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业界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阿里云的「二次创业」

作者:nebula
2023/05/19 22:58

阿里云的「二次创业」

就在昨夜,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张勇,向阿里云员工发出全员信:计划在未来12个月将云智能集团从阿里集团完全分拆并完成上市,在股权和公司治理上形成一家与阿里集团完全独立的新公司。同时,阿里云智能集团也将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

“分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是阿里云面向未来二次创业的全新开始。”张勇在内部信中这样说道。

这是阿里云在近期释放出的又一重磅消息。但这一消息并非毫无预兆——事实上,在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阿里云已在不同层面完成了一系列内部梳理和升级,为官宣上市做足了铺垫和准备:

先是组织架构上,阿里开启“1+6+N”的分拆,阿里云智能成为六大业务集团之一,张勇亲自挂帅;业务增长上,阿里云通过大模型、降价、生态让利、被集成等动作,组装出一套独有的To B增长飞轮。

要知道资本市场波谲云诡,若无万全准备,上市就不是一剂“续命药”,而是一帖“催命符”。

眼下的阿里云,已经调整好了飞行姿态,加速引擎全部打开,再用一封内部信明确目的地坐标,开启全速前进的新征程。

轻装上阵,独立出发

从阿里内部成长出的阿里云,正在准备离开阿里。

张勇在当晚的电话会中,如此解释将阿里云彻底从阿里巴巴集团中分拆出的原因:鉴于云智能集团的商业模式、客户特征和发展阶段与集团大多数消费互联网业务有巨大差异性,我们认为云智能可以完全独立面向市场,进一步强化业务战略,优化运营和组织。

这不难理解。阿里云面对的是企业客户,淘宝天猫面对的是普通消费者,无论是在商业模式、产品研发乃至市场营销的各个方面,两者都有所区别。随着阿里云体量和业务丰富度的不断扩大,这种差异正在更加明显。

阿里云源于阿里巴巴。众所周知,阿里云的诞生源自于淘宝当时的算力瓶颈,随着淘宝业务增长,对服务器、数据库等算力设备的成本上升速度超过了营收速度,倒逼阿里不得不开始自研云计算,也由此有了飞天云操作系统的诞生。

过去十多年,阿里云为阿里巴巴集团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反过来,一届届双11也成为阿里云最好的练兵场。张勇曾回忆说, 早年双11上云,不放心,做了一套黑白颜色的界面备用,防止宕机,所幸,阿里云最终扛下了双11的流量冲击。

从2016年起,从无到有的阿里云发展成为全球第三的云服务商,再至最近,总营收过千亿,连续两年盈利,成为中国唯一一家盈利的云厂商。

两个月前,阿里宣布,将转向“阿里巴巴集团 + 6大业务集团+ N个业务公司”(1+6+N)的组织架构。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实行CEO负责制,人、财、事全面独立经营管理;具备条件者,保留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

这次调整,已经昭示了作为六大业务集团之一“阿里云智能集团”的即将独立。当然,随着分拆上市消息的公布,可以看到,这比此前预想的独立更为彻底,正如张勇在全员信中写道,阿里云将“在股权和公司治理上形成一家与阿里集团完全独立的新公司”。

张勇的全员信像是一封信息通告,更像是一封阿里云再启程的创业宣言,在这封名为《再创业!再出发!》的信中,张勇写到,分拆是阿里云面向二次创业的全新开始,阿里云要独立面对市场,要“打造一家世界级的科技公司”。

启动加速引擎,在AI崛起时

对于“再出发”的阿里云来说,有一个巨大的机会摆在眼前。

AI的崛起为云计算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一是算力尤其是高性能计算能力的需求暴增,二是MaaS(模型即服务)将开启一个在IaaS和PaaS之外的新商业模式。抓住AI崛起的机会,对二次创业的阿里云至关重要。

阿里云正在通过大模型、生态、降价等多项战略,构建自己的增长飞轮。

何为增长飞轮?技术够强、规模够大,生产成本会随之降低,阿里云由此获得充分的降价空间。价格优势和产品能力的开放,将吸引更多伙伴与阿里云合作,扩大市场规模;阿里云可以为伙伴提供更有优势的算力价格和大模型能力,推进AI大模型的产业落地。而落地成果和合作生态,也将持续反哺至阿里云体系,让技术实力、产品能力再上台阶。

拆开来看,首先在大模型上,阿里云完成了横向的扩展(从阿里自身辐射到外部企业),和纵向的挖掘(从通用到垂直领域),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一阶段,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全系产品都将接入 AI 大模型。阿里要做的是,打通大模型技术(通义)、产品(通义千问)与应用(钉钉、天猫精灵等),将“通义千问”先在集团内部生态中跑起来。

第二阶段,阿里与合作伙伴构建了大模型“朋友圈”,优先为千问伙伴提供大模型领域的技术、服务与产品支持,共同推动大模型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即各行各业的生态伙伴和企业都可以结合自己的行业知识及场景需求,对千问大模型进行再训练和精调,打造专属大模型,并集成进自己的整体解决方案中。

其次,阿里云也通过多轮大规模降价举措,向外界展示了自身的成本优势。

过去十年,阿里云提供的算力成本下降了80%,存储成本下降了近9成。有业内人士指出,降价并不意味着价格战内卷,而是技术能力与规模优势所带来的成本优势,使得阿里云、AWS这样的头部云厂商,在IaaS层拥有了更大的降价空间。

规模效应和持续投入自研技术,是阿里云能够持续降价的底气所在。据悉,阿里云自研CPU倚天710、云操作系统飞天和云基础设施处理器CIPU的组合,让数据库、大数据和AI及高性能计算、视频编解码等场景性价比提升了80%以上。

在生态方面,阿里云形成 “1+3+1”的产品被集成结构:顶层为MaaS模型即服务,阿里云向生态开放大模型能力和训练底座;中间层为三个PaaS被集成,钉钉和瓴羊进入产品矩阵,与阿里云平台产品构成三大PaaS被集成;底座为IaaS云基础设施产品被集成。

同时,阿里云也公布了新的生态伙伴政策。

此前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也强调,对云大厂而言,生态是最为复杂繁琐的一环。如何与合作伙伴共同做大蛋糕、分好蛋糕,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了云厂商的生死。

在最新政策中,阿里云表示针对各级别分销伙伴的佣金率都大幅提升,为历年来最高的一次;分销伙伴的专属市场规模扩大5倍;针对ISV合作伙伴,提供千万级专项资金支持集成适配。营销资源投入也有所提升,派出500位阿里云销售专家还将手把手辅导新伙伴完成1-3单销售。

国际伙伴方面,阿里云也大幅向伙伴让利,为伙伴提供的产品优惠幅度最高至40%,并出台多项激励政策,以促进ISV伙伴的产品销售;并成立全球ISV加速计划,为ISV提供更多财务激励及技术支持,通过阿里云的全球销售网络及生态伙伴,共同为ISV伙伴产品“带货”。

阿里云智能首席商业官蔡英华此前也提到,这一系列的生态举措,一定可以让分销伙伴和阿里云分工更明确、合作更紧密、收益更丰厚。

阿里云会许自己和市场,一个怎样的未来?

不难看出,如今这个经历过组织、人事、业务等多方调整优化的阿里云,才算是做好了独立上市的准备,才算是接得住上市这一剂“强心针”的刺激。

那么,阿里云如果成功上市,表现将会如何?

从财报来看,阿里云其实已实现连续两年盈利。财报显示,阿里云智能在2023财年总收入为772.03亿元,经调整EBITA利润为14.22亿元,同比增长24%。

阿里云盈利的底层逻辑,某种程度上与AWS、谷歌云有异曲同工之处。

Google前CEO施密特曾这样分析Google的运营成本优势:

“Google的运营成本只有微软和雅虎的几分之一,一次搜索服务的成本只有零点几美分。而节省的钱,Google可以通过增加服务器数量,增加运算难度。用竞争对手相同的单位价格,Google可应用更多的硬件和算法,实现更好的搜索质量。而Google的竞争对手是无论如何提供不出这样高质量的服务。如果他们向用户提供这样的服务,高成本会让他们严重亏损。”

对应到云计算领域,即是:以绝对的规模,来最大化技术研发投入的产出,为用户提供更高性能的计算服务,并且保持相对合理成本。

AWS正是将这一原理发挥到极致的云厂商之一。尽管AWS已经在全球市场份额上遥遥领先,但它近年来仍在不余遗力地提升计算效率,比如持续升级nitro、gravition 3等。

相应地,其成本优势也逐渐显露出来。AWS之所以能够在成立后的十四年时间里,执行超过80次降价措施,毫无疑问,是技术让AWS拥有了更大的让利空间。

阿里云的做法也与AWS类似,即通过其自研的核心技术和对科技研发的持续投入,建立核心壁垒。过去十年,阿里云以飞天云操作系统为核心,建立了自研芯片、服务器、计算、存储、网络等软硬一体的新型计算体系架构。或许外界也可以通过AWS等国际云厂商的发展情况,一窥阿里云的未来表现。

此外,正如前文所说,阿里云智能集团的商业模式、客户特征和发展阶段,与阿里巴巴集团大多数消费互联网业务有巨大差异性,因此独立拆分一举,将有望使得阿里云的科技属性更纯粹。

换言之,阿里云主攻To B,而阿里素来以电商等具有浓厚To C色彩的业务闻名,分拆能使二者进一步区分开来,阿里云的To B属性会更加鲜明,这也会让市场对阿里云的估值,尽可能地回归到科技股的分析逻辑上来。

目前,行业对AWS和谷歌云的估值都有着较为热烈的讨论,例如,高盛对AWS给出7300亿美元的估值,市销率为7倍,也就是年营收的7倍;更为激进的机构则对AWS给出1.2万亿、乃至3万亿美元的估值,市销率高达30倍。近期的另一项研究显示,谷歌云的估值达到5000亿美元附近,市销率为10至15倍。

上述数字,或许可以为对阿里云的未来价值的判断,提供一定参考。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阿里云的「二次创业」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