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0
“2008年4月份的那个晚上,我和刘挺军总裁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把方案递到保监会。2009年11月9日,拿到保监会的批文。2011年,燕园选址确定。这是泰康之家养老事业的三个关键里程碑。”
时至今日,当回忆起泰康之家的创办经历时,泰康健投副总裁兼泰康之家首席执行官邱建伟仍然能够清晰地想起这三件事。
6月26日,是泰康保险集团旗下首家养老社区——泰康之家· 燕园开业运营五周年的时间。
五年时间里,以燕园的开业为开端,泰康之家已经完成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19个城市的医养融合养老社区布局。
泰康进入养老行业,源于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在一个婚礼上的感悟。在这个灵感下,泰康一步步探索出“医养融合”的养老模式,并且试图构建一个大健康产业生态体系。
2008年1月,泰康在望京创办了第一个“泰康之家老年会所”,并且将“泰康之家”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当时,这家老年会所主打的是居家服务、上门护理等轻资产的模式。然而,由于商业模式不成熟,不到半年的时间,这家泰康之家老年会所就关停。
机构的关闭,也让集团高层试图找到可以借鉴的“养老样本”。
目前,全球执行地比较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如下两种:以日本、欧洲国家为代表的社会保险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保险模式。日本的方式,是由政府进行大投入,美国的养老模式则是以民营为主、自费比例高。
2007年起,邱建伟和泰康保险集团的其他几位领导人,到日本、美国进行考察,看到美国大规模的CCRC(退休人员持续照料社区)持续照护模式。“我们特别兴奋地回国,认为找到了泰康想要给中国老年人带来的解决方案。”
CCRC是一种什么模式?
根据2019年的一份养老行业报告显示,在CCRC的模式下,服务商可以在同一社区中,针对老人不同生理年龄阶段及不同养老需求,为老人提供全龄化健康管理、护理和医疗服务等基本养老需求。
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出租、销售或会员费等多种形式迅速回笼资金,以值得客户信赖的管理和服务品牌赢得市场并获得应有经营收益。
2008年4月22日,邱建伟和现任泰康保险集团总裁、首席运营官兼泰康健投首席执行官刘挺军连夜给当时的保监会写了一份申请报告,申请投资筹办养老社区。但直到一年后的2009年11月9号,泰康才收到银保监的批复。
邱建伟在采访中向雷锋网表示,当时,金融机构只能进行金融投资,不允许进入实体产业,泰康成为保险行业第一家投资试点养老社区的公司。
然而,拿到批文只是第一步,在随后的两年,泰康又花了两年时间选址。邱建伟在北京跑了200多个地方,最后将地址定在昌平。
他说到,选址的事情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
当时,不少地块都在较偏远的山区,虽然风景很好,但是有客户反馈太远。因此,在总结选址规律时,泰康之家总结出了三条:
首先,“离城不离社会”,保持老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存在感。
其次,交通便利,离原家庭住址一个小时的车程是比较合适的距离。
最后,周边半小时车程里一定要有三甲医院。“养老社区能解决老人的院前急救与院后康复,但是遇到急危重症时必须要有绿色通道,能够在半个小时内送到三甲医院进行抢救。”
从2011年12月拿地到2015年6月26日正式落成,泰康之家燕·园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在一系列有规律的探索下,截止到2020年6月12日,燕园的在住老人接近1500人。
当然,在参考美、日等国的养老经验后,泰康对其进行了“本地化”的改造:
第一、对建筑功能进行了改变。例如,美国不存在南向房、北向房的观念问题;第二,美国没有在养老机构里建立医院,泰康将“医养融合”的概念应用到了自己的养老社区中;第三,将养老与保险进行结合。
泰康健投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刘淑琴也补充说,泰康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国外的优秀经验。“学什么?第一,商业模式;第二,养老设施;第三,老人的生活特点,医养如何结合。
随后,泰康之家总结出老人的七大需求:社交、运动、美食、文化、健康、财务管理与心灵归属。
从这些需求出发,泰康之家思考了社区的功能形态。
目前,泰康之家拥有独立生活、协助生活、专业护理、记忆照护四种生活服务业态区。全国六大已开业社区共开设了约200门课程,拥有居民俱乐部近百个,其中燕园开设精品课程32门、居民俱乐部32个。
与此同时,泰康健投助理总裁兼泰康之家首席运营官纪琼骁透露的一份数据显示,泰康已经完成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19个城市的“医养融合”养老社区布局,每个社区都配建了康复医院。泰康之家全国入住规模已近3500人。
从燕园开始进行的养老“样板间”的复制,让泰康布局养老更加地理论化、体系化。
据雷锋网了解,今年,泰康之家将推动全国的网络化布局,而这个布局的关键是如何通过连锁形式降低运营成本、如何通过产品迭代降低开发成本、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等应用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网络化、连锁化过程中主要是以泰康投资的形式为主,北京与上海两地会率先进行网络化。
在采访中,邱建伟也宣布,泰康进入养老全新时代,希望未来打造与居民共生、共建、共享的泰康养老社区,“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梦想。”
疫情,成为检验各个机构应急管理能力的一面镜子。
根据加拿大健康护理统计局6月25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以老年人为主的加拿大长期护理机构人员在新冠疫情中的死亡率高达81%。
然而,疫情出现至今,泰康之家全国六地养老社区近3500余位居民长辈无一例新冠肺炎感染。其中离不开泰康之家长久以来的科技布局。
从几年前开始,泰康之家就在探索“互联网+医疗”,目前泰康之家所有的康复医院都在申请互联网医院牌照,粤园医院已先行落地。
纪琼骁表示,在养康体系内,泰康之家希望形成“线上+线下”的互联网医疗体系,打造老年专科体系,尤其是在危重症会诊以及远程影像学诊断上,通过“互联网+”的模式进一步实现。
目前,泰康之家的远程诊疗已经全部在社区内应用。
除了尝试更方便的“互联网+”形式,泰康之家在自身的软硬件上也进行改造。其核心逻辑,就是要降低社区本身的运营成本,让更多人享受到高品质服务。
在这次采访中,泰康之家的三位负责人,也多次谈到“成本”这一关键词。
2019年9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发表文章《养老产业为何兴旺不起来?》,提到一组对北京市458家养老机构的更新数据:盈余占4.0%,基本持平占32.8%,稍有亏损占32.6%,严重亏损占30.7%。
因此,泰康之家在软硬件层面都进行了调整。
在硬件层面,进行空间优化、配置优化,发挥战略性集中采购的优势。
纪琼骁说到,通过供应链的管理,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进行商品采购。“美国的大型养老社区,一个汉堡包在超市卖3.5美元,集中采购只有0.99美元。软件的进步是根植于经营经验,我们把经验、流程固化下来,做到系统里面去,通过这些来管控人力成本,提高我们的管理效率。”
在软件层面,是利用IT技术来降成本。
泰康之家通过自主研发的养老云平台,对老人进行看护。“最早的时候是人盯人,人力成本很高。现在,如果居民跌倒,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按下紧急呼叫按钮,自动上传系统平台,系统可以自动判断这个信息应该推给谁,管家、社工、护理人员或医生等,实时生成任务,相关人员前往现场应急处置。”
另外,泰康之家还搭建了一个能源管理平台。
按照国家规定,每2小时必须由两个工程师把全园区几百个电表、水表检查一遍、抄一遍。现在,泰康之家开发了一个能管平台,中控室能实时看到水电的消耗情况。
除了控制成本,泰康之家应用IT技术的另一大逻辑在于,提升用户体验。
在泰康之家的记忆照护区,设置了一些智能的机器猫和狗,这对于安抚处于狂躁期的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非常有用。
对于有高跌倒风险的老人的夜间看护,泰康之家在床上铺有离床报警的垫子,只要老人离开床铺,垫子就会通过系统提示夜间值班人员,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
在可穿戴设备方面,纪琼骁坦言,目前,国内可穿戴设备都不符合泰康的应用要求。
目前,泰康之家研制出了一个内置GPS的佩戴式卡片,任何时候都可以按卡上的按钮,大大降低了对时空的限制。
纪琼骁也表示,目前卡片的制作成本较高,对信号也比较依赖,仍然会继续研发优化。“有这个需求的小型养老机构,没有研发实力,有研发实力的团队缺乏运用场景。只有IT与运营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生产出实际可用的可穿戴设备。目前,这种卡片已经在燕园试运行。”
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泰康之家里的老年大学教室里,配有人脸识别设备,可以自动统计人数以及老人参加活动的过往数据。
此外,人脸识别的技术也可以用来记录构建老人的人物画像,通过行为轨迹与人脸识别,统计出性格偏好、行动偏好,进而分析各个场景的应用率,提示哪些居民是不活跃的居民,对其进行特殊关怀。
纪琼骁向雷锋网表示,“这一系列的技术应用,让我们还有进一步降低成本的空间,降下来的价格尽可能都让利给消费者。让大家考虑的不是住不住得起的问题,而是考虑什么时候搬进泰康之家的问题。”
2013年前后,养老产业正热之时,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在城市周边、山清水秀之地,大笔资金投入建成的养老机构。但与此同时,民营养老机构也面临入驻率较低、专业化服务水平低、运营风险较高导致盈利较难等问题。
在邱建伟看来,“硬件容易抄袭,但背后的运营体系与居民的生态体系,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的。”
邱建伟说到,泰康之家发展到今年已经是13个年头,十年磨一剑,这把宝剑已经磨出了锋利、磨出了光芒。
但他也坦言,泰康之家一直还处在投入期, “但更为重要的是泰康作为一个保险行业的创新者,把保险+医养+支付的商业模式开创出来,引领行业的发展。”
“泰康骨子里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保险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是一家以人的生命、价值观为导向的综合性金融健康服务集团。”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