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0
今年9月初,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一场例行吹风会。
在这次会议上,国家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介绍,2万亿元直达基层的财政资金,部分要用于安排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建设等常态化疫情防控资金支出。
8月,财政部、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三部门还联合印发通知明确,将下拨149.236亿元作为中央直达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以广东省为例,近年广东省推进190家县级公立医院升级建设,将47家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为县医院,同时为县人民医院配齐76种关键设备。
疫情后的中国医疗设备市场,似乎将成一片蓝海。
谈及医疗设备,必谈GPS。
翻阅GPS三巨头2020上半年财报,我们能看到一组数据:GE医疗营收86.26亿美元;西门子医疗的总营收达72.72亿欧元,医疗增长率达7%;飞利浦的医疗业务(诊断与治疗+互联关护)整体营收61.73亿欧元,同比增加3.6%,占比72%。
而中国是这三家器械商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今年年初的疫情和9月吹风会上明确规划的影响下,器械商们在中国正在进行本土化策略的调整。
近日,在第二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上,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谈及了公司四大层面的投入:
首先,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推动设备革新,让影像设备变得更加智能化,让医生操作起来更加简便,让患者的体验度更好;
其次,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代替医生80%重复性、简单的工作,让医生将精力都放在决策、诊断上;
再次,西门子医疗是一个既有体外诊断也有体内诊断业务的公司,在实验室、影像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何让数据如何为医生提供更多的服务,其中的一个应用就是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王皓透露,目前,西门子医疗已经有一套系统在国外应用,利用临床诊断的路径收集临床信息,帮助确定患者所处的疾病阶段,根据临床诊断的路径给出下一步的治疗建议。
最后,在超声、CT到核磁的所有影像设备上,实现远程辅助的扫描,帮助医院实现数字化以及物联网化,以推动中国的创新。
以西门子医疗为代表的器械商不断贴合中国市场的走势,背后是因为看到了一个庞大的“增量市场”。
根据卫健委官网的《关于发布2018—2020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显示,在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里,64排及以上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64排及以上CT)到2020年底,全国规划配置8119台内,其中新增3535台。
潘溪江是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影像诊断系统副总裁。
对于如何在已有基础上拓宽西门子医疗的“增量”市场,潘溪江表示,今年的疫情之后,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趋势下,以CT、X光机为主的市场会持续增长。
在他看来,西门子医疗在高端、中端到低端的产品在不断变化。
“去年,高端市场保持非常强劲增长,这和我们国家的公立医院建设有关,特别是科研和临床。与此同时,中低端产品在这两年也保持了持续的增长,特别是基础医疗。按照卫健委要求,64排以下CT还有1.5T磁共振,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增长非常迅猛。”
潘溪江透露,在最新的7T磁共振、双源CT、PET/CT之外,未来西门子医疗还会持续性地推出新产品,科研、临床层面会有很多机遇。“在国际大环境变化的影响下,中国的科技强国战略会提供更强劲的驱动力。”
西门子医疗的一系列上市产品,是医疗器械商们寻求中国市场的一大缩影,“远程化”和“精准化”成为其中的关键词。
雷锋网了解到,2018年,西门子医疗推出了syngo虚拟座舱,可与CT和MRI等一起使用。医生和技师可以使用这个软件解决方案远程连接扫描设备,从而为不同地方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需要执行较复杂检查的工作人员提供协助。
2019年,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的放射科医生通过syngo虚拟座舱同时连线山东省新泰市人民医院和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的两台磁共振设备,为两家医疗机构提供实时的远程扫描协助。
而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西门子医疗CT和X光产品都推出了新的功能,例如移动CT、车载CT、车载实验室等。此外,西门子医疗给黄冈方舱医院交付了一个“黎明岛”CT方舱解决方案,并在3月2日应用5G网络连线了一千公里之外的四川华西医院,通过5G+远程实时指导CT扫描诊治新冠肺炎。
除了在设备端更加迎合医院和医生的需求,医疗器械商更强调了以疾病为中心,取代之前的以设备为中心,在心脏、神经、肿瘤领域推出影像解决方案,更多地参与到医生的日常工作中。
在最近的合作中,GE医疗与泓懿医疗宣布开展合作,将泓懿医疗在国内代理的RapidAI脑卒中智能影像分析平台对接至Edison数字医疗生态,在精准影像的基础上,加强脑卒中多模态影像的快速定量分析能力。
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陈胜裕也向雷锋网表示,飞利浦希望打造一个覆盖健康全程关护的平台,包括从健康生活、疾病预防、精准诊断、治疗,一直到康复和家庭护理,其核心是利用软件结合硬件和服务,提供围绕着各个疾病的解决方案。
而站在西门子医疗的角度来看,潘溪江说到,过去器械厂商只是将设备提供给医院,并在设备基础上提供一些帮助。走近临床后,就会听见临床医生的声音,会发现他们对疾病诊断、临床科研的需求更多样化。
针对院内信息化改革、精准医疗以及优质医疗资源紧缺的现状,西门子医疗提出了面向医疗应用的“全流程智慧影像链”平台和面向患者的“单病种智慧诊疗路径”平台。
在他看来,所有的技术、产品都需要以疾病为导向,所有最新的技术例如AI,都需要整合到诊疗之中。
潘溪江表示,“影像类的产品和技术会慢慢走向融合,进而完善临床诊疗路径。我们的研发不仅是以市场上所销售的产品为导向,除了考虑市场的需求,我们还会积极履行一个企业的责任,努力为临床带来贡献。”
在现阶段来看,要做到“远程化”和“精准化”、做到以疾病为中心,其核心就在于AI技术的应用。
从1990年起,西门子开始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研发。
位于美国普林斯顿的西门子医疗人工智能研发中心与德国Erlangen研发总部、中国SSMR全球研发中心等,同为西门子磁共振全球六大研发基地之一。
目前,西门子医疗国内重要科研合作伙伴已超过100家,其中包括众多国内顶尖医院和大学,每年的科研合作项目超过300个。
潘溪江表示,近两年时间里,中国的科研团队投入非常大,而且直接和总部研发团队对接。每一年里,科学家都会去总部进行交流,而且带着两项任务:
一方面,总部研发团队会分配很多工作给中国研发团队,和医院临床开展合作,需要在医院或者其他地方进行测试和共同研发。
另一方面,中国团队与大学、医院合作了科研课题,科研人员也要拿着课题得到总部研发的支持。
为了加快科研成果的落地,西门子医疗建立了一个全球网络系统——通过西门子医疗平台C2P,很多国外医院可以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并且可以引入国内,在中国的医院进行尝试。
对于医疗AI,潘溪江认为,AI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尚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在他的观念中,AI需要由点及面,在医疗的各个流程中都实现应用。
潘溪江向雷锋网坦言,15年前在医院影像科工作室,虽然每天处理不到100个病人,但是工作就已经非常繁忙。然而,在技术不断革新的趋势下,现在医院一台CT每天的扫描量就达到了300-400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医生呼唤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医生从大量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更多时间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科研。做好AI的守门人,这才是医生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