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峰网
0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廖小罕发表了无人机在遥感的商业化领域比卫星更有优势的观点,并表示遥感无人机将迎来万众创新。对于不少人来说,遥感无人机依然有些陌生。什么是遥感,什么又是遥感无人机,遥感无人机的机会又在哪里?
宫华泽是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宫华泽博士,同时也是麦飞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在他看来引导更多的技术与人进来,会改变这个方向的现状,行业需求量引导这方面的参与力量,参与力量多了就会出现一次质变的飞跃,如果想将这个时代早一点到来,就要先解决无人机平台的共享机制问题。
什么是遥感?
“遥感就是遥远的感知,是一种不接触目标本身就能够知道目标性质的一种技术。生活中的很多技术都可以称为遥感,符合这种感知方式的就是遥感。最典型的是卫星遥感技术,卫星和无人机一样,都是飞行平台,类似的平台还有航空有人机。”宫华泽向雷锋网解释道。
通常遥感的细分都是按照平台来说的,比如航空平台,指有人机,浮空器(飞艇)等;近地空平台,指无人机;地面平台,如一些高架平台,地面的无线传感器、探头等等。
宫华泽表示,卫星遥感技术发展到今天,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遥感数据的处理、分析、信息提取方面,这里面涵盖的技术范围很大,有数字图像处理、图形学、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这些都可以应用到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中。卫星数据的优势是,成像范围大,轨道相对稳定,成像质量有严格控制,整体质量优。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受轨道控制,成像时间固定,获取数据的系统参数和模式不多,且不可调,因为过多的调节会增加卫星自身的风险,形象一点说,卫星在空间轨道上不能随意变动姿态,这样会造成卫星不受控制,坠毁在大气中。
反观无人机,无人机全天时作业,一天之中可以随时起飞,除了恶劣天气之外,都可以升空作业,传感器姿态调节配合无人机自身姿态调节,能够形成多种多样的观测模式,这给获取数据的信息量带来了几何级数的增长,极大地拓展了后续应用能力。
遥感无人机存在哪些问题?
对于无人机来说,续航当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无人机平台分三类,单旋翼,多旋翼和固定翼。宫华泽表示,续航问题在多旋翼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以续航能力来说,多旋翼最短,固定翼最长,单旋翼有的是采用油动的,多旋翼基本上是电池提供动力,固定翼可以油动也可以电动,而通常情况下无人机遥感的观测高度可以在100-300m高空,200m航高内可以看到1cm的目标,所以满足观测需求的话,固定翼是首选。当然,在宫华泽看来续航是一个迟早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无人机遥感不可跨越的难点,因为就像电动汽车一样,电池技术的发展会逐渐解决这个问题。“前不久有一个新闻,关于石墨烯技术转化应用方面的,该方面中国技术在世界上是领先的。石墨烯电池的引入会根本性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对于固定翼来说,还存在一个问题,降落。固定翼需要一个3米宽的路面才可以降落,但是固定翼因为航时长,所以可以选择在远一些的位置来起飞和降落。如果不具备这样道路的地区,宫华泽表示目前有两个解决方案,一种就是伞降,一种是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固定翼飞机,但是这种技术还没有完全过关,国内他所知道的也只有一家能做。
“随着消费级需求的增长以及技术发展,无人机平台自身的稳定性和操控易用性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提高,随着一些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这个平台的能力日趋完善,这意味着无人机行业应用的风口可以到来了。”
遥感无人机的风口在哪儿?
宫华泽表示卫星遥感技术最大的需求方就是行业应用,但是卫星数据存在价格高、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较差等问题,难以满足行业的需求。无人机空间分辨率很高、时效性可以保证,唯一空白的方面就是行业应用的具体解决方案。而农业则成为无人机行业应用的第一首选,因为这个市场足够大,入门门槛不高,所以很多无人机厂家都会选择无人机植保作为一种转型。
由宫华泽于今年所创立的麦飞科技便是为农业无人机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团队成员来自中国科学院、环保部、农业部、阿里巴巴、甲骨文等。依托在遥感技术方面的长时间积累,以及对中国农业的理解,麦飞科技开发出了一套中国农业变量喷药技术解决方案,简单地说,先依托无人机平台进行快速监测,形成施药处方图,之后以施药处方图来指导自动化的无人机植保。宫华泽博士强调了其中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因为目前无人机植保基本都是以手动操控为主,这种方式有很多弊端,而他们的解决方案能够根本性改变中国农业过量施用农药的现状,同时能够实时对农产品进行分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保护农业耕植环境,形成可持续绿色农业发展良性路线,最终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除了农业,还有电力、安防、基础设施监测等方面的无人机行业应用需求,“总之,无人机领域下一个千亿市场的爆发肯定是在行业应用。”
对于廖小罕所提出的遥感无人机将迎来万众创新这一说法,宫华泽表示认同。“就像当年的苹果和安卓,这是一个平台,可以激发参与者更多的想法,遥感技术的储备是足够的,无人机作为新的灵活的观测平台,将会实现很多只能在实验室环境中才能够实现的遥感观测模式,这是对遥感技术行业应用最大的促进作用。从数据源来看,无人机能够提供高分辨率,高时效性的观测数据,有效弥补传统遥感平台数据的不足,虽然无人机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平台稳定性,续航,起降方式等,但是这些都不是不能解决的方面,逐步可以完善与提高。如果想让这个时代早一点到来,共享机制是首先需要解决的,而这恰恰又是违背市场盈利规律的事情,需要一段时间来逐渐磨合与整合,达到最优模式。”
宫华泽表示目前卫星遥感技术几乎不会转化为有效的市场生产力,国内的卫星产业还没有建立起来,除非等待卫星平台和传感器技术的大飞跃,从而带动后端应用的蓬勃发展。而像无人机,这类新的平台则带来了太多的可能,也能够将卫星遥感的核心技术低成本地完成向生产力的转化,同时这也是市场的真实需求。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