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0
屏下摄像头技术正在影响整个手机产业,然而其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雷锋网消息,8 月 19 日,由知名咨询机构 CINNO Research 举办的一场线上活动,邀请了中心通讯显示规划总工王吉思、维信诺屏下摄像技术总工楼均辉讨论了一系列关于屏下摄像头的相关技术难题和行业话题。
屏下尚未真正成熟
当今屏下摄像头的核心难点,在于屏幕显示与前置摄像的矛盾。
CINNO Research 首席分析师周华指出,对于摄像头来说,它要求进光量多,追求大光圈;而对于屏幕来说,它要求显示细腻,充满 PPI,这是一个矛盾的点。
中心通讯显示规划总工王吉思在谈到屏下摄像头上也表示:现在主流的挖孔屏可以达到 90% 以上的进光量,而屏下摄像头只能达到 20% 左右的进光量。
不难发现,目前屏下摄像手机依然处于发展阶段,仍有不少问题尚未解决,一款屏幕实际上很难做到同时兼顾完美显示与摄像。
并且目前屏下摄像手机,由于方案成本较高,所以主要分布在中高端手机市场,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普及。
CINNO Research 分析师周华强调:如果是比较关注自拍效果的消费者,可能选择打孔更合适;对于自拍需求较弱,但对全面屏显示比较追求的用户,那么屏下摄像技术不失为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
多元化解决方案
基于屏下摄像头的弊端,面板供应商与手机厂商拿出了不同的优化方案。
屏下摄像头设计,其实是两块屏幕的结合,如何在摄像头区域的“副屏”做文章,成为了面板供应商的突破重点。
在副屏的优化上,维信诺屏下摄像技术总工楼均辉表示,它们提出了四重核心方案解决该问题:
小阳极方案:大幅降低非透明阳极对光的阻挡,并且(2021)在保持像素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小阳极(像素)尺寸,提升透明度。
驱动电路边置:将副屏中所有像素的独立驱动进行边缘化放置,隐藏于主屏和其他区域之下,从而提升屏幕显示效果。
一驱多:基于驱动电路边置设计,即 1 个子像素驱动电路同时驱动其他同色子像素,简化透明区域布线设计,极大增强透光率。
蛇形走线:将副屏之下所有电极线进行蛇形放置处理,抑制光线通过复杂图形产生的衍射,提升摄像头拍照清晰度
维信诺在屏下方面摄像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表现在提升屏幕的透明性,同时兼顾屏幕的显示效果的硬件材料上,而手机厂商则主要是在软件层面进行深耕。
据中兴王吉思介绍,中兴基于屏下摄像头,开发了一套独立的“灵透算法”,集成了 AI 深度学习。它通过上万组数据采集以及数千次的实景实拍,最终让摄像头达到“间接提升”透光量的方法,让用户在拍照后,可以拿到更好的成像效果。
最新开发前摄灵透算法 2.0 的核心流程包括:光线穿过屏幕到达传感器后,经过多帧绕数据的融合,进行 HDR 重建,然后通过神经网络降噪、神经网络去雾化、抗眩光,融合双神经网络图像,通过系统再优化,最终输出成像。
在环境光比较暗的场景中,中兴还用 AI 画质增强技术大幅度提升画面的解析力,改善了曝光不足、噪声明显的问题。
由此可见,不管是屏幕面板供应商,还是手机厂商,他们都在屏下摄像上做足了工作,最终目标只为解决拍照与屏幕显示的矛盾关系。
未来市场超千万
屏下摄像手机设计即使现在并未从真正意义上解决进光量较小的问题,但从手机设计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是全面屏的最终形态,未来可期。
中兴王吉思在回答雷锋网的提问时表示:目前很多厂商都在做屏下摄像手机,在行业的推动下,随着屏幕与整机成本的下降,未来两三年内,屏下摄像设计在千元机市场上就能看到。
根据 CINNO Research 预测显示,2023 年下半年,屏下摄像头的设计将占据 5% 左右的市场份额,同年市场规模可能达到 3-4000 万。
CINNO 告诉雷锋网:我们认为,很长一段时间,屏下摄影,将是一个引领行业的主流方向。各品牌都在屏下摄像技术方面进行投入,会推动屏下技术的爆发性增长。
与此同时,由于原材料的不同,屏下摄像头还会拉动相关产业链的增长。维信诺屏下摄像技术总工娄均辉举例说,比如:透明胶、显示芯片、摄像头模组、屏下摄像头算法公司等。
小结
自中兴去年发布全球首款屏下摄像手机 Axon 20 以来,引起了业内一阵骚动。目前小米、三星、OPPO 也纷纷加入屏下摄像的大潮中,毫无疑问,屏下摄像设计已成为了一种新风向。
屏下摄像虽然能够在屏幕显示上,给予用户更好的完整性体验,不过,在摄像头进光量和衍射效果的改进上,屏下设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正如 CINNO Research 首席分析师所言,大家目前需要理性看待屏下摄像手机,去实体店真正体验它,再做决定。技术没有好坏,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未来屏下摄像技术在不断迭代完善后,将会和打孔屏一起成为市场中的主流手机设计方案,为智能手机市场注入更多创新增长点。
雷锋网雷锋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