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智慧教育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上海闸北第八中学原校长刘京海:如何让老师们对新技术从“仇恨”到“拥护”

作者:德江
2019/10/16 19:24

一直以来校外教培市场是相对热闹的,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却因为种种因素显得有些安静。尤其是当以AI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众多教育科技公司快步走在了教育探索的前沿。

但不可否认,由于国家政策的推动、学校的自主探索应用,教育科技公司的支持与创新,都在为新技术大规模应用于校园而铺路。其中,已有不少早已洞察趋势,敢于探索的学校参与到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不乏一些典型的案例。

10月11日,英特尔智慧教育峰会在青岛举办。在峰会上,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原校长,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刘京海以《全面应用新技术,实现成功教育新突破》为题,分享了他在闸北第八中学期间如何推行应用新技术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

在演讲中,刘京海认为推进教育改革,必须借助于新技术的常态应用,用最短的时间,提高学习质量,省出最多的时间提高学生素养。经过反复讨论,他们选择了个性化的练习与辅导作为突破口。他还表示,凡是不能提高学业质量的新技术是不可能走进学校的,只有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新技术的作用,才能真正在学校中得到推广

以下是刘京海在峰会上的分享内容,雷锋网对其进行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整理:

上海闸北第八中学原校长刘京海:如何让老师们对新技术从“仇恨”到“拥护”

我发言的标题是全面应用新技术,实现成功教育新突破。我先放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我们学校从2012年启动,2015年全面铺开,应用新技术的一个短视频,谢谢大家。

我今天跟大家汇报的是四个问题。先说第一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学校系统的改革它是问题导向加目标导向。学校问题很多,梳理这些问题,要把它聚焦,聚焦到第一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第二是一个有可能解决的问题,第三是一个关键问题。

其实现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凡是搞的好的学校都是生源好,师资好,办学条件好。而多数学校都是普通生源,普通师资,普通办学条件,这么多这样的学校如果不改革的话,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沦为一种思想运动而不是实践活动。

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新技术的常态化应用

对于我们普通的学校来讲,时间是一个常数,生源是固定的,教师群体的专业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今年已经69了,从教45年,我做的就是一件事情,想去改变教师。应该说不能令我满意,所以,如何推进教育改革,既提高教育质量又提升学生素养,这是个难题。

所以,必须借助于新技术的常态应用,用我的话来说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提高学习质量,省出最多的时间提高学生素养

因为现在推行的新高考和新中考改革,政府和专家把意义和价值都讲的很清楚。落到每一个校长和教师的时候可以告诉你就是一句话:什么都要考。在什么都要考的情况下,要提高分数都很困难。但是实际上在第一线,有一批校长还不满足于提高分数,还想提高学生素养。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所以我说新技术的应用,不是战术选择,是战略转移。

怎么解决这一个问题?我自己概括了一下是三句话。第一是看清趋势方向;第二是找准突破口;第三是做实操作点

上海闸北第八中学原校长刘京海:如何让老师们对新技术从“仇恨”到“拥护”

所谓看清趋势方向,就是要在建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价值引领下,引入新技术,重构教育环境和资源,再造教与学,管理评价的流程。其实我们仔细看一看,我们历来的变革都是通过技术来推动的。当然需要正确的价值判断,当前政府和教育主管领导都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是必然趋势,这个方向没有问题。

但为什么我们信息技术将近二十年推广和应用,情况真的不能令人满意。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个是我们把那些口号当成行动的具体方案。那个口号是我们通过努力去逼近的一个目标,而不是拿来就可以做的。

我们曾反反复复酝酿讨论这个突破口到底在哪里。第一是技术容易实现的,第二是教师应用阻力最小,第三是效果反应最快的点来突破。我们当时选择的突破口就是个性化的练习与辅导,我们2012年启动这个项目,2015年全面推开。

我们没有选择课堂突破,我开玩笑说现在都是在研究课堂的突破,程式化多,很快都失败了。不是这一件事情做错就是这个条件还不能足以改变课堂。生源不一样,教师不一样,生源和教师加在一起这个过程现在千变万化,导致我们很难突破。因此我们选择农村包围城市,从个性化的练习与辅导入手,迅速的取得了教师,家长,学生接受的共识,提高他们参与积极性。

有了突破口,接下来就是要做实操作点。我们的改革是一个连续的行为过程,任何一个小的过程性的障碍,都会导致全盘皆输。因此诸如硬件选择与管理,网络建设,平台资源建设等看似不重要环节,都是新技术应用中的坑,需要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环节工作。

举个例子,我们当时把所有的移动终端买来测试,然后确定某一个品牌。第二我们当时就想这个终端是学校配还是家长带。我们研究兄弟学校经验和教训发现,你有再多的钱买来以后发给学生,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无穷无尽的麻烦。因为不是自己的东西,没有人会爱护它。从充电开始,我可以告诉你学校要投入许许多多的事情。最后我们确定家长自带,确定要家长自带又有无穷无尽的告状和来信。

因为我知道没有任何方法能够解决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有人问我你当年为什么那么坚决?因为2012年时我62岁,已经超期服役。我知道我不可能永远做校长,担心我的离开会导致学校教育改革的后退,可是这个技术不可能后退。开了汽车不可能倒回去骑自行车的。事实证明,2018年我主动离开校长岗位,现在学校老师依然抢着用(新技术),而且还有新进展。

不能提高学业质量的新技术进不了学校

接下来谈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我们这个教育改革,突破口选择的是个性化的训练辅导系统。一开始很多专家领导都说,刘京海你是搞素质教育的典型,怎么现在开始研究应试。我跟领导们说,我可以明确告诉你,凡是不能提高学业质量的新技术是不可能走进学校的

所以我说我们突破口选择在应试,但我们的目标不是应试,目标是指向素质、走向育人。他们跟我说刘校长你在倒浆糊,我说这个很容易统一,就是用最短时间提高学习质量,省出最多时间发展素质。提高分数需要时间,提高素质需要更多的时间。

上海闸北第八中学原校长刘京海:如何让老师们对新技术从“仇恨”到“拥护”

随便举个例子。我们高一理化生,政史地,计算机课是不允许布置回家书面作业的。因为我们都是用个性化的训练辅导系统,由于他有很强的针对性,提高了有效性。我们学校这样一个生源,初中30%是农民子弟。每一年进来的学生是什么情况,我们静安区统一来测试,数学平均分80分的话,我们的学生只有0.75到0.8,0.8就是64分,按0.75只有60分。

而4年以后,我们已经连续10多年都是超市区平均分,最少3门、最多是5门都超。我们的高考升学率,新高考以后大幅度提升。就是因为我们精准化的让教育质量提高了,省出时间让每个孩子参加研究性学习,得了很多奖。

这些孩子自主招生是招不到他们的,自主招生怎么说,你要考到六百分再来开研究性学习。我们的学生不可能考到六百分,但我们依然搞研究性学习,为什么?创新是不同层面的。我们是为这些孩子打基础,他们有了基础知识掌握、思维习惯,有了基本的思维方法的培养,一旦走向了社会,又有条件了,这些孩子一定会创新。我们的那些创新不是诺贝尔奖创新,可能就是一个技术创新,一个工程师的创新。

如何让老师们拥护新技术,而不是抵触

我们的新技术应用在两个领域,一个叫做学科学习领域,一个叫做实践性学习领域。还有三个路径,时间关系我只能重点说两条途径和有关学生学习数据相关内容。

个性化练习与辅导系统

上海闸北第八中学原校长刘京海:如何让老师们对新技术从“仇恨”到“拥护”

首先说下,第一个路径是个性化练习与辅导系统。我们这个学校能有今天新技术的应用,告诉大家很小一个点,就是英语单词默写,教师一下发现新技术有用了。现在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新技术不是拥护,更不是去常态化应用,是抵触甚至仇恨。因为我们常常把新技术拿来,不是去常态化应用,而是做秀。

例如张老师用了这个新技术,跟他同一个学科,同一个年级李老师明天肯定不用的。做秀的多了,所以越来越多的老师对新技术怀疑,仇恨,抵制。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就是研究老师教学当中最闹心的是什么,花的劳动力最多的是什么,这个东西又是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从这点突破。一下子全校老师都觉得这个新技术是有道理的,所以他们就跟着我走了。

所以有一些人说,因为你有名,你威望高,所以你讲的老师们都听。我说你错了,教师不傻的,凡是对他不利的事情,我可以告诉你,你就用枪对准他,他都不会听你的。所以这个技术(的作用)一定要让老师在应用过程中体会到

我们(个性化的练习与辅导系统)现在能做到什么?可实现六个自动:自动发布,自动批改,自动统计,自动生成错题集,自动推送校正题,自动推送短视频。六个自动,其本质是基于数据的教与学,跨时空的教与学、个性化的教与学、自主的学与练,提高了针对性,有效性,增强了学的主动性。

其实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不断有成功感他就愿意读,教育里面的道理都是很浅的。不是那种现在大家流传的那些东西,我们现在讲的教与学过程其实很简单。上课就两步,第一步原型学习,第二是变式训练。老师会说孩子聪明,理解了,学习能力强。而基础题的学习掌握,既是为变型训练,高层次核心素养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又提供了时间基础,还提供了心理基础。很多孩子不愿意学,简单的都没有学会,就不愿意学,心理基础也没有了。

我们这个个性化练习与辅导系统已经从单一客观题向主观题发展,通过答题卡多种形式,从预设性训练检测向深层次训练检测发展。

通过学程包推进新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

上海闸北第八中学原校长刘京海:如何让老师们对新技术从“仇恨”到“拥护”

第二个路径是通过学程包推进新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现在都讲技术与课堂融合,但进展不令人满意。

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实际教学场景复杂,第二是原有技术无法满足创新的教学需求。现在新技术与课堂整合,整合得最好的就是PPT。可以说现在很难找到不会用PPT的教师。我们仔细研究了PPT用于课堂,确实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好教师经验快速复制,现在老师到兄弟学校听课,听完之后什么都不要,就要他的PPT。

第二PPT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原来我们教师主要是讲结果,现在可以讲过程。因此解释功能、讲解功能的效果大幅度提升。但是它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对学没有什么帮助。更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发现教师经常讲这么一句话,同学们今天老师讲的清楚不清楚,下面孩子都说清楚。老师说我讲了几遍,学生说老师你讲了五遍,老师问我讲清楚讲了五遍,你们为什么听不懂?

这个话不应该老师问学生,应该老师问自己。讲的那么清楚讲那么多遍,为什么学生不清楚听不懂。告诉大家这个知识学生听清楚不会做的原因是什么,就是这个知识靠讲是无效的,为什么无效?缺少体验,无法自主建构。所以在课改里面有一个口号叫做增加体验,自主建构

增加体验不是都是体验,所以我们就研究这一类的知识怎么来解决。第一这类知识一定不是靠讲,是要靠学生自学的。现在就发生一个问题,现在推动孩子自己学的,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的主要方法是两种。第一种让孩子自学教材,这个即使是顶尖学生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一般学生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第二种方法是学生不懂教材就看学案,自学提纲,我们也都试过,可以告诉大家能看懂自学提纲的,也只是一部分孩子,多数孩子是看不懂的。

所以怎么推动学生学,我们就想到了现在网络上流行的教学APP。APP第一个有体验功能,第二个是个性化的,第三个是可以互动的。

但市面上的教学APP存在三个问题。第一,APP通常是依托技术人员的个人学习经历和体会进行开发,不适用更多孩子。从我们教育专业角度来讲要结构性、体系化开发。第二,一个APP通常只解决一类问题,教师往往要寻找、学习和安装很多个APP,非常麻烦。第三,还有一个最大的毛病是什么,每个APP都是基于自有设计收集数据,数据不在学校,学校无法调用这些数据改进指导教和学。

所以我们就搞了这个学程包。我们自2015年开始,启动了学程包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试图探索出一条技术如何辅助学习的实践路径。

上海闸北第八中学原校长刘京海:如何让老师们对新技术从“仇恨”到“拥护”

所以我们就把这些老师动员出来,让他们提出真实需求,工程师开发实现,教师创新应用然后在提出新需求,就实现了这么一个可以个别化的,可以体验的,有容错纠错功能的,有记录学习数据的,自主建构一个学习的资源包。

这个学程包的应用方式主要两种,支持教师直接下载使用,开展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第二种是随着我们的学程包开发的进展,就发现就算优秀教师和优秀工程师开发,仍然不能应对复杂的教学场景。

所以我们跟公司合作,又开发了一系列的小工具。让我们一般的老师利用小工具就可以设计自己的教学场景,当预设性学程包不能满足不同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需求时,可以支持教师从自己学生出发,立足现有学程包进行二次修改,对已有学程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进行重新调整,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

教学过程数据收集的探索

上海闸北第八中学原校长刘京海:如何让老师们对新技术从“仇恨”到“拥护”

第三个路径方法就是教学过程数据收集的探索。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经验为导向的。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基于数据分析、改进教与学有可能实现。

数据的收集,一个方面需要移动终端,跨时空不受障碍的产生数据。第二个需要以英特尔为代表的一些企业所提供的算法算力的技术支撑,而现在应该讲已经基本具备这一个条件。所以我一直举例说,我们学校目前新技术应用的状况,连快递小哥的水平都没有到。快递小哥送快递到哪里了,手机一点就知道。而我们现在这个教学依然是传统的。

我们现在从教与学过程,主要已经实现了四个方面的过程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第一是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数据;第二是课堂教与学行为数据;第三是基于数字化实验的行为数据;第四是研究性学习行为数据。

我们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数据,更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大数据。什么是数据?第一可以度量的;第二因为可以度量,一定可以累加;第三数据一定是过程的

现在好多校长跟我说他们早实现大数据收集,我问怎么实现的,他们说借助计算机阅卷系统。我就说,你们那个系统今年刚刚开使用,我们四五年前一直用到现在。它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果数据,根本不是过程性数据。而且这个数据一定是自动记录的,要收集这样的数据,必须是通过移动终端。

我们上海八中产生的数据量以一个学校来讲可能比一个省的数据都多,我们都不敢说是大数据,我们是靠近大数据,往大数据逼近。尤其对数据精细化的分析研究,我刚刚在下面跟英特尔的首席技术官吴闻新说,现在根本没有这样数据分析的人,大学没有,研究院也没有,这是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先有数据才有可能进行大数据分析。而且对数据分析要满足两个方面需求,一是满足第一线教师提高质量需求,还有一个要提高孩子的素养需求。我们学校正在建立一个学习实验室,这个学习实验室的指导单位是华师大心理系主任。

上海闸北第八中学原校长刘京海:如何让老师们对新技术从“仇恨”到“拥护”

大家可以看一看,我们第一个是学科基础知识学习数据。这个个性化练习系统是全天候,常态化应用的。

这是昨天晚上的,每套练习,每道题目,每个学生的使用数据精准统计。我们现在题目分成,学生分成,训练分成,不是大家都做一样的题目、大家都集中起时间做,还集中时间讲解,现在越来越少了。基本上就趋向个性化反馈,做对就不做了,做错了才做。现在孩子们比的是什么,比的是谁做的作业少,因为都做对了就不用做了。

第二个是课堂学习行为的数据。课堂学习行为数据以学程包为载体。

第三个是基于数字化实验的行为数据。在座有很多电教馆,还有一些学校的人。这个数字化实验很有意思,可以告诉大家我们是全上海数字化实验常态化用的最好的学校。他们现在任命我担任上海市数字化应用推广中心主任,兼职不兼薪,我为什么愿意做,因为这个数字化实验,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做智能化,前有传感器,中有计算机,后有执行器。

上海闸北第八中学原校长刘京海:如何让老师们对新技术从“仇恨”到“拥护”

我们上海地铁线最安全的一条线叫17号线,每一节车厢里有1500个传感器,所以数字化的传感器和电脑相连,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第二个未来所有的发明创造一定是跟这个东西有关。再播放一个小视频,我们学校数字化实验的视频。原来的数字化实验是没有实验行为记录的,在我们的需求下,他们正在一个一个实验开发记录软件。

第四个是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行为数据。时间关系不展开说。我们现在研究性学习行为数据和前三个数据相比,它数据的属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上海闸北第八中学原校长刘京海:如何让老师们对新技术从“仇恨”到“拥护”

研究性学习数据,我们哪怕不是度量很强我们也要做,我可以告诉大家,项目学习的绝大多数项目,是不需要研究的,到网上查都有结果,只有少数孩子的研究性项目带有创新性的。为什么我们还主张让孩子做?就是要他经历这个过程,为未来的创新打基础。很小的孩子就有创新,肯定不是老师指导的,是孩子天生的。

智慧校园下一步建设思路与规划

最后说下我们下一步建设思路和规划。因为我们是上海市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学校,我校将以这个项目为导向,以智慧校园为总体框架和目标,推动下一步的建设。

上海闸北第八中学原校长刘京海:如何让老师们对新技术从“仇恨”到“拥护”

我们学校的建设思路与规划分三步走。

第一步,以个性化教与学为核心,规划学校整体智慧校园建设框架,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第二步,立足现有系统的对接与打通,采集学生多方面的数据,为学生的数字画像做准备;

第三步,基于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推动学生数字画像的应用研究。

项目总体目标,以“发掘学生潜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实现自主成功”为基本目标,推动教学评价、管理等智能化,构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新生态,促进师生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受益人”和“探究者”。

那么有几项任务,第一是高水平的常态应用;第二是校本资源体系化建设;第三个是数据中心的建设与过程性评价。

上海闸北第八中学原校长刘京海:如何让老师们对新技术从“仇恨”到“拥护”

通过平台的打通与数据对接,推动数据采集到应用闭环,开展基于数据的各类应用,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汇聚、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

最后在机制方面的探索,我们要建立专家指导,跨校联盟,校企合作,推动优秀教师引领下的资源众筹。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雷锋网雷锋网)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上海闸北第八中学原校长刘京海:如何让老师们对新技术从“仇恨”到“拥护”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