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0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共同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CCR2021)在北京正式举行。
这次大会是疫情时期规模最大的放射学领域线上线下结合的学术大会,邀请了国内外众多放射学领域专家及知名教授汇聚一堂,进行了精彩的学术专题讲座,旨在打造医学影像学多学科融合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展示我国放射学整体水平和专业特色,努力提升我国医学影像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长征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主任刘士远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
以下为刘士远教授大会演讲的全部内容,雷锋网《医健AI掘金志》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和整理。
刘士远: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关注主动健康,影像影响未来》。
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计划,包括三大方面共15个专项行动。
第一,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实施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运动、控烟、促进心理健康和健康环境的运动;
第二,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实施妇幼、中小学、职业保护和老年等健康促进行动;
第三,防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阻肺和传染病等重大慢病。通过这些行动,希望到2030年中国重大慢病死亡率下降30%,人口期望寿命达到79岁。
科技部为配合实现这一目标,从十三五开始实施“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计划,今年继续这一重大资助方向。
希望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针对重大慢病,构建以主动健康科技为引领的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健康保障能力和自主性,为人口老龄化的医疗保障提供科技支撑。
习主席指出,我们今后卫生工作的目标要逐渐从“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主动健康的概念逐渐被大家接受。
那么,什么是主动健康?
主动健康概念由刘延东副总理首先提出,是人类围绕生命健康价值创造展开的所有社会活动的总和,由主动健康观念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构成,是人人可以参与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主旨的健康革命运动。
可以说,主动健康正在成为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焦点,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提供中国定义的主动健康公共产品。
主动健康包含四个层次的内涵:
第一,个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要普及健康理念和知识,提高个人健康素养;
第二,供方要主动服务,变被动医疗为主动医疗,积极开展早筛、早诊工作,推进疾病预防诊治关口前移,这也是我们医疗系统的责任和义务,为未来主要工作方向;
第三,医疗需要与非医疗结合、需要中西医结合、常规医学与运动医学结合,通过交叉融合,形成及时高效、持续放大的医疗康养服务新模式;
第四,全程管理、连续服务,医疗和健康是终身的,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终身受益的健康习惯,医疗和康养提供方需要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随访和管理。
面对国家的战略调整,影像医学如何作为?围绕主动健康、医疗关口前移,我们要从四个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关注公众教育,提升影像医学的影响力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快推动卫生健康工作理念,服务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知识,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加强早期干预。
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延长健康寿命,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未来十年以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为目标,2022年希望不低于22%,2030年希望不低于30%。
根据第六次全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对于健康基本知识和理论只有25.82%的被调查人群知晓,拥有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只有14.3%,具备健康生活技能的人群只有16.38%;东部人口的健康素养水平(12.81%)明显高于中部(7.1%)和西部(6.93%)。城市人口的健康素养水平(13.8%)明显高于农村人口(6.92%)。
让人高兴的是安全和急救的知晓率达到45.09%,对慢性病和重大传染病的知晓率达到15.71%和16.05%。
可以看出,我国公众的健康素养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要达到国家2030战略目标,任重道远,需要所有医务人员和社会上下游共同努力,全面加强和提高。
前面的数据是针对普通健康和医疗知识的调研,相信如果针对影像做个调研,结果会低的惊人。影像工作者作为幕后英雄,很少到前台直接面对病人,更不要说做科普和宣传。
但是,面对医疗需求的变化和政策的牵引,影像科医生必须做出改变。
首先,影像科医生要重新定位,自己不是“读片的师傅”,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医生”,要从医生的角度去进行百姓健康素养教育,要走到前台,更多的面对病人和临床,更多的发挥影像医生的作用;
其次,影像科医生有责任和义务让百姓了解影像设备、检查方法以及所有影像手段在主动健康和疾病“筛防诊治康”全链条中的价值和作用;
再次,影像科医生有必要在影像院前教育中投入更多精力,让我们的影像作用更有效,让病人更有获得感。
影像宣教可增加公众对影像科的了解、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宣教的方式包括:检前宣教和评估、检查方法咨询、检查结果解读和报告咨询、检后随访、复检提醒以及所有针对影像诊疗活动的科普文章、视频节目等多媒体形式。
此外,中华医学会特别重视科普工作,已经专门成立了科学普及部,我们放射学分会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普工作。
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继续教育和科普宣传,主编了新冠肺炎的放射领域科普知识问答,起到了很好的推广和教育作用,对抗击疫情的胜利形成了强有力的保障。
全国各地方学会也在积极开展科普工作。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医学会成立了科普专科分会,设立了专项基金,专项成果奖,组织编写科普系列丛书等。
放射学会也编写了科普丛书,推出了《医影传声》科普公开课,观看人次超过2176万,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未来,中华放射学会希望更好的组织科普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影像,以便发挥更大的作用。
重视重大慢病防控,影像惠及更多百姓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现有确诊慢性病人近3亿人,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比例为80.7%,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
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8亿人次,达到人口总数的30%,如果不做好慢病的防控,我国医疗将不堪重负。
中国慢病死因前四位在城市和农村比例相似:
第一位死因是心脑血管疾病(城市/农村=43.16%/45.5%);
第二位死因是恶性肿瘤(城市/农村=26.06%/22.92%);
第三位死因是呼吸系统疾病(城市/农村=11.24%/12.02%);
第四位死因是损伤和中毒,如果排慢性病则是糖尿病。
居民第一位死因是心血管疾病,我国每30秒会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每年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花费超过3000亿。
遗憾的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不断攀升,预计到2030年光心梗患者将达到2260万,因此形势很严峻。
第二大死因是恶性肿瘤,2020年全球发病率前十的癌症分别是:乳腺癌226万,肺癌220万,结直肠癌193万,前列腺癌141万,胃癌109万,肝癌91万,宫颈癌60万,食管癌60万,甲状腺癌59万,膀胱癌57万,这十种癌症占据新发癌症总数的63%。
癌症死亡人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肺癌180万人,结直肠癌94万人,肝癌83万人,胃癌77万人,乳腺癌68万人,食管癌54万人,胰腺癌47万人,前列腺癌38万人,宫颈癌34万人,白血病31万人,这十种癌症占据癌症死亡总人数的71%。
我国情况与全球略有不同,全球乳腺癌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但在中国,乳腺癌则在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之后,位居第四,死亡率是全国第七位,而乳腺癌死亡率占据全球第五位。
可以看出,我国肺癌仍是“癌王”,无论发病率还是死亡率都还远远高于其他肿瘤。
第三位死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全球发病率占11.6%。
我国近十年发病率上涨了65.9%,40岁以上人群达到13.6%,死亡率达到17.6%,平均患病家庭经济负担率达到33%以上,而公众的知晓率只有7%左右。
对比2020年和2015年的慢病报告可以看出,主要慢病的防控效果依然不容乐观。
慢病死亡占比从2015年的86.6%提升到2020年的88.8%,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慢阻肺占比从79.4%提升到80.7%,癌症发病率从235/10万提升到293/10万,高血压从25.7%提升到27.5%,慢阻肺发病率从9.96%提升到13.6%。
但慢病过早死亡率从18.5%降至16.5%,癌症五年生存率从30.9%提升到40.5%。
前者说明临床针对慢病的治疗效果改善了,后者则得益于早筛、早诊,更多的早期肿瘤被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当然这主要是影像学在起作用。
因此,要想提升慢病防控水平,必须加大影像学的研究力度,提高诊断准确性,通过筛查发现更多早期病例是改善重大慢病诊疗效果的关键。
从国内、外杂志的研究内容看,国外期刊位于前四位的研究内容是心血管(18%)、神经(17%)、腹部(17%)和胸部(12%),基本和重大慢病的排名和分布相对应。
而国内期刊前四位的是神经(18%)、心血管(13%)、骨肌(11%)和妇产(8%),胸部只有1%,因此针对重大慢病的研究,胸部尤其需要加强。
积极参与早筛早诊,助推防控关口前移
健康中国行动将监测、检测、早诊、早治、规范化治疗等建议贯穿四类重大慢性病防治行动,在策略上从注重“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从个人、社会和政府方面提出具体的防治、防控方案。
其中早筛、早诊、早治是关键。
影像学是早期肿瘤及其他重大慢病筛查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此次重大防控任务调整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1、积极开展和参加针对重大慢病的影像学筛查;
2、积极制定重大慢病早筛、早诊的规范和标准;
3、培养更多擅长重大慢病诊断的影像医生;
4、积极开展针对早筛、早诊的科普教育活动;
5、加强与临床学科的横向合作,提升综合临床能力。
筛查的主要途径包括医院常态的主动和机会性筛查、体检中心的专职筛查、移动筛查车的流动筛查,要注意发挥县域及基层医疗机构的筛查作用。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筛查效果非常重要。既要针对发病人群多的重大慢病筛查,又要选择经济高效的筛查手段,还要通过筛查实现转化,尽可能的让更多的人受益。
例如,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课题“胸部三大慢病(肺癌、慢阻肺和冠脉疾病)的一站式低剂量CT筛查”。
通过一次CT扫描实现三大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可以一举多得,最大程度降低国家和个人经济负担。
我们希望类似课题不单纯是完成课题任务,期望通过完成任务后能够形成扫描技术标准,输出三大疾病一站式评估的结构化报告,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结构和定量分级信息,及早的干预早期病人,改善三大疾病的治疗效果,让病人获益。
本项目8月份刚刚获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的5G+医疗健康试点项目《5G+胸部重大慢病早筛早诊及连续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示范》。
国家希望通过试点,对胸部重大慢病的早筛、早诊走通临床路径,并进一步扩大应用的地区和范围,让更多的老百姓获益。
通过这个试点,我们将建立相关技术体系和诊断标准,建设基于5G和AI的互联网共享云平台,集成筛查和管理的智能化闭环体系,推动上下联动、检诊联动和医患互动,形成政产学研用综合应用示范和评价标准。
重视基层建设,提升影像服务能力
只有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健康和小康;只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才能促进和提高全面健康素养。
中国基层占绝大多数,如果基层的健康问题解决了,全国的健康水平一定有很大提高。
按照国家卫健委《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要做到大病不出县,基层诊疗占比超过65%,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乡镇医疗机构能识别100种常见病,中央也投入了27亿元人民币用于互联网+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中国医疗卫生机构分布极不均衡,95%以上前100排名医院分布在省会以上城市。但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占全国医疗机构90%以上,而占7.6%的三级医院却承担了将近一半的医疗服务。
因此基层的潜力非常巨大,要想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需要全面改变基层现状。
目前,基层放射业务多集中于X光、DR检查,服务常规内、外科的基础检查,对疾病诊断救治没有技术能力,对慢病管理没有统一管理手段。
受限于成像设备性能、工作人员能力水平、图像、诊断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射线防护执行不到位,医务工作者的健康容易受到伤害。
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县域的医疗协作、教育的行政支撑。
但对于疑难病例的紧急支持,需要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实时覆盖更多病种,当前此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的最大难题,基层医疗机构普遍缺少放射诊断医技资质,不利于医疗安全落地。
据统计,70%的乡镇卫生院仅有技师,无影像诊断医生。
技师个人水平差异大,缺乏持续的培训、考核,拍片质量参差不齐,信息化水平差,报告不及时,乡镇医院病人来不及等报告,这些都大大限制了基层的业务拓展,也难以让病人产生信赖。
十四五规划中,公立医院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
此外,要加快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的均衡布局,更要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一方面可以增加医疗服务总供给,弥补医疗资源不足的困境;
另一方面通过优质资源辐射效应,带动医疗资源贫乏和落后地区的医学发展,实现区域均衡布局。
同时,重点针对医疗信息化和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科学、合理的调整、配置医疗资源,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现代的新技术对影像赋能基层提供了先天的优势:基于大数据和区块链对数据以及新技术的共享,可以感知基层医疗检查形势,更精准的匹配基层帮扶策略。
人工智能的产品可以提升基层的管理和工作流程,提供潜在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通过云存储、云计算可以提供完整的共享平台,通过5G+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优质技术和资源的共享和广泛的覆盖。
做到这些需要政府部门、学会、厂商和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努力。
尤其是学会,在人才培养、标注建设、继续教育和分级诊疗中都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未来,医学影像会逐渐在精准化、智能化、临床化、院前化和网络化方向快速发展,这些技术对于实现主动健康的目标,发挥影像科的强大支撑作用,都是巨大的推动,未来值得期待。
影像数据占据医疗数据的90%,而且正以4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继续扩大,影像诊断在疾病确诊中占的信息发挥了70%以上的作用,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无可替代,未来更加无可替代!
但我们应该在主动健康的大势中主动作为,才能迎来影像事业的新高度。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