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文作者: 张学元 | 2014-06-10 15:18 |
机器人适合做逻辑性很强的工作,如下象棋、解决数学问题。但如果让他们辨别身边的情况、判断危险感受恐惧,再强大的电脑也很难做到。机器人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领域叫神经生化机器(neurobiological robotics)。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尝试复制人和动物的本能,并转化为程序,拥有这些程序的机器人能够更像生物。
上周,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在香港举行了一个关于这类机器人的大会。研究人员发现,机器人可以执行精确的任务,如玩象棋、分析逻辑、计算运动规律等,但如果要求机器人能够识别物件、运动就非常困难。
研究人员尝试将人类的大脑复制到机器上,甚至复制人类的精神特点,如恐惧、含蓄甚至强迫症。他们希望把这些功能转化为软件,让机器人更加智能,具有更高的逻辑性。
在此之前我们看过很多仿生机器人,如Cheetah、Dogs、Kangaroos还有Raptor,但这些都是硬件上的仿生。科学家猜想,如果硬件的进步能够带给机器人更多的功能,那么软件的更新能够让这些机器人焕然一新,让这些仿生机器人和动物一模一样。
加州大学的教授 Jeff Krichmar说:“我们想让机器人的大脑向人类靠拢,人类的大脑虽然有弱点,但我们的灵活度和适应能力是机器无法比拟的。”目前所有的人工智能和人脑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
Krichmar致力于打造更具生物特性的机器人,他做出的机器人有“强迫症”和“陌生环境恐惧症”。Krichmar让他的机器人模拟老鼠的行为,该机器人会“害怕”跑到空旷的地方,因为它“认为”空旷的地方危险性比较大。
Krichmar说:“如果你把它放到一个空旷的陌生的房间,它会沿着墙走。它会疯狂的找地方躲起来,直到它‘觉得’舒服安全。我们做到了,待在陌生的环境让它非常‘焦虑’。”
加州大学的团队分析了多巴胺和5-羟色胺两种荷尔蒙,它们控制生物的兴奋程度和行为。他们记录这两种化学物质对生物的影响,并把数据用于改进软件。“我们尝试用公式代替化学物质的影响”Krichmar说:“我们把这些数学模型放在软件里,并让它们控制整个机器人。”
该项目的最终目标是让机器人能够理解恐惧,这让他们在面对危险的时候能够做出更好的决定。举例来说,搜救用得无人机能够对坏的天气产生“恐惧”,并寻找遮蔽物,当环境安全后,他们将继续搜救任务。如果没有这项功能,无人机可能会没头没脑的冲入风暴当中,并损毁。
Via:Gadgets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