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编者按:过去十年,中国汽车行业经历了一轮跨越式的发展,转型的号角吹响之后,汽车行业坚定地朝着智能化时代挺进。
作为新时代的主角,智能汽车以及自动驾驶也在去年迎来了发展的高峰。但今年,行情急转直下,降薪、裁员、关停,国内外一波又一波动荡对从业者提出拷问——中国智能汽车以及自动驾驶洗牌进行时,谁出局、谁幸存?
藉由此,新智驾推出《智能汽车十人谈》专题,帮助行业建设者穿越迷雾,看清智能汽车转型的底层逻辑,转化自动驾驶落地攻坚期的阵痛为力量,收获继续前行的勇气。
本篇为《智能汽车十人谈》系列文章第四篇,主角为:苏州浩数资本陈国平。
每年腊八过后,就会进入“三九”寒冬,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每逢这个时节,中国人就会开启中医养生食疗,温补膳食,以保护体内阳气。
不得不说,在过冬这件事情上,中国人是有一套的。而这个说法,套用到自动驾驶的发展上,也同样适用。
此前,新智驾曾发文讨论自动驾驶过冬的问题,文章发表后,有不少从业者向新智驾抛来了几个疑问。
大致总结为,“北美市场的自动驾驶发展对于国内市场影响有多大?未来几年,国内是否有较大规模的裁员和创业公司关门?”
问题恰如行业内热火朝天的讨论:悬浮在北美市场上空的「寒潮」,是否会跨越太平洋,影响到中国自动驾驶本土产业链?
回看中国自动驾驶发展,萌芽之时,国内市场就尤为热闹,从技术高才,到企业,再到地方政府,无一不奔赴赛道,其中,苏州高铁新城作为自动驾驶第一城,可以说是把自动驾驶的梦想照进现实。
近几年来,苏州相城区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上下游产业,迅速聚集了超 60 家智能驾驶企业,版图覆盖智能驾驶产业链、信息交互、基础支撑三大类,在自动驾驶领域,涌现了 momenta、智加科技、轻舟智航、清智科技等一批头部企业。
推动自动驾驶企业落地苏州高铁新城的陈国平,对于自动驾驶的发展变化的感受尤为深刻。针对北美资本市场变化是否影响中国自动驾驶发展的问题,陈国平给出了否定答案。
“美国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发展失去耐心,不代表中国也会跟着走,尽管高级别自动驾驶在短时间内不能上路,但可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陈国平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推断,一是自动驾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于汽车行业,于本土产业发展,都尤为重要。
单纯从技术本身而言,自动驾驶技术能将人从汽车驾驶中解放出来,提供了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全新体验的平台生态。若将视野进一步放大,自动驾驶则有着更大的衍生价值。
首先,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将同时带动芯片、传感器、整车制造、AI算法、车路协同等一系列配套产业发展。以芯片为例,当市场对于汽车智能化的热情持续高涨,汽车智能化中起关键作用的芯片也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事情的发展也正验证这个逻辑。从数据来看,汽车芯片的份额逐年扩大,2021年已增长至7.4%。
近年来,自动驾驶芯片更是成为国内外芯片厂商的「兵家必争之地」。前有英伟达发布算力高达2000TOPS的汽车芯片Thor,后有高通推出号称“业内首个集成式汽车超算SOC”——Snapdragon Ride Flex。各家在市场不断呛声,自动驾驶芯片也随即被带入新的阶段。
其次,自动驾驶技术能倒逼国内产业链加快发展,帮助提升新能源和整个的工业制造能力。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关键核心部件和核心技术的快速进步,此前为抢占自动驾驶发展的先机,各家在不断软硬件层面发力,从硬件层面看,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技术在汽车上应用愈发成熟,工艺成本显著下降。从软件层面看,算法能力不断提升,数据迭代周期也在不断缩短。
最后,自动驾驶行业作为新技术的高地,会成为中美高科技博弈的主战场,能促进在美国的高科技人才的回归。
当自动驾驶被提及之初,这个更加纯粹且理想化的赛道便吸引了一众科技天才,自动驾驶群雄逐鹿,「科技天才们」也相继奔赴。
二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为自动驾驶公司提供了生存机会。
把时间回拨至2015年,彼时特斯拉带动了全球汽车行业向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在国内市场,“蔚小理”追随特斯拉的脚步,开始奔赴赛道,为了避免技术落后,传统车企也紧跟其后,纷纷成立自动驾驶部门,研发L2+及以上的自动驾驶功能。
智能化成为发展的新方向以及车企的宣传卖点,智能化需求也与日俱增。
更值得一提的是,汽车市场在追求智能化的过程也为自动驾驶公司打开新的求生之道:与主机厂的合作研发L2+。
见此现状,行业内不少玩家也开启两条腿走路模式,一方面,继续攀登L4级自动驾驶的珠穆朗玛峰,另一方面,选择与主机厂的合作研发L2+。
近几年来,无论是算法的进化、数据的丰富度等软件层面,还是芯片、雷达、域控制器等硬件层面,我国自动驾驶全产业链都在取得实质进展。
将视野进一步放大,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曾几何时,仅凭技术光环,L4级自动驾驶公司就引来一众资本注资。
然而,L4自动驾驶难于大规模商用,企业无法回血,反而是烧钱不断。在追求盈利和不断亏损的现实矛盾下,原先环绕在行业上方的技术光环渐渐褪去。
在资本收缩的当下,低成本规模化量产成为自动驾驶公司绕不开的难关。
不同于「迟钝」的国外企业,当市场风向变化时,国内自动驾驶公司迅速转变策略,转身进入智能驾驶前装量产供应链,在自动驾驶市场展开一场自我救赎。
好消息不断。目前不少自动驾驶公司已在市场上获得定点,再现发展的曙光。
希望与困难交织。
自动驾驶量产,考验着工程能力、系统的成本、性能,而这些正是l4级公司的弱点所在。目前,如何在限定时间内量产交付已然令不少自动驾驶公司「头痛」。
然而困难远不止于此。就陈国平所言,“自动驾驶公司拿下量产定点项目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与进行主机厂深度绑定,长期信任。”
面对突变的市场环境,自动驾驶公司面前从来不止一条路,只不过就当下来说,与主机厂深度绑定,是选择,更是生机。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考验着自动驾驶公司对于商业路径、资源整合和政府对接的能力。而这些对于技术出身的创业者们而言,又是一大难题。陈国平表示,此前接触发现,“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商业天赋显然不足。”
市场并不等人。
对于自动驾驶公司而言,“目前除了量产保交付,更为重要的是招人,优化流程以保证内部的高效。”
幸运的是,前方坦途。国内推进自动驾驶发展,会比国外顺利得多,“目前很多民间资金已经入局,自动驾驶上下游产业链受资本追捧。”
将视线重新聚焦,当大洋彼岸的自动驾驶发展注入一股又一股寒风之时,国内造车新势力的蓬勃发展推动了自动驾驶量产的大量机会。
具体到汽车市场来看,目前,“尽管自动驾驶产业化仍有一些困难,但电动化,智能化的方向是非常确定的。”
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市场飞速发展,在持续的保持规模化的同时,智能化成为最鲜艳的底色,然而将时间回拨,在智能化的大潮席卷汽车市场之初,行业内就存在两种声音。
一方是以造车新势力为代表的激进派,在汽车转型的过程中高扬智能化的旗帜,以期缩短电动化进程,尽快进入智能化的优势区域。为此,造车新势力一边大力搞研发,推进智能化进程,一边又不断砸重金为智能化发展造势。
另一方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在面对智能化的大势之时,脚步略显缓慢,此前比亚迪在智能化产品的宣传上,也显得比较低调。
双方各自为营,在汽车市场明争暗斗,你来我往。
几年过去,双方也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从市场上看,“活得最好的是在智能化上较谨慎的比亚迪 ,相反,像小鹏汽车这样的激进派生存艰难。”
具体来看,比亚迪在汽车市场一路高歌,销量不断攀升,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在新能源整车领域的市场份额已超过了25%。此外,比亚迪汉、海豹等车型也热销海外。
相比之下,激进派的处境更为艰难。
近日,三家造车新势力股票一路下跌,纷纷创下新低。把激进刻进DNA的小鹏汽车,更是在智能化的大道上栽了大跟头。先是交付量低迷,接着股价下跌,市值跌去 80%,被何小鹏寄予厚望的小鹏G9上市翻车……在一个又一个危机之下,小鹏汽车进入生存的困局。
巧合的是,比亚迪和小鹏汽车的目前的处境正是激进派和传统派在市场上发展的缩影。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作为旁观者而言,很显然,自动驾驶发展前景依然明朗,只不过,道路颇具曲折,国内在自动驾驶发展的道路上,更添了几分「中国特色」。
就目前的阶段而言,“智能化发展前景尚未完全明朗,消费者愿意为一些比较容易上车的智能化买单,相反,像L4级这些价格较高,未经过市场验证的产品,暂时难以打动消费者。”
雷峰网 雷峰网 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