沟通能力;

兼具自主性和群体合作性的智能分布式操作系统构架。

最终,联合这三个层面的研究内容,通过“能工巧匠”、“聪明体贴”和“分工合作”等类型机器人的具体实现,形成一个共融机器人的系统集成与验证平台。

具体实施方面,丁汉教授表示共融机器人项目将预计投入2亿元人民币,历时8年时间完成。在激励原创、注重前沿科技和学科交叉、加强人才培养和全局统筹等大的原则框架下,通过与各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和相互学习,推动我国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孙宇:给机器人一双手

关于机器人的未来,这些学术大牛是怎么说的

孙宇,南佛罗里达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IEEE RAS机器臂抓取和操作技术委员会的始创主席及美国总统国情咨询委员会机器人方向的顾问。

孙宇表示目前在实验室里有很多机器手,它们可以做很多类似人手的事情,可以做饭,可以做家务,日常生活无所不能。不过这些机器手大部分都是经过仔仔细细的编排和导演,通过很复杂的编程,花了很长时间使这些演示能在特定的环境和运动当中能实现,现在还远不能复杂的环境当中得以应用。

孙宇提出用工程的方法来解决工程的问题,有一些需要可以简化成工程的需要,通过这些需要可以找工程的解决办法。孙宇所在的实验室发明了一个“面向对象功能的网络”(Functional Object-Oriented Network,FOON),这是用各种物体和它的功能及所用到的操作结合起来建了一个网络知识库。有了网络知识库后,实验室可根据不同的任务总结出不同的要求,根据这个要求得到最优的手抓解决方案。

Daniela Rus:软体机器人

关于机器人的未来,这些学术大牛是怎么说的

Daniela Rus,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机器人实验室主任、IEEE、AAAI Fellow、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直是机器人科技研究的先驱,这个实验室曾研究出猎豹、Atlas等轰动世界的军事机器人。这次Daniela Rus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报告演说中讲述世界机器人领域十二大前沿技术趋势,其中第一个提到的便是软体机器人。

Rus表示之前的机器人都是钢体的,但这样的结构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种环境。软体是指把机器人的结构制造成柔软灵活的,像人体结构一样。一般来说,软体机器人的身体结构利用软硅胶制造的,增强其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的未知环境。Rus提出除了软硅胶,还可以用水或是空气去驱动软体的结构。

Rus表示目前软体机器人在机器人学科当中的重要性排名最高,也就是说大家对软体机器人的关注度是最高的。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关于机器人的未来,这些学术大牛是怎么说的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