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峰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业界 正文
发私信给王刚
发送

0

新基建一周年,狂热、下沉与拐点

本文作者: 王刚 2021-03-05 11:38
导语:新基建一年的穿透力,几何?

新基建一周年,狂热、下沉与拐点

作者 | 王刚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被热词、时髦概念追赶、搞得热血沸腾的时代,过去了。退潮裸泳的时候,人们可能更关心创业者所做的事本身是否有价值。” 

坤湛科技创始人闵万里(前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在阿里巴巴这所大学进修了2108个日夜后,在2019年年中走进产业深海,创办了北高峰资本和坤湛科技两家公司,用云技术注入和资本加持,开辟了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 

此后半年时间,他就遇到了“新基建”的历史大潮。

与他一样,较早地嗅到产业智能及新基建机遇的还有不少,无论是职业经理人从大厂辞职创业还是科学家走出象牙塔开始经商,都在这新一轮的“经济换引擎”中闯入蓝海。 

比如思谋科技创始人贾佳亚(前腾讯优图实验室负责人)、数势科技创始人兼CEO黎科峰(前京东VP、中台负责人)等。

如今,新基建自2020年3月4日横空出世后正好迎来一周年,这列“特快专车”驶进了行业纵深区域,7大新基建要素也在各自的既定路线中产生质变。

究竟,站在今天的角度,如何复盘过去一年新基建的行进轨道?未来,这列特快是否会继续“借东风”行驶? 

狂热、下沉、拐点,足以描摹2020-2021年新基建的画像。

狂热:资本追捧,产业“All in”TO B

有报告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重点领域投资规模约达1万亿元,其中大数据中心、5G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投资规模分别约为52%、27%、11%、10%。 

新基建一周年,狂热、下沉与拐点

新基建7大元素

此外,数据中心投资规模方面,2020-2022年期间总投资约1.5万亿元;工业互联网投资方面,2020-2025年期间累计投资将达到6500亿元左右。 

这种强调大力投资催生化学反应的现象,其实是一种“规模信仰”,即类似经济学中经常提到的“规模是一切问题的解药”。规模起来了,很多事情就好办。

2020年3月4日,时值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人们对经济的下行做了最坏的心理预期。在“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中,最有可能挽狂澜于既倒的只能是投资,而投资须加以政策“催熟”。

基建领域,我国是“早期落后、近年赶超”的形象,一度“基建狂魔”成为标签,每年都有大项目动工,很多城市也在“满城挖”中实现逆转。加上特朗普在去年挥舞贸易大棒,在关键技术上搞起“卡脖子”,启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但这一次,“经济反击”靠的是大型基建不是小基建,靠的是数字基建而不是物理基建。

新基建一周年,狂热、下沉与拐点

武汉,成为2020年上半年防疫重镇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为新基建呐喊叫好。也正是这一次,以“铁公基”为代表的旧基建退出了炒作中心。

政府侧,34万亿项目投资迅速浮出水面,各地市都规划了2020年的基建目标,不断细化可落地;产业侧,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都在狠狠PR这个概念,重金押注新基建,甚至一时之间“All in”成为强调技术转型一致的标签;资本侧,资金转向硬科技,芯片、IDC、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纷纷进入融资高峰期,就连以往无人问津的工业AI也逐渐成为了创业的“网红赛道”。 

主打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工业边缘计算、工业视觉AI、工业软件概念的公司在过去一年纷纷融资,硬科技正在进入工厂的拐角。 

思谋科技融资超1亿美金(A轮)、江行智能融资近亿元(A+轮)、寄云科技融资近亿元(B轮)、格创东智融资近亿元(A轮)、黑湖智造融资近5亿元(C轮)。更大额的发生在十大双跨平台企业,比如树根互联的8亿(C轮)、海尔卡奥斯的11.5亿(A轮)······统计显示,2020年工业互联网领域融资次数及金额均是2019年的3倍。

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从企业高管高位上俯下双眼,“奋不顾身”地去创业或做投资,投入到新基建的海洋之中,凝聚成新基建的繁荣生态。

概念下沉:商用繁荣,但很艰难 

新基建走过早期概念阶段,资本也会追着落地。 

就如同闵万里提到的“所做的事本身是否有价值”,他相信新基建的“新”更多是在于科技含量和技术含量,而不是投资规模的简单升级。  

新基建的7大元素,细分下来涉及到几十个行业,加上每个行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本质上讲是命运相连的。大家都是商业群体,都想的是赚钱和利润,所以,新基建的商业化是必考题。 

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在过去一年中的商业化程度各不相同。 

5G是新基建的重要部分,是新基建之首,但区别于传统基建由政府投资驱动,5G产业链是以运营商为投资主体。 

新基建一周年,狂热、下沉与拐点

建设中的5G基站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世界移动大会上披露,目前中国5G基站数已达约80万个,国内5G用户数量约为全球85%。5G基站的迅速开通,得益于年初各地政府设定的目标,隐形因素则是第一梯队城市在疯狂争夺“5G第一城”。 

华为无线产品线CTO童文此前提出,随着5G产品种类增多,个人数据量的消耗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时个人用户的月均流量消费额将达到150GB——雷锋网认为,这仅仅只是“带宽红利”,运营商会赚到钱,但是C端消费者和B端企业如何进入“体验红利”?尽管5G+工业互联网、5G+医疗、5G+教育一直在提,但杀手级的C端或B端应用还未出现,新商业空间还是巨大存在。此外,5G基站还面临高昂电费问题,在吞噬运营商的利润。 

工业历来是“国本”产业,涉及流程制造和离散制造,产业链条极度复杂——这使得做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的公司也面临极大的门槛,有些入局企业有天生基因,有些企业则是懵懂的门外汉。 

新基建一周年,狂热、下沉与拐点

生产线上的人工质检流程

浪潮云董事长兼CEO肖雪对雷锋网提到,工业互联网现在还在投入期,投入期是不可能赚钱的,投入的总比赚的多,要不停地投入,而且工业互联网要专业化,要打造软件、打造平台,要考虑行业专家的引入,这个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个行业是有收入,但现在还在投入期,想挣钱也容易,做个项目拿到补贴就挣钱了,但不投入走不远。工业互联网到最后还是要扎实干、根植于工业,凝聚核心技术、打造核心平台,这些都是大投入。” 

“工业互联网确实需要大企业,而且要理解工业互联网的长期投入才行。它肯定挣钱,但是你得熬,耐得住寂寞,就看最终能否熬到最后。消费互联网最后不就剩那几家了吗?其它的喊得不错,但是要么被收购,要么就倒掉。” 

耐寂寞、守繁华,这一规则对于新基建里面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也能做复用。 

充电桩是2020年的市场焦点之一,其巨大背景在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以及以理想汽车、蔚来、小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的崛起。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智慧车联网平台已接入充电桩超过103万个,覆盖全国273个城市,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搭建起全球覆盖面最广、数量最多、服务能力最强的充电桩网络。 

新基建一周年,狂热、下沉与拐点

国家电网的电动汽车充电桩

其中,国家电网自营充电桩14万个,个人充电桩38万个,接入公共充电设施超51万个,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 

但事实上,有人指出,2020年充电桩行业投资没有想象中火热,国家电网2020年新建近8万台充电桩,其中绝大部分是成本较低的交流桩,数量有所增加,但投资力度却不见得高于往年。蔚来联合创始人秦力洪此前对媒体谈到:“换电站、充电桩具体布局过程中碰到很多问题,大部分地方无法可依。如对于怎么报批、物业不配合怎么解决等问题,在执行层面上主管部门并没有出台明确的规定。” 

这就是新基建元素下沉中遇到的实际难题。目前国家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但乡村却依旧是充电桩的“投资盲区”,在新能源汽车下乡潮中,需求亟待满足。

概念拐点:出现新变量+国产替代

从新基建中工业互联网这个市场来看,是长期高速增长的态势,短期正在一个探索期,重要的就在这个探索期,一旦方向明了,就是加速大规模增长的问题了,那就很快。现在探索三五年,但真正完成市场分割可能一两年就结束。肖雪认为,一旦这个成型了,整个市场就进入稳态了——大家都在等这个转换节点。 

对于拉动巨大IT投入的云计算产业,雷锋网认为,行业也在进入新拐点期。 

表现之一在于以阿里云为首的云厂商开始在规模化战略(连续12年投资)之后步入盈利阶段,强劲吸收着来自公共部门和传统产业公司的资金。尽管云在阿里总收入占比并不高,但证实了云计算的利润春天正逐步到来。 

新基建一周年,狂热、下沉与拐点

另一端,UCloud、金山云在股市板块吸金做投入,浪潮云、青云Qingcloud也进入了走向科创板的“最后一公里”,华为让余承东执掌华为下一个“城墙口”业务(华为云),腾讯云成为腾讯TO B窗口······这些都标志着下一阶段的云上之战(云基建)不比前几年的“惨烈”逊色多少。 

过去一年,信创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其核心在于通过行业应用拉动构建国产化信息技术软硬件底层架构体系和全周期生态体系,解决核心技术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新基建中“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4部分的突围战打响后,信创产业已经在重点行业全面推广。 

新基建一周年,狂热、下沉与拐点

2023年中国与全球计算机产业市场空间预测(亿元),数据来源:IDC 

以基础硬件的CPU芯片为例,尽管14nm及以下先进制程我们与国外龙头差距较大,不过国内也涌现了龙芯、兆芯、海光、申威、飞腾等CPU头部;GPU部分,英伟达中国区一把手离职创办的摩尔线程开业仅100天就融资数十亿,成为国产芯片独角兽,被寄予期望填补国产高性能GPU的空白,未来发明创新更适合中国本土市场应用的GPU技术和产品。 

不过,我们也清醒意识到,类似依靠英特尔的摩尔定律和微软的Windows系统升级换代形成的技术兼容壁垒,国际领先企业的垄断性优势仍在,新基建和国产替代两条腿走路,未来的路依旧还很漫长。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分享:
相关文章

主编

雷锋网副主编,长期跟踪企业技术战略,聚焦ToB。选题重点是专访和深度策划文~ 加我请添加微信:jarvis1587,备注来意。
当月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请填写申请人资料
姓名
电话
邮箱
微信号
作品链接
个人简介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验证邮箱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请验证您的邮箱
立即验证
完善账号信息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设置密码以方便用邮箱登录
立即设置 以后再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