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2
在互联网时代,儿童智能手表已然晋升为六一礼物的候选项。在儿童节前,不少厂商赶着发布了新一代儿童智能手表,如360在五月份发布了巴迪龙儿童手表5s/5;卫小宝发布了可视频通话定位的卫小宝doki。
但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卫小宝科技创始人邵国光坦言,要做儿童智能手表很容易,但是做好并活下来很难。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有上百家公司做儿童手表,但热风刮过之后,幸存者所剩无几。而在这一领域,儿童智能手表厂商面临的尴尬还不止于此。
如果十家厂商在做儿童智能手表,那应该有十家直接或间接地以“防丢”作为卖点。毕竟孩子能健康快乐地在安全的环境下成长,是每个家长所追求的。因此,家长将这样的期待转移到智能手表上,实际上也无可厚非。
而与此同时,随着近年对失踪儿童的关注提升,电影媒体的渲染报道,将“防丢”功能融入智能手表让小孩佩戴,也就成了商家趋之若鹜的常态。
你情我愿,一拍即合,这也难怪为什么儿童智能手表会成为六一节的送礼佳品了。
国外基于GPS的儿童手表HerO
防丢卖点的主要体现,就在于通过儿童手表,让家长和小孩保持联络。延伸到产品功能,就在智能手表的定位和通讯上。但知道了小孩的具体位置、能随时联系到小孩,是否真的就等同于一劳永逸的“防丢”呢?
即使是做儿童手表的厂商,他们对这个问题也有着否定的看法。阿巴町儿童手表的总经理刘庆龙曾对雷锋网表示,儿童定位是个“伪需求”。
一方面,定位之于防丢产品,就像屏幕之于智能手机,是一定会提供的,因而谈不上满足谁的需求。
另一方面,儿童的生活较为简单,平时无非就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周末时的去处也比较固定,家长需要用到定位功能的时间不过放学后的一段时间而已。紧急情况毕竟还是少数,很多家长为了安心而购买防丢产品,一段时间后它就沦为了孩子的玩物。
如果有不法分子盯上了小孩,采用暴力手段将手表摘下,甚至故意声东击西,将手表丢弃在其它地方,那么即使是再好的防丢功能也无济于事。不过智能手表的定位功能也不能说是完全无用,至少能够给予家长一些间接的线索以缩小范围,比如小孩最后出现的地点,最新的一次通话记录等。但家长如果想以定位和通讯这两个功能来买个安心,只能说有些理想化了。
几乎所有的儿童智能手表都带有基于GPS的定位技术门槛已经降下来了,几乎笔者见到的所有产品都带有这个功能——甚至它都无法成为一个是非题——如果没有定位功能,甚至都不好意思称自己为儿童智能手表。然而,定位技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面,还存在不小的问题。
目前常用的定位方式有:GPS定位、基站定位、Wi-Fi定位三种,三者各有优劣和不足。
首先最普遍的是GPS定位:原理和手机相同,通过插入电话卡来实现定位功能,是相对精度较高的一种了。但即便如此,它在室内无法进行定位,可能带来的误差也依然存在。
某家儿童手表在报道中曾表示,他们基于军方背景的技术能够将定位缩小到厘米级。就此另一名业内人士认为这个不太可信,“技术摆在那里,最精确也就是15米,不能再少了。”
而GPS定位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续航,这个后面会提到。
第二种是基站定位。它的速度快,但需要智能手表支持移动网络,但因为其精度低的特性,只能做为一种辅助技术使用。
第三种是Wi-Fi定位,原理也很通俗易懂,在连上热点之后,设备根据不同热点反射的信号强弱来计算出设备的大致地理位置。但这种技术的缺点也很明显:如果没有Wi-Fi,一切都白搭,而且它还容易涉及安全隐私问题。
如果你在乌云上面以“手表”为关键词检索,你会发现儿童手表“频频中枪”,主要的问题集中于手表的信息泄露。家长在得到儿童监控信息的同时,可能这些内容也能轻而易举地被黑客获得,这就有点好心办坏事了。
而有的厂商还会采用第四种方法:重力感应,如360儿童卫士及阿巴町手表等。这同样是出于提高精确度的考虑。
米兔儿童智能手表
有了定位和通讯,就能让小孩时刻和家长保持联络了?Naïve。其中最心塞的一个问题,就是续航。
续航能力一直是智能手表的一个硬伤,即便是Apple Watch,也得一天一充。即便是再好的智能手表,没有电连普通手表的功能都比不上——后者至少还能看看时间。
纵观目前的儿童手表,比起成人智能手表的续航相对要长一些,毕竟儿童手表的功能相对简单,也不需要显示推送。
笔者经过查阅数十款2015年发布的智能手表,了解到内置的电池主要为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容量从300-600mAh不一而足。大部分待机时间都长于三天,而根据具体应用使用情况的不同有所区别。如果要使用像GPS定位功能这种“耗电大户”,续航时间就更短了。
所以如何增加电池的续航时间,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这比起成人手表而言,难度又上了一层。
一名业者对雷锋网表示,“儿童手表区别于成人手表的关键在于,小孩的手比较小,所以模块、外观相应地不能做得太大,这也限制了电池的容量。”
HAX第八期的Hey.jo团队也表示,他们的Octopus产品在模块上耗费的精力是最多的,因为要把所有的元器件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尽量缩小,降低重量。
所以儿童手表目前面临着不能“任重”,却不得不“道远”的境况。
为何儿童智能手表的现状如此尴尬,让一款本来是为了孩子安全而买的产品反而成了系在儿童手上的定时炸弹?
答案非常简单:智能手表作为手表和电子产品的结合体,一直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智能手表的出现时间晚,迭代速度快,也给标准的制定带来了困难。
直到2015年3月,中国可穿戴联盟才组织召开了《中国可穿戴联盟标准》闭门工作会,联盟发起工信部共同探讨可穿戴标准体系,促成业内标准的建立。
而在去年12月,智能硬件标准体系框架及可穿戴设备标准化需求研讨会,暨三项国家标准启动会在终于在北京召开。据悉,这三项国家标准包括《可穿戴产品分类与标识》、《可穿戴产品数据规范》、《可穿戴产品应用服务框架要求》。但半年时间过去,直到记者发稿前,这三项标准暂时还没有面世。
换句话说,目前市面上的儿童智能手表纯粹是凭“良心”在做,配置如何,质量怎样,尚缺乏一个统一的上市标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儿童智能手表在公众心里暂时还是以一种“玩具”“礼物”的形象出现,而即便是带有广泛宣传的定位通讯功能,也只是让家长花钱买个心安,但实际上的使用效果,只能说是见仁见智了。
不知道下一个儿童节来临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见到一个更加规范,更加有序的儿童智能手表市场呢?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