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2
本文作者: AI金融评论 | 2018-10-29 19:15 |
雷锋网AI金融评论报道,2018 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18)于近日在杭州召开,今年的主题是“大数据推动数字经济”,主办方共邀请了近 400 位国内外计算机领域知名专家、企业家参与演讲。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祁祥也受邀进行了主题为“关于信息社会的经济学思考”的分享。
北大孙祁祥教授:关于信息社会经济学的五点思考
以下是演讲摘编,雷锋网作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信息,我对这个词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我在1978年当了两年的话务员,在那一年,中国一共有359万部电话,电话普及率只有0.38%,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2017年,中国移动电话每百人拥有1.25部电话,不包括座机。这种变化让我是非常欣喜的,这是斗胆来做报告的理由。
数字经济真的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交换、分配、学习、交往方式,可以预见是在信息社会谁更好的掌握了大数据的现代的信息技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对于中国来说,大力实施发展网络强国、国家大数据的战略,也是十三五时期重要的目标。接下来简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信息社会的一点粗浅的思考。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有了农业、畜牧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土地是人们的生产资料,人们用自然力来替代部分的劳动者的体力,由此形成了农业文明。17世纪末,随着蒸汽动力的发明和应用,人类社会开始步入工业社会,这个时期,资本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机器用来替代部分劳动者的体力,由此形成了工业文明。20世纪,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电子信息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开始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计算机和数字技术成为信息社会的主要劳动工具,电脑延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人脑,成为信息文明的重要的特征。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17全球中国信息社会报告指出,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而中国的信息化社会虽然仍处于全球中下游的水平,但是近年来的增长速度是明显高于全球平均增速,甚至高于G20和金砖国家的平均增速。到2020年我国讲整体进入信息社会的初级阶段。
人类进入到信息社会以后,基于信息资源这个特性基础上的信息经济的运作原理和运行规律,导致我们生活的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讨论这些变化和由此引发的相关的问题。
一、信息的资源特性和供求关系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一门学科,它是基于一个核心的假设,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的需要是无限的,这就构成了一个矛盾。基于这样的一个矛盾,我们产生了经济学,怎么样在有限的资源里面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它得到最佳的配置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所以供求构成了经济学核心分析框架的最核心的分析手法,供求分析。当我们在经济社会供求分析所基于的资源有限性这一核心假设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首先信息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产要素供给的有限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是以有形的土地和资本为核心的要素,它们基于总量的有限性,有一个生产目的性曲线,它表述的是社会在既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也就是说你只有这么多的土地,只有这么多的资源,还有一些技术,你在这样的一个组合下你能生产多大的产品来满足需求,这就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性。
信息基于人类的加工、体验和系统性的探索,所产生的知识是信息社会的核心生产要素,具有共享使用和无限增长的特性。有关资料显示在19世纪的时候,人类的科技知识是每50年增长一倍,到20世纪是每十年增加一倍。进入21世纪以后则是每三到五年增加一倍。信息的共享边际成本为零,意味着信息拥有明显的规模递增的性质,这将前所未有的扩大生产可能性曲线。
二、信息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供需空间格局,在更高层层次上构建了新的供求关系。
无论是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点对点的区域性市场是基本做供求空间局。我在做话务员之前做过四年的知青,我们每年收完稻子之后,我们拿非常简单的打稻机把稻子打出来,然后挑到指定的粮店。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冲破了地域的障碍和限制,极大地改变传统的社会的供需空间,从供方来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零库存和共享经济成为可能,提升了竞争优势。另一边,买家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工具来更全面、迅捷地掌握产品的规律,并在交易中占据主动的地位。由此可见,现代技术的发展共同提升了双方的能力和水平,进而在更高层次上构建了供求关系。
再次,信息社会集聚提升了财富增长的速度,增加了收入分配的格局调整的灵活性。经济学里面我们讲资源配置,它包括了价值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环节,那么基于上述的变化,价值的生产、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有限生产要素具有相对固定的产权归属的特性,因而具有明显的排他性,由此也产生了较为固定的收入分配的关系,没有掌握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劳动者往往只能提供无差异或差异非常小的劳动,社会财富的分配结构在较长时间内难以发生较大的改变,而在信息社会,知识信息是重要资源,而且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一方面它意味着谁了解最新的知识信息,掌握了经济收益的控制权,而且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相比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中的收入分配在变化和调整的格局更加的灵活和快捷。
美国石油大王在1858年开始创业,用了半个多世纪打造起石油帝国;而Facebook的创始人在2004年创办社交网站,仅用了14年的时间就以735亿美元跻身2018年福布斯全球富豪的第五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美国在1906年到2016年年均通胀率是3.18%,据此可推算,1916年的一美元相当于2016年22.9美元。
信息技术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国取得经济成就的最重要的标志,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和工业社会初期,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总量有限性和土地排他性。有一个报告指出,在地球和人类社会的系统没有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人类社会生产的增长最迟将在2100年停止,这一判断得出自重要的依据就是有限资源以及地球生态的限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出现,罗德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学派开始将技术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的变量,此后卢卡斯等新经济增长理论学派认为,以信息形式存在的知识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
依靠信息驱动的知识经济的增长边界是难以估量的,这是主要基于信息社会,知识投入自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在传统的经济学中,经济要素通常被假定为是规模报酬递减的,你投入的土地、劳动力越多,边际产出就越低,这样的特征最终只能导致人均产出的均衡,而不能保证持续的增长。如果说某一个要素的报酬是递增那情况就不一样了,它的积累将会导致持续的增长。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就在于揭示了知识如何成为驱动经济长期增长不竭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广义上来说,知识是一种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特性,一个人使用知识,他并不妨碍别人的使用,只是当然这里我是有前提的。最近这些时间经常有人开玩笑问我,你最近挣了不少的钱,因为你去年在北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网络的阅读量都达到三亿人次。我说我们没有任何的收费的机制在里面,我们是完全的知识共享的一种知识传播。但有人会用这样打赏的方式可能会挣很多的钱。当知识这种要素被作为投入品时就会产生强大的正外部性,从而导致报酬递增的出现,一旦了这样的持续的增长,也就成为了可能。
知识赋能的信息技术,大大缓解了因信息不对称,不完全造成的市场失灵。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因素的限制,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现象十分严重,由此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效应,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迅的分析整合供需双方的海量的信息,由此大大提升了全社资源配置的能力和效率,满足了多样化。
知识赋能的信息技术成为规模经济的重要的前提。经济学里面讲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提升的经济现象,它的原理在于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下降,但由于人的体力和管理能力的限制,单靠人力难以管控大规模的机器生产,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使自动化的生产方式能够期待机械化的生产方式,由此为人类管控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提供了可能,进而实现规模效应。
知识赋能的信息技术能够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管理,信息技术的显著特征是技术含量高,渗透力强,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优化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管理,从而提高要素的组合效率和全要素的生产率。
三、信息社会的垄断问题
垄断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的范畴,行政学的垄断,遏制竞争,滋生腐败,导致低效,在传统的工业社会,政府可以从事反垄断法来归置实体经济的垄断行为。
在信息社会有一个流量不等值的定律,大众熟知的互联网721的法则,即行业排名老大的市场份额一般有70,第二名是20,其他的是10。由此可见公司和数据的本质属性改变了传统竞争的定义,数据垄断成为垄断的新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公司或互联网公司对用户具有明显的锁定效应。信息平台已有的用户优势会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加入进来,新用户的增加又进一步对已有用户产生锁定效应,而用户的集中也意味着数据的集中。
第二,数字经济具有明显的网络效应。由于产品价值是随着购买这种产品的消费者的数量增加而增加,这使得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愈发明显。消费者越多,公司就越拥有完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产生更多的数据,如此循环往复。
第三,数据收集平台拥有多边市场。互联网平台在为用户提供免费产品服务的同时,收集用户数据,并将数据运用到其他市场进行盈利,从而构成所谓的多边市场。
由于这些特点,由于信息资源特性,拥有丰厚数据资源和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的企业往往占更加有利的地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会造成一种新的信息不对称?由此产生一种新的市场失灵?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否会滥用市场势力,从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但是我们来看,传统反垄断法在控制合并的措施上,它通常是以企业规模为依据的,数据的功能延伸程度并不一定与企业的成正比。他提供的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没有收取我们经济学中的垄断的价格,而且很多是免费的,这就使得以垄断价格作为判据是难以成立的。由于信息的特性导致了一系列相关的变化,传统社会的反垄断的措施在当今社会的数字时代难以完全的适应。信息社会的垄断的形式、后果、反垄断的措施等等无一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信息的社会安全问题
信息的价值和成本是经济学的分支,信息经济学的重要的内容,严重的问题属于信息潜在的成本,信息的载体多以数字形式呈现,其可以复制、接触、存储、且分散广泛的属性,使得信息资源较传统的物质资源更容易被窃取。同时信息网络已经深入经济、国防、科技与文教各个方面,广泛的信息接入增加了网络安全的脆弱性和复杂性,网络系统一旦崩溃或者遭受攻击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与此同时,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也受到了安全严重的威胁,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的加深打响的恶意程序,各类钓鱼和欺诈呈高速的增长的。2011年至今全球已经有11.27亿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Face book发生了8700万人的信息泄露的事件。
如果信息社会的发展是以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受到威胁作为代价的话,那么我们要问,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到信息社会的意义何在?但我相信,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来都是携手前行的,这是人类发展的规律,既然我们有能力发明出造福社会的技术,就应当有能力抑制其可能产生弊端的能力。保护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这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是计算机专家的义务。
五、信息社会的技术使用问题。
当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进入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以后,科技发展得规律显示,从科学原理和规律的探索揭示到产业化之间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科技发展速度的数量级明显提升。 毫无疑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如果运用不当,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包括我上面提到经济安全和个人隐私受到威胁的问题,包括生态危机,恐怖主义活动等等。工业社会如此,信息社会更是如此。比如说我们知道的一般我们讲到塑料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但是塑料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上世纪90年代轰动全美的、FBI历时18年之久才告破的邮包炸弹案的凶手泰德.卡辛斯基曾在其《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的文章中写道:“工业文明极大地提高了发达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但也破坏了社会的稳定性。剥夺了人类的尊严,导致了心理疾病的扩散,还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简言之,“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是极大的灾难”。
作为16岁考入哈佛大学的数学天才,卡辛斯基在长达17年间寄出了十多枚邮件炸弹,炸死3人,炸伤23人,袭击对象主要是大学理工科教授。卡辛斯基的思想无疑是非常极端的,行为是极其冷酷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偏激的观点也给我们今天信息社会的发展带来警醒。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但是技术的进步回避不了双刃剑的问题。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出版其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国富论》之前,发表了其伦理学巨著《道德情操论》。斯密看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所释放的经济活力,但他也看到了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由此去探讨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在他看来,市场经济必须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它不仅建立在“利己”的基础之上,还必须是“利他”的,二者本质上一致。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就经济谈经济、就技术谈技术,这个社会需要我们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实现人与技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人的全面发展。我想,这也应当是我们今天计算机大会的宗旨和目的。
最后,我想借用几个“小数字”来为“大数据”的研究提一点建议。《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不管是“小数据社会”还是“大数据时代”,纷繁复杂的万物世界都是“大道至简”、有规律可循的。数据是死的,但数据背后的经济、社会现象是鲜活、灵动的。如何不被“大数据”迷惑而能正确区分运用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如何从庞杂的大数据中抽出清晰的发展脉络和线条,从现象看本质,从结果找原因,从偶然寻必然,从当前观长远,这需要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华来廓清我们的研究思路。“玄生万物,九九归一”,我希望我们有关大数据和数字经济的研究能够站的高、看得远、拎得清。
以上是我对信息社会的一些很不成熟的思考,请大家多提批评意见!谢谢!
资料参考CNCC及北大经济学院
更多资讯,请关注雷锋网AI金融评论
雷峰网版权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