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专栏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细数智能自行车的三宗罪

作者:硬创观察
2015/07/27 18:00

细数智能自行车的三宗罪

智能硬件产业的这把火越烧越旺,从智能手环、手表到智能家电,最后,这把火终于烧到了自行车这一最为传统的代步工具上面。

都说2015年是智能自行车元年,但细细数来,真正成型和落地的产品依然寥寥无几。即便加上刚刚发布的700Bike的“四胞胎”,这个市场上出现的竞争者们依然是掰着指头都可以数的出来。而回过头来再看看早在2014年就放出消息要做智能自行车的互联网巨头们则更是不靠谱,小米、百度的智能自行车依然停留在概念阶段,互联网巨头中唯一有落地产品的乐视“超级自行车”那杀马特的造型,一打眼就能看出他是在“玩票”。

相对于智能硬件行业的火爆,智能自行车行业却冷冷清清,到底是他们做错了什么?

一、定位混乱 功能缺失

在中国,运动自行车的发展起步较晚,加上发展初期人们较低的消费水平,许多消费者选择了功能相对“丰富”、价格又实惠的山地车,导致马路上山马党横行的尴尬局面。作为新入行的智能自行车厂商,不但没有试图去纠正这一陋习,反而“随大流”的去制造一些几乎没有越野功能的“山地车”来当做城市车来使用,还自我感觉良好,作为“造物者”,如此的眼光令人堪忧。

而在另一方面,如今的自行车,早已超越了传统的代步功能,进而变成了时尚、娱乐的健身工具,在骑行俱乐部和活动越来越丰富的当今,一辆纯代步自行车显然不能满足这类活动的需求,而购买多辆不同功能自行车的做法会占据过多的储存空间,也是许多消费者在潜意识中所不允许的。而一些厂商却过分的追求单一功能和细分目标人群,试图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熟的自行车文化用填鸭式的方法复制给刚刚起步的国内用户,在当今社会的经济条件下似乎显得太过超前,曲高和寡、孤掌难鸣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二、价格高冷 滥用情怀

在城市的大街上,见到几千甚至数万元的高档自行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而这些高端用户,并非全都是中产阶级,而让他们心甘情愿掏腰包的是对自行车文化的理解和对品牌的认同。而陡然进入自行车行业的互联网公司或创业公司,想要在这个成熟的市场凭空创造出一类高逼格的自行车种类,仅仅靠情怀是远远不够的。

缺少技术、文化和品牌的支撑的情怀,在消费者眼中是得不到任何到溢价的。仅仅靠在自行车种加入一些无关痛痒的“智能模块”的做法,就想理所当然的卖个好价钱,显然是在侮辱人民群众的智商。

三、心无敬畏 盲目创新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传统自行车厂商经过了几十年的技术、文化和品牌的积淀,在产品的细分市场和技术成熟度方面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而那些想要通过一两年内组建出来的团队和一些想当然的创意就想要创造出“颠覆”和“逆袭”的产品的做法,无疑就像在蚂蚁撼树。最终产品的杀马特外观和一些看似酷炫却又然并卵的功能只会凸显自己的幼稚和无知,被业界和消费者所耻笑。

总结:

以个人拙见,智能自行车厂商们首先要在产品的基本设计和传统功能方面,收起挑战者的姿态,抛掉互联网人的骄傲,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后来者和学习者的角色,把产品做好,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基因中的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去解决用户的痛点,才是出路。定位混乱、盲目创新、滥用情怀的做法只会让自己埋没在无尽的互联网沙漠中。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细数智能自行车的三宗罪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