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AI 2017 | 雷峰网
1
本文作者: 夏睿 | 2017-02-23 15:14 | 专题:AAAI 2017 |
雷锋网编者按:2016年是AI技术大爆发的一年。不同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AI泡沫,21世纪的AI发展不仅注重前沿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更看重如何用AI提高产能,改善生活质量。如何把AI学术界与产业界有机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所有AI从业人员的共同关注的话题。而这一点也在今年的AAAI大会上得到了体现。借此良机,雷锋网也在大会举办期间举办了“AAAI之夜 ”线下活动,邀请了国内外知名AI创业者和AI投资人,请他们跟大家聊一聊AI创业者该如何从最初的学术研究向产业化转变,以及在创业、投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等问题。
以下为iFly基金创始人沈翰关于投资AI行业的心得,对AI创业公司的建议和AI行业投资趋势预测等问题的分享。雷锋网根据分享内容进行了部分次序的调整,未经沈翰本人确认。
| 创始iFly之前的经历
我先说一下我自己。我到美国第一站先去了芝加哥大学读了化学博士。02年毕业后去了美国东部一家500强公司,从研发,到产品到公司并购都有参与。做了4年以后,发现自己对创业挺感兴趣,就开始和朋友做一些相关的事。
当时我们是用很雏形的自然语言去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我目标用户都是和这个专业相关的人。我们的语言格式,工整性要比一般的要好得多。从技术难点上要容易处理。而另外一方面,我们当时并不指望开发一个产品去取代人类大脑,或是不是可以拿某个技术去申请专利。这一点在现在看来也做不到。
创业没多久,我觉得自己的商业知识知之甚少,就去沃顿商学院读了MBA。一边读书一边创业,想毕业以后当全职来做。08年,我们融到了50万美元天使投资,本来想大干一场,但后来因为联合创始人出了点状况,就把这个钱几乎原封不动全额退还给了投资人。在这种情况下,我经朋友的推荐,做起了VC。
我选择做VC还因为它能最大程度的把把技术,产品、创业和我自己的背景与兴趣点结合在一起。所以从沃顿毕业以后,我就开了33天的车裸奔到硅谷来了。
从09年夏天到现在8年不到的时间里,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在formation8工作。formation8也是硅谷一家很有名的基金公司。当时经过其他人介绍,我们在A轮,B轮投了Oculus,不过它后来以20万美元卖给了Facebook,这是我们最初没想到的。还投了一家移动电商公司。它是通过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方式,理解每一个用户的兴趣点,以此更精准的向用户推荐商品。
在不到一年之前,我跟formation8这几个同事出来做了一个新的基金,叫做iFly。
| 现在的投资思路是什么?
我们现在的思路是我们只投不“sexy”的。 这几年大家总拿“风口”来说事,说进了风口猪也会飞。其实我对这句话一直都很赞同。因为从投资角度来说,这已经成为一个风口,因为大家都在说嘛。一旦做的过热的话,就从投资角度来说,估值也上去了。有些公司他们的团队能力也很强, 但上来就一两亿美元的估值,却没有实质性的产品。从投资角度来说,投这样的公司就挺有挑战性的。我们更愿意发掘一些甚至说是处于不起眼的垂直领域当中的,有新的理念技术或好的产品形式能去解决真正的问题的公司;而不是这个公司自己虚拟出来一个问题去解决。
在过去这几个月当中,我们也投了一些项目,其中有一些融到资以后能以每个月大概40%的速度增长。表面上你不出它有一点AI,或者是大数据的痕迹, 但是它的后台都用了高科技的方式来解决,这很巧妙。光看技术的话,大家可能会觉得他们小儿科。但是能把技术和产品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非常好。
| 应用AI技术是否能帮助企业把原来重的产品变轻?
从投资角度来说,我给大家提个醒,或说泼个冷水。用AI技术的产品在我看来还有一个坎要去过,大家不管是通过产品调研,还是经由一个好的产品经理来反推,AR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产品,怎样更好的和市场结合在一起。用一个粗浅的例子,excel没有AI对吧,但是它会把你以前50年代在黑板上用尺子画一个大表格,在里面写上数字,动不动还要修改,变成了一个完全自动化的过程。它把90%不需要人脑操作的过程全都砍掉了。AI的介入只是帮助你提高几个点的生产效率,让更多人愿意为此付费用这个产品。在其他有行业特色的垂直领域里,拿法律来说,广东、山东的法院用的是同一个法律条款,这种情况下产品的标准度就高很多,那它就很容易推广。
有时候一些产品经理会和我们谈产品形态。但我们觉得除了一手的客户问卷这类东西,他们还需要学会观察。比如去法院里观察法官,他一天都干了什么,他花多久在微信上看和法律相关的文章,花多久和同事交流案件。然后去思考什么过程是我们可以通过AI去简化的,这个在我看来是很有价值的。同样的思路可以用在商业、股票、投资等其他垂直领域上。
我离开上一个基金公司之前,还投了一个华尔街的公司。他们把这个AI思路应用在帮助证券分析师上,比如怎么样跟客户沟通。如果我是一个证券分析师,如果所有客户的问题我都亲自回答,这个性价比是很低的。这个公司怎么做的呢?
它会首先了解每个客户的兴趣,然后把其中80%你想问的问题提前给你解决了,剩下20%AI不能给你解决的问题,你再跟分析师聊。这就会极大提高分析师的工作效率。
| 未来AI该如何与人更自然的交流?AI在与人的交互上会有什么趋势?
说到AI与人交互的问题。先抛开产品形态和后面支撑的技术,我们其实看了很多和业务和孩子相关的公司。我们14年的一个内部策略是“从-1到9”。-1是指母亲备孕期间,她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到了怀孕的9个月,到孩子出生,再长大到9岁。这个10年是无论中国公司还是美国公司都愿意砸钱、砸时间的。
貌似这个10年蕴含着很多商机,比如做智能硬件或者其他可穿戴设备等等。但是这里面有两个现象,比如你在手机上开发一个app,它可以教小孩子唱歌、跳舞、学英文、弹琴等等,但这里面的挑战在于,它的竞争对手不是另一个app,而是这个小孩子。他/她吃完晚饭的这几个钟头会不会去用这个app来学习,来玩。
还有一个问题是,在中国市场你开发一个app需要花很大的成本,但很多人不愿意为此买单,那app的变现就是一个问题。上面这两点就在我们投资时造成了许多困惑和挑战。像这些面向小朋友的人机互动的AI产品,现在国内卖的比较好的产品一个是火火兔,一个是小鱼在家。有人就和我们说我们可以做得更炫,把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等都加上去。但后来我们发现,从消费者来说,类似于火火兔的产品虽然功能简单,但是大家愿意去买它送礼或者给自己的孩子,就是说这类公司已经占据了孩子这块市场。那么我们再做新产品的时候也会考虑,怎么在孩子已有的时间里再抢到一部分时间,用AI或AI支持的游戏,让孩子们一看到就想去用我们的产品。
| 如何把AI应用在非消费领域?
我自己还感兴趣的另一方面是,如何把AI应用在非消费的如工业、商业领域中。在工业领域,比如有一个师傅在户外做修理工作,很多时候他的工作环境会比较危险。那么有的公司就把安全流程贴在厂里面,但也有公司会把让师傅带一个眼镜,在眼镜上面显示出有哪些安全信息,师傅就可以完成一个点击一个;在工艺流程中,比如苹果的代工富士康,它的成品率非常高,当然这是因为它对员工的管理严格,如果让人来做质量监控,可能需要一个星期。但我觉得这对视觉识别来说都是小菜一碟。如果我们能多快好省的去把这种技术做到商业化,把它推广到中国沿海地区的厂家,甚至到美国,这里面就有很多商机了。
| 怎么看待2017年AI领域的投资趋势?
某一个新潮技术或领域热的很快的话,我觉得它也会冷的很快。所以无论一个公司融资走到哪一步,我更关心你的商业逻辑和产品本身。而且我认为一个好的AI团队,不仅是技术过硬,而且商业化的能力要强。他和客户谈生意的时候,不需要提及AI或任何技术词汇,但是他能告诉不同的客户,他能为对方做哪些事情。这些事别人做不了,或者我能比别人做的好10倍。当然后台就是你的AI技术来支持,而前端给客户展示出来的就是性价比超高的产品或服务。这个思路不仅用在AI行业,在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从募资角度来说,可能资本市场热一些对谈公司估值和融资会有好处。也许你很幸运,资本退潮前能融一大笔钱,两三年内都不用担心资金问题。但你也要考虑,资本潮水突然退去的时候,公司还有没有能力继续经营下去。这也是你去判断投资人心态和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 对AI创业公司有什么建议?
从技术层面跨越到产品层面,公司要思考消费者凭什么为你的产品买单
那么还回到讲投资。我觉得从过去的七八年的投资经验来说,我们有的时候把硅谷看做作为科技创新为主、有的时候国内朋友把它当做做模式创新。我觉得这个观察也有道理,但是我的看法稍有不同。
美国也好日本也好,并不缺新技术。 但是可以想象,我今天这个手机,我跟你讲里面的电池用的是最新的纳米材料。然后做这个的斯坦福大学在自然杂志的封面撒花姑娘都刊登了这个超牛的技术,刊登它的100个专利是什么。但是你今天去买这个手机,你会为了这个纳米技术买单吗?我想八成不会。所以, 不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消费者,大家去购买的都是一个产品。 这个产品是许多功能的结合体,能实现很独特的功能,并且在市场上也很领先,更重要的是大家的用户体验也很好,这样大家才会去买这个产品。
因此,从过去的经验来说,不管你是做大数据,VR、AR,它都是在功能和技术层面来做,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够的。对于每个团队和各位来说,第一个跨越其实是要从技术层面跨越到产品层面。
选择什么战略对公司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有了产品形式以后,我们首先是认同你已经创造了价值。 但在我们看来,一些公司在怎么样去选择战略中也会遇到很多挑战。比如像高考报志愿,我觉得比较牛的做法是,你今天用我的产品,将来你退休前 10%的工资都归我们公司。如果能做出来这个,那世界财富500强你肯定排第一了。另外一种极端就是,我帮你做了很多活,根据每个公司的具体进行个性化处理。那我们就把这个标准化的产品模式做成了一个软件工程项目。那这里面的效益和经济基础就完全不一样。
从产品技术、功能到产品本身再到它的变现能力,还有一个是我们很看重的,就是怎么样它可以做大。过去有很多公司现在都已经做大了。像特斯拉现在是一个标杆的企业,代表整个电动汽车的发展。但是它在做大的过程也是从死亡边缘转了一遭又回来的。因为造车是非常大的资产投入,包括现在还有很多做电商的。我们也接触过一些,他们动不动就在四川、郑州建一个仓,然后用大数据来挖掘用户喜好。但是也许这个建在自贸区或者保税区的仓就要砸5亿美元进去。从资本的使用效率上来说,让它再进行快速增长是很有挑战的。很多做电商的公司也许是在往上走,但是它的资金流很容易断吧,一旦现金流断了,再好的公司也要倒闭了。因此怎样以轻资产、资金使用效率高的方式来做公司,这也非常重要。
案例分析
我们之前也投过面向企业销售的公司,有一个公司大概以4亿美元的估值被收购,它就是纯粹做服务的。从这就体现出,首先这个产品要标准化,不管你的AR产品多美,多高大上,不标准的话,面对不同的企业你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另外把产品做得轻一点,在我们看来会更容易推广。意思就是,重的产品可能会把每一个细节都搞清楚,每个客户的要求都做到位,特别是满足大企业客户。他可能会给你100万美元,但光人工成本你就在美国花了80万,因此效率会很低。但是我们也投了一些公司,它貌似缺乏很多功能,但是它抓到几个关键功能,能有客户给他下单,以最快的速度拓展市场,比如你有上万用户了,这就像特洛伊木马一样,有了用户之后你就能有更多的数据,根据数据了解往上你还可以做什么样的服务。这两种方式就是你是一下子把一个100万美元的项目,一次性通过18个月的销售周期卖给客户,还是说我开始只收你10万美元,以后每年再给你增加几个项目或功能,把收费慢慢抬上去。这两种不同产品和销售策略,我们会更倾向于做得轻做得快的那一个。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