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经从病魔手中死里逃生,或者正在经受着疾病的吞噬,可能你会觉得莫名孤独。尽管身边有着支持你的亲朋好友,但缺乏感同身受的安慰总显得过于苍白。
而在求生意志与病痛烦扰相互撕扯着病躯之时,你会渴望能在互联网上找到与你“同病相怜”的朋友,从他们抗争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中,找寻自己活下去的动力。
而这就是三年来,觅健CEO刘文桂一直在做的事。
2011年,刘文桂的亲人不幸患病,但因为误诊误治和过度医疗,虽然在医院待了一年,最终亲人还是撒手而去。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让刘文桂想做些什么来避免后来人的重蹈覆辙。
而目前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客观现状,加上医生的数量和服务远远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让刘文桂产生了搭建UGC平台的想法,让病友在上面分享自己接受治疗的真实信息,并帮助患者对接精准医疗资源。
2014年初,“病患如我”上线,当时走的还是偏传统的UGC模式,经过近一年的积累,共收集了12个病种、近5000个帖子,以及3000名内容生产者——大部分都是有过相关诊疗经历的患者。
如果一直按这样的轨迹下去,病患如我只会停留在一个有意思的交流平台上。但后来,刘文桂开始对病患如我有了更多的期待。
首先是名字。“我们(在命名上)希望能更加阳光正向,不要让用户一直提醒自己是‘病患’”,刘文桂对雷锋网表示。于是在2015年8月,应用更名为“觅健”并进行全面改版重新上线,相当于二次创业,两个月就收获了五万用户,目前下载量超16万,日活12%。
“经历这样的转型,重新出发,主要还是从用户需求角度考虑,原来对患者社交思考得过于简单和理所当然了。”
名字虽然变了,但初心未改:帮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
在注册登录之后,应用上会显示一些热门“圈子”的推荐,而这里所谓的“圈子”,可以理解为根据病症而划分的一些栏目。按刘文桂的说法,这些是他们 “用户数和活跃度比较高的” 。“我们目前是集中资源做几个病症板块,希望做好后再横向复制。”
觅健App界面
其次是功能。用户即使作为一名疾病的亲历者,在表述病症时依旧缺乏一定的专业性。而这样缺乏质量的交流,不仅对于想咨询特定疾病的用户带来了理解的困扰,也让病患如我在管理数据上带来了不便。在强调个人真实感受的交流之余,觅健也鼓励用户上传病历及报告单,以避免非专业的描述错误。
此外,为了避免患者的错误描述误导其它浏览帖子的用户,刘文桂在功能上做了更多的优化,增加了PGC的内容,引入医学背景的运营人员进行帖子的审核。
而在用户检索相关疾病后,觅健在“知识”板块中就有各种和疾病相关的基础医疗知识。这些知识作为必要的科普信息,刘文桂表示内容是从客观的角度进行整理的,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一站解决病症知识匮乏问题的平台,避免受到各种医疗广告的干扰。
除了从功能上进行了优化外,更重要的一点改变是,觅健开始从泛泛而谈的蜻蜓点水走向了精准化的患者教育及医疗资源的推荐上。
既然这是一个始于UGC的交流平台,给予了用户沐浴阳光的自由,就容易有阴影的存在。不难想象,会有一些民营医疗机构的运营推广人员在里面冒充患者,成为良莠不齐的“伪用户”。
而对此觅健采用的是后台敏感词屏蔽、病友举报以及官方人工巡检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目前非法广告的及时清除率整体还是比较高的。而刘文桂也不无自豪地表示,觅健所创建的交流环境还是比较“有爱和纯净”的。
谈到数据挖掘,刘文桂表示文本数据其实很难做结构化的统计,目前还是根据关键词或标签进行分类。而他们本阶段针对的主要还是集中于结构化数据的收集,在确保用户隐私的前提下,觅健会对数据做进一步的加工分析,并为用户对接权威精准的医疗资源以及第三方诊断公司,这也是目前他们的盈利模式。
在觅健的机制中,用户分享的信息越多,获得的信息或者帮助越精准。这也是在自我定位中,觅健强调“用户数据分享”的原因所在。而为了让用户放下泄露隐私的顾虑,刘文桂表示觅健并不会通过用户的数据去变现。
作为一个“病友互助社交和医疗数据分享平台”,重新启航的觅健积累的是来自患者端的一手信息,在数据挖掘上的可能性同样值得期待。而在这样的一个交流平台上,刘文桂更希望看到的,莫过于有更多的病友能 “好好活着就似最初 ”。就像电影《常在我心》所说的:纵使生命无常,让我们坚强面对。
雷穿戴是雷锋网旗下公众号,关注运动健康方面的产品和技术。如果你想聊聊自己的创业故事,可加小编微信417423625,或发邮件至 guoyixin@leipho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