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IR 2023 | 雷峰网
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峰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业界 正文
发私信给董子博
发送

0

AIGC超车攻略,行业先驱怎么说?| GAIR 2023

本文作者: 董子博 2023-08-31 23:41
导语:AIGC 瓶颈在哪?商业化怎么走?如何出海?听听 GAIR 上的大牛是怎么说的?

AIGC超车攻略,行业先驱怎么说?| GAIR 2023

生成式 AI 赛道火热,一时间入局者如雨后春笋。

自 Stable Diffusion 和 Midjourney 掀起热潮,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一年,激情过后,冲入赛道的创业者也大多看到了决心创业之前,自己所没能看到的种种难题;脚下一个个并不起眼,但却无比致命的“坑”。

无疑,当下的 AIGC,仍然是一个“非共识”赛道——谁能更早、更准地判断出行业未来的走势,谁就能抄到近路,从而在拥挤的起跑线上抢先超车。

近日,由 GAIR 研究院、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世界科技出版社、科特勒咨询集团联合主办的第七届 GAIR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会,在新加坡乌节大酒店圆满结束。

而在会议 AIGC 与生成式内容的分论坛上,由新加坡 Help&Grow 社群发起人王桐主持,荔枝集团 CTO 丁宁、南洋理工大学高级研究科学家&Deepir Inc. 创始人 吴鹏程,腾讯海外游戏发行算法中心主任 郎君,joinrealm.ai 创始人 蔡丛兴齐聚一堂,一同分享生成式 AI 的弯道超车攻略。

在圆桌论坛上,吴鹏程表示,广告素材生成是一个巨大的AIGC使用场景,在投放量更大的情况下需要 AI 的介入。机遇充沛,而挑战仍然重大,生成图片中能够使用的内容只有其中的20%。

丁宁则表示,他看到了AI在短视频制作上的机会,当下已经有一些公司开始用长视频为素材,开始快速地利用 AI 完成短视频生成,然而在 C 端大众的使用中,还没有达到一种可以彻底被使用的阶段。

郎君分享了腾讯游戏在 AIGC 方向的三个主要尝试方向——游戏制作、游戏发行、游戏运营。生成式 AI 在这三个场景都能大展拳脚,为游戏公司提供宝贵的赋能。

而蔡丛兴也直言 AIGC 仍然在早期的探索阶段。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搞清创业者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企业优势在哪里;在测试的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在快速的测试和迭代中丰富和完善企业的战略。

AIGC超车攻略,行业先驱怎么说?| GAIR 2023

以下为圆桌讨论的内容,雷峰网做了不改变原意的整理和编辑:

王桐(主持人):欢迎几位嘉宾来到我们 GAIR AIGC 与生成式内容的圆桌论坛,我们第一个话题,请各位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来为我们分享一下 AIGC 的应用以及瓶颈。

蔡丛兴:我是这么觉得,我觉得 AIGC 在很多场景上都可以用的,因为这个产品出来了以后,微软就拉起了100多个 feature,只在一两个月之内;谷歌也拉出来 100 多个 feature,也是两个月之内。我相信,腾讯这时估计也已经拉出来了 100 多个 feature。就说明在很多的生产流程当中,AIGC 都有非常清晰的应用场景。

作为创业者,我认为更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地方 AIGC 可能不会work——就是说,就是什么情况下这些公司做不了相关的业务,哪些公司会fail。

对,我现在也不好说哪家公司会失败。但我觉得其实最重要的问题,可能从我的角度来讲,哪家公司失败,哪个方向可能就会给创业者留下一些空间。

吴鹏程:我们目前在内部的使用的场景,第一个就是广告投放。因为市场上其实也有很大的这种广告的需求,而我们自己有自研的一个平台,所以我们在做广告的素材生成。这其实是一个特别大的使用场景。

目前来说,一些挑战就是其实它还不稳定。我们看到,大概只能使用 20% 多——就整个生成的图片,里面 20% 多是可以使用的。当你的投放量很大的时候,其实这个还是需要借助很多的这种人工的来做这种图片的生成,这个是一个点。

第二个点就是我们会去做主播的内容生产。我们会学习主播的声音,然后那个帮他去实现整个直播内容的生成。这个中间的挑战会出现在音频合成的时候不够自然,抓不住人的特点,比如在说话方式的一些特点。这个中间还有一些挑战。

那还有第三个项目,就是我们去完全模拟人的表达的时候,这个中间的演示挑战在于“思考”,让语音的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去思考,并且能够发问。像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的机器人,交互都是你来问它。如果它能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并且有情感表达出来,这个也是今天我们的一个挑战。

丁宁:如果论到机会的话,其实现在大家会看到,这个机会是非常多的。

除了从广的这个程度来看,其实现在可以看得到视频,甚至只是短视频(都有很大的机会)。我现在知道,有些公司可以把一些长视频很快的做成短视频,有些时候可以把一些素材很快地(制成成片),现在已经有很好的一些作品出来。但明显在大众的使用中,它还没有达到一种彻底进入使用的阶段。

大家如果注意到,前段已经有一个芭比娃娃的短片,结合 Midjourney,加上LoRA,花了十天时间就做出来了一个非常好的短片电影。但它的过场各方面,还有很多的改进的地方。所以广义上来讲,往视频这方面来讲,这个是一个完全新的方向。

有一些大家都觉得是很成熟的领域,其实也有机会。包括前端,最近非常火的这个“妙鸭相机”,它帮助大家做的这个数字分身。但如果是论到说数字人这个领域,其实在国内有蛮好的公司,已经做得非常的好,甚至在直播行业其实已经做得非常好。包括我有一个同学,他们香烟公司做的数字人也都是非常的真实,在短视频的里面非常精美,那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的话,妙鸭给他突破了一些新的功能点,找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所以如果你有创意的话,哪怕这个地方你觉得大家已经很成熟了,有很大的用户量了,那你仍然会有很多机会。

还有一点,就是其实讲到 AIGC 的话,如果我们对这个“C”的定义还可以扩再扩大一些。我们传统会认为 C 可能就是文字、语音、视觉这样的东西。但如果你把它再扩大一些,那你就会发现,实际上像 AI 制药,我们通过大量的这个医学的文本产生熟悉的分成分子式、新的有药性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广义的 AIGC 范畴。这一方面就更多东西了,甚至是我们可能会进到一个新的时代。

像现在我们更多的讨论是人类用 AIGC 去做出一些东西。那么现在可能是 AI 用 AIGC 做东西。比如像马斯克前一段提到的,他希望他现在做出来的机器人,可以自己去设计、研究、生产下一代的机器人。所以这个未来的技术,其实我们真的是处在一个新的基地。

郎君:在游戏里面,我们在腾讯做了一些尝试,主要分三个方向,一个是游戏的制作,第二个是游戏的发行。第三个是游戏的运营。

在制作部分,其实我们用了很多 AIGC 的方式去做图片的这种生成,一些场景的快速铺量。因为一个游戏制作的会有大量的场景,这里面需要耗费很多很多的人力和美工,现在已经有很多很多地方在大量使用 AI 了,效果还不错。

第二类——就是说在游戏的发行过程当中,我感觉到素材的制作能被 AI 大规模赋能。其实在我们的发行中心里面,原先做素材的地方是最费钱的,这个钱还非常非常多。现在我们用了一种图片的二次加工技术,就把过去之前发行过的无数的视频,全部一并打碎。通过语义的检索,来到一个新的主题,我们快速找到语义的片段做快速的融合,然后去生成视频。再用一些比较好的视频的点击率预估,和转换预估,做投放之前的测试,然后再做大规模放量,这方式已经帮我们省了很多很多的钱。

那在第三个场景,就是我们游戏的运营的过程当中,比如说最近有款游戏非常火,叫《崩铁》,它之前在 3 月份做过一个很好的一个活动,玩家把自己的头像上传上去,把照片变成游戏里面的风格,在游戏里面就可以用起来,也可以在朋友圈去分享。这其实带动了很大很大的一些这种社交效应,使得这个游戏快速地获得了用户的增长。

还有就是在游戏里面一些更高级的功能,比如说你自己创造一个玩家角色,你可以去捏脸,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比如光头强、或者一些明星。捏完之后你用这个形象,在游戏里面去跟别人去交流,去做一些匹配,做一些战斗,非常有趣。

这也帮助很多游戏获得很好的体验提升。那传统的游戏里面用 AIGC 现在比较多的,包括 NPC、虚拟人,也用了很多种方式,其实也可以很好地帮助游戏做扩量的。

最近我们在 AIGC 这个“C”的领域里面,就是我们的“C”不一定是原生的,可能是二次加工。

比如说,我们在做游戏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内容)——玩家的体验报告。这个报告,以前我们每天的玩家有成千上万都要写进报告,而一个一个去总结、去梳理是非常困难的。那我们应用 AIGC 的方式,比如说我做个摘要、做个聚类、做个融合、做个这些简单的一个片段,就可以这样使用,那今天我们用 AIGC 的方式可以更快速的制作这种流程。我们在传统算法形式上加上新的算法,这个流程已经非常非常好,我们可以每天以分钟级的速度制成这种报告,可以让我们的游戏的制作团队、发行团队最快来看这些报告,去调整我们的营销策略和游戏的制作策略。

所以 AIGC 我觉得在游戏里面还大有可为。但现在我们还是希望找到一些新的点,能够做更多的破局。其实在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在深度的介入这个 AIGC 领域,去扫描了整个游戏里面的方方面面,也发现了很多机会,但还有很多点我们还没有看到,还是要跟大家合作。和讨论,谢谢。

王桐(主持人):然后我们第二个问题的话,可能会从商业化这个角度来去谈,商业模式的角度,几位认为,AIGC 会萌发新的商业模式吗?

比方说我们在新加坡,基于新加坡做线下交流的和分享社群,我们也会做一些海报,做一些社交媒体的宣传。原先,我们可能会觉得,这次 AI 或者 copy AI 的那个产品是蛮好用的,你可以甚至说你都想过要用版它的付费版本;但其实随着 ChatGPT 的快速升级迭代,其实完全够了,就是包括海报的话,其实你也很难说,现在你买一个商用的海报,它制作可以很达到你的目的,还不如用 camera 上面一个模板,对吧?自己再加一些内容就能快速的去生成,那这就会给商业化其实产生很大的问题。

所以第二个问题就是想问,商业化模式,各位老师有没有一些自己的分享?在 ToB 和 ToC 两个场景,哪一个可能说在 AIGC 这个领域,能够关联到一些可能比较有潜力的商业模式,或者商业化路径?

郎君:就是在我们内部做这种,比如说游戏,或者微信做过很多年的电商。商业模式来看的话,我也会抓住一个很重要的点,一个痛点,但也很难解决。比如说我们大公司当中,很多很琐碎的流程当中自己不愿意做,但有些小公司做得特别的好,特别专业,能比如买入他们的服务直接来做。

因为我们在扫描这个商业应用的时候,也是对标了很多公司的成熟应用,如果有好的方式做的已经很成熟,我们可以直接去购买他们的那种使用权或者商业 license,以这种服务化方式做了很多。

我们提到的 To B 和 To C 区别,在 AIGC 里面的话,对我们团队来说的话,ToB 的话其实还是不太好做。因为我们内部有几十家工作室,我们要一家家去谈,然后再抽象提炼成一种解决方案去对焦,这部分还是很痛苦,这就是 ToB 的方案。

那 To C 的话,比如说我们在做一些游戏的运营的时候,去帮助很多游戏的玩家去快速做这种一些游戏的融入,这种是 To C。所以我们在内部在做算法的时候,也上去不停地判断,什么样的模式能更好地去深耕这种场景。但我们今天还没有把我们的工作对外——对腾讯以外去做这种知识和服务,将来可能会走这一步。

但现在 AIGC 真的是个非常火的领域,从新加坡到美国,还是去中国,接手很多公司之后,发现这个领域其实大有可为的,可以做很多的工作。

丁宁:我觉得 ToB 和 ToC 都很有机会,但是一定要选的话肯定是作为伟大的公司,应该是 To C 的。

为什么呢?因为 ToB 的话面临的是两种客户群,一种是大B——像腾讯——他们有很强的自研能力。他们一旦自己做出来以后,说实话要么就收购这个创业公司,要么就可能把你淘汰掉。对于 To 小 B 的话,那就涉及到一个营收的问题,而且我们看到伟大的公司——体量足够大的公司,还是 To C 多一些。

而且往往你做 To B,经常是通过 To B 然后又服务给他的客户。所以从这种角度来讲,我觉得是可能不是一个大的生意——但是去你做一家公司的话,其实努力也很好。就像我刚刚提到的这个数字人的公司,在国内做数字人的公司,应该说今年会挺有意思的。一些对外宣称体量挺大的独角兽的公司,对外一些人说他们开始盈利了。那就会看到,在直播行业里面,出现了有数字人的直播带货。

但是大家都会切身感受到去使用的,那就可能像刚刚说到的,像妙鸭,虽然它有可能是一阵风。然后今年又有一个新趋势,就是苹果推出它的那个新一代的这个 VR 的眼镜。我觉得又会诞生一系列的 AIGC 这一块很多的应用。

在游戏行业,因为这个行业比较成熟,体量都比较大,所以如果是为游戏行业服务的话,根基还是游戏,如果你只是给游戏公司做 AIGC 的服务,那你就很有可能是一个To B 大公司。我觉得两条赛道其实都很有机会。

吴鹏程:我是这么觉得,就是首先今天谈 AIGC 的商业化这块还是偏早期。

如果要说他已经很成熟,其实是肯定是有争议的。你要说有些成功的公司肯定是有,但是大部分其实还在路上。尤其对于我们今天的技术创业者来说,大家可能还是应该更关注于整个的产品和用户需求。

因为我知道大家很多技术创业者,他的技术力很强。在创业过程中,就是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你技术很强,就容易让自己的技术把你给感动了。你做着做着,觉得这个东西特别牛,特别棒,觉得自己技术已经在这个行业里面都是数一数二,但你发现你的商业的时候往往是不成功的。

因为其实你没有关注用户需求,你甚至不知道你的用户在哪里,你的真正的用户痛点是什么?那即使抓住用户痛点,你也不一定能做到能够 cover 你那个成本。最后你发现这个功能做上去了之后,这个用户并不买单,或者说是那个买单的用户有那么一点点,这个时候你又陷入了沉思,到底问题出哪?

这个其实是我们技术创业者会经常犯的错误,所以我觉得大家更应该是关注整个的用户的需求,然后从用户需求中去找这个痛点。

说到 To B 和 To C,其实我觉得都有可能性。To B 的市场很大,当然就刚才像那个陈总说的,可能 To C 可以做成一个伟大的公司。但是其实 To C 的竞争会比较大。那 To B 你可能会有一些其他的能力,比如一些资源——无论来自于投资人,还是来自市场,这些都有可能。To C 就是完全是靠运营,去到市场中去搏,不仅是你的技术能力,还有你对市场敏锐的察觉能力,你对用户痛点的把握,你社区的运营的能力——这个是一个综合能力,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其实都是有机会,现在还很早期,是一个很广阔的天地。

蔡丛兴:我特别赞同你说的,其实 AIGC 肯定不成熟,我觉得如果从用相机的对比的话,我觉得它可能还是 07 年的第一款相机,还没有达到新的创意性,所以说其实还是在早期的探索阶段。

然后 ToB,因为我们没做过 To B,我做的所有的公司都是 To C,所以我并没有一个发言权。但是我从就是说创业的角度来讲,或者是不做创业的角度来讲,我觉得,白猫黑猫,抓着耗子就是好猫,To B 还是 To C 其实不重要,还是回到就是刚刚第一步说的那个道理,最后还是看用户想要什么,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王桐(主持人):谢谢。我们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出海或者说全球化,因为我们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包括我们站在新加坡,是一个非常适合连接世界,去做全球化的一个场景。所以我们想听听看就是 AIGC 方面,各位老师嘉宾在出海或者全球化这个方面,有没有一些可以分享的心得?

其实也能看到,很多跨境电商、游戏其实已经出海很早,然后现在传统消费零售,像喜茶、蜜雪、冰城、名创优品,其实都已经在全球化的路上走得蛮远。

那我们这 AIGC 这个方向,如果我们的创业者或者我们的公司想要去做全球化市场,可能有哪些可以去参考和借鉴的地方?

蔡丛兴:我可以讲讲我和国内的创业小伙伴讨论的感受。我的第一个感觉,我觉得从就是过去十年的互联网发展,我觉得国内的团队很强,有非常密集的人才优势,然后有一个很有组织、很有效的知识分享途径。大家都会对互联网的行业很关心。

其实我觉得,在海外这种资源其实不多。在硅谷的话人才也算是密集,但是大家并不是所有人都欢迎互联网——有很多很优秀的人,他不欢迎互联网,然后也没有办法达到,很强的这种人才聚集的效果,来让大家都来去想一个问题。

很多时候在硅谷讨论的时候,有一半的人是在反对这个问题,我去宾州会经常和大家讨论AI。就有人过来,告诉我不应该做 AI。今天这里的人,大部分都会说我们应该做 AI。

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优势,大家对这件事情的支持,和一个很高的人才密度,包括从先前互联网行业积累出来的经验。

那么到底 AIGC 怎么出发?AIGC 现在就是在也没有成为一个特别成熟的商业模式,所以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就是谁更会有更好的这种资源组合、整合的能力,去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先探索出来,谁就能占得先机。

吴鹏程:我们之前一直主要是在中国国内开展工作,然后也是在两年前决定去做出海这么一个事情。今天我们在全球的主要的几个国家都有市场,比如像美国、日本,然后中东对这些市场都有一些产品。

我今天的感觉是这样,就是出海没有一定之规。首先你要去把你的产品做到什么程度,其实你要把这个身段要放低,产品差不多要做两年到三年,你很难是一下子就是在这个市场中获得成功。

我们碰到的一些主要的问题,其实是要去尊重这个市场,很多的文化的差异、语言的差异、法律法规的差异,这些差异都非常大。尤其是我们从中国出来的这个团队,你去尊重当地的市场,其实有时候很难做的。

因为我们中国的这些互联网这么多年的发展速度特别快,我们一直有很强的自信,我们产品能力很强。我们在这么大的一个市场,我验证过很多事情,其实到了世界的其他的市场,我们往往是降维打击。这个事情,很多的创业者与我沟通,满怀信心,然后看到数据后发现被打得很惨。这样的案例非常多。

所以我觉得出海的最主要的还是要那个,就是对当地的市场有清晰的一个认知,去尊重当地的市场。

丁宁:提到出海是这样子的,我们有一家公司算是做纯 ToB 的,然后又是纯出海。来帮助那些出海的公司来发短信,发验证码。

那个公司是 2016 年成立的,在国内的话,这个发 OTP 发的短信的业务上就是杀成一片红海,杀了十年了。 16 年的时候大家有一批的这个中国企业开始要出海,需要这个国际短信来打通几十个国家的整个通讯业务。看到有这个机会,就伴随着这个机会去做出海了。

大家都知道游戏产业为什么会出海,还有一些公司可能是因为国内已经做了饱和了,就像一些快销的行业。所以说如果你做 AIGC,你做 To B 的话,那你伴随着你的客户出海,自自然然的能够满足一些海外的一些需求。如果你是说做一个 start up,那你出海的最优方式其实是,你们的企业看起来,就是一个海外原生的公司。

我在东南待的时间比较久,我07年来的新加坡,我来的第一感觉就是国内的淘宝都已经那么好用了,怎么新加坡没有这种电子商务?我跟很多投资人谈过,给了很多的理由说,为什么在东南亚是不会有电子商务的——认为这是一个不存在的行业,但今天大家会发现这是个很大的一个行业。

所以说东南亚的一个最大的一个优势,其实是给创业者一个比较长的一个周期,就是一个比较长的一个窗口期。就是如果你创业,你会发现在国内,或在美国的话,你的竞争太过于激烈了。东南亚蛮好的,就是因为这个地方还没有起来。

而且前几年,像 Shopee 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商业模式叫 copy from China,就大家发现在中国成立的一些模式,其在东南亚也是成立的。

今年很神奇的就是大家发现在中国成立的模式,甚至在美国是成立了,比方说 temu,比如说这个字节的新的一个小红书类的一个产品,我用完了 lemon egg,最近也很火。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说东南亚,我觉得留了一个很好的一个窗口期。我国内的一个做数字人做得很棒的同学,我老跟他讲说,你肯定没有时间来过东南亚,你得在国内,你有一个非常大的一个 number one你得去追赶。我觉得东南亚是很好,东南亚的直播带货都没起来,才刚开始,何况是数字人,我觉得这个赛道如果大家有时间可以不妨可以关注一下。

郎君:说到出海,我自己以前有四年东南亚电商的经验,当时是帮助中国的货卖到东南亚来,然后还要把东南亚的货,在东南亚区域的内部到处去售卖,后来还做东亚的东西通过电商卖到全世界。

其实出海我觉得是有很大的一个优势的,模式足够成熟,多样化很丰富。那第一个就叫肉身出海,你得有一个人在这成为一个实体,了解这个市场能卖什么,能做什么,然后再把技术比过来,团队搭建好。那之前也涉及到很多收购的团队,怎么融合的问题,也很复杂。

但在游戏里面,我觉得出海其实是蛮有机会的,AIGC 也有机会。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合规。你要合规的话,就要解决法律的问题,就得做大量的肉身出海,把人摆出来,技术摆出来,成立一个分部。现在中国最近有很多公司在干这件事情,在新加坡建立一个分部,有些是为了资本上的事情,有些是为了人才上的事情,也是为了合规上的事情,赚海外的钱。今天大家有几位嘉宾提到,目前 AIGC 在商业模式上还在探索当中,但我觉得今天有很多小的一些领域已经做得很成熟了。

比如早期的人脸识别已经在包括新加坡、东南亚很多地方都已经足够的商业化了,这里面还可以看很多别的领域,比如现在东南亚还有很多做那种做像 GPT 的训练,包括智能客服、智能问答,其实都比较成熟的。所以我个人建议就是如果要出海的话, AI 其实不错。

一方面不只是说我们把中国的技术用到国外来,也在国外也有很多一些商业模式,一些本地的一些需求,可以做深度的融合,其实它能产生很大的价值。

以前我在电商的时候,看到过很多中国的非常厉害的设计师到东南亚来,比如长期考察半年以上,然后深度发现的地方有个巨大的一个商机,产品需求自己去设计,设计完了在中国制造,再拿过来卖,效果特别好。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模式。

东南亚 6 亿人口,但是全世界欧洲、美国也有很大的市场可以做这个事情。出海是第一步,第二步怎么说?是融合在这海里面,可以游得更好,能让它至少遨游。

王桐(主持人):非常非常感谢。由于时间的关系,所以我们今天的圆桌分享就先到这里,感谢4位老师的精彩分享,谢谢大家。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分享: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请填写申请人资料
姓名
电话
邮箱
微信号
作品链接
个人简介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验证邮箱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请验证您的邮箱
立即验证
完善账号信息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设置密码以方便用邮箱登录
立即设置 以后再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