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峰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人工智能学术 正文
发私信给我在思考中
发送

0

袁国勇、裴伟士、张杰、施敏荣获2021“中国诺奖”,单项奖金约650万元!

本文作者: 我在思考中 2021-09-13 11:11
导语:9月12日上午10时,2021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香港大学袁国勇教授和裴伟士教授获得三项大奖之一的“生命科学奖”,奖金为100万美元。
袁国勇、裴伟士、张杰、施敏荣获2021“中国诺奖”,单项奖金约650万元!
 AI科技评论报道

9月12日上午10时,2021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香港大学袁国勇教授和裴伟士教授获得三项大奖之一的“生命科学奖”,奖金为100万美元。

其获奖理由是,他们发现了冠状病毒(SARS-COV)为导致2003年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原,以及由动物到人的传染链,为人类应对MERS和COVID-19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杰,因实现超时空分辨高能电子衍射成像和激光核聚变的快点火研究而获得“物理科学大奖”;阳明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暨电子研究所施敏,因其在对金属与半导体间载流子互传的理论认知做出的贡献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首个世界级民间科学大奖,由未来论坛于2016年成立,下设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数学与计算科学三个奖项。大奖采取提名邀约制和国际同行评审制,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以及数十位美国、法国、德国等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参与了提名与评议过程。 

以下为获奖人详情:


生命科学奖:袁国勇、裴伟士

袁国勇、裴伟士、张杰、施敏荣获2021“中国诺奖”,单项奖金约650万元!

袁国勇教授于1956年出生中国香港,1998年获得香港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教授,香港医学科学院的病理学家、外科专家,皇家内科医学院荣授院士,英国格拉斯哥皇家医学院外科荣授院士和美国医学院士;2006-2007年获裘氏资深研究员奖;2007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士, 2002年被评为香港太平绅士;2004年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颁发的银紫荆奖章。

他的研究特点是针对对各种病床上的各种疑难杂症寻找治疗方法,然后把临床样品带到实验鉴定新型的致病病原体,许多动物源性的病源就是这样发现的,利用实验室的研究发现和他的经验以及领导才能协调医生,微生物学家和流行病学家,他曾多次帮助政府控制疫情在小区、医院或动物中的爆发。

袁国勇和裴伟士的研究小组于2003年治疗了中国香港的第一例重症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并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冠状病毒(SARS-COV-1),为设计诊断和病症鉴定提供了必要信息(Lancet April 19,2003)。

他对野生蝙蝠中SARS类冠状病毒的持续研究,大大扩展了我们对人畜共患病宿主、跨物种传播障碍,发病机制、与疾病和诊断的认识。鉴于蝙蝠衍生的类似SARS的冠状病毒的高流行率,他们的研究预测了人类似SARS的流行病可能再次出现,并强调了公众卫生防备的重要性。

正如所料,蝙蝠冠状病毒HKU4/5被认为是引起了流行中东呼吸综合征的MERS-CoV病原的前身。

袁国勇、裴伟士、张杰、施敏荣获2021“中国诺奖”,单项奖金约650万元!

裴伟士于1949年出生于斯里兰卡,1981年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教授,锡兰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英国皇家病理科医学院院士,伦敦皇家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病理学院及医学院院士,香港病理学及医学院院士,香港社区医学院荣誉院士,英国公共卫生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他目前的研究包括关于流感病毒的机理、先天免疫反应、传播、生态、及在人类和动物 (例如家禽、猪和野鸟) 中的流行病学。他的研究对人类猪流感和禽流感病毒的出现和其他病理机理有重大的发现,其共同参与的研究亦对控制流感和动物流感提供实证基础。同时,他对H5N1禽流感所引发的严重肺炎有崭新理解,以至对此病引入新的治疗方法。

2003年SARS爆发期间,他在SARS冠状病毒的发现、诊断和病理研究中担任了重要角色。目前,他亦对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进行研究。


物理科学奖:张杰

袁国勇、裴伟士、张杰、施敏荣获2021“中国诺奖”,单项奖金约650万元!

张杰,1958年出生于中国山西。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教授。

自从 J. J. Thomson 发现阴极射线的一个多世纪以来,电子束在科学技术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各种电子显微镜的发展让人类可以直接观察到物质的微观结构,例如材料的晶体结构以及质子和中子中的夸克和胶子。高能电子束使微结构的精确塑造和材料特性的创新变革成为可能。

张杰博士是开发利用太瓦到拍瓦激光束有效生成受控、高强度快电子束(~100 keV 到 10 MeV)方法的先驱。利用这一技术,张杰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快电子束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包括高效产生非热电子、用激光调节电子束能量、实现高定向电子发射,以及创时空分辨世界纪录的电子束成像。

张博士团队研发的可精确控制的高强度快电子束为一系列其他重要的科学探索提供了可能。例如,他们开发了 MeV 超快电子衍射和成像设备,并展示了亚埃空间分辨率和创纪录的 50 飞秒时间分辨率。他们使用超快激光场成功地改变了量子材料的维度,并观察到了光诱导的新型相变。此外,他们的这一技术还帮助实现了更紧凑、更高效的高能粒子加速器。同时,他们还通过超快电子衍射实现了单分子成像。

张博士对快电子束的研究最初是为了研究惯性约束聚变 (ICF)。这个过程如果实现,可以为人类提供无限的能量供应。高强度超短脉冲快电子束为 ICF 提供了快速点火的关键工具,他是对这一新物理过程最早探索者之一。快速点火方法将燃料点火与压缩分开,使这两个过程可以独立优化,同时避免不稳定性。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施敏

袁国勇、裴伟士、张杰、施敏荣获2021“中国诺奖”,单项奖金约650万元!

施敏教授于195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电机系,1960年在华盛顿大学获电机工程硕士,1963年在斯坦福大学获电机工程博士。1967年在美国与姜大元博士共同发现浮栅存储(FGM)效应,是广泛应用的快闪存储器之核心发明。

本次获奖的科学工作是他1968-1969年在新竹交通大学 (今阳明交通大学) 期间完成的。这项工作对金属与半导体间载流子互传的理论认知做出的贡献,促成了过去50年中按“摩尔定律”速率建造的各代集成电路中如何形成欧姆和肖特基接触的关键技术。

施敏教授对跨金属/半导体 (金/半)载流子的传输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基础性和开创性的贡献。他对于大范围掺杂(/) 和工作温度 (硅: 77K-373K;砷化镓:50K-500K)的金/半接触特性,通过跨金/半界面势垒的量子隧道穿越、热电子发射、镜像力降低、和二维统计杂质变化的共同效应都做出了分析和实验。这些对硅和砷化镓半导体的前沿贡献, 不仅奠定了欧姆和肖特基 (欧/肖)接触的科学理论基础,并且开启了制造近代半导体器件的可扩展途径。在接下来的50年中,它们被广泛的用于计算、通信、传感、控制、成像和记忆之芯片电路的制造,对人类生活和文明有巨大贡献。

此外,施敏教授撰写了具有传奇色彩的研究专著《半导体器件物理学》。这是一本全球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研究人员“必学”之书,一直被研究生院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电子和光子行业的工程师使用和引用。

 

 历年获奖者一览

2016年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20位获奖者,获得了科学与社会领域的广泛认可。他们均是来自生命科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极具成就的科学家。

未来科学大奖单项奖金为一百万美元(人民币约650万元),每项奖金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生命科学奖”捐赠人为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物质科学奖”捐赠人为邓锋、吴亚军、吴鹰、徐小平;“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为丁磊、江南春、马化腾、王强。历年获奖者分别为:

生命科学奖:

卢煜明(2016年)

施一公(2017年)

袁隆平、李家洋、张启发(2018年)

邵峰(2019年)

张亭栋、王振义(2020年)

物质科学奖:

薛其坤(2016年)

潘建伟(2017年)

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2018年)

陆锦标(2019年)

卢柯(2020年)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许晨阳(2017年),

林本坚(2018年)、

王小云(2019年)

彭实弋(2020年)



袁国勇、裴伟士、张杰、施敏荣获2021“中国诺奖”,单项奖金约650万元!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雷峰网版权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袁国勇、裴伟士、张杰、施敏荣获2021“中国诺奖”,单项奖金约650万元!

分享:
相关文章
当月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请填写申请人资料
姓名
电话
邮箱
微信号
作品链接
个人简介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验证邮箱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请验证您的邮箱
立即验证
完善账号信息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设置密码以方便用邮箱登录
立即设置 以后再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