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0
本文作者: 丛末 | 2019-04-21 21:17 | 专题:IJCAI 2019 |
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按:今年,IJCAI(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将于 8 月 10 日至 16 日在中国澳门隆重召开。作为人工智能领域最顶级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IJCAI 的举办自然备受瞩目。
不过今年的 IJCAI 又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对于全世界的人工智能研究者而言,今年是 IJCAI 的 50 周年;而对于华人来说,今年还是 IJCAI 与中国结缘的 40 周年,不仅如此,选址澳门举行、由杨强教授担任理事会主席,这些元素都巧妙地碰撞在一起,让 IJCAI 2019 注定成为华人心中不同凡响的一年。
「不同凡响」如今也是 IJCAI 组委会中的三位华人成员希望 IJCAI 2019 呈现给世界的面貌,为此,他们在会议筹备工作中,都在以饱满的热情和最默契的合作精神推动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他们就是 IJCAI 理事会主席(Trustee Chair)杨强教授、IJCAI 赞助负责人(Sponsorship Officer)张成奇教授以及当地组织委员会主席(Local Arrangements Committee Chair)巩志国教授。
为了深入了解 IJCAI 2019 更多背后的故事,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一一拜访了三位教授。本次,我们不妨先让杨强教授带我们走进 IJCAI 2019,聊聊它的背后都要哪些值得一说的故事。
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记者拜访杨强教授
对于 IJCAI 这类国际学术会议,大家的目光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大会部分,而实际上 IJCAI 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大会,另一个部分则是大家接触比较少的《人工智能杂志》(AI Journal)。《人工智能杂志》是 CCF 的 A 类杂志,相对比较传统化和理论化,在上面发表的一般都是知识表达和推理等比较传统的研究方向。在以前,机器学习这一研究方向是很难在《人工智能杂志》上发表的,不过现在,随着机器学习的飞跃式发展,这一方向上在该杂志上也能够与其他相对传统的研究方向平分秋色了。
对于 IJCAI 理事会(Board of Trustees)的具体组织架构,杨强老师进行了介绍:「理事会成员来自世界各国,需要遵循国家之间相对平衡的原则,但是欧美在其中占绝对优势,二者大概各占一半。来自亚洲的成员则非常少,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在我之前也只有一位来自日本的亚洲成员。」
作为 2018 年至 2019 年两届的理事会主席,杨强教授除了 IJCAI 会议本身,还要负责各国当地的人工智能学会沟通,让他们的声音被听到、意愿得以实现,并从战略层面上对大会的资金、质量等方面负责。具体而言,他负责的工作内容包括:
第一,组织下一届大会主席和程序委员会主席的选举工作。整个选举过程非常民主,具体流程为:各位理事会成员举荐候选人,然后将候选人的所有优缺点都描述得清清楚楚,同时要避免让候选人知道自己被举荐,之后经过一轮一轮的投票选举出大会主席和程序委员会主席。杨强教授指出,理事会对于候选人的条件主要有四个:一是必须对 AI 领域有足够的贡献;二是有独当一面和很强的组织能力,组织经验不仅要非常丰富,而且还要是成功的;三是对于社会活动有很高的积极性;四是不能存在任何人种或性别方面的偏见。
第二,负责所有奖项的设置。比如 2017 年设置的首个以人工智能领域创始人之一马文·明斯基命名的「马文·明斯基奖章」(Marvin Minsky Medal),就是由杨强教授出面组织讨论并参与设立的。
第三,确定大会举办地点。在确定每年的大会举办地点之前,理事会主席需要组织组委会来讨论决定,具体流程是:首先由每个国家的代表前往组委会讲演各国的提案,之后再由组委会投票决定由哪个国家承办大会。比如说在 2017 年,理事会通过投票最终决定将 2021 年的举办权给了加拿大,以及在 2018 年确定将 2022 年的举办权给了意大利。
第四,组织日常会议等事务。理事会日常会议的组织工作也由理事会主席负责,此外,比如说需要用到一大笔钱去做某件大事时,同样也需要理事会主席组织理事会来进行讨论决定。
其中,杨强教授表示大会举办地点的选择是一件相对来说比较有挑战的事情。「因为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太快了,有的地方被选上了然而却遭遇经济形势遇冷,比如说今年原本是在泰国举办的,然而由于这个国家经济形势不好,就举办不了,最后由我们的澳门接手了。此外,当年的大会主席和程序委员会主席还需要前往当地考察举办场地等,整个过程也是非常舟车劳顿。」
2017 年,杨强教授与来自西班牙和加拿大的两位理事会成员一同参与理事会主席竞选。与其他竞选一样,候选人需要进行竞选讲演,当时杨强教授在讲演中重点强调了 IJCAI 的「连接性」,提出了四个要点:
第一,IJCAI 应该区别于各国当地的人工智能学会,成为一个加强各国人工智能研究者交流和沟通的国际性平台;
第二,IJCAI 应该架起学术界和工业界、教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桥梁,一方面,要打破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的隔阂,让工业界了解到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要让学术界了解研究成果在工业界的落地现状;另一方面,大会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前辈研究者对话的机会,加强教授对于学生的指导性作用。
第三,IJCAI 应该为机器学习、机器人等细分方向的研究者提供与跨领域研究者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让彼此通过各个领域之间的碰撞产生新的研究思路、带来新的启发;
第四,IJCAI 应该作为一个具有集成系统性质的会议,发挥出它的综合性优势,将人工智能领域各个细分领域的研究发现和成果都连接起来。
最终,杨强教授如愿当选 IJCAI 2018-2019 年理事会主席。而杨强教授当选理事会主席的背后,其实也映射着华人正在逐渐得到 IJCAI 理事会的认可。这离不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更离不开华人一直以来在 IJCAI 中所做的努力,杨强教授也从他的角度指出了其中的四个主要原因:
首先,中国人在 IJCAI 会议中的表现日益出色,无论是在 IJCAI 论文投稿数量上还是论文收录数量上,中国都超越了其他国家;其次,基本上每届 IJCAI 会议,中国企业所提供的赞助都是最多的,这也能够体现中国对于 IJCAI 的鼎力支持;再者,中国的经济地位全球瞩目,国际影响力也在日益攀升;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往届的 IJCAI 会议中,华人在大会组织方面的贡献日益增强,比如张成奇教授以及周志华教授等华人对会议都做出了非常出众的贡献,这也大大改变了理事会的「中国人只会写论文而不会组织社会活动」的认知。
「理事会其实对华人非常友好」,杨强教授作为一位已在 IJCAI 理事会数年的理事会成员,这是他在理事会对于华人的态度上的最大感受。
实际上,IJCAI 2013 年曾选址中国北京召开,按照 IJCAI 的历史惯例,中国想要再次争取到 IJCAI 的举办权通常需要 20 年时间。然而为什么中国澳门能够在 6 年时间内再次争取到今年 IJCAI 的举办权呢?杨强教授用了「机缘巧合」这个词来概括其背后的缘由。
在上文中,我们也提到今年 IJCAI 原本应该在泰国举办,然而泰国由于其经济形势原因而放弃了举办权。这一期间,澳门正在面临从「纯娱乐型」转型为「娱乐 + 会议型」的需求,并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会议办公室到各国物色比较顶级的国际会议,因此 IJCAI 对于他们来说,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因此当杨强教授等提议澳门去争取 IJCAI 今年的举办权时,澳门政府也快马加鞭地向理事会呈交了提议,并决定给予多达 50 万 美元的经费支持,IJCAI 理事会也为澳门的热情和诚意所打动,最终同意了澳门的提案。
除了将于 8 月举办的 IJCAI 2019,澳门实际上已经于今年 4 月份先后举办了 ICDE 2019(数据工程国际学术会议)、PAKDD 2019(亚太地区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国际会议)两场国际学术会议,这样看来,澳门在国际会议方面还是做足了功课的,这也为 IJCAI 2019 不久后的到来增加了不少期待。
与往届会议一样,IJCAI 要兼顾会议的「传统」与「新」。一方面,今年 IJCAI 在会议的具体设置上会一如既往地延续传统 AI 相关会场、偏向工业应用的 Industry Day、由各个 AI 相关会议的最佳论文汇集而成的最佳论文会场等;另一方面,今年也将带来多个「新」的内容:
首先,大会议程增加了关于「AI 向善和数据隐私」的圆桌会(Panel),将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最热点的议题引入大会中;
其次,本次大会计划使用机器人来完成注册签到、会场引导等相关的服务性工作,在一些细节处展现 AI 的力量,让参会者真正感受到「AI 已走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后,会议还会邀请今年的「马文·明斯基奖章」得主——Libratus 团队来进行德州扑克比赛的现场演示,期望能给现场参会者带来更多惊喜。
而在这承载着非凡意义的一年,IJCAI 2019 要突显的还有 50 周年的「历史感」和「中国特色」:
在 50 周年的「历史感」方面,大会计划以「IJCAI 50 周年」为主题策划庆祝会以及相关的纪念性活动,目前在具体方式上还未完全确实,不过各位计划参会者可以期待一下;
在「中国特色」方面,首先,IJCAI 组委会计划以「IJCAI 与中国的 40 周年」为主题与鹏城实验室策划一个 China Day 分会场;其次,这一中国特色还将体现在华人参会者在本次会议中的比重上,对此,杨强教授表示:「今年在国门前召开,势必将吸引更多的中国参会者,会议中随处可见的中国面孔不就是最好的中国特色吗?」
除此之外,杨强教授也还在积极号召国内高中生和本科生参加 IJCAI 2019,他认为,人工智能要从最年轻的一代抓起,而本次大会是这些高中生、本科生与人工智能领域内国际顶尖的研究者交流的绝佳机会。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深前辈,杨强教授对于国内后辈研究者的研究工作也非常关注,在采访最后也为大家提了几点建议:
第一,要积极了解国际上的研究进程,向走在研究前列的西方国家学习。「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很多研究方向上,中国都不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所以我们要向走在前列的西方国家学习。虽然当前的国际形势不利于沟通和交流,但是大家保持学习的心态很重要。」
第二,大家又不能仅仅学习,更不要跟风,而是要有勇气和信心坚持自己的比较小众的研究方向。「现在国内的研究方向都是清一色的机器学习,然而西方国家还在坚持做小数据推理、规划等各种各样的小众研究,他们短期内可能无法做出成果,但在长期投入后有可能获得极具革命性的成果。退一步讲,即便机器学习现在这么火热,未来某个时间点的主流研究方向也完全有可能不是它了。尤其是大学和研究机构中的研究者更是要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做的联邦学习,一开始大家都不理解我们,但是没关系,只要我们认为数据隐私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我们就坚持做,总有一天人们会醒悟过来说:原来这个很重要。所以大家不要追热点,因为热点是永远也追不上的。」
第三,大家要沉下心来想「人工智能真正大规模落地」最需要的是什么,从而为自己找到一个突破口。「AI 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现在也还没有遍地开花。即便是现在大家认为做得非常厉害的波士顿机器人,实际上也都算不上真正的智能,它们只能凭借人在背后做大量的编程工作来实现一些非常特殊的动作。所以我们离真正的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怎样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大规模落地,是每个研究者都应该沉下心来想的命题,比如说需要数据,大家就多思考哪里的数据比较多以及怎样获得更多的数据;需要算力,大家就多增加算力方面的积累,等等。」
对于 IJCAI,目前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论文投稿情况了。就在这段时间,论文作者应该也都收到来自 PC 的 Reviews 了,因此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也借着采访的机会为大家探了一下「军情」。
据杨强教授透露,今年 IJCAI 共收到 4720 篇投稿,比去年的 3470 篇超出了 1000+ 篇。而组委会也有先见之明地预料到了今年的盛况,因此大幅扩充了审稿队伍: 2800+ 位 PC 以及 700+位 SPC。至于具体的论文投稿情况,我们后续还会有针对性地采访 IJCAI 今年的 PC Chair(Sarit Kraus),为大家带来更多论文相关信息。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