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1
本文作者: SAKURA | 2015-01-09 15:34 |
生命力再造,是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经营东软的核心理念与重要思想。也正是这一理念,推动着东软每隔四、五年就要累积出足够的动能和势能,实现一次次的转型升级和市场跨越,从而缔造和不断扩展着东软的业务谱系,谱出了恢弘壮阔的企业生命力创造史,并蓄势未来,让希望之光照耀东软新版图。
马年岁末,东软医疗、熙康融资38亿再次印证这一理念和思想。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
群雄逐鹿,中国健康医疗市场步入“战国时代”
刚刚过去的2014年,中国投资最火的行业莫过于健康医疗行业了。
2014年1月,阿里巴巴宣布联手云锋基金,对中信集团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中信21世纪有限公司进行总额1.7亿美元的战略投资;6月25日,支付宝继续发力“未来医院”计划,牵手药房系统供应商中软国际拓展移动支付业务。7月23日,由北京市政府倡导、百度牵头,与智能设备厂商和服务商联手打造“北京健康云”。8月19日,2011年成立,推出了移动医疗App“春雨掌上医生”的春雨移动健康公司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9月2日,丁香园宣布获得腾讯的战略投资,投资规模为 7000 万美元;9月19日公告称,其开发的智能健康品牌iHealth将获得小米2500万美元投资。12月11日,中国最大的IT解决方案公司东软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弘毅、高盛等5家机构共同投资近38亿元,入股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从而将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推向新的高度。
据研究显示,2014年以来资本市场众多VC/PE都在投资业务上做减法,砍去诸多投资部门,但保留最多的就是TMT和健康医疗。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2013-2014年VC/PE共投资了210多家医疗健康企业,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据第三方机构艾媒咨询预计,由刚需产生的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市场规模今年将达23.4亿元,2017年底将突破125亿元。
未来健康医疗巨大的市场机会吸引了包括BAT、小米、东软以及弘毅、高盛这样的战略资本进入,健康医疗市场将迎来“战国时代”。
一箭三雕,给东软医疗“三驾马车”插上腾飞翅膀
12月29日晚,东软集团再次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9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此次融资计划。这标志着东软医疗、东软熙康这两笔刷新了各自领域在国内的最大的单笔融资记录的投资进入到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相比较BAT以及小米新进互联网健康医疗而言,东软可以说是健康医疗领域的老兵了。而弘毅、高盛、东软控股、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CPPIB)、通和资本共同对东软增资38亿,无疑是助东软完成在健康医疗领域系统闭环,东软也因此完成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三驾马车”的整体布局。
东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第一驾马车当属布局医疗IT。1995年,东软进入了政府、公共卫生、社保和医疗信息化行业.在这个领域,东软参与了中国医疗从付费方到医疗提供方的IT建设,如今东软医疗IT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最大,其中医疗保险市场占有半壁江山,医院信息化系统方面东软的市场占有率第一。
东软在医疗领域的第二驾马车当属东软布局高端医疗装备。1998年,东软医疗公司成立。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成功研制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T、磁共振、数字X线机、彩超、以及核医学成像设备等系列产品,产品已销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8000家医疗机构用户。东软医疗以及跻身世界一流医疗装备阵营,成为全球医疗设备领域重要的创新与产品提供者。
东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第三驾马车,当属布局互联网医疗与健康服务。2010年,东软熙康公司成立。东软熙康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提供基于O2O模式的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平台,构建连接医疗机构、医生、家庭与个人的健康管理服务生态系统。目前,东软熙康在中国30多个城市推进“健康城市”、“健康社区”的布局,构建了覆盖5000多个城乡社区、2000多万人口的健康医疗服务网络。
东软通过对东软医疗、东软熙康进行增资扩股,不仅可以释放东软医疗和熙康多年积累的创新势能,获得近38亿元宝贵的资金,可以让还处于“不断烧钱”的熙康业务获得充足的资金保证,化解上市公司资金的压力;同时也为前期需要投入巨资做研发的东软医疗,获得更多的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资金,有助于东软医疗向更高端、世界更领先的医疗设备领域进军;与此同时,这两块不同商业模式的业务,可以按照自身行业的特点和规律来制定发展规划,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与此同时,熙康业务的快速发展也会拉动医疗IT的快递发展,因此这笔买卖可以说是一箭三雕,为东软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增量创新,再造东软新的生命力
“今天东软敢于做出这种选择,这是因为我们过去的积累,我把这种创新叫做增量式创新。”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这样来归纳和评价这次融资之举。“这是东软一次重要的商业模式转型和创新,也是东软向大医疗大健康领域全面推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实际上,东软像这样的转型和创新已经不是第一次。在过去的23年间,东软一共有3次股权更迭。第一次是1991年东软成立,到1996年公司上市,东软由一家校办企业成长为一家上市公司。第二轮是1998年宝钢入资东软集团,到2003年员工再次持股,对员工进行激励,实现东软母公司的股权释放。第三轮是2005年,东软上市公司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到2008年,东软集团整体上市。
在东软多元化的业务中,医疗设备、熙康只是东软大布局中的两枚棋子。实际上,东软在社保、政府、电信、电力、金融、交通、教育、卫生、企业、汽车电子等领域涉足很深,这也是是东软二十多年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而在2014年12月举行的东软解决方案会议上,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博士表示,东软将全面推进BBC战略。在传统业务方面,东软将通过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变革,为客户提供由传统模式向互联网化转型的全面解决方案,帮助客户互联网化转型。在新业务、新技术方面,东软将全面发力,在大健康、车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等领域,与客户和合作伙伴共同形成合力,以新的商业模式和融合创新推动变革。
东软在24年的发展中,一直不断创新求变,以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并适时激励公司的创业者,让员工的发展与激励保持同步,从后来的结果来看,东软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刘积仁认为,东软的生存法则就是变革,与东软一起诞生、一起成长的软件企业活下来的寥寥无几。因为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一个生命短暂的行业,能够活过五年、十年已经十分不易。而每隔几年,东软就都会改变自身活着的方式。
“东软的选择标准很简单,看清未来的方向,让业务获得长期的发展机会。”刘积仁表示。
当然,东软能够做到增量式创新,也得益于每一次转型,都拥有较好的转型基础。实际上,过去的每一个创新积累,都给东软业务在面向未来时,获得了新的机会。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