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专栏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这4公司让 IBM 愿意掏 20 亿美金收购

作者:Deeperblue
2016/09/02 10:17

雷锋网按:本文来自DeeperBlue。

这4公司让 IBM 愿意掏 20 亿美金收购

一个事实:台风天气里,美国人民最喜欢买的东西不是手电筒也不是防雨具,而是草莓馅饼。

这个结论是沃尔玛的大数据分析部门发现的。作为全球性的大型连锁超市,沃尔玛公司非常注重气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2004 年,沃尔玛公司的数据组偶然发现了一条奇怪的信息:每一次大台风前,草莓酱吐司饼干的销售量都会增长 7 倍。于是,在后来的每一次台风登陆前,沃尔玛都会提前在台风登陆地区的超市进货草莓馅饼。

当气温达到 22℃,啤酒开始畅销。气温达到 24℃,泳装开始大卖。气温超过 30℃,冰镇饮料销量上升——这些现象都被总结为一系列气象指数: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空调指数等等。

甚至还有一条著名的 “德尔菲气象定律”:如果你在气象信息上每投资 1 美元,便可以得到 98 美元的经济回报,投入产出比高达 1 : 98。

“靠天吃饭”,这四个字在如今更代表了 “靠天气赚钱”。2016 年,IBM 花超过 20 亿美元买下了美国天气公司(The Weather Company)除了广播部门之外的所有业务。

这4公司让 IBM 愿意掏 20 亿美金收购

IBM 收购 The Weather Company 活动现场图。后者将会是 IBM 数据环上一项重要布局

美国和日本是全世界范围内商业气象服务发展得最好的国家。在美国,活跃着 350 家左右的商业气象服务公司,整个市场超过 60 亿美元,并且保持着每年近 25% 的增长率。在日本,著名的气象服务公司 Weathernews In.(WNI),每天有超过 6000 艘货轮、7000 次航班都在使用它的气象服务。

2015 年,气象影响到的产业价值在美国达到 1600 亿美元,在欧洲超过 2600 亿美元,日本 100 亿美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潘进军在气象局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的现场曾提到这三个数字。

而中国市场,由于之前的政策垄断,导致商业气象服务行业近乎空白。2014 年《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的报道记录了在当时的情况:—— “中国没有这样的私营商业气象公司,一家也没有”、“中国的气象服务一直由政府机构垄断”、“如果中国能够放开行政垄断,将带来一个百亿市值的市场”。

这4公司让 IBM 愿意掏 20 亿美金收购

IBM 天气预警界面展示。数据非常详尽

到了 2016 年,形势发生逆转。IBM 曾苦恼收购美国天气公司之后在中国的在本地化业务无法得到尝试。然而,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气象服务在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创业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简单来讲,有如下三点。

第一,政策放开,数据开源。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气象服务主要以气象部门提供的天气预报、灾害预警等为主,商业气象服务产业完全没有发展。转机始于 2015 年 6 月份,气象局颁布 27 号令:开放中国气象信息,并于 2020 年完全放开,鼓励民营资本和气象局合作。也就是说,官方数据垄断的局面将慢慢打开。

第二,市场面临爆发。2015年,商业气象服务年产值只有 6 亿美元。然而据最新国家气象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统计公报估计,当前中国按需定制气象服务的价值超过 2000 亿元。

第三,需求端逐渐形成。越来越多企业已经逐步意识到气象对公司业务的影响,在制定业务方案的时候会将气象因素考虑在内。滴滴出行就曾开出 10 万美金的价钱,寻找算法预测用车供需关系。而未来无人驾驶、无人机、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发展也都与商业气象服务的繁荣息息相关。

这是一个 98 倍回报的百亿级空白市场。

如何判断一家气象服务公司好不好,有这么三个评价标准可以供参考:

其中,最重要的是气象数据源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大白话就是两件事:能占有多少数据资源、以及数学有多好。

数据是一切之本。数据越丰富,意味着越精准的天气预测。 所以说,哪家公司拥有最广泛的数据,相当程度上意味着它能长多大。

这4公司让 IBM 愿意掏 20 亿美金收购

天气服务的本质就是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数据成为信息时代最大的财富

就世界范围来讲,商业气象公司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各国气象部门:包括地面监测站、高空探测站、天气卫星、雷达等不同层次。国外的气象公司通常会选择两种方式扩充气象数据来源:

一是自建气象观测站,部署雷达,甚至是发射卫星;

二是收集气象爱好者家中个人气象站,智能设备中的气象数据。

但在中国,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企业很难通过上述两种方式收集气象数据。因此,中国的气象服务公司能否另辟蹊径,在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之外,获取更广泛的数据,决定了他们在气象创业的赛道上能走多远。

如何从每日 PB 级 (PB 是数据存储容量的单位,它等于 2 的 50 次方个字节,在数值上大约等于 1000 个TB)的数据中读懂天气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当前,我们能借助超级计算机,以每秒 4700 万亿次的计算速度,对未来 7-14 天的天气情况进行数值预报。但受到计算能力的限制,无法解决短期和中长期预报,并且使用超算进行数值预报的模式显然不适合初创企业。

因此,更多的气象创业公司正在尝试从以下两点进行突破:

第一,对于短期天气预报,使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学习天气图像,代替气象专家预报天气;

第二,对于中长期预报,使用统计的方法,结合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一年降水情况等。

除了数据源和数据分析能力这两项以外,气象服务公司还需要解决气象与业务之间的关系,为客户提供精细化解决方案。而不同领域企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往往有很大不同,降水、气温、风速风向、灾害等之中各有侧重。目前,气象服务公司能切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如下五个:

这4公司让 IBM 愿意掏 20 亿美金收购

1. The Weather Company

要说这家公司,其实每个人都不应该陌生。所有 iPhone,安卓手机(除中国区)内置的天气数据都来自 The Weather Company。

这家全球最大的天气公司在上个世纪是一个做且仅做 24 小时天气预报的电视台。它神奇地存在了20年,并且最终被 IBM 以超过 2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数字业务部门。IBM 将这个部门并入自己的云计算和物联网服务平台 IBM Waston。

这4公司让 IBM 愿意掏 20 亿美金收购

不少人会忽略这家 “天气预报电视台” 其实是一家技术公司。 世界上拥有最大气象数据的公司不是 Google、微软,而是The Weather Company。The Weather Company 在全球拥有超过 4000 万个气象站,10 万个天气传感器。他们在美国各地建有 13 个气象资料中心,甚至拥有自己的气象卫星和雷达网络。

每 24 个小时,The Weather Campany 的超级网络能有 100 亿的数据交易量产生,在全球范围内生成 22 亿个独立预报。

The Weather Company 占据了全美约 51% 的气象服务市场份额。在 C 端,The Weather Company 为个人用户定制各种各样的天气预报服务,比如上班路线上不同区域的雨量分布,3D 动态街道路况信息。

在 B 端,他们在航空、能源、保险和零售,物流领域有超过 5000 家客户,包括 Bloomberg,美国航空、加拿大航空等。以航空气象服务为例,The Weather Company 能为航空公司提供飞行全时段的实时紊流、雷暴检测和预警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航线规划和燃料添加。IBM 称整套服务能为航空公司减少 50% 因气流造成的损失。

2. The Climate Corporation

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曾经是给农民提供天气保险,比如玉米保险、大豆保险。农民看天吃饭,玉米大豆这类作物容易被天气耽误产量。The Climate Corporartion 开发了一种算法:可以根据历史气象数据、地质数据,结合天气预报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天气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最终生成保单,确定保费和赔率。

The Climate Corporation在 2013 年 10 月被全球最大的种子与农药公司孟山都公司(Monsanto Company)以 9.3 亿美元收购。

收购后,这家公司逐渐发展成为为数字化农业平台:收集农业生产所需的各项数据(天气信息,土壤条件、农作物生长状况等)、帮助农民制定科学的种植方案(提供播种时期选择,施肥规划,产量预测, 病虫害管理等)。

这4公司让 IBM 愿意掏 20 亿美金收购

这家公司借助孟山都在农业业务上的优势,火速占领市场。孟山都是全球最大的种子与农药公司,占据玉米、大豆、棉花等多种农作物种子市场 70% - 100% 的市场份额。截至到 2016  年 7 月,The Climate Corporation 在美国市场的覆盖率已经达到美过 1/3 的总耕地面积(9200万英亩)。

孟山都和 The Climate Corporation 这套组合牌已经形成全产业生态系统。被收购后,孟山都将自己的旗下两个农业种植技术产品(播种及施肥指导 Field Scripts,精密种植 Precision  Planting)都整合进了 The Climate  Corporation 的产品中。随后,The Climate Corporation 又收购了土壤传感器公司  640 Labs,农业技术共享平台 Yield Pop,和提供土壤分析 SaaS 服务的 Solum。

3. Dark Sky

这家公司靠着天气预报这一个功能做到苹果 Top 10 APP 排行榜第六位,用户数超 800 万。他们的数据来源除了官方数据,主要来自于用户自己上传的数据:一般来讲,用户的智能手机中都有内置气压计,可以定期上传气压数据。

这4公司让 IBM 愿意掏 20 亿美金收购

Dark Sky 实现了精确到分钟的天气预测。 虽然天气瞬息万变,但几分钟内天气变化基本是线性的,比如短时间内云层的移动。因此,Dark Sky开发了一种新型算法:计算未来十几分钟内暴雨的移动速度来推测哪些地区会迎来暴雨。

这家公司靠着一个手机应用已经实现了盈利。除了用户付费下载收入(APP 定价 3.99 美元)之外,Dark Sky 还利用接口调用来取得服务费。Dark Sky 向其他应用开发者提供 API,允许开发者将 Dark Sky 的短期天气预报内置在自己的应用中,如果调用次数超过一千次就收取一定费用。

4. OpenWeather Map

这家公司的名称代表了创始人的精神品格:德恩 · 尤可洛夫(Denn Ukolov) 喜欢称呼自己是 “开源软件的布道者”,愿景是希望通过 OpenWeather Map,让气象服务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农业与交通。

这4公司让 IBM 愿意掏 20 亿美金收购

本着共享开放的精神,OpenWeather Map 将气象数据和天气预测结果免费提供给用户,并且允许所有的 Android,iOS 应用调用这些数据,嵌入到各种各样的程序中,堪称天气界的维基百科。

如果用户愿意将自家气象站,智能设备收集到本地气象数据上传到 OpenWeather Map 的平台上,还能获得平台反馈的更精细化的数据。Ukolov 利用这种方式鼓励用户上传,以扩充数据来源。

虽然不像 The Weather Corporation 那样财大气粗能自建气象观测网络,但依靠用户上传本地气象数据,OpenWeather Map 活出了自己的方式,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数据共享体系。目前,OpenWeather Map 已经积累了约 40 万用户。

雷锋网注:本文为深蓝DeeperBlue发布雷锋网,转载请联系授权,保留出处和作者,不得删减内容。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这4公司让 IBM 愿意掏 20 亿美金收购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